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

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

一、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籑诂》、《说文解字》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以及检索方法。 二、明白“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 三、明确几个概念:

1.字典: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排列,每一个字注上读音和意义用法的工具书。

2.词典:收集辞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

3.辞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

4.字书: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籍,如《说文解字》。 【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

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 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二】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1.按照音序排列

A 汉语拼音字母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

B 注音字母★ ★ 例如《词诠》

C 平水韵106韵★ ★ 例如《经籍籑诂》

D 36字母顺序排列 例如《经传释词》

(注音字母:利用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于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现在台湾省仍然使用。

注音符号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因其笔划最少。 ㄅ “包”之古字,读“ㄅㄠ” 取其“ㄅ”声 ㄆ 读 (扑) 取其“ㄆ”声

ㄋ 古之“乃”字,读“ㄋㄞˇ” 取其“ㄋ ”声

(平水韵106韵:南宋(此书作者自称江北平水,故一直被叫做《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代表字,也叫做韵目。例如,“先韵”,包括-an 、-uan 、-ian 、-yan 等韵母的许多字,习惯上把先作为代表字,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2.按照部首和笔画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编排在一起,然后以笔画的多少来排定顺序。 注意: ①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②各种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完全一致。《说文》《字汇》《辞海》《汉语大词典》 ※③归部原则古今不同“以义归部” “据形定部” 3.按照编码排列 四角号码口诀 横1垂23点捺, 叉4插4方块6, 7角8八9是小, 点下有横变零头。

四角号码查询法

三种检字法的优缺点:

部首法:不会读也可以查,但是速度慢,

有些字难以确定部首。

四角号码法:检字速度快,难于掌握。

音序法:检字速度快,不知道读音的

不能检字

【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

1.直音法音跟=?某音某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没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字还难认识则没有意义。

2.反切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目和声调。莫袍切=?去演切=?

不足: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时并不能切出正确的读音。

例如:“刊、苦寒切。”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

又如:“坛,徒干切。”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3.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

4.读若法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四】常用字典辞书以及使用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主要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虚词的用法。

(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二)检查词语和典故

《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三)检查文言虚词

《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四)特殊词语

《诗词曲语词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

◆ 1.《说文解字》P77

记忆要点:

【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9353字+1163重文】

【540部首】【14篇+叙=15篇】【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编排体例:部首编排法,540部,每部首下的字按照形体相近或相关排列,即所谓的“据形系联”

释字体例:每一个字下先列小篆,其次解释本义,然后用六书分析字形构造,另附有书证或异体

字(P78“旁”)

注意:双行小字为宋代徐铉所加的注释或读音

优点: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后代字典多采用

缺点:A:540部有利于推求本义,不利于查询检字B:个别解释穿凿附会。

“之”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 2.《康熙字典》P69

记忆要点:

【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释字体例为先音后义】

【214部首(字汇+正字通)】【47035张玉书、陈廷敬】【12集36卷】【部首编排法】

编排体例:部首编排,214部。分为12集,每一集里按照笔画数目安排。

【子集】上:一丨丶丿乙亅二亠

中:人

下:儿入八冂冖冫几凵刀力勹匕匚匸十卜卩厂厶又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意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

《廣韻》《集韻》《韻會》空谷切,音。《說文》哀聲也。从吅,

优点:收字多,资料丰富。“茴”

缺点:A.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B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文,不便使用。

◆ 3.《汉语大字典》P74

要点:

【解释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徐中舒等主编】【54678单字】【按部首排列,200部首】【字的形体演变】【读音全面】

优点:收字多,读音全面,呈现形体演变。

缺点:词义过细,有些解释不准确。

(二)查询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

◆ 4.《辞源》P71

要点:

【商务印书馆】【全书用繁体字】【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古汉语专门词典】

【部首编排:十二集和214 部→208部首(修订本)】【注音方式:拼音+注音+反切】

【意义:奠定了现代词典编撰体例格局】【释字体例:先单字后复音词语,先注音后释义】

◆ 5.《辞海》P73

要点:

【中华书局】【1936年问世,1958年修订】【综合性辞书】【250部首,简体字】

◆ 6.《汉语大词典》P75

要点:

【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2卷,37万词目】【释义:注意词语的来源,书证比较早】【部首排列,200部】

(三)查询文言虚词的工具书

◆7. 《经传释词》P80

要点:

【清代学者,王引之】(高邮二王)【研究先秦以及汉代经传文献中虚词的特殊用法】【十卷】【虚词160条】【古声母顺序为编排体例】

◆8.《词诠》P80

要点:

【杨树达】【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用法的书籍】【十卷】【虚词500条以上】

【注音字母为编排体例】(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初学古汉语者)(四)查询特殊的工具书

◆9. 《诗词曲语辞汇释》P81

要点:

【张相】【专门解释诗词曲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口语词537个】【6卷】【附有笔画索引】◆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书上无

要点:

【蒋礼鸿】【附有笔画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推动了俗语词研究的进程】

【解释材料范围:敦煌变文、唐五代的诗、笔记小说以及汉魏六朝的宋元以后的材料】

【六篇:释称谓、释容体、释名物、释事为、释情貌、释虚字释释】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

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Eg:《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坐行而入”(坐行,膝行)

◆(2)、古今同字异词

Eg:《说文·马部》:“骆,马白色黑鬃尾也。”

???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左传·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

之,以劝事君者。

《汉书·萧何传》:“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

樊哙皆劝之”。

劝:古义指鼓励、劝勉,《荀子》“劝学”

从积极方面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劝止。成语“劝善惩恶”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1.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

2.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所表范围变小了。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1、词义范围的缩小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岳父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泛指金属

《左传·昭公二十年》:“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父母)

《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称舜的父母、弟妹)

《战国策·秦策》:“贫穷则父母不亲,富贵则亲戚畏惧。”(嫂嫂、妻子)

“亲戚”“虫”鸟、昆虫,泛指所有动物

节肢动物的一类

“禽”鸟兽在内的动物→鸟类的总称

●2、词义范围的扩大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夫人”:诸侯的妻子

孔颖达疏:“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菜”

●3、词义转移

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

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

系。这种互不相属的词义变化现象称为词义转移。

(即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但两义之间有一定联系)

“再”古义:两次、第二次今义:行为的重复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 1.词义轻重变化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 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诛,讨也。口诛笔伐”声讨、谴责,古义轻,今义重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表示恨,古义重,今义轻。

?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谣言”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下流”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是贬义的。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2、从语境分析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后汉书·郭太传》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贫富”、“穷达”、“觉醒”、“寒暄”

“宫室”、“臣虏”、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之意。

“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

“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

“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

“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

“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

“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

“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

通论{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义的引申?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申。

二、为什么要分析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绥:安抚的意思

《说文》“绥,车中把也。”就是系在车上,供人上车时拉扯,保持平衡的一种绳带。

(拉手)引申为安抚

? 可以以简驭繁第掌握词义,抓住本意顺藤摸瓜分析引申义,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分析本义的方法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1、析形释义

分析字形的时候可以利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 《汉语大字典》 《辞源》

四、词义引申的规律

?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 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的虚化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 1.辐射式引申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竹节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木节、草节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节奏、节拍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礼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

(“节”的辐射式引申见下图)

2. 递进式引申

3. 综合式

六、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字音的变化。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2、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

通论{四} 漢字的構造

【“六书”理论含义】

“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许慎“六书”内容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 qū),日月是也.

注意:1.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如日、月、止等

2.判断象形字的两个条件:

①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

②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许慎“六书”内容2】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注意:1.指事字分为两类:①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②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本末朱。

2. 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

1.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存在有某种

指示性的标志符号。

2.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许慎“六书”内容4】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含义: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一个词。例如,其、我“焉”

注意:1.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2.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

【许慎“六书”内容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争议最多)一派主张形转。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

一派主张义转。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

如:桥《说文》“水梁也”。梁,《说文》“水桥也”。

一派主张声转。以章太炎为代表。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许慎“六书”内容6】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要点: 1. 形声字=义符(形符) +声符(★上古音)

2.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在于:

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说文?刀部下》:刻:从刀亥声(形声)初:从刀从衣(会意)

【比較特殊的形聲字】

1.省声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声符一部分。

家:从宀豭省声;恬:从心甛(甜)省声;疫:从疒( chuáng),役省声;珊:从玉,刪省聲2.省形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形符一部分。

弑:从殺省,式聲屐: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

授:从手从受,受亦声。娶:从女从取,取亦声。婚琀忘婢政

注意:亦声字往往是词义引申后的后起字。昏婚

【“四体二用”说】:

清代以前,人们迷信“六书”,认为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人戴震才提出异议,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这是说,“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的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漢字的構造——声符、形符、部首】

形声字 = 义符(形符) + 声符

如:尃——从寸甫声溥——从水尃声薄——从艸溥声礡——从石薄声(两个部分) 注意: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例如:“雖”=“虽”和“隹”(从表面上) x “雖”=“虫+唯√(形符表意功能:题、顶、颜、颊、颈、顿与“头”有关

声符的表音、表意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

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如:进”:井声

“逐”:从辵从豕)

【但是如何理解“都、诸、赌、著”的读音?】

因为: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

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法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注意:But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世通用部首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如: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所以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漢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隶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

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

“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

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

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

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

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通论{五}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

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莫——暮昏——婚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墜或—域匡—筐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如:州—洲益—溢景—影原—源丞—拯(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如:家—嫁解—懈士—仕支—肢道—導(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如: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①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②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③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①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

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

②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

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

3.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

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a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d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e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臘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腊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②同音字代替后—後“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③两字共简为一形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获——獲(猎獲),穫(收穫)

复——復(反复),複(复杂)

通论{六} 古漢語主要句式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今判斷句的主要區別

我们是中国人。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他不是山东人。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注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1.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

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

系词“是”。

2.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Eg:负版者,善负小虫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1、主語+謂語+也

制,巌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2、主語+者+謂語+也

楚人者,楚子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3、主語+者+謂語

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

4、主語+謂語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三)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四)關於判斷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為判斷係詞出現的

公曰:“是吾寶也。(《左傳?僖公二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為”的句子絕大多數是敍述句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注意:“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

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

3、“乃、誠、則、亦、皆、即、必、”和“維、惟”等詞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之前,

它們都不是判斷係詞:前者屬於副詞,後者屬於語氣詞。

(五)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表示類屬關係

滕,小國也。(《孟子·梁惠王下》)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等同關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子之所慎:齋、戰、疾。(《論語·述而》)

(六)判斷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2、表達條件、目的等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四》)

3、表示因果關係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韓非子·五蠹》)

二、古代漢語的被动句

(一)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

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或意念(意义)被動句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式的主要類型

1、“於”字句:

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於+行为主动者

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2、“為”字句(包括“为……所”句式):受事主语+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词

3、“見”字句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於+施事者)

4、“被”字句

三、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通论{七} 古代汉语詞序

詞序又叫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的前後次序。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主要靠詞語的組合顺序來表現。

漢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次序為:

(定語)+ 主語+ [ 狀語] + 謂語+ < 補語> + ( 定語) + 賓語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主要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两类。

(一)、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語法條件:1.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

疑問代詞有三類:

2.指物的:奚、曷、胡、何;

3.表示處所的:安、焉。

叙述句详情见古汉语笔记本P20书P252

否定字、词见笔记本P20’书P262

疑问字、词见笔记本P20’书P271

通论{八} 词类活用书P343

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及与兼类词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

(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三、意動用法

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识别: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识别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以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使动用法,使他变得低贱)

以上说明,一个词作使动用还是作意动用,并不是这个词本身所决定,而是由句子的内容决定的。总结: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詞用為一般動詞

名词臨時取得了動詞的語法功能,用來表示與人或事物本身相關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

五、名詞用作狀語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用……”、“按照”、“依據”等。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當作……那樣”、“把……當作……”“像對待……似的”

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像……一樣”

[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六、詞類活用的條件

(一)兩個名詞連用

(二)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蹠》)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三)名詞、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面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四)名詞放在副詞後面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西門豹治鄴》)(五)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

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晁錯《論貴粟疏》)是欲臣妾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六)名詞後面有介詞結構作補語

請勾踐女女于王。(《國語·勾踐滅吳》) 晉師軍於廬陵。(《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七)名詞用“而”連接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鹽鐵論?相刺》)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

人称代词详情见书P353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 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 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 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 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 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谁也?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 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4、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 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 是互相联系着的,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 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一环套一环,几个引 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但是长短的“长” 引申为首长的

“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戶。’”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户,甲骨文是,分明画的 是房子和窗口。 (2)道。《说文》:“所行道也。从辵(chuó)从首。一達謂之道。”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辵表述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德本义和走路有关。 (3)理。《说文》:“治玉也。从玉里聲。”“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 (4)长。《说文》:“久遠也。从兀从匕。亾聲。兀者,高遠意也。 久則變化。者,倒亾也。”《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按甲骨文“长”作,像人头上的长发。 (5)引。《说文》:“開弓也。从弓丨。”《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周易˙系辞》:“引而伸之。”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6)发。《说文》:“發也。从弓癹(pō)聲。”《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豝(bā,母猪)。”射发誓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7)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这是本义。《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即使用的本义。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说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 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

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笔记

通论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今音的差异表现为声、韵、调三个方面。 一、古今韵的不同 读唐诗发现韵不协调。如,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回、来、台、杯,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同属“灰”韵,但5字韵尾同,韵腹有差别。再如, 李白《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月、袜同属入声“月”韵,但今音差别大。 上古更甚,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与下面的“流、求、逑”相押,但第二章的“得、服、侧”,第三章的“采、友”,按今音就不押韵了。从《诗》到南北朝,一千多年过去,韵母系统变化很大。古人不理解,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音、心押韵,但“南”不押。于是沈重提出临时改读说。宋朱熹“叶音说”,或提“协句说”,都是主观的,不知古韵是发展演变的 叠韵联绵词窈窕、輾转、崔嵬、婵媛、蹉跎、须臾,古今一致,但“仓庚、芣苡”就不同。 二、古今声母的不同 从双声联绵词看,彷彿、参差、踟蹰、蝃蝀、蒹葭、栗烈,古今一致;零声母的“伊威、逶迤、犹豫、鸳鸯”也双声。但“缤纷”古今不一致。 古代有“三十六字母”,代表了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大致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古今声调的不同古今四声的不同 1.平分阴阳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间、还、山”的分析。

(练习)下面的字为什么分成两组? 石,白,人,浊——高,空,飞,机 2.浊上变去 王维《新晴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垢、口、后、亩, (练习)下面哪些字符合此规律? 运动大会胜利闭幕 3.入派三声 王昌龄《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诗.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黄、章、章、庆,押韵,但“庆”古平声,今去声。 (练习)把下面的字按四声分类 即,集,忽,恶,吉,息,孽,服,郝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 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全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一、連詞 (一)總說 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三)而 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 (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事理相關)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