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之小儿穴位敷贴

中医特色疗法之小儿穴位敷贴
中医特色疗法之小儿穴位敷贴

小儿穴位敷贴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人体经络疏松,血流畅通,药物容易从皮肤,经络进入脏腑,穴位敷帖是对一些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的疾病,利用三伏天或夏至到秋分时疾病缓解阶段进行预防治疗,以达到扶正固本,减少发病的目的,这是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缓则治本”的理论而采用的一种独特的预防保健方法,那么小儿穴位敷贴适应症有哪些?

“寒则热之”、“虚则补之”适用小儿穴位敷帖的疾病有哮喘缓解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鼻炎,厌食症,营养不良,反复腹泻等,预防贴敷前最好请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凡属于阳虚、气虚,痰湿等体质或肺脾不足者均可以贴敷,2岁以下婴幼儿科考虑适用其它“冬病夏治”的方法,如口服中药,小儿推拿,穴位药膏外擦或佩戴香袋等。

贴敷方法:

小儿穴位敷帖,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大椎、膻中等,根据疾病选取和配伍不同的经络穴位,贴敷前用酒精清洁皮肤,虚寒体质还需用生姜汁作为推拿介质:先用小儿推拿手法,点、揉、推、擦等相关经络穴位,然后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膏药,用胶布贴在穴位上,贴好后要静坐15分钟,贴膏时间每次为2 — 4小时。

经上述了解了小儿穴位敷贴的原理及适应症,方法,因小儿表达不清,需要家长重视,孩子有上述症状,及早上正规医院咨询,治疗,做到早控制,防复发。

急诊科:武晓莉

2013年8月10日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 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 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 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 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选择不同的配方。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 外感类 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2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4鼻炎(小儿通窍散) 脾胃类?1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 2 小儿食积(肥儿散) 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 肾阳肾气虚损类?1小儿好动好哭闹(止静散) 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3小儿遗尿(缩泉粉) 4五迟五软 :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 皮肤、皮损?1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 2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 (小儿疮脚贴)?3喉咙起泡舒喉散?4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 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 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am 8:40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

纳差。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 ?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

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 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 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 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 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 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 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 选择不同的配方。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 外感类 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 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 4 鼻炎 (小儿通窍散) 脾胃类 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 2 小儿食积(肥儿散) 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 肾阳肾气虚损类 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 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 3 小儿遗尿 (缩泉粉) 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 皮肤、皮损 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 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

3 喉咙起泡舒喉散 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 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 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 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点推荐: 1、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操作步骤 (一)施术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二)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贴敷二次。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冬季农历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天的第

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九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三)贴敷时间 1、患儿贴药时间为2-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儿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心俞、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儿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儿家长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儿穴位贴敷

小儿穴位贴敷操作指南及考核标准 项目考核内容及分值考核方法 问答部分(15分)适 应 症 1.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反复 呼吸道感染等(5分) 2.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等(5分) 3.泌尿系统疾病:遗尿、尿路感染等(5分) 大项内容抽 签选取任意 一项回答 禁 忌 症 1.贴敷部位有皮疹、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7分)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8分) 准 备 工 作 1.器械准备:治疗盘、消毒棉球、膏药。 2.操作者准备 a.选择合适的体位,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操作方便,患儿 感到舒适自然为原则。(5分) b.选定贴敷穴位。(5分) c. 松解衣着,暴露拔罐部位,用纱布清洁皮肤,注意保暖。(5 分) 注 意 事 项 1.告知家属贴药的时间,一般2-4小时,较大患儿可延长至6 小时,部分患儿局部可能会有灼热感,属正常现象。根据不同的病 情注意饮食及日常护理:如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受风等。(5 分) 2.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分) 3.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 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5分)

操作部分(85分)具 体 操 作 过 程 1.做好贴药前的准备工作,根据病情患儿取适当体位并暴露取 穴部位的皮肤。(10分) 2.根部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腧穴:如呼吸系统,取肺俞、膏肓、 肾俞等;消化系统,取神阙、中脘等;泌尿系统,取中极、关元等, 局部皮肤消毒。(35分) 3.将敷贴贴于穴位处。(15分) 要求: 1.操作流 畅、迅速(15 分,按程度 酌情减分)。 2.选穴正确 (一项不正 确扣5分)。总 体 评 价 1.无菌观念(5分) 2.人文关怀(5分)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贴敷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糊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药物通过经络,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将体内寒湿邪气拔除出来或攻而散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

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 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18:小儿中耳炎:消炎痛3片,大黄,芒硝,青黛,黄连2克冰片少许,听宫穴。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 1施术前准备 1)药物: 药物组成 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1)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

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4-13T10:20:36.7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作者:廖若水 [导读]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优越性。 永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永州 42500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优越性,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27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8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口服补液盐补液,妈咪爱调节肠道内环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患儿有发热且体温大于38.5℃给予退热处理,观察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重度脱水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7.97%(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能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给药方便,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关键词】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是我国儿童常见病毒性腹泻病[1],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俗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以6月-2岁儿童最常见,且最严重,其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脱水,起病常先呕吐,继而腹泻,常有发热,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致休克[2]。本病自然病程3-7天,平均4天,个别达2周,我院采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该病,达到了缩短病程,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门诊诊治的276例轮状病毒肠炎小儿患者,患儿年龄7个月-3岁。将27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8例。治疗组男女分别76例、62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6例,1岁-2岁的有43例,2岁以上的有2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73例、65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3例,1岁-2岁的有45例,2岁以上的有30例。病例入选标准:3岁以下患儿;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不成形,无恶臭,呈水样/蛋花样便;大便次数4次/天以上;检查提示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排除营养不良、贫血等基础病患儿。两组患儿症状、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蒙脱石散、妈咪爱颗粒和口服补液盐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粉穴位贴敷。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药房磨粉,过100目,用时取药粉麻油调成糊状,填充于医用穴位贴上,贴敷于神阙、中脘两穴,每天一次,每次6小时。两组患儿疗程3-5天。两组患儿均叮嘱家长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脱水症状,若精神不佳,脱水加重,尿量减少及时复诊,发现重度脱水或合并症转为输液或住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愈,有效及无效各自例数;两组患儿发生重度脱水例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呕吐腹泻消失,脱水纠正;有效:体温下降,呕吐腹泻及脱水改善;无效:疗程达5天,症状无改善或疗程中症状加重,发生重度脱水或其他合并症转为住院输液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表1知,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38例,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138例,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重度脱水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不良反应产生。 3 讨论 轮状病毒作为病原菌是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菌之首。轮状病毒肠炎症状表现主要为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研究显示,轮状病毒肠炎对小儿患者会造成肝脏、心脏等脏器功能的损害,越小年龄发病率也越高[3]。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药泄泻起病之缓急、病程之长短可划分为久泻、暴泻。久泻多虚/虚实相夹,久泻辩证,为脾肾阳虚泻、脾虚泻;暴泻多实,暴泻辩证,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中药贴敷主要是根据一定比例将中药调成膏,贴敷在特定穴位使中药持续性刺激穴位、通经络、活气血、入里调节脏腑,以达急可治其标,缓可治其本之效果。 本次自制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其中肉桂有驱寒止痛,疏通经络之功效;吴茱萸可散寒去痛,助阳止泻,平逆止呕;丁香降逆,助阳温肾,散寒止痛;益智仁可缓解呕吐、腹泻,健脾助阳。全方组成可调节患儿消化系统机能,促进电解质和水的吸收达到止泻的效果,同时可对小肠细胞的受损进行修复,抑制病菌的繁殖,并保护轮状病毒感染细胞,促使正常细胞发挥作用。中药贴敷常涉及穴位为肾俞、天枢、中脘、关元、神阙。中药穴位贴敷给药方便,较静脉输液更安全,减少患儿静脉穿刺痛苦,减少患儿院内逗留时间,避免感染其他患儿[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炎患儿作用机制有:A药物贴敷穴位,有温和持久的物理刺激,起到类似针灸样作用,通过物流刺激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加快机体功能恢复;B少量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轮状病毒性肠炎大便呈水样便,患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中医认为寒泻。本研究采用肉桂、丁香、益智仁、吴茱萸、干姜温脾升阳,取神阙、中脘两穴贴敷,药物更易吸收,且神阙穴贴敷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7.97%,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治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 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 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 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 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 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 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 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 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 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10、咳嗽: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 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11、泄泻: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 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12、便秘:生川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 每次取3~5克,用凉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 13、食积:莱菔子12克,连翘12克,木香15克,丁香9克,枳实30克,元胡12 克,焦山楂15克,鸡矢藤18克。研末备用,每次3克左右,用醋调糊,贴脐部医用贴固定,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 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

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 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2014.06

1 概述............................................... (1) 2 适应症............................................... .. (1) 3 禁忌症............................................... .. (1) 4 用物准备............................................... . (2) 5 操作方法............................................... . (2)

6 注意事项............................................... . (3) 7 操作流程............................................... . (5)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

小儿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 敷贴原理 穴位敷贴治疗是指将不同中药按比例研沫,用姜汁调整糊状,贴敷在一定穴位或患处,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的疗法。其中三伏贴疗法已被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防治各种肺系疾病,它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中医把慢性咳嗽、哮喘等冬季多发病称为“冬病”,其多以阳气亏虚、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为病机变化。故要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来防治“冬病”。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及整体,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的阴阳和四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春夏养阳,三伏天最佳,阳虚之人,此时养阳可得天助,即为“夏治”。此时选用具有温经通络、益气助阳的药物,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达增强体质,预防发病的目的。 适应症 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肺系疾病,都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治疗和预防。运用三伏贴疗法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不打针、不吃药,不仅疗效好,更具有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少、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 小儿敷贴的年龄 一般小儿敷贴的年龄的话,在2岁—12岁之间。像2岁以下的小孩,要看孩子的皮肤能不能受得了,因为2岁以下的孩子的皮肤是比较脆弱的,而敷贴的膏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敷在上面,有些孩子的皮肤受不了,就会发红、发痒。一般不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做敷贴。 注意事项 三伏贴是一个缓慢起效的过程,需要坚持治疗才能看到效果,不要期望贴一次后马上就好。一般需要连续贴敷3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最佳敷贴时机。贴敷时间为小时,具体贴敷时间长短以皮肤反应为度,一般以局部皮肤有轻度烧灼感为宜,如贴后烧灼感明显而不能耐受者可提前揭掉药膏。另外如果小儿正处于发热、咳嗽的急性期则不适宜敷贴治疗。 饮食起居 三伏贴前最好先给孩子洗个澡。敷贴后也是可以洗澡的,但是不要搓背,不要用沐浴液等有刺激性的化学制剂,沐浴后用柔软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如皮肤起水泡,最好等水泡消失后再洗澡。应避免着凉,因为遇冷后毛孔会收缩而影响药物吸收。避免剧烈运动,贴敷期间要保证孩子睡眠充足。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忌食生冷、辛辣及肥厚滋腻之品,还有敷贴贴好了以后,孩子的皮肤要保护好,不要硬擦,如果把皮肤擦破了,会影响下次敷贴。 案例1 张润泽男4岁 病史:反复呼吸道感染,每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大于10次,基本上每月要到医院来一次,易咳嗽,每次服药时间长,疾病恢复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