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xx年4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___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___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xx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

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

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xx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

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 ___

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

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 ___,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太行山可以动情,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为他洒下感动的泪水!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短短的一个小时里,李保国为山区服务心系农民忠诚于党的思想与精神深深使我备受鼓舞!30年扎根农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党员崇高的政治使命。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变,是李保国用生命描绘出太行山的一片新希望!李保国说:“我如农民,农民才能如我”,这句朴实又简单的话语却道不尽他一辈子为农民为山区的炽热之心!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要立足基层,基层里也有年轻人的广阔天地!听到这句话时,作为刚刚加入到基层收费工作的我来说,如春雨润物。这位老教授老党员用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实际的行动在向我们年轻人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李保国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对待学生严慈并施,对待妻儿诸多惭愧,对待自己的身体毫不珍惜。他争分夺秒,他为群众一再奔波,将生命的最后一刻挥洒在心心念念的山区,他在山区扶贫的前路鞠躬尽瘁,将自己变成一面旗帜,

一座丰碑!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闪闪发光!

收看报告会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流下眼泪,身为一名高速人,我们更应该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李保国同志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和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我们要以服务司乘为己任,用微笑传递大爱,学习工作技能,掌握工作要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更好的展现高速人的良好形象,为河北高速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

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 李保国同志是一名无私的共产党人。他是燕赵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扎根深山,开垦荒山种果树,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10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观看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会议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 对待工作, 30多年来,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在他的激励和带动下,河北农大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山区脱贫致富攻坚战,形成了坚实的“太行山道路”。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事,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从不考虑有什么回报,有时甚至还贴上自己的科研经费。对待自己的学生非常严厉,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农业方面的人才。 对待家庭,在会议上,他的妻子说道,他们有三个家。他与妻子生活俭朴,去考察的时候,条件艰苦经常睡在车里。他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和他在山里生活了几年,当有领导去慰问李保国临走时,他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回城市里的家。可见,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李保国同志宁愿牺牲家人的利益,也要坚持在山区做研究,舍小家为大家。 对待人民,李保国同志将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当地人民生活的更幸福。他常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对待国家,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的崇高境界和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表彰李保国同志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带动作用,省委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从李保国同志身上,闪现出了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学习。他爱党敬业,为人民服务,牺牲个人利益,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经验应用于帮助人民脱贫致富。他还说要把所有的当地农民教成李保国,就是把自身的技术经验无偿的传授给他人,不求回报。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强大自身为他人做贡献。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2篇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2篇 李保国事迹材料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

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

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奉献的力量

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 ——奉献的力量 “李保国教授走了,但‘太行新愚公’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收看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奉献精神,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让李保国精神在燕赵大地发扬光大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生根了。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如一日,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李保国用扎根山区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奉献的一生践行了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奉献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出生入死,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太行山区“旱、薄、蚀、穷、低”的艰险面貌,李保国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太行山区的开发研究中。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李保国带领团队用数年的时间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奉献就是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授,李保国坚持将科研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群众最需要、最受益的选题上,“老百姓需

大国工匠李万君先进事迹材料

大国工匠李万君先进事迹材料 【大国工匠李万君先进事迹材料】焊工是最平凡的工匠。被誉为“没有翅膀的飞机”的高铁,却离不开他们非凡的双手。 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万君看来,工匠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发明开拓,攻克非凡的难题;另一种是始终如一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用世俗的眼光打量李培斌,是一个无解的方程。他让人在驱驱行役中,抽出心思,低头凝想,再举目远望。他让人意识到,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还有这样一种纯粹的活法:在金钱与声色之外,在付出与奉献之中。在日复一日的付出中,他已经拥有了无比的充实和满满的快乐。这快乐是那样醉人,那样纯粹,让他心甘抛却其他的一切欲望。也许,唯其纯粹,才这样无我,这般恒久。 每一天,工作了29年、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李万君,都在手握焊枪、踏踏实实地做着这两件事。 “入了党,就要发挥更大作用” 1987年初入职场,李万君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的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

李培斌同志的大境界,体现在他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上。"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保持品格和信念上一个"净"字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的准则,因为只有在内心干干净净、坦坦荡荡,才能在对待名利、荣辱、是非上清清白白、清清楚楚。李培斌同志一生清贫:工作三十年来,他一直租房度日,而且租的还是窑洞,只为价格便宜;四年前,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下,李培斌才借了5万元盖起了四间砖房;上级给他配的一辆轿车,他不但自己很少用,"他的妻子唯一坐过一次他的小车,竟是从市里接他的骨灰盒"……李培斌同志正是用这些点滴小事、小节,树立了守纪律、讲规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这样的精神,正是全省上下值得学习倡导的精神。农业系统干部要学习姜仕坤同志议大事谋大事的工作方法,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多为百姓找出路,念好农字真经。” 的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名服务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责任。时刻与人名群众在一起,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局各项工作每年都有新发展和新局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以观念更新促进国土管理各项工作的创新。目标是方向,制度是保障。局党支部出台了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共20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共20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共20篇) 第1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一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

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从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 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一) 保国,男,46岁,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一)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侧记及感悟体会归纳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侧记及感悟体会归纳篇 2016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及心得体会汇总篇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追记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 私奉献……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 学习的活动。 ——赵克志 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这些艰难也好,繁重也好,都刻印着一个 共产党员坚实的足迹。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着一个 共产党员辛劳的汗水。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疯子……这些赞誉也好,绰号也好,都是一个共产党员长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5月19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两千 多名省会各界干部群众聆听报告。河北日报记者陈腾飞摄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 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 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 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 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 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 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 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 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 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 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 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 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 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 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 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 发展与进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顺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 的条状沟,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 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10% 提高到90%。这项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140

大学生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悟

大学生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悟 大学生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悟 名和利,我不追求,只要你做,总会有人认可的,干就完事了。李保国老师这种不追名逐利的品格值得我们敬佩,更是我们现在的青年人需要好好学习的。我们正处在最好的年华,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实践技能,理论终究还是要落到实处,我们要将学以致用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向李老师致敬! 李保国同志作为时代楷模的典型,他的故事可亲可敬,更是可复制的。他见不得农民们受穷,他要让老百姓们过上好的生活。他与农民们,建立了如同亲人般感情基础。我们未来作为理工学科的从业者,虽然未必能够像他那样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坚守精神,不忘初心,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力量。 在李保国同志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精神,还看到了他自身上值得后人学习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工作方法。为了治理太行山,三十五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帮助农民一起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李保国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事业却不会停止,他的精神也从未远去。作为两学一做的楷模,青年党员们应当发扬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认真、执着、亲力亲为是他的标志,牛人铁人凡人是他的标签,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他的动力。年轻的他肯干脏活累活,处在高职位的他却是学院调课率最低的老师,一年中有二百多天待在乡下的他几乎踏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山区县。李保国同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公精神令人动容,苹果花开的季节我们失去了他,但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铭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树立他这样的精神价值,锻炼自己的意志,积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品质作风。 以李保国为镜,自觉为民造福。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 这是李保国内心深处的呐喊。他一心一意为民,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挂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利,一年里,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让140万亩荒山换了绿装,带领10万农民脱了贫致了富。是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贫困群众不斩穷根、祛穷病,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当前,决胜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学习李保国精神为契机,大力发扬敢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发迎难而上、攻城拔寨的勇气,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改善基本民生,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最触动我的还是李保国教授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说到做到的坚忍作风。李保国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太行山间的村庄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戮力同心,把自己的技术和乡亲们的劳作结合在一起,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几个村庄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让他们福起来,自己却分文不取,最终在田间地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 近期通过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谈一下观后心得体会。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先进事迹总结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xx年4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___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___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xx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 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篇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篇 前不久去看了一部电影《李保国》,该电影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两篇关于李保国事迹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

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李保国真的走了?!跟邢台市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通完最后一个电话,他只睡了两个小时——就再没醒来。 他的手机还是响铃不断——那些还想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的太行山老乡们不知道,那热情又利落的声音,他们已再也不能听见。 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批改的学生作业依然静静摊开——然而,它们都等不到了,等不到那个见缝插针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字斟句酌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出了名严格的人再来了…… 一定是他太累了,想歇歇。 是的,他是该歇一歇了。他来不及告别,就把一身疲惫和劳累抛却,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话。 2016年4月10日凌晨,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姹紫嫣红的春花依旧,而李保国却悄悄地走了。他又去看他难以割舍的太行山了,他又去看那漫山遍野的果园了,他又去看他相濡以沫的老区乡亲们了……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 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 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 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 一 “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你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 2015年12月16日晚,“燕赵楷模发布厅”节目在河北电视台现场录制,主持人采访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后,用充满深情的声音,宣读了以上颁奖词。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登台为他献花并颁奖。台下观众被他的事迹感动,掌声雷鸣般响彻演播大厅。 现场熟悉李保国的人却有点诧异:“李保国咋变了模样?” 原来,一向穿着随意、不注重打扮的李保国,今天却像“大姑娘上轿”一样好好打扮了一番。他刮净胡子,理了发,还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衣,那是录像前一天晚上妻子郭素萍临时给他买的。这么多年,李保国身上常穿的都是劳保迷彩服和那件破旧的深灰色大袄,最好的衣服也只是一件红色运动服。 李保国诙谐地说:“俺本来脸就黑,再穿件白衬衣,岂不显得脸更黑!”导演为了追求录制效果,希望李保国最好能系上一条领带,被他拒绝了:“系那玩意儿干啥?束缚得很,纯属多余!”他坚持还是不系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演讲稿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演讲稿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这一呆就是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 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 李保国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学生汤轶伟,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

学习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1975 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至1978年先后在武邑县怀甫公社广播站、武邑县机电局工作。1978年3月至1981年2月就读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蚕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7月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月取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于 2016年4月10日4时在保定逝世,享年58岁。 30多年来,李保国一直从事经济林栽培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他坚持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能够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讲授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李保国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辨识了河北省山地景观生态经济资源特征,确立了山区开发综合治理的标准化基础工程技术体系和山地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技术体系,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

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化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过推广自己的先进成果,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邱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至1996年,李保国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同克服了严寒酷暑、山高谷深等困难,风餐露宿踏遍了前南峪村的所有山头地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数千次的山体整地爆破试验。他们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两聚造林理论和太行山生态林业建设技术,将过去只有酸枣、荆条等小灌木植被的干旱山地种成了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使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昔日穷山村,如今山清水秀,花果飘香,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奖。前南峪人把李保国的名字和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国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的“富

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下面是关于李保国的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积劳成疾近日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保定、邢台、石家庄等多个地方举行了追悼会,上万群众自发地“送他最后一程”。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是什么引发了全社会的“共振”?又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 异常忙碌的春天 直到去世前,李保国教授一直在忙工作。 “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好多地方都打电话来,请他去指导帮助乡亲脱贫扶贫。”李保国教授的妻子、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郭素萍老师说,“今年是小年,没有年三十,我们都不知道,结果饺子都没准备好,年夜饭都是在亲家家里吃的。” 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 河北农大林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周怀军说,他是看着李保国成长起来的,“他媳妇还是我们这些老师给把关的呢,当时我们就觉得郭素萍老师能够成为保国的贤内助。” “按说我们两个都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郭素萍说,“他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他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认准的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干下去。别人说什么

也没用。” 正是有了郭老师这样的贤内助,李保国教授才得以全身心的扑在太行山扶贫事业上。从1981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太行山脉……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先进个人推荐材料范文一 在公司水电队里,有一群热心服务的水电工,在公司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家属区里,经常都能看到他们忙碌工作的身影。他们总在最短时间内维修好断流的自来水,最快的速度给各住户送上光明。当愁眉苦脸的用户笑逐颜开时,我们便也记住了这些被誉为“为民排忧解难”的水电队维修工们。 这些普普通通的维修工,他们深深体会到用户因缺水、停电而造成生产、生活困难,渴望恢复正常用水用电的焦急心情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热心服务,争当一名称职的、用户满意的管道工的决心。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他们总结了几点心得,一要热:热爱岗位,热忱服务;二要熟:熟悉街道门牌,熟悉管网分布;三要快:到达报修地点快,解决处置问题快,反馈信息快;四要满意:以用户满意为前提,自己满意是责任,组织满意是动力。五要忍:对用户不理解而受冤枉的要忍,做了好事别人说三道四的要忍,外出抢修时间过长,家人责怪的要忍。 维修一班班长xxx是一本“活地图”,对家属区内分布的自来水管道了如指掌他利用工作之余,用笔记本记上管网分布、闸阀位置,一有空看上几篇,背上几句,形成较全面的轮廓。做到心中有数,他通过近十五年的日积月累,对水压不足、水管锈蚀严重的、或断水事故频繁的、埋藏于地下几十年的旧管道做到心中有数。齐国旗所带领的维修班每月维修量高达几十次,但他们维修起来轻车熟路,这些都源于“活地图”的帮助。 维修二班的班长xxx勤学好问,对新事物接受较快,自去年家属区的水电表改为预付费式的充值卡表,很多住户不明白,不会用,刘班长利用工余时间,用心学习电脑知识,仔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