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

脑梗死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
脑梗死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

脑梗死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析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诊断后的2、4、6个月观察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1iving seale,adl)。同时进行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将所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神经功能的缺损会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且日常生活能力的不足也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结论脑梗死后抑郁会影响神经功能康复的时间和速度,临床上建议进行抗抑郁治疗,既可以缓解脑梗死后抑郁,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后患者一般是由于突发的意外导致的,同时会患上神经功能缺损、机能障碍和脑梗死后抑郁症等并发症,此外,在生活方面会出现自理能力下降[1]。患者对于这种角色的转变很不适应,出现了行为上、心理上的各种改变。梗塞后抑郁是较为常见的,这不仅使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缺损,而且延缓神经康复。因此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要加强抗抑郁治疗,本研究探讨了脑梗死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

脑梗塞偏瘫

脑梗塞偏瘫 *导读:脑梗塞偏瘫后积极进行迈步训练直接关系到日后生活自理水平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程度的瘫痪,进行步行训练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脑梗塞偏瘫后积极进行迈步训练直接关系到日后生活自理水平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程度的瘫痪,进行步行训练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中、轻度瘫痪者如站立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可依靠手杖练习迈步,方法:先将手杖向前买挪一步,稳住后迈出患足,随后将健足跟上。也可把手杖及患肢作为一支点,健足为另一支点,两者交替前进。患肢肌肉力量不足,移动及着地时应注意用手杖辅助支撑体重。 对于重度瘫痪者,迈步练习时最好由家属协助,家属应撑住患者患侧上肢,一手扶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患者迈步时应先迈健足,待健足站稳后再通过家属的协助移动患足。如患足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开始可以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家属下肢可拖抬患者患肢向前迈步,每次5~10米。 脑梗塞康复锻炼是个长期过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如果患者经过训练休息一夜后仍感疲劳,脉搏数高于正常水平,则表

示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量。 偏瘫患者吃什么好。 1、五汁童便饮:取姜汁、藕汁、梨汁、萝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匀,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本病之筋骨软弱、气血不足者。 2、大枣粳米粥:以黄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00克,红枣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药汁,调匀即可。每日1次。可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用治中风后遗症。 3、豆淋酒: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趁热服。服后温覆取微汗。用治中风后遗症以及产后中风、四肢麻木等。 4、蚯蚓散: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服2粒。适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偏瘫者。 5、羊肚山药汤:取羊肚1具,去筋膜后洗净切片,加水煮烂后下入鲜山药200克,煮至汤汁浓稠,代粥服。适用于中风后体质虚弱者。 6、乌鸡汤:取乌骨母鸡1只,去毛及肠杂,洗净切块后加入清水、黄酒等量,文火煨炖至骨酥肉烂时即成。食肉饮汤,数日食毕。适用于中风后言语蹇涩、行走不便者。高血压患者需同服降压药,密切观察血压变化。(9)黑豆汤:取大粒黑豆500克,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盐酸多奈哌齐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研究已屡见报道,尚未见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干预措施,盐酸多奈哌齐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亦有许多报道。本文以支架血管成形术后的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与使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为参照对象,探讨支架血管成形术和盐酸多奈哌齐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旨在为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和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治疗依据。 李水彬成刚卫吴灵芝赖舒帆 【摘要l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有适应证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共有患者21例(下称支架组),未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加用盐酸多奈哌齐(5 mg,1次/d)治疗,共有25例(下称安理申组)。在治疗前、治疗三月后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月后支架组和安理申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较安理申组相比亦有明显提高,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28T15:35:57.480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忠卫[导读]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2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 9±2. 7) 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 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 HT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为10%~43%,大部分没有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出血性转化形成的大血肿影响临床预后。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HT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72~86岁,平均(73.2±9. 5)岁。既往有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4例,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 2 HT判定及分型 17例HT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 II)颅脑CT血肿形态将其分为4型: (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 HI-Ⅰ型) : 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 HI-Ⅱ型) :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 (3)脑实质血肿Ⅰ型 ( PH-Ⅰ型) : 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 (4)脑实质血肿Ⅱ型( PH-Ⅱ型) : 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3治疗入院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1次/ d; 瑞舒伐他汀,1片/次)、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脑水肿给以甘露醇、呋塞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不能进食予鼻饲流质及对症治疗。继发梗死后HT则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血管扩张剂、抗凝等,脑水肿严重加强脱水降颅压,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严重者请神经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及清除血肿手术。 1. 4疗效判定标准在患者初病时、发生HT时和出院时均由同一位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好转:评分减少≥2分; 恶化:评分增加≥2分;无变化: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2结果 2.1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 4. 9±2. 7) d。 2. 2HT部位、类型脑叶出血( 82. 4%,14/17); 非血肿型( 70. 6%,12/17)。HT部位: 顶叶1例,额、颞、顶叶7例,颞叶3例,颞、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Ⅱ)CT分型标准: HI-Ⅰ型7例,HI-Ⅱ型3例,PH-Ⅰ型5例,PH-Ⅱ型2例。 2. 3临床表现 5例患者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均经复查CT后证实为HT; 12例患者病情无变化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规复查颅脑CT发现HT。 2. 4合并疾病合并心房纤颤14例,占82.4%,糖尿病10例,占58. 8%; 高血压15例,占88. 2%。 2.5临床疗效 11例病情好转,4例无变化,1例患者因出血量多转脑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3 讨论 HT是脑梗死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个复杂过程,可能机制是: (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 脑血管被栓塞后,栓子碎裂、崩解,由于远端血管因缺血麻痹而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发生HT。(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水肿明显,梗塞灶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通透性增高。此外,脑梗死第2周脑水肿消退,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梗死灶周边血流再灌注,而新生血管未发育健全,在血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脑梗死后第2周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也是HI的高发期。本组资料各分型中,HI-1最多,占41. 2%,HI高发于脑梗死后第2~3周,CT表现为位于梗死灶边缘皮质的点状出血,考虑大脑灰质皮质侧支循环丰富,较白质更易发生HI。 HT的促发因素:(1)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脑水肿引起的缺血坏死和内皮损伤,在脑水肿消退后,易引发其梗死区域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动脉主干闭塞后的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HT,而且梗死面积的大小同HT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高血压: 本组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占88. 2%,比例较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结构改变,脆性增加,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更易发生出血。(3)高血糖:高血糖状态下,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速,乳酸生成增加,脑组织酸中毒、水肿、血管扩张,动脉壁变性坏死,促进HI发生,高血糖导致脑梗死出血机会增加5倍[2],本组病例中糖尿病10例,占58. 8%。(4)心房纤颤:本组病例中心房纤颤14例,占82.4%,研究显示HT常见于心源性栓塞。(5)高龄:年龄>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病变有关,本组资料平均年龄为(73.2±9. 5)岁,HT与年龄有关。(6)抗凝和溶栓: 抗凝和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原因破坏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使抗凝、溶栓后更易于发生出血性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 : 379 - 380.[2]宋远道,殷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一、第一阶段: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二、第二阶段: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三、第三阶段: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

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属协助下进行,有下列常用项目: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脑梗死偏瘫的护理

脑梗死偏瘫的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发病率约占全脑卒中的60%一80%t“。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其中脑梗死所致的偏瘫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致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在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对患者的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通过对8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20XX年10月一20XX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共 收治在门诊CT确诊为脑梗死偏瘫患者83例,其中男患者57例,女患者26例,年龄51岁一78岁。 2具体实施方法心理护理:患脑梗死致患者偏瘫后,使其从正常人突然 丧失活动能力,以致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加之患者对该疾病缺乏认识,所以情绪不稳,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这时就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方法为:护士要主动与患者多沟通,找到其情绪波动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进行fl,理疏导,给予讲解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通过言语的沟通,肢体语言的帮助,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安慰鼓励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病人情绪激动,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偏瘫的护理:脑梗死病人多半肥胖、有些还合并有糖尿病,如今发生了偏瘫,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压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做好局部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轻轻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翻身的频率一般在2小时左右。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勤换衣服,保持床铺平整、干燥,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 功能锻炼与功能体位: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加之长期卧床,最终将导致肌肉萎缩。为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应及早的为其做好肢体功能的锻炼。早期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促进康复。发病第二天如果病情平稳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体位变换,如翻身,偏瘫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床上运动训练,以被动运动或按摩为主,通过讲解、示范等方法。方法为: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锻炼,做好患肢的伸曲、抬高、内旋、外展等被动活动翻。每天至少1~2次,时间为每

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

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 刘迎梅1,李长清 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内科,苏州2150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障碍与心脏自 主神经活性的关系。方法:收集81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对照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其是否合并有抑郁,采集24h 动态心电信号进行心率变异性(HRV )分析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分析入选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比较抑郁脑梗死组、非抑郁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HRV 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病后3月内24例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29.63%。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入院时NIH-SS 、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密切相关,合并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HRV 参数SDNN 、HF 、TP 比非抑郁脑梗死患者更低,LF /HF 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抑郁是脑梗死 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入院时NIHSS 评分、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是脑梗死伴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伴发抑郁障碍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和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对亢进。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434.2012.12.012 Study of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LIU Yingmei ,LI Changq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Suzhou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Depression disorders and related factor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analysed and the rol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ncomitant depression on HRV parameters are explored.Our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treatment ,pro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depress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and health control were collecte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17)were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examination and follow -up visit.Twenty -four -hour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signals were analysed to obtain various parameter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cid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sed .The difference in HRV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group A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 ),group B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out depression )and group C (health control ).Results :Twenty -four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ree months (29.63%).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disorders closely related with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 ,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ad habits (alcohol and /or smoking ).And it did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age ,sex ,the location and numbers of le-sions.The SDNN ,HF ,TP were lower and LF /HF was higher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than that in non -depress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The only risk factor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was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ad habits (alcohol and /or smoking )and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Cardiac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was more apparent in depression patients than that in non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It showed a decrease of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 and a increas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3341第23卷第12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12月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病理学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病理学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 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不仅要考虑到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患者的认知功能在近些年备受关注。本文就脑梗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展开进一步论述。 Abstract: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but also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pathophysiology,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ognitive impairment;Stroke;Dementia 脑梗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其医生对疾病造成的身体残疾关注较多,但对于认知障碍关注较少,国内有研究表明卒中后3个月的认知障碍的比例分别为37.1%[1]。另外,一篇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指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卒中后认知障碍不仅存在于较严重的梗死患者中,对于轻型卒中也有21.8%的发病率[2],可见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属于卒中后认知障碍,本文就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相关因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1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1大脑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人的大脑中存在功能复杂、数量繁多的神经环路,它们使大脑各个区域成为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环路与人的记忆、情感、执行功能等密切相关,近些年研究表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某些关键部位的梗死有关[1],如皮质边缘区域,额叶皮质、白质,海马等区域。这些区域均属于认知环路的一部分,认知功能环路在大脑处理各种外界刺激及信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环路相互作用及联系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主要包括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及salience网络[3]。因此,这些区域的破坏导致了神经环路的不完整性,从而引起相应的认知功能障碍,这些环路中研究最成熟的为执行功能、记忆环路。 1.1.1执行功能相关环路与执行功能相关的环路主要为额叶-皮质下环路,共有5条,其中2条是介导运动功能,其余3条与人的认知功能相关[4],介导认知的3条回路分别为背外侧前额叶环路,前扣带回环路,额眶叶环路,其中背外侧前额叶环路与执行功能相关,前扣带回环路与人的始动性、能动性有关。额眶叶环路与情感和内脏功能的调解有关,在一项重度抑郁症患者治疗的研究中发现,前额叶环路的体积变小与抑郁症相关,并且脑深部电刺激这一环路的结构会使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改善[4],只要破坏这三种环路的任何结构,都会导致相应的认知功能下降。在国外Aiqing Chen的一项脑白质病变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在执行功能[5],而这些脑白质病变主要指的是基底节区域、侧脑室周及额叶深部,这些结构属于额叶皮质下环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介入等)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上述有效疗法明显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共识只针对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提出了相应推荐,未涉及静脉溶栓以外的具他原因出血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更多临床热点问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国内医生、患者及冥家属都对出血转化问题更加恐惧和担忧,且有研究提示亚洲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包括华法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等)和脑出血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西方人群。加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使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有必要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自然史和结局、自发性出血转化以及症状性/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概念有科学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具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写作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硏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反复讨论,提出了诊断和处理的共识性意见,希望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正确认识、临床处理和进一步硏究提供参考。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

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既往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出血转化发生率在各研究间差异很大(0-85% ),其原因主要为不同研究间的硏究设计、研究对象及采用的出血转化定义和影像学检查手段(CT/MRI)和检查时间等不同。其中较一致的是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 -7%。规范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将有利于临床硏究和临床实践的比较和交流。 根据治疗情况分类 1.自发性岀血转化 目前不同硏究对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定义尚不统一,有多种描述,包括: (1)未使用任何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等)发生的出血; (2)未使用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发生的出血; (3)未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发生的出血; (4)未使用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等有増加出血

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的诊疗。2016 年6 月4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长清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进展性脑梗死诊疗的相关内容,笔者将课程内容简单整理如下。 进展型脑梗死与患者预后 进展性脑梗死,亦名恶化性脑梗死,指任何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进展性恶化的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的定义标准,目前广泛用于各种研究中的标准有:加拿大卒中量表评分增加1 分、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增加2 分、NIHSS 评分增加2 分或更多。 但李长清教授提出,临床上我们并不拘泥于这些评分来判断进展性脑梗死,任何情况导致的神经功能恶化,我们临床医生都可考虑进展性卒中并做出相应处理,以上标准主要还是用于研究的统一。 进展性卒中可以分为两种时期:(1)最初48~72 小时内出现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主要与脑缺血的加重有关;(2)病后3~7 天出现的延迟性神经功能恶化(DND),主要与全身性原因(并发症)有关。 10 年来的各项研究发现,进展性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发生率可在10%~40% 之间。而发生时间,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的48~72 h 内出现症状加重,然后病情开始趋于稳定,而少部分病人可能在这之后还在加重。 进展性脑梗死对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提示,不管是总死亡率、长期致残率、3 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还是更差生活能力等上面,END 都强烈提示预后差。 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1. 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肺炎、分水岭区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为独立预测因素。 2. 早期神经能功能恶化预测因素(临床):高龄、入院时神经功能重度缺损、血压异常、最初24 小时内的体温增高,血糖升高、有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冠状动脉疾病、脑梗死开始时的播散性头痛、病前未用抗栓药物、病前TIA。 3.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影像学) (1)早期CT 改变:皮质或皮质- 皮质下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 (2)皮质梗死较深部梗死的神经功能恶化更常见; (3)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较颈动脉系统梗死更常见; (4)CT 平扫存在占位效应; (5)血管造影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闭塞; (6)TCD 在发病6 小时内大脑中动脉血流消失; (7)缺血半暗带存在(PWI/DWI 不匹配)。 4.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生化) (1)入院时血糖、血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谷氨酸、尿素氮/ 肌酐比; (2)血小板膜糖蛋白、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

脑梗死患者康复指导

脑梗死患者康复指导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为了改善病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除按常规方法积极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 康复程序:①制定计划:康复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程序及康复护理计划;②心理康复:对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固执、易激动、易发脾气和烦躁的患者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体贴,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开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对疾病感到恐惧、害怕肢体瘫痪不愈,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和萎靡的患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向其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用典型的治愈病例现身说法,减轻和消除恐惧心理,激发乐观情绪。患病早期对疾病的治疗,严重性及愈后不了解、不重视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达到让患者思想重视、密切配合治疗的目的,又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③膳食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④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发病第二天便可进行。步骤如下:a.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体位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 min/次,同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b.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 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c.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d.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 e.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 f.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

脑梗塞偏瘫之软瘫与硬瘫的不同

脑梗塞偏瘫之软瘫与硬瘫的不同 瘫痪,也叫麻痹,指人体某一部分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高血压病人脑梗塞以后,常常一侧肢体不听使唤,木然不知,不能活动;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脊髓受伤,常常两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无法控制。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偏瘫和截瘫。 除此之外,还有四肢瘫痪及局限于一个肢体或其他部分的单瘫。按照瘫痪类型分,还有软瘫与硬瘫两大类。 软瘫与硬瘫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害的神经元不同: 软瘫是下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肌肉松弛,并逐渐萎缩,同时腿反射至消失。故此类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 硬瘫是上运动神经元,即大脑的神经细胞和它发出的纤维受到损害。由于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肌肉无法随意动作,感觉减退或消失,但肌肉张力增大,摸上去发硬,对刺激极为敏感,很容易发生不自主收缩。此类瘫痪称痉挛性瘫痪。脑瘫或高位截瘫便属这类。从治疗上说,硬瘫难度较大,某些软瘫效果较好。神经细胞由于水肿等可逆性病理变化暂时推动功能的瘫痪,有可能恢复。因神经纤维损害而引起的软瘫,经过治疗,有些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如神经干因外伤压迫或受伤断裂,通过人工吻接,一定时间后可以生长愈合,恢复传递功能。 由脑梗塞导致的偏瘫的治疗方法: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脑梗塞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https://www.360docs.net/doc/33627986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