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囊状幼虫病及其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及其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及其防治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93262.html,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93262.html,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一)虫情监测 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18:00—24:00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

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县乡测报点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 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400亩林地设一块2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1枝,每2日观察一次,记载杨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50 cm标准枝2条幼虫; 危害程度:轻度为50 cm标准枝2—5条幼虫, 中度为6—8条幼虫,

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二十八种中草药,随需可收藏)

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二十八种中草药,随需可收藏) 展开全文 1.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干块根,8~10克,煎汤,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疗。 2.半枝莲的干草50克,煎汤,可治20~30框蜂。 3.五加皮30克,金银花15克,桂枝9克,甘草6克,煎汤,可用于40框蜂的治疗。 4.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50克。 5.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 6.山乌龟20克、甘草6克、虎杖6克、多种维生素5~10片。用法:将药用冷开水浸泡30分钟后,用大火煮沸,然后用

小火煎熬5分钟,滤出药液,再熬1次,和并滤液按1:1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桨,再把研细的多维粉加入,调匀后喂蜂。每1剂可喂10~15箱蜂,隔日1次,连喂4~5次。经我们对发病蜂群的治疗观察,经2个疗程,并配合上述的综合措施,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7.半枝莲15克、虎杖10克、贯众15克、桂枝5克、甘草8克、蒲公英10克、野菊花15克、金银花10克。将上方加水充分煎煮后过滤,加入多种维生素片20片,按1:1加入白糖做成糖浆喂蜂,每剂药可喂30~40脾蜂。连续喂5个晚上。 8.一旦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后,可用1000毫升的糖浆加1支穿心莲注射液摇匀后制成药液,每天喂250毫升药液,直至痊愈。预防也可按上述药液喂蜂5天一次,连续喂了3~5次,可以起到预防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换箱、换脾和换王等手段效果会更好。 9.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10克,元胡10克;虎杖25克,甘草10克,元胡10克;华千金藤30克,元胡10克;治疗时选择任一配方加水浸泡,以文火煎熬约30分钟,取滤液按1:1比例加白糖或蜂蜜制成糖浆,调匀喷脾,每剂可喷喂30~40脾,在喷喂之前,每群按扑尔敏1片,病毒灵2片的比例,研成粉末加入糖浆中。

三大蜂病防治

中蜂三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一、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病,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主要危害大幼虫或封盖蛹,往往造成毁灭性损失。主要症状是:病初幼虫表现为前端下垂,头部前端三分之一处变得透明,体后分节明显,后期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并且头部上翘,形似龙船。故又叫蜜蜂勾状幼虫病。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用镊子夹出时呈囊状。目前,治疗囊状幼虫病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实施活框养殖的蜂场,在春秋繁殖期间,应在蜂脾两侧放上草把,副盖上方加盖草帘子,达到增温、保温效果;适当撤脾,使蜂高于脾,一般1—3框蜂由1框起繁,3—5框蜂由2框起繁;适当补饲,保证饲料充足。 2、换王断仔或幽王断仔。换王断仔为除去病群蜂王,换入成熟王台。幽王断仔则是控制蜂王产卵,将蜂王用王笼囚住,幽闭7—10天,清毒或治疗后再放 出蜂王继续繁殖。 3、及时清理病害仔脾及消毒。对蜂箱、蜂具、发病群仔脾和场地进行消毒 处理,常用石灰水泡洗蜂箱、蜂具,用苏打水喷撒场地。 4、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进行人工育王。尽快用场内无病蜂群进行人工育王,用新王替换抗病力差的蜂群中的蜂王。 5、药物治疗。通常以中草药为主,辅以抗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中药:贯众三十克,金银花三十克;虎枝二十克,紫草十五克,甘草十五克,青木香十克;五加皮三十克,金银花二十克,桂枝十克,甘草六克;板蓝根十五克,穿心莲十五克,贯众十五克。以上任选一方,加水一千毫升,煎浓缩至二百五十毫升,去除药渣,加白糖或蜂蜜八两,即可喂治十至十五框蜂,连续饲喂3—5天为一个疗程。抗菌药物:用菌毒快克或百菌杀喷脾,或掺入糖浆中饲喂病群。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典型症状为2—3日龄幼虫感染死亡。初期死亡幼虫外观呈苍白色,以后变黄,尸体残余物无粘性。检查巢脾时可以看到空房和仔房相间成花子脾,严重的空房多于仔房。蜂群感染欧洲幼虫腐臭病后常常伴发生囊状幼虫病。由于欧洲幼虫腐臭病多发生在春季,主要的外界因素多为气候变化幅度大,饲喂、保温不当所致。如果外界蜜源条件好或进行了适时饲喂和加强保温,即使有少量病虫出现也可以不治自愈。对于感染较重的病群可以用菌毒快克或百菌杀等抗菌药物对症治疗。此外,应注意在蜂群中提供清洁饮用水,并且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以避免工蜂采集不洁净污水回巢。 三、蜡螟病 蜡螟病,俗称巢虫,是中华蜜蜂的主要敌害,常造成蜂群逃逸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在防治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在蜂场的日常操作中注意收拾残留的各种废巢脾并妥善保管,及时化蜡。除用升华硫熏杀巢脾内的幼虫外,还可用90%的冰乙酸蒸汽熏杀。 2、适时清除巢箱里的蜡屑,特别是蜂箱缝隙,更应仔细清理,必要时可用喷 灯烧烤。 3、在蜂箱底部边角缝隙处放上生白灰,既可防治蚂蚁,又可防治巢虫。 4、加强群势,抽出多余蜂脾,始终保持蜂脾相称 5、及时下巢造新脾,消除蜡螟产卵场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中蜂和意蜂疾病防治

一、蜜蜂疾病防治参考用药技术 防治对象药物名称有效成分配比浓度使用方法休药期备注 蜂螨氟氯苯氰菊酯 条 氟氯苯氰菊 酯 按照说明书使用 德国贝耳公司 生产 双甲脒条双甲脒500mg 悬挂于蜂群空隙处,每群 1条,点燃密闭熏烟15mi n,每周1次,3周为1个 疗程 7天 氟胺氰菊酯条氟胺氰菊酯 悬挂于蜂群内,每群2 条,3周为1个疗程,生 产期前1个月停药。 采蜜期禁 用 甲酸溶液 (甲酸烟熏 剂) 甲酸 甲酸:乙醇= 7:3(体积) 熏蒸,无蜂使用。临用前 将二者混合,在22℃以上 气温下,密闭熏蒸5h~6 h,每10mL在标准箱内熏 蒸7~8张无蜂封盖子牌 大蜂螨草酸溶液草酸 1.夏末秋初可用每升水加草酸30g制成3%草酸溶液,向蜂体上喷雾,压制大蜂螨,向蜂脾每面喷2~ 3mL; 2.晚秋,气温在5℃以上时,在1升1:1糖浆中加草酸35g混合均匀,现配 现用,溶液温度30℃左右。用50mL以上大容量的注射器,在每条蜂路滴注4~5mL,直接滴在蜂体上。不需要松动巢脾。处 理时带防护手套。 小蜂螨 升华硫 (复方升华 硫) 硫磺 用升华硫均匀涂抹在封盖 子脾表面,每隔7~10d用 1次,连续2~3次。 硫磺应是干燥 品 大蜡螟小蜡螟冰乙酸冰乙酸按说明书配制 在巢脾储存前,用96%~9 8%的冰乙酸,按每箱体2 0~30mL密闭熏蒸。 百度搜:三弟 兄养蜂 麻痹病升华硫硫磺每隔3d~5d用升华硫粉均 匀撒布在病蜂群的框梁上 或蜂路上,每条蜂路撒布 1g左右。 随到随学学会 为止 孢子虫病柠檬酸柠檬酸 柠檬酸:糖浆 =2克:1千克 选择柠檬酸、白米醋、山 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 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 加柠檬酸1克、白米醋50 毫升、山楂水50毫升,结 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 其中一种喂蜂。 联系183和15 和15连接37 和43 白米醋米醋 米醋:糖浆=5 0毫升:1千 克 不要使用含盐 分高的米醋山楂水山楂水 山楂水:糖浆 =50毫升:1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培养 目前认为,欧洲幼虫腐臭病致病菌为蜂房球菌M.pluton为致病菌。 蜂房球菌单个的形态为披针形,直径0.5~l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结成链状或成簇排列。 Cheshire和Cheyne(1885)认为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 alvei)是欧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white(1920)报道病原体是普鲁东芽孢杆菌(Bacillus pluton)。Lochhead(1928)认为B.alvie与B.pluton是同义语。Burnside(1934)认为蜜蜂链球菌(Streptococcus apis)和B.pluton 是相同的,而B.alvice与欧迪斯无色杆菌(Achronobacter eurydice)是同义词。Burri(1941)确信A.eurydice与B.pluton是相同的。最后A1eksandrora(1949)证实了B.pluton是病原菌。Bailey(1956)根据该菌的革兰氏反应和形态将B.pluton重重新定名为蜂房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普鲁东链球菌,Streptococcus pluton)。而后Bailey(1984)又根据该菌的GC%(29%)与链球菌属有(45%)很大差异,再一次将S.pluton重新定名为蜂房球菌Melissococcus pluton,并以该菌做为模式种,建立了蜂房球菌属Melissococcus。 病原培养 在一般培养基及好气的培养条件下,蜂房球菌不生长。但据39蜂疗网调查可在下述新鲜的培养基中生长:酵母膏(Difco)1克,葡萄糖1克KH2PO 41.35克,可溶性淀粉1克,琼脂2克,蒸馏水100毫升,用KOH调pH6.6,于116℃灭菌20分钟。可采用混和法接入已倒入培养皿中的、45℃的、溶化的培养基中,放入带有10%CO的厌气细菌培养器中,34℃培养。一般4天后长出菌落。直径1~1.5毫米,白色,边缘光滑,表面微凸起。培养基中培养出的菌具多形性,常为类似杆状的形态。

中蜂过箱技术要点

中蜂过箱技术要点 在我省山区,有很多农户有饲养蜜蜂的习惯,但有相当部分是用旧法养蜂,把蜜蜂养在树筒、竹笼或没有巢框的木箱中,不能对蜂群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一种让蜜蜂自生灭的饲养方法,产量低,效益差。过箱是把养在不能开箱检 查的蜂箱或蜂桶、蜂笼中的蜜蜂,用人工的方法,转移到活框式的蜂箱中,这种方法就叫过箱。过箱后的蜂群,养蜂者就能随时开箱,抽出巢脾进行检查,并对蜂群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此外,蜜蜂生活在没有巢框的旧式蜂箱中,巢脾不能移动,在收蜜时,只能毁脾取蜜,巢脾不能重复使用,这样,每收一次蜜,蜜蜂就要重造一次巢。因此,每个花期,只能收一次蜜,产量低。加上毁脾灭子,严重阻碍了蜂群的发展。过箱后,由于使用活框式的巢框,巢脾可随意取出,收蜜时可重复使用,一个花期就可多次收蜜,产量高。且收蜜时,不损害巢脾上的蜂子,因此不影响蜂群的繁殖。过箱条件1.蜜粉源:由于过箱是一 种强迫蜜蜂迁移的方法,难免造成蜂巢内贮蜜的损失和对蜜蜂幼子的伤害。因此,为了过箱后能使蜂群情绪安定,群势能早日恢复,一定要在外界有较多的蜜粉源植物开花时,才能过箱。2 .气候条件:由于过箱时,要使蜂巢在蜂箱外暴露一段时间,气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蜜蜂的幼子闷死 或冻死。因此,过箱应在气温为2 5?3 0C、晴朗无风的天气进

行,且要尽量缩短子脾在箱外暴露的时间,才不会造成蜂子闷死和冻死,也不会使蜜蜂情绪暴烈,容易螫人,使过箱能顺利进行。 3 .蜂群条件:要求蜜蜂群势过箱后 具有两足脾以上,脾上有较多低龄的蜜蜂幼虫,贮粉、贮蜜较足,无病虫害等。过箱工具蜜蜂过箱工具有:蜂箱、上了铁丝的巢框、割脾刀(可用水果刀、垫板(多块,其中一块与巢框内径长宽相同)、缚脾用的绳子(尼龙绳、麻皮等)、收蜂器、面网、喷烟器、装废弃巢脾的桶、毛巾和水盆等,还要一套开箱的工具。过箱方法过箱要求快速时间短、动作轻稳利索,最好能在20分钟内过箱完毕。为达到以上目的,过箱最好由三个人协同操作。过箱有三种方法:翻巢过箱、原巢过箱和借脾过箱。现将过箱方法介绍如下:(一)、翻巢过箱所谓翻巢过箱,就是将要 过箱的蜂巢翻转180。,使巢脾的下端向上,利用蜜蜂向上的特性,驱赶蜜蜂离脾,使蜜蜂进入收蜂笼或空蜂箱中,然后进行割脾过箱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避免巢脾断折,操作较为方便。对凡可翻转或底板和侧板可打开的箱或蜂桶等,都可用这个方法。 1.翻转巢箱:将巢箱搬离原地, 在原地放一个空箱,用于收集飞回巢的蜜蜂。把巢箱底部清扫干净,然后翻转18 0。,放在平地或另一个空蜂上。如果原巢离地较远,可逐日下降到过箱后放置蜂箱的位置,再 过箱。 2 .驱蜂离脾:打开诱捕箱的底板或蜂桶无巢门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草履蚧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近些年,我省特别是豫西北地区杨树上草履蚧危害严重,致使部分大树树势衰弱,生长量锐减;更有甚者,由于草履蚧遍布树体树干缝隙、梢部幼嫩处刺吸汁液,分泌油状蜡液,造成5、6年生的大树成片死亡。 草履蚧属同翅目,蚧亚目,旌蚧总科绵蚧科,在我区原多为害核桃树、柿树、梨树、苹果树、椿树特别是香椿等林果木。而近年来,对杨树等重要用材林树种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危害林木以若虫和雌成虫为主。 现将草履蚧外形特征、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介绍一下,便于辨认和防治。 外形特征:雌成虫个大,体长10毫米左右,椭圆形,背部隆起似草鞋,黑褐色,腹部8节,体背有横皱和纵沟(我们看到雌成虫时,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树干上较为零星的出现)。雄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开后长9—11毫米,头胸黑色,腹部深紫色,前翅紫黑,前缘略红,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成虫对林木危害小,交配后即死亡(因为交配在树冠上完成,我们很少看到雄成虫)。卵,椭圆形,长1—1.2毫米,黄褐色,光滑,产于土层中的卵囊内。若虫是从2月下旬孵化出的小幼虫开始上树至5月上旬变为成虫前这一阶段均称为若虫(这个阶段虫体对林木危害最严重)。其体形与雌成虫相似,个体小,3月中旬身长约2毫米,红褐色或黑褐色,足明显。 生活规律及危害特征:草履蚧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层中越冬,2月上旬开始孵化。若虫先期吸食根部汁液,3月上、中旬杨树萌动前大量上树,聚集在小枝表面、主干缝隙处刺吸汁液,使芽

不能正常萌发,甚则整个树冠死亡,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4、5月份危害加重,虫体在树体外层层堆积,不断吸食树体汁液,分泌大量油状蜡液。雌成虫5月上中旬成熟,交配后继续为害至6月上旬陆续下树入土产卵于根部10—16厘米土层中。 防治方法:(1)阻止小幼虫上树,于树干高1米处刮除老树皮一圈约7-8厘米宽,上涂虫胶或废机油,每隔10—15天涂一次,也可在刮皮处贴上宽胶带,贴紧确保胶带与树皮之间没有缝隙。并且一定要及时清除环下若虫,清理间隔时间视上树若虫数量而定,若虫上树高峰期可每天定时清理;树干光滑者可直接涂抹或粘贴。 (2)药剂防治:于3月中旬至4月初,若虫上树高峰或群集树体时,喷洒木虱净(1000-1500倍液)或内吸性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范围包括树干基部地面以及树干、树冠;或根埋灭涕威,呋喃丹等特效药,每株剂量10-30克,视树大小而定,埋后灌一次大水(此类药物剧毒,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给树木施农家肥特别是圈肥或厩肥时一定要充分发酵,避免生肥传播草履蚧。因为草履蚧一旦大发生,很难在一年内彻底根除,需连续几年严加防治,明显影响林木生长量,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本不是我区的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但是近一年,有林农打电话到电台询问他们当地发生的是不是美国白蛾,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错失去看现场的机会但是美国白蛾一旦发生,如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很快蔓延开去。所以这里介绍一下美国白蛾生活规律和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调查与防治:李紫伦、欧霞、胡军军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调查与防治:李紫伦、欧霞、胡军军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 、“尖头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西方蜜蜂对该病有较强的抗性, 不易发病, 即使发病也不太严重, 很快便会痊愈。但中华蜜蜂对该病的抗性较弱, 经常在较大的范围内出现暴发, 对蜂场造成较大的损失。近年来, 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广西东部地区大面积流行, 贺州、梧州、钦州、玉林、南宁等地的中蜂群感染率达60 %以上, 许多中蜂场遭受到毁灭性的灾害, 对我区养蜂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 在中蜂生产中至关重要。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近年来, 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广西中蜂养殖区大面积流行, 据我们调查了解及当地蜂农反映, 八步区的大平乡、昭平县的富裕乡、蒙山县的黄村镇、钦北区的那蒙镇、陆川县的沙坡镇、贵港市覃圹区、横县的镇龙乡等地的蜂场中蜂囊状幼虫病传播迅速, 病情相当严重。2004 年4 ~6 月, 我们对以上疫区的500 个蜂场, 25000群中蜂进行疫病检查, 其中健康中蜂8750 群,患病中蜂16250 群, 疫病感染率为65 %。该病主要感染2 ~3 日龄的小幼虫, 潜伏期5 ~6 天, 患病的幼虫约80 %在封盖后的大幼虫期死亡。病死虫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 用镊子很容易从巢房中拉出, 内部组织液化, 外皮坚韧, 提起末端形似盛水的皮囊。病虫死亡后, 巢房盖变成暗

黑色, 下凹, 有穿孔。死虫干枯后,脱离巢房壁, 皱缩扭曲, 成“龙舟状” 。蜂群发病表现出两种类型:部分病群发病较重, 幼虫大量患病死亡, 成蜂表现不安, 采集活动减少, 蜂群容易 飞逃, 为“重病型” 。有些病群发病较轻, 子脾出现数只病死 幼虫, 蜂群繁殖和采集活动正常, 为“轻病型” 。2 病原根据以上患病蜂群的临床症状, 我们初步诊断为中蜂囊状幼虫病。据杨冠煌教授1973年进行的囊状幼虫病研究报道, 引起中 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 属于肠道病原属, 病毒为球形颗粒, 直径为30 纳米, 无囊膜, 遗传物质为 RNA , 分子量为2.8 ×106 。该病毒在患病幼虫的尸体中可以存活10 天;在蜂蜜中只存活5 ~6 小时;阳光直射5 ~ 7 小时可彻底将其杀死;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可以存 活三个月, 冬季则最多可存活四个月, 一般来说残留在巢房 壁中的病毒是造成蜂群重复感染, 年年不绝的主要原因。我区所发生的疫病及发病过程与杨教授的研究相吻合。3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3 .1 传播途径我们在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 有些养蜂员不注意操作规范, 蜂具不进行严格的消毒, 随意 调换巢脾, 病毒从患病蜂群传播至健康蜂群。另外, 盗蜂、 迷巢蜂甚至巢虫等也会成为囊状幼虫病毒的携带和传播者。由于囊状幼虫病毒可以在工蜂体内繁殖而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所以工蜂就成为蜜蜂群内的主要传播者, 尤其是幼年工 蜂在清理搬运病死幼虫时会吞下含有大量病毒的病虫体内

爬蜂病 的 防 治

“爬蜂病”原认为是孢子虫病并发症,因为有些症状与孢子虫病相似,镜检也发现有孢子,但有些症状与孢子虫病不完全样,所以群众也就自称为“爬蜂病”。《中国养蜂》1988年第5期报道的《蜜蜂的一种新病一一蜜蜂螺原体》一文读后,才得其详。 近几年,我通过多种防治试验,找出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省内外一些养蜂者来人、来信询问,我将此方法向他们做了详细介绍,通过追踪访问,大部分“爬蜂病”用此法防治得到治愈,证实了该治疗方法,不仅在邯郸地区有疗效,也适合外地。现将该法借《中国养蜂》一角献给广大读者,供参考。 一、“爬蜂病”的症状 患病蜜蜂腹部膨大,中肠变白,后肠似球形,内有不消化的花粉。有的腹部不大,或个体小于正常蜂,后肠有棕色或绿色积水,有臭味。在巢内多表现翅膀翘起,行动迟缓。病蜂在巢外到处乱爬,蹦跳咫尺,不能飞行。多死在巢前1米左右的范围内,场地的小坑、杂草棵下常见有成堆的死蜂。 二、发病时间 在四川春季繁殖蜂群时,幼蜂患病的最多,连续阴雨,夜间就有大量病蜂爬出箱外,多达每平方米200多只。在河北省4月份繁殖季节,有个别蜂群开始发病。刺槐花期的中后期(5月上旬)发病严重,到8月末爬蜂减少,10月上旬就仅有个别死蜂。发病有急、慢性两种;急性“爬蜂病”暴发时,在2~3天即死亡大半,一周内可死掉?o%,几乎看不到外勤蜂飞行。由于哺育蜂减少,患病群大量拖子,一个15框蜂群20天后只剩下2框蜂。大名县一个养蜂户有40群、485 框蜂,在刺槐花期“爬蜂病”死掉490框蜂。有的还会出现逃亡现象,武安县一个养蜂户,在荆条花期一天下午逃亡5群。慢性“爬蜂病”每天死亡较少,繁殖季节,群势不能上升,在主要蜜源流蜜期,比无病群少取蜜50%左右,生产王浆移虫接受率低,产浆量也很少。 三,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春季放蜂场地潮湿阴雨连绵,蜜蜂不能及时出巢排泄,夏季气候闷热或缺少粉源的场地,“爬蜂病”严重。一般在缺粉源的场地采蜜,爬蜂严重。如临漳县羊羔林场刺槐花期严重缺粉,凡是在此林场采蜜的蜂群,绝大部分患“爬蜂病”,死蜂20%左右。发病轻者,转到有蜜粉源的场地,可不治自愈。如邯郸地区种蜂场王建民承包组,1987年;月在大名县卫东林场采刺槐,该场地无粉源,只有从河南转来对巢内带有少量花粉,到卫东机场一周吃光,刺槐花结束后,在转地的前1天“爬蜂病”突然暴发,次日转到涉县采柿花,当时未及时治疗,可第2天场内爬蜂很少,第3 天全场看不到爬蜂。开箱检查,蜜蜂工作勤奋,秩序井然,这是很值得探讨的现象。总之,在柿花场地采蜜的蜂场,多年来从未发生“爬蜂病”。天气闷热对蜜蜂患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场地患病多。如武安县矿山村荆条场地,地势低洼,天气闷热,进场10~15天开始爬蜂,如在该花期1个月,蜂群死亡达50~so%。永年县漫井坡荆条场地,地势高亢,常刮凉风,在此采荆条的蜂群,没有患“爬蜂病” 然而,也有与粉源、气候条件无关而患“爬蜂病’的。如有些刺槐场地,气候对蜂群比较适宜,也有粉源,但也出现“爬蜂病”。 四、防治方法 (一)预防 1.柠檬酸糖浆柠檬酸30一50克、白砂糖350克,水700毫升,煮沸,晾凉后浇框梁饲喂,10框群每次喂100克,每周1次.在喂越冬饲料时,每公斤越冬饲料糖浆加柠檬酸1克。

蜜蜂养殖学汇总

养蜂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1、蜜蜂产品价值高,用途广。 2、养蜂是一项在广大农村很好的致富项目。 3、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大幅度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且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中国养蜂业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相关蜜蜂养殖法律法规。 2.政府部门对养蜂业重视不够。 3.养蜂监管机制不健全。 4.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够。5、国民对养蜂业认识不健全,尚未看到蜜蜂授粉的价值。 蜂授粉的形蜜态学优势(考):头、胸部有丰富的绒毛,周身布满绒毛。 主要蜂产品种类: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毒,蜂蜡,蜂胶,蜜蜂躯体。 蜂蜜(采集):工蜂采集植物花内蜜腺分泌的花蜜或花外蜜腺的分泌物,经充分酿造而贮存在巢脾内的甜物质。蜂王浆(分泌):是由工蜂的咽下腺分泌的用以喂养蜂王及其他三型蜂幼虫的浆状物。 蜂花粉(采集):蜜蜂从种子植物上采集花粉后,加入一些花蜜和唾液,形成的花粉团。 蜂毒(分泌):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毒液。蜂蜡(分泌):工蜂蜡腺分泌的类脂质物质。 蜂胶(采集):工蜂从植物幼芽或树干破伤部位采集的树脂,并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和蜂蜡等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 蜜蜂蛹,幼虫,成虫(躯体): 蜜蜂生物学是研究蜜蜂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蜜蜂形态构造、解剖生理、生殖发育、行为活动等。三型蜂(注意性别):蜂群通常由两种性别的三种类型蜜蜂个体组成,即蜂王、工蜂和雄蜂。这三种类型蜜蜂,在养蜂学中统称为“三型蜂”。以昆虫学和生物学的观点,蜂群是由两性蜂组成的,即雌性蜜蜂和雄性蜜蜂。在雌性蜜蜂中又分化出两种级型,蜂王和工蜂。 三型蜂的区别(大题) 1.数量上:正常蜂群,仅有1只蜂王;工蜂数量最多,雄蜂次之。 2.形态上:个体大小上,蜂王>雄蜂>工蜂。头:蜂王头是心脏形、工蜂倒三角型、雄蜂圆形;翅膀:蜂王短,占腹部1/2-2/3,工蜂和雄蜂翅膀较长,接近腹部末端;腹部:蜂王腹部较长,尾端尖,雄蜂腹部大于工蜂,小于蜂王,尾端钝圆,工蜂腹部较小,尾端尖。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杨树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苗木品种,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植物之一,杨树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特定的病害侵袭,下面我们选三种最常见的杨树病害来分析如何防治: 杨树花叶病毒病及其防治 症状 受害叶片初生褪绿小点,进而变为不规则黄绿花斑,常沿小叶脉分布,叶脉呈半透明状,随高温有隐症现象。有些杨树无性系病叶发绉、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有的叶脉和叶柄上有紫红色坏死斑,病斑中心组织枯死。本病是系统侵染病害。发病规律:杨树花叶病病毒可以通过嫁接传染,林业生产中主要是随带毒插条传播。目前,已知杨树花粉种子不带病毒,杨黑毛蚜和桃蚜不传病,菟丝子也不传病,其他昆虫是否传病尚待进一步研究。杨树因品种差异,其抗并性的差异也很大,I-63、I-69、I-72杨易感病,107等品种较抗病。不同树岭发病情况也不相同,1年生苗木、幼树发病重,大树症状则不明显。 防治要点:加强苗木检疫,禁止疫苗和接穗调入调出。发病疫情就地销毁。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随着林业杨树育苗和造林面积的增大,杨树溃疡病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危害日趋严重,在我地主要危害黑杨、青杨、白杨及速生柳等杨柳科树种。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以上三种都是由真菌引起)。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我地也发现了一些未知病源菌引起杨树枝杆溃疡的病害,市森保站正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蜜蜂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按照生产无公害蜂产品要求进行。 一、蜂病的预防 1、选育抗病蜂种有两条技术途径,一是在同一品种内定向培育,二是利用杂种优势,选育抗病蜂种。 2、饲养强群 ①保持蜂脾相称,加强蜂群管理早春蜂群应注意保温,夏季应重视降温。除了蜂巢外部人为保温、降温措施外,应保持子脾上蜜蜂的适当密度,并根据外界温度高低,调整蜂路。 ②淘汰老脾多造新脾巢脾是蜜蜂繁育场所,也是储蜜场所,同时是病源载体,及时淘汰病群巢脾、老脾能有效减少病源传播。 3、预防蜜蜂病虫害的措施 ①提倡自繁自养除引进良种除外,不从疫区购买蜂群,以免相互感染。饲料应用自产的蜂蜜、花粉。从外地购进旧蜂箱应严格消毒后再使用,本蜂场发生蜂病,应立即隔离治疗,不要将病群巢脾任意调入健康蜂群,以防交叉感染。每年对蜂箱、巢脾消毒一次以上。 ②改革喂药方法改传统的糖水拌药为将蜂药加入花粉或糖粉喂蜂。 ③防止蜜蜂农药中毒了解周围农田喷洒农药情况,采取应急措施,预防或减少蜜蜂的农药中毒。 二、常见蜂病的治疗 蜜蜂常见病虫害有蜂螨、爬蜂病、白垩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及茶花、油茶花蜜中毒。 1、大小蜂螨 ①规律及症状夏、秋季,大蜂螨寄生率高,小蜂螨危害也开始严重。巢门前,有残翅不全幼蜂爬出,经肉眼辨认有的蜂体上附有蜂螨。在割除雄蜂脾时,能发现大幼虫、蛹体上附有大蜂螨,有时见蜂体上附有蜂螨。将新出房子脾抖蜂后,能发现小蜂螨在子脾上乱爬。 ②防治经常割除雄蜂蛹,清除雄蜂房内蜂螨。在6月上旬,主要蜜源结束后,继箱群可挂氰菊酯(螨扑)治螨。在小蜂螨寄生率上升时,用升华硫均匀刷在封盖子脾上,5 天1次,连续2~3次。7月份,在椴树、荆条大流蜜前期可关王或采用处女王交尾,造成断子,让蜂螨暴露在蜂体或巢脾上,再挂氟氨氰菊酯条治螨。大流蜜期不用药,预防蜂药污染蜂蜜。 2、爬蜂病 ①规律及症状南方一般在春季4~5月份油菜花期,北方5~6月份洋槐花后期、荆条花期易发此病。西方蜜蜂爬蜂病,主要由螺原体、孢子虫等病原综合引起的青壮年蜂病。病蜂爬出箱外,行动迟缓,不能飞翔,聚集在低洼地或草丛中。有的死蜂双翅展开,吻伸出,但不同于农药中毒。 ②防治药物防治可用柠檬酸。继箱群每晚喂500毫升药物糖浆,内含2克柠檬酸。每天1次,连续喂3次,停3天,再喂3次。 3、白垩病 ①规律及症状一般发生在春季及初夏,外界气温19~30℃,空气潮湿。由蜂球囊菌寄生引起的蜜蜂大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在巢门口可发现有灰白色或黑色片状硬质幼虫体。患病巢房封盖不齐有凹陷、穿孔。死亡的幼虫呈干枯状,白色或灰黑色,无臭味,无粘性,易被清除。 ②防治此病发病后不易治愈。蜜蜂春繁时,不喂来历不明的蜂花粉,箱内换入茶花花粉脾或喂茶花花粉可减少白垩病发生。发病轻时,可用药物治疗,用丙酸钙加入糖浆喂蜂,继箱每群喂糖浆0.5千克(含丙酸钙0.5克)。严重时应该换脾,必须蜂多于脾,再喂糖浆。

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尖头病”、‘‘囊雏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西方蜜蜂对该病的抵抗力较强~感染后常可自愈。东方蜜蜂对该病的抵抗力弱~在大面积流行中~中蜂几乎遭到毁灭性损失~该病是蜜蜂主要的病害之一。 一、病原 引起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肠道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该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59度热水中只能生存10分钟~室温干燥情况下可以存活3周、在病虫尸体内可以存活1个月~如果病虫尸体腐败则只能活7,10天,该病霉在王浆中可以存活3周、悬浮在蜂蜜里可存活5,6小时,据资料报道在蜂粮中可存活100,120天~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能存活80~90天、冬季则90,100天。这就是该病在蜂场中反复发生的原因。阳光直射4,7小时可以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多发生于2,4月11~12月~北方多发生于5,6月。其发病率与外界气温和蜜蜂饲养条件有关~天气骤变或饲料不足都是发病的诱因。 患病幼虫及健康带病毒的工蜂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是病毒侵人蜜蜂体内的主要途径。工蜂食入被病虫污染 的蜂粮或清理病虫的过程中~成为健康带毒者。病毒在工蜂体内特别是王浆腺中增殖~当工蜂饲喂幼虫时就将病毒传给了健康的幼虫。外勤蜂采集了污染病毒的花粉和花蜜~便将病毒带回蜂群~使该病在蜂群间传播,盗蜂、迷巢蜂、雄蜂、蟑螂和巢虫等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此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混用蜂具和调蜂等也会造成人为的污染~将病毒传给健康蜂群

三、临床症状 该病最易感染2,3日龄骑虫。病毒从消化道进人幼虫体内后~在中肠细胞、脂肪细胞和气管等组织中大量增殖~潜伏期5,6天。因此~患病幼虫一般死亡在封盖之后。死亡幼虫呈尖头子、头部上翘、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表皮增厚。从巢房中拖出病死的死幼虫呈囊状~含有颗粒液体。没被拖出巢房的死幼虫残留在巢房里~体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至褐色~最后呈一棕黑干片与巢房易脱离。成年蜂感染病毒后~一般不表现症状。 发病初期~少数死虫被工蜂清理~蜂王又重新产卵~因而在同一脾面上出现卵、虫、蛹错杂的“花子现象”。四、诊断 在蜂场现有的条件下~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 蜂群诊断:先观察蜂群活动情况~发现工蜂从箱内拖出病死 幼虫~或在巢门前地上看到病死幼虫~就要进一步开箱检查。打开箱盖~发现有插花子脾~并有囊状幼虫病的典型症状~就可以初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该病应与美洲幼虫腐臭病相区别。美洲幼虫腐臭病又称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幼虫的细菌性传染病和囊状幼虫病的相似之处是这两种病均引起封盖以后的幼虫大量死亡。但各有其特点见下表。 五、防治 1.以防为主蜂场、越冬室、工作室等平时要保持清洁。可用5,漂白粉溶液~或用10,,20,石灰乳定期喷洒~最少春、秋各1次~阴湿的场地可直接撒石灰粉。蜂场的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烧毁或深埋。

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 2018年10月

目录 一、品种简介--------------------------------------------------------3 二、基础知识简介--------------------------------------------------3-4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4-14 四、分阶段管理---------------------------------------------------14-15 五、蜂场卫生及防疫-----------------------------------------------15

一、品种简介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二、基础知识简介 (一)蜂群的组成 蜂王:1只(正常情况下),产卵。体型最大。 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体型较大 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径6-9mm,培育处女王。 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径5.0-6.5mm,培育雄峰、贮存蜂蜜。 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径4.4-5.1mm,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 (二)生长发育阶段 蜂王:(王台)受精卵3天 小幼虫:5天末封盖,5次蜕皮(大幼虫)蛹 处女王:6-9天与雄蜂交配产卵。由工蜂饲喂,小幼虫食用蜂王浆,产卵期饲喂蜂王浆。寿命5-6年,大于540日龄后产卵量明显下降。最好每年更换。处女王会杀死所有的王台的蛹;处女王之间相互搏斗,只到只剩下一只。除了交配,一般不出箱。 工蜂:(工峰巢房)受精卵3天小幼虫(3日龄喂给蜂王浆,3日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发表时间:2009-09-30T17:10:13.03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裴仲旭纪春波阮金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 摘要: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逐渐加重,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死亡的现象。品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管理粗放、不适地栽树是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营造混合林,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杨树是我国平原绿化主要树种之一,因其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可,在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中被广泛栽植。近几年绿化造林中杨树品种起主导作用,不论是栽植的用材林、防护林及房前屋后基本栽植的全部是杨树。随着杨树面积的增加,杨树各种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发展和保护绿化成果的严重障碍。 1、病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发生现状:武清区现有林地面积4万,其中杨树面积2.33万,占总面积的3/5,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约0.2万,主要是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和各种叶部病害,如今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的早期落叶,严重的出现成片死树。 发生特点:造林密度大比造林密度小的发生重;片林比网林重;低洼碱盐地栽植比土壤条件好的发生重;管理粗放的地块重;凭证单一的比混交的发生重。 2、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造林密度过大 由于盲目的追求株树,不按照科学的方法造林,在能栽1行的地方栽2行,能栽2行的栽多行,3~4年后出现林郁闭、透光条件差,致使地上部光合作用减弱、生长不良、抗逆性差,不良环境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 2.2 不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杨树是喜水、喜肥、喜透气度良好的肥沃沙壤土栽培的树种。栽地势低洼、土壤盐碱、通透性较差的地块盲目进行栽植,违背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客观规律,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树木衰弱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2.3 管理粗放 常言道三分栽树、七分管理,有些发病地块,树栽活了、放任生长,不能加强水肥管理及地表管理、地上部毛草丛生,使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造成水肥供应不足,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抗逆性减退。 3 防治措施 3.1提倡科学造林 大力提倡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要因地适宜、适地适树,提高人们对林木的保护意识,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性,保证树木正常生长,要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品种单一,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 3.2加强水肥管理 浇好冬水与返青水,结合浇水进行施肥。秋季以农家肥为宜,春天以化肥为宜。加强抚育管理,注意幼林抚育,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对于林地,及时松土、除草及间伐,使林地的郁闭度保持在0.7 左右。每年早春4月份进行树干涂白,防止春季温差大造成日灼伤,兼防其它病虫害。 (作者单位: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宝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蜜蜂常见疾病的防治

蜜蜂常见疾病的防治 蜜蜂常见的三种蜂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白垩病及囊状幼虫病,它们的主要病状是什么呢?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详细见以下内容: 1、美洲幼虫腐臭病 症状:美洲幼虫腐臭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封盖幼虫传染病,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传染源,内勤蜂清理巢房和饲喂幼虫等活动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多发于气温较高的夏季。通常感染2日龄幼虫,4-5日龄发病,出现明显症状,封盖幼虫期死亡。典型症状是巢房盖下陷,出现针头大小的穿孔,封盖子脾表面呈现湿润或油光状,患病幼虫体色从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棕色至棕黑色,幼虫头部朝向巢房盖,虫体顺着背部下塌,尾尖位于巢房底。虫体组织腐烂后,有黏性或鱼腥味。病死幼虫的尸体干枯后呈难以剥落的鳞片状物,紧贴巢房壁,蜜蜂难以清除。 预防: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持强盛群势,增强蜜蜂的清巢和抗病能力。防止盗蜂和迷巢蜂,控制病源的传播和蔓延。治疗:对发病严重的蜂群,应果断采取彻底换箱换脾治疗,即将消毒后或未接触病原物的蜂箱或蜂脾,放于病群位置,在巢门前铺一垫板,把蜂全部抖落在板上,让蜂和蜂王从巢门爬入箱内,同时结合饲喂用灭菌灵1包,加少量温水溶解后,对4千克糖水进行药物治疗,每脾蜂喂25-50克,隔1天喂1次。 2、白垩病 症状:主要感染成熟幼虫或封盖后的幼虫,雄蜂幼虫最易发病。发病初期病虫变得苍白疏松,活动及发育能力大大降低;中期,幼虫膨胀,腹部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严重感染白垩病的蜂群在箱底或巢门口常见大量的白垩状干尸。 预防:做好日常的消毒和防疫工作是主要的预防措施。治疗:发病蜂群可在每250毫升波尔多液中加入2毫升新洁尔灭制成的混合液喷脾,每2-3天一次,连续3-4天可见明显效果。 3、囊状幼虫病 症状: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南方在每年的2-4月和11-12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感染2-3日龄的幼虫,潜伏期为5-6天。主要传染源为被污染的饲料。患病幼虫一般死于封盖之后,病死幼虫头部上翘、白色、无光泽、无黏性、无臭味,用镊子很容易从巢房中拉出。子脾中间出现不规则的空房,形成“花子”和“穿孔子”。病虫末端有一小囊,内含颗粒状物的液体。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和保温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蜂群育王繁殖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①用地塞米松钠2毫升,加糖浆250克喂5-8框蜂。②用50克半枝莲加水2.5千克,大火煮沸后,微火煎15分钟,过滤后1:1加入白糖调匀,每框蜂喂100克,每隔一天喂一次。该文出自39蜂疗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