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好多朋友可能都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才是亲妈,对方是假冒的。县官思忖片刻,采取了让两位妇人“抢孩子”的招术,结果快有了结果,县官断定孩子是先放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赞同和钦佩。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她更爱自己的占有欲。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两年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啃老”或许并非全是年轻人的错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

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全心爱孩子并不意味着要丧失自己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

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如果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得不错,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这首诗值得每个母亲去传诵: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与你相守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2019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放手,让你孩子更独立

2019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放手,让你孩 子更独立 2019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放手,让你孩子更独立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要求同学们将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上传到“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上,初三学生王晓阳正准备自己动手上传,妈妈却说:“听说这些材料关系到中考录取,很重要的。这些事还是要你爸爸替你做,这样我们会更放心一些。”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自身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考题分析: ①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主要反映了,在教育问题上,有的家长过度溺爱,过度包办,导致孩子独立能力不强。 ②立意。可从两个角度立意:一方面,从家长教育角度

思考。批评过度溺爱,过度包办孩子的行为,呼吁要适当放手。如“没伞的孩子,跑更快”,“放手,你孩子才更独立”“妈妈,请你放手,我已长大了”……另一方面,从孩子成长角度思考,我们作为青少年,要主动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如:“独立,从生活的点滴开始”,“我要做生活的主人”…… ③选材。若写记叙文,要从生活中取材,真情实感,若写议论文,要联系生活实际,以理服人。 下面请欣赏一篇优秀范文: 放手,让你孩子更独立 看到上面材料,我无语了,一个初三孩子,将要成年,竟还在父母的襁褓下成长!这样的孩子,走出社会能独立吗?你父母能养他一辈子吗? 父母们,放手吧,让你孩子更独立。没伞的孩子跑更快。你天天为其遮风挡雨,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住风吹雨打,总有一天会伤痕累累。绝处逢生的松柏,才会屹立于崇山峻岭上;风雨中走过来的孩子,才会比别人跑更快。 孩子天性依赖性强,会不自觉地沉溺于享乐中,若从小包办一切,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有很多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但生活不能自理。每周把大堆衣服拿回家让母亲洗。这样的大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走出社会后,能独立生活吗?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从小不善于放手,包办一切,才造成的恶果。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 李先生和女儿这样的父女关系在我国很具代表性,也很容易被解读为父女间感情深厚,这诚然不错,可是,从教育的视角看,又难免使人感到隐隐的不安,不晓得在父爱的感情拖累之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儿是否也像老爸那样,独自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人生时会陷入无所依靠的心灵挣扎。 真正的爱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剥离,而后者其实意味着子女的独立。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见,爱孩子,父母就应学会放手,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 与西方的父母相比较,中国式父母溺爱者多,包办代替者多,这也不让做,那也担心做不好,从而使得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而独立性不足。可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时,父母又往往责怪孩子闯劲不足。殊不知,孩子的明天正是为人父母者昨日一手所造成。 几十年前,一篇《夏令营的较量》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中外孩子行为表现上的差距;时至今日,啃老、傍老一族仍时见报端。考察这类人群的特点,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一般比较溺爱,生怕孩子受苦受累,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对孩子养成自主生存能力的剥夺和伤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君不闻,当学校给孩子布置卫生清扫工作时,有的家长(微博)就亲自上阵;当孩子的书包、衣物等本该自己收拾整理时,要么是父母包办代替,要么就是请保姆代劳。精神层面上的包办代替更可怕: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对家长的意见进行反对,即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被接纳。至于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也往往是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怎会有自己的创见?可见,让孩子独立起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精神方面,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抉择其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教育,恰恰是当下不少父母所欠缺的。 需要指出的是,做父母的学会放手并非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地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决定的后果。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社会意义上的公民。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在于情感的付出、关心和照顾,更在于主动割舍和自觉剥离,还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父母们!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走路

父母们,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吧前言:转眼间各大、中学校已开学近一个月了。在学校开学至今的这段时间来,我常常听到了新生来到新的学校时的各种心里变化和表现,尤其是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父母们的一些作为,确确实实已经让孩子受到糟蹋了,祸害了。 我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其子女的教育上也走入了不少误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与大家探讨,并让父母们了解真正的家庭教育、子女教育该如何进行才好。 一、社会的怪事 前些日子,我曾在网络新闻上看到了山东一位大一新入学女生,到山东师范大学报名时,看到学校的校门有点破旧时,就不愿意报名,并又哭又闹着强烈要求要返回复读的消息时。说实在的,我当时的那种感觉和思绪,好象打破了五味瓶,心内五味俱全。 我还看到了父母送孩子到学校报到,一次性带去了38双袜子,26条内裤的新闻报道。报道说这些父母是打算让孩子轮流着穿用,然后累积到一起寄回家换洗。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啊! 更有甚者,某地有一父母,送孩子到学校后,还不放心,第二天还请了保姆,在学校附近租了房,要求为其孩子一日的三餐和核洗等事做长期的服务。 有的父母亲,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离开自己,很不习惯,也不管孩子是在上课还是下课,天天发信息、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担心孩子不习惯、担心孩子无法应对独立的生活、担心孩子被人欺负。父母好像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过度关心”已经让到他们的孩子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批评。 还有一对父母,孩子刚刚到新的学校上课不到三天,就开着车带了很多“好吃”的,到学校来看望孩子。当老师问:“你们前两天不是才来过吗?怎么才过了两天就不辞辛苦开了4个小时的车又来看望孩子了?”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放心他,是过来看他习不习惯?”你看看,这是什么父母呢?不就才两天嘛就担心到这样子,你叫你的孩子怎么做人啊! 本月中上旬,我在GDTV1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北方某名牌大学,新生报到当天,很多家长都忙着在学校帮助孩子张罗安排宿舍床铺,希望把本来属于孩子自己完成的工作全包揽了。其中一些需要清洁洗涤的。期间有很多家长为了争个洗涤的地方竟然在学校大打出手,搞到后来校方报警处理。这是怎么啦?家长们。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金平二中,每天下班的时候,我都要经过这里,就会常常看到来接孩子的父母亲在为争夺车位而闹得不可开交。有几次我好奇与一些父母聊天,二中最低是初中部,初中生最少也有14、15岁了,怎么这么大的孩子还要接送呢?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说:“孩子还小,怕其出事,怕交了坏朋友”等等。怎么说呢?14、5岁的孩子还小? 通过观察,很多高中部的学生,也是由父母接送上学的。什么概念呢,高中生最少都有17、8岁了吧,都成年了还需要这样吗?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么会这样?是孩子主动要求的还是父母愿意这样做的?每每当我看到学校门口上学、放学的时候那种拥挤、那种混乱、父母亲的那种辛苦和无奈,心里真的有很多说不出的感觉。 由于离学校很近,我有几次跟有的学生聊天,就问起父母接送上学的事情来。谁知很多孩子也表示出无奈和厌烦,他们说:“他们中间有些实际上也不愿意这样子,其实他们的父母这样做,老师也曾批评过他们,他们也曾要求父母不要这

家长要学会陪伴

家长要学会陪伴,更要学会放手题记: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多少专家学者着书立说,其中家庭教育大家们也是各抒己见,各有论述。这里我只是对自己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看到的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粗略的表述。 又是一个开学季。 纵观各大小学校,校门口,校园内,一个孩子旁边总会陪伴着一两位家长甚至更多。家长陪伴孩子上学的报道,大到大中专院校,小至小学一年级入学,这些故事都已见惯不怪:现在的孩子么,多数独生子女,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的宠,惯的惯,难怪现在的孩子独立性那么差。 经常有报道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像那些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离家在外,把孩子留在家里,留给老人们,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几年,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孩子渴望陪伴,社会呼吁陪伴。然而,陪伴是讲究艺术的,它的内蕴很深刻。我见过很多家长,当孩子上学时,帮孩子背书包,拿水壶到学校,孩子大摇大摆走在旁边,家人倒像个跟班;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千叮咛万嘱咐,好像有一千一万个不放心,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家长们,一会儿叮嘱已经坐到座位上的孩子,一会儿又找老师嘱咐半天,恨不能连上课他们也能代

替了。直到上课铃响了还依依不舍离去。有时候真不明白他们放心不下什么?难道这是最好的陪伴吗? 诚然刚入学的新生为了安全,有规定必须由家人接送上下学。这只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至于陪孩子进教室,为孩子背书包未免有点大包大揽,这对孩子来说有害而无益。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如果家长的陪伴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我们不妨多在陪伴的艺术上下功夫。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三点建议: 陪伴孩子学习,引领孩子成长 就拿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于学习任务也不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家长回去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通过不同方式考察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陪孩子写作业时帮孩子理解题意,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同时,家长陪孩子学习时,不应忽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几分钟作业,就停下来干别的事情;还有的孩子缺乏自己动脑和思考的习惯,稍有不会就要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及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要时,和孩子约法三章:第一,孩子做作业,家长不能聊天玩手机。第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能留出专门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课程内容,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第三,给孩子营造书香氛围,家里有适量藏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很多都被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稍有点风吹草动,家长就紧张得吃不香睡不好。于是,这样的活动危险不让参加,那样的事情太脏太累不让做,很多事情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好,但家长嫌孩子做得太慢,干脆代劳......结果,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脆弱、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明显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开拓创新型的人才。试想,当这些孩子长大了,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竞争社会吗?显而易见,对挫折没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肯定被社会淘汰!那么,在孩子成长路上,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键的领路人的家长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敢品格呢? 蒙女士有个儿子叫黄松,读初二了。但他却被同学说是“十四岁的婴儿”。十四岁的中学生怎么给人说成“十四岁的婴儿”呢?黄松是弱智还是手脚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呢? 都不是。那么,为何获得如此殊荣?原来,黄松到现在还像一个两岁的小孩子那样,吃饭还要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不喂,自己就不吃。可想而知,吃东西还要妈妈喂的人,别的事情还能自己做吗?难怪他的一些同学叫他“十四岁的婴儿”。蒙女士很无奈地跟我说:“黄松从小就是这样,除了上学,别的事都不会做,穿衣吃饭洗澡样样都得靠我来。现在大了,想让他自己学做,可一餐吃不了两口;让他自己穿衣,穿半天也没穿好。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影响身体,我只好代劳了。”她还说,“之所以弄成这样,全都怪我。我中年得子,非常疼爱他,正应‘捧在手心怕坏,含在嘴里怕化’这句话了。我从很小就成了孤儿,从来没能享受过父爱母爱。成家生子以后,我总想把自己没得到的爱加倍地奉献给孩子,以为这样是让孩子享受母爱,谁知反而害了孩子弄成现在这样。” 这时,我明白了黄松的依赖性格是因为他母亲“教”出来的。 当今的父母大多只拥有一个孩子。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成长是一个大问题。孩子适当依恋成人,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孩子安全性的依恋成人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受亲人的适当关爱和照顾,孩子的独立性更能得到发展。过度的溺爱、呵护,其实就是抑制了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促进孩子的心理能力向不健康的状态发展。从另一角度来讲,家长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的独立性。正如蒙女士对待她儿子那样,出发点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关心和照顾,其实不然。她爱她的儿子不假,但要给孩子真诚的、理智的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于社会的本领,不能只片面地以为帮孩子做任何事情是让孩子享受爱,以为这样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孩子基本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一切帮孩子包办,这样的孩子怎能独立?如果当初蒙女士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鹰妈妈: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往谷底下坠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飞翔! 鹰妈妈看似狠心,其实,它对待幼鹰的“狠”恰恰是它对幼鹰的爱。没有这种狠心,幼鹰将永远离不开妈妈,将无法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飞翔。我想作为一个家长,在无限度地溺爱、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时,应该想想鹰妈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孩子,怎样教给他们立足于大千世界的本领的。 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渐渐老去的父母,走上处处埋伏有危险、挫折的竞争社会。这就要求孩子从小要掌握应有的本领,还要有吃苦耐劳、直面挫折的勇气。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直面危险与挫折的勇气呢? 林海先生是这样教他儿子的:当林先生的儿子四岁的时候,在别人防自己孩子去玩水弄脏

父母愿意放手,孩子才能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适当的时候父母还是对孩子放开手,让他们独自闯一闯,而不是替孩子挡住所有的风雨。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够变得更加的独立。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更成熟。现在不给点压力,以后如何能挑起大梁。 01 学会倾听,才能了解真相 这么一位母亲问自己五岁大的儿子:“如果有一天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却有没有带水,而你的包里恰好有2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小孩子低头思考了一会说到:“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这位妈妈听到了儿子的这个回答,心里无比的无奈,她原来想和别的父母一样将孩子训斥一顿,好好的教育一下,但是话到嘴边,她又不说出口了。 妈妈蹲下身子,摸了摸孩子的脸颊轻声的说到:“可以和妈妈说说,为什么要这个样子么?”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童真,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听完,母亲眼泛泪花……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忘了静下来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其实,很多的误会,就是出现在我们未曾聆听而直接大吼大叫之中。 少说多听,是拉近亲子距离的第一步。 02

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焦躁! 母亲丢了块表,她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她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表。 母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初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会担心的越多,越来越焦虑,害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这样,不仅累了孩子,还苦了自己。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是有安下心来就好。 倒不如耐下心来,经常和孩子谈谈心,要相信教育是场静待花开的美好! 03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成长 爸爸问:儿子,你今年几岁了? 儿子说:今年三岁啦。 爸爸又问:那爸爸几岁啦? 儿子说:爸爸也三岁。 爸爸再问:为什么爸爸只有三岁呢?

父母学会放手教育 孩子成长更无忧

父母学会放手教育孩子成长更无忧 每当讲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我的闺蜜们总是会对我很羡慕。由于我的工作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但是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出色,成绩好之外还拥有广发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好友都愿意向我讨教我对儿子的教育之道。 一切还要从两年前的暑假讲起,当时儿子即将踏入中学校门,很多跟儿子同龄的孩子都在父母的督促下恶补初中即将要学的基础知识。而我也准备让孩子上补习班。此时的儿子不但否定了我的想法,而且还提出想要去旅游。 心疼孩子的学业压力太大,于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通过一番精挑细选,我给儿子挑选了一家由众多高校发起的励志类夏令营。儿子是当时年纪最小的成员,对此我又几分担心,担心孩子不能适应第一次离家远行。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第一次将孩子放手。当孩子与我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但是让我安心的是,在儿子参加夏令营之前,我给孩子进行了每天翔实的计划,不管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都详详细细地给孩子解说了一遍。孩子也听得非常认真,我相信孩子应该不会出差错。 两周的时间过去得很快,孩子在夏令营的表现可以说很不错,而且还对夏令营活动写了心得,包括参观某高校后的感想,以及团队中的协作,还写了他第一次进行野炊的兴奋之情,这些所思所想都在儿子的日记当中书写得淋漓尽致。 这次让儿子难忘的夏令营,从此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斗志。之后的连续数天,孩子都在口若悬河地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他对大学的向往。我也趁热打铁鼓励孩子要更加努力学习,正确成功迈入心仪的大学。 出人意料,这次夏令营活动成了孩子印象深刻的一堂励志课,而这种切身的体验远远比从书本上获得的要有意义得多。 儿子有了目标,身上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在儿子迈入中学的那一刻起,他便卯足了劲,毫不松懈地钻研功课,而且还勤于思考,在学习上有所创新。而他的考试成绩比那些上课外辅导班的同学们高出不少。

家长需要学会对孩子放手 但放手并不是撒手

家长需要学会对孩子放手但放手并不是撒手 “爱和自由”是目前很多亲子教育书籍和言论中,推崇备至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理解有很多偏差,甚至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为了确保自由,孩子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任何规矩和约束。 传统中的那些老规矩,大部分主要还是关于礼貌礼节方面的内容,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多为餐桌礼仪。作为礼仪之邦,这方面的规矩大多数都是需要继承的,当然有些不一定严格照搬,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毕竟,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社会。便捷的信息化社会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此情况下,家长们如果仍然沿袭和照搬过去的方式,难免就会被新潮的孩子们抛弃。但无论如何,这些老规矩的精髓不要摒弃。对于一些老规矩,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今,80后陆续做了父母,作为新生代家长,他们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大多比较现代,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养育理念。在继承一些老规矩方面,自己就比较欠缺。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舍不得用老规矩来要求和约束孩子。大部分年轻父母对于一些老规矩比较陌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由于他们对“要给孩子爱和自由,要尊重孩子”的误解,才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长就会尽量满足,而不考虑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是涉及做人的根本,家长也是温言软语不予批评或惩罚;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家长总是先挑学校和老师的毛病,而不是考虑自己孩子的问题。最后甚至演变为,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里面得到成长:有无限的爱、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对孩子万分尊重等。 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对孩子有所要求和约束,多数孩子是可以做到的。但前提是家长首先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要求孩子盲目服从。很多规矩,如果不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家长不妨和孩子共同商定。孩子一旦选择了参与,大都会自觉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家长规定的还严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确实需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我成长。但是,放手并不是撒手,更不是放任自流。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宠溺,娇生惯养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受到什么约束。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规则。有约束的自由,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当然,给孩子订立规矩,并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订立什么样的规矩、制定多少规矩,要根据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孩子自身的特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等综合考虑。总的原则是,规矩越少越好,但不能没有规矩,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步减少规矩,但一定不能坏了规矩。

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妈妈多放手,让孩子快独立!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好多朋友可能都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才是亲妈,对方是假冒的。县官思忖片刻,采取了让两位妇人“抢孩子”的招术,结果快有了结果,县官断定孩子是先放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赞同和钦佩。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她更爱自己的占有欲。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两年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啃老”或许并非全是年轻人的错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

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编者的话 耳边,阿木声嘶力竭地叫道“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我想起一位母亲,想起她给远行的儿子写的一封信,那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所以,她放飞了孩子的同时给了他单飞的力量和永远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她)独立的人格,面对他(她)的世界。 心理学认为,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断乳就不能成长。终有一天,我们要退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孩子们。为了孩子在这舞台上的精彩展示,我们一定要舍得放手! 如果你对天空向往,渴望一双翅膀,我会放手让你飞翔。我不会做你的翅膀,而是你翅膀下的风,托着你飞得更高更远。 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 ——写给远行的孩子 孩子,此刻,你远在河南郑州,千山万水隔着,就此,你开始了和家人分离的学习生活。虽然在走之前,你满是即将退出家长视线开始独立生活的兴奋和渴盼,可就在与妈妈挥手告别的刹那,你眼中的泪水还是表露了自己的弱小和无助,我也就此明白了你经常被大人们所忽

略的独立背后的脆弱,我也明白了貌似小大人的你终究还是一个孩子。可,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因此,妈妈有许多话想和你说……现在的你,已是一个英俊少年;你聪慧而善良,敏感而率性……你说你喜欢用数字、颜色和音符来诠释眼前的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你喜欢探究有形的世界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你是一个有特殊禀赋的孩子,这也是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因此,你要正视这一点并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对自己特殊禀赋的认可与肯定,是你成长的首要前提。 在你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以后,首先要做到的是对世界的感恩和对所有帮助你的亲友老师的感谢。一个人来到世间是一种奇妙的巧合,人类从最初的单性细胞演变到后来的高智能动物,祖先们的代代传承,才有了各自的父母,就此才有了各自的生命。所以你要好好珍惜这神奇生命,将来不管面对怎样的人生遭际都不言放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前人的责任和感念的方式。你一定要做到,而且必须做到!除此之外,你要感谢自己身边的亲友、老师、同伴,以及你将来可能的对手甚至敌人。因为你的生命因他们而丰满。你要心存感谢。 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高山大海、平原小溪、花鸟虫鱼与人类共存;一年四季,春之妩媚、夏之热烈、秋之高远、冬之静默;日起月落,昼夜更替;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你将拥有这一切。因此,要热爱生活并且对此心存感激。你将要长大,你就要青春勃发,你将恋爱结婚,你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

齐大辉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放手,孩子自然成长

齐大辉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放手,孩子自然成长 齐大辉:各位领导、嘉宾包括小朋友们,下午好,今天利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来探讨一下“为人父母和有效家长”,这是我们的一个总的题目,市妇联这个平台做了很多的科普性的工作,今天我们来到昌平来讲一个分支,这就像我们的一巴掌一样,我们认为“为人父母与有效家长”是我们的手掌,有很多分支、很多工作值得去做。首先说你的老大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思维。人的一生为谁工作啊我们讲了好像说是为了家庭、为谁谁谁,其实都不是真的,其实是为你的大脑工作,你的大脑就是身体的CEO,它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所以我们讲讲思维的东西,因为人的一生都是由你的思维决定你的成败,包括你幸福不幸福,所以我们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来探讨一下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教育,人的思维如何来起作用。 家长放手,孩子自然成长 今天时间不多,我再给大家讲几个实用的沟通的技巧,希望大家回去跟孩子、跟亲人说话,“我想怎么怎么样可以吗”大家学会这个造句,你的身边的矛盾就少很多。为什么呢你我他是不同的功能的,讲你这个信号的时候实际上是进攻的语言,就和刀枪剑一样,讲我大家就会比较关心你,他比较在意,讲他,你看我们老百姓经常扯闲事,有时候老婆扯为什么越扯越高兴呢聊天越聊越高兴呢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说他,对不对你要一说你,“我给你提个缺点,你脑门上怎么有皱纹了”有的跟女同志说“最近好像胖一点吧”她减了半天肥都没减下来正上火呢,这就是沟通,你跟孩子说话一样的,你说我想怎么怎么样这就不一样。还有一

个很重要正向引导。你让孩子怎么造成感动和羞愧呢他没做到,你像我们小学一年级,在望京实验小学,有几个给小学的家长讲,你们可能会有启发。 第一个我要给大家讲快和慢的问题,很多孩子很慢,做作业慢、吃饭慢、出门慢、经常迟到对不对那你天天“你怎么这么慢呢又迟到!”你看都是用“你来说话,孩子又很紧张,他又没办法,因为你没有教他具体的办法。所以我让家长我说你认为什么时候快、怎么能快、你做一个表一项一项来做,把一个动作你要要求的分成十段二十段,像美国的朋友他怎么去分段一样,从起床到出门多少事儿列出来,每一个时间占多少,总时间分配多少段,你家长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啊,你自己做一遍,带着孩子玩儿游戏啊,从幼儿园就可以做啊,对不对那小孩做到没做到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惩罚,大家玩游戏嘛,很多的家长只要带一两遍就明白了。重复多了大脑就是一种自动的程序,所以快慢本身就是什么呢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那孩子没做到,那个家长就怎么样”哎呀,今天快了一点了。“他脑子意志是什么是快啊。你说这么慢呢所以他脑子里意识是慢。所以老百姓经常有一句话,说什么就有什么,怕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念力,他输入的意志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希望我们孩子小的一定要有正向的念力给大家。 第二个我讲个故事就是不起床或者让家长叫早的这是普遍现象,我不知道在座的小学家长早上叫孩子起床的有多少这么多跟孩子一起起床的有多少你看就这么几个,这就是普遍现象。在小学中我们调查,差不多都是60%、70%全部都是要让家长叫,起床了,要迟到了,快点儿啊,是不是天天都重复这些事儿那比如说我们在望京实验小学,我们给老师培训、给家长培训、再给孩子培训,确实在中国教育史上我们做的独特的科研。因为咱们用最简单的解释中国的是最容易理解的。老师、家长、孩子相当于陆海空三军,三军打仗如果目标不一致、步调不一致你没办法打仗,不可能胜利。就像刚刚我们看大象腿这个认为一样,比如一个班主任到我们的教育部长,这都是行政长官、司令,那就缺乏校外辅导员,相当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那我们做总参。所以我们在这个实验学校里面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老师先培训、家长再培训、孩子再培训,三次培训以后第四次我们来玩儿游戏。 第四次培训才行动,这就叫陆海空三军协调作战。那就规定一点跟老师讲,这是社会的现象,是我们成人不成熟造成的,学校要配合家长的行为,凡是我们实验班四个班级的孩子,只要这一周我们做的实验中,孩子晚了,12点上课、下午上课你都不要批评他,他来迟到了嘛,你要让孩子成长,要放手、让他体验、要让他知道行为后果。不然你天天催来催去,反正他没迟到,他也不知道迟到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迟到以后承担什么,那怎么办告诉家长你们要放手,就让孩子自然醒,先跟孩子讲清楚这是你的事儿。接着我们有家庭公约签下来,小孩会跟你闹、跟你耍赖,怎么办咱们不用说话,拿文本,这不是你签的字吗那孩子就不跟你闹了,很多小孩都是这样,就不闹了,他知道理亏,白纸黑字总比嘴巴好。那第三个给孩

家长要学会放手

家长要学会放手 导读:孩子随着时间的一点一滴的流逝,也会慢慢的长大。父母的宠溺往往会导致孩子长不大,许多孩子虽然身体上长大了,但心理上和生活自理能力上都并没有长大。适当的放养很重要。家长要学会适当的放手。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的,不可能永远成为孩子强有力的后盾。只有授之以渔才是最正确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到那背后的彩虹呢?家长也要学会适当的放手,过分的关爱和宠溺并不是真正的爱。 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像宠物一般“圈养”。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操心这操心那,只有孩子有求做家长的就必应。导致了孩子,身体体质较差,大病小病不断,胆小内向,不敢自己独处或与人沟通,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弱等等。这样类型的父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慢慢的对孩子学会“放手”,一段时候后,你就会发现,孩子不同了,更健康了快乐了。 当你懂得如何对孩子放手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不同了。一有时间,孩子会去找邻居的孩子一起追逐打闹,甚至会去隔壁单元找别的小伙伴玩,见到人都会主动热情的打招呼了。越来越喜欢与人相处,通过跑着跑那,小家伙的身体也逐渐强壮起来,饭也多吃了。喜欢与人相处,有爱心耐心,心理也越来越健康了。小区里的邻居都会夸孩子有礼貌了。适当的放手也是有必要的。 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着。以前,父母总把孩子捧在手心,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放手”之后,孩子没有了坚强的后盾,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不再是哪个遇到一点困难就只知道哭的乖宝宝了。 当然啦,孩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在逐渐提高。现实生活和自然就是一本知识渊博的古书,不断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孩子具备创造力。孩子的想法也便得千奇百怪了,然而人才不都需要具备创造力吗?可见父母懂得对孩子学会“放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当然啦!父母也要对孩子进行管束,并非让孩子任意妄为。有时“圈养”也是需要的。学会对孩子“放手”吧!让孩子的明天属于他自己,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彩虹并不是轻易就能看见的。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_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谢您的阅读!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张晓霞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有关孩子问题的父母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你看小麦不就是个例子吗?”的确,剧中的主人公小麦,从小西沟来到北京城,遭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和排挤。一向被婆婆看不起的小麦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儿和真诚,不但赢得了所有人的信赖和尊敬,还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让一向以家庭教育好自居的婆婆也对她另眼相看,从而也证明了剧中爸爸的那句话“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其实,剧中的妈妈并不是个例,她反映了很多妈妈的心声:都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追求和起点,希望孩子不再有苦难和挫折,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希望孩子永远生活在真空般的幸福之中。一旦孩子的言行与父母的期待和希望不一致,父母便恐慌、焦虑、伤心甚至愤怒。剧中的妈妈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大儿子的婚姻因为娶了一个农村的媳妇让她非常震惊和愤怒;二儿子的婚姻因为媳妇不顺自己的意而大发脾气;女儿的婚姻因为不合自己的意而大哭大闹。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如果再有第四个、第五个孩子,是否能结一个让妈妈非常满意的婚呢?在我心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观念不变、我们的出发点不变、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变,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对孩子不放手,到头来即使有十个、八个孩子也没有一个让我们完全满意的。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我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与几个家长聊天,有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家长感叹:“如果我的孩子能达到一般我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几个孩子成绩在中游的家长也感叹:“人家那些前几名的孩子是怎么长的呢?”还有一个孩子成绩在班级前三名的家长却说:“你们不知道,我的压力也很大、也很着急,我儿子的总分跟第一比差20多分呢。”这样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 的位置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张晓霞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有关孩子问题的父母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 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 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你看小麦不就是个例子吗?”的确,剧中的主人公小麦,从小西沟来到北京城,遭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和排挤。一向被婆婆看不起的小麦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儿和真诚,不但赢得了所有人的信赖和尊敬,还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让一向以家庭教育好自居的婆婆也对她另眼相看,从而也证明了剧中爸爸的那句话“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其实,剧中的妈妈并不是个例,她反映了很多妈妈的心声:都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追求和起点,

希望孩子不再有苦难和挫折,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希望孩子永远生活在真空般的幸福之中。一旦孩子的言行与父母的期待和希望不一致,父母便恐慌、焦虑、伤心甚至愤怒。剧中的妈妈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大儿子的婚姻因为娶了一个农村的媳妇让她非常震惊和愤怒;二儿子的婚姻因为媳妇不顺自己的意而大发脾气;女儿的婚姻因为不合自己的意而大哭大闹。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如果再有第四个、第五个孩子,是否能结一个让妈妈非常满意的婚呢?在我心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观念不变、我们的出发点不变、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变,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对孩子不放手,到头来即使有十个、八个孩子也没有一个让我们完全满意的。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我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与几个家长聊天,有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家长感叹:“如果我的孩子能达到一般我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几个孩子成绩在中游的家长也感叹:“人家那些前几名的孩子是怎么长的呢?”还有一个孩子成绩在班级前三名的家长却说:“你们不知道,我的压力也很大、也很着急,我儿子的总分跟第一比差20多分呢。”这样看来,没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满意的,为什么?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值和永无止境的高标准在做怪,我们都想以自己的标准,以社会的主流标准,以目前大家都渴望的标准在

为了孩子,学会放手_家庭教育

为了孩子,学会放手_家庭教育 老大过完暑假就要上四年级了,在老大身上我也是感同身受,从小,老大就比较机灵,深得长辈的喜爱,因此,我们对老大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未来在学习上的造诣能超越父母,在学业之外也能多才多艺。 家里长辈们对老大的寄语有些我还记忆犹新,“你爸爸妈妈当年的生活条件很差,学习条件也很差,他们都能考上大学,你现在这么舒服的条件,怎么都要比他们更进一步”,“你看看,你爸爸妈妈当年连摸钢琴的机会都么有,这么贵的钢琴我都给你买回来了,你还不好好练习,怎么对得起我们?”……诸如此类的话语,我相信不少父母跟我们一样都曾经说过。 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转化为孩子的变相压力。这种变相的压力可能会冲淡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兴趣。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是深刻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老大从小喜欢玩积木,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玩上几个小时,用小小的积木搭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直到现在,一向好动的他,如果给他新的积木,他同样可以坐在那里几个小时,沉浸在积木世界的快乐当中。我想,这就是兴趣使然。 老大喜欢踢足球,3年多来,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保持两个小时的训练,训练中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足球带给他很大的快乐。因为快乐,他的球技提升很快,成了球队的核心。看到孩子的天分,我跟孩子的父亲有了“快乐”以外的想法,希望他刻苦训练,成为同龄的佼佼者,甚至初中的时候同样上足球传统学校。因为有了“快乐”之外的要求,老大训练时不再单纯享受足球的快乐,比赛时候开始对强队产生畏惧,甚至到市里的集训也犹豫不决,爱去不去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踢足球已经没有开始那么单纯,不仅仅是兴趣了。 在学习上,儿子最喜欢的就是数学,我们从小把学数学叫“搞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家长教育心得: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张晓霞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有关孩子问题的父母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你看小麦不就是个例子吗?”的确,剧中的主人公小麦,从小西沟来到北京城,遭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和排挤。一向被婆婆看不起的小麦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儿和真诚,不但赢得了所有人的信赖和尊敬,还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让一向以家庭教育好自居的婆婆也对她另眼相看,从而也证明了剧中爸爸的那句话“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其实,剧中的妈妈并不是个例,她反映了很多妈妈的心声:都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追求和起点,希望孩子不再有苦难和挫折,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希望孩子永远生活在真空般的幸福之中。一旦孩子的言行与父母的期待和希望不一致,父母便恐慌、焦虑、伤心甚至愤怒。剧中的妈妈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大儿子的婚姻因为娶了一个农村的媳妇让她非常震惊和愤怒;二儿子的婚姻因为媳妇不顺自己的意而大发脾气;女儿的婚姻因为不合自己的意而大哭大闹。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如果再有第四个、第五个孩子,是否能结一个让妈妈非常满意的婚呢?在我心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观念不变、我们的出发点不变、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变,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对孩子不放手,到头来即使有十个、八个孩子也没有一个让我们完全满意的。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我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与几个家长聊天,有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差的家长感叹:“如果我的孩子能达到一般我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几个孩子成绩在中游的家长也感叹:“人家那些前几名的孩子是怎么长的呢?”还有一个孩子成绩在班级前三名的家长却说:“你们不知道,我的压力也很大、也很着急,我儿子的总分跟第一比差20多分呢。”这样看来,没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满意的,为什么?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值和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