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

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 16886-ISO 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

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

(一)审查人员

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 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三)审查要求

1.应当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所述的用途和产品的生物学危害的风险大小确定生物安全性审查严格度,必要时应当听取专家组的意见。

2.审查对象主要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

3.作为生物学审查的输出,对所出具的每项审查结论,应当尽可能引证GB/T 16886.1-ISO 10993.1中的相应条款。

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详见附件2。

附件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程序应当按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审查者了解医疗器械材料的成分信息,是审查决策的前提。制造者有义务对医疗器械所选材

料的配方和/或来源给予详细的说明。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与上市产品进行等同性比较的目的,是期望证明该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生物安全性,从而为确定该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和/或试验是否可以减化或免除。

产品的等同性比较主要分为两方面的比较。首先是比较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是否等同,由于医疗器械的材料与用途对其生物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能够证明注册产品材料和用途与上市产品具有等同性,就表明注册产品具有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保证。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注册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完全的等同性,还应当证明两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灭菌过程、包装等)是否相同,因为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有害物质(灭菌剂、加工助剂、脱模剂等残留物)。

与同类产品、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等同性比较,不是单指比较两个材料是否完全等同,而应当从毒理学等同性进行比较。与同类产品材料比较的原则是,所选用的材料和生产过程引入物质的毒理学或生物安全性不低于同类临床可接受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注册医疗器械和/或材料与已上市医疗器械和/或材料是否具有等同性,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ISO 10993-1

8给出的以下示例都能表明生物学等同性:

1.拟用材料的成分和可溶出物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等同;

2.拟用材料与现行标准规定材料的一致性及拟用材料符合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用途、接触时间和程度;

3.拟用材料具有比其拟用接触方式更高接触程度的临床应用史;

4.拟用材料的可溶出物限量不超过GB/T 16886.17-ISO 10993.17规定的允许极限;

5.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比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更具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6.拟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物与其拟取代的临床已确立材料具有相同的毒理学安全性(假定接触相似);

7.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成分种类和数量不变,唯一区别是前者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或残留物已经去除或比后者有所减少;

8.拟用材料与临床已确立材料的可溶出物相对量没有增加, 唯一区别是前者使用了比后者更能降低可溶出物水平的加工条件。

注:与自家生产的上市产品进行比较,往往比与他家生产上市产品进行比较更现实、更具可操作性。

四、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评价可包括有关经验研究和实际试验。如果设计中医疗器械的材料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可论证的使用史,采用这样的评价,其结果可能不必再进行试验。

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 对任何一种医疗器械而言,GB/T16886.1-ISO 10993.1表1和表2中推荐的试验并非都是必须的或可行的,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考虑应做的试验,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试验也可能是必须做的。

应当对所考虑的试验、选择和/或放弃试验的理由进行记录并形成文件。资料性数据和材料的历史试验数据都可以作为放弃的理由,但要附这些数据。

五、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

(一)国外相关文献检索与评审

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的资料检索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资料检索和文献评价的基础上,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的生物学专家开展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的效率为最高。因此,相关生物学文件检索的数量的多与少,是体现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结论可靠性和程序正确性的重要方面。

(二)已经开展过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和新开展的生物学试验报告(如果有)

生物学试验应当由有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机构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规定进行并出具报告。

六、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一)按标准进行的检验数据

用化学分析数据(定量与定性)和物理表征数据(如密度、硬度、拉伸强度等)等表征材料具有一致性的型式检验和日常检验数据。

(二)相关临床使用信息和/或临床研究结论

目前的生物学试验都依赖于动物模型,材料在动物体出现的组织反应,在人体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反应。即使是已证实是最好的材料,由于人体间的差异,也会在某些人身上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医疗器械通过了生物学评价后,还要进一步通过临床, 验证其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在医疗器械已经有临床评价数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临床数据进行生物学安全

性评价是提高评价质量的重要方式。对已经有临床研究数据的医疗器械,对其进行生物学再评价时,应当充分利用已获取的临床信息进行评价,而不再要求用动物进行评价。

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如果有):

1.国外相关该医疗器械/材料的临床研究报道;

2.该医疗器械在上市前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开展的医疗器械临床研究;

3.该医疗器械上市后从临床中获取的数据,包括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和报告。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提交的上述资料应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等同性。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具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 审查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范围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ISO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

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内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 16886-IS O 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内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一)审查人员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 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引言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为等同转化ISO 10993 系列标准,自1997年开始发布,至2004年已陆续发布16个部分。这16部分标准构成了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试验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为国家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使我国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内容与方法与世界接轨,在保障医疗器械在人体上的安全应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正确理解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检验人员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业内人士对标准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本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在系统介绍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同时,主要针对标准实施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1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组成(1) GB/T 16886.1-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ISO 10993-1:1997) (2) GB/T 16886.2-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ISO 10993-2:1992)(3) GB/T 16886.3-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ISO 10993-3:1992)(4) GB/T 16886.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ISO 10993-4:2002)(5)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ISO 10993-5:1999) (6) GB/T 16886.6-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ISO 10993-6:1994) (7) GB/T 16886.7-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ISO 10993-7:1995) (8) GB/T 16886.9-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ISO 10993-9:1999)(9) GB/T 16886.10-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ISO 10993-10:2002)(10) GB/T 16886.11-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ISO 10993-11:1993) (11) GB/T 16886.12-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ISO 10993-12:2002) (12) GB/T 16886.13-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3:1998) 收稿日期:2004-07-04 作者简介 :由少华,高级工程师,GB/T 16886系列标准主要起草人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五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范围 GB/T16886的本部分阐述了评价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方法。 这些方法规定了下列供试品以直接或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培养细胞接触和进行孵 育; a)用器械的浸提液,和/或 b)与器械接触。 这些方法是用相应的生物参数测定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生物学反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8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GB/T16886.1-2001,idtISO10993-1:1997) CB/T16886.12-200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材料 (idtISO10993- 12:1996)

3术语与定义 GB/T16886.1/ISO1993-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阴性对照材料nega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不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阴性对照的目的是验证背景反应,例如高密度聚乙烯1)已作为合成聚合物的阴性对照材料,氧化陶瓷棒则用作牙科材 料的阴性对照物。 3.2 阳性对照材料pos i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可重现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阳性对照的白目的是验证相应试验系统的反应,例如用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2)已用作固体材料和浸提液的阳性 对照,酚的稀释液用于浸提液的阳性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密度聚乙烯可从美国药典委员会(Rockvillie,Maryland,USA)和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 (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2)有机锡聚氯乙烯阳性对照材料可从SIMSPortexLtd,Hythe,Kent,CT216JL,UK(产品号码499-300-000)获得。ZDEC和ZDBC 聚氨甲酸乙酯可从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 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3.3 试剂对照reagentcontrol 在不加试验材料的条件下,按浸提条件和试验步骤得到的浸提介质。 注:在本部分中,该定义取代GB/T16886.12/lSO10993-12中3.1给出的定义。 3.4 培养器皿culturevessels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附件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 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 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 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 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 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 附件3:术语 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 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 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 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 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 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 345号文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 2 7 年 6 月 1 5 日 发 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规范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工作,我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涉及生物学评价的产品注册的企业,可提供生物学评价报告(含支持性文件)代替产 品注册检验报告中的生物学试验部分,或进行全项生物学试验。 二、国外企业提供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中含有生物学试验报告的,企业应提供生物学试

验室所在国的GLP证明。 附件: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审查要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指引202004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 编写指引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应囊括的内容及编写要求如下: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该评价是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所有产品采用同样的材料进行生产(若为系列产品)。 列出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 列出本产品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选择流程图。(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列出所有产品组件,并详细描述产品所用材料的名称、成分、含量、制造商信息等,若有材料牌号的,应明确材料牌号。 若为系列产品,请列表告知各产品主要差别。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本产品所有的材料的成分信息如下(根据产品情况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 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途径描述材料信息,如与人体接触的为不同材料的多个部件,应分别说明。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1. 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比较 A、提供详细的材料特性、与市场上医疗器械所用材料材质一致性的证明(说明时结合材料用途进行) B、同材料、同品种的上市产品,且该已上市产品具有安全使用史的文献资料(说明时结合产品用途进行) 2. 材料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比较 A、本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加工过程、人体接触(临床应用)、灭菌过程和包装 的证明。

医疗器械注册研究生物相容性评价实例

5、2生物学评价研究 1、评价得依据与方法 生物相容性就是指生命体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得一种性能。一般就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得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与血液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既不引起生物体组织、血液等得不良反应。生物相容性评价最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生物安全性,生物安全性就是指材料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下必须对人体无毒性、无致敏性、无刺激性、无遗传毒性、无致癌性,对人体组织、血液、免疫系统无不良反应。 产品1栓塞剂属于6877介入器材,与人体接触,能够在人体内进行降解,对其生物相容性评价依据《GB/T 16886、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第1部分:风险管理评价与试验》中得内容。产品1栓塞剂生物学评价方法流程如下: 该器械与人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获得材料得识别信息并考虑化学表征材料与市场上器械所用材料相同该材料与市售器械具有相同化学组成制造、灭菌相同、加工助剂不同没有足够得风险评定所需充分得论证与/或临床相关数据根据材料化学性质与接触类别与时间对器械进一步评价进行得生物学评价试验得选择试验与/或豁免试验得论证进行毒理学风险评定最终评价。 2、产品所用材料得描述 产品1栓塞剂就是采用明胶与甲醛交联而成,其生产工艺与现在市售得产品2颗粒栓塞剂生产工艺基本一致,经合成(交联)、固化、洗涤、

冻干、灭菌而成,产品2颗粒栓塞剂在中国已经有使用数年得历史,并具有良好得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应用了医疗器械行业。 经相关文献报道,产品1无全身毒性、无亚急性与亚慢性毒性、无慢性毒性[1],植入符合规定[2]、无细胞毒性[3],无刺激性与致敏性[4],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 3、材料表征 3、1医疗器械材料得定性与定量得说明或分析 3、1、1 主要材料名称:明胶:由猪皮中含有得胶原蛋白不完全酸水解、碱水解或酶降解后纯化得到得一种制品。购自温州罗赛洛明胶有限公司,属于药品辅料,执行《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典》2010版标准。 3、1、2 加工助剂:甲醛、氢氧化纳、液体石蜡、吐温80。 3、2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得等同性比较 3、2、1产品1栓塞剂与市售产品产品2颗粒栓塞剂比较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论坛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论坛 8月29日08:30-12:10 主持人:史新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二处处长。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疗器械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委员。在从事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工作期间, 主要负责组织了对ISO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转化工作,同时,组织编写了2000版《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在从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期间,主持完成了对《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含药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等多项技术指南的制订。 主持人:Arthur Brandwood Brandwood Biomedical公司首席执行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经认证专家,直接参与了ISO 10993标准的编制,还带领了编制《风险管理过程中生物学评价的实施指南》(ISO TR 15499:2012)的工作团队。曾任澳大利亚生物材料学会的前任会长、澳大利亚监管部门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生物材料实验室前主任兼医疗器械注册部主任、澳大利亚行业协会AusMedtech前任主席和AusMedtech监管专家组现任主席。同时,作为亚洲医疗器械法规协调组织中一名成员,还为多个亚洲监管机构提供培训服务。 08:30-08:35 主持人介绍 08:35-09:15 中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发展近况 史新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二处处长。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疗器械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委员。在从事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工作期间, 主要负责组织了对ISO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转化工作,同时,组织编写了2000版《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在从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期间,主持完成了对《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含药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等多项技术指南的制订。 09:15-09:45 ISO10993介绍——评价模式综述 Anita York Sawyer,BD公司预临床开发和毒理学生物科学部门经理,负责领导一个研究负责人团队对BD材料和设备进行体外和体内生物相容性/毒理学研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科学家,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拥有微生物学学士学位,生物学/医学技术硕士学位,并在毒理学和病理学领域进行额外的研究生学习。曾为包括Cordis(强生集团(J&J)旗下一家公司)在内的三家医疗器械公司管理过生物相容性/预临床测试项目。自1989年起就是 ISO TC 194,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估组织的一名活跃会员。目前担任ISO第12工作组(样本制备和参考材料)会议召集人并且兼任第1工作组(评估和测试)和第9工作组(对血液的影响)的美国共同主席。同样也是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STM)生物相容性委员会成员,并且是两种ASTM医疗材料测试方法的创始人。 09:45-10:15 生物安全性中的风险评估方法 Arthur Brandwood,Brandwood Biomedical公司首席执行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经认证专家,直接参与了ISO 10993标准的编制,还带领了编制《风险管理过程中生物学评价的实施指南》(ISO TR 15499:2012)的工作团队。曾任澳大利亚生物材料学会的前任会长、澳大利亚监管部门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生物材料实验室前主任兼医疗器械注册部主任、澳大利亚行业协会AusMedtech前任主席和AusMedtech监管专家组现任主席。同时,作为亚洲医疗器械法规协调组织中一名成员,还为多个亚洲监管机构提供培训服务。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