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天线的设置与倾斜角的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设置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可以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进而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本文将介绍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1. 基站天线方向性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的方向性是指天线主瓣的辐射方向。合理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可以使信号覆盖更加集中和聚焦,提高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1 综合考虑地形和建筑物

地形和建筑物会对信号传播产生阻挡和衰减,因此,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结合地形和建筑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山区、丘陵地区或者高层建筑多的城市区域,可以选择采用高增益和窄波束宽度的天线,以增加覆盖范围。

1.2 考虑用户分布和流量分布

根据用户和流量的分布情况,可以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将天线的主瓣指向人口聚集区域,以增加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

1.3 考虑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

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产生影响,因此,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考虑减小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和波束宽度,实现对干扰源的屏蔽或远离,从而减小干扰。

2. 基站天线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倾斜角是指天线挂角的调整,通过调整倾斜角可以改变天线的辐射方向和覆盖范围。合理的设置和优化基站天线倾斜角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2.1 提高边缘区域的覆盖

边缘区域的信号质量一般较差,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增加信号到达边缘区域的能量,从而提高边缘区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2.2 避免重叠覆盖和干扰

重叠覆盖和干扰会对网络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优化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减小重叠覆盖区域和干扰范围,从而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质量。

2.3 提高网络容量和信号质量

根据用户的分布和流量需求,合理设置和优化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增加网络容量和提高信号质量。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可以适当调整倾斜角,以增加信号强度和容量。

3. 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优化的方法与技术

为了实现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优化,需要借助一些方法与技术。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与技术:

3.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可以提供地形、建筑物和用户分布等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和优化。通过在GIS中建立网络模型和覆盖模型,可以进行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优化。

3.2 无线接口场强监测技术

通过部署无线接口场强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无线信号的强弱和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和倾斜角,以优化网络的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

3.3 射频规划工具和算法

射频规划工具和算法可以进行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仿真和优化。通过建立合理的射频规划模型,可以进行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模拟和评估,从而优化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性能。

在实际的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建筑物、用户分布和流量需求等因素,并借助于现代技术和工具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设置和优化,可以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从而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

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天线的设置与倾斜角的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设置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可以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进而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本文将介绍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1. 基站天线方向性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的方向性是指天线主瓣的辐射方向。合理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可以使信号覆盖更加集中和聚焦,提高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1 综合考虑地形和建筑物 地形和建筑物会对信号传播产生阻挡和衰减,因此,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结合地形和建筑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山区、丘陵地区或者高层建筑多的城市区域,可以选择采用高增益和窄波束宽度的天线,以增加覆盖范围。 1.2 考虑用户分布和流量分布 根据用户和流量的分布情况,可以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将天线的主瓣指向人口聚集区域,以增加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 1.3 考虑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 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产生影响,因此,在设置基站天线方向性时需要考虑减小邻频干扰和同频干扰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和波束宽度,实现对干扰源的屏蔽或远离,从而减小干扰。 2. 基站天线倾斜角的设置和优化

基站天线倾斜角是指天线挂角的调整,通过调整倾斜角可以改变天线的辐射方向和覆盖范围。合理的设置和优化基站天线倾斜角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2.1 提高边缘区域的覆盖 边缘区域的信号质量一般较差,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增加信号到达边缘区域的能量,从而提高边缘区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2.2 避免重叠覆盖和干扰 重叠覆盖和干扰会对网络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优化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减小重叠覆盖区域和干扰范围,从而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质量。 2.3 提高网络容量和信号质量 根据用户的分布和流量需求,合理设置和优化基站天线的倾斜角可以增加网络容量和提高信号质量。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可以适当调整倾斜角,以增加信号强度和容量。 3. 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优化的方法与技术 为了实现基站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优化,需要借助一些方法与技术。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与技术: 3.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可以提供地形、建筑物和用户分布等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和优化。通过在GIS中建立网络模型和覆盖模型,可以进行天线方向性和倾斜角的优化。 3.2 无线接口场强监测技术 通过部署无线接口场强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无线信号的强弱和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调整基站天线的方向性和倾斜角,以优化网络的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

天线选用原则及下倾角计算

1、天线选用原则 站点选择天线类型时,必须依据下面的原则: 1、对于城区S111站点使用65度垂直极化或双极化天线,对于郊区S111站点使用90 度垂直极化天线; 2、城区S110或S100站点,根据覆盖要求选择90度或其他水平波瓣角较大的天线; 3、密集城区普通站点或郊区较高站点(高度超过60米)选用大垂直波瓣角(7~16 度)、大电子下倾角的天线;高度超过50米的密集城区站点采用电调天线;其余站点可用垂直波瓣角比较小的天线(5~7度); 4、要求覆盖范围比较大的站点,比如农村站点、覆盖高速公路站点,选用大增益 天线(17dBi左右); 5、非常密集区域站点选用大增益天线,比如市区的城中村(17dBi左右); 6、直放站天线:施主天线使用八木天线或栅格剖面天线,使用前需要首先了解库 存情况,八木天线目前只有800M天线,增益分别为10、12、14dBi,根据直放站位置接收信号情况选用合适型号。 7、室内分布系统天线:一般使用吸顶天线(一般增益3dBi左右,全向)或挂壁定 向天线(增益6dBi左右,一般90度波束宽度)。 对于室内分布系统电梯中的天线,如果电梯中有足够的位置安装,使用八木天线,否则使用挂壁定向天线。 8、规划的时候,如不能确定天线具体型号,可以将某些参数选择原则确定下来, 如‘65度双极化大增益’等,根据这些参数和库存情况可以选用合适天线。 9、项目负责人根据天线选用原则、最新天线可用量表和天线参数表,选择合适的 天线,对于不提供天线的项目,给出相应的参数; 附:2002年7月31日室内分布系统及直放站天线资料。

2、下倾角计算 下倾角的计算有以下几种形式: α = atan ( ( H1-H2 ) / L ) * 360 / ( 2 * π ) + β/2 – e_γ(公式一) 其中α表示准备采用的机械下倾角; H1表示站点高度,H2表示周围平均高度; L表示站点到本扇区正对方向站点的距离,通过两个站点之间的经纬度可以求出; β表示垂直波瓣角,β/2表示垂直波瓣角的一半; e_γ表示电子下倾角; 公式一计算出来的机械下倾角为:站点和周围高度差到附近站点的俯角,加上垂直波瓣角的一半,去掉电子下倾角; 以前采用的该方案,普遍反映下倾角太小。 α = atan ( ( H1-H2 ) / L ) * 360 / ( 2 * π ) + β– e_γ(公式二) 相对公式一,本公式的区别是将垂直波瓣角的一半改为了垂直波瓣角,角度明显偏大,尤其是对于垂直波瓣角比较大的天线。 α = atan ( ( H1-H2 ) / L * 2 ) * 360 / ( 2 * π ) + β/2 – e_γ(公式三) 相对公式一,本公式的区别是垂直波瓣角的一半对应的位置是两个站点的中间位置,而不是原来的对面基站底下,也就是使垂直波瓣角的一半覆盖两个站点之间区域的一半。 目前计算下倾角的工具中使用的是公式三。 用下倾角计算公式得到的下倾角只是一个初始值,用于仿真或工程初始下倾角设置,可以根据仿真情况调整或实际网络开通后根据路测结果调整。 具体的计算格式见Excel文件“下倾角计算”。 下倾角计算表格是这样计算的,首先根据左上角的地球半径,计算出当前站点到本业务区(某一片站点,过远的站点可以不输入到该表中,可以根据站点情况调整表格规模)所有站点的距离,即“与当前站点距离”一栏,然后根据下倾角一栏用公式计算出当前站点到各站点应该采用的下倾角,然后根据站点和周围站点之间的关系,找到各扇区对应的站点,就能够得到应该设置的下倾角了。可以每个站点都设置一个工作表,修改当前站点的参数和天线参数即可求得所有站点应该设置的下倾角。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对策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对策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稳定、全面的通信服务需求,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规划与优化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1. 网络规划的重要性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到网络的质量和性能。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得通信网络具备良好的覆盖范围、高速率、低时延等特点,稳定可靠地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 2. 网络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网络规划的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用户对通信质量的要求,提高网络的接入率和效益。 (2)网络规划的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网络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为基础。 (1)网络基础规划:包括网络的覆盖范围、频率规划、设备分布、网络拓扑结构等内容。 (2)网络优化规划:包括网络参数调整、信号优化、容量优化、频谱优化等内容。 (3)网络应急规划:包括网络应急恢复、安全规范、备份冗余等内容。 1. 信号覆盖优化 (1)选址规划优化:合理选取基站位置,避免相互遮挡,保证信号覆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天线参数调整:通过合理调整天线高度、方向角、倾斜角等参数,提高信号覆盖面积和穿透能力,同时减少信号干扰。 (3)信号增强技术:利用增益天线、中继器、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覆盖效果。 2. 容量优化 (1)频率规划优化:合理规划频率资源,避免频谱冲突,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2)网络结构优化:通过网络拓扑结构调整、通信资源分配优化等手段,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容量,降低信道拥塞概率。 (3)流量管理优化:根据不同地区的通信需求,采取流量动态调整、负载均衡、数据压缩、缓存优化等措施,提高网络容量利用效率。 3. 用户体验优化 (1)时延优化:通过更快的信号传输速度、减少信号传输路径、优化数据传输协议等手段,降低网络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2)稳定性优化:通过提升网络鲁棒性、加强故障检测和处理能力等手段,改善网络稳定性,减少通信中断情况。 (3)服务质量优化:通过提升网络信号质量、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升通话清晰度等手段,提高用户通信质量。 4. 资源管理优化 (1)能源管理优化:通过网络设备节能技术、设备智能休眠等手段,降低网络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2)频谱管理优化:通过频谱分层利用、频谱共享技术、频谱复用等手段,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3)容量管理优化:通过容量动态调整、负载均衡、容量估算和预测等手段,合理管理网络容量,保证网络运行稳定。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对策是保障网络质量、提高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各种优化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容量、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通信服务。希望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能够不断完善,以满足人们对通信网络的更高需求。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一、天线类型选择 在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分布、抗干扰要求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基站天线。由于天线类型的选择与地形、地物,以及话务量分布紧密相关,可以将天线使用环境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地区、交通干线等。 1、城区基站天线 城区基站密度较高,单站预期覆盖范围较小,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为减少干扰,应选用水平半功率角接近于60度的天线。这样的天线所构成的辐射方向图接近于理想的三叶草型蜂窝结构,与现网适配性较好,有助于控制越区切换。如下图所示。 (2)城区基站一般不要求大范围覆盖,而更注重覆盖的深度。由于中等增益天线的有效垂直波束相比于高增益天线较宽,覆盖半径内有效的深度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改善室内覆盖效果,所以选用中等增益天线较好。 (3)由于城区基站天线安装空间往往有限,所以选用双极化天线比较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城区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的双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 2、密集城区基站天线

密集城区基站天线的选择与一般城区基站类似。但由于密集城区基站站距往往只有400米到600米,在使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且天线有效挂高35米的情况下,天线下倾角可能设置在度到度之间。此时如果单纯采用机械下倾的方式,倾角过大将引起水平波束变宽,干扰增大,同时上副瓣也会引入较大干扰;而采用电子式倾角天线,则可以较好的解决波形畸变的问题,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密集城区基站选用电子式倾角的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双极化天线较为合适。 3、农村地区基站天线 在农村地区,鉴于话务量较小,预期覆盖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对于CDMA网络而言,为提高定向基站两扇区天线服务交叠区间的通信质量(交叠区内有宏观分集的效果),增大交叠区面积,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的天线。 (2)对于GSM网络而言,为提高覆盖质量,在平原地区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效果较好,但同时会产生切换区域增大的问题;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小的天线易于控制覆盖方向和范围,效果较好。 (3)为保证覆盖半径,应选择高增益天线。 (4)由于极化分集依赖于移动台周围反射体和散射体的分布,对于地物分布相对较稀疏的农村地区,极化分集效果不如空间分集。因此在安装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单极化天线。

天线挂高低倾角方位角

天线的覆盖范围要紧取决于天线高度、下倾、天线增益、天线口功率、无线链路等因素。 ①天线挂高:是指不算地面只算天线悬空的长度或高度。计算方式:算建筑物的高度加支撑架到天线的中点的距离。 ②方位角:正北方向的平面顺时针旋转到和天线所在平面重合所经历的角度。在实际的天线放置中,方位角通常有0度,120度和240度。别离对应于A小区、B小区、C小区 ③下倾角是天线和竖直面的夹角。 天线下倾角的计算能够成立在如图1所示的模型下。其中H表示天线的高度,D表示基站的覆盖半径,α就表示天线的下倾角,β/2 表示。那么天线的下倾角α为(H/D)+β/2。在实际中只要已知了基站的高度、覆盖半径和半功率角就能够够计算出天线的下倾角。 Andorid中的方位(antenna downtilt ):是Android平台下的一款测量和下倾角的软件。依照软件自身的功能描述,只要将电话的反面对着天线,软件就能够够测量出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

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是网络优化中的一个超级重要的情形。选择适合的下倾角能够使天线至本小区边界的射线与天线至受干扰小区边界的射线之间处于天线垂直方向图中增益衰减转变最大的部份,从而使受干扰小区的同频及邻频干扰减至最小;另外,选择适合的覆盖范围,使基站实际覆盖范围与预期的设计范围相同,同时增强本覆盖区的信号强度。 天线方向角的调整对移动通信的网络质量超级重要。一方面,准确的方向角能保证基站的实际覆盖与所预期的相同,保证整个网络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依据话务量或网络存在的具体情形对方向角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更好地优化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 依照理想的蜂窝移动通信模型,一个小区的交壤处,如此信号相对互补。与此相对应,在现行的GSM系统(要紧指ERICSSON设备)中,定向站一样被分为三个小区,即:A小区:方向角度0度,天线指向正北;B小区:方向角度120度,天线指向东南;C小区:方向角度240度,天线指向西南。 在GSM建设及计划中,咱们一样严格依照上述的规定对天线的方位角进行安装及调整,这也是天线安装的重要标准之一,若是方位角设置与之存在误差,那么易致使基站的实际覆盖与所设计的不相符,致使基站的覆盖范围不合理,从而致使一些意想不到的同频及邻频干扰。 一样网络计划对市区可依照: (a) 繁华商业区; (b) 宾馆、写字楼、娱乐场所集中区; (c) 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区; (d)工业区及文教区等进行分类。

GU-CDMA天线干扰规避和方位角、下倾角安装指南

GU-CDMA 天线干扰规避和方位角、下倾角安装指南

1: CDMA-GSM 系统之间的干扰问题 在GSM900/DCS1800、CDMA800和UMTS 系统之间,干扰问题主要存在于CDMA-GSM 系统之间,其中,CDMA 系统为GSM 系统的干扰源。 由于GSM 系统的上行频段和CDMA 的下行频段比较接近 CDMA 800M 频段: 上行: 825M~835M, 下行: 870M~880M GSM 900M 频段: 上行: 898M~907M, 下行: 943M-952M 因此,GSM 上行频段容易受到CDMA 下行频段的干扰,如果两个系统间空间隔离距离不够,有时表现得非常严重。 MHz ) 振幅

2: 干扰规避问题 在目前GU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实地站点勘察,目前一共总结六种类型的基站,并对基站天线如何安装进行归类,以解决干扰问题。 (1)SS Tower 站点(单塔) 多数路面站点采用SS Tower方式,为拉线塔或自立塔,其中路面站点没有UMTS系统,只有CDMA和GSM系统 该站型站点按照CDMA、GSM从上至下依次安装,保证彼此之间的垂直隔离K=1.5m距离即可。 (2)SS Tower 站点(单塔)

城区部分站点均采用SS Tower方式,为拉线塔或自立塔,需要挂CDMA、GSM和UMTS 三种天线。 该站型站点按照CDMA、UMTS和GSM从上至下依次安装,保证彼此之间的垂直隔离距离即可。 (3)15米高的楼顶抱杆类型(双塔) 这种类型基站建设完成之后是两个15米高的楼顶抱杆。

这种类型,保持原来基站CDMA天线位置不变,将CDMA系统的微波天线挪到新建的15米抱杆上,将GSM天线和CDMA天线共塔,UMTS天线和微波天线共塔。 (4)楼顶10米或12米抱杆类型(双塔) 这类站点原有的楼顶抱杆为10米或12米,新建的抱杆为15米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天线设计与优化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天线设计 与优化 1. 引言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在实现车辆间和车辆与基站之间高效通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天线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之一,它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直接影响了通信质量和系统性能。因此,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的设计与优化显得至关重要。 2.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需求 (1)多频段支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同时支持多个频段的通信,因此天线需要具备多频段的能力,以适应不同频段的通信要求。 (2)宽带特性:天线需要具备宽带特性,以保证在通信过程中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提高通信速率和质量。 (3)方向性与收发隔离: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天线具备一定的方向性,以便提高通信的覆盖范围和传输距离,并且需要有较好的收发隔离能力,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4)天线尺寸和安装方式:由于车辆通常对天线的空间有限制,因此天线的尺寸需要小巧,并且要求方便安装在车辆上。 3.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设计与优化方法 (1)多频段天线设计:采用宽带天线结构,如微带天线或周期性天线,在不同频段上具有较好的天线参数。通过调整天线结构的参数来实现多频段通信。

(2)天线阵列设计:利用天线阵列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方向性和收发隔离能力。通过调整天线阵列的元素数目和排列方式,达到所需的覆盖范围和传输距离要求。 (3)宽带天线设计:通过调整天线的结构和参数,实现宽带特性的天线设计。例如,使用宽带耦合器、宽带反射器等技术来扩展天线的工作频段。 (4)优化天线尺寸和安装方式:通过优化天线的结构和材料,减小天线的尺 寸和重量。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以便在车辆上方便地安装和布置天线。 4. 天线设计与优化的性能评估方法 (1)VSWR测试:通过测量天线的驻波比(VSWR),评估天线的匹配程度 和反射损耗情况。较低的VSWR值表明天线在给定频段上的工作效果较好。 (2)辐射图测试:通过测试天线的辐射图,评估天线的辐射性能和方向性。 辐射图的主瓣方向和辐射功率分布图等参数可帮助确定天线适当的安装和调整方式。 (3)传输距离和速率测试:通过在实际环境中进行通信测试,评估天线的传 输距离和速率性能。测试结果可用于调整天线参数和优化天线设计。 5. 天线设计与优化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车辆多天线系统的协同设计:随着车辆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将有多个 天线同时工作,天线系统之间的干扰和协同设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未来需要研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多天线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2)天线尺寸与性能权衡:由于车辆天线空间受限,天线尺寸和性能之间的 权衡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天线的尺寸和性能。

5g的aau 设置的下倾角

5g的aau 设置的下倾角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作为5G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设置直接影响着5G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在5G AAU的设置过程中,下倾角的调整是一个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5G AAU下倾角的设置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要了解5G AAU的基本概念和作用。5G AAU是有源天线单元的简称,它是5G基站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与传统的无源天线相比,5G AAU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强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高连接密度等需求。 在5G AAU的设置过程中,下倾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下倾角是指天线主瓣与水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方向。合理调整下倾角,可以使5G AAU的信号更好地覆盖目标区域,提高网络性能。 那么,如何调整5G AAU的下倾角呢?一般来说,下倾角的调整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来进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下倾角的调整: 1.确定目标覆盖区域:根据实际需求,确定5G AAU需要覆盖的区域范围。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天线型号和下倾角。 2.测量环境参数:在调整下倾角之前,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测量,了解遮挡物的高度、距离等信息。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确定合适的角度。 3.计算下倾角:根据测量得到的环境参数,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合

适的天线下倾角。需要注意的是,下倾角的大小与遮挡物的高度、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调整下倾角: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使用专用工具调整5G AAU的天线下倾角。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天线稳定,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损坏。 5.检测与优化:在调整好下倾角后,要对5G AAU的信号进行检测,观察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有必要,可以进一步优化下倾角和其他参数,以提高网络性能。 总之,在5G AAU的设置过程中,下倾角的调整是一项关键任务。只有合理调整下倾角,才能使5G AAU发挥出最佳性能。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我们需要根据环境条件和需求,灵活调整下倾角,以实现高质量的5G网络覆盖。在下倾角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对5G AAU设备造成损坏。

电信基站建设施工方案优化信号覆盖提高通信质量

电信基站建设施工方案优化信号覆盖提高通 信质量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基站作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优化对于提高通信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电信基站建设 施工方案的优化,旨在提高信号覆盖和通信质量。 一、基站选址 基站选址是电信基站建设的首要步骤。合理的基站选址可以有效提 高信号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在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地理环境:选择开阔的区域,避免高楼大厦、山峰等遮挡物对信 号的影响。 2. 人口密度:选择人口密集、通信需求高的地区,以确保基站的利 用率和通信服务质量。 3. 网络规划: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网络规划需求,确 保基站的合理布局和互连。 二、天线优化 天线是基站信号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天线可提高信号强度和 通信质量。以下是天线优化的几个关键点: 1. 天线方向: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使其正对目标区域,减少信号 的传输损耗。

2. 天线高度:选择合适的天线高度,既可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又 可以避免信号干扰和多径效应。 3. 天线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如定向天线、宽 角天线等,在不同环境中发挥最佳效果。 三、功率调整 基站的发射功率对信号覆盖和通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适当的功率 调整可以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并减少信号间的干扰。 1. 信号强度检测:通过专业的测试设备,对基站信号强度进行定期 监测和评估。 2. 功率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频段和不同基站进行功率调整,确保信号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四、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是提高通信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和参数 调整,可以优化信号覆盖和通信性能。 1. 频率规划:合理分配不同频段的资源,避免频率重叠和干扰。 2. 参数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基站的天线倾斜角、传输功率、 接收灵敏度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信号覆盖效果。 3. 信道管理:合理管理信道资源,避免信道拥塞和干扰,提高通信 质量和网络容量。 五、维护和监测

电子下倾角及机械下倾角

电子下倾角及机械下倾角 (1)所谓机械天线,即指使用机械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机械天线与地面垂直安装好以后,如果因网络优化的要求,需要调整天线背面支架的位置改变天线的倾角来实现。在调整过程中,虽然天线主瓣方向的覆盖距离明显变化,但天线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不变,所以天线方向图容易变形。 高话务地区(市区)天线计算公式: 天线下倾角=arctag(H/D)+垂直半功率角/2 低话务地区(农村、郊区等)天线计算公式: 天线下倾角=arctag(H/D) 实践证明:机械天线的最佳下倾角度为1°-5°;当下倾角度在5°-10°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稍有变形但变化不大;当下倾角度在10°-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变化较大;当机械天线下倾15°后,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很大,从没有下倾时的鸭梨形变为纺锤形,这时虽然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但是整个天线方向图不是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在相邻基站扇区内也会收到该基站的信号,从而造成严重的系统内干扰。 另外,在日常维护中,如果要调整机械天线下倾角度,整个系统要关机,不能在调整天线倾角的同时进行监测;机械天线调整天线下倾角度非常麻烦,一般需要维护人员爬到天线安放处进行调整;机械天线的下倾角度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计算的理论值,同实际最佳下倾角度有一定的偏差;机械天线调整 倾角的步进度数为1°,三阶互调指标为-120dBc。 (2)所谓电调天线,即指使用电子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电子下倾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共线阵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大小,改变合成分量场强强度,从而使天线的垂直方向性图下倾。由于天线各方向的场强强度同时增大和减小,保证在改变倾角后天线方向图变化不大,使主瓣方向覆盖距离缩短,同时又使整个方向性图在服务小区扇区内减小覆盖面积但又不产生干扰。实践证明,电调天线下倾角度在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与机械天线的大致相同;当下倾角度在5°-10°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稍有改善;当下倾角度在10°-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变化较大;当机械天线下倾15°后,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明显不同,这时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不大,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整个天线方向图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增加下倾角度,可以使扇区覆盖面积缩小,但不产生干扰,这样的方向图是我们需要的,因此采用电调天线能够降低呼损,减小干扰。 另外,电调天线允许系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垂直方向性图下倾角进行调整,实时监测调整的效果,调整倾角的步进精度也较高(为0.1°),因此可以对网络实现精细调整;电调天线的三阶互调指标为-150dBc,较机械天线相差30dBc,有利于消除邻频干扰和杂散干扰

过覆盖的原因与解决定方法

过覆盖的原因与解决定方法----17416e82-7165-11ec-b684- 7cb59b590d7d 过覆盖(overshooting) 过度覆盖是指网络中存在过度覆盖重叠。过度覆盖的现象是由于干扰导致的信令拥塞、频繁的掉话和TCH切换。 自解:小区信号越到很远的地方,造成对其他小区信号的干扰 描述:MS在远距离使用小区信号,而不使用附近位置的小区信号。 1、过覆盖小区的下倾角太小 2.覆盖单元上的天线太高 3、附近位置小区bsic不能解码,一般为由于过覆盖小区漏做邻区关系 检查基站密度,确定是否由于基站规划不合理,导致基站密度过高和同频干扰。应该 注意的是,基站的密度与该地区的交通容量直接相关。如果这是一个交通密集的地区,你 应该非常小心地调整基站的密度。 从基站覆盖范围入手也可以解决过覆盖问题。 适当调整天线角度,调整基站的覆盖范围,使基站的覆盖范围趋于更理想的设计指标。然而,应该仔细调整基站的覆盖范围,因为无线网络也应该有适度的覆盖重叠,以避免覆 盖不足的区域。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用测试方案测试过覆盖区域的实际覆盖情况,确定 目标基站和相邻基站的覆盖情况,验证过覆盖是否由目标基站的不合理覆盖引起。 调整基站覆盖范围主要有四种途径: (1)更改基站位置:通常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基站的安装很复杂。此外,点的选 择涉及许多因素,这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2)调整基站天线高度:基站的天线越高,基站的覆盖范围越大。因此适当降低过 覆盖基站的天线高度,可以缩小基站的覆盖范围,过覆盖的情况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3)调整基站天线的下倾角:在相同高度的基站下,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越小,基站 的覆盖范围越大。因此,对于过度覆盖的基站,适当增加基站天线的向下倾斜可以减小基 站的覆盖,减轻过度覆盖 (4)调整天线的方向角 (5)调整基站天线类型:与全向天线相比,定向天线的覆盖范围更集中。因此,在 某些情况下,可以用定向天线代替全向天线,以减轻过度覆盖的影响。

馈线调整经验

天馈线优化测试经验 一、天馈线影响通信质量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1、基站天馈线连接错位引起VSWR告警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新建基站经安装、调测,开通后,基站运行正常。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基站出现了话务拥塞、掉话现象,VSWR经常告警。由于告警与天馈线系统有关,维护人员先用天馈线测试仪分别对每个扇区作了测试,结果发现测量值均在标准范围内,证明天馈线本身没有问题。 我们知道,分集接收是解决信号衰落,提高信号接受强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区通过分集接收天线接收信号,可以提高天线增益,同时通过对每个扇区信号的对比来判断接收系统是否正常,如果检测信号强度有差别,基站就会产生话务拥塞、掉话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天馈线故障引起的。 维护人员对天馈线逐一全面检查,发现1#2#扇区天馈线相互错位,因此,1 #2#扇区的天线方向性图发生了变化,使接收信号减弱,从而使分集接收天线发生VSWR告警,造成基站话务量拥塞和掉话,以设计文件要求连接天馈线,VS WR告警消失,且拥塞和掉话降到了指标范围内。 2、基站经纬度有误引起掉话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维护人员在实地路测中,发现少数基站的实际经纬度与规划中的经纬度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选址中碰到困难,最后不能按设计中要求确定,要将基站移至其它地方,但规划数据库中未能得到更新,仍按原计划规划其相邻小区及频率,因而造成很多相邻小区漏做或做错,引起掉话,发现此问题后,按实际地形重新规划邻区及频点,恢复正常。 3、基站扇区错位及方位角有误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此类问题在测试发现最多,特别是在郊县区,如某业务区1#基站一三扇区错位,2#基站二三扇区错位,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从天馈线接至机房设备的标签不对而接错。此外部分基站三个扇区都存在方位偏离,某基站三个扇区在常规状态下方位角分别为90°/210°/330°但实际上基站的方位角偏离较大,偏离达4 5°,这种现象造成大量基站间切换失败率很高,并引起切换掉话,经过重新连接天馈线顺序,按设计调整方位度,性能得到改善,提高了接通率。 4、分集接收天线间距过小,收发天线不平行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 【摘要】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网络性能和覆盖范围。本文介绍了WCDMA基站天线的类型、技术指标、安装位置、选取原则,以及调试和优化方法。正确选择和 优化WCDMA基站天线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性能,增加覆盖范围,提升用户体验。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是建设和维护无线通信网络的关键。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指导,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WCDMA基站天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优化WCDMA基站天线,从而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水平。 【关键词】 WCDMA基站天线、选择、网络性能、类型、技术指标、安装位置、选取原则、调试、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提高、覆盖范围 1. 引言 1.1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的重要性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在无线通信网络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作为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基站天线直接影响着网络性能 和覆盖范围。正确选择适合的基站天线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减少通信中的干扰和误码率,从而提高用户的通信质量和体验。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不仅涉及到技术和性能方面的考量,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的布局和覆盖需求。不同类型的基站天线适用于不同 的环境和场景,例如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在建设和优化无线通信 网络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WCDMA基站天线,以实现最佳的网络性能和覆盖效果。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对于建设和维护无线通信网络至关重要。只有正确选择并优化基站天线,才能提高网络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实现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在进行基站天线选择时,务必 认真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网络的高效运行和用户的满意度。 1.2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WCDMA基站天线的选择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天线 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在WCDMA系统中,选用合适的基站天线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减少信号干扰,增强信号的传输质量。 选择合适的WCDMA基站天线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来进行调整。指向性天线适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的情况,而宽波束天线 适用于覆盖范围较广的情况。根据具体的网络布局和需求,选择适合 的天线类型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和抗干扰能力。 WCDMA基站天线的技术指标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天线的增益、波束宽度、方向性等技术参数直接影响着信号的传输性能。在选择

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设置建议(1)

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设置建议 一、 下倾角概述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承载了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双工功能,即移动通信信号传递的载体,其应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劣。 基站天线的应用效果的好坏,一般受限于基站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及天线下倾角四大重要因素,只有四大因素相辅相成,方能实现基站天线的最佳应用效果,本文结合基站的各种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对基站天线下倾角的设置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合理设置天线下倾角不但可以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有效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整网的软切换比例(对CDMA 网络而言),而且可以加强本基站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通常天线下倾角的设定有两个侧重方向,即侧重于干扰抑制和侧重于加强覆盖。这两个侧重方向分别对应不同的下倾角算法。一般而言,对基站分布密集的地区应侧重于考虑干扰抑制,而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则侧重于考虑加强覆盖。 1.1.考虑干扰抑制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天线半功率角范围内,天线增益下降缓慢,超过半功率角后,天线增益(尤其是上波瓣)衰减很快。因此从控制干扰的角度考虑,可认为半功率角的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B 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α=actan (H/R )+β/2 公式一 倾角θ 天线高度 同频小区 基站天线覆盖示意图 覆盖距离 服务区异频区 图1、 基站天线控制干扰时的下倾角应用图 其中α为天线的下倾角,H 为天线有效高度,β为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R 为该小区最远的覆盖距离,即覆盖长径R 。

1.2.考虑加强覆盖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天线下倾角设定无需考虑垂直半功率角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覆盖区边缘有足够强的信号,可认为天线主瓣方向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B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α=actan(H/R)公式二公式二含义如下图所示。 图二、基站天线控制信号强度时的下倾角应用图 二、下倾角设置的应用分析 2.1.下倾角分类 目前天线行业内天线的下倾角实现方式有三种: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以及电调下倾角;需要下倾角=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电调下倾角。 1)机械下倾角:通过调整安装支架,改变天线物理位置,从而实现下倾角连续调节的 调节方式。 2)预置电下倾角:通过天线赋形技术,调整天线馈电网络,改变天线阵列中各振子的 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某个电下倾角的调节方式。 3)电调下倾角:通过天线关键器件移相器,连续调整天线馈电网络,连续改变天线阵 列中各振子的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天线电下倾角的连续 调节的调节方式。

关于对天线应用场景的说明及建议

天线应用场景建议 基站天线可以按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归纳,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有利于给出清晰简洁的选型说明,并提供优先的选型推荐指导,特采用以下分类方式: 定向双极化基站天线 定向单极化基站天线 全向基站天线 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波束电调基站天线 波瓣赋形基站天线 上述每一类天线可以包含不同的频段、不同的增益、不同的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不同的预置波束下倾角。其中各类之间的描述也可能存在部分的重叠,比如,前4类中波束下倾可以是采用机械下倾方式、也可以是采用预置电下倾方式,它们和第5类波束电调基站天线将作一描述比较;类似地,波瓣赋形基站天线是对常规(非波瓣赋形)基站天线的进一步描述。以下分别叙述其选型推荐: A.1 定向双极化基站天线 定向双极化基站天线优先推荐在多径反射复杂的场景下使用,主要是含有较多或较复杂的建筑物的环境,如城镇、市区;发达的村镇、工业区等。在这些场景下,复杂的多径反射使电磁波的极化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于是相对于垂直极化的空间分集天线来说,采用±45°的极化分集天线不但没有理论上的3dB 极化失配损失,甚至可获得更好的分集增益。同时,极化分集天线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且选址和安装较空间分集天线更为简单。 在话务量较多的市区,推荐采用双极化65度15dBi天线。简单的应用尽量采用双极化65度15dBi预置4°或双极化65度15dBi预置8°天线,其它下倾角可以采用机械调倾角和预置电调结合的方式。如3°下倾可以采用双极化65度15dBi机械调倾角、6°下倾可以采用双极化65度15dBi预置4°加机械调倾角2°、12°下倾可以采用双极化65度15dBi预置8°加机械调倾角4°等。下倾角的大小与具体的覆盖半径和架设高度有关,对于高话务量场合,基站密集,覆盖半径较小,下倾角较大,比如5°~10°;架设高度越高,下倾角将相应增大。反之,中等话务量场合,站址间距适中,覆盖半径较大,下倾角则较小,比如3°~6°;架设高度越高,下倾角将相应增大。此类天线不推荐采用15°以上的下倾角,因为太大的下倾角在双极化场合的覆盖区域畸变和极化畸变较为严重,此时,推荐采用连续电调天线,后文叙述。 在话务量中等的市区,推荐采用双极化65度17.5dBi天线。简单的应用尽量采用双极化65度17.5dBi 预置2°或双极化65度17.5dBi预置4°天线,其它下倾角可以采用机械调倾角和预置电调结合的方式。

天线下倾角调测[新版]

天线下倾角调测[新版] 下倾角一般指天线向下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一个合适的下倾角能加强本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同时也能减少小区之间的信号盲区或弱区,也不会导致小区与小区之间交叉覆盖、相邻的关系混乱,一个合理的下倾角是保证整个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基本保证,所以目前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是我们网络优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般的天线下倾角共分为机械下倾角跟电子下倾角,机械下倾角是通过人工来调整天线物理下倾来实现,电子下倾角就是通过电子仪器来调整天线的阵子来实现。在这里我再明确一下,就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调整下倾角,机械下倾角和电子下倾角设计是多少度就应该是多少度,包括在我们在验收文档里面,下倾角是不允许有偏差的,就算相差一度也是不行的~根据我们目前的设备,我主要就讲解下京信天线和安德鲁天线的电调仪使用方式。 目前我们使用的安德鲁电调仪

安德鲁的电调仪是没有自带显示屏的,所以我们需要用电脑联接电调 仪再联接到天线来调整天线的电子下倾角, 联接天线后,打开软件,点击面板上“Find Dcvices”按钮 软件开始执行新的搜索任务,进度条显示搜索进程,界面下方状态栏显示伴随进

程正在搜索的内容 完成搜索后弹出对话框,检查已搜索出的设备,如果正确点击“YES”,反之点 击“NO”。 经过搜索发现天线后,界面内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目前发现驱动器的数量。 同时,软件界面内会显示出已搜索到的天线驱动器的基本信息,其数据显示结构。

点击选中需要配置的驱动器,在主界面下方找到并点击功能键“Edit Selected” 进入编辑选择窗口。 在编辑窗口内填写所有的信息后,点击“Configure”,跳出对话框询问点击“YES”,再次跳出对话框点击’“OK”。

5G NR下倾角及规划原则介绍

5G 下倾角及规划原则 1、5G 下倾角的类型 5G AAU 的下倾角包含预置下倾角、电下倾角、数字下倾角和机械下倾角,其中预置下倾角是由天线内部相邻振子间的相位差决定的,天线出厂后即固定。机械下倾角和电下倾角与LTE 天线中相同,但是多了一个数字下倾角。数字下倾角的控制是通过对射频通道的相位权值的调整来实现的。 1.1 机械下倾: 由机械调整决定的下倾角,同时对广播波束和业务波束进行调整,机械臂支持的机械下倾角调整范围为:-20~20°。 1.2 预置电下倾&CSI-RS 波束下倾: 考虑典型的应用场景,为支持更大的有效范围范围,5G AAU 单元阵子会预置一定度数的下倾。对于CSI-RS 的某一层垂直波束,该层波束垂直法线对应的垂直角度,为该CSI-RS波束对应的下倾角。64TRX(16H4V),垂直方向有4 层波束,以CSI-RS 次外层的波束下倾角为参考,默认模式下是4 度 1.3 可调电下倾( 数字下倾角): 5G RAN2.1 AAU 可调电下倾角功能仅支持广播波束(SSB)数字倾角的调整。支持以1°为粒度,整体调整广播信道窄波束的电下倾角。但对于(32TRX 16H2V),调整SSB 的电下倾,会同步影响CSI-RS 的包络通常将5G AAU 的数字下倾角也理解为电子下倾角,那么我们需要分为两部分来讲:

1). 对于AAU 5313 (32TRX 16H2V),由于它的电子下倾角包含两部分(RCU 控制的RET 和数字下倾角),调整它的电子下倾角就是指既调整RET 又调整数字下倾角,那么会影响SSB 信道和CSI-RS 以及PDSCH 业务信道的覆盖,因为RET 的调整对这些信道都产生了影响; 2).对于AAU 5613W(64TRX 16H4V),调节电子下倾角,就是指调节数字下倾角,而数字下倾角仅支持对SSB 信道的权值调整,CSI-RS 和PDSCH 信道的数字权值是不 允许调整的(与SSB 不共享同一套的相位权值),因此调节数字下倾角对CSI-RS 等信道的覆盖不造成影响。 注:5G 波束类型

LTE弱覆盖处理指导书v1

LTE弱覆盖处理指导书 一、弱覆盖问题分析流程 (一)覆盖优化整体原则 原则1:先排除站点故障,并检查天馈信息,网络参数 原则2:先优化RSRP,后优化RS SINR 原则3:覆盖优化的两大关键任务:消除弱覆盖;净化切换带、控制重叠覆盖。 原则4:优先优化弱覆盖、越区覆盖,再优化重叠覆盖。 原则5:优先调整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再是调整RS的发射功率,最后考虑天线挂高和站点搬迁及加站。 (二)弱覆盖问题的定义 弱覆盖小区:有效覆盖采样点(小于-110dBm)占整体采样点比例低于设定的目标值。MR弱覆盖采样点占比二主小区电平(RSRP<-n0dbm)采样点/总采样点 注:目前宏站为小区RSRP小于T10dBm采样点大于20%;室分为RSRP小于-110dBm 采样点大于10%。 (三)弱覆盖原因分类 站点问题:站点故障导致出现暂时覆盖空洞引起弱覆盖;站点位置不合理(阻挡 /过高/过低/过远),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覆盖空洞:问题区域无站点主控而周边站点由于距离过远或者信号阻挡等原因无法有效覆盖,导致出现区域弱覆盖。 天馈问题:天线方位角及下倾角设置不合理,无法有效覆盖目标区域。 参数问题:功率参数、切换参数、重选参数及邻区配置若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均可能导致弱覆盖问题的产生

(四)常规分析流程 问题点分析流程如下: 步骤1、通过后台人员提取的后台数据核查覆盖弱覆盖区域的站点是否存在断站 和告警问题,如有则优先处理。 步骤2、结合复勘报告与谷歌地图核查站点天线是否覆盖问题点区域,天线方位 角与下倾角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进行方位角与下倾角调整。 步骤3、若周边临近第一层站点无法更好的覆盖问题点,则考虑调整第二层站点 进行信号覆盖。特别注意是在不影响高业务、高用户区域或者主干道路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天线方位角或者下倾角来改善问题。 步骤4、通过天线调整无法改善弱覆盖问题,则可酌情考虑增加站点小区参考信 号发射功率来改善问题。同时结合KPI 指标以及路测数据分析,核查问题点周边 站点的切换参数和切换关系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进行相应调整优化。判定方法 为UE 占用主服小区信号强度偏弱(低于切换门限-105dBm ),邻区信号信号电平 高于-105dBm ,且满足切换条件,UE 迟迟不发生切换,则可判定为切换不及时或 者邻区缺失,切换不及时可通过调整切换偏置参数OFF 与切换迟滞参数HYS 来改 善;信令中不断上报A3事件,引起切换失败与掉线问题,则基本判断为邻区关 系不完善,可通过调整邻区切换关系完善。 1.瓦帆与电手下唧比他当遍更 二.、、怔国主胜批注写&+重 小打「1岫X, Si 净电函性 小,M 向酢小, 才命尼圉卡 ±- 1科再卜读药理汴*, h 工再 久合号 豆装束爱干.加法下候 『常适前匕"班. 我宣团牝 矍阻咨 JL 见点花M ・ 位£1.1 理 i W L 手鼻鼻二叵葡用广后 2.客罐方可建堂巧行道中行 配三 ■:西鳌王打裁曝差M* %小区总启千SL 过五过个 3 . -h 曰*工十向■ m 战W ■ 为此皿下帆“枕的城版物件时, Kf 界船至方底向下便专掘陌 J.史五方位图闻拉.北于呈U 亚时回也反域 某叫诘石名城E 厂靖阊岸। M 中也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