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症状

十二经络症状
十二经络症状

足少阳胆经

主要相关器官:

眼、头、脖子、微血管。

经络症:

口苦,偏头痛,寒热往来,目赤痛,经脉所过部位疼痛及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脏腑症:

胸脘烦满,肋痛,胆囊炎,心惊,善太息,皮肤不润,色素斑沉着,胆气竭绝,则眉必倾。亢进热症时症状:

口苦,胸肋胀,颈,下颔,喉咙不适,失眠,头痛,便秘,脾或腿膝胫踝外侧痉挛疼痛,足下热。

衰弱寒症时症状:

虚弱,关节肿胀,下肢无力,目黄,吐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太息,呼吸沉闷,便溏。

辅助减腹部,利于排毒,对长期化妆品使用者甚佳,美白。

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相关器官:

耳、眼、头、腮腺、扁桃腺。

经络症: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膀、肘臂外侧疼痛,运动障碍。

脏腑症: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三焦气竭绝。上焦竭则喜噫,中焦竭则不能消谷,下焦竭则遗尿失便。

亢进热症时症状:

上肢痛,肩、劲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衰弱寒症时症状: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驰无力,听力障碍。

辅助减手臂,助听。

足少阴肾经

主要相关器官:

肾上腺、耳、腰椎。

经络症:

口舌干燥,咽喉肿痛,气短喘促,心烦心痛,足心发热:面色晦滞,神疲嗜睡,头昏目眩,腰膝酸痛,下肢痿厥。

脏腑症:

水肿,便秘,泄泻,遗精,阳痿,心悸,恐惧,耳鸣,眼花,目视不清。肾气竭绝,则不能营养骨髓而骨枯,肌肉无所附着而萎缩,可见齿松无华,发枯不润。

亢进热症时症状: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衰弱寒症时症状:

尿频,尿量少,肿胀,腿冷,足下冷,下肢麻木虚弱,善恐,犹豫,性欲减退,肠功能减弱。

减腰部肥胖,中医称肾为人之根本,无需多论。

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相关器官:

心脏、血管、手。

经络症: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怔忡,面赤,神志失常。

脏腑症:

心悸,心烦,心翳,心闷,心痛。心包络气竭绝,则形体如烟熏、摇头、目直视。

亢进热症时症状:

心烦,发怒,失眠多梦,胸痛,头热痛,上肢痛,目赤,便秘。

衰弱寒症时症状:

心悸,心搏过缓,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易醒,难入睡。

减颈部肥胖,调节心率。

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相关器官:

头、鼻、眼、脑、脊椎系统.

经络症:

恶寒发热,目睛赤痛,鼻衄流涕,癫狂,沿经脉循行所过的颈、背、腰腘、脚疼痛及运动障碍。

脏腑症:

小便不利,遗尿,尿赤,尿浊,尿血,蓄血发狂。膀胱气绝,则遗尿狂言,目反直视。

亢进热症时症状:

尿频,泌尿生殖器疾病,前列腺炎,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

衰弱寒症时症状:

尿液少,生殖器肿胀,后头与背部肌内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生痔。

专减背部肥胖,利尿。

手太阳小肠经

主要相关器官:

耳、腮腺、扁桃腺、牙、眼

经络症:

耳鸣、耳聋、目黄,口腔溃疡,咽痛,下颌和颈部肿痛,以及沿经所过的肩、臂和上肢背内侧疼痛。

脏腑症:

小腹绕脐而痛,胸翳,头顶痛,腰脊痛引睾丸疝气,小便赤涩,尿闭,尿血。小肠气竭绝,则发直焦脆如干麻,自汗不止。

亢进热症时症状:

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

衰弱寒症时症状:

颌、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足怕冷,身体虚弱症。

专减肩部肥胖,对症偏头痛。

手少阳心经

主要相关器官:

舌、脑、心脏、头。

经络症: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健忘,痴呆,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厥冷,麻痹。

脏腑症:

心悸,怔忡,心烦,心翳,心痛,昏厥,心气竭绝,气血不行,头发颜色枯萎,面色黑瘦如柴。

亢进热症时症状:

运动过后心悸动,兴奋,口干,处在有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小指痛。衰弱寒症时症状:

胸口沉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肩与前臂疼痛,四肢节重,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眩晕。

专减手臂,调整睡眠。症偏头痛。

足太阴脾经

主要相关器官:

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

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

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

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衰弱寒症时症状:

消化不良,胃胀气,排泄物积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屈张,嗜睡,皮肤易损伤。

专减腹部、对消化吸收进食呕吐有明显疗效。

足阳明胃经

主要相关器官:

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

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

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

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

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专减腹部调节食欲不振。

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相关器官:

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

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

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

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

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解决便秘,治疗痤疮,减臀部肥胖,提升臀部下垂。

手太阴肺经

主要相关器官:

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脏腑症:

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崩。

衰弱寒症时症状:

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专减面部肥大、双下颚,改善面部灰黄

足厥阴肝经

主要相关器官:

生殖器官、眼、肝。

经络症:

情志抑郁,胸肋胀痛,乳房疾病,小腹胀痛,疝痛,遗尿,尿闭,以及沿经脉所过的疼痛。脏腑症:

口苦咽干,呕吐泄泻,月经不调,头晕,目眩,癓瘕积聚。肝气竭绝则不能生血养筋而见拘急痉挛,唇青舌卷,睾丸上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

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易冲动。

衰弱寒症时症状:

眩晕,面色白,性冷淡,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

减全身体重,抑制脱发、发色不良有奇效,祛斑。

十二经脉运行时间和五行学说(简化版)

十二经脉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的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部的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从头部走向足部的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从足部走向胸部的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 穴位 A十四经穴:归属12正经和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穴位,大概有361个 B奇穴:指十四经穴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穴位 C阿是穴又称压痛点:以疼痛部位或与疼痛有关的压痛点作为穴位 经气运行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即为一条经络的开穴运行时间 子时(23-1点)胆经值班,迎接入睡(可在21-23点,进行敲打或揉手足外侧的少阳经)丑时(1-3点)肝经值班,静卧深睡(可在19-21点改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按摩) 寅时(3-5点)肺经值班,熟睡或静坐(气血由阴转阳,睡不着可面南盘腿静坐) 卯时(5-7点)大肠经值班,排便迎新(可适当喝杯温水) 辰时(7-9点)胃经值班,及时吃早餐(肠胃有问题可以揉搓或敲打两腿或推摩胸腹) 巳时(9 -11点)脾经当值,忙里偷闲按摩一下(采用坐位,搭4字腿式,用对侧的手逐个按揉或敲打脾经上的隐白、大都、太白、公孙、三阴交) 午时(11 -1点)心经值班,靠按摩、午睡蓄精(摩擦手臂内侧,至有热感为止) 未时(13 -15点)小肠经值班,吃份高营养午餐(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能治疗颈肩部的病症)申时(15-17点)膀胱经值班,学习、工作的高效时间(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酉时(17-19点)肾经值班,以休息、补充能量为主(不适宜做太强烈的运动,也不适宜大量喝水,肾经分布在腿部后面的内侧) 戌时(19-21点)心包经值班,与家人共进晚餐.(可拍拍手张开双臂,是看书的最佳时间) 亥时(21-23点)三焦经值班,入睡、行房事的时期.(阴气更重,阳气更弱)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记忆方法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相表里对应关系 要学会理解以下十二经脉规律,首先要具备一些中医的基础。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 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另外经络走循位置也有规律: 厥阴 少阳 走于中线位置, 少阴 太阳 走于后缘位置, 太阴 阳明 走于前缘位置。 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法 --- 手指记忆法 一 首 先 记 住 , 十 二 经 脉 为 ; 手 三 阴 经 , 手 三 阳 经 。 足 三 阴 经 , 足 三 阳 经 。 二 伸出左手掌 ,掌心朝面 。指尖朝上 ;食指 ,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代表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三 每个手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代表三条经脉,从指尖往指根数,食指---手太阴肺经《第一指节》,手少阴心经〈第二指节〉,手厥阴心包经〈第三指节〉; 中指--手阳明大肠经〈第一指节〉,手太阳小肠经〈第二指节〉,手少阳三焦经〈第三指节〉;无名指--- 足阳明胃经〈第一指节〉,足抬阳膀胱经〈第 二 指 节 〉 , 足 少 阳 胆 经 〈 第 三 指 节 〉 ; 小指---足 太 阴 脾 经 〈 第 一 指 节 〉 , 足 少 阴 肾 经 〈 第 二 指 节 〉 , 足 蕨 阴 肝 经 〈第三指节〉肝 经。 四 十二经脉的走向次序为;从食指的第一指节到中指的第一指节到无名指第一指节到小指第一指节;再到食指第二指节---到中指第二指节---到无名指 第二指节- - -到小指第二指节;再到食指第三指 ---中指第三指 - - -无名指第三指 ---小指第三指节,又到食指第一指 五行顺序: 对 应的六腑: 肝(木) 心(火) 胆 小肠 脾(土) 肺(金) 胃 大肠 肾(水) 膀胱 心包 三焦 名词解释:厥阴 少阴 太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阴气的程度越来越大 (厥:将要消失的意思) 阳气的程度越来越大(阳明:阳气最盛的意思)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厥阴 肝 胆 少阳 少阴 心 小肠 太阳 太阴 脾 胃 阳明 太阴 肺 大肠 阳明 少阴 肾 膀胱 太阳 厥阴 心包 三焦 少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 手 阴气程度 阳气程度 相表里 足 手 起始 足 手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讲课讲稿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

十二经络流注注解 1、寅时(凌晨3——5点)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输送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有肺病此时表现强烈,如剧咳或哮喘。 肺经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实症:呼吸不畅、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饮食宜选择:白菜、豆腐、豆浆、牛奶。水果以梨为佳。 ------------------------------------------------------------------------- 2、卯时(凌晨5——7点)是手阳明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卯时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接着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谷精微、排出废物。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小肠经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饮食宜选择:茄子、菠菜、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水果以香蕉为佳。 ----------------------------------------------------------------------------------- 3、辰时(7_____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有胃痛、胃酸等毛病,这个时间段应养胃,因为这段时间是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来吃些养胃的食物效果是最明显的。此时应吃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 胃经虚症:消化不良 实症:易饿、胃弱、口干、口臭、便秘。 ------------------------------------------------------------------------------ 4、已时(9——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

十二经络与情绪关系

十二经络与情绪关系 用现在流行的:每个脏器都有正向能量,相反在不良状态下,每个脏器也会产生一个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偶尔光顾,倒也无妨,若是经常上门,就会对相应脏器产生损害,出现相关疾病。 经络正向能量负面能量淤堵时的情绪 胆经 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 强,中正无私焦虑 焦虑不安,优柔寡 断,左右摇摆 肝经计谋、谋虑愤怒、指责 容易愤怒,好攻击指 责 肺经主一身之气悲伤容易悲伤 大肠经传导、排毒、存污懊悔、烦恼容易烦恼、无名火 胃经接纳、豁达急躁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 脾经思考、思维。五行当中, 脾主土,属于大地坤土 之性,能承载一切的好 与坏。若脾的功能正常, 可以接纳一切寒热温 抱怨、委屈 会对它的无私接纳 产生抱怨、委屈。

良、酸苦甘辛 心经 欢喜、喜欢 怨恨、仇恨 怨恨比抱怨更强烈,有恨之入骨的势头,恨是由内心的最深处升起来的,生恨日 久,号伤心气、心血,导致心经淤堵。心脑血管问题及爆死,多来源于心经淤堵。 小肠经 悲悯、怜悯 哀愍。怜悯之心人皆该有,怜悯过度及成哀愍,哀愍过度及成哀伤 容易出现消化道溃 疡的人多数怜悯心过重。哀愍过度及容易产生溃疡,容易堵 塞小肠经,疏通小肠经,纠正偏颇,可以平和的对待一切哀伤之事。 膀胱经 积极、向上、阳光,微 笑。膀胱经为一身阳气之所,为阳中之阳。 消沉 人体阳气就无法升腾、部散;心情就容易郁闷、消极 肾经 智慧,肾精充沛,智慧、 勇敢 恐惧 若肾精亏损、肾经淤堵,就容易生不出智

慧,遇事恐惧、恐慌、害怕、惊恐。孩子经常看恐怖电影,玩一些血腥的电子游戏,均容易损耗肾精,影响智慧。 心包经欢乐,愉快,心包经为 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是帮助君主(心)传达 快乐心情的 压抑 心的快乐的信号就 无法传达出来 三焦经轻松、心乐紧张三焦功能不够协调就会生出紧张的情绪 负面情绪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可恶份子,人体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来源于不良情绪,它可以以一种负能量的形式,变成有形之物,堵塞我们的经络。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 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 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 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 1肺经(大拇指正面)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 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 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中医五行对应表

中医五行对应表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平衡养生《中医五行对应表》z 黍shu:禾属而黏者也,今北方谓之黄米。 哕yue:打呃 稷ji:今人谓之高粱。(同“秫”shu) 稻dao:古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五菜:葵、韭、薤、藿、葱五果:枣、李、杏、粟、桃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递相制约,循环不休。 子午流注(十二正经流注次序),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⑴、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属鼠)胆经当令。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胆是五脏之中枢,百病好转它作主。《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⑵、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属牛)肝经当令。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⑶、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属虎)肺经当令。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⑷、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属兔)大肠经当令。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⑸、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属龙)胃经当令。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⑹、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属蛇)脾经当令。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⑺、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属马)心经当令。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⑻、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属羊)小肠经当令。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毒降火。 ⑼、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属猴)膀胱经当令。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⑽、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属鸡)肾经当令。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⑾、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属狗)心包经当令。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⑿、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属猪)三焦经当令。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十二条经络讲解教学文案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 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 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 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 1肺经(大拇指正面)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 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 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常用的三十味中药 十二经脉常用中药归经歌诀

常用的三十味中药十二经脉常用中药归经歌诀 2013-08-30 兰黛公主文章来源阅 3265 转 8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常用的三十味中药 运用五运六气学,能够在不见人面、不闻人声、不把病脉的情况下,只需出生年月日就可以很快把此人的身体状况(五脏六腑的盛衰)推算出几分,如果再加上其他诊断方法,基本上能把此人的健康状态及一生中脏腑的盛衰情况推算出八九成。这不是什么算命术,而是严格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刺法论》《本病论》为基础。由人的出生年月日运用五运六气学推算出人的病相图,其实可以看作是炎黄古贤人早就掌握了人体基因中医图。 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我为人疗病时,先由病人的出生年月日用五运六气推出此人容易生的内伤病和外感病,再结合发病时间和脉诊或舌诊,就能很好的断出病人发病的病根,再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就可很好的处方用药,基本达到了取材容易、方法简便、费用低廉、确有疗效。 穷尽方书,面对浩瀚的中华药库,我对三十味中药情有独钟(半夏茯苓厚朴枳实参当归黄芪芍药葛根术甘草柴胡桂细辛麻黄附子姜大黄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石膏五味子山药牡丹皮陈皮茱萸地黄泽泻)。运

用五行生克理论(益火补土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处方用药,能做到法活理圆。免去了背了方剂千千万,临症选方心茫茫之弊病。 附:五行生克用药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

五行经络养生 中医五行养生法

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 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五行经络养生中医五行养生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五行经络养生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动。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观念,重天人相应理论。五行养生之说由来已久,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

相互提携,相生相克。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五行经络调理 五行经络调养,是根据五行相生原理的一种中医调节养生方法,包括对心、肝、肺、胃、肾的调养。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可以根据五行特性而分类,比如我们熟悉的五脏、五音、五味、五方等。对于我们的身体,五行对应的五脏就是指肺、肝、肾、心、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只有根据季节四时变化,调和好五脏平衡,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状态。 中医五行养生法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高级研究员 ksjyjs叶苗在网络论坛里发表; 中医五行百病百治的‘空色志音味时频’域变换的数理分析基础, 中医五脏五色五味在细胞泸波特性中实现统一, 短文后,就在光明中医网学习了马文辉老师的“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等”系列文章,马文辉先生所说: “每个方证就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既是一个位的点、也是一个时点,同时又是一个势点(趋势-顺逆),还是一个态点(性质-寒热虚实),更重要的是全过程伴随着一个质点(体质)。这就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全部”。 ksjyjs叶苗认为此论也是对脏象电磁场运动的一种简明概括。 马文辉先生所说: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ksjyjs叶苗认为可由“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辩证分析来认清。 即中医十二经脉光包络中的五脏场交调电流与五脏电势场推迟势辨证运动关系而显现的走向、交接、分布、表里、传变、流注次序关系。 ksjyjs叶苗认为: 列宁说“哲学概念不能引入数学,它就只能流于哲学这一个范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象到数的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真学问都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的,但真学问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内经伤寒到古中医的圆运动,到现代物理光电子高等数学的数理矢量场论分析中对圆运动的量化、深化、细化的工具即‘梯度、散度、旋度’进一步应用分析;是人类对生命科学内各种探索的必经之路与客观规律。 从内经伤寒到三部六经,到现代物理光电子高等数学的数理矢量场论分析中对势能场推迟势及各电磁场量的量化、深化、细化的工具即‘微分、积分、卷积分’进一步应用分析, 是人类对生命科学内各种探索的必经之路与客观规律。 , 中医五脏场振幅决定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简要概念分析基础: 1、人类大量实践与检测证实:中医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属现代物理光电子科学体系范畴。 2、中医望神望色望形所见的是五大藏象幅射场。 3、由光幅射的集肤效应公式决定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的深度、决定脏腑球状圆表面电流的深度,决定细胞膜两侧的电流、决定细胞核膜两侧的电流。 4、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等于脏腑球状圆表面电流积分之和,等于人体总细胞膜两侧的电流积分之和,等于人体总细胞核膜两侧的电流积分之和。 5、人体皮肤球状表面电流,由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 6、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就是中医的十二经脉。 7、五大藏象幅射场相生相克,受基氏电压电流定律所制约。 8、五大藏象幅射场电流交调而形成光包电流,可由傅里叶变换所选频、所分解。

人体12经脉流注养生详解

人体12经脉流注养生详解 身体经络时间表 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流注于经脉的气血有盛有衰,把每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除了在对应的时辰敲对应的经络,晚上的时辰换在白天相对应的时辰 来敲,还要注意做以下的事情来保养经络。按照这个时间表保养经络,

事半功倍。 时间 对应的经络 21:00-23:00 三焦经。保持心境平静。 23:00-1:00 胆经。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 1:00-3:00 肝经。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3:00-5:00 肺经。呼吸运作最佳时候,而4时脉搏最弱。 5:00-7:00 大肠经。这时起床要喝水,大肠蠕动旺盛,适合吃早餐。 7:00-9:00 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要吃早餐,每天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9:00-11:00 脾经。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11:00-13:00 心经。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 --------------------------------------------------------------------------------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

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门人还会是以而"胆怯"胆经这时要上床困觉,利于骨髓造血。 肝经丑时(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经络养生网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这也是十二时辰养生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时辰。 肺经寅时(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大肠经卯时(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排泻。 胃经辰时(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在7:00过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脾经巳时(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心经中午(11:00-13:00) 黄帝内经中十二时辰经络养生中提到,中午此时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擞。心经此时保养表情舒服,适当休息或午睡。 小肠经未时(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膀胱经申时(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轮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轮回,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证。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当多喝水。 肾经酉时(17:00-19:00)

十二经脉歌诀(易)手太阴肺经讲解学习

十二经脉歌诀(易)手 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22穴)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鹰窗乳中沿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凌穴血海萁门冲门开府舍府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阴白,终于大包。手少阴心经(左右共18穴)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随神门少府少冲寻流注线:起于极泉,终于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共38穴)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收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134穴)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阙阴四 心俞督俞隔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 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 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髎下 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侠脊第二行魄户膏肓于神堂 噎嘻膈关魂门九阳纲壹舍于胃仓 肓门志室骲肓续二使椎下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 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 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 通骨至阴小指旁 流注线:起于睛明,终于至阴。 足少阴肾经(左右共54穴)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 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 横骨大赫连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蜜通谷幽门寸半辟 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 神藏彧中俞府毕 流注线:起于涌泉,终于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共18穴)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 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共46穴)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 和髎耳门听有常 流注线:起于关冲,终于耳门。 足少阳胆经(左右共88穴)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 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中医如何看体质, 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 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 中医眼中的两种人 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 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浮——降——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此圆便是中医的时空人模型。 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 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 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 [5]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 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简而言之,就是阴阳,具体的讲就是五行六气。五行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这种能量之大、作用之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五行化六气,便繁衍着宇宙万物。既然,天地万物皆由五行六气化生,那么探索人的体质便要在这五行六气上着手。 体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先天体质包括两方面: 一者为遗传因素,是由双亲阴阳先天之精交合而生,也就是决定我们先天体质状况的先天之精。此精由父母双方结合而成,故其偏性应该是据两者偏性的化合;

十二经络图具体讲解足少阴肾经示意图

足少阴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1) 涌泉KI1 Yǒng quá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十二经络图具体讲解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

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

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 天池PC1 Tiān chí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附注]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2) 天泉PC2 Tiān quán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 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 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经络穴位详解-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精)

经络穴位详解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穴位详解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 十五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中线后线 足 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中线后线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