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血液循环中5种白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淋巴细胞:T

单核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体数量

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定容积血液中各类白细胞分别的数量。

参考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3岁(11.0-12.0)×109/L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分叶粒C50-70%(2-7)×109/L

中性杆状核粒C1-5%

淋巴细胞20-40%

嗜酸粒C0.5-5%

嗜碱粒C0-1%

单核C3-8%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日波动

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

新生儿、妊娠中后期、分娩

实质是应激状态反应

2、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中性粒C↑,往往使白C↑ <骨髓中成熟白C释放↑>(1)急性感染或炎症,常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广泛组织损伤(10.0-30.0)×109/L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C的白血病 <白C生成↑,幼稚白C多>

3、减少:病毒感染,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骨髓造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理化损伤

单核-M 系统功能亢进

(二)淋巴C:L cell↑,也常伴有白C↑

1、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

源发于Lcell恶性肿瘤,ex: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H或烷化剂或APG治疗,杀伤Lcell

往往是绝对值的减低。

放射线的损伤。

(三)单核C,单核C↑,不会有白C↑

增高有一定意义,单核C白血病,L瘤,何杰金氏病(H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

慢性粒C白血病:中性,嗜酸,嗜碱粒C均增多

急性感染恢复期

某些原虫、寄生虫感染,ex:疟疾,黑热病

(四)嗜酸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寄生虫。ex:血吸虫肺吸虫

皮肤病

某些血液病,嗜酸粒C的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高嗜酸性粒C增多综合证

(五)嗜碱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嗜碱性粒C的白血病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

肺结核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造血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

各种白血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淋巴瘤

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

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

禁忌症:甲型血友病

一、细胞发育的阶段性:

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

2、粒C 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杆状、分叶核)

红C 幼稚(早、中、晚)

3、有时,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一般以发育快的时期为标准,(多数以核为主)

eg :粒C 核早幼浆中幼所以粒C处于中幼粒

二、细胞发育的简单规律:

(一)胞浆:

1、量:一般少→多

2、颜色,红C,粒C,巨核C 蓝→粉红 RBC颜色由Hb组成粉红色,RNA

粒C粉红色由特异性颗粒决定

浆C 由于其所含Ig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二)细胞

多数大→小巨核C小→大;原始粒比早幼粒小。

(三)胞核

1、大小:一般大→小

2、核形改变:粒:圆→椭圆→肾形→杆状→分叶

单核:圆→椭圆→肾形/不规则形

3、核位置:红:居中,岛状

浆C:核往往偏位,∵充斥大量Ig,把核推挤到一侧。

4、染色质:细致疏松(浅)→粗糙密集(深)

5、核仁:清楚(原)→不清楚(幼)→消失(成)

6、颗粒:无→有

红:始终无颗粒

单、淋:无(原)→不清楚(幼)→有(晚幼)

粒:非特异性颗粒(早幼)→特异性颗粒(晚幼)

三、骨髓检查满意指标:

1、有骨髓小粒

2、有少量油滴,油滴多表示红骨髓成份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

3、有核细胞及骨髓中特有的细胞,ex:早幼粒,晚幼粒,有核红C。

4、核C杆状与分叶之比高于末稍血。

(一)低倍镜(浏览)

1、骨髓取材,涂片厚薄,染色效果。

2、骨髓增生程度:5级 P326 表5-2-1

成熟RBC有核C

增生极度活跃 1:1 多见于白血病

增长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少数溶血性贫血,增性性贫血

血小板↓↓,红系影响骨髓增生程度 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红比正常

伴有感染,粒系

增生活跃20:1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低下50:1再生障碍性贫血,粒C贫血

增生极度低下300: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般介于二者之间,往往上提一级。

3、观察计数巨核细胞

有无特殊大细胞

成熟RBC与有核C之比

(二)油镜:

1、迂回镜检200-1000个C 分类计数,百分比。

(1)整个系统粒C数目

各阶段粒C数量之比

粒C质量:核浆发育是否平衡;有无巨核变,矮小变。

(2)RBC嗜多染,有无异形RBC。

RBC整体数目,各阶段数目比。

(3)巨核C,数目,以何种形态为主,血小板分布。

有无小巨核C,巨大血小板。

(4)L cell单核C,有无幼稚C

(5)有无特殊C

2、粒红比值(M:E):粒C总百分率40-60%,红C总百分率20%,P326

本身不能单独说明问题,要参照骨髓增生程度。

(1)末稍血C是骨髓C的继续,本系统特点明显。

(2)末稍血C相同,骨髓C可不同,区别:传染性L cell增多症;慢性L cell白血病

四、报告方式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骨髓增生情况

3、粒红比值(M:C)粒系,增生情况,每阶段情况,特殊情况。

红系增生,各阶段情况

淋单 <一带而过>

巨核C 7-35个/1.5cm 3cm 守低值,不守高值

有无特殊C,寄生虫

参照末稍血,成熟RBC有一定意义。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概要】三类五种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 【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1)细胞分布不均: 体尾交界最佳, “城垛”式移动。 【质量控制】主要因素 (2)形态识别差异 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及白细胞疾病教学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及白细胞疾病教学课件 实验诊断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教研室续薇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 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教研室电话: 88782622 第四章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1. 适应症(1)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 (2)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3)出现不同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等。 (4)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后的定期复查及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 骨髓活检、造血干细胞培养等。 (一)适应症及禁忌症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2. 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严重血友病患者。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1.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程序 3.骨髓细胞染色 1.骨髓样本取材 2.骨髓涂片制备 4.合格标本判断 5.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6.形态学诊断 7.骨髓形态学报告单 1、骨髓样本取材通过骨髓穿刺术获取骨髓样本,穿刺部位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和脊柱棘突。 一般取自髂后上嵴,采集量: 0.2ml 取材满意应该是无骨髓稀释。 骨髓涂片骨髓稀释判断标准: 1 / 3

如抽吸骨髓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 ① 完全稀释: 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② 部分稀释: 骨髓小粒和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 幼稚细胞gt;3:5。 骨髓稀释 2、骨髓涂片制备涂片上血膜应位于涂片中央位置,呈舌状,分为头、体、尾三部分,骨髓涂片的同时作末梢血涂片,涂片数量应在穿刺前依据疾病诊断需要而定。 涂片太厚细胞聚集不能展开,细胞形态不好辨认;太薄细胞全被推散,分布不匀,分类困难。 涂片满意应该是细胞均匀分布又不太分离。 骨髓稀释 3、骨髓细胞染色染液多选取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通常情况下,室温染色15~30min,流水冲去染液。 染色太深结构不清;太浅不易形态辨认。 染色时间的长短与细胞数量和种类相关,如细胞数量多染色时间长,同样细胞数量时,粒细胞白血病染色时间较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间长。 染色满意应该是细胞染色后核结构清晰。 油滴的分级 ( - ):

白细胞系统检验.

白细胞系统检验 血液循环中5种白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 淋巴细胞:T (1)急性感染或炎症,常见于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2)广泛组织损伤(10.0-30.0)×109/L (3)急性溶血或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2)异常增生性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C的白血病 <白C生成↑,幼稚白C多> 3、减少:病毒感染,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骨髓造血功能↓ 脾功能亢进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理化损伤 单核-M 系统功能亢进 (二)淋巴C:L cell↑,也常伴有白C↑ 1、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细菌感染

源发于Lcell恶性肿瘤,ex: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H或烷化剂或APG治疗,杀伤Lcell 往往是绝对值的减低。 放射线的损伤。 (三)单核C,单核C↑,不会有白C↑ 增高有一定意义,单核C白血病,L瘤,何杰金氏病(H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 慢性粒C白血病:中性,嗜酸,嗜碱粒C均增多 急性感染恢复期 某些原虫、寄生虫感染,ex:疟疾,黑热病 (四)嗜酸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血液中的寄生虫。ex:血吸虫肺吸虫 皮肤病 某些血液病,嗜酸粒C的白血病 淋巴瘤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高嗜酸性粒C增多综合证 (五)嗜碱粒C 不伴有白C↑ 增多嗜碱性粒C的白血病 慢性粒C的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 肺结核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各种造血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 各种白血病 各种紫癜,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淋巴瘤 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出现。 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增多。 禁忌症:甲型血友病 一、细胞发育的阶段性: 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 2、粒C 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杆状、分叶核) 红C 幼稚(早、中、晚) 3、有时,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一般以发育快的时期为标准,(多数以核为主) eg :粒C 核早幼浆中幼所以粒C处于中幼粒 二、细胞发育的简单规律: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1:53.0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李月英隋夙彤 [导读]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李月英隋夙彤(黑龙江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87-02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 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 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后、脾脏切除后。 2.减少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刺激等;破坏增加见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见于DIC。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 MPV需与PLT变化结合分析才有临床价值。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正常。 2.MPV增大是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一个较早期指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减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白血病疾病诊断试验的应用 外周血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骨髓病理学检测、细胞免疫性及遗传学检测 二、常见白细胞良性疾病分类: ⒈白细胞减少症 ⒉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 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异常症如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⒌类白血病反应 三、白细胞肿瘤性疾病分类 ⒈骨髓增殖性肿瘤 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⒊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相关前体细胞肿瘤 ⒋前体淋巴细胞肿瘤 ⒌成熟B-细胞肿瘤 ⒍成熟T和NK-细胞肿瘤 ⒎霍奇金淋巴瘤等 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一、血液常规检验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⒈适应证 ⑴造血系统疾病 ⑵考虑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 ⑶原因未明的系列表现: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骨质破坏;皮肤损害;血沉异常增快,或蛋白尿。 ⒉▲禁忌症: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如血友病。 ⒊标本采集—骨髓穿刺 ⑴取材部位:髂后、髂前上棘,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 ⑵骨髓液采集:涂片:0.2ml;骨髓培养:2~3ml,抗凝。 ⒋涂片染色:瑞氏染色。 【参考范围】 ⒈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来反映,一般直接在低倍镜下观察骨髓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间的比例作出判断。

⑴粒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各约<15%,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大多为成熟型;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⑵红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20% ■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左右。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⑶粒红比值(M/E): ■粒系细胞与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的比值。2~4:1。 ⑷淋巴细胞系统: ■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 ■成熟淋巴为主,原淋、幼淋巴细胞很少见。 ⑸巨核细胞系统: ■1.5cm×3cm的涂片中有7~35个。原巨0~5%,幼巨0~10%,颗粒巨10%~50%,产板巨20%~70%,裸核巨0~30%。 ⑹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4%,成熟型为主。浆细胞<2%,成熟型为主。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分。 ⑺核分裂细胞为0.1%。 【临床意义】 ⑴造血系统疾病 ⑵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 ⑶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⑷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⑸某些类脂质沉积病

临检 白细胞检查 练习题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 一、A1 1、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右移常表示 A、病情好转 B、预后良好 C、预后不良 D、机体抵抗力好 E、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2、白细胞数小于2×109/L,采用下列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重新采血复查 B、取血量20μl,改为40μl C、可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结果乘2 D、结合分类涂片细胞分布综合判断 E、减低稀释倍数 3、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提示 A、细胞发生吞噬现象 B、细胞衰老 C、细胞分裂 D、细胞融合 E、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 4、退行性核左移提示 A、机体的反应性强 B、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C、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D、预后良好 E、感染程度较轻 5、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WBC计数值为10×109/L,则WBC计数的真实值为 A、4×109/L B、6×109/L C、8×109/L D、10×109/L E、12.5×109/L 6、正常人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最为多见的是 A、二叶 B、三叶 C、四叶 D、五叶 E、六叶 7、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 A、百日咳、肾移植术后、结核 B、结核、百日咳、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肾移植术后、结核、接触射线

D、接触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核 E、百日咳、严重化脓性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8、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 B、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C、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D、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E、急性溶血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属反应性增多 9、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伤寒 C、狂犬病 D、百日咳 E、急性心肌梗死 10、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疾病是 A、伤寒 B、疟疾 C、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副伤寒 11、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粒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是 A、Alder-Reilly畸形 B、Dohle小体 C、棒状小体 D、Mott细胞 E、棘形细胞 12、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E、结构模糊 13、关于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B、染色呈黑色或紫黑色 C、可遍布于细胞核上 D、大小不等 E、分布不均匀 14、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Russell小体 B、中毒颗粒 C、空泡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一、名词解释 1、篮细胞:也称涂抹细胞,多因推片时人为造成,有时是细胞衰老退化所致,如核溶解、核固缩等,涂抹细胞大小不一,通常只有一个核而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的可见核仁,有时呈扫帚状,型如竹篮,故又称篮细胞。 2、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4、柴捆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30%一90%(NEC),原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增加。早幼粒细胞特点为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常不规则,染色质粗细不等,核仁常被嗜天青颗粒所覆盖而不清。胞质量丰富,含有大量密集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并可见蓝色无颗粒之外浆呈伪足状突出。Auer小体易见,有时可呈"柴捆状"称为"柴捆细胞" 5、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6、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7、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二、选择题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C )。 A.M1 B.M2 C.M3 D.M4 E.M5 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 E )。 A.M1 B.M2 C.M3 D.M4 E.M0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在形态学分类中属于C A.M1 B.M2 C.M3 D.M4 E.M5 4.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2(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5.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4(C)。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C.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D.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E.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单核细胞<20% 6.下列哪种骨髓表现符合M6(E)。 A.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90%以上 B.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 C.骨髓中幼红细胞≥50%,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30%

白细胞疾病习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52岁,头晕、乏力伴腰痛3个月,化验 Hb82g/L,WBC6.2×10/L,PLT175×10/L,ESR116mm/h,尿蛋白(+),骨髓浆细胞52%,血白蛋白电泳见M带,X线检查见L、L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肾炎 B.骨转移瘤 C.多发性骨髓瘤 D.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E.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52岁,头晕、乏力伴腰痛3个月,化验 Hb82g/L,WBC6.2×10/L,PLT175×10/L,ESR116mm/h,尿蛋白(+),骨髓浆细胞52%,血白蛋白电泳见M带,X线检查见L、L椎体压缩性骨折。化验检查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高钙血症 B.高尿酸血症 C.氮质血症 D.血黏稠度明显降低 E.血β-微球蛋白升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52岁,头晕、乏力伴腰痛3个月,化验 Hb82g/L,WBC6.2×10/L,PLT175×10/L,ESR116mm/h,尿蛋白(+),骨髓浆细胞52%,血白蛋白电泳见M带,X线检查见L、L椎体压缩性骨折。本例免疫球蛋白分型肯定不是() A.IgG B.IgA C.不分泌型 D.轻链 E.IgD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52岁,头晕、乏力伴腰痛3个月,化验 Hb82g/L,WBC6.2×10/L,PLT175×10/L,ESR116mm/h,尿蛋白(+),骨髓浆细胞52%,血白蛋白电泳见M带,X线检查见L、L椎体压缩性骨折。最有可能诊断是() A.霍奇金病 B.非霍奇金淋巴瘤

D.继发感染 E.骨髓纤维化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52岁,头晕、乏力伴腰痛3个月,化验 Hb82g/L,WBC6.2×10/L,PLT175×10/L,ESR116mm/h,尿蛋白(+),骨髓浆细胞52%,血白蛋白电泳见M带,X线检查见L、L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佳治疗方案() A.放射治疗 B.化疗 C.生物治疗 D.手术治疗 E.联合化疗加骨髓移植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8岁,发热1周。查体:贫血貌,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2×10/L,血小板45×10/L。确诊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核素骨扫描 B.骨髓检查 C.腹部B超检查 D.磁共振 E.血清碱性磷酸酶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8岁,发热1周。查体:贫血貌,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2×10/L,血小板45×10/L。骨髓检查原粒细胞占50%,治疗首选() A.放射治疗 B.血浆交换 C.联合化疗 D.干扰素治疗 E.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68岁,发热1周。查体:贫血貌,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2×10/L,血小板45×10/L。不常用于本病治疗的药物是() A.马法兰 B.柔红霉素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概要】三类五种 1粒釣胞、「中性粒细胞何V:囂g) * I?性粒细胞⑹力協?唔碱性较细胞 -单核细胞(M )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 20 M血T混匀(棕褐色充池T静置2?3min宀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T计算

3 min 1. 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 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 : 1。 (2) 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 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v 3 X109/L),可增加计数

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 X109/L ),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 =校正前白细胞数X ;TJU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 ?10 )X109/L。 新生儿: (15 ?20 )X10 9/L。 6个月 -2 岁:(11 ?12 )X109/L ? 儿童:(5 ?12 )X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血滴制成徐片u>染邑讷谊分型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X白细胞分类计数% )。 【质量控制】 1.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浅析白细胞医学检验

浅析白细胞医学检验 【摘要】目的;白细胞的医学检验一般通过尿液进行检验,而尿液白细胞医学检验则分为三种,分别是显微镜镜检,尿液分析仪和尿沉渣仪检测白细胞。对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白细胞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对医院的1000例病人进行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仪的分别检测,同时,用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结果发现,尿沉渣仪检测白细胞数量跟显微镜镜检符合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尿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量跟显微镜镜检符合率为百分之八十七。比单独的检验准确率提高了不止一半。结论: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医院应该大力发展这种方法,从而让白细胞的医学检验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以便后续治疗。 【关键词】白细胞;医学检验;联合 由于尿液标本容易采集,所以尿液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疾病进展监测,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以及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随着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仪的发明使用,使尿液检测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可标准化,改变了传统单一显微镜镜检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通过对1000例尿液样本的白细胞分析发现,三种检测方法应联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了2015年五月份的共1000分份病人的尿液,都是取的晨尿,每份30mL,并将每份尿液做好标记。男性样本有385例,女性样本有615例。年龄介于8岁到85岁之间。标本来源满足来自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有较高的随机性与借鉴性。。 1.2.仪器与试剂 桂林优利特200B尿液分析仪,UF-500全自动尿沉渣仪及配套试剂和质控物,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及玻片,烧杯,量筒等。 1.3.方法 用一次性尿杯收集上述住院病人留取的晨尿30ML,避免污染,混匀后分别取10ML分为三管。第一管尿液标本由尿液分析仪检测,把试纸条浸入尿液中2-3秒后取出,浸入滤纸吸收多余的尿液,然后放入优利特200B尿液分析仪自动检测[1]。第二管尿液标本放入UF-500全自动尿沉渣仪试管架中,全自动检测尿沉渣。第三管的尿液标本,放入离心机经1500r\min 离心沉淀5min后弃去上清液,把剩余的200ul混匀后取其中20ul涂片显微镜镜检,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的白细胞数,统计平均每个高倍视野值。以上方法都是在相同条件下!并在仪器运转正常,质量控制结果在控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由熟练的检验人员进行联合检测。方法都进行都是根据医学类检验规则制定的流程严格进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可信度较高[2]。仪器的校准也是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校准,仪器失误率经过检测不影响实验结果[3]。 2.结果 尿液分析仪,尿沉渣仪,显微镜人工镜检测阴性率分别为78.5%,74.5%,76.8%,尿液分析仪阴性率最高,尿沉渣仪阴性率最低。尿液分析仪假阳性率为4.4%,假阴性率为8.6%,与镜检符合率为87%,尿沉渣仪假阳性率为3.2%,假阴性率为1.7%,与镜检符合率为95%。白细胞检测尿沉渣仪各种指标都优于尿液分析仪。这就是说白细胞检测尿沉渣仪对于白细胞有更加准确的检测率。能够正确的检测出白细胞是否阴性或者是否为假阳性及假阴性。

3—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白细胞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骨髓分析) 1.骨髓涂片检查(瑞-姬染色) (1)正常骨髓象报告: ①增生活跃 ②粒红比值正常(M∶E 2~4:1) ③粒系增生良好: ?占有核细胞的40~60%; ?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 原粒<2%,早幼粒< 5%,中晚幼粒各< 15%,杆状核百分率>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 1% ?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④红系增生良好: ?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各阶段比例适当(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形态无明显异常或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⑤淋巴细胞系统占20%(主要是成熟细胞) ⑥单核细胞系统<4%(主要是成熟细胞) ⑦浆细胞系统<2%(主要是成熟细胞) ⑧巨核细胞 ?数量/全片:7-35个(1.5cm×3.0cm) ?各阶段情况正常: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10-27%,产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血小板易见、成堆状存在,形态正常。 ⑨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定义:血细胞化学染色是以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将骨髓片染色,观察单个细胞内在的生化特性,了解它们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yeloperoxidase, MPO): 计数100个原始细胞报告百分率 [结果] 粒系:强阳性;单核系:弱阳性;淋巴系:阴性 [临床意义] 鉴别急粒和急淋 2.酯酶染色(Esterase Staining) (1)萘酯AS-D氯乙酸酯酶染色(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AS-D CAE) 临床评价: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1.急性粒白血病M3 1+~2+ 2+~3+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细胞---阴性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幼淋细胞----阴性 (2)α-乙酸萘酚酯酶(α- NAE ) 染色结果(非特异性酯酶) 临床评价:鉴别白血病类型;同时必须做NaF抑制试验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弱阳性,不被NaF抑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阳性,被NaF抑制; (3)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结果(单核细胞酯酶) 临床评价:单核细胞白血病 (4)酯酶双染 一种特异性酯酶染色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临床意义: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1)报告方式: 百分率: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计算其阳性率。 积分值:计数100个成熟粒细胞,按反应强度作出分级,将其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相加。 (2)参考值

白细胞

白细胞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白细胞 英文名称: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leucocyte 定义1: 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总称。 所属学科: 免疫学(一级学科) ;免疫系统(二级学科) ;免疫细胞(三级学科) 定义2: 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 ;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目录[隐藏] 医学术语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数量的提高 医学术语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数量的提高 [编辑本段] 医学术语 【白细胞】 leucocyte 简称WBC(white blood cell) 补充介绍:(本资料为非专业资料,适合非专业人员阅读) 1单位:个/升(个/L) 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9个/L) (1)成人为4.0到10.0 (2)新生儿为15到20 (3)6个月到2岁为11到12 (4)4到14岁为8 3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编辑本段] 白细胞的观察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 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个/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白细胞观察实验:慢慢移动血片,观察各种白细胞,白细胞数目虽然少,寻找较困难,但胞体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白细胞描述:数目少,胞体大,细胞核明显凸起。[1] [编辑本段]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习题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Ph染色体 3.多毛细胞白血病 4.全髓白血病 5.双系列型(镶嵌型)白血病 6.双克隆型白血病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多发性骨髓瘤 9.骨髓增生性疾病 10.类白血病反应 1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脾功能亢进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白血病复发标准。 2.简述ALL三个亚型之间的细胞形态学区别。 3.简述AML-M3可能出现的融合基因及对维甲酸的敏感性。 4.有哪些方法可检测残留白血病 5.简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特点。 6.简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特征。 7.简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诊断标准。 8.简述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9.试述MDS红系细胞发育不良的形态学表现。 10.试述WHO的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11.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12.如何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三、论述题 1.试述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标准。 2.试述CML加速期的诊断标准。 四、选择题 【A1型题】 1.FAB分型中,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应 A.≥20% B.≥25% C.≥30% D.≥10% E.≥15% 2.某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7%,早幼粒细胞53%,其FAB 分型应为 A.AML-M1B.AML-M3 C.AML-M2a

D.AML E.AML-M4 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造血组织肿瘤新的分类方法中,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应占有 A.≥20% B.≥25% C.≥30% D.≥10% E.≥15% 4.急性AML-M3特异的核型异常是 A.t(8;21)(q22;q22)B.t(15;17)(q22;q12) C.t/del(11)(q23)D.t(9;22)(q34;q11) E.t(6;9)(q23;q234) 5.大多数AML-M3特异性融合基因是 A.bcr/abl B.PML/RARαC.PLZF-RARα D.NPM-RARαE.DEK-CAN 6.某ALL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骨髓增生活跃,原始淋巴细胞2%,幼稚淋巴细胞7%,该患者目前处于 A.完全缓解期B.部分缓解期C.未缓解期 D.复发期E.临床治愈期 7.急性白血病持续完全缓解指从治疗后完全缓解起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无白血病复发达 A.1~2年B.1~3年C.3~4年 D.3~5年E.5年以上 8.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指确诊之日起存活时间达 A.2年以上B.3年或3年以上C.5年或5年以上 D.8年以上E.10年以上 9.急性白血病中,浸润症状如牙龈增生肿胀较明显的是 A.AML-M1 B.AML-M3 C.AML-M2a D.AML-M4 E.AML-M5 10.有关ALL细胞化学染色说法正确的是 A.POX染色阴性B.POX染色阳性C.NAP积分降低 D.PAS染色阴性E.α-NBE染色阳性 11.有关ALL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学分型将T细胞ALL分为4个亚型 B.免疫学分型将B细胞ALL分为3个亚型 C.仅10%AL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核型异常相关性 D.除ALL-L3型以外,ALL的免疫学亚型与FAB亚型之间无相关性 E.免疫学分型将ALL分为T细胞ALL、B细胞ALL、T、B细胞混合性ALL 12.发热、肝脾肿大合并全血细胞减少首先应考虑 A.再生障碍性贫血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多发性骨髓瘤D.白血病 E.巨幼细胞贫血 13.非白血性白血病是指患者 A.血象中白细胞不升高,且无幼稚细胞,有白血病骨骨象 B.血象及骨髓象尚不能证实为白血病的可疑病例 C.血象类似白血病,实际上并无白血病骨髓象 D.白血病患者血象中白细胞<15×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9.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9.2.3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0.血液分析仪法操作见LH75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1. 参考文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2 江苏省卫生厅. 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