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案例

教学案例

作者:文章来源:更新时间:2010-05-25 21:30:45.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案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案例1 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

毛泽东离开去了,但伟大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不会随风飘逝。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得,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还在于,他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经验和智慧,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气派和民族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用文字给他们的振聋发聩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但它飞越千山万水寻找落脚生的时候,手里握的是经过翻译的一个个方块汉字传达的真理。为了让这个真理之花在中国的土地上绚丽绽放,结出果实,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付出何等痛苦的代价,经历何等艰难的寻求,才确认和选择了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正是这面旗帜,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和广大干部,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正是这面旗帜,从昨天飘扬到今天,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赋予了中国人一种特别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创新发展的激情和灵感。正是这面旗帜蕴涵的实事求是的灵魂,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一脉相承而又总是与时俱进。于是,邓小平理论横空出世,科学发展观泽被当今。毛泽东思想就这样成为了民族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民族复兴史上的精神血脉”?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

案例点评

从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毛泽东思想是这一脉相承的思想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独创性的内容极大丰富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孕育和启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植入中国本土,并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又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案例2 “小平您好” ——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20年前,天安门前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突然打出了一个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

“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这简单的问候里面所包含的无限的意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回味不尽,所有的情感和话语,就用这四个字表达出来,多么的简洁,又是多么的丰厚和充满情感!真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小个子的伟人在“多事之秋”担起国家兴盛的重任,深知“任重道远”,所以要坚持“一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他力挽狂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的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他深知人才匮乏的局限,大力发展教育……

他具有大胆识、大气魄,对于国家他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他从不妥协、不让步。他奉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的评价共和国的领袖。认准正确的事情,他总是能坚持做下去。或许他的坚定是一般人所不能具备的。而最让人敬佩的,他废除了终身制,带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中国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有赖于他的功绩和贡献。南巡讲话,如同春风一般,让中国的发展之花弥久留香——开的更美、更艳、更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可以说,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你是一位创造了奇迹的伟人!正如你所说的,“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其实你更是“中国的骄子”!你的丰功伟绩都与人民的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是的,中国已无“邓小平”,可是中国到处都是你的事业,中国到处都是你的家园,中国到处都不会忘记你!这片土地你深深的挚爱着;这些人民你殷殷的关切过!你走了,但不会离开这里,不会从人们的心中走出!

小平,你是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思考讨论

一代伟人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崇高的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世界人民的尊敬。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要学习领袖的光辉思想,而且要学习领袖的崇高风格和革命品格,领悟“立身做人”的道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案例3 江泽民高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在出席了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之后,继续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此前,他就一直在考虑着怎样加强党的建设这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后来他回忆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从2000年开始,江泽民根据我们党、我们国家即将步入新世纪、新千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结概括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作出了“三个代表”的精辟论断。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党内存在的最尖锐、最敏感、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在理论上确立了共产党的执政资格(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执政能力(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执政基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等一系列关于执政党合法性的坚实依据。

思考讨论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创新的角度如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座理论丰碑?

案例点评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根据客观情况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党的领导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案例1 胡总书记“三个意识”的重要思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7年3月8日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思考讨论

结合历史事实说说上述“三个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案例点评

从上述可见,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关注点是不同的。毛泽东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革命实际的关系问题,特别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要解决“两个凡是”和各种陈旧观念、体制和做法对人的束缚的问题,特别注重“解放思想”;江泽民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特别关注“与时俱进”。

案例2 追寻中国故事的动力之源

世界的东方,上演着神奇的“中国故事”——一个贫穷落后、任人欺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的新中国。这是令世人惊叹的奇迹!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革?创造“中国故事”奇迹的原动力是什么?

镜头一:箭和靶

毛泽东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重视调查研究,就一直反对离开中国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提出并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一段又一段经典论述向我们诠释着“中国故事”的动力之源。

镜头二:追寻理想

2007年初夏,中国几乎不约而同地纪念着30年前邓小平的英明决策:恢复高考。这样的纪念,绝非个体人生命运因之改写的少数精英人士的感恩,恢复高考的重大历史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是我们这个国家重建正常社会的重要起点,其背后体现的是追求“人间理想”

的价值理念。升学要考试,农民种地要有好日子,旧体制要改革——几乎所有在今天人人皆知、并推动中国进步的规则,都是当年经过不寻常的努力才换来的常识回归,而这种回归,皆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推动下,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幸福的“人间理想”,终于成为开闸的溪流,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普通人的“人间理想”搭上了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整个民族的复兴梦想日渐清晰。

镜头三:以科学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

经过连续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不再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多彩。主导“中国故事”的共产党人,依然保持着可贵的清醒头脑,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智慧继续回答新的挑战。世纪之交,江泽民根据变化了的实际,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扩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及时回应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若干重大主张:让全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力度解决民生之忧;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所有这些回应,指向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所有这些回应的动力依然源自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这条思想路线的重大的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先请同学们认真体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事求是的阐释,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表达质朴,哲理深刻,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实事求是。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通过回顾党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案例1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 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着重谈到军事问题。他说,从前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但蒋介石、唐生智等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而我们独不管,现在我们虽然注意了,但仍没有坚决的思想。毛泽东在会上尖锐提出,例如秋收暴动,就非依靠军队不可。为此,他提出这次会议应重视这个问题,新的政治局常委应更加坚决地注意这个问题。他着重地指出这次湖南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因此,他认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句话发展成为后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著名的论断。这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胜人一筹之处。

——摘自金春明陈登才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版第134 页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思考讨论

1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不是偶然的,是和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是和他在国民革命斗争中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马日事变”后,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湖南的一些同志逃到武汉向他慷慨陈述。面对统治阶级的残暴现实,毛泽东对军事力量和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1929 年9 月,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而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解决了八七会议提出、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斗争。因此,毛泽东将武装斗争称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案例2 陕北有个好江南

1939年2月,毛泽东在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是啊,自古军队是吃皇粮的,而皇粮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是靠政府,二是靠人民。而现在的国民党政府却一个饷也不发。靠人民,那肯定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就像毛泽东所说:“如果取之于民太多,则人民负担不起;人民也势将饿饭菜。”因此,毛泽东才号召要自已动手。朱德总司令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在南泥湾行实屯田军垦。

南泥湾距延安45公里,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这里便是杂草从生、荆棘遍野、豺狼出没的荒山野岭。曾有机关和院校在这里开荒,但都因困难太大而放弃了。这一次,朱总司令决心带领三五九旅来征服这块已沉睡了近百年、多少人都想征服而未能征服的土地。

初到这里,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可无论多苦多累多难,也不能阻挡战士兵们开荒生产的决心。到1944年,南泥湾的耕地已经增加到1.7万多公顷,产粮350多万升,做到了“耕一余一”,即耕一年打下的粮食可以吃两年。除生产粮食外,他们还种麻、种棉、织毛、养鸡、养牛。看他们身上穿的一身粗呢制服,有谁相信是一双双拿枪杆子的手作出来的。只几年的时间,南泥湾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1942年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为22位英雄题词,其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

思考讨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案例点评

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最终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它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集中运用和体现,并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是社会主义立国和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和立足点。

案例3 毛泽东的统战艺术

古铜钱:外圆内方

统战工作有很强的原则性,不坚持原则,共产党将一事无成。他告戒党的干部,共产党人要坚持原则,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同时,他非常重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灵活机动,以便更好地坚持原则。这如同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无论它如何滚动,一旦停下,内层总是方形的,变不了本性。他用此比喻,要求做统战工作的同志,做工作时要圆,方法要圆,但内心要方正,原则不能丢。

在诸多问题上,毛泽东充分表现出这一特色,以重庆谈判为例。

重庆谈判的背景:1945年8月,抗战胜利。老百姓希望和平、民主、团结、富强!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加上美国的支持,内战的危机严重存在。国民党要发动内战,其兵力在大后方,需争取时间调遣兵力。于是,打出了“和谈”的旗号,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是否参加谈判的争论:是否去谈判?派谁去?如何谈?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在延安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蒋介石谈判是摆“鸿门宴”,不能上当受骗,毛泽东更不能前往谈判。此观点在党内很有代表性。毛泽东深思熟虑后,决定前往谈判。理由是:全国人民都反对内战,老百姓渴望和平,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若不去,便中了蒋介石伎俩,他就可以借口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要打内战。并分析了自己的安全保障问题,从国内看,认为有巩固的解放区,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反对内战的;从国际看,世界人民革命力量上升,对共产党有利,蒋介石不会轻举妄动。

重庆谈判的结果:这一决策,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战略家、一位领袖的胆识和气魄。重庆谈判期间,他又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结合起来,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指挥若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赶毛驴:一拉二推三打

西安事变后的对蒋介石策略争论:西安事变后,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打出潼关去”。中央从正确全面分析了当时极端复杂的国际形式,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的精辟比喻:为帮助部分红军战士理解时局,他在延安红军大学里作了一次重要报告。他以陕北人赶毛驴上山的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为例,认为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如毛驴上山,他不原上山,不愿打日本,怎么办?应采取象老百姓赶毛驴的做法,拉和推,再不干就打。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要抗战就要联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这次报告,消除了部分红军战士思想上的疑团。

统一战线政策的灵活性:在统一战线中,对国民党团结和斗争方面,视不同情况,有时以团结为主,有时以斗争为主,毛泽东能及时把握好度。抗战的第一阶段,国民党在抗日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对共产党也较友好。对国民党采取团结为主的政策,对其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的一面进行“文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此时,则对国民党采取以斗争为主的政策,在政治上、舆论宣传上斗争的同时,在军事上进行猛烈反击。通过斗争和打击其反共阴谋,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下来。

案例来源:魏晓文等编著,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在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外圆内方”策略?

2、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后对蒋介石实行的“一拉二推三打”策略?

案例点评

1、注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复杂斗争的原因,加深对“外圆内方”策略原则的认识。

2、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及对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的正确性。案例点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党派组成,内部有看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否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中各种复杂的矛盾与问题,关系到党的存亡和革命的成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具有正确的策略和高明的斗争艺术。

毛泽东用“外圆内方”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统战

艺术。他要求做统战工作的同志,要像铜钱那样,做工作时要圆,方法要圆,策略要圆,但内心要方正,不能放弃原则。毛泽东主张采用陕北农民赶毛驴上山的“一拉二推三打”的办法来逼蒋介石抗日.把其共产党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原则阐述得新颖而别致。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套成熟的关于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超的统战艺术,所以能成功地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案例1 “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伟人。这就是毛泽东。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0年6月。”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

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人个也才能有前途。荣毅仁还回忆道:“1955年10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1956年1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

荣毅仁说:“毛主席在50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思考讨论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

案例点评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

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从本案看出,“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对共产党改造政策逐渐拥护的心路历程。

案例2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部分经历

“红色资本家” 现身说法

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是解放前上海最有实力的大企业家和最有钱的人。解放前,荣德生父子考虑再三,留在了上海。荣德生认为:中国人还是在中国好。荣毅仁也想,共产党来了,总不至于比国民党坏吧?

上海解放的那段时间,解放军不扰民的做法让荣毅仁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与陈毅的一次交往,让他对新社会抱有信心。1949年6月初,市军管会通知他去开会,会上见到了陈毅、曾山、潘汉年等领导人。陈毅传达了党中央的政策,鼓励民族资本家恢复工商业,党和政府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当时困难重重,原料进不来,市场未恢复,碰到很多困难。政府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派陈云、上海副市长潘汉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1950年4、5月间,北京召开了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荣毅仁带队作为应邀代表参加。陈云、薄一波主持会议。当时,荣毅仁就改进税收工作、调整税率等问题反映了工商界的意见,得到了中央的重视。

政治的昌明,社会的进步,使荣毅仁开始积极工作,并频频参加政治活动。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夕见第一次到了毛泽东。1955年10月,第二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正值全国范围内公司合营高潮,毛泽东的讲话语重心长,他说:“只要谁肯真正为人民效力,在人民有困难的时候确实帮了忙,做了好事,而且是一贯地做下去,并不半途而废,那么,人民和人民的政府是没有理由不要他的,是没有理由不给他以生活的机会和效力的机会的”。自此,他回到上海,向市人代会保证:“我一定要把所得的利润投资企业,购买公债,来支援国家的建设。”同时表示:“我一定要吧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一个真正的同志。”1993年,76岁的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民族资本家的心态

——1956年1月,荣毅仁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有人说,当时的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抱头痛哭。周恩来在谈到荣毅仁时曾说:他是全国第一号资本家,他在这个地方讲,他那个阶级应该消灭,可是,另外碰到的一

个人又跟他说:你祖宗三代辛辛苦苦搞了这点工厂,在你手里送出去实在可惜呀!他也眼泪直流,这是很自然的,合乎情理。两种情形都存在,都是真实的。这种又接受和平改造,又感到痛苦的表现,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心态。

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一天晚上,毛泽东会见上海80位工商界人士,想听听这些私营企业老板的意见。会上这些资本家争相要求将他们的企业转为国营。会后,毛泽东改造工商业的策略形成了。

案例来源:魏晓文等编著,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适用范围: 社会主义改造。

思考讨论

1、上述案例,反映出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2、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有何重大意义?

案例点评

1、结合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则和步骤,总结成功的经验。

2、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分析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并举的重要性。

案例3 “银元”、“米棉”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市场不稳,物价飞涨,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稳定物价,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人民的支持,果断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两次大的“战役”。

首先是“银元之战”。各大城市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明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投机商对此令置若罔闻,继续扰乱金融市场。在上海,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法办首要投机分子238名,学生打击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元之战”之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就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上海涨价尤其。这时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面对投机商人的猖獗活动,毛泽东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平抑物价的工作,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批示以陈云同志为首的中财委,依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中央人民政府从11月15日至30日,每日从东北调动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加紧华中棉花东运,把陇海沿线积压的纱布运至西安。在此期间,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都准备了足够抛售的粮食、棉布、棉纱等物品。经过周密布置和充分准备之后,选择市场物价达到高峰之机,于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使投机资本家措手不及,吞食不下,26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

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跌30%到40%。投机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灭竟相抛售存货,但是市场已经饱和,愈抛愈贱,愈是不易脱手。不少投机商人借高利贷抢购囤积的,结果不驻所囤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出很亮的利息,两面挨耳光,其中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告破产。

案例思考

什么是“银元”、“米棉”之战?“银元”、“米棉”之战有何重要的意义?

案例点评

建国初期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党中央作出了整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决定,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使国内外那些对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持怀疑态度的人士也不能不对共产党表示钦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胜利,而且也能把经济工作做好。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案例1 “中国改革第一村”现状

24 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包产到户”一举成名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进典型。1978 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安徽是有名的穷省。每遇灾荒,都有大批农民到外地讨饭。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风阳花鼓"正是反映安徽农民逃荒要饭情况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这种情况建国后更为严重。风阳县委上报中列举了逃荒的人数:

1967年1-2.22日,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 18日达1.8万多人,大部分去南京和苏北。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流动范围是皖、苏、浙三省。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定远、风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人心酸。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志愿军的史成德,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当时一段风阳花鼓词唱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1978 年11 月24 日,小岗村18 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 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一张字据: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到会的21位农民,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几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一张字迹歪斜且有错别字的契约,预示着农村一场伟大变革的开始。所以,这份契约送进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很多人一提及土地刚分到户的那几年,语气中不无神往。粮价高,负担轻。人人都是一身干劲。”但是,小岗村自身的条件注定了小岗村很难走得更远。一位村干部详细分析了小岗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第一,小岗村是靠农业起步的,至今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种粮几近赔本的今天.单纯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实现二次飞跃。第二,村民们普遍有依赖思想,老是想靠政府扶持,这些年来小富即安,没有什么积累,集体经济到现在还是个空架子。

小岗村的衰落与它自身的问题密切相关。小岗村的整体经济、村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由于受少数人不良倾向的影响,领导班子向心力差,导致了村民人心涣散,以至于小岗村在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没有及时有效地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使小岗村的经济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

“以前有些村于部工作确实不大实在,尽会搞花架子”一位了解内情的村民介绍说,小岗村一举成名后,各地来村参观访问的人员常年不断,前几任村领导班子在荣誉面前并不是都很清醒,有的村领导见到记者和领导喜欢吹牛,乱放卫星,“明明没有一点企业,有的人就敢在领导面前自己…造'企业”。他展示了一段前几年某位村领导的“吹牛材料”:今年已组建了3 个公司,引进7 个项目。这不,与某市新跃华实业有限公司合办的贵金属提炼厂,占地1500 平方米的厂房正在兴建;昨天才拉来80 多万元的设备;今年 3 月份,与某市汇丰公司合作的占地9 亩的第一个企业小岗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已售出30 万元;某国驻上海领事馆援助元兴办的综合养殖中心正在实施;环保产品汽车尾气净化器的两条生产线已经投产…… 这位村民气愤地说“什么3 个公司。7 个项目,连个影子我们也没见过!”

小岗人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虽然还说不清楚究竟该走哪一条路,才能突出重围,但求变、求发展的心情之迫切,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他们为走哪条路而发生的争议,也都是为了这个村庄的复兴。

思考讨论

结合本案例谈谈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案例点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把一切都管起来,抑制了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打倒“四人帮”之后,规模巨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但是序幕拉开后,改革从哪里发端,从哪里突出,则是原来没有预想到的事。

第一个起到突破和发端作用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材的18 户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民解决饥饿和求生的强烈要求,是向公社化发起的挑战,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由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全力支持,1982 年和1983 年的两个中央1 号文件承认和赞扬它是“社会集体经济的经营形式”和“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小岗村也在改革之后经过了几年的农业丰收,取得良好收效,成为国内先进典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形式是要建立以家庭为经济单位、个体经营的农业大军,允许农民自由耕作,并在上缴有限的税收之后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空前广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精新细作,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好方法。这个责任制解放了八亿中国农民,使中国农业走上了新的征程,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

农业始终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社会的稳定。

然而,小岗村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生产力比较落后。小岗村目前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帽子,新形势下又因生产力不发达成为“三农” 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小岗村与众多中国贫困落后乡村一样,先天资源不足,后天开发落后,经济增长缓慢,村民观念陈旧,增收乏力,这也成为我们小康建设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落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大力发展生产力。

现阶段在我国发展生产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任重而道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农村干部要自觉遵循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利益。要把握国情,了解农村;尊重农民,关心农民生活,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

案例2 从数字看变化:中国成为世界发展最快国家之一

国家统计局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 年的3 624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1 年的95 9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 %,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 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统计局认为,目前中国三大产业全面发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2001 年农业增加值达14 610 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 年增长1.85 倍,比1989 年增长六成,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01 年,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供求实现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1979 年至2001 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1.5 %;2001 年工业增加值已达到42 607 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截至200O 年,彩色电视机、煤、水泥、化肥、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从1978 年到2001 年,中国共安排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67 793 亿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中国最大的两项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都实现了截流并进入施工高峰,其中小浪底工程已经发电;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水电站竣工;全长1262 公里的第一条国道主干线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此外,邮电通信设施发展迅速,覆盖面迅速扩大。2001 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1 亿多户,位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2001 年为 5 000 余亿美元,由1978 年的第25 位,上升到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的第六位。2001 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97 亿美元,世界500 强企业中已有约八成在华投资。外汇储备2001 年达到2122 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国家统计局称,从农村居民看,197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 元,2001 年达到2366 元,其收人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城镇居民2001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 元。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当然,国家统计局也不讳言:中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收入阶层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滞后加大了城乡部分群众生活的困难,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并提请有关方面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思考讨论

1.我国“成为世界发展最快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案例点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根据世界银行2002 年发布的数据,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1980 年至2000 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 %,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是4.7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200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 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这标志着中国已名副其实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相对薄弱、国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一个值得骄傲的伟大成就。正是不自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大跨越,才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4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总体上基

本实现小康。这不争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案例1 苏联的探索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出发,论证了落后国家一国卖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领导俄国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论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时,第一次明确地把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首先,他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认为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特征,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势的继续;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过渡时期就愈长,任务愈艰巨,斗争愈尖锐;过渡时期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政策上要照顾到许多更小的过渡,估计到每一种过渡的特殊任务。因此,他深感马克思强调新社会诞生时的那种“长久的阵痛”不是没有缘故的。

其次,他虽然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发展阶段,但已经察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说,苏维埃俄国只能“过渡到新的、还没有长出来的、还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将来达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显然,在他的思想里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分。而且他还有一个提法,即从资本主义“跃进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跃进到中级阶段”,“跃进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新认识,并察觉到了社会主义是要划分为阶段的。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新认识、察觉到社会主义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提法,对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务必从实际出发,不要超阶段很存指导意义。

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斯大林开始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以及东欧诸国领导人都没有搞清楚本国究竟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发展阶段上。斯大林实际上没有接受列宁提出的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要经历若干阶段的思想。1936年,他宣布“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1938年,苏联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就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完成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显然,斯大林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社会也视为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超阶段地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也没有弄清楚苏联的基本国情,基本上继承了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做短暂的阶段的思想,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现在的任务是准备向共产主

义过渡。他急于求成,在改革上实施了一套“左”的办法。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20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还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因此,人们称赫鲁晓夫的主张是“共产主义建成论”。

勃列日涅夫时期,纠正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调整过“左”的改革措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一些改变。勃列日涅夫停止使用“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但认为已经“为顺利建成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

以后,苏联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接近苏联实际,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及其继任者契尔年科都认为苏联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处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起点”上,这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起点论”。在这之前,苏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够准确。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执政,竭力改变过去的看法,用“完善社会主义”取代了“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这就是“完善社会主义论”。由于苏联领导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坚定,在改革中左右摇摆。最后,戈尔巴乔夫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并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辽宁省教育委员会组编:《邓小平理论教程》,73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思考讨论

(1)苏联历届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怎样认识的?

(2)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对我国有何启示?

案例点评

(1)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正式把共产主义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十分强调要研究革命发展的阶段问题,但当时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需要经过哪些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而来不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有那些阶段。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深入分析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高级阶段过渡。他去世以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暂阶段的观念,相反,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20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苏共以后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开始接近实际,由于苏联领导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也就不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最后,必将葬送了社会主义。(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曾和苏联一样,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错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脱离实际,超越国力,结果欲速则不达。可见,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也就是不但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还必须搞清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搞清楚什么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案例2 新中国50年建设的水平——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

经过新中国5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超过7%,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所居位次的变化显著:钢产量1949年列世界第26位,1998年是1·16亿吨,世界第一;煤产量1949年列世界第9位,1998年是12·50亿吨,世界第一;我国1998年粮食产量4.9亿吨,也是世界第一。其他重要的工农产品中,排在世界第一位的还有水泥、化肥、电视机、棉花、水果、肉类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发电量、棉布、化纤等;排在世界前5位之内的还有茶叶、大豆、甘蔗、糖、原油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大国。新中国50年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世界银行在《2002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问,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这突出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劳动生产率上差距比较大。我国只有少量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如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航天飞船等,普遍的则是技术水平不高。例如,在汽车制造上,中国众多的汽车制造厂人均年生产汽车1.16辆,日本汽车制造厂人均年生产汽车则是31.84辆,相差几十倍。又如农业,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的人口,美国大鲥是70个人,法国是36个人,西德和日本是18个人,而我国大约是5个人。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位居世界的后列。1998年我国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425元,农村是2 162元,这与发达国家的2万至3万美元的人均收入相比是巨大的差距,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位列靠后的。譬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我国恩格尔系数为0.596,其中城镇为0.53,农村为O.6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定律划分贫富档次,中国还处于贫穷的水平。从三大营养物质看我国居民的生活状况,目前仍处于热量补偿阶段。目前,我国营养水平与亚洲中上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相近,接近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居民居住条件较差,人均居住面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大,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1)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2)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3)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陶文昭:《如何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教学与研究》,2000(1))

思考讨论

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成就?

案例点评

经过新中国5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7 %,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位居世界的后列;我国营养水平与亚洲中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相

近,接近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案例1 文革对话

“文革”时有一段时间,人们出门,无论说什么话,只要一开口,就必须说一句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说要办的事。

一天,我去供销社,进门就听到一个中学生和售货员的对话,堪称经典。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支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

售货员:“一切权力归农会---爱买就买。”

中学生:“打倒土豪劣绅---你这什么工作态度?”

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的,你想打架?”

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我见两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就急忙上前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中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你还能咋的?”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啥了不起?”

我看他俩谁也不肯停止舌战,我便劝中学生一走了之:“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买。”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他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

思考讨论如何看待以上情况?

案例点评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或许觉得可能是个笑话,不过在当时,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却是时有发生,其僵化性乃至残酷性可能都出乎我们当代人的想象。

当我们国家经济萎缩低靡,人们思想僵化机械的时候,中国的周边国家正高速发展,其中中国的近邻——日本正在重新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同时亚洲四小龙也在快速发展。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血与泪的教训。

“穷则思变”——这又是中华智者的名言。

面对国内的困境,国外的竞争,邓小平坚定地对国内外记者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案例2 改革先锋-安徽凤阳

1978年12月,在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极度贫困的小岗村1 8 位农民,冒坐牢杀头之险,以大无畏的“造反”精神,点燃了势如破竹的改革圣火,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演绎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大包干”改革史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小岗人开创的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 小岗人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惊天动地的第一声春雷! 1 9 7 9 年秋,即大包干的当年,小岗村粮油总产超过大跃进以来2 3 年3 5 万斤的总和,比大包干前翻了十倍,超额完成国家粮油征购任务9 0 倍!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在几千年的神州土地上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思考讨论如何看待安徽凤阳的改革?

案例点评

如果说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是一个用勇气注写的神话,那么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奇迹。

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开辟了一条新路,1987年,乡镇企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高达4764亿元,占农业社会总值的50.4%,已经超过农业的产值。

如果说农村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城市改革就是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1985年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们就在耳边经常听到一个词,“下岗”。经过逐步的国有企业改革,现在的国有企业较之改革前半死不活的状态实在是好太多了。

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再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们也一直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的,在我国全面改革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只有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问题也才能妥善解决。当然,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单方面,它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体制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其他体制的改革来配合。

案例3 后发优势与吸收借鉴

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而产业革命后,纺织和蒸汽技术等向欧洲和其他各国的传播推广,又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又如,英国的先进技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美国,才促进了美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大量引进西欧和其他国家的专业人才,对它成为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大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如,战后,日本签订了,价值90亿美元的3万个许可证协议,几乎获得了欧美几十年内产生的所有可用技术,从而形成和加强了它的科技体系,促进了经济飞速发展。联邦德国在战后到70年代的30年内,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专利等技术进口的增长速度大大

超过外贸的增长速度。这对它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表明,所有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思考讨论如何理解以上材料?

案例点评

我国是文明古国,曾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国,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后来,由于长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我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积累起来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周恩来在1956年也曾指出,我们要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我国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1

深圳市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改革

从深圳市劳动局获悉,近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见。强调放开员工持股的比例和行业限制。对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国有资本退出的企业,取消原来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员工购股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现金出资外,还可以采取向公司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公益金划转购股等方式。员工持股的公司中,国有股可采取优先股的办法,在保证国有股份配权的前提下,不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经营积极性。

另外,对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政策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分配加强调控,实施“国家工资控制线”,防止过度增长。对供电、供水、公交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企业,实行“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允许其工资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的工资水平。

市劳动局工资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一个即将成立的由政府、工会、企业协会等代表组成的全市性收入分配协调小组将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近期内,劳动、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国资办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检查小组,将对一些工资水平高的垄断性行业进行检查。(《深圳特区报》2000年8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