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

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

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

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

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

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

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

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

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

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10、咳嗽: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

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11、泄泻: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

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12、便秘:生川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

每次取3~5克,用凉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

13、食积:莱菔子12克,连翘12克,木香15克,丁香9克,枳实30克,元胡12

克,焦山楂15克,鸡矢藤18克。研末备用,每次3克左右,用醋调糊,贴脐部医用贴固定,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14、盗汗:朱砂3克,龙牡各15克,五倍子12克,黄柏10克。上药研末装瓶备

用,每次3克左右,用姜汁醋及黄酒各半调糊,贴脐胶布固定,每晚1次,7天为1疗程。

15、①暖脐散:由白胡椒、丁香、肉桂等药物组成。配制方法:上药共研细面,混

合均匀,装瓶备用。功能:健脾除湿,和胃降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疼,主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用法:每次1~2g,用热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上,贴6~8小时去掉,间隔8小时再敷。

②泻痢平散:由黄连、苦参、薤白等药物组成。配制方法:上药共研细面,混

合均匀,装瓶备用。功能:除湿清热,降逆导滞。主治:湿热泻。用法:每次1~2g,用热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上,贴6~8小时去掉,间隔8小时再敷。有轻度脱水者加服ORS口服补液盐加水频服。用药期间均忌生冷油腻之品。疗程:1周。

16、小儿肺炎:薄荷10g,枳实12g,生半夏6g,鱼腥草30g,紫苏子12g,枇杷叶

10g,大青叶20g,黄芩15g,藿香12g,麻黄6g。将上述药材加以研磨,并用凡士林进行调和制成药糊。将制好的取少量药糊均匀的涂抹于医用自用敷料上,根据病情需要贴于患儿的膻中、膏盲、肺俞及天突穴。贴敷前用火罐进行拔吸再用姜蘸取白酒擦试皮肤方可进行贴敷。每次贴敷6~8h,每日2次,进行一疗程(3d) 的治疗。贴敷中如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及时撕下并妥善处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高达 98%,西医治疗组患儿86%。

17、小儿厌食: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方用吴茱萸、木香、炒麦芽、炒神曲、苍术各

10g,炒莱菔子6g,砂仁20g,炒鸡内金5g;将各药物磨粉,过80目筛后按剂量混匀,每次取药粉约10g,用优质米醋和蜂蜜调成湿软适中的膏剂,取蚕豆大小药丸贴敷在神阅中脘和足三里(双侧)穴上;夜晚睡前给药,晨起去掉洗净,连续 7-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8、小儿夜啼:吴茱萸醋调敷涌泉。

外敷重要穴位: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

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点推荐: 1、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操作步骤 (一)施术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二)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贴敷二次。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冬季农历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天的第

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九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三)贴敷时间 1、患儿贴药时间为2-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儿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心俞、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儿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儿家长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 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 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 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 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 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 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 选择不同的配方。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 外感类 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 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 4 鼻炎 (小儿通窍散) 脾胃类 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 2 小儿食积(肥儿散) 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 肾阳肾气虚损类 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 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 3 小儿遗尿 (缩泉粉) 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 皮肤、皮损 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 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

3 喉咙起泡舒喉散 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 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 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 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贴敷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糊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药物通过经络,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将体内寒湿邪气拔除出来或攻而散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

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 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18:小儿中耳炎:消炎痛3片,大黄,芒硝,青黛,黄连2克冰片少许,听宫穴。

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4-13T10:20:36.7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作者:廖若水 [导读]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优越性。 永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永州 42500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优越性,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27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8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口服补液盐补液,妈咪爱调节肠道内环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患儿有发热且体温大于38.5℃给予退热处理,观察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重度脱水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7.97%(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能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给药方便,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关键词】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是我国儿童常见病毒性腹泻病[1],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俗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以6月-2岁儿童最常见,且最严重,其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脱水,起病常先呕吐,继而腹泻,常有发热,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致休克[2]。本病自然病程3-7天,平均4天,个别达2周,我院采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该病,达到了缩短病程,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门诊诊治的276例轮状病毒肠炎小儿患者,患儿年龄7个月-3岁。将27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8例。治疗组男女分别76例、62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6例,1岁-2岁的有43例,2岁以上的有2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73例、65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3例,1岁-2岁的有45例,2岁以上的有30例。病例入选标准:3岁以下患儿;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不成形,无恶臭,呈水样/蛋花样便;大便次数4次/天以上;检查提示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排除营养不良、贫血等基础病患儿。两组患儿症状、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蒙脱石散、妈咪爱颗粒和口服补液盐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粉穴位贴敷。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药房磨粉,过100目,用时取药粉麻油调成糊状,填充于医用穴位贴上,贴敷于神阙、中脘两穴,每天一次,每次6小时。两组患儿疗程3-5天。两组患儿均叮嘱家长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脱水症状,若精神不佳,脱水加重,尿量减少及时复诊,发现重度脱水或合并症转为输液或住院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愈,有效及无效各自例数;两组患儿发生重度脱水例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呕吐腹泻消失,脱水纠正;有效:体温下降,呕吐腹泻及脱水改善;无效:疗程达5天,症状无改善或疗程中症状加重,发生重度脱水或其他合并症转为住院输液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表1知,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38例,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138例,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重度脱水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不良反应产生。 3 讨论 轮状病毒作为病原菌是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菌之首。轮状病毒肠炎症状表现主要为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研究显示,轮状病毒肠炎对小儿患者会造成肝脏、心脏等脏器功能的损害,越小年龄发病率也越高[3]。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药泄泻起病之缓急、病程之长短可划分为久泻、暴泻。久泻多虚/虚实相夹,久泻辩证,为脾肾阳虚泻、脾虚泻;暴泻多实,暴泻辩证,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中药贴敷主要是根据一定比例将中药调成膏,贴敷在特定穴位使中药持续性刺激穴位、通经络、活气血、入里调节脏腑,以达急可治其标,缓可治其本之效果。 本次自制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其中肉桂有驱寒止痛,疏通经络之功效;吴茱萸可散寒去痛,助阳止泻,平逆止呕;丁香降逆,助阳温肾,散寒止痛;益智仁可缓解呕吐、腹泻,健脾助阳。全方组成可调节患儿消化系统机能,促进电解质和水的吸收达到止泻的效果,同时可对小肠细胞的受损进行修复,抑制病菌的繁殖,并保护轮状病毒感染细胞,促使正常细胞发挥作用。中药贴敷常涉及穴位为肾俞、天枢、中脘、关元、神阙。中药穴位贴敷给药方便,较静脉输液更安全,减少患儿静脉穿刺痛苦,减少患儿院内逗留时间,避免感染其他患儿[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炎患儿作用机制有:A药物贴敷穴位,有温和持久的物理刺激,起到类似针灸样作用,通过物流刺激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加快机体功能恢复;B少量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轮状病毒性肠炎大便呈水样便,患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中医认为寒泻。本研究采用肉桂、丁香、益智仁、吴茱萸、干姜温脾升阳,取神阙、中脘两穴贴敷,药物更易吸收,且神阙穴贴敷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7.97%,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治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 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 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 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 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 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 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 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 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 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10、咳嗽: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 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11、泄泻: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 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12、便秘:生川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 每次取3~5克,用凉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 13、食积:莱菔子12克,连翘12克,木香15克,丁香9克,枳实30克,元胡12 克,焦山楂15克,鸡矢藤18克。研末备用,每次3克左右,用醋调糊,贴脐部医用贴固定,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小儿敷贴

穴位敷贴治疗 敷贴原理 穴位敷贴治疗是指将不同中药按比例研沫,用姜汁调整糊状,贴敷在一定穴位或患处,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的疗法。其中三伏贴疗法已被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防治各种肺系疾病,它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中医把慢性咳嗽、哮喘等冬季多发病称为“冬病”,其多以阳气亏虚、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为病机变化。故要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来防治“冬病”。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及整体,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的阴阳和四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春夏养阳,三伏天最佳,阳虚之人,此时养阳可得天助,即为“夏治”。此时选用具有温经通络、益气助阳的药物,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达增强体质,预防发病的目的。 适应症 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肺系疾病,都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治疗和预防。运用三伏贴疗法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不打针、不吃药,不仅疗效好,更具有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少、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 小儿敷贴的年龄 一般小儿敷贴的年龄的话,在2岁—12岁之间。像2岁以下的小孩,要看孩子的皮肤能不能受得了,因为2岁以下的孩子的皮肤是比较脆弱的,而敷贴的膏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敷在上面,有些孩子的皮肤受不了,就会发红、发痒。一般不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做敷贴。 注意事项 三伏贴是一个缓慢起效的过程,需要坚持治疗才能看到效果,不要期望贴一次后马上就好。一般需要连续贴敷3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最佳敷贴时机。贴敷时间为小时,具体贴敷时间长短以皮肤反应为度,一般以局部皮肤有轻度烧灼感为宜,如贴后烧灼感明显而不能耐受者可提前揭掉药膏。另外如果小儿正处于发热、咳嗽的急性期则不适宜敷贴治疗。 饮食起居 三伏贴前最好先给孩子洗个澡。敷贴后也是可以洗澡的,但是不要搓背,不要用沐浴液等有刺激性的化学制剂,沐浴后用柔软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如皮肤起水泡,最好等水泡消失后再洗澡。应避免着凉,因为遇冷后毛孔会收缩而影响药物吸收。避免剧烈运动,贴敷期间要保证孩子睡眠充足。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忌食生冷、辛辣及肥厚滋腻之品,还有敷贴贴好了以后,孩子的皮肤要保护好,不要硬擦,如果把皮肤擦破了,会影响下次敷贴。 案例1 张润泽男4岁 病史:反复呼吸道感染,每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大于10次,基本上每月要到医院来一次,易咳嗽,每次服药时间长,疾病恢复慢。

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

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相比之下中药的效果一般都比西药要好一点点,会更加的不伤身体,在某些疾病方面,中药贴敷疗法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那么你知道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吗?如果你不知道却又想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的话,就和我一起来看看针对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医生给了我们怎样的解释吧。 许多家长知道中药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实这种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殿玉说,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以水、醋、酒、油等为基质,制成软膏、饼剂或薄膜,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除“三伏天”开展“冬病夏治”外,针对小儿服药困难,对各种多汗症、多涎症、腹痛、肺炎、腹泻、口腔炎、便秘、遗尿症、咽炎等疾病均可以外治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方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草纲目》中敷贴至今仍在用 中药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植物外敷伤口,可以减轻疼痛和止血,并可治疗毒蛇咬伤,为后世广泛应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到了晋、唐、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小儿赤眼及大腹水肿等至今仍在沿用。清《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中药外治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