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因推断练习题

最新病因推断练习题
最新病因推断练习题

问题1:如果目前还没有有关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据,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获取证据?请说明理由。

答:临床医师的怀疑为病因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作为流行病学家应先进行描述性研究:收集已有资料或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肺癌的三间分布,提出因果假设(肺癌患者吸烟率高,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再进行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进一步验证因果假设:由于医学伦理等原因,不能进行人群实验,但可收集自然实验的资料,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强有力的证据。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病因判定标准作出综合评价。问题2: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到能获取初步证据的结果,说明这类结果的研究方法及该类证据的应用价值。

答:资料2提供了初步的研究线索。资料2首先提出了肺癌死亡率的三间分布信息,可以代表肺癌发生率的三间分布特征;其次还运用了生态学趋势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疾病的时间趋势和烟草消费量的共变趋势,说明烟草消费增加可能是本世纪肺癌发生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提示应进行下一步确证研究,即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存在生态学谬误,即以群体为研究单位时,不能控制混杂偏倚,不能将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结论推论到个体水平上,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难以确定。因此生态学研究的结论知识知识性的,而不能作为病因推断的确证证据。

问题3:答:研究者希望获得的证据包括:

1、男性和女性人群的病例组吸烟暴露率高于对照组。

2、男性和女性暴露与疾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病例每日吸烟支数多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日吸烟量越大,病例的期望死亡率越高。

3、现有的资料尚不能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作出结论。资料1的研究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该方法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部分论证病因假设,但是由于该方法设计上是回顾性研究,暴露因素的测量通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并且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真实性可能受到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的影响,因此论证病因的能力不如队列研究强。但该方法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在节约研究资源的角度上看,适用于病因关系的初步验证。

问题4:请评价资料3在本次病因研究中的作用?能否就本课题进行人群试验研究?为什么? 答:资料3是动物学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提供可解释的生物学合理性。从试验结果看,烟草中的确存在可致肿瘤发生的化学物质3,4-苯并芘(a),并在小鼠中用烟草的烟雾浓缩物成功诱发癌。在病因推断上起到说明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具有生物学和理性,但这样的试验证据在推论到人群中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动物试验是严格的控制试验,人为给予暴露的情况和人群的暴露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2、动物和人的种系不同,对物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因此,这类结果在病因推断中的作用有限,不能作为主要的证据。在人群中开展试验研究需考虑到伦理学的问题,干预措施应遵循对研究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因此不能开展吸烟为干预措施的人群试验研究,但可以开展控烟为干预措施的试验。通过比较吸烟组和控烟组的肺癌发生率来反证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问题5:答:资料1为病例对照研究的证据,资料2为生态学研究的结论,资料4是队列研究的证据。病因推断中最重要的两条标准为“关联的强度”和“关联的时间顺序”。(1)关联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关联得到准确性,生态学研究由于属于描述性研究,由于存在生态学谬误,关联的准确性不强;病例对照研究由于设立了对照,能控制出了暴露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比生态学研究的证据准确性强,但由于存在回忆偏倚,因此关联的准确性仍不足够;队列研究是设立了对照的研究方法,且能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暴露因素的变化情况,因此

得到的关联度准确性较强。

(2)关联的时间顺序强调暴露因素存在与疾病发生的时间应有合理的时间间隔。生态学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无法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而队列研究能够说明这一时间关系。因此,综合来看,生态学研究能提示病因线索,病例对照研究能提供初步研究证据,而队列研究能提供确切证据。

问题6:答:资料4是队列研究,资料5是人群社区干预试验研究(类实验)。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是:(1)都设立了对照(2)都是前瞻性研究。不同点:(1)资料4的吸烟状态是被研究者自身的状态,资料5的吸烟状态是控烟干预的状态(2)验证病因的推论不同,资料4是假设吸烟是肺癌的病因,则吸烟组的肺癌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从病因验证的强度来看,队列研究的验证强度较强,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属于社区类实验,可能由于对照可比性不强而验证强度反而不如队列研究。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结论都可以作为病因推断的确证证据,一般而言都应该在暴露因素与疾病因素初步确立的基础上开展队列或防治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一方面实现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研究结论可以反证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到1964年为止,不同时间、地点和对象的29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的28项,和7项队列研究的全部都显示出吸烟与肺癌的相关。

问题7:答:关联的时间顺序由众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所证实;关联的强度有OR、等级剂量效应关系、生态学相关等各类数据支持;关联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研究中均观察到了,说明其重复性是好的;关联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可获得较满意的解释,具有合理性;戒烟后肺癌死亡率的下降就是一个终止效应的典型例子。

问题1:答:首先应首先详细进行病例调查,了解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人群、时间、地理特征),从中寻找病因线索,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的调查指明方向。

问题2:答:尚不能确定是微生物还是环境因素致病。从职业差异、有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城郊居民看像是微生物感染致病,但是患者患病的间隔变化范围大(12天到一年),以及疾病分布无一定的地理规律,不符合微生物致病的特点。以下的研究应对病人开展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和开展较有针对性的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如病例对照研究。问题3:答:资料2的研究过程表明,在对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研究过程中,应仔细对疾病的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比较,采用求同、求异、同异并用、共变、剩余法以及归纳统计等逻辑推断方法对疾病作出诊断标准。在充分了解疾病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既能节约研究成本又能获取较准确的证据。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SMON病患者服用喹碘仿率高于非病人;且回顾性队列研究也表明,服用喹碘仿的病人的SMON发病率大于未服用者,但喹碘仿与SMON发病率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确。现有证据初步证明喹碘仿与SMON的因果关系,但关联的时间顺序尚不能保证。因此还需进一步开展防治实验,即停止喹碘仿销售后,观察SMON的发病率是否下降,反证喹碘仿与SMON的关系。此外,还应该对喹碘仿致SMON的治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问题4:答:鉴于SMON病对健康威胁较大,只要初步验证病因关系的因素就应该进行控制,

即采取边控制边调查补充证据的措施。

问题5:答:资料3提供了终止效应的证据,此外,还提供喹碘仿与SMON病的生物学合理性证据。通过资料2和资料3的证据,能够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其中,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全国范围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关联的时间顺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防治研究同时提供了很强的关联强度证据;此外动物实验提供了关联合理性的证据;此次研究采用用多层次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均能应证二者的病因关联。

问题6:答15% 的人未服用喹碘仿发病可能与服用与喹碘仿结构相似的药物,亦可能是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意的误诊;长期服用喹碘仿者不患SMON可能这些人的代谢能力较强,个体对喹碘仿的耐受性不通的缘故;日本发病人数多而欧美国家少见可能与人种的易感性有关。

问题7:答:课题1是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研究,且研究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外围远因,进行研究时可参考以下步骤:

1、根据既往暴露和疾病资料,对疾病进行三间分布的研究,初步探讨病因线索。

2、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初步验证因果关系。

3、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确证因果关系。

4、同时开展预防实验研究,反证因果关系。

5、此外应对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找出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课题二是对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调查,其特点是研究可能是疾病的直接病因(生理近因),进行研究时可参考以下步骤:

1、详细开展病例调查,制定疾病的诊断标准,对新发生的疾病类型尤其应注意其鉴别诊断的特征。

2、针对提出的病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和回归性队列研究,快速筛选和鉴别病因。

3、一旦初步验证病因应及时开展防治亚久,遵循边控制边补充病因证据的原则。

4根据防治研究的证据补充证据,并同时开展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研究。

病因推断练习题

问题1:如果目前还没有有关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据,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获取证据?请说明理由。 答:临床医师的怀疑为病因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作为流行病学家应先进行描述性研究:收集已有资料或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肺癌的三间分布,提出因果假设(肺癌患者吸烟率高,吸烟者肺癌发病率/ 死亡率高);再进行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进一步验证因果假设:由于医学伦理等原因,不能进行人群实验,但可收集自然实验的资料,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强有力的证据。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病因判定标准作出综合评价。问题2: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到能获取初步证据的结果,说明这类结果的研究方法及该类证据的应用价值。 答:资料 2 提供了初步的研究线索。资料 2 首先提出了肺癌死亡率的三间分布信息,可以代表肺癌发生率的三间分布特征;其次还运用了生态学趋势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疾病的时间趋势和烟草消费量的共变趋势,说明烟草消费增加可能是本世纪肺癌发生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提示应进行下一步确证研究,即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存在生态学谬误,即以群体为研究单位时,不能控制混杂偏倚,不能将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结论推论到个体水平上,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难以确定。因此生态学研究的结论知识知识性的,而不能作为病因推断的确证证据。 问题 3:答:研究者希望获得的证据包括: 1、男性和女性人群的病例组吸烟暴露率高于对照组。 2、男性和女性暴露与疾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病例每日吸烟支数多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日吸烟量越大,病例的期望死亡率越高。 3、现有的资料尚不能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作出结论。资料 1 的研究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 该方法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部分论证病因假设,但是由于该方法设计上是回顾性研究,暴露因素的测量通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并且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真实性可能受到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的影响,因此论证病因的能力不如队列研究强。但该方法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在节约研究资源的角度上看,适用于病因关系的初步验证。 问题 4:请评价资料 3 在本次病因研究中的作用?能否就本课题进行人群试验研究?为什么 ? 答:资料 3 是动物学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提供可解释的生物学合理性。 从试验结果看,烟草中的确存在可致肿瘤发生的化学物质3, 4-苯并芘(a),并在小鼠中用 烟草的烟雾浓缩物成功诱发癌。在病因推断上起到说明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具有生物学和理性,但这样的试验证据在推论到人群中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动物试验是严格的控制试验,人为给予暴露的情况和人群的暴露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2、动物和人的种系不同,对物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因此,这类结果在病因推断中的作用 有限, 不能作为主要的证据。在人群中开展试验研究需考虑到伦理学的问题, 干预措施应遵循对研究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因此不能开展吸烟为干预措施的人群试验研究, 但可以开展控烟为干预措施的试验。通过比较吸烟组和控烟组的肺癌发生率来反证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问题 5:答:资料 1为病例对照研究的证据,资料 2为生态学研究的结论,资料 4是队列研究的证据。病因推断中最重要的两条标准为“关联的强度”和“关联的时间顺序”。(1)关 联的强度可以理解为关联得到准确性, 生态学研究由于属于描述性研究, 由于存在生态学谬误,关联的准确性不强;病例对照研究由于设立了对照, 能控制出了暴露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比生态学研究的证据准确性强, 但由于存在回忆偏倚, 因此关联的准确性仍不足够;队列研究是设立了对照的研究方法, 且能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暴露因素的变化情况, 因此得到的关联度准确性较强。 (2)关联的时间顺序强调暴露因素存在与疾病发生的时间应有合理的时间间隔。生态学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无法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而队列研究能够说明这一时间关系。 因此,综合来看,生态学研究能提示病因线索,病例对照研究能提供初步研究证据,而队列研究能提

医学笔记-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26分) 绪论 1.预防医学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3.个体预防变为群体预防是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 4.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人群-健康-环境模式。 5.三级预防策略: 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避免致病因素)。是一种根本性预防。主要预防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 ②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预防肿瘤; ③三级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伤残,促进康复。主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5分) 一、基本原则: 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三、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2.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①发病率:新发生(老病人不算)的病例; ②患病率:目前所有(新病人+老病人)的得病人数。一般用于统计慢性病; ③罹患率:局部范围、短时间、传染病的发病率; ④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总人数; ⑤病死率:得病而死的人数。 3.疾病的流行强度: ①散发:发病率与历年水平相似; ②流行:发病率超过散发水平3~10倍(至少3倍); ③大流行:疾病迅速发展,短时间跨省、跨国; ④暴发:短时间、小范围、突发、大量病例。 四、流行病研究方法: 包括:现况研究(不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患病组、未患病组)、队列研究(有暴露组、未暴露组)、临床试验(给药试验) 1.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用于不明原因得病后的研究。包括: ①普查:查的是患病率; ②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最基本)、系统抽样调查(先编号再抽样)、分层抽样(先分类再抽样)。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分组:患病组、未患病组;

预防医学笔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 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1.96--+1.96,95%;-2.58--+2.58,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 0(或μ 1 ≠μ 2 ) 单倾μ>μ 0 (或μ 1 >μ 2 )或μ<μ (或μ 1 <μ 2 )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预防医学笔记

预防医学 第一节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概述 1.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 2.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疾病的因子---病因 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已患病者,促康复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样本,同质,变异 2.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P 值0--1, P≤0.05或P≤0.01---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二、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1.算术均数:μ---总体均数。样本均数---χ,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G表示 3.中位数:n:奇数---中间;偶数---中间两个平均值 (二)离散趋势指标 1.全距: R

2.四分位数间距:Q 3.方差:σ2—总体方差,S2----样本方差σ2=Σ(χi-χ)2/N, 4.标准差:σ,S 5.变异系数:CV (三)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1、标准正太分布:N(0,1);(2008)。 2、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1.96--+1.96,95%;-2.58--+2.58,99% 三、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2.标准误: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置信区间 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检验假设和设定检验水准: H1(备择假设)双侧μ≠μ0(或μ1≠μ2) 单倾μ>μ0 (或μ1>μ2)或μ<μ0 (或μ1<μ2) α(检验水准)=0.05或α=0.Ol 2).计算统计量:t值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4、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大样本,t检验---小样本,正太分布 四、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率: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构成比: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总结讲解学习

预防医学及医学统计 学总结

绪论 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流病

(一)名解 1、混杂(不确定后面有没有偏倚) 2、OR与RR 3、生态学研究 4、人群归因危险度 5、内对照 (二)问答题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哪几类? 2、抽样调查优缺点各是什么? 3、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病例组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4、疾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流行病 (一)名解 1、混杂偏倚 2、长期变异 3、同病率 4、自然疫源性疾病 5、随机对照试验(RCT) (二) 问答题 1、在病因研究中,如何进行因果推断? 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及成组资料的分析方法 3、简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B 两因素均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因素,A 的RR 为5, B 的RR 为3,A 的人群暴露率为10%,B 的人群暴露率为30%,试从公共卫生 角度分析哪个因素更重要 (二)名解 1、疾病的长期趋势 2、疾病筛检 3、个体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三)填空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_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2、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时,对在相似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性状的差别可认 为与_有关 3、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措施称为_,一般分为_和_ 4、临床上为了确定诊断时应选用_高的试验,为了鉴别诊断时则选用_高的试验。 5、确定型Reed-Frost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_ 6、近年来,WHO 提倡用_来监测医院感染状况 (一)名解 1、疾病地方性 2、病因 3、混杂因子 4、预防接种 5、疾病监测 (二)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中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只能计算OR 而不能计算RR?用OR 估计 RR 的条件是什么

偏倚及其控制

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误差(error)对事物某一特征的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部分。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指随机抽样所得的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随机误差的两个特点 1、样本的观察值都在平均值上下分布,从许多无偏倚样本中得到的观察值均数,假如数量较大,总是趋向于接近总体值; 2、随机误差的范围可以用可信区间估计,当保持随机方法而加大样本时,样本均值逐渐向总体均值接近。 系统误差: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 1、假设一项研究可以将样本量增至无穷大,如果研究样本无穷大能使误差减小到零,则此误差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不受样本量增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样本无穷大时仍然存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 2、适当的重复试验或增加样本含量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偏倚(bias):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在各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均可能发生,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与现况研究中为常见。 常见的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亦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的不同或就诊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用住院病例进行研究时可能没有包括: 1)抢救不及时死亡的病例 2)距离医院远的病例 3)无钱住院的病例 4)病情轻的病例 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凡因现患病例与新病例的构成不同,只调查典型病例或现患病例的暴露状况,致使调查结果出现的系统误差都属于本类偏倚。 3、无应答偏倚和志愿者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and volunteer bias)无应答者指调查对象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的人。一项研究工作的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所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比例,就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无应答偏倚。 4、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 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担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 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有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观察人群或对照人群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 6、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在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按照对等的原则或标准,而自观察组或对照组中排除某些研究对象,这样导致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错误估计,称为排除偏

病因及病因推断

第三章病因及病因推断 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 of Disease)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部医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和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与措施,从而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科都致力于疾病病因的研究,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流行病学是从宏观和群体水平研究病因的,它在病因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结论性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病因的概述 一、病因概念的发展 1.1.阴阳五行学说:最初人类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全由上帝安排,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鬼神。公元前5世纪,我国祖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物质—金、木、水、火、土密切相关,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病因观,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2.2.Koch学说:16世纪末,意大利学者(Fracastora)提出了“疾病与特异的传染物有关”。19世纪,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等人首先证明了某些动物和人类的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不同的微生物可导致不同的疾病,既单因素学说或特异病因学说的诞生。 但是在此后的防病、治病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单一致病因子并不总是足以引起疾病发生。自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病因学说。 单纯病因论将病原体作为病因,忽视了环境和机体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现代病因观认为疾病是由于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目前多因论具有代表性因果模式有三角、轮状和网状三种。 3.3.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式最先由Gor——den、Ront等以图予以表示。如图3—1所示,该模式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子(病因)、宿主、环境三个要素,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上致病因子、宿主、环境各占一个角。在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其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一旦三者中的一个要素或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当强度超过了三者所能维持平衡的最高限度时,平衡即被破坏,疾病发生。例如在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病因比重增加,如A型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出现新的亚型时,则平衡遭破坏,可致流感流行。同样在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宿主状态发生变化,如老年人多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加强致病因于的作用,使平衡破坏发生疾病,如夏季多雨、气温高,有利于蚊、蝇孳生和病原体繁殖,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及蚊媒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疟疾等。该模式的特点是表明致病因子、宿主、环境必须同时存在,否则疾病不会发生。三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均可破坏平衡,发生疾病。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对疾病病因的解释虽然明显优于单病因学说,但其缺点是将三要素等量齐观,特别是不适于对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解释。 4.4.轮状模式(wheel mode) 三角模式将病因宿主,环境截然分开,并强调等量齐观,显然有不妥之处,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疾病的轮状模型,该模式强调了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如图3-2所示,机体占据轮轴的位置,其中的遗传物质有重要作用,外围轮子表示环境,环境包括生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一百一十五)

四、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1.流行病学研究的偏倚 1)偏倚的概念偏倚(bias)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偏倚属于系统误差,可以由研究设计的失误、资料获取的失真、或分析推断不当所引起,从而错误地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易出现且对观察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偏倚可以分为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三类。 2)选择性偏倚是指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使得从样本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常见的选择性偏倚有:①入院率偏倚;②检出症候偏倚;③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Neymanbias);④无应答偏倚;⑤易感性偏倚;⑥时间效应偏倚;⑦领先时间偏倚。 3)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测量方法的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资料的缺失遗漏等都是信息偏倚的来源。常见的信息偏倚有:①诊断怀疑偏倚;②暴露怀疑偏倚;③回忆偏倚;④报告偏倚;⑤测量偏倚;⑥错误分类偏倚。 4)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间真实联系的现象。引起混杂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混杂因子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它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②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③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对混杂偏倚的识别可以根据混杂偏倚产生的机制,结合专业知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 5)偏倚的控制方法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偏倚可以发生在研究设计、实施阶段,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 (1)研究设计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通过周密、严谨的科研设计,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同时要严格掌握好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于实验研究,要严格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倚降低到最低限度。选择偏倚只有在设计阶段才能控制,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消除,因此设计阶段应当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倚的来源,并加以避免。 设计阶段信息偏倚主要来自于制定调查表时,因此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对各种暴露因素做出严格、客观、可操作的定义,并力求指标的定量化。对于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各种检测仪器和试剂要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设计时,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偏倚,可以通过限制、配比、随机化、分成抽样等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 (2)研究实施阶段的偏倚控制方法:研究实施阶段发生的偏倚主要是信息偏倚。由于信息偏倚的来源渠道很多,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如向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对收集资料的人员统一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资料的质量,并设立资料质量控制程序等。 (3)资料分析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在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控制混杂,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化、多因素分析方法等。 2.病因及其推断 1)病因的概念一个疾病的病因是指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事件、条件、特征或者是这些要素的综合。疾病是由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来自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性质与任务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个体和(或)确定的群体为对象,以预防为主思想,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及卫生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这些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环境因素与健康,疾病的分布和流行规律,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理论,职业环境与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对策及卫生保健。全书分为4篇,其中第二篇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放在《医学统计学》中讲,其余3篇在本课程中讲。第四章行为与健康、第五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第六章卫生服务与健康、第二十七章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第二十八章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在《社会医学》课中有,本门课不再讲,学生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学习。第二十五章临床经济学评价,第二十六章循正医学不要求掌握。 二、学时分配 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18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三、教材 教材:《预防医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傅华主编 四、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2、掌握健康的概念和健康决定因素; 3、重点掌握三级预防 4、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工作成就。 5、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生命全程健康观、三级预防与公共卫生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预防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重点阐述】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阐述】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四、【重点阐述】健康决定因素: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卫生服务。 五、【一般了解】生命全程健康观与预防的价值。 六、【详细讲解】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七、【一般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工作成就 八、【一般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 [目的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健康问题、疾病、疾病自然史、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谱、冰山现象、疾病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地方性、自然疫源性、统计地方性、自然地方性、输入性疾病、带入性疾病、散发、流行、爆发、伤害。 2、重点掌握疾病的分布、测量指标及流行强度。 3、了解我国主要健康问题 4、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和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 一、疾病与健康 1.【重点阐述】基本概念,疾病的个体特点,疾病自然史和健康疾病连续带 的意义。 2.【一般了解】疾病谱与疾病的”冰山现象”,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二、健康问题的分布。 1, 【重点阐述】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2, 【详细讲解】疾病分布的形式。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年龄分布的目的及分析方法、时间分布的主要内容、疾病流行呈现周期性的原因、疾病地方性的种类及判断地方性的依据、移民流行病学进行病因探索的主要依据、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