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能力还重要的12品质

比能力还重要的12品质
比能力还重要的12品质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项目经理用人,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

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

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1忠诚

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忠心维护公司的利益,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2敬业

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

3自动自发

不要事事等人交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主动做一些“分外”事,先做后说。高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4负责

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一诺千金,绝对没有借口,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5注重效率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量化每日工作,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注重主次,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6结果导向

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办法总比问题多,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7善于沟通

当面开口,当场解决,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

8合作

团队提前,自我退后,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服从总体安排,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不当团队的“短板”,多为别人考虑,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9积极进取

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挤时间充电,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挑战自我。

10低调

才高不自傲,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不摆架子耍资格;给人一分尊敬,努力做到名实相符,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11节约

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要诚信不耍小聪明,不浪费每一张纸,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花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收到最大效益:省下的都是利润。

12感恩

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公司给了你工作,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事给予你配合,客户帮助你创造业绩,对手让你看到距离,批评者让你趋向完美。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一、背景: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是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通过顶层设计,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概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 A、人才培养的指针。 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化素养,包括:

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不同,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 “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它与“能力”的不同点还表现为: 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 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的特性尤其它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我们有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 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 日本学者恒吉宏典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核心素1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什么是核心素养(特选材料)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

最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五种能力要求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五种能力要求 一、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核心素养从学习结果界定了未来人才形象,“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逐步内化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育人价值,指向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指导物理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它为指导,各个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也相继公布,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基于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参考已有研究成果,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界定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界定既体现了物理学科本身属性所特有的物理观念、科学精神的追求,又呈现了物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品质的具体要求。四个维度分别如下: 1.物理观念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内化的从物理学角度 出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性认识。 2.科学思维是以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方式; 是基于经验事实的抽象概括,具体运用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3.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过程中形成 的综合性能力,因而其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的到发展。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

孩子这六种核心素养最重要

孩子这六种核心素养最重要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明白,成绩和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核心。9月1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以前我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该换成这句话,有了六大核心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有哪六大核心素养呢?赶紧跟着小编去看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

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 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 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 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 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 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 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

当代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当代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身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

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

六大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那么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 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 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 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 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 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 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 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 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 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真爱生命、健全人 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导读: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通过顶层设计,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学习与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一、背景: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是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通过顶层设计,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二、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

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 等概念不同,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它与“能力”的不同点还表现为: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素质是素 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的特性尤其它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得到了科学的说明。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我们有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

2020年高考“关键能力”考查

【2020高考历史关键能力】 从考查“关键能力”展望2020高考历史 “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关键能力也是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历史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指在获取图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以达到培养考生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包括三项能力: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二、发现历史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是指考生对文字、图表、漫画等史料所表达的历史事物,在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历史问题并给予说明、论证。 三、高考真题专练、说明及解析 1、(2018全国1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

高中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2943713.html, 高中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焕宫丽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5期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关键能力被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想培养关键能力首先必须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从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培养高中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方式关键能力 一、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1.核心素养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组织、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满足个人自 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落实到教育领域是指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就是从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突出化学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并与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成长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二、对化学关键能力的理解 1.关键能力 2017年9月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能力 培养,指出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1]。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 2.化学关键能力 化學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近几年,对化学学科能力描述的更加完善,将化学学科能力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将其具体细化,概括出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分为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证据识别与推理能力、模型构建与认知能力、实验操作与探究能力[2]。

读书心得--卓越教师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读书心得 英语教师张栗菠 今年寒假,利用假期时间我泛读了《卓越教师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实做好读这本书的心理准备之前,我首先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就我现阶段的教育进行预期反思,比如相对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以及相应的能力,他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一名首先是合格的教师然后是优秀的教师最后是卓越的教师,然后我反省自己,我做到了什么,而又有什么是我没有做到,甚至是我的无知致使我连想到都没想到的,下面进行我的读书心得汇报: 1.在读前言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现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越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就是在伴随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渐提升的同时教师们是否具备所受尊的相应能力,以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一些卓越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提升能力的一些方法,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指明一个方向。 2.书中利用一些小的案例告诉我们从幼儿园到高中,从以前到现在的一些卓越教师的做法以及他们的成功经验,慎独的窦桂梅老师、自化的李吉林老师、想孩子所想的魏书生校长、淡泊名利,厚植教育情怀的斯霞老师、把情感和探索精神埋在孩子心里的应彩云老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吴正宪老师、一生专研,时刻为孩子所想,为孩子所思的李红庆老师,他们的身上都有卓越教师的品质以及出色的业务能力,因此我根据本书总结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能力分别为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自制力(也就是自律)、淡泊名利、以德

执教、依法治教、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研究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3.我非常欣赏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教师应该有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洒脱,孩子的的成长我们是参与者,但不是决策者,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正确及恰当的建议和指导,那么怎么给出正确的建议则需要我们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随着时代更新的随时变通的创新能力、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随时准备好为孩子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解答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够亲近以及信任你给出的建议与指导呢?则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以德执教、淡泊名利、自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样了吧。 本书给我的启示不止这一点点,说得再多不如做一点,台阶都要是一步步地走过去,有了开始相信就会迎来阳光。 2020-3-2 舒兰市第二十中学校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 2019年第3期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中某些现象的误导。对于这样的回答,笔者果断采用了否定式评价,并且告知学生化妆品中含有很多化学成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害,绝对不能随便玩。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捕捉课堂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中成长。 2.接纳式评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如果言之有理,教师应该充分接纳,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时,在讨论“能不能插队”这个话题时,有的学生提出“当别人确实有急事的时候,可以插队”的说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认为绝对不能插队,因为这样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而有一部分学生说自己愿意让老弱病残或有急事的人插队。对于学生的回答,笔者都充分给予肯定。因为学生的回答都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他们既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同时又懂得乐于助人,友爱互助。这样接纳式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健全的人格。 3.激励式评价 将激励式评价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赏评价中更加自信。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自己在超市买东西时买到假货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会及时报警,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权益;有的学生说:我要看看老板的态度;还有的学生说:我要看看老板怎样赔偿……学生的想法让人出乎意料,笔者顺势评价道:你们的回答都非常有创意,但是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在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学科,旨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法,发展性评价策略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评价过程更具生活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应用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爱英,颜辉盛.国内发展性评价研究综述[J ].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2]徐海军.应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 展[J ].学周刊,2013(4).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 发展,乃至进入社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所涉及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的,这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培养策略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能力,以便在考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包含在人类科学文化中,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其中的奥秘,探索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从牛顿定律到相对论和量子论,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在这王国强(甘肃省静宁县曹务初级中学) 教法探究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