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1.政治权利

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2.政治文化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3.政治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和指导与激发个人与团体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反映特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具有相当程度流行性的,对社会、政治做出根本性规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5.威权主义国家

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6.政府体制

政府体制,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不同的政府机构,在一定的组织原则之下,通过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责,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政治关系的整体。

7.政治管理

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需要把社会的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所能允许的范围以内。在众多的管理形式中,与这种社会政治统治相关联的管理活动,被称之为政治管理。

8.政务官制度

政务官是指经过选举或委任产生的,有限任期,并主要以其政治主张、政治背景、政治能力和党派关系为主要任职依据的一类官员。政务官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党派性。根据多党制度的基本原则,政务官与其所在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共进退。

9.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才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政治组织。

10.政党制度

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1.社会组织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组织制度形式,“社会组织”一词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

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

12.第五种权利

所谓“第五种权力”,是指相对于“第四种权力”的依托于各种网络平台的网民舆论权,或网络话语权。目前,在中国,这种权力已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媒介独立、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补充了“第四种权力”之不足,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13.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14.政治改革

所谓政治改革,就是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地位的政治过程;

15.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和团体,通过协商或公共协商而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1.权利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联系:1、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2、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区别:1、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3、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2.中西封建制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A、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

B、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

C、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3.自有资本主义国家特征

A、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B、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自由和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

C、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

活;

D、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

4.联邦制国家特征

①、从宪政角度看,在所有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及其成员都拥有立法、执行和司法等三种国家权力,并且这些权力受到宪法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改变;

②、从制度和功能的角度看,在联邦制下,国家权力被完全分配给联邦和州(省),因此这两个层级的政府能够对某些领域的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

③、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联邦是一种以自主的、非集中的领土单位的自愿联盟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

5.现代官僚制的弊端

⑴、专业化分工和高度集权导致低效率,并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⑵、由等级控制而形成程序化的责任机制,在政治—行政二分的体制下,往往造成责任机制的断层;

⑶、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⑷、官僚权力的扩张性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越来越多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等缺点;

6.现代官员理论要点

⑴、现代官员是一种职务或职业,而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

⑵、现代官员的职权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其权限的行使又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⑶、现代官员的职务是其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

⑷、现代官员作为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其个人与所拥有的管理手段相脱离官员特别是行政官员与公民的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⑸、现代官员拥有执行职权的必要权力,各类官员各司其职;

⑹、现代官员的权力和职位不得私相授受;

7.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是什么

一个政党能否长久,适应性是一个衡量的主要指标。适应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环境挑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适应性主要有年度、代际和职能三个方面来判定。

决定一个政党“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

⑴、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精英群体对变革的共识;

⑵、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一个政党要想适应环境的变迁,就必须有监控环境如何变化的能力;

⑶、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变革的支持、反对及不同类型的诉求;

8.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ⅰ、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其政治家能够代表进步阶级的要求,领导了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ⅱ、资产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ⅲ、资产阶级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

ⅳ、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力求发展经济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ⅴ、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在推动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ⅵ、有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9.政治统治合法化的主要途径

⑴、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一经建立,就会从各方面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惩罚犯罪等;

⑵、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包括选举授权、政策选择、政治沟通、法制约束等,从而获得程序化的权威;

⑶、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从而为自己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10.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⑴、暴力镇压;

⑵、对被统治者进行限制与排斥;

⑶、统治阶级在实施政治统治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对被统治阶级的怀柔利用;

⑷、为保证政治统治,国家政权还要对经济与社会事务进行干预;

⑸、国家政权还要通过思想文化控制,来保护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⑹、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也需要采取相应手段,来创造有利于保持统治阶级在备方面统治地位的条件,消除一切不利因素;

1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联系

二者都是国家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包括统治秩序与管理秩序所进行的活动,从而统一在国家的基本职能中。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政治统治就是国家的阶级职能,政治管理即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对于国家来说,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的前提,政治管理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两种行为都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政治行为。

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

①、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只是由统治阶级所组织的国家政权,特别是警察、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关,而政治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构,而且还包括那些与国家政权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准政治管理主体;

②、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其中,在剥削阶级社会,是少数人统治多数入。但是,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一定是多数社会成员。

12.政治参与的特征

⑴、政治参与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产物,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⑵、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

⑶、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依法参加政治生活的行为;

⑷、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是公共政治领域;

⑸、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3.社会经济发展对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

①、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公民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的提高,而这些都会增强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必然出现分化,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会加入各种组织,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③、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扩大,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相应的扩大公民参与政府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抑制作用

①、在效率与公平的优先问题上,效率优先考虑可能限制参与的发展;

②、经济发展一方面导致社会利益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决策组织功能的专门化和复杂化,并使各类计划和政策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而政治过程的复杂化会降低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③、经济发展增加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在短时期内,个人社会流动可能减少政治参与;

14.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准

⑴、政治结构:政治发展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学和合理的标准;

⑵、政府能力:政治发展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

⑶、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合理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权利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

15.后发展国家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是什么

“后发”劣势

①、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②、面临被动型政治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面临对其政治发展不利的国际环境;

④、在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政治发展;

“后发”优势

①、国家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民众的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的集中和调节,可以较快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

②、政治发展的借鉴性,在政治发展中可以吸取早发国家的经验教训,学习成功的做法,减少政治发展中的盲目性;

16.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区别

⑴、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以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为目的;

⑵、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发生的,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下;

⑶、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

17.民主观念的变革

⑴、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⑵、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⑶、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了“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⑷、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4、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5、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6、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7、政党: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 8、政党制度:所谓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9、政治家: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10、阿罗不可能原理: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简答题 1、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乙是否到底满足甲的意志,取决于己的决定:要么按照甲的希望去做,要么面对甲的威胁。如果乙按照甲的希望去做了,威胁成功了;如果乙违背甲的意志,甲就必须决定是否实施威胁。 (2)功利性权利 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极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这种权力被称为功利性的,是因为权力主体对客体提供的东西是实用的、有价值的。作为功利性的政治奖励,主要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权力既可以作为手段,也可以作为目的)。 (3)操纵性权利 在前两种权力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沟通关系,即权力主体向权力客体明示或暗示了威胁或承诺,以便让权力客体衡量一下自己行为的后果。但是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洗脑”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操纵技巧,主要发生在战时对战俘的心理攻势。宣传是指通过各种说服技巧来提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社会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4)人格性权利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

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

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即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动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的地位:○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政治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1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2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6、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3操纵性权力: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4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9、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的条件:○1合法律性。○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10、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1武力: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2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3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4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5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6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政治学导论名词解释

·政治学导论· 名词解释: 【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由国家机器掌握和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主权】是指在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 【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政治生活的特定资格。 【合法性权利】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 【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强制性权利】是政治权力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政治权力的本质反映。是政治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迫使权力客体服从的一种力量。其中的关键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威胁和威胁的可信性。 【人格型权利】是指具有超凡品质、个人魅力的人享有的政治影响力或控制他人的力量。【监督权】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或专门机关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查、评定, 督促其改进工作的权利,主要表现在批准对官吏的任命和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方面。 【正义】是指公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社会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平等】在政治学中,平等概念有多种用法。它既是一种哲学信念,强调本质上的平等,即人是平等的动物,也被认为是一种分配原则,指人与人之间应在收入、社会机会和政治权利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各章考点总结(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2011.名词)依附理论: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2011、2009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国政治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2010论述)结合治理理论,阐述你对如何推进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看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考点:1、(2011简答)、(2010简答)(2009简答)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2010比较分析题)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一、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儒家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正名”是孔子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粗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二、与西方政治学说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在维护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同蔚为壮观;第二,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第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第四,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第五,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要弱。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思想家们多把现实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忙于说明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没有建构起更高层次的政治理想蓝图。 三、(2010比较分析题)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政治学包含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问题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也是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政治哲学家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甚至是神学权威来提出问题启发人们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what is).P16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2、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四、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包含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3、新制度主义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学 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法治与民主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意识形态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第三篇政治体系 第五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 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第六章政府 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 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第七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理论 第二节政党制度 第八章政治社会 第一节利益集团 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 第三节新闻媒体 第九章政治人 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 第二节政治家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第十一章公共治理 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 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 第十二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 第十四章政治民主 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第十五章人权 第一节人权的含义 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导论: 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2016 填空题1) 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2017 填空题1)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 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重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观点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的

政治学导论.docx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名词及概念: 政治:人们围绕大众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大众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大众选择理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答: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辅助理解: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③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答: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大众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大众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第一,政治权力的首要效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第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关系的新范式: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第三,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此外,即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答:(1)政治哲学: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2)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科学”泛指知识的集合与掌握知识的方法。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答:第一,制度中心论。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制度主义以各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国家宪法、国家政体、政府形式、权力分配结构等。虽然制度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政治学发展的制度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含着丰富的制度主义方法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所蕴含的制度主义方法论对后来的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制度主义的一系列概念,诸如作为技术的生产力、作为权力结构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突变方式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作为最重要社会关系的阶级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都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流派:(1)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着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而制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以及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即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创新。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名词及概念: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政治权力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答: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其次,在一般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最后,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1)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2)功利性权力: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3)操纵性权力: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塑,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4)合法性权力:权力有了合法性,决策者无须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或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 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威的基础。(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绩效的有效性;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五、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答:权力、权利;法治、民主;自由、平等。(下一句是网上找的)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实现国家的正义,以及为实现正义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六、如何理解民主的含义与本质? 答:(1)含义:民主是公民表达利益、分配权力和分享福利的过程,以民主为工具而企图最大化实现平等权。(2)本质: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平等的一个重要工具。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导论 1、政治学内涵:P5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一是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二是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三是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P4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一是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二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三是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四是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什么是博弈,政治博弈类型有哪些?P7-9 博弈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政治博弈类型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非零和博弈是指一方参与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 4、如何从博弈论认识政治?P9 5、什么是政治学?p12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动作规律的科学。

6、什么是新古典政治学?P17 在20世纪70-80年代,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政治科学都开始回归政治学最古老的传统,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就能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制度中心论;第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7、政治学分支机构有哪些?P18 政治理论和方法论、本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行政管理、国际关系五个。 8、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主要内容?P22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常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

政治学导论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 (一)西方学者对政治的理解 在西方,政治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政治的希腊又是Polis,与城邦是同一含义。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写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学专著《政治学》,就是专门阐述政治与城邦国家的,他把政治的含义表示为城邦国家。 在现代,西方学者对政治有不同的解释,下面简要分析几种流行的观点。 1、国家说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20世纪初,在对政治的各种样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政治是国家的运作”即国家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迦纳为代表) 2、权力说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权力说”认为政治是对权力的获得与运用。(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政治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拉斯韦尔) 3、分配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比较流行观点是分配说 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大卫·伊斯顿在1953年《政治体系》一书中提出的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行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那一部分社会交往。” 4、管理说 当代西方政治学界,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角度给政治下定义的学者也不少。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政治的涵义,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从政治的阶级属性的意义论述政治涵义。 马克思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政治与阶级斗争分不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中心和实质始终是对社会和政治的统治权,在政治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所以一句话,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2、从政治的基本内容的角度论述政治的涵义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表明: (1)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2)国家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工具。 (3)国家还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3、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论述政治的涵义 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产生于经济,经济决定政治,对任何社会的政治实质的认识都必须根据该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而不能就政治本身去认识政治。一句话,政治产生于经济,政治是集中了的经济。

政治学导论12

一、单选题 1、福山认为,(社会学科)的进步和不断发展为人类历史向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 2、福山历史终结论认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是(自由民主制度)。 3、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现代化)过程。 4、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5、民主制度对公民个性的“抑制”,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专制,即(社会的专制)。 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政治改革)。 8、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 9、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10、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在延安讨论如何跳出中国几千年的“兴勃亡忽”的历史规律时,就明确提出要依靠(民主)。 11、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12、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核心会议型)。

13、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14、福山关于自由民主将无可匹敌、一统天下的乐观论断反映了西方传统思想的逻辑,是西方(普遍主义情结)的集中体现。 15、(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李兴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16、政府改革最能使(农民)感到满意。 17、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18、(行政能力)是国家最广泛最直接的表现。 19、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征服职能)。 20、(政治社会化)是使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活得政治知识,培养政治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 21、(政治民主化)是亨廷顿认为的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 22、经济制度效率概念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率先提出的。 23、(法国)革命实践了“人民主权”原则,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模式。 24、在国际事务中,(民族国家)是基本的政治角色。 25、(黑格尔)认为自由和平等这两个现代自由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

政治学导论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1、矛盾学说的精髓是()。[单选题] *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除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些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外,还包括()。[单选题] * A.科学技术、教育、法律 B.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生产制造 C.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教育(正确答案) D.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生产制造 3、82.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4、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单选题] *

A.实践 B.内部矛盾(正确答案) C.外部矛盾 D.人的主观能动性 5、23. 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这是公民通过()参与民主决策。* [单选题]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正确答案) B、社会公示制度 C、“一事一议”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6、2.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这充分说明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单选题] * A、加强领导 B、保持稳定 C、政治参与(正确答案) D、改善民生 7、20.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 [单选题] * A、无偿性(正确答案)

B、免费性 C、平等性 D、公平性 8、下列不利于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是()[单选题] * A.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B.上海以“进口”为主题举办首届进博会。 C.上海严格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D.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征收10%的加征关税(正确答案) 9、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单选题] * A.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B.垄断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 C.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正确答案)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0、对经济危急中生产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指绝对过剩,即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 B.指相对过剩,即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正确答案) C.指绝对过剩,对于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相比,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

《比较政治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政治学导论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课程代码:37410012 学分:2 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时: 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 0 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政治学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二版),张小劲、景跃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比较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及政治理论,是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沟通的桥梁。它由一系列松散的方法及理论构成,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的整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比较研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过程、政治参与等问题,以及政治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提升学科比较分析的意识,培养比较政治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第一,了解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领域中的特殊地位;第二,了解政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理论关联;第三,清楚在比较政治学中的现代意义;第四,熟悉比较政治学中主要理论。 课程目标2:掌握比较政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拓展政治学知识视野,尤其是对体系理论、国家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等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政治现象有较为深刻的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1 政治概念的不同视角分析 1.2比较政治学的性质、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1.3 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政治学导论基本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基本知识点 什么是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导论是政治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以及相关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它提供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政治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政治现象,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选举等与政治有关的事物。政治学试图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其中,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而定量研究方法则借助统计和数学工具来对政治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 政治权力和权威 政治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政治权力和权威。政治权力指的是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而权威则指的是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政治学试图理解权力和权威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政治组织和运行方式,包括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等。政治文化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模式。 政治理论和思潮 政治学还涉及各种政治理论和思潮的研究。这些理论和思潮涵盖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分析框架,例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等。政治学导论通常会介绍这些理论和思潮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政治观点的特点和影响。 政治学的应用领域 政治学研究的成果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政治哲学、比较政治等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领域。这些领域研究政治现象的不同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政治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