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以简单列个公式: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

如何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9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陈宜明司长在谈到如何创建和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指出:无论智慧城市还是智能城市,最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的功能、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城市的运行质量。智慧城市建设时一项复杂的工作,切忌盲目炒作,必须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首先是建构云计算基础设施及服务,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提供稳定可靠的云存储服务、计算服

务和网络服务等,互融互通、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各种资源的利用

率。其次是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并加快公共信息平

台建设,推动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再次是

研究如何建构智慧城市管理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基础数据

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推动数据共享。

第二,建立智慧城市业务应用体系。首先要从政务、产业、民生、金融等角度构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服务于

广大民众、政府部门和企业。其次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交通、卫生、环保、供水、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水平,

实现环境与生态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公安消

防、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发

展信息资源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以及促进科

学发展、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的基础作用。

第三,建立智慧城市政策标准体系,当今世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要充分注重

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

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第四,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挥体系。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对传统

建设方式的一种提升,许多领域和行业都会将引入“智慧”的内容,

如何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做到信息互通、安全协调是一项系统

性的工程。主要表现在:物联与信息沟通(联通性)、城市的精细

化管理(精细度)、合理与和谐建设(合理度)、建设安全及维护个

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因此,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本身即是一项

非常系统和科学的重大任务,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智慧城市资本产业投融资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繁多,涉及到政府服务、市民服务、商业服务等方方面面。单靠政府投入是不

现实的,需要引入市场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通过市场集约化

方式,实现共赢。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这是实现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关键。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围绕着数据价值的提升而展开的。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共同推动的事情。如何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需要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利用“智慧”的措施,解决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所在。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滞后于其本身的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要充分注重标准化、规法话工作。在这迫切的需求下,国家各种机构积极应对,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着手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研究,部分已有初步成果。

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2011年7月初,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发布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这是国内首个公开发布的中国版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等5个维度上,形成了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这个指标体系虽然并不是国家标准,但这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值得借鉴。

2012年,中国工程院启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和推进战略研究”课题,该课题组从200多个待选指标中遴选出的30多个具有全球通用性、最能反映智能城市本质的指标。这一评价指标在部分城市进行试验运行后,将于今年9月完成中、英、德三个版本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国际交流稿,进行国际交流,届时可能诞生(中国工程院版的)智慧城市评价国际标准。

2013年2月28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筹)(以下简称“SOA分委会”)组织召开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及关键标准”讨论会,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参考模型及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讨论修改了《智慧城市术语》、《智慧城市基于SOA的服务融合平台参考模型和总体要求》、《智慧城市基于SOA的服务融合平台接口和测试要求》三项标准的申报建议书和草案框架。会议修改完善后的智慧城市基础参考模型图参见图1,智慧城市基础参考模型图分成了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另有三个体系支撑贯穿整个智慧城市架构,其中标准化体系是重要的一个支撑。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框分别见图2。

SOA分委会自2012年8月启动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以来,研究并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草稿。下一步,SOA分委会将由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负责,进一步梳理研究智慧城市标准化需求、现有标准对智慧城市的适用情况和急需新制定的标准项目,为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撑,同时为我国下一步智慧城市关键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

平安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平安城市是一个城市级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不仅需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

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还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报警、交通、气象、应急的联动。平安城市围绕业务、技术、产品、运维、管理等方面,遵循“标准统一,急用现行”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一部署、分步实施,以求通过标准化体系指导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指导提供技术依据。

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公安信息化基础技术、国家信息化保障体系的框架,采纳和借鉴已有的相关标准,实现和物联网相关国际、国家标准实现充分对接,并在国家行政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指导下而进行的,关联分析如图3所示。

根据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特点和示范工程的实际需求,将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的内容初步分为基础类、技术服务类、应用类、工程类以及测评类五个大类,形成以层级分类为基础的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初步框架,图中部分延伸拓展了各层级的标准分类(如图4所示)。具体如下:

1)基础类标准

基础类标准包括通用规范、技术术语、物联网系统通用图形符号、产品分类和代码等,此部分的标准是对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中的基础性内容进行要求、约束和规范,在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范围内可以直接应用,也可以作为其他标准的依据和基础,是该领域中所有标准的共同基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技术服务类标准

技术服务类标准包括通信与信息交互标准、网络管理标准、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支持标准等。其中,信息交互标准是通过对物理、数据、通信等接口和数据交换格式进行标准规范,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中的海量、多类别、不同源的数据能够进行交互和汇聚的系列标准,网络管理标准主要服务于物联网基础平台、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运行维护以及管理而制定的,是指导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运行、维护、管理及更新的技术规范。

产品技术类标准与物联网分层架构相对应,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进行产品技术类标准划分,针对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每一层物联网架构中涉及的物联网技术产品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得物联网中技术产品能够满足统一的要求,为物联网应用系统中数据采集、交互、处理、显示等统一规范提供保证。

服务支持系列标准是为整个公安物联网基础平台提供保障支持买,通过对支持服务的规范,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检索、管理、处理和挖掘,服务支持标准包括:数据描述、数据存储、目录服务、中间件接口。

3)应用类标准

应用类标准主要是针对各类具体的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而制定的标准。制定此类标准要在继承和发展已有公安业务系统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物联网应用的具体实际,从数据、业务等方面抽象归纳出一些与业务警种相关联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如车辆轨迹感知应用、特定危险品防控智能感知应用等,并对这些应用模式进行约束和规范。

4)工程类标准

工程类标准即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进行规范和要求,包括工程系统要求(类似总则)、工程技术规范、各类物联网应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工程程序与要求、工程验收规范等,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建构、实施、运行过程的管理提供指导。

5)测评类标准

测评类标准主要为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测评服务提供依据,保证物联网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中相关各类产品及设备检测呗准、系统测评标准、安全测评标准等,如产品及设备检测实施细则、物联网应用系统工程评价导则、应用系统测试评价要求、应用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等。

结语

现在,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相应的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单位千万要杜绝仓促上马,避免形成新一轮的信息孤岛,难以发挥融合、互通的综合效应。

在标准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协调,明确方向、突

出重点、统一部署、分布实施,尤其是各部委监管下的标准体系应在大的框架下研究和实施,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稳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教材

《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课程学时98 修读学期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合作开发企业思科网络系统集成公司、H3C 执笔人审核人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Internet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等内容。通过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常用工具,使学生学会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具备分析、设计、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初步能力,了解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网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等工作岗位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熟悉各种

类型网络的功能和特色,并具备独立设计、组装、调试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的能力。结合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1)保证理论知识够用,既要为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服务,又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强化实践性教学,侧重网络实际技能的介绍;(3)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完成任务的适应能力。 参考学时:98 学分:5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 2.1能力目标 ⑴会正确安装及使用网卡; ⑵会制作双绞线; ⑶会安装及配置网络协议; ⑷会安装网络操作系统; ⑸会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添加网络设备、功能模块; ⑹能在Packet Tracer软件模拟模式下进行数据跟踪测试;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欢迎阅读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

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

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 , 1.84到 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总体组成果—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由智慧城市范围内相互关联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逻辑组合,构成有机整体,标准体系内部的各项标准应按照合理的分类进行梳理。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助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有利于判断和明确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方向和重点,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和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有大批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一些具体的智慧城市子系统的建设项目也已启动,总体组自2013年11月批复成立以来,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在标准化工作方面重点开展了需求分析和与已有标准之间的差距分析,结合国家城镇化规划及综合标准化的指导路线,起草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标准体系框架图、层次结构图及标准明细表,对已有标准和待制定标准做了充分的比较分析研究工作,梳理出7大类相关标准,论证了一批急需急用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标准缺项。 总体组在论证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时,基于实际需求,把握新标准与已有标准的关系、急需急用标准与后续标准的关系、先进超前标准与我国技术和产业实际现状的关系,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现有标准全方位对接。在基础技术标准方面,除行业有特殊要求基础技术标准外,一般按照国家和行业基础技术标准开展。根据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的需要,对现有各行业信息化中涉及的数据格式、产品要求、

通信网络等标准进行梳理和修订,将其纳入到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中。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中需要制修订的标准数量至少达数百项,并且一些标准还需在以后业务发展中不断构建。因此,按照“急用先制定”的原则,目前阶段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定位在初步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以智慧应用示范工程、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智慧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为依托,制定急需急用标准。智慧城市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之中,技术需具备前瞻性,所以标准研制工作也要有一定超前性,标准不仅仅是对当前技术总结,同时也是对当前技术引领,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标准来指导技术和产品研发。构建智慧城市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标准体系的构建必需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既要借鉴国际标准化工作成果,统筹协调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的同步推进,同时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开展标准研制工作,才能确保标准真正的落地和产生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总体性、统一性、体系性的规划,为后续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申报及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众多技术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生活等诸多领域,信息化系统内外部接口多,信息和系统开放共享和协同互动的要求高,此外,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问题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些智慧城市的特点使得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2021智慧城市规划试卷7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需要通过完善的服务体制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支撑。 A.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B.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C.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D.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实现城市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设备或方式获得其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是智慧社区建设的()。A.近期目标 B.远期目标 C.根本目标 D.终极目标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的出现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全面支持,并应用于智慧的各个领域。 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从技术实现上,智慧社区包括五个层次和两大保障体系。其中两大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保障和()。 A.信息共享保障 B.信息智能保障 C.信息安全保障 D.信息多样化保障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的出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对异构、多维和海量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法、模型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用户可用信息。A.泛在网络 B.云计算 C.物联网 D.大数据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过于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易于导致()。

A.商业利益主导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缓慢 C.经济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D.社会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E.城市两极分化 用户答案:[ADE] 得分:8.00 2.与以往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A.更加提倡人文与和谐 B.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 C.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 D.更加关注共享与协同 E.更加强调认知与关联 用户答案:[BCD] 得分:8.00 3.相对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其关键特性是(),而智慧社区因其组织管理更为先进合理更加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A.智能感知 B.可持续发展 C.和谐社区 D.主动服务 E.信息技术 用户答案:[AE] 得分:0.00 4.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也成为继农业、工业生产力之后的新兴生产力,并迅猛发展,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A.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B.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C.不断创新信息技术 D.促进信息交流 E.知识共享 用户答案:[AD] 得分:2.00 5.智慧城市是以()为目标,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具有空天地多平台协同能力。 A.发展更科学 B.社会更和谐 C.管理更高效 D.交通更便利 E.生活更美好? 用户答案:[ABCE] 得分:8.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3道题】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样本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主要特征, 经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 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 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 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 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 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 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 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 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 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

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三是具有可比性, 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 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 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 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 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个三级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 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 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 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经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 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 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 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

智慧城市的功能

数信系计科一班陈琳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如图1所示: 一、智慧城市的功能 1.1 基础业务 基础业务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功能和应用, 完成城市信息的实时获取,实施即时的城市管 理。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信息 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提高管理效率 并且改善市容市貌和维护城市安全。 (1)数字城管。将城区划分一定面积为单位的 网络状单元,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违反市容规定 的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确管理,明确管理 责任人,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 (2)平安城市。公安系统各级监控系统联网,整合安防监控系统、城市报警系统、电子警察系统等,构建城市安全的基础平台,为侦查犯罪与纠查违规行为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和分析支持。 1.2 行政业务 智慧城市的行政业务系统指构建综合电子政务平台、整合公共服务。将一系列行政事务进行整合和管理优化,主要系统功能有: (1)并联审批。实现市(区)级社区横向联系,政府建立跨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标准及交换体系。实现各类行政业务的共享。通过信息透明公开,加强社会监管,实现“阳光式”权力运行。 (2)建立网上虚拟电子政务大厅。实现“一站式”市政服务,精简政务流程,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让市民和企事业单位足不出户完成行政审批和其他政府服务,树立服务性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 这两个业务层次虽然是智慧城市的低级应用,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1.3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针对城市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智慧解决方案。 (1)智慧城市交通 智慧城市交通整合公共汽车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捷运系统(MRT)、城市轻轨系统(LRT)、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EMAS)、车速信息系统(TrafficScan)、电子收费系统

5G智慧城市安全政策和标准与发展建议

安全政策 智慧城市的安全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颁布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安全建设。国际上,美国、欧盟、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都在推动智慧城市部署建设相关政策制度,在升级发展的同时强化安全。 总体来看,多数国家由政府部门统筹智慧城市发展与安全,部分国家较为关注信息和数据安全,但普遍缺乏应对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威胁的专门政策。主要国家具体情况如下:美国重点关注智慧城市带来的安全和隐私问题,2015年发布《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联邦政府在网络安全等方面已经开展的工作,认为以往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和投资已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纽约市政府公布了“智慧城市实施方案”,统筹智慧城市发展与安全; 欧盟提出“智慧城市与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由牵头政府部门主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倡导在ICT技术支持下建设可持续、安全互通的综合交通和物流运输系统;英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点关注信息安全,2013年发布《智慧伦敦计划》,提出数据开放等七大发展方向,另外,伦敦政府联合其他机构建立安全机构,为公共机构、企业等应对智慧城市网络威胁提供建议和保护;新加坡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强化重要数据的保护,提出了“智慧国2025”计划,由政府统筹构建“智慧国平台”,通过全国数据的连接、收集和分析,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重视重要数据的保护,对比较重要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匿名化保护和管理,并只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当的分享。 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提升智慧城市安全的政策,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可管可控,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提出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指导意见》提出了“网络安全长效化”的主要目标,建立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网络安全责任制,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全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全文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1.1.3户均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生活智慧程度和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要素,16个指标。

智慧城市建设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措施 1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1)顶层规划设计;(2)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相关体系架构的完善;(4)相关标准系列的完善;(5)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 2 2 2.2完善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 针对当前我国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智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各个区域、各个省份都存在着独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甚至是各个智能建筑企业也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设计标准,因此,这种设计标准的不统一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

和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基于此,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应该重点加强对于相关标准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还应该重点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进行,确保其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3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2 行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2.5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 IP以太 2 2 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智能建筑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基本元素,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把智能建筑

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 建设方案 I

目录 1总体规划方案 (1) 1.1指导思想 (1) 1.2发展原则 (1) 1.3建设目标 (2) 1.4建设内容 (5) 1.4.1概念设计 (5) 1.4.2总体架构 (6) 1.4.3网络架构 (7) 1.4.4数据架构 (8) 2智慧运营指挥中心详细技术方案 (12) 2.1智慧运营指挥中心技术方案 (12) 2.1.1方案背景 (12) 2.1.2发展现状 (12) 2.1.3建设目标 (13) 2.1.4总体架构 (15) 2.1.5建设内容 (18) I

II

1总体规划方案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臵,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的应用

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的 应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空间信息进行组织、管理、分析的技术系统。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对城市规划管理要的提高,GIS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本文论述了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指出在城市规划中运用GIS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GIS 城市规划应用 1 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中许多领域与部门,城市规划是GIS 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GIS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工具,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城市海量数据管理与分析、工程选址、城市环境监测等方法。城市规划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城市设施和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存储、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技术,为日益复杂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可以协助城市规划工作者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随着GIS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应用的角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就包括了城市空间扩展与建设用地格局分析、城市土地评价、建筑分析、风景和流域的造型规划、公共设施的选址、小尺度的社区景观规划和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可以说,GIS为城市划、设计、管理提供了崭新思路,GIS能科学的管理和综合分析海量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先进的辅助工具,在现代化城市规划工作中发挥巨大的效用。 2 GIS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中的可行性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两类: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和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以及与其它目标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图、正射影像、卫片、地下管线、勘测数据等),城市规划图形信息(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产生的成果图等)等。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目标的社会或自然属性的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属性数据包括建设用地面积、性质、政策法规、审批周期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信息具有

《智慧城市》考试全试题库答案与解析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 . 服务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不包括哪项内容 A服务监督规范 服务元数据规范 服务分类规范 服务管理规范 2 .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C城市管理以公众为中心 分散管控 3 . 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D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宁波市在2011~2012年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文件的是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C《“智慧宁波”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5 .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中,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核心领域是 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 C智慧政务 智慧教育 6 . 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C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7 . 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重点建设方向”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关注点差异最大的是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D智能化应用建设 8 . 下列哪一个项不属于传感技术处理信息的方式 A分解 压缩

融合 识别 9 .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以及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互联网 BI P优化光网络 物联网 广播电视网 10 . 下列选项中,有关智慧制造系统“深度互连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B对多个工厂实现分散管理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为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1 . 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智慧城市应用 B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12 . 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中二级平台的是政务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

盘点国外智慧城市经典案例

盘点国外智慧城市经典案例 原标题:国外智慧城市经典案例:西方月儿真的圆么?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社交网络、购物网络、互联网金融等综合集成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对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创新的城市形态。对于我国城市政府来讲,这不仅仅是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技术的创新,而且更加是服务和管理理念及模式的创新。而对于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意味着什么?在市场商机面前又是如何应对智慧需求的? 美国:智能化响应,对可持续发展有更多责任感 2009年1月28日,刚就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会见了作为工商业领袖代表的IBM时任总裁彭明盛。彭明盛正式向奥巴马政府提出“智慧星球”概念,建议投资建设新一代的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同年9月,爱荷华州迪比克市和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迪比克市风景秀丽,密西西比河贯穿城区,它是美国最为宜居的城市之一。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迪比克计划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的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数字化并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进而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使迪比克市更适合居住和商业发展。 迪比克市的第一步是向所有住户和商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其中包含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水电泄漏造成的浪费。同时搭建综合监测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展示,使整个城市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迪比克市向个人和企业公布这些信息,使他们对自己的耗能有更清晰认识,对可持续发展有更多的责任感。 西班牙:传感器项目让智慧城市建设充分立足实践 据巴塞罗那通信研究所传感器项目的负责人马里亚诺·拉马尔卡介绍,智慧城市是巴塞罗那目前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而原来的巴塞罗那纺织产业老工业区,现在则是这一项目最重要的试验地。“那边红绿灯上的小黑盒子,可以给附近盲人手中的接收器发送信号,并引发接收器震动以便提醒其已临近路口。”拉马尔卡指着马路介绍说。 “你看见地上的小凸起了吗?那是停车传感器。司机只要下载一种专门应用程序,就能够根据传感器发来的信息获知哪里有空车位。巴塞罗那的标志性景点圣家族大教堂是游客云集的地方,那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停车传感器系统,指引大客车停放。” “这是一个智能的垃圾箱,它上面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垃圾箱是否已满。根据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垃圾收集中心可以制定一个数据库,并以此安排垃圾车的路线。此外,垃圾箱还安装着一个气味传感器,如果垃圾箱气味超出正常标准,传感器会发出警报进行提醒。” “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规模都不是很大,但种类很多,其中一些是试验性质的,有一些则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作为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拉马尔卡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技术和产品是死的,而现实情况却是灵活多变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充分立足实践。” 北欧:智能交通减拥堵,少排放 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欧盟对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机动性、智慧居住以及智慧人等6个方面。而北欧国家在通过改善交通,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例,该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具体而言,该市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实现了对一切车辆的自动识别。借助这些设备,该市在周一至周五6时30分至18时30分之间对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从而使交通拥堵水平降低了25%,同时温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