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题库

教育心理学题库
教育心理学题库

教育心理学题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仍有争议。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和三种看法。(1)宽泛的定义,以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以这样的观点看待教育心理学,目前仍然很流行。缺点是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2)非宽泛的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在非宽泛的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非宽泛的定义中的第二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N.L.Gage)为代表,他在编写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时,却是明显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的。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在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此时,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成熟时期(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并开始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的科学研究资料为事实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2)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4)发展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动态的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所做的一切研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4.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

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

(2)实验法。研究者在运用实验法时可以主动地创设情境、控制条件,而不是被动等待;实验结果在同样条件下具有可重复验证性;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由于实验法的上述特点,因而它成为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教育心理学在运用实验法时更多地采用自然实验。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计问题,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调查的结果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调查法的缺点是调查结果依据的是被试的主观回答,与实际情况难免会有一定偏差,为弥补这一缺陷,常常要做大样本调查。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可以使研究者充分考虑每个被研究个案的特点,并能提供这些个案心理发展的具体资料;其缺点是研究结果所依据的样本较小,因而代表性较差。

(5)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优点是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随时随地对一些典型经验加以总结,所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其缺点是成果的质量受到教育者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水平的限制,难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5.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

(2)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6.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一时期,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在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包括具有守恒性、摆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接近于成年人的思维。

7.加德纳把人的智力分为哪些类型?其理论给教育的启发是什么?

答:他认为智力有八种形式: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能说上述八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八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能说谁更聪明,只能说他在哪个方面聪明。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8.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平时他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他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他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当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强强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2)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答:(1)强强属于胆汁质。因为强强十分积极主动,经历旺盛,属于兴奋型,但是时常马马虎虎,说明有点不平衡性存在。

(2)对胆汁质的学生不宜针锋相对地去激怒他们;胆汁质儿童,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便会表现出一些病态倾向。胆汁质儿童的极端化发展是可能出现一

些攻击和破坏行为。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关心这种气质类型学生的情况和问题,采取一些特殊措施,防止病态倾向发展。

9.学习的含义是什么?

答: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0.比较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异同。

答:相同点是二者都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但联结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反对唯心主义,强调环境影响,注重研究行为;强调客观研究,注重实验研究;接受进化论思想,强调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共同性与连续性;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习惯的养成;强调外部强化的作用;行为学习理论对行为矫正、课堂管理与教学过程本身都有巨大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组织新信息,并将它们与原有的知识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

1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各种迁移的现象。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当儿童已经学会和邻居的几个儿童一起玩时,他就会用这些已经学会的本领来交朋友,同其他儿童进行合作;如果爱整洁已成为儿童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则作业方面爱整洁的习惯也会表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12.比较各种学习迁移理论的异同。

答: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心理官能、提高心理官能的能量作为教学的重点。该学说认为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训练心理官能。它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中存在着相同的成分或因素时,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被称为概括原理说或概括化理论。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较早考虑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问题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主要考虑的是逻辑结构在学习中的迁移,他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逻辑结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1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答: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策略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存储、保持和提取。一般可以把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例如将所学的知识先用实验证明,再写成报告,与人讨论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1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3)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4)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5)从学习与遗忘的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二者的联系在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5.教材直观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观察的成效?

答:直观是教学系统中学生对感性教材做出的能动的反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方式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提高途径:①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最好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了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

②词与形象紧密配合。首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给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最后,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改变“老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16.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的成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若有可能应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以便促使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2)正确运用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念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

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17.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动作对象上看,操作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而心智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从动作进行来看,操作技能的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其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而心智技能的动作进行具有内隐性。心智技能是在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完成的。从动作结构来看,操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操作技能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切实执行,而心智技能的动作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学习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中,需要两种技能协同活动。

18..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是什么?

答:(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动作示范是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学习者动作定向的基础。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学习者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言语讲解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正确、突出重点。

(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练习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操作技能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当练习者及时知道练习结果,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正确的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讲,动作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内部的反馈,叫作内部反馈;二是来自外部的观察,叫作外部反馈。

1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是什么?

答:(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由于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分步练习的条件,使学生在练习中能按模式将智力活动的程序展现出来,并将展开的形式逐渐概括化,从外部向内部成为熟练的、自动化的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20.结合实例谈谈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下面以华莱士的四阶段论来分析一下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想法,经过筛选与问题有关的想法,抛弃一些对问题解决无关的想法,逐渐辨明问题的特点,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

明确从何处着手对问题进行解决。

(2)酝酿阶段。酝酿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3)豁朗阶段。在经过酝酿阶段后,常因无意遇到某种刺激情景的启示而突然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即突然明朗起来。豁朗阶段可以用格式塔学派提出的顿悟观点来解释。实际上,豁朗阶段的获得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在客观方面,有重要的刺激信息的启示;在主观方面,有紧张和重压后的心理放松

(4)验证阶段。只有经过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才能说是把问题解决了。

2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的知识经验。

(2)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通俗地讲就是“思维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会束缚人的思维,妨碍创造力的问题解决。

(3)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解决起来也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起来就越困难。

(4)功能固着。而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

应新的问题情境,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动机与情绪状态。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6)个性特征。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22.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是算法,什么是启发法。

答:算法式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的途径都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例如,要开一个四位数的密码锁(每位数字号为0~9),就要进行104次尝试。该策略是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求遵从一套清楚的、固定的且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步骤。

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并不探索所有可能的途径。这一策略的优点是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缺点是,如果受到已有经验的误导,走了错误的途径,往往会导致解决问题的失败。启发式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简化计划策略。

23.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1)影响因素: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关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总体上说,知识对创造力的产生、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越丰富,

创造力就越强。创造力的强弱还与个人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运用能力、转化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高创造力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人格特征: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事业感强、性格坚韧,抗挫折能力强、具有幽默感、不受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

(3)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外部因素: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善用发散思维、捕捉灵感、尝试逆向思维、大胆求异。第三,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很多,比如设问法、5W2H法、需要法、列举法、组合法、移植法、联想法、类比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等。

24.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答: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

答: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发现,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6.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7岁)。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一些具体情况,

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2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柯尔伯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通过大量的研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及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28.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利用价值辨析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答: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教育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去辨析各种价值观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但最终的抉择要由学生自己做出。

29.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自身、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欲望。态度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凡是能够满足个人欲望,或能帮助个人达到目标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相反,对于那些阻碍目标,或使欲望受到挫折的对象,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2)知识。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知识密切相关。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的影响。

(3)个体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

30.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答: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或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其中除第一级知识外,其余五级均属于高层次智力技能范畴。

(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做出行为上的选择。情感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关于动作技能的分类,先后出现了辛普森

的七级分类、哈罗的六级分类、基布勒的四级分类等。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广泛认可的理论框架。但相比较来看,辛普森的分类应用较广。

3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答:(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方面的目标,完成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任务,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方法,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由于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类型,因此,它们所需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选择教学方法除了考虑不同领域知识的差异外,还必须考虑同一领域内知识的具体差异。(3)根据教师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应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纳入考虑范围,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方法。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选择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和学习基础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32.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依据教学目标收集相关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诊断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调节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师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的调节功能。

(3)激励功能。对于教师来说,适时而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明确教学工作中

所需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率。

33.什么是难度和区分度?如何计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答:项目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但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有所不同。对于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公式为P=R/N(P指难度,N 指受测总人数,R指通过该题的人数),也可以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公式为P=(PH+PL)/2。对于选择题,如在K个选项中(K>2)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则其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的基础上进行矫正,计算公式为CP=(KP-1)/(K-1)(CP指矫正后的难度,P指未矫正的难度,K指选项的数量)。对于论文型题目,可以用某题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公式为P=M/W(M,全体考生某题的平均得分;W,某题规定的最高得分),也可以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公式为P=(MH+ML-2Nl)/[2N(h-l)]。

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对于客观题,项目区分度的简便计算公式是D=PH-PL(D指区分度;PH指高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总人数百分比;PL指低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总人数百分比)。对于论文题,项目区分度可以这样计算:D=(MH -ML)/[N(h-l)]。

34.什么是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档案袋评价就是请每个学生都设计与制作个人学习档案袋,围绕一定的学习

主题连续收集各种有意义的资料,经过整理、反思与统合,建构出有丰富内容、有创意的学习档案,从而系统地展现学生个人学习的历程与成果。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内学习情况记录和课外学习情况记录两部分,有时还包括家校联系的记录。

35.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是什么?

答: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能力与特长、仪表、个性品质。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自我中心主义强;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妒忌心强的人;怀有敌对的情绪与猜疑性格的人;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情绪孤立;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规劝的人;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苛求他人的人等。

36.什么是首因效应?什么是近因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首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37.人际沟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者是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启动沟通活动,选择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因而是整个沟通过程的决定者。(2)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是接收信息的人。

(3)信息。信息是信息发送者试图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的意图、情感。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着是教育家撰写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 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 桑代克 B. 冯特 C. 班杜拉 D. 华生 2. 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 19 世纪初 B. 19 世纪中叶 C.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D. 20 世纪中叶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 实验法 B. 问卷调查法 C. 测验法 D. 文件分析法 4. 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 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 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 施测简便 B. 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 .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 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 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 个案研究法

B. 测验法 C. 教育经验总结法 D. 实验法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 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 自我中心 B. 自我评价 C. 自我体验 D .自我调控 9.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 具体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形式运算阶段 D .感知运动阶段 10.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 内外 B. 内部 C. 外部 D .以上都不对 11.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 认知 B. 情感 C. 社会性 D. 兴趣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性格 4. 教师威信 5. 遗忘 6. 健康 7. 身心发展 8. 主导性动机 9. 智力技能 10. 学习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 19.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与教育。 20. 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 动机的形成是以()为根本的内驱力。 22.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动机。 23.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

心理学期末试题 一、单选 1、迁移的种类; (1)根据影响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影响方向,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认知风格(前两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 (1)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2)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四叶的功能) (1)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 (2)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3)枕叶;视觉中枢 (4)颞叶;听觉中枢 4、神经元及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有细胞体和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2)、功能;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集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输出。 5、思维的过程举例能够辨别 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 6、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7、发散思维质量的三个衡量指标 (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 8、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例辨析 (1)一般能力;即智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2)特殊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9、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像等感觉现象的实例辨析 (1)、感觉对比;两种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灰色在红色背景下像青绿色) (2)、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刺痛除外) (3)、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余音缭绕) 10、正强化、负强化的实例辨析 (1)对好的现象直接表扬等 (2)撤销不好的东西来增加反应概率 11、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在学习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1)对确定性的批判,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学生是信息意义的制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习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