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本理论:一个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框架

心智成本理论:一个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框架

卿志琼;陈国富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2003(025)006

【摘要】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新古典理性人假设的行为模式.行为经济学基于实验和经验的证据虽然解释了许多复杂的人类行为,但其结构零散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提升.论文试图在心智成本范式的框架下把新古典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统一起来.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卿志琼;陈国富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1

【相关文献】

1.心智成本理论:国企改革争论的一种解释 [J], 田洪星

2.不同学派对产业集群风险的各个视角的理论解释——一个理论梳理框架 [J], 王霄宁

3.创新经济,人力资本结构与分工\r——一个解释性的理论框架 [J], 曲海慧;冯珺

4.制度性交易成本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框架 [J], 程波辉; 陈玲

5.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J], 刘梅英;蔡玉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正统经济学理论占据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地位。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即利用正统的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不不仅仅表现在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它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继承和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尽管一直没有被动摇,但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和职责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有的经济学家从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经济学,但是大多数批判和指责主要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换中心论严重地限制了其思想的范围和方法,是对经济体系的实际结构和运转的严重误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无所作为以及同现实的强烈矛盾源于基本的认识论。主流经济学把经济过程定义为面对稀少进行选择,其整个核心都依赖于对经济的逻辑演绎分析,而忽视了对在历史上同生产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和行为的分析。从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古典经济学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有效地解释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行为。在批评者看来,基于理性选择范式的主流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解释优势,但是,它既然先验地认同了既有的制度,就永远无法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见解,使理论的构建趋于保守;它既然对个人的理性判断如此单一化,就必然忽视个人的社会需求一面,这样的经济学,即使解释了现象,其解释的深度也值得怀疑。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危机,与其本身的方法论的缺陷,即忽视社会和制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完全消除社会属性并成功地运用纯个人主义术语来表述社会理论是极其困难的,制度对个人的行为、世界的看法和追求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韦森)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摘要: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做了简短的介绍。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做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这主要是因为,诺斯的几本主要著作——包括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前都有过数种中译本,以至于诺斯本人的一些理论洞见,业已成了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另外,除诺斯本人的文著大都有了中译文本之外,自1995年以来,诺斯教授也曾多次来过中国,并曾在北大、复旦、清华等高等学校做过讲演,宣讲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国内一些经济学人(包括笔者自己,见汪丁丁,1992;姚洋,2002;韦森,1999a, 1999b,2001,Li, 2003)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诺斯的理论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于1993年获(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斯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斯本人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诺斯于1920年11月5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父亲是一个城市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少年时期,诺斯曾随父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纽约居住过,并在这些城市和地方读过小学和中学。后来,诺斯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此期间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a convinced Marxist)。1942年,诺斯从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据诺斯自己讲,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a triple major)。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斯加入了美国海军(U.S. Merchant Marine),曾作为导航指挥官(Instructor of Celo-Navigation)到过澳大利亚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此期间,诺斯开始喜欢上摄影,并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随之逐渐确立了未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志向。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斯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毕业后,诺斯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校任教,之后在1950年转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执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并于1960年升任为教授。1959年至1961年期间,诺斯曾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79年秋,诺斯转教于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1981年至1982年,诺斯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被聘为美国制度研究Pitt讲座教授(the 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1983年,诺斯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该大学经济系法律、自由和经济史Luce讲座教授。1984年,诺斯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自1996起,诺斯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斯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年至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供给学派、瑞典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菲利普斯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其修改并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面对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不仅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同样也无能为力。于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又提出必须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滞胀”(沃尔特·海勒的看法)(2)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3)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托宾和杜森贝的看法) 新剑桥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时,无论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派),还是现代货币主义者都无法从理论及政策选择方面给出合理的答案。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新剑桥学派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解释“停滞膨胀”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无论其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无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 (1)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 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 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 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2)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 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 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 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结果造成通胀。 ①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 ②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 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 ③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 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瑞典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经济开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模型又称北欧模型,1970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首先提出,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G·Edgren)、法克森(K·O·Fazen)奥德纳(C·E·Odhner)加以扩展完善而成。北欧模型强调的是结构因素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着重分析的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的小国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是新经济史学家中的“理论家”。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称他是“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向经济学家指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原有问题”。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标志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1992年)两部著作则完善了制度变迁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是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构筑而成的,这是新经济史学家的比较优势所在。诺斯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制度因素极其重要,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或被视为外生变量。他论证道:“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是增长。……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增长就决不会出现。”1他进而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①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2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建立在对新古典假定修正基础上的,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新经济史学派在通过对新古典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这—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他们把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引入到历史分析中去,从而为经济史学构造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3“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4为了说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5据他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由于一些因素(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成本等)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并出现了制度的变迁。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一种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他还指出,理解制度框架的三块基石是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其逻辑关联是: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界定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组织制约下,产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地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借以维护经济增长,而成功的意识形态则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推动经济增长。 1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剑桥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英文),第2页。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页。 3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异军突起,他们 通过对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的分析,构建起以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 变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方面, 他们借鉴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假设的 修正,并把边际交易成本分析引入制度分析中,构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制度、经济人假设、交易费用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地位和 作用的科学。严格地说,经济学对制度的关注和研究并非始于新制度经济学,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美国制度学派便开始倡导 对现实生活中的制度结构进行分析。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康芒斯强调制度对经济生 活的重要性,他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并把制度定义为是“集体行动控 制个体行动。”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解释为一种交易关系,他认为, “交易”概念是与“生产”概念相对应的经济学范畴,并对交易概念进行明确的 界定和分类。在康芒斯看来,交易活动是制度的最基本单位,制度不过是无数次 交易活动的结果,因此,对不同类型交易的分析,也就转化为对不同经济制度的 分析,这样,就使“交易”概念一般化,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另外,康芒 斯还强调所有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从所有权稀缺到制度稀缺展开分析,提出 了一整套采取集体行动来建立秩序的制度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灵感和基础概念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美国制度学派,特别是康芒斯早期研究所有权与法律的经济学。例如,康芒斯提出,财产真正的 本来的意义不是指物质的东西,而是指使用和处理某物的绝对权利;他还指出 “交易”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可以看出,康芒斯的观点在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中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简答题 1.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非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 答: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1)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2)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 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试说明: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呈黏性的原因,以及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答:价格黏性指经济变动中价格调整缓慢的倾向,价格黏性分为名义价格黏性和实际价格黏性。名义价格黏性指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实际价格黏性是与“名义价格黏性”相对而言,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的黏性,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 (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是主要有: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求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作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②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造成价格黏性。③协调失灵。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黏性。④有效劳动需求。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因为有工会等劳工组织、劳动协议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也存在黏性,所以也发生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出现价格黏性。 (2)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学家认为在长期里,价格经过充分地调整之后,经济会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此时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处在均衡中,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价格的黏性,整体经济会偏离一般均衡,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时的水平,总需求大于或者小于供给,国民收入出现短期波动。 3.“两个剑桥之争”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什么? 答:两个剑桥之争是指美国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新剑桥学派之争。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

5第五章 成本论 微观经济学

第五章成本论5.1本章框架结构图

5.2重点与难点导学 一、成本的概念 总的来说,成本是指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等成本概念。 1.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Decisions have opportunity costs because choosing one thing in the world of scarcity means giving up something else. The 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the most valuable good or service forgone)。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资源是稀缺的;(2)资 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 (3)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举例:农民在选择养殖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等的收

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8万元,养鸡的机会成本为9万元,养鸭的机会成本也为9万元。

2.显成本和隐成本 (1)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性成本包括在内。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 3.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简称企业的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为了理解经济利润,需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察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部分,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讲稿(一)发展脉络 默认分类 2007-05-07 18:36:22 阅读425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起步发展、压抑受阻、壮大发展三个阶段。 1.制度经济学的起步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制度经济学从出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一度被认为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这一阶段可称为制度主义的起步发展阶段。其源头人物是凡勃伦,其他代表人物有康芒斯,米契尔等人。制度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既马克主义经济学之后的又一重要“异端”学派。其初始阶段短暂的繁荣就在于独树一帜地提出和研究了一个带根本性的经济学问题—制度问题.在这一阶段,由于各自研究纲领和具体理论观点的不同,从而形成制度主义初期发展阶段三个重要不同的流派。第一个流派以凡勃仑为典型代表,后经艾尔斯进行了发展与修正,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状态”,其研究纲领集中于考察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以及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这个流派被称为制度主义中的心理学派。第二个流派以康芒斯为创始人,后经瓦伦•塞缪尔斯和阿兰•施密德的发展与扩充,把制度理解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把法律制度混合到经济学里面”}s6},其研究纲领集聚在考量法律、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以及演变对法律、经济权力、经济交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法律学派。第三个流派首领人物为米契尔,其注重社会制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的数理统计分析,揭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固有弊端,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经验统计学派。 这一阶段制度主义挑战主流经济之所以得势在于其抓住了新古典理论“看不见的手”用的软肋,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危机之时(二、三十年的周期性危机),强调政府干预和制度的调整、变迁对资源配置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从而为西方社会所接纳,老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就呈现出一时的繁荣。但是,由于制度主义学派属于西方经济史上的异端学派,“制度经济学尽管有其优点,但它过去并没有卡尔•马克思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那种提供理论体系的能力”,因此,“在美国,它最终停止了,在英国则从未站住过脚。” 2.制度经济学压抑受阻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受到“凯恩斯革命”和“经济学公理化革命”的双重挤压,加之制度经济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它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缺乏共同的阐明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的大杂绘。……并且都对资本主义现状表示‘不满’,从而提出要从结构方面‘改良’它的设想或方案”。因此,使制度主义

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钱颖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是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

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 新古典经济学 目录[ 隐藏]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 现代西方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 [ 编辑本段] 新古典经济学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

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 张伯伦革命”、“ 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的方法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在现代经济学中,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对经济学家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一、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三个方面。 1.供给和需求理论: 供给和需求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供给理论研究经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愿意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商品或劳务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理论研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商品或劳务价格之间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平衡,即市场在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均衡状态,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2.市场均衡理论: 市场均衡理论研究市场中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的规律和机制。它主要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形态的分析,以及相应市场结构下的价格、产量和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市场均衡理论的研究,为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3.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比较项目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来研究决策是否可行。成本收益分析的

目的是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决策。成本收益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可以应用于政府决策、企业决策和个人决策等各个领域。 二、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 1.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是指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推导和分析经济活动中的规律和机制。经济学家通过建立逻辑严密的模型,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变动趋势。理论分析的优势在于其逻辑性强、抽象性高,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 2.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通过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经济学家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经济数据,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实证结果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实证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具体的证据和实际案例,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正,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为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途径。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三个方面的分析框架,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深入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则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途径,使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衔接。现代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只有不断做出深入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一、演化经济学的兴起 二、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 四、演化经济学的超越 五、演化经济学的应用 近年来,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派别——演化经济学。在这个新兴的学派中,研究人员借鉴了生物学中的进化理论,将其扩展并应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思维方法和分析框架。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演化经济学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和理论框架的形成。同时,也将给出五个案例,以展开相关分析,更好地说明演化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性。 一、演化经济学的兴起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立足于对新古典经济 学的批判和反思之上。演化经济学主张,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与生物进化中类似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有新的思维方式和产业模式涌现,而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企业的行为中。演化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不断演化的,经济主体也会不断地进行选择,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基因”,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二、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演化经济学主要涉及两方面的视角:一是从产生差异的细节角度出发,也就是如何研究市场和企业行为中变异、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二是从宏观视角考虑市场的结构与演化。考虑到演化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无法一一列举相关的理论框架。但总体来说,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包括了基因型与表型、遗传算法和复杂适应系统三个核心概念。 其中,“基因型与表型”是将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经济学中,“基因型”可以看做是企业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策略和行为,而“表型”则反应市场中不同的“生态位”,即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同位置。 “遗传算法”是一种利用模拟自然选择过程进行优化和搜索的高效计算方法。在演化经济学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行为的模拟和评估中。 “复杂适应系统”是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市场的一种重要描述。这种系统的组成要素非常复杂,包括正反馈、负反馈作用等等,是经济领域中非常精妙的一种机制。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 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中最为流行的学派之一。该学派以市场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并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但是,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出现,新古典经济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 法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决策制定。它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人、家庭、公司、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各个经济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深入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并提供对于经济政策和决策的指导。本文将着重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一、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1.供给与需求理论 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它解释了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供给代表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而需求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该理论通过供需曲线的交叉点,揭示了价格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2.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个人对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过程。边际效用指的是额外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满足感增加的程度。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人们倾向于在满足最基本需求后,追求边际效用递减的商品或服务。这个理论帮助解释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以及企业决策中的生产和成本问题。

3.成本与效益分析 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决策的经济效果。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人们将决策所涉及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并 考虑不同方案的风险和时间价值。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使决策者更加 全面地了解各种选择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方法 实证经济学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以验证理论模型和预测 经济现象。这种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经济学家可以进行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研究,以求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 结论。 2.规范经济学方法 规范经济学方法关注如何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则,以达到特定的目标。这种方法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性分析。在规范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 过制定经济模型,利用道德、伦理和政治等价值观考虑各种政策的优 劣势,并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3.比较经济学方法 比较经济学方法用于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制度、政策和 经济表现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系的优劣势,经济学家可以为

(2021年整理)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一)

(完整)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一)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一)的全部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一) 内容摘要:生产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批判的角度审视该理论,指出其三大内在缺陷:不适合于垄断市场条件、排除了不确定性因素、只从交换的角度研究生产。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市场 国内学术界在评述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时,认为该理论提出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结论可以为我所用,但它涉及的是一般性生产,抽掉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衡量”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生产理论的正确性(高鸿业,1997)。应该说,上述评论在国内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通过精读原着,站在当今理论思维的高度,笔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缺陷。 只适用于完全竞争的企业 新古典生产均衡理论假设,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市场上都是既定的,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或者说对市场价格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事实上,市场价格是与行业内的企业规模、企业数目有着直接联系: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大、数目较少时,市场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这些企业手中;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数目很多时,市场价格并不由每一个企业决定,此时的价格才真正由市场决定。 具有垄断性的企业类型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从经济运行现实来看,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的,采取合法手段,如果能够打败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市场供应者,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或者至少该行业中仅剩下少数的几家,出现所谓的垄断竞争情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商才有市场价格的决定权、市场技术标准制定权,才能具备更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垄断企业通过设置较高的企业门槛,阻止新竞争对手的进入。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决定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一个企业要么逐渐壮大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要么成为别的垄断性企业的兼并对象。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企业是一种普遍经济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派别,它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理论框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本文将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经济学派别的核心思想和贡献。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早期学派,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创立。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作和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自我调节的,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然而,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没有深入研究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此外,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过度依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发展起来,试图弥补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体决策和行为的理性性,以及市场的完全竞争模型。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边际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尼古拉斯·凯恩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备性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等,这些工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和细致的分析框架。新古典经济学还引入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使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并不充分。此外,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分配问题和公平正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理论模型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理论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作和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体决策和行为的理性性。前者的劳动价值论和后者的边际分析都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然而,两个学派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都为这一过程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