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课程设计

水厂课程设计
水厂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总论

1.1 城市概况

随州市位于东经112°43′~113°46′;北纬31°19′~32°45′,东与广水市、县毗邻,西与宜城市、枣阳市相连,北与桐柏县交界,南与安陆市、京山县、钟祥县接壤,处于省三个经济区(鄂东、鄂中南、鄂西北经济区)和省豫南经济区的结合部。

1.2自然条件

1.2.1 气象资料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16.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1%,多年平均降雨量:962.6mm,年最大降雨量:1400.3mm,年最小降雨量:611.80mm,多年平均风速:3m/s,最大风速:22.Om/s,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

1.2.2工程地质及地震资料

地质结构主要为亚粘土层、粘土层、软塑亚粘土层。亚粘土层埋藏于地下0.5米以下,厚度0.5~11.5米,粘土层埋藏于地下0.5~0.8米,厚度0.5~0.8米,软塑亚粘土埋藏于地下2.5~8.0米,厚度1.4~5.0米。地震裂度按6度考虑。

1.2.3水质分析结果

第二章总体规划和方案论证

2.1 水源选择一般原则

水源选择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资源勘察。

(2)水源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水量充沛可靠;原水水质符合要求;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取水、输水、净化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具有施工条件。

(3)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容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

(4)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的重要性选定,一般可采用90%-97%。

(5)确定水源、取水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6)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和卫生防护,应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2.2 净水厂厂址选择和方案确定

2.2.1水厂厂址选择的一般原则

水厂厂址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给水系统布局合理;不受洪水威胁;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卫生条件,便于设立卫生防护地带;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2.2.2、水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上述论证,水处理工程可形成两个基本方案,

原水→管式静态混合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二泵房→用户

原水→管式静态混合器→机械搅拌澄清池→普通快滤池→清水池→二泵房→用户

2.2.3方案确定

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可见,第一套方案更具有综合优势,近期采用该方案。

第三章工程方案容

3.1 设计原则

本工程设计遵循的主要设计原则有:

1.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给水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水源选择、净水厂位置、输

配水管线路等的确定应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

2.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各种用水的关系,符合建设节水型城镇的要求。

3.给水工程设计应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4.给水工程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进行设计。近期设计年限采用5~10年,远期规划设计年限采用10~20年。

5.给水工程中构筑物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管道及专用设备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按材质和产品更新周期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以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和供水水质,降低能耗、药耗、水耗,节约能源和资源,优化运行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主旨,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7.给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规划、供水规模、水质及水压要求,以及原有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8.生活用水的给水系统,其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专用的工业用水给水系统,其水质标准应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

3.2 工程项目规模及容

3.2.1工程规模

1、设计水量

工程设计供水量:27.5万m3/d。

2、出水水质

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水压

管网最大水头损失按0.254 MPa考虑。水厂出厂水压应≥0.58MPa,以满足最不利点处服务水头0.32MPa的要求。

3.2.2工程容

工程设计容包括:水源地取水工程、输水管道工程、水厂以及相应的供配电、自动化监控、土建工程

参照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要求,各取水构筑物、取水泵联络管道、输水管道按最高日平均时设计,水厂处理构筑物按最高日平均时设计,二级泵房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设计,并能够适应用水量变化。

城市用水逐日时变化如下:

城市用水变化情况

4.1 取水构筑物 4.1.1取水构筑物选型

根据所确定的取水位置,综合其位置的水深,水位及其变化幅度,采用自流管及设集水孔进水井取水构筑物形式。采用水库取水。 4.1.2取水头部选择

选用管式取水头部(垂直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构造简单 2、造价较低 3、施工方便

4、喇叭口上应设置格栅或者其他拦截大漂浮物的装置

5、格栅的进水流速一般不宜过大,必要时应考虑有反冲或清洗设备 4.1.3进水孔的设计

进水孔分上、下两层,但设计时,按河流最低水位计算下层进水孔面积,上层可与下层相同。进水孔设计流速取s m /6.0,栅条采用扁钢,厚度mm s 10=,栅条净间距采用

mm b 50=,格栅阻塞系数采用75.01=k ,栅条引起的面积减少系数为833.0。进水孔尺寸选用21124.24.16.1m m m H B =?=?,格栅尺寸选用224.24.16.1m m m H B =?=?。 4.2 絮凝池 4.2.1混凝与沉淀

快速混合;适当的絮凝时间;较稳定的沉淀效果.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工程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快速混合隔板絮凝池和平流沉淀池。 4.2.2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1、根据所给的水源水质确定混凝剂为碱式氯化铝。碱式氯化铝投加量为51.4mg/l 。

2、加药间和库房:设在投药点的附近;室有冲洗设施,有5‰坡度坡向集水坑,通风良好且东季有保温措施。

3、调节池

溶液池溶解为3148m W =,形状为矩形。

溶解池搅拌设备采用中心固定式平板浆式搅拌机搅拌,溶解池和溶液池。材料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壁衬以聚乙烯板。 4.2.3混合

为提高混合效果,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加药点设在混合器进口处,并增加药液扩散器,使混凝剂在管道很好的扩散,形成均匀混合.具有投资较低,无需额外提供能源,易于安装,无需经常维修,混合效果良好的显著优点。

按要求在混合器设置若干固定混合单元,每一混合单元由若干固定叶片按一定角度交叉组成,当加入药剂的水通过混合器时将被单元体分割多次,同时发生分流交流和混凝以达到混合效果.口径和输水管道配合,分流板的级数一般取三级,锥形冒夹角90度。

管式静态混合器共设四个,直径为DN900,水头损失为0.46m 。 4.2.4絮凝

絮凝池采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优点,1.絮凝时间短;2.絮凝效果好;3.构造简单。 絮凝池共设置四座,每座的有效容积为:3955m V =,流速分为六段,每一种间隔采取5条,则廊道总数为30条,水流转弯次数为29次。

絮凝池尺寸为m m m H L B 8.23.3812??=?? 4.3 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的优点: 1.造价较低;2.操作管理方便,施工较简单;3.对原水浊度的适应性强,潜力大,处理效果稳定; 4.带有机械排泥设备时排泥效果较好

沉淀池个数采用n=4,池平均水平流速沉淀池停留时间 T=2h

沉淀池水平流速s m v /02.0=,有效水深为m 9.3,超高为m 3.0,沉淀池总高度为

m 2.4。

沉淀池平面尺寸为m m L B 11412?=?,采用机械排泥。 4.3.1设计

设计水量s m h m d m Q /18.3/11458/2750001.1250000333===?=设 共设置四座沉淀池每座处理水量为s m h m Q /8.0/5.286433== 采用数据: 停留时间h T 2=,沉淀池水平流速s m v /02.0= 计算

沉淀池长m vT L 114202.036003600=??== 沉淀池宽设计中取m B 12= 沉淀池水力复核

2425.312m Bh =?==ω

m h B 195.32122=?+=+=ρ

0000185.08

.94202.0192

=??=Fr

弗劳德数介于0.0001~0.00001之间,满足要求 4.3.2 排泥

为取得较好的排泥效果,可采用虹吸式机械吸泥机排泥,选用121-HJX 型桁架式吸泥机。 4.4 V 型滤池

设计中共设V 型滤池四座,每座滤池又分成四格

设计水量 s m h m d m Q /18.3/11458/2750001.1250000333===?= 设计参数

采用:设计滤速s m v /10=总冲洗时间h 2.0min 12=,冲洗周期h T 48= 4.4.1 滤池面积及尺寸

单格滤池面积为272m ,单格滤池的尺寸为m m L B 126?=? 4.4.2 滤池高度

滤池超高为m 30.0,滤池口水深m 50.1,滤层厚度m 40.1,滤板厚度m 15.0,滤板下布水区高度m 90.0,则滤池总高度为m 25.4 4.4.3 冲洗方式

V 型滤池采用气水反冲洗的方式 4.4.4滤池各种管渠

1、进水系统

进水总渠:四格滤池分为独立的两组,每组进水总渠过水流量按强制过滤流量设计,进水管的管径为

2、排水系统

(1)排水总渠终点水深m H 82.03= (2)排水渠起端水深m H 22.04= 3、反冲洗系统 (1)气水分配渠

反冲洗流量s m Q /36.035= 气、水分配渠水深m H 6.02= (2)配水方孔面积和间距 配水方孔总面积2172.0m F =

在气、水分配渠两侧分别布置配水孔36个,孔口间距0.4m 4.5 清水池

给水厂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总说明 该课程设计针对某城市给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进行设计,通过了解基本资料,确定处理工艺和处理构筑物,然后对给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了计算,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了给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并绘制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混凝沉淀池单体图。 关键词:给水处理厂;给水处理构筑物;隔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

目录 一、设计概要 (5) 1.1设计题目 (5) 1.2设计任务 (5) 1.3原始资料 (5) 1.3.1 工程设计背景 (5) 1.3.2 设计规模 (6) 1.3.3基础资料及处理要求 (6) 二、总体设计 (8) 2.1设计原则 (8) 2.2 厂址选择 (8) 2.3 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9) 2.4 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10) 2.4.1 混凝 (10) 2.4.2 沉淀 (14) 2.4.3 过滤 (16) 2.4.4 消毒 (17) 三、净水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19) 3.1设计规模 (19) 3.2 配水井设计计算 (19) 3.2.1 配水井设置 (19) 3.2.2 配水井有效体积 (19) 3.2.3 配水井尺寸确定 (19) 3.3 加药间设计计算 (20) 3.3.1混凝剂剂量 (20) 3.3.2混凝剂的投加 (20) 3.3.3 加药间及药库的设计 (22)

3.4混合设备设计 (24) 3.5 反应池设计 (28) 3.5.1 设计水量 (28) 3.5.2 反应池形式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28) 3.5.3 池体的设计 (29) 3.5.4水头损失的计算 (31) 3.5.5 GT值的确定 (32) 3.6沉淀池设计 (33) 3.6.1设计参数的选择 (33) 3.6.2池体尺寸计算 (33) 3.6.3进水穿孔墙 (34) 3.6.4沉淀池出口布置 (35) 3.6.5 沉淀池放空管 (37) 3.6.6 排泥系统设计 (37) 3.7滤池设计 (39) 3.7.1 设计参数 (39) 3.7.2池体设计 (40) 3.7.3反冲洗管渠系统 (43) 3.7.4 滤池管渠设计 (45) 3.8消毒设施的设计与计算 (54) 3.8.1加氯量与储氯量 (54) 3.8.2加氯设备选取与设计 (54) 3.8.3加氯间尺寸计算与确定 (54) 3.9清水池的设计与计算 (56) 3.9.1清水池的有效容积 (56) 3.9.2平面尺寸的确定 (56) 3.9.3清水池的管道系统 (56) 3.9.4清水池其余设施计算 (58)

给水厂设计说明书-计算书要点

设 计 说 明 与 计 算 书 一、设计项目 某城市给水厂给水处理工艺初步设计 二、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混凝剂 消毒剂 原水 混凝池 沉淀池 滤池 清水池 二级泵房 用 户 脱水机房 污泥处理 三、设计水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设计,并以水质最不 利情况进行校核。水厂自用水量主要用于滤池冲洗和澄清池排泥等方面。城镇水厂只用水量 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本设计取8%,则设计处理量为; d m Q /12247211340008.1a)Q 1(3d =?=+= d m Q /1134006300183d =?= 式中 Q ——水厂日处理量; a ——水厂自用水量系数,一 般采用供水量的5%—10%,本设计取8%; Q d ——设计供水量(m 3/d ),为115668m 3/d. 四、给水处理厂工艺计算 1、加药间设计计算 已知计算水量Q=122472m 3/d=5103m 3 /h 。根据原水水质及水温,参考有关净水厂的运行 经验,选碱式氯化铝为混凝剂,混凝剂的最大投药量a=51.4mg/L ,药容积的浓度b=15%,混 凝剂每日配制次数n=2次。 4.1.2. 设计计算

1 溶液池容积1W m 9.2015 24175103x 4.51417b 1=??==n aQ V ,取21m 3 式中:a —混凝剂(碱式氯化铝)的最大投加量(mg/L ),本设计取30mg/L; Q —设计处理的水量,3600m 3/h; B —溶液浓度(按商品固体重量计),一般采用5%-20%,本设计取15%; n —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2次。 溶液池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2个,每个容积为W 1(一备一用),以便交替使 用,保证连续投药。单池尺寸为1m .35m .20m .3??=??H B L 高度中包括超高0.3m , 置于室内地面上. 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 m 1.28.25.20.3=??=W 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0-1.5m ,池底坡度为0.02。底部设置DN100mm 放空管,采用硬聚 氯乙烯塑料管。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沿池面接入药剂稀释采用给水管DN60mm , 按1h 放满考虑。 2 溶解池容积2W 312m 3.6213.03.0=?==W W 式中: 2W ——溶解池容积(m 3 ),一般采用(0.2-0.3)1W ;本设计取0.31W 溶解池也设置为2池,单池尺寸:m m m H B L 1.25.15.2??=??,高度中包括超高 0.2m ,底部沉渣高度0.2m ,池底坡度采用0.02。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 3 '4.67.15.15.2m W =??= 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t =10min ,则放水流量: S L t /5.1010 6010003.660w q 20=??==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0d =100mm ,相应流速d=1.16m/s ,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溶解池底部设管径d =100mm 的排渣管一根,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溶解池的形状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3 投药管 投药管流量

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1总论 (3) 1.1设计任务及要求 (3) 1.2基本资料 (3) 1.2.1水厂规模 (3) 1.2.3厂区地形 (3) 1.2.4工程地质资料 (3) 1.2.5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4) 1.2.6气象资料 (4) 2总体设计 (4) 2.1净水工艺流程的确定 (4) 2.2处理构筑物及设备型式选择 (4) 2.2.1药剂溶解池 (4) 2.2.2混合设备 (5) 2.2.3反应池 (5) 2.2.4沉淀池 (5) 2.2.5滤池 (5) 2.2.6消毒方法 (5) 3混凝沉淀 (5) 3.1 混凝剂投配设备的设计 (5) 3.1.1溶液池 (6) 3.1.2溶解池 (7) 3.1.3投药管 (7) 3.2 混合设备的设计 (7) 3.2.1设计流量 (7) 3.2.2设计流速 (8) 3.2.3混合单元数 (8) 3.2.4混合时间 (8) 3.2.5水头损失 (8) 3.2.6校核GT值 (8) 3.3 反应设备的设计 (8) 3.3.1平面布置 (8) 3.3.2平面尺寸计算 (9) 3.3.3栅条设计 (9) 3.3.4竖井隔墙孔洞尺寸 (10) 3.3.5各段水头损失 (11) 3.3.6各段停留时间 (12) 3.4 沉淀澄清设备的设计 (13) 3.4.1设计水量 (13) 3.4.2沉淀池面积 (14) 3.4.4复核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14) 3.4.5配水槽 (15) 3.4.6集水系统 (15) 3.4.7排泥 (16) 4过滤 (16)

4.1滤池的布置 (16) 4.2滤池的设计计算 (16) 4.2.1设计水量 (16) 4.2.2冲洗强度 (16) 4.2.3滤池面积 (16) 4.2.4单池冲洗流量 (17) 4.2.5冲洗排水槽 (17) 4.2.6集水渠 (17) 4.2.7配水系统 (17) 4.2.8冲洗水箱 (18) 5消毒 (19) 5.1加药量的确定 (19) 5.1加氯间的布置 (19) 6其他设计 (20) 6.1清水池的设计 (20) 6.1吸水井的设计 (20) 6.2二泵房的设计 (20) 6.3辅助建筑物面积设计 (20) 7水厂总体布置 (21) 7.1水厂的平面布置 (21) 7.2水厂的高程布置 (21) 8设计体会 (21) 参考文献 (21)

给水厂课程设计

一.基础资料 1.1工程设计背景 某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有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经市政府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在东江南支流南岸、鳌峙塘新建一座给水处理厂。 1.2设计规模 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0+M)×104m3/d(M为学生学号的个位数字)。征地面积约40000m2,地形图见附图。 1.3基础资料及处理要求 1.3.1原水水质 原水水质的主要参数见表1。

1.3.2地址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厂厂区现场地表层分布较厚的素填土层,并夹杂大量的块石,平均厚度为5米左右,最大层厚达9.4米,该土层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构筑物的持力层,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及减少构筑物的沉降变形,本工程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桩体填充物为碎石,碎石粒径为2~5CM,桩径为400毫米,桩孔距为1M,按梅花形布置。 1.3.3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高温度38.2℃(94.7.2),绝对最低温度-0.5℃(57.2.11),年平均霜冻日3.6天,最多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88.6mm,日最大降雨量367.8mm(81.7.1),年平均相对湿度79%。 主导风向东北(01班)、西南(02班)。 1.3.4处理要求 出厂水水质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

给水处理厂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处理厂设计课程设计

四川理工学院课程设计 C市给水处理厂设计 学生: 学号: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四川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二○年月

四川理工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C市给水处理厂设计》 学院:建工学院专业:给排水班级: 2011 学号: 学生:指导教师: 接受任务时间 2014 年 6 月 30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学院院长(盖章) 1.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需完成课程设计提供的《C市给水处理厂设计》中涉及全部内容。可徒手绘图或者采用计算机出图,并将结果编写完整的计算书。计算书的内容及要求详见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 2.指定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说明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册)常用资料.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 (3)《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1册)给水工程. (4)《建筑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10. (5)《给水排水国家标准图集》(S1、S2等). (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进度安排

各一份。 2、附图纸的电子文件。 摘要 作为给水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给水处理决定了供给用户的水是否符合水质要求,给水处理厂需要根据用户对水质水量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次给水工程课程设计旨在对C市给水处理厂进行一个初步设计,根据已给的C市地形图、江流以及设计水量,确定给水处理厂的位置以及占地面积;根据江流水的水质情况,通过各絮凝池、沉淀池以及滤池的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折板絮凝池、异向流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滤池、液氯消毒组成的常规工艺处理,从而使供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对各净水构筑物、给水处理厂高程进行计算,画出给水处理厂管线平面布置图和构筑物平面布置图、净水流程高程布置图以及主要净水构筑物工艺图。 关键词:给水处理厂;折板絮凝池;异向流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滤池

某城市给水厂设计说明与计算书图集

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第一章设计总论 1.1项目背景 本设计项目为某城市给水厂初步设计 (1)设计规模 表 1 项目近期远期 设计人口60000 80000 人均用水量标准(最高日) 220 220 [L/cap·d] 最大日时变化系数 1.38 1.38 工厂A(m3/d)3480 5220 工厂B(万m3/d)0.6 0.8 工厂C(万m3/d)8 8 一般工业用水 160 180 占生活用水% 第三产业用水 90 90 占生活用水% 供水普及率(%) 95 100 注:水厂设计水量应按城市最高日用水量加上水厂的自用水量计算,自用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算。 (2)地形地貌及河流特征: 地形地貌:城区地形较平坦,其黄海高程标高为30.00m。 水文特征 流量:最大流量:76100 m3/s (1954.8.14) 最小流量:2930 m3/s (1865.2.4) 水位(黄海高程系): 最高水位:27.65 m(1954.8.18) 最低水位:8.00 m(1965.2.4)

多年平均水位:19.16 m 河床断面图(见下图) 27.65 m (3)河流水质 表 2 项 目 单 位 数 据 项 目 单 位 数 据 色度 度 10 CO 2 Mg/L 14.26 嗅味 / 无 Na ++K + Mg/L 8.46 浑浊度 度 100~1000 SO 42 Mg/L 17.2 pH / 7.2 溶解固体 Mg/L 139.0 总硬度 Mg /L 2.29 挥发酚 Mg/L 0.002 Fe +2+Fe +3 Mg/L 0.3 有机磷 Mg/L 0.09 Cl — Mg/L 15.51 砷 Mg/L 0.01 HCO 3— Mg/L 119.6 耗氧量 Mg/L 3.78 Ca 2+ Mg/L 32.46 氮氨 Mg/L 0.5 Mg 2+ Mg/L 3.05 细菌总数 个/mL 38000 NO 2— Mg/L 2.75 大肠杆菌 个/L 1300 1.2设计水量 近期 城市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Q 1=qNf(m 3/d)=12540m 3/d 一般工业生活和淋浴用水: Q 2=1.6Q 1=20064m 3/d 第三产业用水: Q 3=0.9Q 1=11286m 3/d 工业生产用水 Q 4=Q A +Q B +Q C =89480m 3 /d 设计年限内最高日的用水量:Qd=1.2(Q 1+Q 2+Q 3+Q 4)=160044m 3/d 最高时的用水量:Qh=4 .86Qd Kh =2556.26L/S 式中 q —最高日生活用水的量定额,m 3/(d 人); N —设计年限内计划人口数; F —自来水普及率,%; QA QB QC —A B C 三厂的工业生产用水量; Kh —时变化系数(1.38)。 8.00 m 地面高程30.00 m

给水厂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原始资料 (3) 第二章工艺流程确定和选择 (5) 2.1原水水质情况 (5) 2.2出厂水水质要求 (5) 2.3工艺流程确定设计水量 (4) 第三章设计水量 (6) 第四章混合设备计算 (6) 4.1混凝剂配制和投加 (6) 4.2投药系统 (7) 4.3加药间及储液池 (8) 4.4混合设备 (9) 第五章絮凝池的设计计算 (11) 5.1絮凝池的选择 (11) 5.2设计水量计算 (11) 5.3平面布置 (11) 5.4过水孔洞和网格设置 (12) 5.5水头损失计算 (13) 5.6校核 (15) 第六章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7) 6.1沉淀池的选择 (17) 6.2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8) 6.3水力条件校核 (19) 6.4进水系统 (19) 6.5出水系统 (20) 6.6排泥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20) 第七章过滤设计计算 (22) 7.1平面布置 (22) 7.2设计水量 (22) 7.3设计参数 (22) 7.4滤池高度 (23) 7.5配水系统 (24) 7.6排水系统 (26) 7.7滤池各种灌渠计算 (27) 7.8冲洗水箱 (28)

第八章清水池设计 (30) 8.1容积计算 (30) 8.2清水池平面尺寸 (30) 8.3管道系统 (30) 8.4清水池布置 (30) 第九章消毒 (32) 9.1消毒剂和加氯点选择 (32) 9.2加氯量的计算 (32) 9.3加氯设备的选择 (32) 9.4加氯间与滤库的布置 (33) 第十章净水厂平面布置与工艺 (35) 10.1净水厂的平面布置 (35) 10.2净水厂的高程布置 (36) 参考文献 (39) 设计心得 (39)

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 1 设计水质要求及水量计算 (1) 1.1 城市用水要求 (1) 1.2 设计水量的确定 (1) 2 给水工艺流程的选择 (1) 2.1 原水水质分析 (1) 2.2 给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2) 3 药剂的选择及其投加方式 (2) 3.1 混凝剂的选择 (2) 3.1.1 固体硫酸铝 (2) 3.1.2 液体硫酸铝 (2) 3.1.3 硫酸亚铁 (2) 3.1.4 三氯化铁 (3) 3.1.5 聚合氯化铝 (3) 3.1.6 聚丙烯酰胺 (3) 3.2 混凝剂的投加方式 (3) 3.2.1 重力投加 (3) 3.2.2 水射器 (4) 3.2.3 计量泵 (4) 3.3 消毒剂的选择 (4) 3.3.1 漂白粉 (4) 3.3.2 液氯 (4) 3.3.3 二氧化氯 (4) 3.3.4 臭氧 (4) 3.3.5 紫外线 (5) 3.4 消毒剂的投加方式 (5) 4 混合形式的确定 (5) 4.1 水泵混合 (5) 4.2 管式静态混合器 (5)

4.3 跌水混合 (5) 4.4 机械混合 (5) 5 水工构筑物的确定 (6) 5.1配水井 (6) 5.2絮凝池 (6) 5.2.1 隔板絮凝池 (6) 5.2.2 折板絮凝池 (6) 5.2.3 网格(栅条)絮凝池 (6) 5.2.4 机械絮凝池 (6) 5.3 沉淀池 (6) 5.3.1 平流式沉淀池 (6) 5.3.2 斜管(板)沉淀池 (7) 5.4 过滤设备 (7) 5.4.1 普通快滤池 (7) 5.4.2 双阀滤池 (7) 5.4.3 V型滤池 (7) 5.4.4 虹吸滤池 (7) 5.4.5 无阀滤池 (8) 5.4.6 移动罩滤池 (8) 6 水工构筑物参数设计 (8) 6.1 加药间的计算 (8) 6.1.1 溶液池容积W1 (8) 6.1.2 溶解池容积W2 (9) 6.1.3 投药管 (9) 6.1.4 搅拌设备 (9) 6.1.5 计量泵 (9) 6.1.6 药剂仓库 (9) 6.2 混合设备的计算 (10) 6.2.1 设计管径 (10) 6.2.2 混合单元数 (10)

给水厂课程设计模板

给水厂课程设计 1 2020年4月19日

2020年4月19日 课 程 设 计 题 目: 某市净水厂工艺设计 学 院: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 业: 给水排水工程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6月16日

前言 在水的社会循环中,人们对饮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质都有相应的要求,当天然水源的水质不满足用水要求时,就要对水进行处理,使之符合用水的要求。 天然水源作为水的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其水质在不同水源的不同地段时不同的,在一年四季的自然循环中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研究作为水源的天然水的水质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能正确地选择水处理方法和水处理工艺。 习惯以为,上述水处理只在给水处理厂进行。但从水的社会循环的角度看,给水处理的概念应涵盖从水源到输配水的全过程。例如,对水源的保护;从水处理角度进行取水构筑物的设置;为减少水中所含的泥砂量,宜从河流的表层取水;在湖泊和水库中选择适宜的取水深度,以减少水中的藻类含量;又例如,为防止给水处理厂出厂水的水质在配水过程中恶化,应进行水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的处理。 从天然水体取水,而不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使其排入水体不会造成污染,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称为水的良性社会循环。 水对于人类社会,虽然是不可替代的,却是能够再生的。水在城市用水过程中,不是被消耗了,即水量上不发生变化(理论上),而只是水质发生了变化,失去了部分使用功能。采用水处理的办法改变水质,使之无害化、资源化,特别是再生回用,就 1 2020年4月19日

能实现水的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又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一举两得,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2 2020年4月19日

给水厂设计计算说明书

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第1章设计水质水量与工艺流程的确定 1.1 设计水质水量 1.1.1原水水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ss最高/(mg/L) 700 最大时变化系数1.25 1原水水质情况 序号名称最高数平均数备注 1 色度40 15 2 pH值7.8 7.2 3 DO溶解氧11.2 6.38 4 BOD 5 2.5 1.1 5 COD 4.2 2.4 6 其余均符合国家地面水水源Ⅰ级标准 2 河流水文特征 最高水位----------m,最低水位----------m,常年水位-----------m 气象资料 历年平均气温-----------,年最高平均气温--------,年最低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年最高降水量----------,年最低降水量-----------。 常年风向-----------,频率--------。历年最大冰冻深度20cm 3 地质资料 第一层:回填、松土层,承载力8 kg/cm2,深1~1.5m;第二层:粘土层,承载力10kg/cm2,深3~4m;第三层:粉土层,承载力8kg/cm2,深3~4m;地下水位平均在粘土层下0.5m。 1.1.2、设计水量 设计人口6.1万 人均用水量标准(最高日)200L/d 工厂A(万立方米/d)0.4 工厂B(万立方米/d)0.7 工厂C(万立方米/d)0.9 工厂D(万立方米/d)1.4 一般工业用水占生活用水% 195 第三产业用水占生活用水%90 Qd=1.067×﹝(200×6.1×(1+1.95+0.9)/1000+0.4+0.7+0.9+1.4﹞=86400立方米/d

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给排水》大作业设计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境1101 学生姓名:沈悦 学生学号:11233017 指导教师:王锦 土建学院建筑市政环境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

目录 第1篇设计说明书 第1章设计基本内容和要求 1.1设计资料 (3) 1.2设计主要内容 (3) 1.3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3) 1.4设计重点研究问题 (3) 1.5评分标准 (3) 第2章室内给水工程 2.1 给水方式的选择 (4) 2.2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4) 2.3 管材和管件 (5) 第3章建筑消防给水系统 3.1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布置 (5) 3.2 消火栓布置 (6) 3.3 消防管道布置 (7) 3.5 具体设计图样 (7) 第4章建筑排水系统 4.1 排水系统分类 (7) 4.2 排水系统组成 (7) 4.3 排水方式的选择 (8) 4.4 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8) 4.5 排水管网设计图样 (10) 第5章建筑雨水系统 (11) 第2篇设计计算书 第1章室内生活给水系统 (11) 第2章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 (13) 第3章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15) 第4章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18) 第5章参考文献 (18) 第3篇课程设计总结 第1章心得及致谢 (19)

第1篇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设计基本内容和要求: 1.1设计资料 1. 工程概况:该建筑为一幢7层高的多层建筑,该建筑为一类、耐火等级一级。该幢楼包括四个单元,各单元各层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见建筑平面图)。在该幢建筑物的北侧共建四个出口:分别对应于每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每层有两个住户,每个住户为三室两厅的一套,每套间均设有厨房与两个卫生间。 该幢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8733.16m2,总高度为20.9m,标准层高为2.9m,一层地评标高位±0.000m,冻土深度为0.7m。 2. 背景资料 本建筑水源为小区自备井,经给水泵站加压后供给小区各用水点,一层引入管压力不低于0.35MPa。 本建筑±0.00以上排水采用重力排水,±0.00以下采用压力提升排水。污废水经污水管道收集后排入室外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 建筑图纸:首层及标准层。 4. 气候暴雨强度等条件按各位同学家乡考虑。 1.2设计主要内容 1. 多层建筑给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给水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2. 多层建筑消防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消防系统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3. 多层建筑排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4. 多层建筑雨水系统方式选择与设计计算,完成该建筑的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图草图; 1.3基本要求 1. 建筑给水、排水、消防、雨水各系统的体制应当合理选择,注意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 2. 根据选定的系统体制,按照相关设计手册,确定有关的设计参数、尺寸和所需的材料、规格等。 3.平面图管线布置合理,并注意各管线交叉连接,注意立管编号。 1.4设计重点研究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雨水、消防系统的体制选择,尤其是消火栓系统的设计计算。 参考资料推荐: [1]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高明远,《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1998 [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陈耀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给水厂计算说明书要点

1.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和内容 净水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运算、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上得到初步训练和提高。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根据所给资料,设计一座城市净水厂,要求对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计算,确定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最后绘出水厂平面布置图、高程布置图和某个单项处理构筑物(絮凝沉淀池、澄清池或滤池)的工艺设计图(应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并简要写出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 设计题目: 某市自来水厂工艺设计 二、原始资料 (1)水厂规模:11.6万m3/d (2)水源为河流地面水,原水水质分析资料如下: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PH值/ ~7.6 2 色度度~20 3 浊度NTU 65~2000 4 肉眼可见物/ 较浑 5 总硬度mg/L,CaC117

O3 6 氯化物mg/L 5.0 7 氟化物mg/L <1.0 8 硝酸盐mg/L <1.0 9 总溶固物mg/L 147 10 铁mg/L 0.23 11 锰mg/L <0.1 12 铜mg/L <0.5 13 砷mg/L <0.05 14 锌mg/L <0.5 15 铅mg/L <0.05 18 菌落总数个/mL 1.3×104 (3)厂区地形:(比例1:500, 按平坦地形和平整后的设计地面高程32.00m设计), 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厂东北方向150m,水厂位于城市北面1 km。 (4)工程地质资料 1)地质钻探资料 表土砂质 粘土细砂中砂粗砂粗砂 砾石 粘土砂岩 石层

1m 1.5m 1 m 2 m 0.8m 1 m 2 m 土壤承载力:20 t/m2. 2)地震计算强度为186.2kPa。 3)地震烈度为9度以下。 4)地下水质对各类水泥均无侵蚀作用。 (5)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历年最高水位m 34.3 8 黄海高程系统, 下同 2 历年最低水位m 21.4 7 频率1% 3 历年平均水位m 24.6 4 4 历年最大流量m3/s 1460 5 历年最小流量m3/s 180 6 历年平均流量m3/s 1340 7 历年最大含砂量kg/m3 4.82 8 历年最大流速m/s 4 9 历年每日最大水位 涨落 m/d 5.69

给水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设计任务与内容第一章一、设计任务及使用资料、设计题目13/d d=50000m 水厂课程设计;水厂日处理量为 2、设计任务与内容水厂课程设计的给排水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其目的有: 复习和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1() (2)理论初步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3)训练设计与制图的基础技能;(、设计说明3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本课程设计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思想和工程观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提高运算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本设计包括设计说明书一份和图纸二张。二、供水水质及水压水厂出厂水质统一按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考虑。。,以满足接管点处服务水头水厂出厂水压为0.38MPa0.25MPa 取水工程第二章 整个工程包括取水工程和净水工程两部分,其工艺流程如下:一级泵房水源自动加药设备取水头自流管 清水池配水池沉淀池普通快滤池絮凝池 二级泵房一、取水原则及构筑物 (1)、给水水原的选择原则 设计中水原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原则; 1 所选水源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卫生防护。 2 所选水源可使取水,输水,净化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3 所选水源具有施工条件; (2)、取水构筑物选型 根据所确定的取水位置,综合其位置的水深,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岸坡,河床的形状,河水含砂量分布,冰冻与漂浮物,取水量及安全度等因素确定选用河床式自流管及设集水孔进水井取水构筑物形式。 河床式自流管及设集水孔进水井取水构筑物特点: 1 在非洪水期利用自流管取得河心较好的水,而在洪水期利用集水井上的进水孔取得上层水质较好的水; 2 比单用自流管进水安全可靠; 3 集水井设于河岸上,可不受水流冲刷河冰凌的影响; 4 进水头部升入河床,检修和清洗方便; 冬季保温,防冻条件比岸边好;5 2 二、取水泵站(一级泵站)、选泵(1)(三用一备)12sh-13根据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选择水泵的型号和数量,选用四台3,考虑到远期的-93-4H=36.4-29.5m 的水泵。电动机型号:流量Q=612-900mJQ/h扬程23量流用10sh-19A泵,所以选用一台Q=423.5mH=26m/h扬程的水发展所以选3册。,各泵的具体参数见给排水设计手册第Q=324-576m11/h扬程H=35.5-25m,管径2.0m/sL=3m。出水管流速为吸水管的流速为1.15m/s,管径为DN450mm,。吸水管选用铸铁管,压水管选用钢管。分别采用两条吸水管和两条L=627mmDN350mm,压水管。0.94m/s ,流速为的钢筋混凝土管,L=231.5m自流管选用d=500mm 、泵房布置2)(水泵机组的排列是泵房布置的重要内容,它决定泵防建筑面积的大小,机组的间距以不能妨碍操作和维修的需要为原则。;A=2.04m1 水泵凸出部分到墙的净距1;=3m(包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376894

万吨日某给水厂设计说明376894

4万吨日给水处理厂设计 1.1.1.设计原始资料 1.1.1.设计水量 设计水厂总供水量:近期4万吨/天,远期6万吨/天。本设计中按近期设计。 1.1. 2.给水水源 县城现状取水点为取水站 1.1.3.水源水质资料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不富,开发利用率低。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5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836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81亿m3,地下水0.387亿m3,过境水1.046亿m3。 涪江从城区中心穿过,将县城分割为江北片区和江南的老城片区、凉风垭-哨楼片区。涪江多年来水量572 m3/s,枯水流量(1979年测值)为185 m3/s,河水最大流速为4.75m/s。 水质资料

1.1.4.净化水质要求 生活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 生产用水:无特殊要求 1.1.5.混凝剂 最大投加量50mg/L(以商品纯重量计),平均投加量25mg/L。液体聚合氯化铝Al2O3含量10%,液体密度10% 1.1.6.消毒剂 采用液氯,最大加氯量0.5~2.0 mg/L。 1.1.7.气象资料 潼南县地处北纬30度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变化大、多云雾、少日照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年份为18.4℃,最低年份为17.1℃,气温变化较为稳定,潼南最热

月为8月,平均气温达28℃,极端最高温度40.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 6.9℃,极端最低气温为-3.8℃。潼南县地处四川盆地底部,冬季温暖、很少霜冻,多年平均无霜期为335天,最长则长年无霜,无霜年率为14%。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18.8小时。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74.8毫米,最高年份达1413.9毫米,最少仅650.8毫米,年际变化显著。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偏多,达781.4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冬半年(11-4月)降水量仅195.4mm ,占年总降水量的20%。 1.1.8.常规工艺流程 水厂是给水处理中的主要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及其它有害成分及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所要求的水质。常规水处理工艺采用的净水流程一般为: 取水—配水井—混合设备—絮凝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二泵站—用户 1.2.工艺流程 水厂以地表水作为水源,常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原水 混 合 絮凝沉淀池 滤 池 混凝剂消毒剂清水池 二级泵房 用户 水处理工艺流程 1.3.设计水量及主要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3.1.总设计水量 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进行计算,城镇自用水量一般采用供水量的5%~10%。分两组。 Q d =40000*1.05=42000m 3/d=486.11L/s ,则每组的设计水量为243.05L/s 1.3.2.配水井 配水井设在处理构筑物之前,起缓冲水量,均匀配水的作用,同时可设置固液分离机拦截较大悬浮物。配水井出水设超越管,当原水浊度较低时,

给水厂设计总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1.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4) 1.1.1 总体目标 (4) 1.1.2 具体目标 (4) 1.2主要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 1.2.1 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4) 1.2.2 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 1.3 设计参考资料 (5) 1.4 设计成果 (5) 第二章给水厂处理工艺的选择 (6) 2.1 设计资料 (6) 2.1.1城市现状 (6) 2.1.2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6) 2.1.3水源水质资料 (6) 2.2给水处理流程的选择 (7) 2.2.1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 (7) 2.2.2 本设计净水处理工艺流程 (7) 2.3 给水处理构筑物与设备型式选择 (8) 2.3.3絮凝池 (9) 2.3.4 沉淀池 (10)

2.3.5 滤池 (11) 第三章主要单体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13) 3.1 加药间设计计算 (13) 3.1.1. 设计参数 (13) 3.1.2. 设计计算 (13) 3.2 混合设备设计计算 (15) 3.2.1设计参数 (15) 3.2.2 设计计算 (15) 1.设计管径 (15) 2.混合单元数 (15) 3.混合时间 (15) 4.水头损失 (15) 5.校核GT值 (16) 3.3 机械絮凝池设计计算 (16) 3.3.1 主要设计参数 (16) 3.3.2 计算 (16) 3.4沉淀设备的设计 (20) 3.5 滤池设计计算 (25) 3.5.1 计算依据 (26) 3.5.2 设计计算 (26) 3.5.3 校核强制滤速v′ (27) 4.5.4 滤池高度 (27)

南京工业大学 给水厂课设设计计算说明书

南京工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 水质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 新泰市给水厂工程 姓名: 学号: 班级:给水0602 指导教师:梅凯 日期:2009.12.14

一﹑设计课题 (1) 二﹑工程概况 (1) 三﹑设计要求 (1) 四、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 3 - (1)原水的水质分析..................................................................................................................... - 3 - (2)确定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 3 - 絮凝池工艺比较:................................................................................................................... - 3 - 沉淀池工艺比较:................................................................................................................... - 3 - 滤池工艺比较:....................................................................................................................... - 4 - 五、构筑物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 7 - 1 设计水量的计算........................................................................................................................... - 7 - 2 混凝剂的配制投加及混合........................................................................................................... - 7 - 3 絮凝池的设计计算....................................................................................................................... - 8 - 4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 10 - 5 普通快滤池的设计计算............................................................................................................. - 12 - 6 Cl2消毒的设计计算................................................................................................................... - 16 - 7 清水池的设计计算..................................................................................................................... - 17 - 8 二泵房的设计计算..................................................................................................................... - 18 - 六、水厂附属构筑物的设计................................................................................................................. - 19 - 1 辅助建筑物面积......................................................................................................................... - 19 - 2 水厂管线布置............................................................................................................................. - 20 - 3 水厂的道路及绿化布置............................................................................................................. - 20 - 七、水厂总体布置................................................................................................................................. - 21 - 1 水厂的平面布置......................................................................................................................... - 21 - 2 水厂的高程布置......................................................................................................................... - 21 - 参考资料................................................................................................................................................. - 2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