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实践指南

一份来自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围术期血液管理工作队最新的报告

实践指南是系统开发的建议,协助医生和病人关于医疗保健的决策。这些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和约束可以采用、修改或拒绝,并不是为了取代本地制度政策。此外,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开发的实践指南并不是作为标准或者绝对要求,他们的应用并不能保证特定的结果。实践指南的修订根据医学知识、技术与实践的发展。他们通过综合分析最新文献、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公开论坛的评论和临床可行性数据提供基本的意见。本文档是2005年由ASA改编,2006年出版的最新材料,“围手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一个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特别工作组更新的关于围手术期输血与辅助治疗的最新的报告。”

方法论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定义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围手术期的输血和辅助疗法。围手术期血液输血是指术前、术中、术后血液和血液成分(例如异体或自体血、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离子产品新鲜血浆冷沉淀FFP、PF24或解冻血浆)的管理。辅助治疗是指用药物和技术来减少或防止血液损失和异体血输注的需要。

指南的目的

最新指南的目的是提高输血的围术期管理和辅助治疗,减少关于输血、出血或贫血的风险。

重点

这些指南的重点放在围术期管理经历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或预期的出血量。这包括但不限于:1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急诊手术、产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以及非心脏手术2之前存在的血液病或获得性凝血缺陷患者3危重病手术或其他介入过程手术患者4不接受围术期输血的患者。这些指南以外的重点是新生儿、婴幼儿、儿童体重小于35kg和不接受手术的病人。

专责小组认为出血的生理可能受麻醉药的舒张作用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临床或者手术等情况,这些指南的建议可能不能应用。从业者需要用他们自己对临床情况的判断应用包括在这些指南里的更广义的建议。

应用

这些准则适用于住院和门诊手术,在操作室内的介入手术以及其他需要输血或辅助治疗地方(例如介入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这些准则直接适用于由麻醉医师和提供医疗护理方向或者麻醉医师超级视野下的管理的个人管理的护理。这些准则也趋向于向其他医生和涉及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人员的提供资料。

工作队成员和顾问

2012年,标准和实践参数的ASA委员会要求对于2006年出版的更新指南进行重新评估。本次修订由文献评价和由专家顾问和ASA成员通过最新的调查发现所做的评估组成。总结建议见附录1.

这个修订是由ASA委任的10名成员小组组成的,小组成员有私人麻醉医师、来自美国不同地区有学术实践的麻醉医师、专攻于输血医学的病理学家和来自标准和实践参数ASA委员会的两名咨询方法论者。

工作队通过七个步骤的过程完成指南。首先,他们在有效输血证据和辅佐治疗的标准上达成共识。第二,涉及接受输血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最初调查研究被审查。第三,要求专家顾问小组1参加各种围术期管理策略有

效性的民意调查2审查评论由任务组制定的草案。第四,指南推荐意见的征求是来自一个ASA积极成员的随机样本。第五,工作队在两个主要的全国会议举办公开论坛去征求意见稿,护理接受围手术期输血的病人的国家组织代表专家被邀请参加开放式论坛。第六,对顾问进行调查以评估他们在实施指南的可行性意见。第七,所有有用信息被用在专案组内部建立共识来完成指南。

证据的有效性和强度

对这些更新指南的编写遵循严格的过程。证据的获得有两个主要来源如科学证据基本评价证据(附录2)

科学证据

用于更新最新指南的科学证据是根据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的文献的累计发现,文献引用的获得是从PubMed和其他医疗数据库获得,直接上网搜索,专案组成员,与其他组织和人工检索在评论文章中的参考文献。

汇总文献的结果通过种类、水平和方向性的论据在指南中发表,论据的种类涉及调查设计的研究力度和质量。种类 A 证据显示结果是从随机对照实验(RCTs)中获得,种类B观测的结果是从非随机研究设计组或者没有相关的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组中获得。结论在报道中一旦可用,那么A种类证据优于B种类证据。这些论据种类被进一步划分为证据水平。证据水平涉及在两种证据种类中总结研究结果(即统计结果、数据类型以及研究报告的数量和复制发现)的力度和质量。对于这个文件,只有最高水平的证据才能含在每个干预的总结报告中,干预包括定向指定的有利、有害的干预或不定的结果的干预。

种类A。随机对照实验宣布了通过临床干预得到的特定效果的比较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结果被指定为对病人有益(B)或有害的(H);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发现被指定为不确定(E)。

1级:文献包括对充足数量的随机对照组进行meta分析,这些汇总研究的meta 分析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进行报告。

2级:文献包含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但试验的数量不足以对这些最新指南的目的进行可行的meta分析。这些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结果被作为证据进行报告。

3级:文献包含一个单独的随机对照实验,从这个研究得到的发现被作为证据进行报告。

种类B。观察性研究和没有相关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可以对临床干预与结果之间的利害关系进行推断。推断的结果将给于一个指定的方向:有益(B)有害(H)不确定(E)。对于研究报告的统计结果,有意义的阈值是p<0.01。

1级:文献中包含的观察比较(例如队列、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是通过临床干预措施对应一个特定的结果。

2级:文献中包含观测关联统计的研究(例如相对风险、相关性、敏感性/特异性)。3级:文献包含非对照的描述性统计的观察性研究(如频率、百分比)。

4级:文献包含案例报告。

文献不足

当证据是不可用的(即没有相关的研究发现)或不足时,文献中将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不充分的文献不能被用来评估临床干预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样的文献不能够提供一个关于方法论的关系的明确的结果(例如搞乱研究设计或实施)或者不符合指南中对于“集中”的定义标准。

有观念依据的证据

这些更新指南的发展中,所有的每个主题相关的有观念依据的证据(例如调查数

据、开放论坛见证、网络评论、信件和社论)被考虑在内。然而,只有从正式调查获得的结果被报告了。

专家小组根据文献里被定义的改革,制作了这个调查问卷。为了强调各个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相同的调查分布到专家顾问和随机抽样的一个成员中。

A类:专家意见。由专责小组委任的专家顾问的调查结果发表在文中的总结表格中,咨询调查回复报告的完整列表见附录2

B类:成员意见。ASA的积极成员的调查回应报告在文中的总结表格中,ASA成员调查回应报告的完整列表见附录2

用5分量表和中位数总结来记录来自专家和成员来源的调查结果。

强烈同意:中位得分为5(至少50%的反应是5)

同意:中位得分为4分(至少50%的反应是4或4和5)

模棱两可的:平均得分为3(至少50%的反应是3,或任何其他的反应类别或组合相似的类别中包含至少50%的反应)

不同意:中位得分为2分(至少50%的反应是2或1和2)

强烈反对:中位得分为1(至少50%的反应是1)

C类:非正式意见。在这些准则的发展过程中流行起来的开放论坛声明、网络评论、信件和社论都是非正式的评价和推荐指南的制定过程中的讨论。必要时,工作组可以添加教育信息或基于此信息的注意事项。

指南

病人的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需要输血的危险因素或辅助治疗包括(1)回顾以前的医疗记录(2)进行患者或家庭访谈(3)审查现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4)当显示需要的时候,开额外的实验室检查处方。

文献研究结果:尽管审查医疗记录和进行病人的采访大家都广泛接受,但是比较研究的方法不能充分的评估这些做法的影响。观察性研究和病例报告表明某些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凝血因子缺乏症、血友病、肝病)可能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Category B3/B4-H evidence)5–24有关联。此外,观测研究表明,从相关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试验)可预测术中失血量、输血的风险,或其他不良事件(如急性肾损伤)与输血(Category B2-B evidence)25–45.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强烈同意(1)回顾以前的医疗记录和访谈病人或家属来确定之前的输血史,药源性凝血病史、先天性凝血异常、血栓史,和器官缺血的危险因素。(2)回顾可用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功能和根据病人的体检情况额外的实验室检查(例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ASA成员同意和顾问强烈同意:(1)告知患者输血潜在的风险和与之相对的好处,并征求他们的意向(2)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例如瘀斑、瘀点,苍白)。

病人评估的建议

?回顾以前的医疗记录,访问病人或家属进行确认:

ο以前的输血史

ο药源性凝血病史(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以及维生素和草药补充剂可能会影响凝血【附录3】)

ο先天性凝血异常

ο血栓史(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ο器官缺血的危险因素(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最终输血触发(例如,血红蛋白水平)

?告知病人输血的潜在风险和好处,并征求他们的意向。

?回顾现有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谱。

?根据病人的体检情况,提供额外的实验室测试(例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进行病人的体格检查(例如,瘀斑、瘀点,苍白)。

?尽可能在术前(例如几天到几周)进行充分的评估,以便进行适当的病人准备。住院前患者准备

住院前患者准备包括:(1)治疗贫血(2)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停药(3)入院前自体血采集。

治疗贫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贫血标准为0.50–4.99岁儿童,血红蛋白<11.0g/dl。5–11.99岁儿童,血红蛋白<11.5g/dl。12–14.99岁儿童及非妊娠女性≥15岁,血红蛋白<12.0g/dl。怀孕女性血红蛋白<11g/dl,男性≥15 岁血红蛋白<13g/dl.入院前的治疗贫血包括用红细胞生成素和/或铁改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

文献的研究结果: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或无铁可有效减少患者需要异体输血以及减少异体血输血量(Category A1-B evidence).48–62。文献资料是不足以评价比较铁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无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疗效。当入院前口服铁剂与口服安慰剂或无铁做比较,对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或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A2-E evidence).63–65。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一致认为:在某些患者人群(例如肾功能不全、慢性贫血、拒绝输血)注射含铁或者不含铁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可以减少异体血输注。顾问和ASA成员强烈同意有关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铁的管理,如果时间允许。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文献研究:一个非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输血的需要停用华法林用低分子肝素代替与没有使用华法林的患者相比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B1-E evidence)66。观察性研究报告失血量在265~756ml,输血需求量从平均0.08到0.5单位时,术前停用氯吡格雷(Category B3 evidence).67–69 。文献是不足以评估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效果,两个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术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对于围手术期失血,输血或术后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大出血或死亡)

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P > 0.01)。(Category A2-E evidence).70,71。

调查结果显示:顾问和ASA成员强烈的认同(1)择期手术,应咨询适当的专家停止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抗Xa因子药物、抗凝药物);(2)如果有临床可能性,术前有充足的时间,那么停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例如,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如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除外(3)改变抗凝治疗现状,应考虑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增加。

自体输血

文献发现: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可以减少自体输血病人数目及每个病人异体输血量。

调查发现:会诊医师和ASA会员都非常赞同当大量血液丢失或预计输血时,保证血液和血液成分都可应用于病人。他们都同意当自体输血更好时,只要有足够时间红细胞再造,在签署同意书前都应提供病人献血机会。

住院前患者准备建议

· 可以给予含或不含铁的红细胞生成素来减少需要同种异体血的入选患者(例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性贫血,拒绝输血)。

·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给予缺铁性病人铁元素。

· 与相应专家会诊,停止择期手术病人的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因子药,抗凝血酶药)。

° 改用短效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或许适用于入选患者。

° 如果临床允许,除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以外,术前停用非阿司匹林类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吡啶类如氯吡格雷,替卡格雷,普拉格雷)足量时间。

° 阿司匹林可持续用作个体化治疗基础。

· 当改变抗凝状态时应考虑血栓形成及出血增加的风险。

· 若大量血液丢失或预计输血时,保证血液和血液成分都可应用于病人。

· 当自体输血更好时,只要有足够时间红细胞再造,在签署同意书前都应提供病人献血机会。术前准备

降低病人术中异体输血的术前准备包括以下几种:⑴血液管理方案。⑴停止抗凝。⑴过量失血的抗纤溶药物预防以及⑴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血液管理方案。手术血液管理方案包括⑴多模式方案或运算法则。⑴限制或放宽输血条件。

⑴避免输血。⑴大量输血(也就是出血)方案。⑴最大外科用血安排。

多模式方案或运算法则。多模式方案是这样一些策略:有代表性的包括预先介入来减少失血及输血需要。这一连串的方式包括与大量医学专家会诊,技术支持,使用输血公式以及床旁监测和其他围术期保护方式。运算法则是为了在依靠特定干预程序的使用过程中判断决定临界点或途径。

文献发现:当这些方案实行时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日常血液管理办法使用凝血试验或血红蛋白浓缩与多模式方案或运算对比显示了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结果变量。当凝血弹力图——指导方案或运算与心脏手术病人的标准实验室凝血试验对比时,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数学病人比例下降。当与旋转式血栓弹力计——指导有或无运算法则的出血烧伤病人比较时,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同种异体血液制品需求减少。以上研究报告方案或运算包括多种介入组分,每个单独的部分对结果的影响并未报告。

调查发现:会诊医师和ASA成员都非常赞成关于用多模式方案或运算作为降低血制品使用的策略。

限制或放宽输血策略。虽然典型报告中输血红蛋白的严格条件是小于8g/dl,分血器在小于25℅时使用,但是限制或放宽输血的定义在文献中是多种多样的。

文献发现:随机对照试验与限制或放宽输血条件的Meta分析表明,当实施限制输血时,输入较少的红细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对死亡率,心脏、神经、肺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长短未明确说明。

研究发现:ASA成员赞成,会诊医师非常赞成限制红细胞输入策略乐意用于减少输血需求。

避免输血。避免输血或减少血液丢失量的方案或许更适合特定案例。

文献发现:当这些方案施行时,研究和观察结果显示,心脏或其他重要手术可少量失血。

研究发现:会诊医师和ASA成员都非常赞成避免输血方案可作为减少拒绝输血或不可能输血病人血液丢失的策略。

大量输血方案。大量输血方案可用于以下情况:创伤后及/或术中威胁生命的出血,计划使低血容量和稀释性凝血异常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些方案需要大量的异体血和血液制品。他们经常使用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以高比例(如1:1)同红细胞处方使用。

文献发现:观察报告显示,大量输血方案使用后,新鲜冷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升高。

研究发现:会诊医师和ASA成员都非常赞成对于大量输血病人来说,大量输血方案可作为改善血液制品运输策略。

最大外科用血计划。

文献发现:观察研究显示,实行最大外科用血计划或手术用血公式可提高用血效率。最大手术用血计划与手术用血公式相比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了手术用血中交叉配血-输血比例。

调查发现:会诊医师和ASA成员都赞成可以应用且与输血政策一致时,用最大外科用血计划作为提高用血效率的策略。

抗凝逆转

抗凝逆转包括⑴术前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⑵应用新鲜冷冻血浆⑶术前给予维生素K。

文献发现:观察研究和案例报告显示,术前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四要素依据国际标准化比值的降低以及病人经过灌洗产生0.003℅的血栓栓塞事故。文献不足以估计使用新鲜冷冻血浆和抗凝逆转的影响。一个术前给予维生素K与不给予维生素K对比的回顾性研究的报告没有明确说明输血需要。

调查发现:会诊医师和ASA成员都非常赞成紧急逆转华法林。

过量失血的抗纤溶药物预防

文献发现:

∑-氨基己酸。安慰剂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术前及/术中给予∑-氨基己酸有效减少整个围术期血液丢失及心脏、骨科或肝脏手术输血病人数目。输血量则未明确报告。一个∑-氨基己酸与安慰剂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全膝置换术后、止血带放松前给予∑-氨基己酸来预防过量出血时,血液丢失和需要输注红细胞较少。

氨甲环酸。安慰剂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术前及/或术中给予氨甲环酸来预防过量出血,能有效减少术中血液丢失、输血病人的数量以及输血及血制品的量。氨甲环酸与安慰剂或无氨甲环酸控制的随机试验表明,在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手术再出血、死亡率上两者并无差别。

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膝或髋关节成形术后,松止血带前,为预防起始过量出血,与安慰剂相比,氨甲环酸仍可降低血液丢失量。一个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能表明心脏手术持续12小时后给予氨甲环酸有效。

调查结果:会诊医生和ASA成员都同意,在病人有过度失血的危险情况下,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来减少失血和输血输液反应。顾问和ASA的成员都同意关于使用抗纤溶治疗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输血。他们也都同意关于考虑使用抗纤溶治疗失血过多的其他临床情况。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文献研究: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ANH能够有效减少输血量和心脏科、

骨科、胸科或者肝脏手术需要输血的病人量(Category A1-B evidence).165–178其他的Meta分析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ANH结合术中血红细胞回收与单独的术中红细胞回收相比能够有效减少异体血输注量(Category A1-B evidence),需要异体血输注患者数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A1-E evidence).179–188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同意如果可能的话,用ANH减少输异体血患者存在的出血的高风险(例如心脏科,整形外科、胸科或肝脏科手术)。术前准备的建议

血液管理协议。

·多模式的协议或算法可以作为减少血液制品使用的策略。然而,现在没有一个的算法或协议可以推荐。

·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可以安全地用于减少输血管理。

o需要输注红细胞应基于是否血红蛋白浓度在6-10g/dl或根据潜在的或实际的持续出血(速度和幅度)、血管容量状态、器官缺血的迹象和充足的心肺储备来判断。

o红细胞在可能的情况在尽量用区间评价单位管理。

·为避免输血而使用的一种方案可以作为拒绝输血或者不可能输血的病人减少失血。

·一个复杂的(即出血性)输血协议作为一种策略可能会使用,以优化大量出血患者的血液制品的运输。

·按照机构政策使用一个最大的外科手术的血液订单安排,作为一种策略以提高血液订购的效率。

逆转抗凝药。

?用于紧急逆转华法林,咨询适当的专家或管理策略管理PCCS。

?对于部分患者给与维生素K对华法林非紧急逆转,手术后需要快速恢复抗凝患者除外。

因为失血过多使用抗纤溶药物。

?对预防性输异体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使用抗纤溶药治疗。

o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纤溶药治疗某些矫正外科手术例如膝关节置换术。

o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纤溶药治疗肝脏手术及有过度出血高风险的其他临床情况。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对存在出血的高风险患者考虑用ANH减少异体输血(例如心脏科、整形外科、胸科、肝脏手术)。

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的管理

术中及术后的治疗包括(1)异体红细胞输注,(2)回输回收红细胞,(3)术中及术后病人的监测(4)过量出血的治疗。

异源红细胞输注。输异源血的主题包括(1)血龄(2)白细胞减少。

血龄

文献的研究结果:非随机对照研究新与旧的储存血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30天的死亡率、感染性并发症、在ICU或住院的时间长度方面的影响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B1-E evidence)189–198

调查结果:关于血液管理没有考虑储存时间,顾问是模棱两可的观点,ASA成员是不同意的观点。

白细胞减少。

文献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白细胞红细胞消耗和没有白细胞消耗在术后感染和感染

并发症方面作比较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A2-B evidence)199–205

调查结果:ASA成员同意、顾问强烈同意,白细胞减少可用于减少输血并发症和异体输血。

回输回收红细胞。

术中红细胞恢复。

文献研究: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术中红细胞回输与常规输血(即非血细胞恢复)相比能有效减少异体血输血量(Category A1-B evidence)。206–217

术后红细胞恢复。

文献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术后红细胞恢复和回输回收红细胞可减少骨科大手术患者异体输血的次数(Category A2-B evidence)218–220。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强烈同意就在术中和/或术后把回输回收红细胞作为血液保护干预措施。

术中及术后病人监测。

术中及术后监测的监测:(1)出血(2)重要器官的灌注(3)贫血(4)凝血功能障碍(5)输血不良反应。

监测失血量。

失血监测包括手术区域的视觉评估,包括目前出血的程度,存在的微血管出血,外科纱布,血凝块的大小和形状,并在吸入罐的量。

文献研究:文献还不足以评价定期评估手术区域对目前出血的程度、过度的微血管出血的存在(即凝血)、观察手术纱布、血块的大小和形状、或吸引器中的血量测量失血量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强烈的认同:(1)定期进行外科手术区域的视觉评估同外科医生评估目前的手术或过度微血管出血(即凝血)(2)使用标准方法定量测量失血包括检查吸入罐、外科纱布和外科引流。

重要脏器灌注监测。

监测的重要器官灌注包括标准的监测。其他的监测包括超声心动图,监测肾功能(尿量)、脑(即脑氧饱和度监测,近红外光谱技术),动脉血气分析、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文献研究:文献是不足以评估上述监测技术的临床结果与输血合并之后的疗效。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强烈的认同:(1)除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之外,用标准ASA监视器监测重要器官灌注(即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2)额外的监测包括超声、肾功能监测(尿量)、脑(即脑氧饱和度监测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动脉血气分析、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贫血监测。

贫血的监测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监测。

文献研究:文献是不足以评估围手术期监测贫血的疗效。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强烈同意,如果怀疑有贫血,以估计失血量及临床体征为依据监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

监测凝血功能障碍。

监测凝血功能包括标准凝血试验(例如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障碍的其他的监测包括血小板功能测试和粘弹性分析(例如TEG、Rotem)。

文献研究:一项观察性研究检查医疗监测点对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量的,通过便携式激光光度计短时间获得测试结果与医疗点的监测(Category B2-B

evidence).221据报道分光光度法和传统的实验室测试结果有显著的相关性。一项观察性研究血小板数在体外循环中预测过度失血的报告83%的灵敏度和58%的特异性(Category B2 evidence)222一个随机临床试验报告,对于失血和输血的要求当TEG与标准实验室凝血试验相比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A3-E evidence)223一个临床随机试验报告,当Rotem与无纤溶监测红细胞、FFP和血小板输血的要求相比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Category A3-E evidence).224。TEG和ROTEM制导算法被证明是能够有效减少输血需求(见以上多式联运协议或算法)。对于ROTEM算法算出的失血,灵敏性是13%,特异度是52%到80%和45%的阳性预测值(Category B2 evidence)225226非随机的相关研究报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标准凝血试验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Rotem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Category B2 evidence).227–232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同意,如果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尽可能得到粘弹性分析(例如TEG和Rotem)以及血小板计数。他们都非常同意,如果粘弹性分析是不可用的,获得标准凝血试验(例如INR、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血小板计数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

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包括ABO血型不符的体征如发热、血红蛋白尿或微血管出血;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或输血相关循环负荷过重的体征如低氧血症、呼吸窘迫、气道峰压升高;细菌污染的体征如高热、低血压;过敏反应的体征荨麻疹等;枸橼酸盐中毒的体征低血钙(附录4)。

文献的研究结果:非随机对照研究报告红细胞输血后感染的高风险(Category B1-H evidence),233–23。病例报告表明,输血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包括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Category B4-H evidence)237–239文献是不能够推荐特定的监测识别这些输血不良反应。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强烈同意(1)期间和之后的输血,定期检查发热、血红蛋白尿、微血管出血、低氧血症、呼吸窘迫、气道峰压增加、荨麻疹、低血压、低钙血症体征(2)在建立输血反应治疗之前,停止输血,做适当的诊断测试

术中、术后过度出血的治疗:(1)输血小板(2)输FFP(3)输冷沉淀(4)过量出血的药物治疗。

血小板输注。

文献研究:文献不足评价血小板输注对解决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的成员都同意如果有可能的话,输注血小板之前先做血小板计数;然而,ASA成员同意,顾问是模棱两可的,获取血小板功能测试,在怀疑或服用药物(如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

输注FFP。

文献研究:对于失血和输血的要求,当FFP输血与非FFP输血相比时,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结果不一致。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同意,失血过多的患者,输注FFP之前尽可能的获得的凝血试验(即PT、INR、APTT)。

输冷沉淀。

文献研究:对于管理实际的或潜在的凝血病,文献是不足以评估术中或术后输注冷沉淀。

调查结果:ASA成员同意和顾问强烈同意,患者出血过多,在给与冷沉淀之前,尽可能的获得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过度出血的药物治疗。

过度出血的药物治疗包括:(1)去氨加压素(2)抗纤溶药物(即?-氨基己酸、氨甲环酸)(3)局部止血剂(如纤维蛋白胶、凝血酶凝胶)(4)PCCs(5)凝血因子浓缩物(重组凝血因子VIIa)(6)治疗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沉淀,纤维蛋白原)。

去氨加压素:

文献的研究结果: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去氨加压素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同意,出血过多合并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考虑使用去氨加压素。

抗纤溶药物:

文献的研究结果:?-氨基己酸与安慰剂相比治疗患者术后失血胸腔引流100毫升/小时或更多的,对于失血和输血的要求,随机对照试验是模棱两可的结果。文献是不足以评价氨甲环酸用于术后对于失血过多治疗。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同意,在患者出血过多,考虑抗纤溶药物的使用(即ε-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如果不是已经被使用.

局部止血药:

文献研究: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纤维蛋白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需要输血的患者量,与没有用纤维蛋白胶相比。表明凝血酶凝胶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止血时间。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同意,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考虑使用局部止血剂如纤维蛋白胶或凝血酶凝胶。

凝血酶原复合物:

文献的研究结果:观察性研究和病例报告表明,术中四因素PCCS的管理,其次是减少失血和标准化INR值。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成员都同意,大出血和INR值增加的患者,考虑使用PCCS。

凝血因子浓缩物:

文献的研究结果: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对于失血量、输血量和需要输血的患者量出现模棱两可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顾问和ASA成员同意,当治疗过度出血的凝血病的传统方式已经用尽,可考虑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治疗:

文献研究:文献是不足以评估术中或术后输注冷沉淀对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管理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纤维蛋白原与安慰剂组,如果术中管理患者纤维

蛋白原,能够降低红细胞输注,减少患者输血的频率。

调查结果:顾问和ASA组成员都同意,对于过度出血的患者,考虑使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术中和术后的建议

失血量管理

异体红细胞输注。

?管理血液不考虑血液的贮存时间。

?去白细胞输血可用于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回输回收红细胞。

?在手术期间适当的时候,输注回收红细胞作为缺血干预措施。

术中及术后病人监测。

?定期对外科区域的视觉评估同外科医生对过度微血管存在(即凝血)或手术出血的评估。

?使用标准的方法测量失血量,包括检查吸入罐,纱布和外科引流。

?监测重要器官灌注使用标准ASA监视器(即,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除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的特点。║║║

o其他的监测包括超声心动图、监测肾功能(尿量)、脑(即脑氧饱和度监测和NIRS)、动脉血气分析、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如果怀疑贫血,基于估计失血量及临床体征监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值。

?如果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获得标准凝血试验测试(例如INR、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或粘弹性分析(例如TEG和Rotem)以及血小板计数。

?期间和之后的输血,定期检查输血反应包括高热、血红蛋白尿、微血管出血、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的迹象,增加气道峰压、荨麻疹、低血压、低血钙的体征。o如果输液反应是非常明显,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支持疗法,并开始支持治疗。o通知血库输血反应的病例。

过度出血的治疗。

在过度出血的患者中,下列建议的制定是根据对单独或与安慰剂对照的每一个干预措施。在这些准则里这些干预措施的组合的影响没有写明。

o在输注血小板之前尽可能获得血小板计数(见表1建议血小板输血标准)。# # #此外,对可疑或服用药物(如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尽可能获得血小板功能测试。

o输注FFP之前尽可能获得凝血试验(即PT、INR、APTT)(见表1标准建议输注FFP)。* * * *

o对于冷沉淀的管理尽可能评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见标准表1建议输冷沉淀)。

o去氨加压素可用于出血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o考虑局部止血剂如纤维蛋白胶或凝血酶凝胶。

o考虑抗纤溶药物的使用(即?-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如果纤溶是有记录或怀疑,除非这些药物已经被使用。

oPCCS可用于患者的出血和增加INR。

o考虑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治疗因为凝血功能障碍而过度出血,当传统的治疗已经用尽了。????

o可用纤维蛋白原。

附录1。建议总结

一、患者的评估

?回顾以前的医疗记录,访问病人或家属进行确认:

ο以前的输血史

ο药源性凝血病史(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以及维生素和草药补充剂可能会影响凝血【附录3】)

ο先天性凝血异常

ο血栓史(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ο器官缺血的危险因素(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最终输血触发(例如,血红蛋白水平)

?告知病人输血的潜在风险和好处,并征求他们的意向。

?回顾现有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谱。

?根据病人的体检情况,提供额外的实验室测试(例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进行病人的体格检查(例如,瘀斑、瘀点,苍白)。

?如果可能的话,在术前(例如几天到几周)进行充分的评估,以便进行适当的病人准备。

二、入院前的准备

?含铁或不含铁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在选定的患者人群(例如肾功能不全,慢性贫血,拒绝输血)进行管理,以减少异体血液的需要。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铁的治疗。

?咨询相关专家,对于择期手术停止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抗Xa因子药物、抗凝药物)。

o对于部分患者可换短效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使用。

?如果临床允许,术前时间充足,可停止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如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除外。

o在个案基础上,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

?在改变抗凝状态时,应考虑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当有明显的失血或有可能输血时,保证血液和血液成分的供给。

?当自体血是首选,可为患者提供机会去献血,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重建红细胞。

三、术前准备

血液管理协议。

·多模式的协议或算法可以作为减少血液制品使用的策略。然而,现在没有一个的算法或协议可以推荐。

·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可以安全地用于减少输血管理。

o需要输注红细胞应基于是否血红蛋白浓度在6-10g/dl或根据潜在的或实际的持续出血(速度和幅度)、血管容量状态、器官缺血的迹象和充足的心肺储备来判断。

o红细胞在可能的情况在尽量用区间评价单位管理。

·为避免输血而使用的一种方案可以作为拒绝输血或者不可能输血的病人减少失血。

·一个复杂的(即出血性)输血协议作为一种策略可能会使用,以优化大量出血患者的血液制品的运输。

·按照机构政策使用一个最大的外科手术的血液订单安排,作为一种策略以提高血液订购的效率。

3围术期血液的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

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 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 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 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输血部分(国家卫生部)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输血部分(国家卫生部) 评审标准评审要点 4.19.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C】1.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疗管理、临床、输 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相关专业的专家。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有明确职责,至少应包括: (1)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审订职责,并监督实施; (2)监测、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3)推广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 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 3.有明确的职能部门(如医务处)负责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B】符合“C”,并 1.输血管理委员会年度召开工作会议两次以上。记录齐全,内容充分。 2.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监督实施,指导临床用血,针对血 液的来源、数量、质量进行血液保障安全性评估,调查分析临床用血不 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3.向公众宣传临床合理用血、无偿献血知识。 4.19.1.1 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履行工作职能。 【A】符合“B”,并 有全院输血管理定期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输血工作,不断提高输血 管理水平。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内容涵盖本机构输血管理的全 过程。 2.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 【B】符合“C”,并 1.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100% 2.各科室按照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管理工作,对存在问题有 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3.职能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成效评价,有记 录。 4.19.1.2 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A】符合“B”,并 相关科室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实际工作与制度要求符合率100%。 【C】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 2.医疗机构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3.建立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B】符合“C”,并 1.对用血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计划的符合性进行评价。 2.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中指标明确,措施有 4.19.1.3 制订医院用血计划,实行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建立临床用血评价公示制度。

【实用】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在此段时间内,有许多与手术疗效和医疗安全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确保手术疗效和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的第一责任人。各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本院围手术期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一)术前管理:术前主刀查房明确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征及禁忌征、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手术查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诊疗原则,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征。 2、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先进、损害小、预后好

的术式。 3、术前应完成必要的检查,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好有关检测。有感染伤口或乙肝标志物阳性或其他特殊感染患者的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如实标明感染和感染的菌种或病毒。 4、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全身不良情况,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5、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6、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原则上应由外院专家同患方进行术前谈话,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限本院医师)进行术前谈话。 7、对手术患者应严格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在主刀和实施麻醉的医师向患方作出详细介绍和解释后,由医患双方签署手术、麻醉、输血等知情同意书,否则不可实施手术。但为抢救患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1)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1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高危患者Hb<70-90g/L,低危患者Hb<100-120g/L。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3、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符合条件的进行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血回输); 8、手术中用血,由麻醉科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电话通知输血科病人相关信息和成分及血量,输血科应按实记录内容和通知时间及通知人员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血液,如遇紧急情况20分钟内发出血液。如需特殊成分或输血量较大时,提前通知输血科,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管理质量,防范手术风险,结合医院实际和 有关管理制度,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术前管理 1、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 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 查(具体见《术前必备检查目录》和《麻醉和手术前准备的临 床要点》。术前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2、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和病例讨论制度。所有医疗行为均须如实 记录在病历中,主管医生应做好术前小结。三、四级和特殊手 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特殊手术的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 必须通知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参加。 3、严格落实知情同意制度。手术前术者必须亲自查看病人(邀 请外院人员主刀必须有外院人员亲自查看患者的相关记录), 亲自向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包括病情、治疗方案和替代方案、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并与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 人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并在病历详细记录。 4、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科主任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 安排手术。特殊手术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 担任术者。手术室必须严格审核手术申请单,发现未经医务科 批准的特殊手术和院外会诊手术立即通知医务科,并暂缓安排。 5、严格落实特殊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与院外会诊制度。特殊手术(具体定义见特殊手术审批报告制度)、外院会诊手术必须按 要求分别在术前一天递交审批表和外院会诊申请单(均须附术 前讨论记录复印件)。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医院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 节约用血、科学用血、保护血液资源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 (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 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 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 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 (一)具备血液保护所需设备 (二)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 1、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故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进行输血,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4、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5、自体输血:针对择期手术患者在其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自体输血。 6、控制性低血压 7、药物治疗代替输血: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停用抗凝剂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术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可有效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 8、其他血液保护措施:加强患者的保暖,防止低体温。具体措施包括调节室内温度,快速输液和输血要进行加温,使用变温毯保温等。 五、血液保护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以提高效率,同时应加强血液保护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即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和技术,还要多学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案。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 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 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三、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2021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

13. (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自体输血及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自身输血技术、围手术期 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规定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定。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米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 L(红细胞压积)> O. 33), 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 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i。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 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 )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 / L(红细胞压积) >O. 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 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 L,低蛋白 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关于印发《介入手术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的通知

关于印发《介入手术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 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介入手术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切实遵照执行。 2016年4月25日

. 介入手术围手术期质量管理制度 一、医疗部分 (一)术前管理 1.介入手术病人原则上在行介入手术前应转介入病房诊治,术后病情稳定后可转回原入住科室,是否转介入病房由经治医师和介入手术医师共同决定,专科性强或病情需要未转科患者经治医师和手术医师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并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经治医师在完成相关医疗文书及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光、心电图、肝肾功能、乙肝五项、凝血四项、血尿常规、HCV、HIV、梅毒抗体等;特殊检查是指各个科室专科疾病手术病种所需要的检查,尽可能掌握较完备的客观资料,得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2.经管医师必须及时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谈话应由介入手术医师负责,对危重、疑难、风险较大的手术,主刀医师及经治医师应一起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或其关系人说明手术必要性,手术方案、手术风险、麻醉风险、术后并发症、手术中特殊用药、特殊材料、特殊操作、自付费项目等,并请患者本人或近亲属或其关系人签名。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3级及以上择期手术病人均要有术前讨论记录,对疑难重症手术或危险性较大的手术,经治医师所在科室科主任应组织术前讨论,实施手术的医师必须参加,必要时邀请麻醉师、护理等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拟定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需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 4.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特殊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上报医务部备案。 5.择期手术应由经管医师所在科室科主任安排专人开具手术通知单,按手术大小、类别及术前准备情况合理安排相应人员手术并在术前一天下午5时前将手术通知单送介入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病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手术医师应按通知单上的时间准时开始手术,实施术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诊断和手术部位及手术术前医嘱。 7.凡是新开展的手术,手术科室应拟订详细的手术方案、操作步骤、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办法,并向医务部书面报告,需报行政部门批准的,应按规定批准后,才能实施。 8.严防手术患者错误的发生。建立与实施术前确认制度,有交接核查记录,以确认手术必需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实践指南 一份来自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围术期血液管理工作队最新的报告 实践指南是系统开发的建议,协助医生和病人关于医疗保健的决策。这些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和约束可以采用、修改或拒绝,并不是为了取代本地制度政策。此外,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开发的实践指南并不是作为标准或者绝对要求,他们的应用并不能保证特定的结果。实践指南的修订根据医学知识、技术与实践的发展。他们通过综合分析最新文献、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公开论坛的评论和临床可行性数据提供基本的意见。本文档是2005年由ASA改编,2006年出版的最新材料,“围手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一个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特别工作组更新的关于围手术期输血与辅助治疗的最新的报告。” 方法论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定义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围手术期的输血和辅助疗法。围手术期血液输血是指术前、术中、术后血液和血液成分(例如异体或自体血、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离子产品新鲜血浆冷沉淀FFP、PF24或解冻血浆)的管理。辅助治疗是指用药物和技术来减少或防止血液损失和异体血输注的需要。 指南的目的 最新指南的目的是提高输血的围术期管理和辅助治疗,减少关于输血、出血或贫血的风险。 重点 这些指南的重点放在围术期管理经历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或预期的出血量。这包括但不限于:1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急诊手术、产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以及非心脏手术2之前存在的血液病或获得性凝血缺陷患者3危重病手术或其他介入过程手术患者4不接受围术期输血的患者。这些指南以外的重点是新生儿、婴幼儿、儿童体重小于35kg和不接受手术的病人。 专责小组认为出血的生理可能受麻醉药的舒张作用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临床或者手术等情况,这些指南的建议可能不能应用。从业者需要用他们自己对临床情况的判断应用包括在这些指南里的更广义的建议。 应用 这些准则适用于住院和门诊手术,在操作室内的介入手术以及其他需要输血或辅助治疗地方(例如介入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这些准则直接适用于由麻醉医师和提供医疗护理方向或者麻醉医师超级视野下的管理的个人管理的护理。这些准则也趋向于向其他医生和涉及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人员的提供资料。 工作队成员和顾问 2012年,标准和实践参数的ASA委员会要求对于2006年出版的更新指南进行重新评估。本次修订由文献评价和由专家顾问和ASA成员通过最新的调查发现所做的评估组成。总结建议见附录1. 这个修订是由ASA委任的10名成员小组组成的,小组成员有私人麻醉医师、来自美国不同地区有学术实践的麻醉医师、专攻于输血医学的病理学家和来自标准和实践参数ASA委员会的两名咨询方法论者。 工作队通过七个步骤的过程完成指南。首先,他们在有效输血证据和辅佐治疗的标准上达成共识。第二,涉及接受输血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最初调查研究被审查。第三,要求专家顾问小组1参加各种围术期管理策略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巴中市巴州康达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最新版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围手术期管理规定的第一责任人。 ①术前管理标准和措施: 关键环节包括: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风险评估、手术耐受力评估与分级、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审批、术前麻醉会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查等。 1)术前评估:手术医师术前应根据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做好风险评估和手术耐受力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纠正患者的相关脏器功能不全情况,使患者能在可耐受的状态下安全度过术中和术后的治疗过程。 2)术前必要的检查:一般手术及有创操作必查项目:血常规、血型(正反定型,必要时查RH血型)、凝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传染病八项常规检查、心电图。特殊手术必查项目:60岁以上患者心脏彩超;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或具有高凝倾向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D2聚体测定;使用抗凝剂的 患者:手术前一天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预测手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必须做好术前备血准备。 3)明确手术指征和方式:对拟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有明确的手术或手术探查适应证。在存在多种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主刀医师应根据病情、患者的意愿及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选择相对先进、损害小、预后好的术式。医护人员应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供选择手术方案及优缺点、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等方面,以恰当的言语对患方进行解释,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4)告知签字:择期手术手术前一天、急症手术术前由主刀医师或第一助手同患方进行谈话(谈话内容包括手术指征、术式、手术风险、利弊、抗生素应用、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危重患者、毁损性、探查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需由主刀医师同患方谈话。外院专家来院主刀手术,应由第一助手(限本院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 (一)术前安全管理 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与手术室电脑预约。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须根据日常手术开展的种类,准备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随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特殊手术,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作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依法执业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根据季节、环境温度,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认真落实手术病人身份核查措施,认真填写《病区与手术室病人交接登记本》,严格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执行情况。 (二)术中安全管理 1、参加手术人员须认真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程序,认真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准确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清点单》。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级及审批: 各手术科室应根据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手术权限审批,安排相应级别医师手术。 二、术前医师准备工作: (一)主管医师应熟悉并评估患者病情,完善术前必需检查,完成相关医疗文书书写,手术者术前应亲自查看患者。 (二)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均应进行术前讨论。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重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三)术前了解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状况;应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共同商讨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应积极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某些特殊检查,尽可能在术前得出正确诊断。 (四)手术者应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介绍拟进行手术的风险和预期的治疗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取得患方同意,并与患方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五)麻醉医师应于手术前一日亲自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及术前准备状况,再决定麻醉方式,如发现手术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麻醉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醉方法、麻醉风险、注意事项等,在保证患者及家属能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完成签署《麻醉同意书》。 (六)估计需要输血的患者应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并备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血浆或全血等。采取措施纠正患者全身情况欠佳状况,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对术中拟用药品有需要作过敏试验的,术前均应按要求做好过敏试验。 (七)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于手术前1天发送至手术室,急症手术需提前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特殊感染患者递交手术通知单时应特别注明,以便手术室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术前护理准备工作: (一)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情况,向患者作入院宣教,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二)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皮肤及胃肠道准备、合血及交叉配血、药物过敏试验、手术前和手术当日的准备等。 (三)患者入手术间前,病房护士应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病员服,不得将患者衣物、石膏、牵引器等污染物带入手术间。 四、手术部位标示,见《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 五、手术患者交接

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X X X 医院 自身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的要求,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2、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3、术前自身贮血(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由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在手术期间输用。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5、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自身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6、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7、自体血的采集和保存严格按照自体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8、严格执行自体血回输前查对,输中观察,输后血袋处置及其医疗文书记录。 9、未输完的自体血不得转让他人使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理。 血库 2014/12/10

自身输血技术规范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范。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2、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患者自身血液采集后,在血库或麻醉科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4、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适用于大部分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如心、胸、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失败修正术、股骨头无菌坏死带血管游离骨板移植术及脊柱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