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

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蟹)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床畔侍疾杜月笙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

“广陵绝响”幸可存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迁到台北定居。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风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便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大局逐渐稳定,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在周恩来统战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内地。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诗句表现了章士钊说服不成的无奈与喟叹。虽然没能成功,章士钊对孟小冬却一直念念不忘。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四合院正房东墙挂着一幅立轴,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有一次朋友来访指着立轴说,你父亲大概是单相思吧?不然送给孟小冬的字怎么会在自己手里?章含之笑着点头。”(杨继桢《章含之的四合院情结》)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一九七七年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诞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逝世:1977年5月27日,农历丁巳年四月初十日

不一样的精彩高二作文

不一样的精彩高二作文 不一样的精彩高二作文1 卡耐基曾经说过:“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成败,而在于追求。” 人之于世,如一滴水之于浩瀚的海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风雨中荡起澎湃的浪花,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抵达彼岸的阳光。成败固然精彩,但却是世故的评断;而真正的追求是纯粹的,是灿烂的,它是生命里一朵执着的花,即使没有掌声,没有阳光,甚至没有空气,也会顽强地盛开,开出自己的精彩。 灯影幢幢,掌声哗然,繁华如一场盛大的精彩;但若心有所求,对琴空唱也一样精彩。 京城梨园,一个男装女伶在排山倒海的欢呼中冷冷地谢幕。拥有一身出人的才华,了无雌音的卓绝嗓音,一代须生之星孟小冬却丝毫没有留恋舞台的繁华,挥一挥衣袖,清唱而去。 她要追求的是真正的精彩,没有粉饰,没有管弦,更没有观众,只有闭目时的萦绕在耳际心坎的旋律才是最质朴的艺术价值!晚年十载,孟小冬不曾露面于世,谢绝访客,静修技艺,凭一副无与伦比的嗓音清唱吊

出了凄婉的名作《凝晖遗音》。 这样的生命是精彩的,哪怕历史和舞台早已将她遗忘,哪怕繁华落尽一切成空,她也永远是观众心里的角儿! 灯红酒绿,市井之欢,世故的生活在物质的满足下是一场充实的精彩;而心总是渴望诗意的栖息,追求而去,残羹冷炙又算得了什么? 爱尔兰激流岛,一对享誉中外的诗人夫妻,爱上了那片宁静和谐的土地。纵然大洋彼岸有名誉,有金钱,有地位,有无尽的精彩生活,但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天真的追求。顾城和谢烨,两个敢于挣脱生活枷锁,忠于追求圣洁的诗人,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耕地而食,伐木而居,不亦乐乎。 这样的情感是精彩的,哪怕他们受尽严寒酷暑之苦,哪怕一辈子为柴米油盐奔波,其中甜蜜与澄澈自知其味。 追求的旅途是一道独立而精彩的风景线,不寻繁华,不屈于生活,甚至有时候连生命本身也是一种禁锢。那个先天心脏病却热爱歌唱的女孩,为了追求一次属于自己的精彩,最终卒死在维也纳金色大殿;那个与海豚一起嬉戏长大的男人,为了追求一次最真实的“与海的对话”毅然投身于阿拉斯加400英尺的极限海

《乞丐大掌柜》项目介绍

50集电视剧《乞丐大掌柜》项目简介 市场分析: 本剧是近年来热播的传奇、励志类电视剧,题材、情节曲折多变,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全剧夹杂着亲情、友情、爱情同时兼顾着剧中人物的奋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符合黄金档收视群体。本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情节更写实、情感更浓厚、更能吸引广泛的观众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社会效益: 该剧剧本受到北京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的强力关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出演、完整的诠释出整个故事情节;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民国1919年,从山东流落到北京的小乞丐栾学堂,因救了老板的女儿有幸在济风楼里当堂倌,由于得知掌柜的隐秘而被驱除,却得到贵人资助开店成为丰泽园的创办者。栾学堂收留了济风楼里的业务骨干组成了丰泽园的班底,遭到济风楼的掌柜汪德甫和小舅子历秋辰的仇视。在军阀吴佩孚的撮合下,栾学堂又娶走了历秋辰的心上人关雅丽。和栾学堂青梅竹马的姚珍珍得知栾学堂成亲后毅然投身抗日。历秋辰接管济风楼后投靠汉奸,将济风楼改为日本风味的酒楼,顺势架空栾学堂饭店协会会长,天皇发布投降诏书,绝处逢生的丰泽园重新回到栾学堂手中。姚珍珍回来执行刺杀汉奸的行动,关丽雅为姚珍珍挡了一枪把孩子和栾学堂托付给姚珍珍。历秋辰在逃跑中被特务杀死,栾学堂带领丰泽园在新中国获得了新生。 人物小传

栾学堂--人物小传(饰演者雷佳) 机灵、伶牙俐齿、肯为他人做牺牲、有韧性。爱着姚珍珍,又不愿意伤到关亚丽,把感情的失落寄托在开办饭庄上,醉心于鲁菜的研究,开饭庄的好手。遇到难事总 有急智,眼光远,做事能有变化。在经历了日本占领时期的起伏跌宕后,他的店不 仅是一家饭庄,同时凝结了两派山东菜传人的希望,他从开饭庄,提升到要为鲁菜 的发扬而努力的境界,新中国建立后,他把珍藏的书稿拿出来,并积极支持王义均 等人出门学艺,看到鲁菜的融合发展,公私合营,丰泽园成为大家的丰泽园,鲁菜 传承有后,欣然辞世。 历秋辰--人物小传(饰演者何冰) 济丰楼二掌柜,丧偶,聪明,知识面广,性格比较偏执,痴情,迷恋关亚丽,把栾 学堂看做情敌,认为只要击垮栾学堂,就能把关亚丽抢回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攀附权贵,在时代变迁中,随着形势变化,而成为心狠手辣的权贵爪牙。为了追求 关亚丽和打垮栾学堂,极尽能事。汪德甫与儿子历耀祖在同一天死,他深受刺激, 老朋友胡继祥打死了自己的儿子,历秋辰悲痛不已,忏悔自己对儿子关心不够,愧 怍人父亲。在汪德甫和历耀祖的葬礼上,历秋辰见到心中挚爱关亚丽,被关亚丽痛 骂,心脏病突发,临死前,还刺激关亚丽一生没有得到栾学堂的真心爱护。他一直 暗中寻找汪德甫藏匿的历家的秘密,始终未得。这个秘密汪德甫临死前交给栾学堂。 关亚丽--人物小传(饰演者孙茜) 泼辣能干,贵族格格,因为家道中落早知世态炎凉,很善于把握机会,自我保护。 在得知栾学堂和姚珍珍的感情后,后悔自己一厢情愿地设计搞定了栾学堂,但错已 经铸成,三人的情感纠葛在一起。为了帮助栾学堂,从幕后走到台前,帮助丰泽园 顺利经营,开业斗菜、日据时期、上海开店,关亚丽闯过一个个关,但是在历秋辰 临死前击中她的隐痛,讥讽她一生没有得到栾学堂真爱。和平解放前,与栾学堂在 对时局判断上完全不同,栾学堂相信姚珍珍要留下来等待北京解放,对栾学堂、对 未来失去信心的关亚丽远走香港。 姚珍珍--人物小传(饰演者待定) 善良,典雅大方,深深爱着栾学堂。她颇有侠气,受到母亲的影响,投身革命,与 栾学堂不能结合,终身未嫁,以更加宏大的理想替代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平解放 后随军南下,与栾学堂失去联系。栾学堂在弥留之际依然思念着她。 姚泽圣--人物小传(饰演者杨立新) 银行家,不赞成暴力革命。欣赏栾学堂,支持他。与投身革命的妻子虽然政见不同,但深爱妻子,熬过了日据时期,内战期间与沈傲霜在北京相守,跟随沈傲霜去了台 湾。 沈傲霜--人物小传(饰演者徐帆) 敬仰秋瑾,追随孙中山革命,她影响了姚珍珍,也选择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当发 现女儿选择参加共产党后,并没有打击,而是让她自己选择,并在和平解放前,姚 珍珍进城策反的危难时刻给予帮助。她与姚珍珍在北京相见,却已经是国共两个阵 营的人,姚泽圣选择陪伴在妻子身边,沈傲霜选择自己为之奋斗的党国,姚珍珍选 择要建立新中国。一家人再次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隔两地。

梅兰芳、孟小冬1956年的最后一面

梅兰芳、孟小冬1956年的最后一面 吕铭康 (刊于:《半岛都市报》2011、1) 近日,我的新著《青岛与京剧》(青岛出版社出版)寄赠已是91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他在接到书的次日(2月7日)早晨,就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赞扬我的书是实事求是地记载了青岛与京剧的深远渊源,并鼓励我继续努力。 马少波是我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之一,早在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并且还是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届时,梅兰芳都是任院长。马少波不仅是与梅兰芳共事多年,而且他是作为党的书记。 正鉴于此,2月24日上午我给马少波打去电话,特意求证梅兰芳与孟小冬1956年5月在香港见面的具体详情。 思维敏捷的马少波记忆犹新地告诉我: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欧阳予倩任副团长兼总导演、马少波任副团长兼秘书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就在中国京剧访日代表团抵达香港准备在此转机日本时,孟小冬托人捎话给梅兰芳,希望彼此能够见上一面叙谈一番。接着,梅兰芳就把此情告知了时任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的马少波。他考虑此乃人之常情,应当满足他们的愿望。此时,孟小冬的丈夫杜月笙已于1951年在香港病逝。鉴于当时的出访纪律以及防备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捣乱,马少波就陪同梅兰芳乘车到孟小冬的住宅,三人在客厅握手后,孟小冬就邀梅兰芳进入内室,两人单独交谈,大约有半个小时,马少波就一直在客厅等候。这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于1927年分手后的首次会面畅谈,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1947年,杜月笙60大寿时,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组织了10天的堂会。梅兰芳和孟小冬都应杜月笙之邀请到上海演出,但他们没有同台——10天的大轴,梅兰芳占8天,孟小冬占2天,有意识回避了见面的尴尬。 而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先后于1961年和1976年病逝。 马少波还告诉我,梅兰芳与孟小冬此次会面的情况,当时一直是绝对保密的。主要是考虑到梅兰芳的家属。时至今日,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公诸于众了。 2009、2、27下午青岛“夹缝斋”

宋庆龄资料简介

宋美玲的母亲是倪桂珍,外公是倪蕴山 民国时期的余姚巾帼名人倪桂珍 倪桂珍,是清未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和贤妻良母。她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孙中山的岳母、宋庆龄的母亲;蒋介石的丈姆娘,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初反对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承认这桩婚事,为女儿结婚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作嫁妆。1931年夏,倪桂珍在青岛别墅避暑。7月23日,突然传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的消息。倪桂珍本已患病,闻此噩耗,血压顿时升高,倒身而亡,享年63岁。其实,宋子文未受伤,是他的秘书唐腴庐中弹身亡。倪桂珍去世后,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杜月笙等参加了葬礼。 “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中山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据说是因为宋庆龄跟孙中山私定终生。 与孙中山一起的十年最幸福 有一天,一起吃午饭,隋永清(养女)发现宋庆龄格外喜形于色,宋庆龄问她说:“永清,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当时是10月,隋永清回答说:“今天25日”。宋庆龄告诉她,这天是自己结婚的日子。“她特别高兴,摇头晃脑的,完全是一个很羞涩的小姑娘。好像那意思是说,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啊?那下次记住哦。”她完全沉浸在对孙先生的爱和回忆之中,说当时两个人能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她决定要追随孙先生,绝不回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22岁,孙中山比宋庆龄年长27岁。宋庆龄与孙中山之间,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有平凡温馨的生活,有夫妻间的温暖与体贴。孙先生的菜烧得很好,宋庆龄也会烧很多好菜,他们常常交换着烧菜。宋庆龄说起过,有一点别人永远比不过她,要是有点什么病痛,孙先生是医学博士出身的。她充满自豪地说:“你看看,你看看我找的男人。”她如果要认真地给孙先生记录一些东西,孙先生总要她舒舒服服地坐着,怎么习惯怎么去做。她就懒懒地靠在沙发扶手旁,孙先生口述文件,她就在那儿记录。她告诉隋永清,她和孙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十年,而且这一生她拥有这样一个男人足矣,这样一个男人再也没有了,再也没有第二个孙中山。他是最优秀的男人,是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很骄傲。后来,宋庆龄的身体条件不允许爬上高高的中山陵,她又不能容忍别人将她抬上去,因为她认为这是对别人身体的凌驾。于是她只能在家中、在重要的日子,在孙先生的像前摆上花朵。1975年10月12日,当北京香山的红叶遍布山野之时,宋庆龄最后一次拜谒了孙中山在香山碧云寺的衣冠冢。那年,宋庆龄已经82岁高龄。隋永清回忆说,宋庆龄是坚持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的。自此之后,她再也没能亲自去为孙中山扫墓。

优秀作文 民国女子之风华绝代-精品

民国女子之风华绝代 好人家,歹人家, 不该鬓间斜插海棠花。 扭扭捏,实可爱, 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海棠花来海棠花, …… 将花撇在海棠花, 从今后不戴这海棠花。 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公演在上海滩名声鹊起。18岁时,心高气傲的她决意要唱响北平,于是毅然北上。殊不知,一场爱情在前方静静地等着她。 他当时名动惊尘,正值京华,粉墨灯光下百般姿态。众人簇拥下,他转身为临风的树;小桥流水莘庄店,他又一袭儒生青衫温文尔雅。 命中注定,他们要有交集。

她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 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而他虽为“伶王”,也 一直关注着她。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二 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 之情。 她不介意他已经有的两房夫人,有爱做妾又何妨,无奈他的二夫人无论如何也不 允许让她进门。他在北平三易其宅,最终在“缀玉轩”,在众多朋友的见证下,结为 夫妻。也许,这就注定她的悲哀,虽为人妻却不能光明正大地得到世人的祝福! 1926年的某一天,被人用来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的会厅来了一位不速之客。20岁 左右的学生,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他就是动荡的主角——王维琛,王维琛对她心仪已久,无奈她此时已成为他人妻,因此他怀恨在心,到“缀玉轩”寻衅。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与王维琛一同 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两个名伶,一场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后来他的大伯母去世,她为他披麻戴孝,却被他的二夫人不留情面的赶出灵堂。她经 此打击,痛不欲生,连续三天在报纸上登出与他解除关系的启事。他也后悔去找她, 一夜大雨,他站在她的窗前徘徊。而她,早已心灰意冷,咬牙哭泣了一夜闭紧了房门。 她将这朵海棠花撇在地上,从此不带这海棠花。她做出誓言,今后她唱戏不比他差,要嫁也嫁一个跺地乱颤的!于是二人就这般不告仳离! 她曾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直到遇到她生命中的第二个他。 他从她登台公演时就频繁关注于她,得知她如此心伤,他后悔放她北上。她得了 胃病,他亲自乘坐直升飞机将她带回上海,让她好好休养,还请了名师为她指导戏曲。于是,他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和嘘寒问暖,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 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她冰冷的心开始消融。

王亚樵简介

王亚樵(1889—1936),字九光,抗日志士,民族英雄。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少年时期目睹官吏豪强压榨人民,恨之入骨。每与青年志士谈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慷慨悲歌,不屈不挠,邻里友人多赞王亚樵有古烈士风。 1911年王亚樵响应孙中山革命主张,在合肥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1913年出走上海,研究无政府主义,刻苦钻研怎样打倒社会上的一切强权。1916年初宣传讨袁护国运动。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20年赴安庆,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再次亡命上海。1921年创建斧头帮,斗败黄金荣、杜月笙,替穷人撑腰。1923年11月10日暗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在湖州征兵,与戴笠、胡宗南结为金兰兄弟。1926年任安徽副宣慰使,宣传北伐。1927年出席南京奠都典礼大会,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蒋介石不满。1928年8月18日暗杀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1930年7月24日暗杀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号称暗杀大王。 1931年6月14日在庐山刺杀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未成,同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枪击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1932年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王亚樵组织铁血锄奸团刺杀汉奸日寇,同年4月29日暗杀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1935年11月1日策划在南京刺杀汪精卫,同年12月25日暗杀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1936年10月20日在即将投奔共产党之际,被戴笠暗杀于广西梧州。 毛主席评价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 王亚樵策划的民国惊天刺案: 1923年11月10日,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在上海遇刺身亡。 1928年8月18日,安徽省建设厅长张秋白在南京梅溪山庄被杀。 1930年7月24日,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在招商局内被刺客持勃郎宁手枪连续命中,不治身亡。 1931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庐山遭枪击。 1931年7月23日,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布下终生阴影,此后一触即跳。 1932年3月1日,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在上海黄浦江被炸。 1932年4月29日,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在上海虹口公园被送上西天。 1932年11月10日,国际调查团团长李顿伯爵在上海华懋饭店遇刺。 1935年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身中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最终导致汪精卫在九年后毒发死于日本名古屋。 1935年12月25日,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在沪主持媚日谈判,从而惹下杀身大祸。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

杜月笙:一个义字活一生

杜月笙:一个“义”字活一生 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正德年间状元,他在《临江仙》一词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却未必知道,是清初的毛宗冈将这首词移置到《三国演义》卷首,是毛宗冈父子对罗贯中的原著《三国演义》作了大量的文字加工、修改,使之更为完善,才有了今天通行的《三国演义》读本。 历史学,不是历史爱好者、历史发烧友想象的那样简单,就如同天文学,我们永远知之甚少,永远走在探索终极真理的路上,它是那样的立体多面,总是让我们出乎意料。 提及这首词,不是宣扬悲观人生论,不是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倡导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和勇于担承历史与时代责任的历史观,只是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是非成败,更不要对古人的是非妄加定论,执拗于现有成见,自满于我们目前掌握的有效信息,自信于自己距离真理的距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一种沉稳有为、又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需要宏阔的视野、浩瀚的学识、自觉的修养和非凡的阅历。 同样,我们面对杜月笙和孟小冬这样充满传奇的民国人物,面对他们的传奇情史,也要抱有这样的科学的、符合人性的正确态度。 我们先说说如何看待杜月笙这个人。杜月笙,即便在港台社会,他也不能得到高度称誉。他是民国时期封建帮会和现代黑社会的头面人物,尤其是在他的少年、青年和壮年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诸多黑帮分子和企业家掘取第一桶金时期共有的劣迹甚至罪行。他又是民国二三十年代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利益的坚决维护者乃至抗日功臣,在许多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冒着倾家荡产甚至被追杀的危险,做出了他特有社会身份和相应人脉才能做得出的贡献。他曾是破坏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急先锋,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乃至帮助蒋介石窃取民国政府领导权,同时,也曾掩护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甚至地下党员,支持过早期工人运动,对党在上海的地下活动或者支持,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生于一个纷乱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博弈背后,催生着一个国际新秩序。一个连中国甚至美国、英国都不能自主的激荡的时代,国家的抉择是矛盾的,他的国民也是矛盾的一生,杜月笙也不能幸免。 孟小冬,这名字我们怕是早已陌生,即使在京剧界,也早没了当年的热度。她是京剧界尤其是老生界的一代宗师,可惜,她的芳名重启却要依赖影片《梅兰芳》的热映。我们很难找到她与梅兰芳爱情的细节描写,其实,《梅兰芳传》、《梅兰芳年谱》里没有梅孟这段感情,梅兰芳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里没有孟小冬的任何记录,梅家后人撰写父亲的文章,对这段经历也避而不谈。至于孟小冬与杜月笙之间20多年情感交往的第一手资料,就更是难寻。这让后来的传记家为她笔耕是多么艰难。她孤独清冷的一生,她对京剧表演艺术精益求精、博采众长的一生,仿佛一缕轻烟,走了就散了,数十年后的再度唤起,却完

《民国女子那般美丽》读后感_读后感

《民国女子那般美丽》读后感 旗袍下的年华,魅惑众生,却又疏离尘世。 酒杯里的人生,浮沉起落,却又醉意朦胧。 林徽因、张爱玲、孟小冬、阮玲玉、唐瑛、胡蝶……那些风姿绰约的民国女子,是倾城的红颜,亦是乱世的无边烟月。她们婉约地徘徊在时光尽头,岁月静好,乱世的风雨,仿佛与她们无关。 风雨飘摇,时光荏苒,她们,伫立在红尘之上,浅浅地,微笑着。 人间四月,诗意千寻。林徽因姗姗地走过时光不语,在碧波荡漾的康桥,在温润的雾都,只留下诗意翩跹的背影。她独自优雅地在一座座迥异的建筑中行走,用一双纤细的素手,让一座座高大的建筑拔地而起。她,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美,美得清冷,美得无暇,只有这样的美,才配得上那绝世的才华,配得上那份温润与优雅。嫣然一笑,便倾倒众生,在浅浅的笑靥中,将时光定格。 她是清冷孤傲的张爱玲,素手执笔,写出万千风流,道出人间悲欢。她,生而高贵,才情傲人,她是最耀眼的那个女子,傲然而又决绝。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对这红尘,她早已看穿,于是翩翩而来,在尘世中轰轰烈烈地绽放,然后,又静静地离去。 她立在角落,冷冷地打量人间世事。她是无数人心中的冬皇,她的风华,从来都不曾褪色。她在自己的舞台上,艳若桃李,却又冷落冰霜。孟小冬,从来都是这样淡然,站在遥不可及的地方,睥睨众生,

气质清冽,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她的人生,是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戏,而她,便是最耀眼的主角。 傲然地走来,飘然地离去,唐瑛将爱与被爱的凌乱线条梳理得一丝不苟,在人们惊愕的目光中,营造出属于自己的云淡风轻。南唐北陆。那个与她齐名的女子,却比她少了一份淡然,多了一份任性。最终,那心痛的诗人叹着气。飘出了人海,只留给陆小曼满地的荒凉。而唐瑛,虽在繁华的舞池中旋转、飞扬,在霓虹灯里风情万种,但繁华褪尽,便决绝地与喧嚣告别。 拿得起放得下,她是决然的女子。于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世事变迁,只是更换了世界的背景;悲欢离合,不过剧本中早已注定的戏份,是人生的一味调剂;为情所伤,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她是红颜,却不曾落入红颜薄命的轨迹。她是风景,却不曾经历山重水复的黯淡。 从喧嚣里走来,在寂静里归去。过去的风华已渐渐消逝。 现代的摩登女郎慢慢走进我们的视线,精致的脸庞、美丽的容颜——却不是自然的了,而是欲望,金钱与虚荣心下的产物。它们,将人性的自然之美打入暗无天日的囚笼,将人们都戴上了厚厚的面具,让她们迷失自我与本真。所谓的美丽与优雅,为何已然变成这般模样?那声声泣血的叩问,在我的心中盘旋萦绕,久久未曾散去。 抬起被泪水打湿的脸颊,恍惚中,一个面带微笑的女子向我走来,用温暖的,纤长的手,擦拭着我脸上的泪痕,而后,缓缓地转身离去,消失在远方光束的尽头。轻抚着脸颊上残存的温度,我终于明白,原

读《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有感

读《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有感 内容简介:本书记述了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孟小冬、陆小曼、阮玲玉、胡蝶、周旋、张爱玲、林桂生、唐瑛、陈燕燕、宋美龄、小凤仙、王人美、赵四小姐、胡萍、林徽因、姚玉兰、董竹君、福芝芳、赛金花、王人美、张幼仪、苏青、何香凝、潘玉良,桑妮将她们这些奇异璀璨的女子,这些湮没已久的传奇尽述于书中,将上世纪20年代那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场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读后感: 一直觉得上世纪20年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那些无法预测的沉浮,那些流逝于时间之中的奇异女子,还有那神秘莫测的上海滩。我所看到的绚丽纷华之下隐忍着的似水流年,那是怎样的一段欢欣与愁苦,纸醉金迷又是多少叹息的堆砌,只可惜往事已无人再提。 曾经有那样一群女子,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她们所生的时代给予了她们才子佳人的情结,却又给了她们丁香般的幽怨,盛极后的虚幻又是何等的凄苦,可忧伤总抵不过传奇的色彩,那个繁华如梦的上海滩终是留下了无法掩盖的伤痕。 这些风云变幻的故事,记述了一个个奇异璀璨的女子。一如孟小冬的为谁风露立中宵;一如陆小曼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一如阮玲玉的便纵有万种风情;一如胡蝶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始终逃不过这样一个情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女子必是为爱而生的,殊不知她们中的大多数更是为爱而亡的。唐瑛是其中少有的洒脱女子,也许年少的她曾追寻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像众多少女一般义无反顾陷入了迷茫,却终是飞蛾扑火,亦庆幸她醒的及时,挣脱了那可能永久束缚住她的桎梏,毅然飞向了自由。诚然,唐瑛的洒脱是带着决绝的,亦或太过自我,但这一切着实让她逃脱了那些因爱而沉溺的结局,这是她人生中的大幸,也许又是她人生中的不幸。 这本书中描述了三个与徐志摩牵绊一生的女子: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毫不相同的女子,点缀了徐志摩的传奇一生。林徽因的才情早已从上世纪20年代传颂至今,她的成就已经深深印刻在了历史的痕迹之中,这一点无人可以否认,但她的一生却仍存着太多的褒贬,我着实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女子,清新脱俗之中却也免不了尘世的气息,一生缠绕着与徐志摩初见时的美好。而陆小曼这个带着上海名媛之风的女子,初入世间便已被万千光芒所包裹,不得不说,这样的陆小曼是极具勇气的,一个敢于抛弃一切,忍受众人唾弃的女子,我们暂不评其品行,光是这种惊人的举动也着实是世间少有的。可我始终记得张幼仪这样一句话:在这方面与林徽因和陆小曼相比,也许我是最爱徐志摩的。就是这样一个用情至深却被徐志摩选择遗忘的女子,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坚强与傲骨,面对如此的悲怆,她没有选择绝望,甚至没有选择忘记,她的大气与释然让我感动,而那份藏于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爱恋,确实是前面两人所无法比拟的。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用风云变幻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着历史,迎面走来的那些沉浮于世间的女子,伴着华丽的配乐,映入了我们的脑海,那一刻,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却又宛若

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照片】

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照片】 32032981 拍摄时间: 1935年,身穿西装的马连良。32032980 拍摄时间: 民国,京剧《审头刺汤》剧照。左起:张君秋饰演雪艳, (32032979) 拍摄时间: 20世纪40年代,奚哮伯在京剧《上天台》中饰演刘秀。32032978 拍摄时间: 20世纪40年代,杨宝森在京剧《空城计》中饰演诸葛亮。32032977 拍摄时间: 20世纪20年代末,马连良在京剧《四郎探母》中饰演杨四 (32032975)

拍摄时间: 民国,余叔岩在《沈浮山》中饰演贺天保。32032974 拍摄时间: 民国,言菊朋与女儿言慧珠合演的《打渔杀家》剧照。言 (32032973) 拍摄时间: 民国,言慧珠在梅派名剧《凤还巢》中饰演程雪娥。32032972 拍摄时间: 言菊朋(1890-1942),原名锡,北京人,蒙古族,曾在 (32032971) 拍摄时间: 1942年12月,梅兰芳在上海“蓄须明志”期间收言慧珠为 (32032970) 拍摄时间: 1938年,京剧名伶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时合影。

拍摄时间: 民国,孟小冬在《四郎探母》中饰演杨延辉。32032968 拍摄时间: 20世纪30年代,京剧名伶孟小冬。32032967 拍摄时间: 1920年,梅兰芳在戏曲影片《春香闹学》中的演出剧照。32032966 拍摄时间: 1930年5月,美国洛杉矶,梅兰芳与卓别林合影。32032965 拍摄时间: 1935年3月17日晚,梅兰芳(左)与胡蝶(右)出席苏联对 (32032964) 拍摄时间: 民国,梅兰芳(右)与萧长华合演京剧《女起解》剧照。

L298使用简介

L298简介 2010-05-23 06:41 L298N 为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所出产的双全桥步进电机专用驱动芯片( Dual Full-Bridge Driver ) ,内部包含4信道逻辑驱动电路,是一种二相 和四相步进电机的专用驱动器,可同时驱动2个二相或1个四相步进电机,内含二个H-Bridge 的高电压、大电流双全桥式驱动器,接收标准 TTL逻辑准位信号,可驱动46V、2A以下的步进电机,且 可以直接透过电源来调节输出电压;此芯片可直接由单片机的IO端口来提供模拟时序信号, 但在本驱动电路中用L297 来提供时序信号,节省了单片机IO 端口的使用。L298N 之接脚如图9 所示,Pin1 和Pin15 可与电流侦测用电阻连接来控制负载的电路; OUTl、OUT2 和OUT3、OUT4 之间分别接2 个步进电机; input1~input4 输入控制电位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Enable 则控制电机停转。

图9 L298引脚图

图10 L298 内部逻辑图L298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绝对最大额定值:

L298 PIN FUNCTIONS (refer to the block diagram) 引脚功能(请参阅框图): L298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VS=42V;VSS=5V,Tj=25℃; unless

图11 L298 外形图 L297/L298组合应用实例: 297 加驱动器组成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具有以下优点:使用元件少,组件的损耗低,可靠性高体积小,软件开发简单,并且计算机(或单片机)硬件费用大大减少。L297与L298配合使用控制双极步进电机工作电流可达2.5A;如与L293E配套使用,步进电机绕组电流。图12为L297和 L298组成的控制驱动器的线路图。 L297的特性是只需要时钟、方向和模式输入信号。相位是由内部产生的,因此可减轻计算机(或单片机)和程序设计的负担。L298芯片是一种高压、大电流双H桥式驱动器。 L297和L298组合控制驱动的步进电机可用于如打印机的托架位置、记录仪的进给机构,以及打字机、数控机床、软盘驱动器、机器人、绘图机、复印机、阀门等设备和装置。

清末民初女子们的精美妆容

清末民初,女子们的精美妆容 千百年来,清宫女子的生活被一堵高高的宫墙所隔离着,深严而 神秘。当然,这些幽居深宫大内的后宫女子,尤其是“一朝入选帝王宫,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嫔们,也无须为生活而打拼,她们只需要养尊处优则罢。于是“美”成为了清朝后宫女子生活中的一项重之又重的内容。她们不仅注重容颜之美,更重视服饰之美等。 汉名“王敏彤”,爱新觉罗? 毓朗外的孙女。爱新觉罗?毓朗(1864 年8 月27 日-1922 年12 月14 日),即多罗敏达贝勒,爱新觉罗? 溥煦第二子。又一张。坐着的是她的表姐,也长的不错,但比不上她。坐着的那位后来成了新中国早期一位颇有名的电影演员。她脾气倔强。民国、新中国相继建立后,她失去了皇族地位,终身没嫁人,又无法适应工作。一直一个人生活,贫困潦倒,靠政府救济金度日。后来一位晚辈亲戚可怜她,请她吃了一顿饺子。结果她因突然大吃了一顿好东西,消化不良,竟就此死去了。也算红颜薄命吧。这个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亲上加亲,嫁给皇后婉容的弟弟润琪。这张是溥仪和弟弟妹妹。女孩子们长的都不错,尤其是他的亲妹妹三妹(照片上排右边第一位)和异母小妹妹(照片下边左一位),是个美人。照片上排左边第一位是亲妹子二妹,面相显得有的尖酸,远不上 三妹雍容。溥仪的异 母妹妹、大格格蕴英,也是亲上加亲,嫁给皇后婉容的哥哥润良。可惜二人性格不而后,后离婚,她自己也20 多岁就病死了。也许因为这些原因,蕴英很少出现在溥仪与弟妹的合照中。

川岛芳子,肃亲王的四格格,她不喜穿女装,留下的照片几乎全是男装。长的挺漂亮,人也聪明有志向,可惜沦为日本间谍。光绪皇帝的珍妃。有人认为她是大肥婆,丑的很,细看五官,她算漂亮,尤其一双大眼睛水灵的。只是清朝发型把头发要全盘上去,她脸型饱满,显得“胖”而已。何况古代不流行尖尖的锥子脸,认为显穷样。韫慧( 1906-1969 ),载涛贝勒之女,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妹,汉名金允诚。1925 年嫁给蒙古阿拉善王爷达理扎雅。她在教育、卫生、妇女、儿童等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32 年创办了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小学,1937 年又创办了阿拉善和硕特旗立定远营女子小学,自任校长,为阿拉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留下了不少的诗歌、绘画作品,受到文学艺术界高度评价。慈僖太后的亲弟弟桂祥有3 个女儿。大女儿静荣,在3 姐妹中长的最漂亮,嫁给了绵愉的长孙辅国公载泽。这是她和儿子与公使夫人合影。 末代皇后婉容,美女。她的面相显得有点“单薄”。婉容与溥仪 婉容亲母早死,这是继母,爱新觉罗?恒馨,朗贝勒府二格格。 她精明能干又宽厚,婉容与她感情挺好。看她中年的照片,确实显得精明利索。 容龄公主可谓是中国的现代舞第一人。她在法国留学时曾经跟随现代舞之母邓肯学过舞蹈。这是她在外国演歌剧时的剧照。容龄公主和她的姐姐德龄公主在国外颇有名气。两姐妹在外国留过学,很是活泼。下面这张是德龄登在外国报纸上的照片,不怎么好看,衣服也怪怪的。

上世纪独特历史风景——京剧中的女老生

上世纪独特历史风景——京剧中的女老生(组图) 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 中国戏剧红氍毹上的性别颠倒在世界演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除了日本的歌舞伎有这种现象,那也是接受了中国的影响。中国戏曲自宋元形成以来,已近千年。历史上戏曲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优与倡(娼)并提显示出世人对这一行业的轻鄙。就戏班的组成人员来说,有男班、女班、男女混合班等不同组合,但历代情况也不尽相同。北宋时代的“弟子杂剧”就有女艺人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元代以女优为主,虽然戏班不一定是清一色的女班,但不少女优都是多才多艺,生旦净丑无所不能。《青楼集》中介绍失帘秀,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描摹她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而兵”,“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无不形神兼备。清初戏班,男女混合。自乾隆以后,京师女伶几近绝迹,纯然成了男优的世界。但外码头不在此列,如天津、上海等地。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曾开放女演员演戏,女观众也可进戏园看戏,但为时短暂,一九一三年北京政府又下令,禁止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女演员要演戏必须单独成立坤(女)班,各种行当角色,全由女演员担当。而历史造成的男演员人数众多、剧艺造诣精深,声势地位占绝对压倒优势的状况,对女演员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此,女演员不能只凭色相,必须要有超绝的技艺,才能与男演员一较短长。中国戏曲中的女演男,成了这个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姚玉兰筱兰英与姚玉兰 上世纪二十年代坤班兴盛,出现了不少红极一时的女老生,比较著名的按年代来排有筱兰英、恩晓峰和李桂芬。前二位可惜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我们只能从《京剧知识词典》、地方志《天津近代人物录》中得到如下一点相关的材料。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六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按坤班惯例,不分行当,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所以筱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无论老生、小生、武生甚至花脸,无不兼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拿手的老生戏有《四进士》、《九更天》、《南天门》、《寄子》等。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连环套》,她扮演的窦尔墩,气魄雄伟,工架老练,口齿刚劲。她唱红以后,挟技远游,走遍江南、东北、西北,甚至远至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地。她的丈夫是梆子青衣姚长海(艺名一斗金),生有二女,长女姚玉兰,工青衣、花衫及老生;次女姚玉英)工花脸、丑,早逝。姚玉兰九岁在汉口坐科学艺,十二岁就正式上台演出。十四岁到烟台演出,其时妹妹玉英也学成出师,两人同时演出《虹霓关》,一唱王伯当,一唱东方氏;到二本又互换角色,分别饰演丫鬟和东方氏。姚玉兰还能演关公,当时坤伶能演红生戏的极少,她则每唱必红,她曾和母亲、妹妹合演《群英会》带《华容道》,筱兰英前鲁肃后曹操,姚玉英前周瑜后周仓,姚玉兰演关公,一时传为佳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筱兰英带女儿去上海演出,经黄金荣太太撮合,姚玉兰嫁给杜月笙为侧室。她和孟小冬是孩提时的玩伴,长大后的闺中密友,关系非比一般,正因如此,才有了孟小冬下嫁杜月笙的一段故事。

高干小说推荐,绝对手打的

看文也有些时日了,是那些文字陪我一步步走到今天,不能说自己变得有多文艺都有内涵,却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与生活态度,好了,不罗嗦,还是推文吧,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这里也是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哈~~~~ 1.《惜意绵绵》水古月(本人的最爱) 画地为牢,谁为谁情愿画地,谁又是谁的牢? 话说这篇小说我已看过几遍,要文笔有文笔,要情节有情节,虽然男主有残疾,但丝毫不影响其强大,很让人心疼的主啊 男主很强大的说,做投资的,工作时沉稳内敛,但很爱和女主耍嘴皮子,很宠女主、、、、 真的拿不出啥语言去形容,想当初我看这篇文看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然后洗把脸直接奔赴BEC考试的考场,额~~~幸好pass了,足以看出本人对这篇文的大爱吧 2 原来你还在这里辛夷坞 这篇文,不用说吧!从学生时代写到结婚工作生活,虽然其中波折祈起伏,分分合合,却最终走到一起。 不管走得多远,转身回头,呵,原来你还在这里 个人觉得可能是出身经历不同,所塑造出的性格也不同,男主程铮是高干子弟,而女主苏韵锦出身普通,一个桀骜不驯,一个内向成熟。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经过岁月时间的洗礼终是走到了一起 3 悲伤逆流成河 哎,小四的文每次看完都会有着说不出的沉重,这篇也不例外,其实就是围绕着那么几个人物的心理写,却也写得如此刻骨铭心,想当初偶还是高中生是双休日两天基本是不吃不睡的情况下看完他的幻城,夏至未至和梦里花落知多少,还哭的淅沥哗啦的 还有个番外篇-黑暗源泉 4 第三种爱情自由行走andrea 嘿嘿,这篇偶也看过几遍!而且身边凡是要我推荐小说看的我第一部推荐的都是这一部,而且身好评率那是相当的高 世界上浪漫的爱情只有两种,一种是电视剧里的爱情,不论多么肉麻,都可以让你看得掉眼泪,另一种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爱情,即使对方是只猪,你也可以痛苦到彻夜不眠。 原来还有第三种爱情,不该开始的,往往都会开始,一旦开始了,就只能在甜蜜与伤痛中沉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结局很可惜,可我觉得这是个注定没有结果的结果,毕竟再美好的爱情在世俗面前也是苍白的,不被大众认可的 5过客匆匆飘阿兮 在婚后文里算不错的一个,当中穿插一些结婚前的片段,其中还有离婚,当然最后是happy ending,只是总体来说有些淡的文,偶看到有人说文中男女主是很别扭的一对,嘿嘿!比较不错的文吧,如果虐文看多了,可以换换口味

玉石的简介

基本简介 缅甸玉又称翡翠玉,曾在我国的清末民初风行一时:如清朝内务府大臣荣禄的一只翠玉翎管,价值黄金13000两。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铁玉亭有一副手镯,以40000银元卖给了上海的杜月笙。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也称水种〉,光洁明亮。且好的翡翠颜色既鲜亮又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故而称为“玉中之王”。被很多爱玉、佩玉的人所喜爱。日本、新西兰还把翡翠做为本国的“国石”。由于翡翠玉产在紧邻中国的缅甸,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国加工的特殊地缘关系,加之中国人对翡翠玉的特别偏爱,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玉”。 颜色 缅甸翡翠玉的颜色因地域的习俗的不同,其细分方法稍有区别,在玉石王国的缅甸,把翡翠分为三大类12个等级。国内珠宝界则根据其翠色的不同,把它细分到30余种等级。总论缅甸玉的颜色基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1、白色。基本上不含其它杂质元素。 2、红色。含化学元素铁〈Fc3+〉〈俗称为翡〉。 3、绿色。含2%以上的铬〈Cr〉〈俗称为翠〉。 4、黑色。含2%以上的铬〈Cr〉及铁〈Fe2+〉。 5、黄色。含元素钽。 6、紫色。含元素铬〈Cr〉铁〈Fe〉钴〈Co〉。 特别是缅甸玉中的绿色,除其色泽艳丽、十分耐看之外,它不分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均可佩戴。因而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平和、温雅、亲切的性格。社会需求量日益攀升。价格也成倍、甚至百倍地增长。 市场 自1950至1960年代,翡翠原料特别是高档色料,绝大部份是经中、缅、泰边境再转口到香港、台湾或东南亚等地。但从1970至1980年代,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逐步发展,翡翠原料也大量流入我国云南境内。瑞丽、畹町、芒市、腾冲、盈江及章凤等地。各个商号纷纷开展了玉石贸易,但是由于当时缺乏集中管理,再加上税收及地方政策混乱,云南的翡翠原料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主要是以公斤料及摆件、手镯料为主体,而高档色料仍在泰国清迈或仰光拍卖会上交易。由于地理和相关政策的原因,泰国清迈在数十年来一直是缅甸翡翠原料的重要集散地。 缅甸翡翠交易中心--瓦城。至1994年左右,缅甸政府逐步放宽了对翡翠原料的国家管制。在矿区,凡是给政府交纳了品贸易税以后,翡翠就可以自由交易并可出口。缅甸北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瓦城)因离翡翠矿区仅30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绝大部份的翡翠矿主和商家的居住地也在瓦城。近年来,瓦城已成为新的缅甸翡翠原料交易中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