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收稿日期:2011-

05-01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K2010Z02)

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ly ,2011Vol.38

No.4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邓龙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

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超越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1)04-0016-04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

要理论问题,它规定着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说,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是马克思在继承以前思想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马克思的早期阶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都对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厘清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超越:从“绝对精神”到

“现实的个人”

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哲学形态、哲学观点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每个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有一个逻辑出发点。在哲学史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原子为逻辑的出发点构建了原子论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规定,要认识现象世界,必须先认识理念世界。他们以理念作为逻辑出发点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思想家们要么从物

质出发,

对自然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要么从思维(精神)出发,对自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阐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精神、理性、自由和理念,它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负有责任,历史不外是精神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正如马克思

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

生产史。”[1]203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

在精神自身的生成和外化中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和大灾大难的杂集,而是世界精神在自我意识方面时而渐进、时而突发的进展。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逻辑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是,马克思早期在现实生活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缺陷,从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上逐步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41年,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原子运动的“偏斜却表达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2]35

。在这里,马克思在阐

61—

述自然哲学时透露出对人的研究的兴趣,赋予原子以个体的意义,原子偏斜运动也被赋予个体解放的价值。而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理性运动的一种逻辑展现,作为历史运动中的人,是受理性制约的,是被动的个体。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和黑格尔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仍然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把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正如列宁所说:“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3]3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是道德和自由的体现”,不过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在《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缺陷,物质利益问题已经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在克罗茨纳赫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在文中指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表明马克思在现实生活斗争中遇到的难题促使他对黑格尔思想进行反思,并从理论上迈出了清算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步。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17马克思明确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他越来越感到黑格尔式的精神理性在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竟没有办法去扬弃那些“精神异化物”,他认为,只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才可能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通道。所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96在这里,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生成的。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还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痕迹。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1]519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克服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影响,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确定为“现实的个人”。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受黑格尔的影响,从理性出发来分析社会,但在现实斗争中,现实与理性往往发生冲突,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因此,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摒弃了黑格尔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立场,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观点,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

二、历史发展动力的超越:从理性到物质生产活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始终是历史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前,许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但真正在这一问题上提出有价值的思想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主要是由法律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取决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则是教育的结果,教育能帮助人民克服错误的意见。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错误意见是道德腐败和政治腐败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因此,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可能找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并力求揭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有规律运动的原因。黑格尔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但是,黑格尔不能正确说明市民社会的起源,认为市民社会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环节。这样,黑格尔就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于绝对精神。同时,他除了认为绝对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外,也充分肯定了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4]291。黑格尔虽然把恶劣的情欲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但他同时也

71

看到把这些恶劣的情欲激发起来的热情不能不受到理性的制约。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指出,“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5]394。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只有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看来,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时,虽然提出了某些有见地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从总体上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没能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对这些思想家的历史动力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分析,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找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莱茵报》时期,现实生活中的斗争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产生怀疑。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接着,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其早期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其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186。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天上的云兴雾聚之处,而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可见,马克思早期把全部历史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而粗糙的物质世界才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5而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离开了人的生产活动,就没有社会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物质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指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53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要生存,要去创造历史,必须要进行生产劳动。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的生存都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去创造历史了。因此,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他借鉴了恶(贪欲和权势欲)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有利因素,认为人类要生存,必须要满足“吃喝住穿”这些最基本的欲望,而要满足这些最基本的欲望,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从而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于物质生产活动,实现了对黑格尔关于历史动力论的超越。

三、历史发展规律的超越:从理性决定论到辩证历史决定论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立之前,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由于这些思想家不理解现实中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人类要过上有秩序的、公正的生活,必须要受到“天神意旨”的帮助。对于神明的上帝而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他的目的的实现。维科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据理解为“天神意旨”,认定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主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康德认为:“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禀赋的唯一状况。”[6]15在这里,康德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大自然的计划发展的,而自然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它赋予人的全部禀赋,尤其是理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社会历史是在理性支配下的一个有规律的发展的必然过程。

理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核心,人类社会历史则是理性在时间中的展开,是理性表现自己的场所。黑格尔认为,理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而人类的热情则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热情只是理性借以实现自己的手段,它要受到理性的制约和支配。他还认为,理性“并不卷入对峙和斗争当中,卷入是有危险的。它始终留在后方,在背景里,不受骚扰,也不受侵犯。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

81

的存在,因而热情受了损失,遭到祸殃这可以叫做‘理性的狡计’”[7]34。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民族和个人只不过是理性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对于理性来说才是合规律的。可以看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只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理性决定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由于黑格尔认为理性是历史的主宰,没有赋予人以历史主体的地位,更没有认真考察现实中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因而他把世界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不可能真正找到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更没有真正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在现实生活斗争中,逐步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从现实中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又提出了国家、法、宗教、道德等都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的论断,认为国家、法、宗教、道德等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表现形式,把生产劳动理解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1]312,并进一步指出,不去认识清楚“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即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地认清这个历史时期”[1]35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他们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532—533在阐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也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583可以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544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用物质关系来说明思想关系,认为物质生产运动的规律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马克思从经济学的分析入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出发,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阐发了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基本原则,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历史阐释只有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并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而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厘清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对立和一致,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康德.历史理论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91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 马克思并没一开始就向黑格尔法哲学开火,而是一步步地向它迈进。 (一)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希腊和中世纪,政治生活因素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政治国家才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对于宗教的批判结束之后,人们便要“伸手去摘取真实的花朵”。于是,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因此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是转而对掌握着群众的德国法哲学批判的基础。 (二)德国制度的落后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必要性条件。马克思把对德国制度的批判“当作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对比了德国与法国和英国的差距:“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在德国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家的控制。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消灭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的独占;在德国,却是把独占发展到最大限度。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他想通过揭露德国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德国统治者的庸俗粗暴的统治唤醒人们沉睡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 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 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 [收稿日期] 20101009 [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页。S ehn G.W.F.H ege,l W erk e8(F rankfurt an M ai n:Suhrka m p Verl ag,1986)168.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性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所要批判的著作的摘录,对这些著作所表达思想的复述、转述或概括;二是对被批判者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差别,有的暗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有的并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而只是马克思对被批判者的思想的分析;三是马克思撇开被批判者而论述自己对相关事物的认识。由于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都是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解读相关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必须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区分。过去,有一些学者,常常把只是马克思对批判对象进行分析而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甚至把马克思转述、复述或概括的被批判者的思想,当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就是既不了解被批判者的思想,也没有对马克思批 收稿日期:2013—03—18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林进平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探究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探究 林进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后) [摘要]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曾经拒斥、批判正义思辨,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未曾思索过正义;相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在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富含着他对正义的思考。其正义理念统摄了伊壁鸠鲁哲学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和近代政治哲学对人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精神的肯定,又突显着他的理论特质—— —实践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正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3-0026-05 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人们或许会把马克思视为一个正义的追求者,但是笔者认为,如要指认马克思有过对正义的追求,就不要试图在其成熟期的思想中去指认,因在这一时期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他对正义的拒斥与批判。诚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即博士论文阶段和莱茵报时期,可见到他对正义的追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困惑。 一、博士论文中的正义图景 尽管从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题目上来看,是讨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是,自我意识却是这篇论文的灵魂。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阐释,借助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展现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平等。一幅人的正义图景,在马克思的勾勒之下,脱颖而出,伊壁鸠鲁也因之被解读为近代正义思想的先驱。[1]147而我们透过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思想的诠释和评价,可以由之领略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 1、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拥有最高神性的自我意识。 人是正义的立法者,是正义的主体。如何看待人?如何诠释人是任何正义理论都难以避开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人—— —确切的说是人的自我意识—— —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之中,马克思就点出了人与哲学、自我意识的关系,赋予了人的自我意识以最高的神性。“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就是要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2]12出于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肯定和高扬,马克思由衷地赞美“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是无愧于卢克莱修的称颂的”[2]63。在他看来,“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不是阿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像克里西普斯所认为的那样,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2]62-63,即自我意识被视为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伊壁鸠鲁哲学的深刻意蕴就在于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和阐发之中。 2、人因有自我意识而自由和平等。 首先,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所展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赋予原子以偏斜运动是赋予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因为在原子的直线运动中,原子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和独立性被扬弃,就“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直线中被扬弃。这与它所特有的质完全没有关系。一个苹果落下时所划出的垂直线和一块铁落下时所划出的一样。因此,每一个物体,就它处在下落运动中来看,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并且 26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除去理论家的创造和发明之外,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个当然也是如此。正所谓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指:社会实践的发展的阶段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其中包括: 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用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历史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面、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其突出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这就是说,“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的论述精辟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自然科学前提。 3、思想理论来源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对人类这些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重要成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他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但这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观念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地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总的说来超出旧唯物主义的范围。马克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第一、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制约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而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消极、糟粕的世界观肆意横流。若没有良好的引导语与指导,科学的世界观将会被打压得不得翻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名良师益友,它能帮助我学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在学习、生活中受益.也指导我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我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我怎样积极做人,教我明确人生的价值,不自暴自弃,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第二、帮助认清客观规律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跟消灭。规律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更具有指导实践跟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而想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规律。现在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 第三、监督做好实践工作,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中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生

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价值论 D 阶级斗争 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实践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科学发展观 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⒌人的存在方式是() A 时间 B 空间 C 实践 D 运动 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 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 C 科学技术 D 社会精英 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分配关系 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 A 20% B 40% C 200% D 50% 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具体劳动时间 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 B 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收稿日期:2011- 05-01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K2010Z02) 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ly ,2011Vol.38 No.4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邓龙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 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超越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1)04-0016-04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 要理论问题,它规定着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说,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是马克思在继承以前思想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马克思的早期阶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都对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厘清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超越:从“绝对精神”到 “现实的个人” 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哲学形态、哲学观点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每个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有一个逻辑出发点。在哲学史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原子为逻辑的出发点构建了原子论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规定,要认识现象世界,必须先认识理念世界。他们以理念作为逻辑出发点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思想家们要么从物 质出发, 对自然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要么从思维(精神)出发,对自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阐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精神、理性、自由和理念,它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负有责任,历史不外是精神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正如马克思 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 生产史。”[1]203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 在精神自身的生成和外化中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和大灾大难的杂集,而是世界精神在自我意识方面时而渐进、时而突发的进展。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逻辑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是,马克思早期在现实生活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缺陷,从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上逐步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41年,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原子运动的“偏斜却表达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2]35 。在这里,马克思在阐 — 61—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在得票最多的前十名中,有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史蒂芬·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康德,尼采这样的知名哲学家,而排名榜首的竟然是马克思,这大大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而另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连前20都没有排进。但是,这也并不能否定黑格尔在哲学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不仅都占据这重要的地位,而且两人的还有许多联系。在这里我想很浅显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之前。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他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克思与黑格尔同为德国人,在中学的时候马克思志存高远,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活动。这也使他更多地吸收了黑格尔思想中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他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的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传统意义上提到两人,许多人都会提马克思是否继承了黑格尔。比如存在主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忠诚继承者,而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2人无关,马克思是抛弃了黑格尔之后才有马克思主义。 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而马恩正是借鉴了黑的辩证法,才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因此,可以说马恩继承了黑的思想。但是熟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是唯物的,而黑格尔正好相反,强调“绝对精神”。黑格尔是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并“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还“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但是,马哲否定了绝对精神,修正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从根本上重组了黑的辩证法体系,并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虽然与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两个体系,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对此,马克思也不例外地说:“我们已陷进了黑格尔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存在作为结果;而马哲认为存在是起点,概念等意识产物是结果。俩个人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不能做简单比较,也就不存在谁超越了谁的说法。但从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看,马恩哲学作为后来者,自然是超越前人成果的、更加适应他们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需求的。黑格尔只强调了思辨,而马克思的最大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实践第一,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的社会中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即《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因为从1842年到1844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文章中,《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写于1842年1月15日~2月20日。在文中,马克思对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新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特征:这就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两个规定所指的不是探讨的内容,而是内容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并迫使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莫名其妙的第三者身上。”马克思批判了新检查令关于真理探讨规定的虚伪,并以此引申,将出版物分为自由出版物和受检查的出版物这两种类型:“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受检查的出版物的性格,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无性格的丑态,这是文明的怪物,洒满香水的畸形儿。”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写于1842年10月,并在《莱茵报》发表的。当时代表地主阶级的议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议修改法律,认为捡拾森林里的枯枝的行为也是盗窃林木,要求国家政权严厉打击。马克思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青年,自然提笔发表自己的愤慨,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认为省议会把捡枯枝视为盗窃林木的行为“明显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希望并且正在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手段”,国家已“变成林木所有者的奴仆”,而林木所有者所力图出台的法案其实是不法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然而,马克思当时的这种理论仍然持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根本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解决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就犹太人问题进行论战的文章。在鲍威尔看来,“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犹太问题之所以存在,本身是一个宗教问题,犹太人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犹太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犹太人要想摆脱受歧视和打击的境遇,根本的途径是放弃犹太教,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因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第一个方案是完全废除宗教,第二个方案是废除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而马克思认为,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本身是一个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只能是犹太人放弃犹太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马克思称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这里马克思已经涉及到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末,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在《导言》中,马克思按照“理论批判—实践批判”的思路,逐渐将重心引向实践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中可见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对现实的批判既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还注意到,在革命的力量上,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在监狱学又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很多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都有误区,如:“过时论”、“无用论”,认为马克地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那时代的变化,因而都认为已经过时无用,其实则不然。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年代的还有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他再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还有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这些看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名人”。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而根据老师的上课所说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关于经济的不免会出现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都是马克思产生的经济时代背景。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够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当今时代再更深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这算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科学背景,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早工业革命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