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

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

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 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 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

[收稿日期] 20101009

[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辑思想的形式,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对自己方法论的全面阐述。按照这段重要的论述,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包含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抽象的知性(正题);第二个环节: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反题);第三个环节: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合题)。

众所周知,黑格尔经常把上述第二个环节 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 简称为 辩证法 。显然,把第二个环节作为黑格尔整个方法论的标志,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实际上,按照黑格尔 正题 反题 合题 的三段式思路,作为第三个环节的合题 思辨的或肯定理性 (简称为 思辨论 )处于最高的位置上,只有它才有资格成为黑格尔整个方法论的标志。

然而,为什么迄今为止的许多阐释者都倾向于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等同于 黑格尔的辩证法 呢?显然,这关系到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所采取的特殊的态度。我们知道,马克思主张的是实践唯物主义, 而这种学说直接蕴含着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马克思这样写道: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最感兴趣的是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因为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在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们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只有辩证法才真正切合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所以,他从黑格尔的方法论中抽取的只是辩证法。

事实上,马克思一直计划写一部关于辩证法的著作,以便阐明辩证法在黑格尔整个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1868年5月9日致约 狄慈根的信中,马克思表示: 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 辩证法 。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自然是神秘的形式。必须把它们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由于辩证法在黑格尔整个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明确的阐明,而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方法论时,主要着眼于辩证法这个环节,这就在传统的阐释者们(包括恩格斯)那里造成了一种思维上的定见,即 黑格尔的方法论 也就等于 黑格尔的辩证法 。那么,这种定见的形成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负面效果:

一方面,这种定见使辩证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在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作为第二个环节的辩证法,即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是以第一个环节,即抽象的知性作为基础的。撇开这个基础性的环节,辩证法便变得不可理解了。我们知道,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抽象的知性追求的正是规定性和确定性。黑格尔以异乎寻常的口吻肯定了抽象知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理智思维的权利和优点,大概讲来,无论在理论的或实践的范围内,没有理智,便不会有坚定性和规定性。 这段话表明,抽象知性的意义不光体现在理论思维中,也体现在 实践的范围内 。黑格尔认为,一个人欲有所成就, 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

这里的 实践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称谓,后文中出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 是传统的阐释者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称谓。当阐释者们把 历史唯物主义 与 辩证唯物主义 并列起来时,他们对 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 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 应该是马克思的全幅哲学,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这里提到的后一种 历史唯物主义 才是与 实践唯物主义 完全一致的概念。参阅拙文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载 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5页。

于多方面。同样,无论于哪一项职业,主要的是用理智去从事 。 在黑格尔看来,知性也是教养中的主要成分。一个有教养的人决不会满足于混沌模糊的印象,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会停留在游移不停的思维态度和实践态度中。即使在距知性最远的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范围内,知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 在哲学里,最紧要的,就是对每一思想都必须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住,而决不容许有空泛和不确定之处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知性的规定性和确定性作为基础,辩证法就会流于诡辩。

另一方面,这种定见使辩证法滑向虚无主义。黑格尔认为,抽象知性也有自己的缺陷,它执着于事物的规定性,忘记了斯宾诺莎关于 规定就是否定 的伟大命题。实际上,规定已经蕴含着否定自身的力量,因而黑格尔设置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即以辩证法来消解知性的僵硬性。辩证法的优点是把否定性引入僵硬的知性思维中,其缺点则是流于单纯的、无休止的怀疑和否定,甚至导致虚无主义。于是,黑格尔又设置了第三个环节 思辨的或积极的理性 ,即 思辨论 来限制辩证法向虚无主义方向滑动。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三个环节构成的。如果把他的方法论等同于辩证法,即否认第一个、第三个环节的存在,辩证法不是沦落为诡辩,就是沦落为虚无主义。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理论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马克思究竟如何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

如前所述,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抽取出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加以阐释和发挥。马克思明白,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其现有的形态上是无法服务于革命的、批判的目的的,必须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马克思有一段纲领性的文字: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在这段极其重要的文字中,辩证法的 神秘化 和 倒立 究竟指什么? 神秘外壳 和 合理内核 究竟指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传统的阐释者们在观点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事实上,迄今为止,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还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中。在对马克思的相关论著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主要是沿着以下两条线索展开的。

一条线索是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众所周知,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是绝对精神。那么,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指出: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紧接着上面这段话,马克思又写道: 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 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显然,当时的马克思的思想还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他是沿着费尔巴哈的思路来理解并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 绝对精神的秘密的,因而他把绝对精神解读为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

可是,马克思很快就意识到了费尔巴哈的理论失误: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4页。也可参阅黑格尔著: 法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4 25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第22、22页。

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的 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仍然是抽象的、不现实的,而真正现实的个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样一来,马克思就用 实践 取代了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使之成为辩证法的新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相应的是 实践辩证法 (dialectic of prax is)。必须指出,实践并不只是马克思认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而是他的全部哲学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在马克思看来,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撇开实践这个基础性概念,根本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遑论对其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由此可见,用实践概念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使之成为辩证法的新载体,乃是马克思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贡献。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满足于对实践概念的泛泛之论,他从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基本形式。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这段重要的论述启示我们,马克思进一步用 劳动 概念取代了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使之成为辩证法的新载体。

其实,早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已见端倪,他这样写道: 黑格尔的 现象学 及其最后成果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在这段常为传统的阐释者们所忽视的论述中,马克思把黑格尔的 否定性的辩证法 、 劳动 和 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 的生成这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在马克思那里, 劳动 被阐释为辩证法的始源性载体。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 实践辩证法 进一步被初始化、具体化为 劳动辩证法 (d ia lectic o f labor)。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劳动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又从黑格尔那里引入了一个重要术语 异化 ,并把它和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 异化劳动 的新概念。马克思不仅深入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 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而且阐明了劳动辩证法在人类历史上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异化前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被扬弃后的劳动。后来,马克思在 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关于 三大社会形态 理论的论述、在 资本论 第一卷(1867)中对 商品拜物教 的批判,都是沿着劳动辩证法的思路来展开的。

总之,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 绝对精神阐释为实践,并进而具体化为劳动,这是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然而,传统的阐释者们从未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这方面做出的可贵努力。

另一条线索是通过对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三个环节 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 ,即 思辨论 的批判,完成对其辩证法的祛神秘化和祛颠倒化。如前所述,在黑格尔的方法论中,知性作为正题(第一环节)和辩证法作为反题(第二环节),都被紧紧地包裹在作为合题(第三环节)的思辨论中。思辨论集中地体现出黑格尔方法论的神秘性和颠倒性,马克思对思辨论的批判主要是沿着以下三个方向展开的。

第一个方向:批判思辨论的头足倒置。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一书中,马克思在论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 57、56、7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3页。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使用 始源性 、 初始性 这样的概念?因为在实践的所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中,生产劳动是基础性的、始源性的形式。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生存的前提时说: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

黑格尔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论时,批评道: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理性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在马克思看来,家庭和市民社会应该是国家的基础,然而,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却使国家成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头足倒置了。

第二个方向:批判思辨论的非批判性。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黑格尔的思辨论乃至他的整个思辨哲学,尤其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秘密 非批判性。马克思

这样写道: 这种非批判性,这种神秘主义,既构成了现代国家制度形式([主要是]它的等级形式)的一个谜,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秘密。 因为从外观上看,黑格尔的思辨论乃至他的整个思辨哲学似乎是在批判和清算现实生活,实际上非但不触动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而且竭力为这一制度中的等级形式进行辩护。马克思敏锐地发现,黑格尔思辨论所蕴含的这种非批判性,不光出现在他的晚期著作中,甚至在他的早期著作,如 精神现象学 中,已经作为萌芽出现了。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指出: 在 现象学 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 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 乍看起来,黑格尔运用其辩证法批判和否定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实际上他真正批判和否定的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知识形式。他仿佛颠覆了一切,实际上却什么也没有触动!在马克思看来, 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正是用思辨论包裹辩证法、窒息辩证法的结果。

第三个方向:批判思辨论把实体主体化、人格化。在 神圣家族 (1844)一书中,马克思专门辟出 思辨结构的秘密 这一节的篇幅,对黑格尔的思辨论进行了透彻的批判。

第一步: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 果实 这个抽象的观念。

第二步:把这一抽象的观念视为独立存在的本质。这样一来, 果实 就成了苹果、梨、扁桃、草莓的实体。换言之,苹果、梨、扁桃、草莓就倒过来成了 果实 的简单的存在形式,而 思辨的理性在苹果和梨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在梨和扁桃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这就是 果实 。具有不同特点的现实的果实从此就只是虚幻的果实,而它们的真正的本质则是 果实 这个 实体 。

第三步:现在的问题是, 一般果实 怎么会忽而表现为苹果,忽而表现为草莓,忽而表现为梨或扁桃呢? 思辨哲学家答道:这是因为 一般果实 并不是僵死的、无差别的、静止的本质,而是活生生的、自相区别的、能动的本质。 也就是说,正是通过 果实 这一本质的自我活动、自相区别和自我规定,苹果、梨、草莓、扁桃等便被创造出来了,而 果实 的这种自我活动也就是绝对主体的自我活动。

马克思总结道: 这种办法,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 总之,在黑格尔思辨论的语境中,一方面,抽象的观念,如 水果 、 理念 、 精神 、 绝对精神 等变成了能动的、人格化的主体;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的、现实的人却失去了自己的能动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思辨的理性把现实的人看得无限渺小 。

综上所述,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思辨论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成功地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祛神秘化和祛颠倒化的过程,同时,又把辩证法与绝对精神这个载体分离开来,重新安顿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50 251、34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161 162页。

实践、劳动这样的新载体之上。于是,在黑格尔方法论中几乎处于窒息状态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获得了新生。

三、马克思辩证法的被遮蔽状态

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做出了艰苦的改造和提升工作,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同时代人费尔巴哈却从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开启了一条错误地改造黑格尔哲学(包括其辩证法)的道路。不幸的是,这条道路对传统的阐释者们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理。

在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1842)一文中,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指出: 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把黑格尔思辨哲学颠倒过来的思路源于费尔巴哈。那么,费尔巴哈所说的把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后将会出现的所谓 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究竟是什么呢?在同一篇文章中,费尔巴哈暗示我们: 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 紧接着这段话,他又写道: 自然是人的根据。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的全部秘密都隐藏在作为人的根据的自然中。也就是说,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的载体不再是意识、理念或精神,而是自然。事实上,自然正是费尔巴哈所主张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

毋庸讳言,费尔巴哈颠倒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思路对恩格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 出路 中,当恩格斯谈到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 (1841)一书的出版时,写道: 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诚然,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恩格斯却把这种影响夸大化了。在 出路 的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他之所以撰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向费尔巴哈偿还一笔信誉债,因为 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当恩格斯把费尔巴哈视为 中间环节 时,他的本意是想说明,他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费尔巴哈。实际上,这个说法只对马克思有效,对恩格斯本人说来却并非如此,因为在哲学的基本立场上,恩格斯始终没有超越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而且他还竭力用这种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释马克思哲学,从而导致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界限上的模糊化。

出路 暗示我们: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 这段话表明,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视为一般唯心主义,把费尔巴哈哲学视为一般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思想发展的进程则是通过与黑格尔的一般唯心主义的决裂,走向一般唯物主义。凡熟悉恩格斯著作的都知道,恩格斯只批评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里陷入唯心主义,而对他在自然观上主张的一般唯物主义立场从来都是赞赏有加的。所以,他写道: 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 显然,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与黑格尔一般唯心主义的 分离 及对一般唯物主义观点的 返回 正是费尔巴哈早已经历过的故事,这里没有任何新的思想酵素发生。恩格斯甚至强调: 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于是,下面这条权威性的阐释路线形成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以意识、理念、精神为载体的一般唯心主义,把它颠倒过来就是以自然为载体的一般唯物主义。再把一般唯物主义与取自黑格尔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2、115、116页。

那里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恩格斯所说的 自然辩证法 或 唯物主义辩证法 。

那么,恩格斯究竟是如何理解 自然 概念的呢?在 自然辩证法 (1873 1886)中,他明确指出: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显然,当恩格斯说 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时,既排除了超自然的上帝对自然的干预,也排除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其实,后面一层意思也可以从恩格斯 出路 中的一段论述中得到印证: 但是,社会发展史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作用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 在这段话中,恩格斯明确表示要 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这充分表明,与马克思对 人化自然 的关注不同,恩格斯关注的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运动的辩证法。

恩格斯的上述见解又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把恩格斯提出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 改写为 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进一步把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从此以后,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哲学就被定格为辩证唯物主义(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而辩证法则被定格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围内。这就等于告诉我们,辩证法的载体始终是自然,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改造黑格尔方法论的结果。无疑地,这种见解遮蔽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

难以置信的是,马克思关于 人化自然 的重要思想从未进入过恩格斯的视域。尽管恩格斯偶尔也会谈到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但这些见解在他的思想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中。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时,指出: 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它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 从斯宾诺莎一直到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 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从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显然,恩格斯这里所说的 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 与前面提到的 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一样,既排除了神学目的论对自然的干预,也排除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干预。总之,对他的自然观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见解始终是:从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撇开人的实践活动,单独地考察自然自身的辩证运动。

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阐释框架中,由于辩证法是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因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内就出现了辩证法的空场。假如传统的阐释者们在这个领域里也谈论辩证法的话,这种辩证法至多只是把自然辩证法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结果。然而,把撇开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自身运动的辩证法推广和应用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领域里,必定会重复费尔巴哈的理论错误。正如马克思早已敏锐地指出的: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人,在历史观上未必是唯物主义的。反之,在历史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人,在自然观上一定是唯物主义的。

这样一来,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在传统的阐释者们那里,被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了。因为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的根本落脚点是社会历史领域,辩证法的载体是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劳动。事实上,恩格斯试图加以描述的、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自身运动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来说,根本上就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早已告诉我们: 被抽象地、孤立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243、247页。

恩格斯著: 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7、177页。

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既然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遑论 自然辩证法 。

四、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那里,马克思的辩证法流落他乡,成了与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自然的座上宾。由于这种阐释方式影响甚广,所以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的恢复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做一系列正本清源的工作。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是从属于马克思哲学的。只有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才可能真正解决马克思辩证法的载体问题。

如前所述,按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阐释框架,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自然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的,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就不但把 自然 与 社会历史 分离开来了,而且 自然 始终处于逻辑在先的基础性位置上。对应于这种分离, 自然观 与 历史观 也被分离开来了,其逻辑结果是,马克思哲学成了二元论哲学。显然,在上述流行的阐释方式形成的过程中,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第一阐释者的恩格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注意到,在5反杜林论6的第三版序言(1894)中,恩格斯这样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0o从这段话的上下文可以看出,恩格斯着力的是自然观(对应于他自己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0或/自然辩证法0,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则称其为/辩证唯物主义0),马克思着力的则是历史观(对应于恩格斯所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0,普列汉诺夫、列宁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0),而/自然观0又是/历史观0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这样的阐释方式中,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与一般唯物主义立场一致的/自然观0,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作为具体的/历史观0,被下降为应用性的哲学理论。无怪乎列宁的思想被误导。在5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6(1908)中,他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几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做辩证唯物主义。0?事实上,马克思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0的概念,恩格斯也只有一次使用过/唯物主义辩证法0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在含义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0一致的。

这种二元论的局面)))自然与社会历史的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离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实际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与社会历史相分离的自然。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0?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外在于社会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不过是社会历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此文的另一处,马克思说得更明确:/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0?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马克思还使用了/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0?概念,充分阐明了自然与历史、自然观与历史观的不可分离性。从这种不可分离性出发去看待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恩格斯所描述的、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运动的辩证法(即自然辩证法),只存在马克思所主张的人化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辩证法不过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既然自然与历史、自然观与历史观是不可分离的,那么把马克思哲学二元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缺乏任何根据。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二元化的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研究自然,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研究自然。如前所述,既然马克思已经阐明,现实的自然界只1o???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2卷,第178、122、12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349页。

5列宁选集6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拥有研究自然界的合法性。按照我们的观点,马克思哲学是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0完全是一个多余的概念,它可以像盲肠一样被割去。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事实上,只有以这种方式去理解马克思哲学时,才能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载体做出准确的阐释,即马克思辩证法的载体决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或物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人的生产劳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既不是自然辩证法,也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社会历史辩证法(dia lectic of social history)。这种辩证法始终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和核心。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蕴含着以下三项基本内容:一是/实践辩证法0(包含/劳动辩证法0),主要探讨异化劳动及扬弃异化劳动的辩证过程;二是/人化自然辩证法0(d ialectic o f hu m anized nature),主要探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过程;三是/社会形态辩证法0 (dia lectic o f soc ial for m ations),主要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深化的辩证过程。

其次,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黑格尔哲学不是一般唯心主义,而是历史唯心主义。我们决不能重复费尔巴哈、恩格斯开启的思路,以为黑格尔哲学的实质是一般唯心主义,把它颠倒过来,就是一般唯物主义。我们必须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前进。按照这一思路,黑格尔哲学的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而把历史唯心主义颠倒过来,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换言之,把黑格尔哲学中的意识、理念、精神和绝对精神等观念颠倒过来,决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或物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只有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解读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确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工作沿着社会历史、人的实践和生产劳动的方向展开;才可能确保马克思的辩证法被理解为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历史辩证法,而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0就是指其历史唯心主义哲学与其思辨理论,而/合理内核0则是社会历史辩证法。

再次,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的,由于马克思哲学不是课堂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服务于对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根本转变的革命目的的,因而,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的方法论时,最注重的是从中抽取出第二个环节)))辩证法,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做祛神秘化和祛颠倒化的工作。而在这样做时,他着重批判的是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三个环节)))思辨论,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对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一个环节)))抽象知性的探讨。如前所述,尽管抽象知性的缺点是使规定性和确定性失去其灵活性,但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抽象知性始终是辩证法的基础。当前中国人面临的思维困境是,在缺乏抽象知性的基础上奢谈辩证法,这就使辩证法具有沉沦到诡辩中的极大的危险。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黑格尔的方法论和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与提升,从而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

M arx.s R econ stru cti on o fH egel.sM et h od an d It s In sp i ra ti on

YU W u2ji n

(Sc ho ol o f Philoso phy,Fudan Unive rsit y,Shanghai200433,China)

A b s tr a c t:H ege l.s m ethod consists o f t h e fo ll o w i n g three ele m ents:abstract understand i n g,d ialectical reason(dia l e ctics)and speculati v e reason.W h ile refor m i n g H egel.s m ethod,M ar x ex tracts the second ele m en,t.i e.,d ialectics fro m H ege l.s m ethod.Th is paper ho lds thatM arx.s dialecticsm ust not be in2 ter preted as the d ialectics of nature wh ich is the m ove m ent o f nature by itself dividing fro m hum an.s practical acti v ities,but as the d ialectics of social histo r y w hich i n cludes the fo llo w ing three basic ite m s: t h e dia lecti c s o f prax is(i n clud i n g d ialectic of labo r),the dialectics of hum an ized nature and the d ialec2 tics o f soc ial fo r m ations.

K ey w ord s:m ethodo logy;dia l e ctic;theor y o f speculati o n;d ialectic o f nat u re;d ialectic o f social h istory

科研方法论全

科研方法论 第一章导论 1、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 2、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从而与神学区分开来。 3、《不列颠百科全书》对“science”的解释是“任何涉及真实世界和它的现象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化的实验。 4、科学活动不是人和对象“两体”,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的客观对象三体活动,是一项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5、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科学的三条划界标准:第一,方法论认识;第二,令人信服的确定性;第三,普遍有效性。 6、科学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7、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在于:科学史全部真正哲学的条件,任何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都必须熟悉科学的方法。 8、科学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体的规律性认识,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体系,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概括与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0、自然科学包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它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11、社会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12、我国教育部讲科学研究定义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13、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就表现为创新性和继承性。 14、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类型可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 15、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 16、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17、从研究性质看,科学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18、探索性研究是指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19、从研究方法看,科学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20、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 21、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2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立科研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获得研究数据与资料,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申请专利、应用推广研究成果等。 23、确立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首要环节。 24、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科学实践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是科研选题实现的关键保障。 25、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 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 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 [收稿日期] 20101009 [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页。S ehn G.W.F.H ege,l W erk e8(F rankfurt an M ai n:Suhrka m p Verl ag,1986)168.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性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所要批判的著作的摘录,对这些著作所表达思想的复述、转述或概括;二是对被批判者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差别,有的暗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有的并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而只是马克思对被批判者的思想的分析;三是马克思撇开被批判者而论述自己对相关事物的认识。由于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都是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解读相关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必须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区分。过去,有一些学者,常常把只是马克思对批判对象进行分析而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甚至把马克思转述、复述或概括的被批判者的思想,当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就是既不了解被批判者的思想,也没有对马克思批 收稿日期:2013—03—18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在得票最多的前十名中,有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史蒂芬·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康德,尼采这样的知名哲学家,而排名榜首的竟然是马克思,这大大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而另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连前20都没有排进。但是,这也并不能否定黑格尔在哲学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不仅都占据这重要的地位,而且两人的还有许多联系。在这里我想很浅显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之前。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他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克思与黑格尔同为德国人,在中学的时候马克思志存高远,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活动。这也使他更多地吸收了黑格尔思想中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他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的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传统意义上提到两人,许多人都会提马克思是否继承了黑格尔。比如存在主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忠诚继承者,而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2人无关,马克思是抛弃了黑格尔之后才有马克思主义。 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而马恩正是借鉴了黑的辩证法,才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因此,可以说马恩继承了黑的思想。但是熟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是唯物的,而黑格尔正好相反,强调“绝对精神”。黑格尔是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并“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还“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但是,马哲否定了绝对精神,修正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从根本上重组了黑的辩证法体系,并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虽然与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两个体系,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对此,马克思也不例外地说:“我们已陷进了黑格尔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存在作为结果;而马哲认为存在是起点,概念等意识产物是结果。俩个人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不能做简单比较,也就不存在谁超越了谁的说法。但从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看,马恩哲学作为后来者,自然是超越前人成果的、更加适应他们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需求的。黑格尔只强调了思辨,而马克思的最大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实践第一,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的社会中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 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科学方法论复习与思考题

第一讲(导论,参考第42页) 1.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和特征是怎样的? 人类认识社会的五种方式: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特点: 第一,人类运用原始思维方式对社会进行认识,初步具备了在观念中把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并把自己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的能力,进而在观念中创造出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具有极度的夸张性、再造性和超现实性。 第二,神话传说常常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 (集体表象:是在原始集体中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倾向或解释方式。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先于个人而存在,对每一个成员的认识活动发生深刻影响,并引导原始居民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感知、思考世界,从而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重、恐惧、崇拜等情感。) 第三,神话传说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局限性:

很难传播那些广泛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知识。特别是由于个体表达能力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讹传讹。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内涵:就是人类以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作为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参照系;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调节行为、创造未来。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以史为鉴的特点: 第一,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中找到了反观自我和现实的镜子,意味着人类已经不仅能够把“主我”与“客我”区别开来,而且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上的我”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 第二,表明了人们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关注:现实的结果都是历史活动造成的,不仅物质生产如此,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也如此。正是源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结果”的把握,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历史意识”。 以史为鉴的缺点: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命定论的色彩或英雄史观、循环史观的特征。 ——理性求知 理性求知内涵:即以人类理性为根据和尺度,去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并进一步在观念中构建和创造社会的未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过程中的,与中世纪神学和经典诠释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理性求知的特点:

黑格尔的主体观对马克思的影响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 黑格尔的主体观对马克思的影响 冉光芬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 即主体”的观念。但是黑格尔的“主体”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 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具有去主体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体思 想的建构。 [关键词]主体;主体观;去主体化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018-04 一、黑格尔以前主体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主体”(Subject)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传统中由来已久。Subject是用来翻译拉丁文“subjectum”的,这个词原意是“在前面的东西”、“作为基础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体”意指一切性质、变化或状况的载体,实际上是“基础”或“实体”的意思。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的“主体”并不是专门指人,而是指与“属性”或者“偶性”相对的存在,是“属性”和“偶性”的载体和依托,是作为具有宾词的主词而存在的。因此,这里的“主体”可以指人,也可以泛指一切实存性的东西。 随着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的演进,“主体”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罗马法复兴以来,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更是鼓励人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具有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并且为这种论断找到了理由:人之所以超越于万物之上,就在于人有理性。在那个宗教信仰遭遇严重危机的时代,人的理性成为取代上帝的最高存在。这种对人类理性的乐观主义精神,反过来支撑并推动了科学更进一步的发展。在那个时代,所有人都相信:人类理性之光可以洞穿所有的阴霾和乌云;对于人类理性而言,世界只有尚未被认识的对象,而没有不能被人类理性所认识的领域和对象。因此,在哲学层面上,“主体”的含义就成了“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为人所认识或将为人所认识的对象和世界。于是,“主体”与“人的理性”形成了互为注脚的一对语词。具体说来,近现代以来,哲学领域的主体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笛卡尔开启了近代主体哲学的先河。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主体”成为专属于人且重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属性的哲学范畴。“主体”就是指自我、灵魂或心灵。“我”作为主体和存在,具有广延性和思维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蕴含着这样一个内在逻辑: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在怀疑”这一事实的存在却不能够被质疑,故作为怀疑之承载者的“我”实实在在存在着并且是不能对其进行质疑的。主体这一概念就体现了自我、心灵、灵魂之于“我”这一实体的意义和价值。继笛卡尔之后,莱布尼茨用“单子”的概念重新解释了“主体”或者“自我”的问题,他希望克服笛卡尔“思维和广延”这两个实体的分裂状态,实现二者的统一。但他除增加了单子这一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取消了其广延的规定性外,没有说出比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更多的东西。莱布尼茨的单子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只能按照上帝所规定的“预定和谐”的秩序和目的进行固有的活动。这种“单子”同笛卡尔心物二元论意义上的“主体”或者“自我” 收稿日期:2012-02-28 作者简介:冉光芬,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CZX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8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完整版

Content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2)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哲学依据是什么?问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3) 3、如何理解“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 4、阐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4) 5、阐述价值评价的构成要素,并对价值评价的复杂性进行分析。 (5) 6、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7) 7、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方法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8) 8、谈谈系统论思想的起源。 (9) 9、系统论方法从广义来讲包括哪些方法? (10)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10) 11、谈谈社会系统的组成? (12) 12、社会系统优化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12) 13、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与体会。 (13) 14、联系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3)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个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按照这个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中央政府始终坚持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事务的原则,切实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并从许多方面给予特别行政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下,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妥善处理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两岸经济各具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祖国大陆也是有益的。我们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张,坚持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依法保障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积极推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要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主线,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於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