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

(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

(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

(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老师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带着思考读教材。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编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学生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

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三)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向自己提问“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现代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四)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是我们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二、读懂学生是准确到位益智目标、合理选择益智策略的主要依据(一)“读懂学生”什么

1)心理特征

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

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

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

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

(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

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

(三)如何“读懂学生”

1) 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课前访谈、课前问卷、

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3) 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四)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五)如何读懂课堂中的学生

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

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

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

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不能想当然。老师上课时可以问“谁听清他的意思

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必须以“你认为呢?”类似问题确认。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才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拟定益智目标,才能根据目标制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益智策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是实现益智课堂的基本保障:

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

(一)目标的角度

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

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

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

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

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估计费用》如果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

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

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

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的角度

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

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课堂的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课堂的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如果不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之后,教学形势的变化,总是将学生理解为备课时所考虑的状态,那么教学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四)过程的角度

1)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表扬和激励学生,要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没有廉价的表扬,只是循循善诱。例如:老师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2)课堂上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3)课堂上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4)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5)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6)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五)基本功的角度

1)教学中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教师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轻松不乏幽默,语言严谨干练,对学生真心的表扬,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追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个挖掘孩子思维的铁锨,往深里挖,而不仅仅是让她们的思维流于表面。在课堂上处理生成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问。

其实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有效度。

教师的创造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一个好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他们把握知识的走向。课程改革不管走的多远,始终要回到课堂教学。

3)是否注重了学科的作用

4)是否合理安排了练习

5)是否具有个性特点

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一)

1)以本为本的备课;

2)满堂灌的教学;

3)满堂问的教学;

4)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

5)简单化的练习

应用“熟能生巧”的意识和想法,把“熟能生厌”变成“熟能生趣”、“熟能生笨”变成“熟能生智”。

6)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一点,专家特别反感。如果一节课学生只是知道了简单的对与错,没有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是一潭死水。

主要问题(二)

1)情境的表面化;

2)活动的形式化;

3)教学偏离了目标;(注意:(1)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2)目标应当反映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能目标要清晰、情感态度目标要具有弹性。)

4)非学科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数学教学来展开。);

5)浅层次的教学(缺乏思考的教学)。

专家们对读懂课堂的观点:

1.不要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要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湖南易虹辉

2.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钱守旺

3.针对教师提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太多,则时间不够;太少,则显得课太单薄,怎么办?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我和杨校长课前制定的目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机智不同,所以最后实现目标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专家认为:好的课堂并非没有瑕疵,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展示,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5.精彩的课堂是不仅要改造教材(增值),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源自于师生的互动。

6.执教老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听课老师要读懂他人的课堂。反思的力度、程度、时间等,都影响着教师读懂课堂的程度。

读懂“教什么?”

读:预设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无实现?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目标吗?

反思:“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什么时候要调整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学中新生成的目标?

读懂“怎么教?”——能否引起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1)、读:每一个教学活动。

(2)、反思:这个教学活动的数学价值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益智目标及益智过程?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7、当学生遇到了陌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画图、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益智的最有效途径!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活动,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课堂是场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面对主体——学生、媒介——教材、场所——课堂,要读懂它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前题,才能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才能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有全面的收获,课堂才会高效、实效。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摘要】: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见识少,思维缓慢,还有家庭或社会原因,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我们乡村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传统教学观念,只是强调学生怎样尊重师长,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怎样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只是一味灌输、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词】:读懂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享课堂教学带来的欢乐。 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就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领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展示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明白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相关习题,每一堂课都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2,教育智慧与真情 ----读懂学生的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懂学生的心》心得体会 侯营学区郭白小学白翠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用师爱这把金钥匙去呵护、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我有幸听了杨敏毅老师的报告视频,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念。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生与老师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和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视。 第二、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一视同仁。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教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因此,要备好一堂课,必须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老师自己、备教学反思。科学的备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备课与教学研究 备课即设计。通俗地讲,设计就是按一定的“计”来设立有关项目和有关程序。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在这里,“课”就是教学,“备”就是研究,因此所谓“备课”就是“ 研究教学”。与一般的教学研究不同的是,它不是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它是研究一堂具体的课如何上,着眼于“如何行动”。因此更准确地说,备课就是研究如何行动。 教学改革与备课的功能改造 备课的功能改造与教学的改革相关。传统教学是执行教案设计的步骤。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是备课的执行过程,而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再是教学方案设计记录,而是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指导思想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换一句话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传统的备课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蓝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是为教学提供确定蓝图的依据。简明地说,过去,备课是教学的脚本;现在,它应该是研究的记录。 备什么:备课内容的大调整 备课需要从“教学方案”的层次退到为设计方案作准备的层次上来,这一变化首先要体现在备课内容上。备课备什么?过去,教师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这三大块内容都属于“教学方案”的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备课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课堂里出现了与教师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原有的备课内容的情况,只能有这两种选择。 备课的功能得到了改造,内容也必须改造。改造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都应该纳入到备课的范围里来;第二,是更重要的,教师也许可以不提出具体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过程方法,但必须对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过程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深刻的把握。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研究性因素,属于“研究性备课”。在这种研究性备课的情况下,课堂里出现任何情况,教师都可以根据我们在课前的研究灵活应对。 备课的呈现方式 目前备课的形式主要是“教案”。这是从“教”的角度来呈现备课内容的。实际上,备课并不只有这一种形式,还有所谓“学案式备课”,这是从“学”的角度来呈现备课内容的,它的格式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困难及其克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还有所谓“材料式备课”,就是从为教学准备充分的材料的角度来备课,包括背景材料、文本材料、研究材料、教学材料,教师对材料烂熟于心,在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协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教学的基本过程也就在这种“协商”中明确或形成。还有所谓“研究式备课”,教师从“ 研究”的角度来把握文本,从“研究”的角度来考察教学的基本原则。备课就是对这一系列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记录。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桂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真正地实现有效的 一、读懂教材: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文本而去履行的“公式”,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定制教学目标时,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在设计《平均分》的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定好了这个目标我又在思考:既然有动手的过程,应该动口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有了动手和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教学目标中又多了一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看了看教材中的情境,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何不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又增添了“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文明习惯。有了这样的4个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在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情况。读懂了学生,有效教学自然不成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总是感觉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除法算式。但是教学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12÷3=4,但是遇到“12个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却仍然用12÷3=4来解答。是我高估了学生,课前,有的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课中,有的学生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得一知半解。课后,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知己知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15T09:10:40.0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桂华[导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吉林省白城市通榆蒙校(137200)李桂华通过第一轮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使我更加明确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读懂,懂到通透,达到博懂,才能行之有效。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谈几点做法:1正确使用教材 教材是专家所编写,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在读懂“四目标”(课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目标,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恰当使用教材。①换掉不符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境图;②对书中信息零乱的进行重新梳理。如六年比的应用49页例2,读懂教材上的信息、明确还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洗洁剂,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不同问题,补充书中的空白点;③对知识上跨度大的内容要架个梯子;④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些辅助资料,如课件、实物。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⑤把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概念类,固定不变的定义、性质、公式……,计算类,解决问题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它们的编排特点,指导他们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路可走。如对一些定义概念,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阅读,在读中消化理解。对一些性质、公式要掌握其推导过程,对于计算要掌握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要明确此类题的结构,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2正确评估学生 对学生既要看到他显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隐性的一面。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是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要正确评估每一个学生,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很公平。在课堂上不要随便冷言冷语的指责,出现问题要委婉处理,能课下解决的课后解决,课上要赢造民主愉悦氛围,让他们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无忧无虑,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对学习才能达到乐此不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极至。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教师教学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和平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民主交流的愉快感。 4学会沟通与交流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主动营造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情景。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5重视自身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三要素是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是活动场所,教材是媒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常态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觉得它是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读——懂——行——思”到“再读——再懂——再行——再思”。经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轮回撞击,不断升华总结的过程,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充电”,做到“一面教、一面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于高效。 6优化学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怎样去读懂教科书,学会如何质疑,怎样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怎样和同学合作去解决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将形成自学能力。 7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加以斧正,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并警示后续教学;对教学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给予他人借鉴与光大。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师往往进步很快。这也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每日三省吾身”,一省,早起今天几节课,每节讲什么,学生达到什么标准,哪些学生会有困难,如何解决。二省,一天下来,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没做到,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的理解,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做好简单的记录。三省,明天的事需要做哪些准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远要历练的教学行为。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关键,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通过备课,你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然后你才能胸有成竹的走向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备好一节课小学数学课?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1.了解本班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真正吃透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如何设计练习题,不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有层次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想到这节课那些同学学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好在课上作重点地辅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上实,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 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 了解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存在的偏见或误解,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再创造,力求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确定好教学目标。 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个环节上,要深入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和前后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什么联系,哪一个知识点最关键。只有抓住这些,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教学。 三、要备重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一堂课有灵魂。 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四、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要备疑点

数学(心得)之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

数学论文之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怎样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去读懂学生的整个思想,脉络,要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要读懂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东西,要读懂学生通过学习应有的东西,要读读懂学生学习后留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素养的养成。也就是要清楚学生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清楚就是确认。 2、明确学生为什么理解,当某一学生表达一个问题不清楚时,老师要理解学生,要耐心倾听,态度,语言要和蔼,给学生亲切感,再就是看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 3、教师应该放手一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学生理解权,还学生主动权。 4、读懂学生,就是要走近学生,清楚学生的意思,置身于学生之间,学生的信心会更足。 (二)怎样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理念。 1、教师要知道这一课的知识点在哪里,教好这一课的方法在哪里,你教这一课的经验在哪里,老师不一定按照教材编排的教,只要你认为怎样教,学生易懂,你就达到了目的。你可以改编教材。教育专家还,允许老师在教学中放一些小错误,但不能放数学底线上的错误,专家所说的底线,你不能把一节概率的课上成计算课,这就是底线。 2、难(知识),它有多难,它的困难在哪里,走那条路才能达到目的。 3、要知道这节课的起点终点在哪里。 无论教材怎样改,决定课堂教学的还是教师,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直接体现

在学生身上,实际上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新教材上完后还要反思,反思后又要去备课,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那么我们加一些研究的味道,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有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去读懂教材。 (三)怎样读懂课堂 课堂就是一个互动过程 1、如何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动问答。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2、要避免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要真正落实到位。 3、课堂不是专门为好学生设计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要照顾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消化这节课。 4、老师的评价语言。 每节课的活动安排,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到底是否真正讨论了,落实了没有,这就要老师去读懂课堂的地方。也就是说老师课后一的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课后老师要反思,写感受,反思这节课好的地方在哪里,差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学得如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懂学生》案例

《读懂学生》案例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在现代社会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群远比缺乏自信的人群成功的概率要高的多,对于儿童来说从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美术学科鼓励创意、推崇个性,所以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自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真正的获得自信,爱上你的美术课呢?我们要读懂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平时处处播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美术课要让孩子们感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参与。 案例描述 在一节学做贺卡的手工课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贺卡上写上给父母的祝词,回家送给他们。一下课,一个小男孩儿害羞的跑到我的面前,把他亲手制作的贺卡递到我的手上,神秘的说:“张老师,你等会儿再看!”微笑着一溜烟地就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贺卡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张老师好,告诉你一个秘密,你长得和我妈妈很像。我很喜欢你,也很喜欢上美术课。请回信。”虽然这张贺卡做的很粗糙,画的也不是特别精美,但在那一瞬间,我感觉这是我收到过的最漂亮的贺卡。 于是我回去也做了一张贺卡,写了一些鼓励他的话,当作回信送给了他。事后,我与他的班主任随意聊天时,了解到这个孩子现在活泼多了,居然还给班主任老师看了我的回信,学习也比以前更努力了。 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了这个小男孩儿刚入学时腼腆的样子。记得在开学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同学们都开心地在画画。他却拿着笔迟迟不敢画,我走到他旁边,用手轻抚着他的头:“小朋友,你怎么不画画?”我问,他说:“我画不好,幼儿园的老师说我画得不好。”“会写你的名字吗?写出来让老师看看。”他慢慢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你写得字很漂亮,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他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他这个圆形像什么?他说像太阳,我启发他把圆形添画成太阳后又因势利导:你还会画什么形状?他又画出了三角形、方形等,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