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受力分析

楼板受力分析
楼板受力分析

楼板力学分析

广东省封开县江口中学 526500

张东旭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粤教版的一道课后习题,针对这道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关键字:力矩 物体平衡 截面法

问题出之于粤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六题。

建筑中,用水泥混凝土制作各楼层的地板时,由于混凝土坚硬耐挤压但缺乏弹性,容易在拉伸时断裂,而钢筋弹性好,耐拉伸,所以常在水泥板内加钢筋以增强其抵抗弯曲的能力,试根据弯曲形变的特点说明图中三种布置钢筋的方法中哪种最合理。

教学参考书中只给出了答案是a 选项,至于为什么选a 教学参考书中没有任何提示。 出题人的想法可能是想把这道题出成一种扩展题型。与文科的材料题很类似。

特点就是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书本上肯定没有,在题干中出题人给考生留下了解题的提示。在做题的同时扩展考生的知识面。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这一点事切实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所以说这道题是一道好题。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学生已经产生了思维固化。我个人觉得,在教师用书上还是应该给任课教师做出提示的。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那些呢?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疑问。题目中已经明确了楼板受两个力,一个是压力。学生理解的比较好,另外一个是钢筋的产生的纵向拉力。楼板整体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拉力是用来与那个力平衡的。这个力明显不属于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范畴。

第一个超纲的点在物理和理论力学中,假设受力体是不变形的刚体。讨论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速度、加速度、运动轨迹和运动中的能量转换问题。在这里就没有内力、变形、强度等概念。但在工程结构中,受力体是由“可变形固体”材料组成的结构。这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形。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形,才产生了抵抗外力的内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力,结构才表现出承力和传力的功能。比如桥梁,在车辆压上去时,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组成构件将车辆对桥面的压力传递到基座上去的。这道题显然研究的是系统内力,属于结构力学范畴。

第二个超纲的点,粤教版教材认为物体静止的条件是受力平衡,根本不考虑转动,不涉及到转动平衡,而这道题恰恰属于转动平衡。

物体的平衡是指两个不同的平衡的合称,及位动平衡和转动平衡。前者对应的是平动(滑动),平衡条件为所收合外力为零,平动过程中物体自身的各质点间不会产生相对位移。后者对应的是转动,平衡条件为以某点为支点,总力矩为零,则称相对这点转动平衡。纯转动(合外力为零,相对某点合力矩不为零)的过程中物体的质心是不会产生位移的。

力矩,大家都比较熟悉。它是和物体的转动相联系的一个力学概念。一个具有固定轴的

静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可能发生转动,也可能不发生转动。因为,物体是否转动,不仅与外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力的着力点及作用力的方向有关。例如,我们开关门窗时,如果作用力与转轴平行或通过转轴时,不论你用力多大,也不能把门窗打开或关上,因为这两情况下力矩都等于零,自然门窗也就不会转动了。假设所施加的外力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力的作用线和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不为零,即作用线不和转轴相交,则我们把这个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称为这力对转轴的力矩。

物理学还告诉我们,力矩是矢量;在物体的定轴转动中,力矩的作用与在直线运动中力的作用完全类似,且有相应的“转动第一定律”和“转动第二定律”。

下面我们详细的用力矩平衡分析一下这道题。

如图所示,梁AB在集中载荷P和支座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承受着弯曲。为了分析此时梁的内力,我们任取一截面m-m,将梁切开,考查左边的部分。结构力学那部分受力少就考虑那部分。作用在这部分上的外力只有RA,故在右边的截面上必有垂直向下的内力Q与之平衡,即Q=RA,我们称Q为剪力。它是均匀分布在m-m截面上的“剪应力”的合力。又由于整个梁和各部份都没有转动,因此,由Q和RA产生的力偶矩QX,也必然要由截面上产生的内力偶M来平衡。即M=QX。这个垂直于m-m截面的内力形成的力偶矩就是我们所说的弯矩。由物理学知道,力偶是由量值相等,相互平行但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而形成的。形成弯矩的两个力分别作用于过截面形心的中性轴的上面和下面,它们也是截面应力的合力。上面的应力垂直于截面,指向截面,使截面受压;下面的应力,垂直于截面,指向离开截面的方向,使截面受拉。

参考文献:

1、《物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施工升降机基础承载力计算书

施工升降机基础承载力计算书计算依据: 1、《施工现场设施安全设计计算手册》谢建民编著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5、《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一、参数信息 1.施工升降机基本参数 2.楼板参数

3.荷载参数: 二、基础承载计算: 导轨架重(共需35节标准节,标准节重175kg):175kg×35=6125kg, 施工升降机自重标准值: P k=((1480×2+1480+1258×2+200+6125)+2000×2)×10/1000=172.81kN; 施工升降机自重: P=(1.2×(1480×2+1480+1258×2+200+6125)+1.4×2000×2)×10/1000=215.37kN; 考虑动载、自重误差及风载对基础的影响,取系数n=2.1 P=2.1×P=2.1×215.37=452.28kN 三、地下室顶板结构验算 验算时不考虑地下室顶板下的钢管的支承作用,施工升降机的全部荷载由混凝土板来承担。根据板的边界条件不同,选择最不利的板进行验算 楼板长宽比:Lx/Ly=3/4=0.75 1、荷载计算 楼板均布荷载:q=452.28/(3×1.3)=115.97kN/m2 2、混凝土顶板配筋验算 依据《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M xmax=0.039×115.97×32=40.71kN·m M ymax=0.0189×115.97×32=19.73kN·m M0x=-0.0938×115.97×32=-97.9kN·m M0y=-0.076×115.97×32=-79.32kN·m 混凝土的泊桑比为μ=1/6,修正后求出配筋。 板中底部长向配筋: M x=M xmax+μM ymax=40.71+19.73/6=43.99kN·m αs=|M|/(α1f c bh02)=43.99×106/(1.00×19.10×3.00×103×525.002)=0.003;

现浇板的分类、构造及受力特征

现浇板的分类、构造及受力特征 现浇板按受力可分为简支板、连续板、悬臂板。现浇板按长宽比和受支承条件影响,又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从受力特征分析,单向板实际上相当于宽度大而高度低的梁。单向板荷载向两边支承传递,双向板向四边支承传递。 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形成管井。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管弄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板的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后即使水平段满足锚固要求时也要增加弯折,弯折长度为不小于10d.地下车库由于防火要求不可用预制板。框架结构不宜使用长向板,否则长向板与框架梁平行相接处易出现裂缝。现浇板的配筋尽量用二级钢,除吊钩外,不宜采用一级钢。一级钢虽然有很好的延性但抗拉强度低,施工难度大。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板编号和钢筋编号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分布筋一般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 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宜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如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一般可按塑性计算,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较长外露挑板(包括竖板)宜配温度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顶层阳台必须设雨搭。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给工人以下脚的地方,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当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是难以施工的,应另加筋。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加小梁,或板适当加厚加暗梁。 的1.5至2倍,否则应打抗滑移桩,防止原有建筑的破坏。建筑层数相差较大时,应在层数较低的基础方格中心的区域内垫焦碴来调整基底附加应力。拉梁顶标高宜高,否则基础砖墙高度较高。底层内隔墙一般不用做基础,可将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局部加厚。考虑到一般建筑沉降为锅底形、结构的整体弯曲和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协同作用,顶、底板钢筋应拉通(多层的负筋可截断1/2或1/3),且纵向基础梁的底筋也应拉通。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一是没用,二是容易出现裂缝。基础底面积不应因地震附加力而过分加大,否则地震安全了

车库顶板承载力计算书2

计算书 1.混凝土泵车通过车库顶板时的承载力计算 基本计算参数: 混凝土泵车自重为34t,当混凝土泵车通过混凝土顶板时,前排轮 子承受荷载与后排轮子承受荷载的比例为3: 4,则前排单组轮子承受的荷载为7t,后排两组轮子各承受的荷载为7t。每组与楼面的接触 面积为X,前排轮子与后面两排轮子的距离分别是4m和。车体荷载简化图如图1所示。 ,2000 ’ 4 ' \ * 图1 车体荷载平面简化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泵车从250mn的板上通过;顶板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35,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试块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其抗压强度设计值f c=,抗拉强度设计值f t二。为了安全期间,泵车应缓慢通过楼板,按照通过时最不利荷载对其承载力进行验算。 对板的抗剪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X。 当整个泵车的轮胎位于长跨板的图示位置时,此时板的抗剪处于最不利位置,以此进行混凝土板抗剪验算。 如下图图2所示: 图2泵车通过楼板受力简化图 其中泵车轮胎面积为m X,当泵车前轮行驶至板的某跨中位置 时,处于最不利位置,泵车荷载为340KN梁宽I为,其局部线荷载

为03KN/m =m 根据所建模型,整个板剪力图如图3: 图3泵车通过楼板剪力图 其中所受最大剪力为。 对于混凝土板而言,其板厚为 250m m 保护层a s =30mm, f t =, h 0=h-a s =250-30=220mm 抗剪配筋验算公式: =xx 600 X 220=>。 因此,不需要对楼板配抗剪钢筋即可满足抗剪要求。 因此,板的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对板的抗弯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 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X 。 对板最大正弯矩抗弯验算: 当只有整个泵车的前轮胎位于长跨板的某跨跨中位置时,此时的 板的下部抗弯受力处于最不利位置, 以此进行混凝土板抗弯验算,由

圆板受力分析

第10章压力容器的弯曲应力和二次应力 本章重点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1)掌握圆平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弯曲应力的限制; (2)了解边界应力的产生原因和性质以及对二次应力的限制。 第一节圆形平板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 1、承受均布载荷圆形平板的变形 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形平板变形后的宏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变形 2、径向弯曲应力与环向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值 当板的上表面承受均布载荷时,板下表面所产生的最大弯曲应力沿半径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周边简支、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最大弯曲应力出现在板的中心处,其值为:

2max ,0,02 3(3)()()8M r r M r pR θμσσσδ==+=== (1) 对于化工用钢,0.3μ=,则: 2 max 21.24pR σδ= (2) 对于周边固支、承受均布载荷的圆平板,最大弯曲应力出现在板的四周,其值为: 2 max 20.75pR σδ=± (3) 上述公式中的“—”代表圆板上表面的应力,带“+”表示的是下表面的应力。 3、弯曲应力与薄膜应力的比较与结论 上面两个式(1)与(3)可以统一为: 2 max 2pD K σδ= (4) 其中K 为系数,对于周边简支圆平板:0.31K =; 对于周边固支圆平板:0.188K =。 为了与同直径,同厚度的圆柱形壳体所产生的薄膜应力进行比较,将(4)写成: max 222D pD D K K θσσδδδ == (5) 可见圆平板的应力是圆柱体的2D K δ 倍,此值非常大。 第二节圆形平板承受均布载荷时的弯曲应力 1、边界应力产生的原因 当设备相邻两段性能不同,或所受温度或压力不同,导致两部分变形量不同,但又相互约束,从而产生较大的剪力与弯矩。以筒体与封头联接为例(图3),圆柱筒身与较厚的平板封头相连接在一起,承受内压时筒身要向外胀大,而平板型封头对其有一个约束作用,平

木方 立杆 承载力的计算

木方按照均布荷载下连续梁计算。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 25.000×0.120×0.300=0.900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12 = 0.300×0.300=0.090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q2 = (1.000+2.000)×0.300=0.900kN/m 静荷载 q1 = 1.20×0.900+1.20×0.090=1.188kN/m 活荷载 q2 = 1.4×0.900=1.260kN/m 2.木方的计算 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 均布荷载 q = 2.203/0.900=2.448kN/m 最大弯矩 M = 0.1ql2=0.1×2.45×0.90×0.90=0.198kN.m 最大剪力 Q=0.6×0.900×2.448=1.322kN 最大支座力 N=1.1×0.900×2.448=2.424kN 木方的截面力学参数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4.00×7.00×7.00/6 = 32.67cm3; I = 4.00×7.00×7.00×7.00/12 = 114.33cm4; (1)木方抗弯强度计算 抗弯计算强度 f=0.198×106/32666.7=6.07N/mm2 木方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13.0N/mm2,满足要求! (2)木方抗剪计算 [可以不计算] (3)木方挠度计算 最大变形 v =0.677×0.990×900.04/(100×9500.00× 1143333.4)=0.405mm

楼板承载力验算证

楼板承载力验算证明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结构二层平面位置处1-27轴往东米交1-B轴往北6米的位置即如下图: 在此区域放置了3台空调机位和100kg水泵机,经计算,此区域楼板需承受约200kg/m2(即2kN/m2)的活荷载,现需验算此活荷载是否能满足此楼板荷载承载力要求,验算如下: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2》第条表不上人屋面活荷载为 kN/m2,恒荷载经计算为 kN/m2,根据荷载不利计算要求,本设备楼板的荷载不利布置为空调机位的活荷载(活荷载与空调机位荷载取较大值为不利活荷载)加楼板恒荷载进行计算: m2;此区域的楼板为计算单元,但中间已设置次梁,因此计算单元为,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对双向板控制要求,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小于3,即为双向板,因此2=,2<<3,故本设备楼板区域计算为双向板控制。计算单位为四边铰接,需要验算楼板中间位置和边跨段弯矩是否满足要求,根据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查询,弯矩可按系数控制,即计算弯矩为M==根据此弯矩查询构件配筋,由于弯矩过小,在此弯矩计算下的配筋率远远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因此本工程楼板配筋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条表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即楼板配筋面积为:=240mm2,因此,设备基础所在楼板区域内,在此

放置的3台空调机位和水泵机所产生的重力荷载能满足楼板的最小配筋要求,此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所示的条例满足要求。 为保险起见,对设备基础采用20#槽钢横担在1-B至1-C楼梯间的两根横梁上,使设备的承重均匀分布在两道横梁上;水泵的位置选在梁上采用两段20#槽钢垂直于横梁放置。这样处理使设备的荷载控制在200kg/m2(即2kN/m2)以内,远远小于正常楼梯的荷载300kg/m2(即3kN/m2)。 设备布置及基础设置详见下图: 验算单位: 验算日期:

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全过程分析

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全过程分析 ---以强柱弱梁设计原则的框架结构为例1.先科普一下,为什么希望框架结构的破坏遵循“强柱弱梁”的模式呢?如下图所示(红点表示塑性铰),左边为“强柱弱梁”模式(即梁铰机制),框架结构中的梁端首先屈服,形成塑性铰,耗散地震输入能量,保护框架柱。理论上,当梁端都出铰且柱底也出铰时,结构形成可变机构,这预示着结构的倾倒。而在与之相对的“柱铰机制”中,某一薄弱楼层上的框架柱端部全部出铰,结构随着倒塌。两者相比,在倒塌前,梁铰机制的破坏更加充分的调动了结构中各个部分的能力,整体性较好,有利于控制损伤,避免倒塌。因此在能力设计法中将梁铰机制(或者允许出现梁柱铰混合机制)作为框架结构的预期破坏模式,于是有了所谓的“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 2.强柱弱梁(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柱弱梁”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其手段表现在人们对柱的设计弯矩人为放大,对梁不放大。其目的表现在调整后,柱的抗弯能力比之前强了,而梁不变。即柱的能力提高程度比梁大。这样梁柱一起受力时,梁端可以先于柱屈服。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aby和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acy之间满足: ∑Mc= η∑Mb(Mc>Mb)。研究表明,要真正实现“强柱弱梁”,《抗震规范》第6. 2. 2 条中的系数η不小于1. 5。即便如此,目前各国抗震设计都不能实现完全的梁铰机制,在实际结构中,完全“梁铰机制”很难实现,更多的是形成梁、柱铰同时存在的“混合铰机制”。 3.除了力的传递要求其他优点:是因为梁铰分散在各层,即塑性变形分散在各层,不至于形成倒塌机构,而柱铰集中在一层,塑性变形集中,该层成为薄弱层后,易形成倒塌机构; 梁铰的数量远多于柱铰的数量,在同样大小的塑性变形和耗能要求下,对梁铰的塑性转动能力

楼面承载力验算

楼面承载力验算 高处作业吊篮通过悬挂机构支撑在建筑物上,应对支撑点的结构强度进行核算。 (1)、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荷载应按下式计算: N D =Q D /9(1+L 1/L 2)+G D .....................<查JGJ202-2010中5.2.6> 式中:N D —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荷载(KN) Q D ---吊篮动力钢丝绳所受拉力的施工核算值,应按式计算(不考虑安全系数) G D ---悬挂梁自重163Kg = 1.63kN L 1---悬挂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1.5m ) L 2---悬挂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后支架支撑点的长度(4.6m ) N D =(45.97KN/9)×(1+1.5/4.6)+1.63kN=8.39KN 非施工状态下后支架所受集中荷载最大,为配重的重量:500KG=4.9KN 为了避免集中压力值过大,在各个支架底部铺垫2.0m ×2.0m ×0.05m 木板,使压力分散,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2)吊篮前支架压力计算 ①悬挂机构1.5m/4.6m : ND=QD(1+L1/L2)+GD=45.97/9(1+1.5/4.6)+1.63=8.39KN 式中:D N ——支撑悬挂机构前支架的结构所承受的集中载荷(kN ); ' D Q ——吊篮动力钢丝绳所受拉力的施工核算值(kN ); D G ——悬挂横梁自重,163101630 1.63D G N kN =?==; 1L ——悬挂横梁前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1 1.5L m =; 2L ——悬挂横梁后支架支撑点至吊篮吊点的长度,2 4.6L m =。

楼板受力分析

楼板力学分析 广东省封开县江口中学 526500 张东旭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粤教版的一道课后习题,针对这道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关键字:力矩 物体平衡 截面法 问题出之于粤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六题。 建筑中,用水泥混凝土制作各楼层的地板时,由于混凝土坚硬耐挤压但缺乏弹性,容易在拉伸时断裂,而钢筋弹性好,耐拉伸,所以常在水泥板内加钢筋以增强其抵抗弯曲的能力,试根据弯曲形变的特点说明图中三种布置钢筋的方法中哪种最合理。 教学参考书中只给出了答案是a 选项,至于为什么选a 教学参考书中没有任何提示。 出题人的想法可能是想把这道题出成一种扩展题型。与文科的材料题很类似。 特点就是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书本上肯定没有,在题干中出题人给考生留下了解题的提示。在做题的同时扩展考生的知识面。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这一点事切实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所以说这道题是一道好题。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学生已经产生了思维固化。我个人觉得,在教师用书上还是应该给任课教师做出提示的。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那些呢?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疑问。题目中已经明确了楼板受两个力,一个是压力。学生理解的比较好,另外一个是钢筋的产生的纵向拉力。楼板整体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拉力是用来与那个力平衡的。这个力明显不属于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范畴。 第一个超纲的点在物理和理论力学中,假设受力体是不变形的刚体。讨论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速度、加速度、运动轨迹和运动中的能量转换问题。在这里就没有内力、变形、强度等概念。但在工程结构中,受力体是由“可变形固体”材料组成的结构。这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形。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形,才产生了抵抗外力的内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力,结构才表现出承力和传力的功能。比如桥梁,在车辆压上去时,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组成构件将车辆对桥面的压力传递到基座上去的。这道题显然研究的是系统内力,属于结构力学范畴。 第二个超纲的点,粤教版教材认为物体静止的条件是受力平衡,根本不考虑转动,不涉及到转动平衡,而这道题恰恰属于转动平衡。 物体的平衡是指两个不同的平衡的合称,及位动平衡和转动平衡。前者对应的是平动(滑动),平衡条件为所收合外力为零,平动过程中物体自身的各质点间不会产生相对位移。后者对应的是转动,平衡条件为以某点为支点,总力矩为零,则称相对这点转动平衡。纯转动(合外力为零,相对某点合力矩不为零)的过程中物体的质心是不会产生位移的。 力矩,大家都比较熟悉。它是和物体的转动相联系的一个力学概念。一个具有固定轴的

模板受力分析

模板台车受力分析 1、台车构成 隧道全断面衬砌台车主要由门型框架(纵梁、横梁、底梁、竖撑、顶推螺杆斜撑)、面板(顶模板、边模板、加强肋)、行走系统(滑动钢轮、电动机)、液压系统、连接件及紧固装置构成。各构(杆)件采用M20螺栓连接,螺栓孔均采用机械成孔,孔径较螺栓杆体大2mm。。。。。。。 台车构造具体见图一、图二。 图一:全断面衬砌台车构造图

图二:9m长衬砌台车侧视图整体式衬砌台车总体构造如下所示: 顶模总成:2组; 顶部架体:1组; 升降油缸:4件; 平移装置:2组; 门架体:1组; 边模总成:2组; 边模丝杠:26件; 边模通梁:8件; 边模油缸:4件; 底部丝杠体:14件。

台车标准长度为9m时,设置12个工作窗口。 二、台车结构受力检算 模板支架如图1所示。 计算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砼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T3064-1999)。 1、荷载计算 (1)、荷载计算 1)、上部垂直荷载 永久荷载标准值: 上部混凝土自重标准值:1.9×0.6×11.0×24=200.64KN 钢筋自重标准值:9.8KN 模板自重标准值:1.9×11.0×0.01×78.5=16.4KN 弧板自重标准值:(11.0×0.3×0.01×2+11.0×0.3×0.01)×78.5=7.77KN 台梁立柱自重:0.0068×(1.15+1.45)×2×78.5=2.78KN 上部纵梁自重:(0.0115×8.2+0.015×1.9×2)×78.5=11.88KN 可变荷载标准值: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2.5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2.0

落地脚手架楼板承载力计算书.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15米高架子内力计算 (1) 三、A轴交9~11轴处梁、板承载力验算 (9) 四、21米高外架内力计算 (13) 五、室外楼梯承载力验算 (20)

外墙架子及楼板承载力计算书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南翔镇邻里中心 2、工程地点: 3、建设单位:南翔镇政府 4、勘察单位: 5、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6、监理单位: 7、施工单位: 8、建筑面积:本工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 12137㎡平方米(其 中地上建筑面积: 809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4039平方米); 9、建筑高度:屋面檐口标高为19.5m,脚手架搭设高度为21米。 10、本工程局部外墙脚手架立杆立于二层楼板上(架子高度15米)及室外楼楼 上(架子最高21米),其余号房脚手架立于室外地坪上。在室外地坪上的的脚手架下做2米宽150厚C20素砼基础,基础外做排水沟。:橫距la=0.9m,纵距lb=1.5m,步高h=1.8m,离墙距离a=0.3m,二步三跨连墙件,高度H=21m,下垫200×200×10钢板。 10、因工程造型复杂,部分外架设在二层悬挑楼板及室外楼梯处,悬挑楼板处架 子高度15米,室外楼梯处外架高度按21米计算。 二、15米架子内力计算 (一)脚手架参数 脚手架设计类型装修脚手架卸荷设置无 脚手架搭设排数双排脚手架脚手架钢管类型Ф48×3 脚手架架体高度H(m) 15 立杆步距h(m) 1.8 立杆纵距或跨距l a(m) 1.5 立杆横距l b(m) 0.9 内立杆离建筑物距离a(m) 0.3 双立杆计算方法不设置双立杆(二)荷载设计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主要受力部位的裂缝分析及控制

安全管理编号:LX-FS-A61905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主要受力部位的 裂缝分析及控制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主要受力部位的 裂缝分析及控制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结构较易产生裂缝,从实践中来看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也是很大的,相当一部分裂缝对建筑物的受力及正常使用无太大的危害,但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的几个主要受力部位在混凝土施工中容易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与施工两方面提出裂缝的控制措施。

100厚楼板支撑计算

楼板模板扣件钢管高支撑架计算书 高支撑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支撑高度在4米以上的模板支架被称为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架,对于高支撑架的计算规范存在重要疏漏,使计算极容 易出现不能完全确保安全的计算结果。本计算书还参照《施工技术》2002.3.《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 用安全》,供脚手架设计人员参考。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6.0米, 搭设尺寸为:立杆的纵距 b=0.90米,立杆的横距 l=0.90米,立杆的步距 h=1.50米。 图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图楼板支撑架立杆稳定性荷载计算单元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5。 一、模板面板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静荷载标准值 q1 = 25.000×0.100×0.900+0.350×0.900=2.565kN/m 活荷载标准值 q2 = (2.000+1.000)×0.900=2.700kN/m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90.00×1.00×1.00/6 = 15.00cm3; I = 90.00×1.00×1.00×1.00/12 = 7.50cm4; (1)抗弯强度计算 f = M / W < [f] 其中 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 M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 W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 [f]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15.00N/mm2; M = 0.100ql2 其中 q ——荷载设计值(kN/m); 经计算得到 M = 0.100×(1.2×2.565+1.4×2.700)×0.350×0.350=0.084kN.m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084×1000×1000/15000=5.601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 (2)抗剪计算 T = 3Q/2bh < [T] 其中最大剪力 Q=0.600×(1.2×2.565+1.4×2.700)×0.350=1.440kN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 T=3×1440.0/(2×900.000×10.000)=0.240N/mm2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 [T]=1.40N/mm2 抗剪强度验算 T < [T],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 v = 0.677ql4 / 100EI < [v] = l / 250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677×5.265×3504/(100×6000×75000)=1.189mm 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350.0/250,满足要求! 二、支撑方木的计算 方木按照均布荷载下三跨连续梁计算。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 25.000×0.100×0.350=0.875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现浇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及受力特性研究

现浇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及受力特性研究摘要:目前传统计算方法夸大次梁在板的计算中的作用,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静力手册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确定次梁在板的设计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合理进行现浇混凝土板设计的建议。 关键字:次梁;现浇混凝土板;pkpm;midas building 一、引言 在工程中,现浇混凝土楼板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构件,承受了大部分的恒荷载和竖向活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与之相邻的梁或者竖向构件[1],因此楼板的受力以受弯为主。混凝土梁板楼面由框架梁以及楼面板组成,楼面板的跨度一般为板厚的20~40倍;当楼面板的跨度较大时,为了工程的经济性,一般会增设次梁,从而降低板跨度,有效的降低板的弯矩和减少板的跨中挠度[2~4]。 目前的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静力手册计算方法,该方法是将次梁作为板的嵌固端来计算板的内力分布;该方法忽略了次梁的变形,夸大了次梁在板的计算中的作用,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本文通过pkpm与midas building结构分析软件得到并对比分析静力手册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从而探讨如何更合理的进行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 二、计算模型及参数 本工程为一个简单模型,平面尺寸为32mx32m,柱网间距为8m。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在正常使用及维护条件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附加恒荷载取10kN/m2;活荷载取10kN/m2。柱截面为 500mmx500mm,框架梁截面为300mmx800mm,次梁截面为300mmx600mm;混凝土采用C30,平面布置。 三、两种算法板的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为了合理的研究两种算法下板的内力分布,本文从以下三种工况进行分析,确定两种算法的异同,从而合理的进行板的设计。 工况一:不增设次梁 工况二:各跨跨中增设一道次梁 工况三:各跨跨中增设二道次梁

车库顶板承载力计算书最终版

一、计算书 1.混凝土泵车通过车库顶板时的承载力计算 基本计算参数: 混凝土泵车自重为34t,当混凝土泵车通过混凝土顶板时,前排轮子承受荷载与后排轮子承受荷载的比例为3:4,则前排单组轮子承受的荷载为7t,后排两组轮子各承受的荷载为7t。每组与楼面的接触面积为0.6m×0.3m,前排轮子与后面两排轮子的距离分别是4m和5.6m。车体荷载简化图如图1所示。 图1 车体荷载平面简化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泵车从250mm的板上通过;顶板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C35,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试块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其抗压强度设计值f c=16.7Pa,抗拉强度设计值f t=1.57MPa。为了安全期间,泵车应缓慢通过楼板,按照通过时最不利荷载对其承载力进行验算。 1.1对板的抗剪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8.1m×5.2m。 当整个泵车的轮胎位于长跨板的图示位置时,此时板的抗剪处于最不利位置,以此进行混凝土板抗剪验算。 如下图图2所示: 图2 泵车通过楼板受力简化图 其中泵车轮胎面积为0.6 m×0.3m,当泵车前轮行驶至板的某跨

中位置时,处于最不利位置,泵车荷载为340KN,梁宽l为8.1m,其 70KN/m=233.33KN/m,根据所建模型,整个板剪力图如局部线荷载为 3.0 图3: 图3 泵车通过楼板剪力图 其中所受最大剪力为61.25KN。 对于混凝土板而言,其板厚为250mm,保护层a s=30mm, f t=1.57MPa, h0=h-a s=250-30=220mm。 抗剪配筋验算公式: 0.7f t bh0=0.7×1.57×600×220=145.07KN>61.25KN。 因此,不需要对楼板配抗剪钢筋即可满足抗剪要求。 因此,板的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1.2对板的抗弯强度进行验算: 根据图纸设计和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选取泵车通过的最大板进行验算,查图纸得到最大跨板的尺寸为8.1m×5.2m。 1.2.1对板最大正弯矩抗弯验算:

地库顶板承载力验算

地库顶板承载力验算 本工程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在2#楼与5#楼之间地库顶板上划定一块约15m×20m 区域作为钢管、扣件堆场,四周用定型化防护门封闭。现场堆载平均高度约1.8m,最大堆载高度约2m。现对该区域地库顶板进行承载力验算。 1.结构信息 该区域地库顶板板厚250mm,混凝土强度为C35,截面配筋为三级14@200双层双向。现场堆载区域主要为钢管,堆载钢管直径为48mm,实测壁厚为3.0mm; 2.荷载统计 钢铁容重为7850KG/m3,钢管每米体积为2.19015×10-4m3,钢管每米自重标准值为7850KG/m3×2.19015×10-4m3=1.719KG/m;现场钢管堆放不整齐,不密实,堆载高度约1.8m,计算按照钢管堆载整齐、密实,堆载高度按照1.3m计算,每平方米堆载钢管约(1000÷50)×(1300÷50)=520根,每平米堆载重量约为:1.719KG/m×520m=893.88KG。 =8.76KN/m2,每米线荷载为8.76KN/m 钢管自重面荷载为:q1=893.88KG×9.8÷1000 1m×1m 楼板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KN/m3,每米线荷载为:q2=25KN/m3×1m×0.25m=6.25 KN/m

活荷载取q3=2.0KN/m 2.1荷载设计值为: Q=(q1+q2)×1.2+q3×1.4=(8.76+6.25)×1.2+2×1.4=20.8KN/m 3.楼板计算 该区域取1m宽板带计算,按照三跨简支梁计算,梁跨分别为:4m,3.9m,3.9m。板截面配筋为C14@200双层双向。 计算简图

弯矩图 剪力图 计算得出:最大负弯矩M=32.85kN.m 最大剪力V=49.95kN 3.1 截面配筋复核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按以下公式计算: 2 6 2 1s 200 10007.160.11085.32????== bh f M c αα=0.049 s αξ2-1-1==0.05 360 200 05.010007.16101????== y c f h b f As ξα=463.88mm2 现场配筋为C14@200双层双向钢筋,As=770mm2>463.88mm2 满足要求! 4. 次梁计算 4.1 次梁受力分析 次梁截面尺寸为300×950;次梁承受次梁的自重以及双向板自重分配的荷载。堆载钢管面荷载标准值为q1=8.76KN/m2,楼板自重面荷载标准值为q2=6.25 KN/m2;则按照双向板受力原则分配给次梁的荷载为:q=(q1+q2)×1.8=(8.76+6.25)×1.8=27.02 KN/m ;活荷载为q3=2.0KN/m ;次梁自重线荷载标准值为:q5=25.5KN/m3×0.3×0.95=7.27 KN/m

楼板模板计算书

新规范(JGJ162-2008)楼板模板支撑设计计算书 施工安全计算 2009-06-08 13:56:04 阅读5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楼板模板计算书 (建书软件版) 目录 编制依据......................................................................................................................................... 参数信息......................................................................................................................................... 模板面板计算................................................................................................................................. 次楞方木验算................................................................................................................................. 主楞验算......................................................................................................................................... 扣件式钢管立柱计算..................................................................................................................... 立柱底地基承载力验算.................................................................................................................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部位的裂缝分析及控制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部位的裂缝分析及控制 发表时间:2018-11-14T16:32:07.0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作者:黄俊 [导读] 相当一部分裂缝对建筑物的受力及正常使用无太大的危害,但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黄俊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结构较易产生裂缝,从实践中来看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也是很大的,相当一部分裂缝对建筑物的受力及正常使用无太大的危害,但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高层混凝土结构;受力部位裂缝;控制; 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的安全、稳定地工作。 一、高层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部位的裂缝分析 1.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板。高层建筑中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地下室愈做愈深,底板也愈来愈厚,厚度在3m 以上的底板已屡见不鲜。高层建筑中基础底板为主要的受力结构,整体要求高,一般一次性整体浇筑。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各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是温度变化引起。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在升温阶段由于体积大,集聚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这样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在外表面产生拉应力,由于此时混凝土的强度低,有可能产生表面裂缝。在降温阶段新浇混凝土收缩因存在较强的地基或基础的约束而不能自由收缩。升温阶段快,混凝土弹性模量低,徐变的影响大,所以降温时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升温时产生的压应力。差值过大时,将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最后有可能形成贯穿裂缝。为解决上述二类裂缝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混凝土温度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因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并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为计算温差,就要事先计算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它是混凝土浇筑温度、实际水化热温升和混凝土散热温度的总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大多发生在浇筑后的3~7 天。可采用合理选用材料,降低水泥水化热,优化混凝土集料的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具体控制措施见后。如有可能,减少浇筑长度,增加养护时间减少降温速率以相应减少松驰系数对控制贯穿裂缝也有一定的意义。 2.地下室混凝土墙板及楼板的裂缝分析。地下室墙板的裂缝产生与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即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失水会产生收缩应变,在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升温达到最高点以后的降温过程会产生温度应变。但又有其特点:一是墙板受到基础、外围楼板受到地下室外墙的极大约束,这种约束远大于桩基对基础的约束,产生贯穿裂缝的机率大。二是内墙板及楼板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三是内外温差小,产生表面裂缝的机率小。四是养护困难,散热快、降温速率大,混凝土的松驰徐变优势难以利用,在气温骤变季节尤应注意。要考虑底板及外墙(兼作围护情况下)紧靠土体,受环境温差小,而被它们约束的墙板及周边楼板在施工过程中基本同外界温度同步变化。若底板墙板施工间隔过长、外墙兼作围护时,则在计算混凝土收缩时应注意约束体与被约束体的收缩期不同,收缩量也不相同。 3.高强混凝土裂缝分析。目前高层建筑中已广泛使用C40~C60 中高强混凝土,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C80~C120的高强混凝土在具体工程中已有应用。由于高强混凝土采用的配合比设计多为低水灰比、高标号水泥、高水泥用量、使用高效减小剂及掺加超细矿粉。这样其收缩机制与普通混凝土就有所不同。高强混凝土由于其水泥用量大多在450~600kg/m3),是普通混凝土的1.5~2 倍。这样在混凝土生成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而引起的体积收缩即自缩就大于普通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的机率也大于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因采用高标号水泥且用量大,这样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化放热量大,将加大混凝土的最高温升,从而使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加大。在叠加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温度收缩裂缝。由于高强混凝土中水泥石含量是普通混凝土的1.5 倍,在硬化早期由于水分蒸发引起的干缩也将大于普通混凝土。 二、裂缝的控制措施 1.设计措施。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 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2.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沙、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根据工程特点,可以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这样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 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对于高强混凝土,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通过试验掺入粉煤灰,掺量15%~50%。 3.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 (1)避免应力集中。孔洞周围、变断面转角部位、转角处等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会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缝。为此,可在孔洞四周配斜向钢筋或钢筋网片;对变断面处作局部处理使断面逐渐过渡,同时增配抗裂钢筋,这对防止裂缝是有益的。 (2)设置缓冲层。在主高低板交接处、底板地梁处等,可用30-5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垂直隔离,以缓冲基础收缩时的侧向压力。 (3)合理地分段施工。当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很大时,可合理地采用“后浇带”分段进行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时,结构被分成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