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人类出于对秩序和维护财产权利的需要而需要一个政府,政府和公权力部门的运行成本统称行政管理费,而行政管理费只是整个社会管理成本当中最直接和显性的部分。在现代社会,公共资金的收和支两条线都需要向民意代表机构报告并获得批准。近年来,中国的行政管理费隐蔽地刚性上涨,其增速之快值得注意。
整个财政支出体系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行政管理费作为公共支出中一项重要的消耗性支出,改革开放以来占我国公共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已成为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增长过快,有经济增长、政府机构庞大与人员冗杂、行政经费使用效率低、行政管理成本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必须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行为监督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过快增长。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1)从行政管理费增长的速度上来看,从1978年到2006年增长了143倍,而同时期我国GDP只增长了58倍,财政收入更是只增加了34倍,由此可以看出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惊人!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还在上升,根据相关方面的报道,2008年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已经超过了9000亿。
(2)到2004年,行政支出已在公共支出中占到19%,远高于同期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5%,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跟改革开放前相比行政管理费本身的增长快:1950年为13.13,1970年为32.00,1978年为52.90,1985年为171.06,1995年为996.54,2004年达到4961.26.改革开放以来,竞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
(3)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经济建设费从64.1%下降至2006年的26.6%,下降了58.6%,社会文教费从13.1%增加到26.8%,增长104.9%,同期国防费支出减少了50.7%,而行政管理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从1978年的4.7%猛增至2006年的18.7%,竟然增长了297.3%,我国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仅为4.71%,1985年为8.53%,1995年为14.6%,2004年达到19.03%的高度。25年以来每年平均提高0.57个百分点。由此基本上可以看出目前财政支出结构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行政管理费用的已经接近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文教支出。在现阶段下,政府应该拿更多的钱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事业上来,而不是应该以行政建设费的形式

支援政府公款购车、公款购房以及干部的所谓的出国考察学习。

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晰看到,控制行政费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作为一个处在经济初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之相适应,政府所从事的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加之随着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政府在公安、司法、安全检察等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广泛。这样,行政管理费的增加也就有了其必然性。但是尽管如此,每年接近于20%的财政支出用在行政管理费上,仍然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和腐败的现实!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这些方面引起更多的重视。

1、经济增长
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构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从中央财政看,尤其是从地方财政看,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其他一些重点建设支出、社会公益性的重要支出缺乏必要的财政保障,这与财政养人过多、行政费用膨胀具有直接关系。首先,经济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相应增加,于是行政管理支出就产生了扩张的可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又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二者相互促进。众所周知,行政机构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政府作为公共商品的提供者,必须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在公共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政管理支出也不可避免的攀升。这一点无可厚非,要想高产出,还真得高投入。当然高投入的方向要对,渠道要正。其次,政府机构膨胀、编制的扩张、人员的配置增加、工资及办公设施标准的提高,都势必造成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水涨船高”。
2、行政成本意识薄弱, 经费使用效率低
行政成本意识对于控制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有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在行政管理领域, 人们的行政成本意识相当淡化。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事业的发展一直依赖于财政的统包统揽和统收统支, 而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 不存在外部竞争的压力, 具有排他性和强制性。政府组织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政府工作投入和产出相脱节, 在成本和收入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客观上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 因此政府组织在管理工作中, 往往更注重任务的完成及其效果, 而

忽略完成任务所需的投入。成本意识的匮乏是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此外,我国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使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我国考核官员政绩主要看GDP、财政收入、引进外资及出口创汇等指标, 纵容了“不计成本”的浪费行政观念。
3、行政管理支出项目制度不健全,有隐蔽性
行政管理支出中的项目涵盖范围不明确。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超标购房、超标购车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讲排场、铺张浪费、公款消费的不良风气,导致;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如在去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局长叶青教授就曾发表“公车改革”提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支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只考虑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项目的实际成本。政府中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所谓的“标志工程”、“形象工程”,其中一部分不具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最后,政府的行政支出预算编制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基数+增长”方法使以前年度的不合理因素延续下来,容易形成支出上的“越位”和“缺位”、浪费与紧缺并存,会加剧各部门的苦乐不均。因此打破基数说法,实行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已成为行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点。
4、对行政管理成本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尚未重视对行政成本的监督控制, 这是行政管理中浪费现象及腐败现象禁而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行政管理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用, 公用经费过多常常是行政管理支出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 要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 打造“高效政府”和“廉价政府”。但是这一精神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遭到种种的阻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实报实销”的报账制, 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 行政开支由政府财政大包大揽而不计成本, 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侵吞等消极腐败行为还有所存在。据最保守的估计, 全国官员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消费在2000亿元以上,每年的公车开销不少于2000亿元。

至此,我们已经深刻的了解到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庞大与严重,必须引起我们国家政府、领导和所有人的重视和监督意识必须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行为监督机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 用法律来保障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一切行政开支项目和费用, 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 接受公众的监督, 从而有利于铲除滋生浪费的土壤,有效地保

证政府用好纳税人的钱。最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过快增长,保证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