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课件);

(2)学生多读课文,相互交流阅读收获,相互启发,读懂课文。

五、应掌握的手语:

(各课的生字新词,有手语教材)

六、教学课时安排:(共31课时)

第一课(6课时)

第二课(7课时)

第三课(6课时)

第四课(3课时)

读写例话(1课时)

基础训练1(6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1、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写一篇读后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懂得珍惜、奋力拼搏的思想教育。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重点语句,启发想象,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篇短文,它的中心意思是:人在生活道路上要懂得珍惜,奋力拼搏。全文一气呵成,为了理解方便,可以分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着重说明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使生命过的有意义。第二段(第三至六自然段)着重说明要珍惜自己的器官,充分运用它们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段(第七自然段),点题,提出“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篇课文是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学生对她的事迹已经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这是理解本文的有利因素,教学中要利用这点有利因素,以情打动学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文中的思想内涵较深,需进一步演示、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解决方法:演示、讲解、举例)

五、教学课时:

6课时

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常用词会用;

3、理解句子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句子意思。

三、教学难点:

最后一自然段个别词语的理解:难免、喧哗、留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让学生自渎预习提示,然后给大家做介绍,师给以补充)

1、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借着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划出词语,集体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难免:难以避免(手语表情辅助讲解,并举例)

健康无恙:很健康,没有病。(手语辅助讲解)

惦记:想着。(手语讲解)

朝气:(手语、表情演示)

天赋:(举例讲:1、高文臣很有美术天赋,画的画很好。

2、关振霞很有舞蹈天赋。)

留恋:(表情动作演示,并举例:孩子很留恋妈妈。)

领略:领会(表情演示)

喧哗:(手语、表情演示)

目睹:亲眼看到(手语表情演示)

明眼人——失明人:(对比理解)。

淡漠:冷漠,冷淡,不在乎(表情演示)

3、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并理解相应句子。(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生字写一行,词语写三遍。

第3课时

第5、6课时

(作文:写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

2、字数不少于100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有感情的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明确作文要求。

(二)说作文

1、明确写读后感的方法

2、列作文提纲

3、说读后感

让每位学生先说后写,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三)写读后感

学生写作文,师个别辅导。

(四)修改作文

学生写完后,先自己修改,师再帮助修改。

(五)评讲作文

好的作文在班中朗读

(六)作业:

把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教后小结:

本节课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学生听力的残疾,在理解上比较直观、片面,因而我又引导学生闭目走路,体会盲人的生活,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方面,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还需继续加强指导训练,特别是要加强读的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评价,使学生易于接受。

2、背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深切、真挚动人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二、教材分析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纪实散文,充满了亲子之爱。语言平实,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切怀念之情。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思念父亲,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以

“背影”为题,贯穿全文,将父子间深厚、真挚的感情,淡淡哀愁,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第二段(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爱子的真挚情感。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分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直以来都由父母接送上学,都有和本文类似的情感经历,这是理解本文的有利因素,教学中要利用这点有利因素,以情打动学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本文文字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五、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六、教学课时:

7课时

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常用词会用;

3、理解句子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句子意思。

三、教学难点:

最后一自然段个别词语的理解: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发之于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介绍。(指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语文练习与测试》每课都有作者及背景介绍)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一位爱国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著称。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有《春》《河塘月色》等。

2、背景介绍

朱自清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父亲办完丧事后,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大学读书,因而同行至南京,本文就是记叙他们在蒲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二)新授: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划出词语,集体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手语辅助讲解)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手语辅助讲解)

勾留:短时间停留。(手语讲解)

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演示)

赋闲:指失业在家。(指没有工作了)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动作演示)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作。(表情演示)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表情演示)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手语表情演示,与发之于外对比演示)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读课文,理解句意。

4、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思路:

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

第一段(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段(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中心是回忆往事)

第三段(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中心是别后思念。)

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三)课堂小结:

文章层次结构: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

(四)作业:

生字写一行,词语写三遍。

第3、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深切、真挚动人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1、重点语段阅读,理解句子意思,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中有许多感动,而这些感动往往是被人们积压在内心深处,也许你认为他们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化了,但是不料经别人一触动竟突然如潮水般汹涌而出,让人都不能相信那是你曾经的经历,这时你才明白有些东西你根本无法忘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感受一下令他感动的、深藏内心的、父亲的背影。

导题: 2 背影

(二)新授:

1、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明确:

开篇点题——点出背影

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照应背影

2、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背影:

(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

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沉重

(2)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3)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

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板书:

深深的父爱

(四)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让学生多发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2 背影

沉重背深

蹒跚沉

艰难努力影的

↑ 五句话--——————语言朴实--————→

第5、6课时

(作文)

一、教学目标:

以自己的一位亲人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

1、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来写;

2、写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3、不少于200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完整。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明确作文要求。

(二)说作文

1、选材

每位学生都说,帮助学生选材

2、列作文提纲

3、说作文

让每位学生先说后写,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三)写作文

学生写作文,师个别辅导。

(四)修改作文

学生写完后,先自己修改,师再帮助修改。

(五)评讲作文

好的作文在班中朗读

(六)作业:

把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7课时

做课后练习及《语文练习与测试》

教后小结:

本节课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因有感性经验,读得也比较有感情。但学生因理解力差,在本文理解方面费时较多。

3 荔枝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弄懂作者是怎样运用联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

(4)了解课文是怎样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

(5)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忘我的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2、培养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酿花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全文是写蜜蜂的,而课题却用“荔枝蜜”,这是因为“荔枝蜜”是促使作者转变对蜜蜂的认识和感情的关键,更是引起联想、借物抒情的触发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都来自农村,都能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但未能认识到他们劳动的高尚,通过本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了解课文是怎样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

五、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运用联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作者对小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六、教学课时:6课时

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常用词会用;

3、理解句子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句子意思。

三、教学难点:

个别词语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3 荔枝蜜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介绍。(指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语文练习与测试》每课都有作者及背景介绍)

杨朔(1913—1968),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一九六八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新授: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划出词语,集体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小黑板、请B类学生注音。教师领读正音后集体读。板书的生

字(学生板书)是:

掐(qiā)蜇(zhē)黝(yǒu)

啖(dàn)嘤(yīng)蠕(rú)

褐(hè)酿(niàng)颤(chàn)

下列词释义:(查字典解决,重点让学生理解,然后教手语)

出众:出色,高出众人。(手语讲解)

啖:吃或给别人吃。(手语讲解)

沸沸扬扬:像沸水一样喧闹。(手语讲解、演示)

蠕蠕:形容慢慢移动的样子。(手语讲解、演示)

不辞辛苦:不推托辛苦。(演示)

计较:计算、比较。(手语讲解)

稳重:(言语、动作)沉着而有分寸。(演示)

3、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清理全文的线索,初步了解全文的结构:

问: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引述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板书:

①不大喜欢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③赞赏蜜蜂

④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4、读课文,理解句意。

5、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己分)

全文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七段)写蜜蜂酿蜜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十八段)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十九段)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三)课堂小结:

1、词语音、形、意相结合。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作业:

生字写一行,词语写三遍。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

聋校语文第四册教案 第四册语文全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四册教案第四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找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春天美景的录像。 2、生字教学的课件。 第一课时 1 内容: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目标: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 重难点: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清新和充满生机的美 课前准备:春天美景的录像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请告诉我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们看见她了吗?现在,就让我们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找找春天好吗?(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读课文,识记生字 ①请小朋友们小声地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②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教读。(着重指导读好“遮”“嫩”“触”) ③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发现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 ④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让学生教读,全班齐读。 2、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a. 学生自由读课文。 b. 分段抽读课文。(对读得字音准确、语句流畅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读得不够好的学生要帮助和鼓励) ②再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 a. 启发思考,自己解决。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整理复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聋校一年级语文教案

聋校一年级语文教案 玉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廖学明 聋校一年级语文iang及其相关音节 教学要求: 1、学会发后鼻韵母iang的音。 2、会拼读iang的相关音节,理解“枪”、“两”音节配图的意义,掌握音节的口形,会打指语。 3、掌握iang的书写格式,会正确地抄写音节。 4、区别iang和ian的发音。 教学重点:复韵母iang的发音方法、口型和指语。 教学难点:会拼读iang的相关音节。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灰太狼的图片,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拼读,并在黑板上写出音节。带学生读拼音“huītài láng”,重点复习láng的读音。问学生喜不喜欢灰狼到处喜羊羊,今天我们就学习和羊有关的拼音“iang”.师板书“iang”。 二、探究新知。1、读一读。让读能力好的学生自读,师再带读,开火车读,点名读。板书iang的四声“iāng、iáng、iǎng、iàng”先让能力好的学生读,在带读,再指名读。2、比一比。出示“ian和iang”“ang和iang”两组韵母,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读进行比较,再请一组学生范读,再带领学生读。3、认一认。板书“yang”,告诉学生“iang和ang”的发音相同, 出示“羊”的图片,板书“yáng”,让学生读,带读。4、学一学。(1)学习音节“qiāng”, a、让学生观察,说说喜羊羊手里拿什么?b、师板书”q —iang ( )”,学生填空,拼读。c、师带读,齐读。(2)学习音节“liǎng” a、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几只羊?(师指明二和两的意思一样。) b、师板书“l---( )

liǎng”,让学生填空,拼读。c、师带读,齐读。5、写一写。a、师带学生书空写“iang”。b、学生在拼音练习本上练习写“iang”,师巡视指导。c、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注意看。 三、拓展延伸。1、读复韵母iang及其四声。2、填空。xǐ( )( )ná( ). 3、看图找拼音。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找出带“iang”的拼音,并拼读出来。 4、找拼音。出示学生的名字卡片,让学生找出名字中带有“iang”的拼音的名字,并读出来。 四、课堂小结。出示喜羊羊图片,问学生喜欢谁,带学生读一读,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不要懒惰。 五、布置作业。1、读iang及相关音节10遍。2、抄写iang及相关音节5遍。3、音节填空练习。q----iāng ( ) ( )-----iǎng jiǎng x---( ) xiāng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案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聋校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根据《全日制聋校语文教学大纲》、第六册语文教材和本班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本计划,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简析 全册教材分五个部分:1、看图学词;2、看图学文;3、课文;4、看图学文;5、课文。每个部分后面安排了一次基础训练。 看图学句共4篇,图句对应,借助图画学习句子,并逐步向看图学文过渡。看图学文共8篇,图文结合,借助图画理解语句的意思,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观察图画的能力。课文共8篇,进一步提高了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基础训练共5篇,以本组课文内容为主,进行拼音、字、词、句的训练和读、写综合训练。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3人。从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他们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句子的灵活运用方面显

得比较薄弱。当然,这一直是聋哑学生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通病,也一直 是聋校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经过一个寒假,孩子们在学习习惯方面也有所滑坡。为了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将主要从培养耳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培养他们看(听)话、说话、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内容大多选用耳聋学生生活中可见的题材,易学有用。通过本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要加强耳聋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读句、写句能力,培养耳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要求 1、巩固提高认读汉语拼音的能力。提高复韵母、鼻韵母的拼读技能。能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会打手指语,能看懂学过的手指语。 2、识字167个,会听(看)、会读、会默写、理解词义。能把字写得端正,结构匀称。能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积累词语。 3、能看听懂学过的句子。会说、写正确的句子。学会把句子写具体,会仿照课文中练习过的句式说、写句子。积累句子。

最新整理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最新整理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呢?我请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 师:海底世界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鱼儿,现在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看,老师在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师:老师家里有切菜的刀,每天都要用它来切东西,现在老师就想把它变成一条可爱的鱼,看好啦,加上小鱼的鱼鳍,小鱼完成啦。师:老师用剪刀把小鱼的外形给剪出来,在用剪刀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剪刀别人,人后沿着画起来的边轻轻的剪下来。这样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啦。 师: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一只漂亮的小鱼(贴课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条自己喜欢的小鱼的形状,要求是一只完整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少了鱼鳍,它就游不动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中(二)教学新授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聋校语文第六册第7课《我的家乡》教案

7 我的家乡 教学内容:5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3、会用“哪里的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5、能仿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家乡,说、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家乡,说、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教具准备:放大课文、词语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5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我的家乡》。那“我的家乡”在哪里?那个地方美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板书生字词: 月亮湾村子缓缓嬉水灯笼 3、领读词语,学习手势。 4、出示拼音,指导学生拼读、正音,注意“村”的发音。 5、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湾、缓、嬉的书写。 7、讲解、交流词意。 月亮湾:地名。 村子:指图中的一群房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缓缓:慢慢的意思。 嬉水:联系生活,辅以动作。 灯笼:画简图示意,结合实际生活讲解。 8、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识记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我的家乡在哪

里?那个地方美吗? 四、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读课文。 课后记:本课的生字词较少,教学中通过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讲解,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课文插图,提高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会用“哪里的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听)写词语。 月亮湾村子缓缓嬉水灯笼 二、新授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 2、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图文对照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3、自由读句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的家在哪里?月亮湾是个怎样的村子? (2)村子的前面有什么?河上有什么?河水怎样?河里有什么?鱼怎么样?河面上有什么?白鹅在干什么? (3)村子的后面是什么?山坡上种着什么?果树上结满了

聋校九年级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课件); (2)学生多读课文,相互交流阅读收获,相互启发,读懂课文。 五、应掌握的手语: (各课的生字新词,有手语教材) 六、教学课时安排:(共31课时) 第一课(6课时) 第二课(7课时) 第三课(6课时) 第四课(3课时) 读写例话(1课时) 基础训练1(6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1、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写一篇读后感。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聋校语文第十册第13课《日记两则》教案

13日记两则 一、教学内容:学习写日记。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和新词。常用词语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读懂日记内容,学习怎样挑选写日记的材料。 3、复习日记的书写格式,练习写一篇日记。 4、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怎样挑选写日记的材料,并写一篇日记。 四、教学难点: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 六、教具准备:放大课文 七、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怎样写日记,请同学们说说日记的书写格式和日记的内容有什么要求?

(日记的格式:第一行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第二行写日记的正文。日记的内容有许多:可以写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但要选择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板书:13 日记两则 二、新授。 1、出示放大课文,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让学生读课后的预习,明白预习要求: 默读课文,想想第一则日记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则日记里是怎样讲两只小鸡抢虫子的? (2)检查预习情况。 先让学生说说,然后师生评议。 (第一则日记讲了“我”去食堂买饭时看到的及听到的。第二则日记讲“小金鸡捉虫头,小花鸡捉着虫尾,谁也不让谁。) 2、教师范读两则日记。 3、让学生读,标出生字和新词。 mài fàn ái màzēng gǒng juéji àng zhuóchóng 卖饭挨骂曾巩 倔强啄虫 4、教学生字词。 (本课多音字较多,要引起学生注意。)

5、让学生读课文。 6、指名读。 三、练习。 让学生读课文,分别说说两则日记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小结。 五、作业。 1、书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课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课文《日记两则》里的生字新词,重点讲了“曾、倔、啄”等字的书写,学生学的很认真,效果较 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倔强买饭挨 骂啄虫 2、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两则日记的主要内容。 二、新授。 学习第一则日记: 1、指名学生读第一则日记。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一

第一章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页例1,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一、复习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的数的比。(板书)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3、看看哪些比的比值相等?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 二、新授 1、学习例1 2、板书比例的概念 3、判断现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4、做一做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2、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导读: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聋校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

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得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 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聋校语文第五册第13课《赛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教案

13 赛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里的13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句和句之间的联系。 3、仿照课文,看图说、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会读,会写,会运用。 2、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说写几句话。 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大字课文 教学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里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板书生字词: 世界运动员领金牌银牌铜牌奏 流激动热泪胸徐徐教练员 3、教学读音。 4、指导书写。 5、讲解词语的意思。 世界:地球上的所有地方。 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的人。 领:接受。 胸:颈和腹之间。 徐徐:慢慢地 激动:因受刺激而冲动。 热泪:因非常高兴或悲伤而流下的眼泪。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 2、用“徐徐”、“激动”说句子。 四、作业 抄写生字。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完成了生字、新词的学习,重点讲了“胸、领、徐、激”等字的书写,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对该课的生字、词语意思都已掌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正确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句和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世界运动员领奖金牌胸前 奏国歌流泪激动 2、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聋校语文第十册第18课《古诗两首》教案

18 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每首诗。 四、教具准备。 放大课文挂图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以前所学的不同的课文,板书:18 古诗两则

(指导学生了解“古诗”是古人写的一种分行,压韵的文体。两首就是两则。) 二、新授。 1、让学生看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与其他课文比较,从感性上认识古诗。 2、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读课文后的“预习”,弄清预习要求。 读课文,查字典,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锄皆咏曲项 (2)让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预习效果。 锄——锄禾,为禾苗松土、锄草的意思。 皆——都、都是。 咏——用诗歌来叙述。 曲——弯曲。 项——颈的后面。 3、教学第一首古诗。 (1)教师范读。 (2)让学生读。 (3)说说第一首古诗的诗题是什么。

(4)说说“锄禾”的意思。 (5)理解诗句的意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在田里锄草;日当午,就是中午。汗滴,汗水一滴一滴的;禾下土,就是滴到土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午,农民在田里锄草,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的滴到土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有谁知道;盘中餐,盘子里的食物;皆辛苦,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谁知道,盘子里食物,一米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 (6)让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想法。 (7)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意。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锄禾》 课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古诗《锄禾》,通过讲解学生对诗的大意已经充分理解,都表示今后不再浪费粮食,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露2015年9月——2016年1月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2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比7课时

聋校语文第五册第12课《青岛的路》教案

12 青岛的路 一、教学内容: 1、学习九个生字和新词。 2、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懂得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的内容。 3、练习阅读一段话后回答问题。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会运用。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教具准备:挂图、放大课文 七、教学安排:5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生字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和八个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有谁到过青岛?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青岛看看。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青岛的路的概况。 2、提问:从图上看,青岛的路怎么样? 3、引导学生回答。 4、出示放大课文,让学生读一读。 5、找出生字词。 6、板书生字: 青岛高低上坡迈着 冲啊颠簸起伏车辆 7、教学生读音。 8、指导书写。 9、教学组词: 岛(青岛)低(高低)坡(上坡)

迈(迈出)冲(冲下去)辆(车辆) 10、集体读词语。 11、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12、熟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指名学生读词语。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把本课的词语抄写一排。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对该课文生字、新词进行教学。其间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图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该课文的动词记忆较深,总得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教学任务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聋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聋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⑵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老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板书设计〗静夜思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学后记〗

聋校语文第十册教案《1晨读》

1晨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和新词。常用词语会用。 2、能正确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小要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3、练习扩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照要求正确预习,在看图的基础上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难点:在看图的基础上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一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正确理解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三个小伙伴认真读书的。 第三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说写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四课时: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查漏补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能正确理解生字词义。并用“珍惜”、“思考”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生字新词。 难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有一句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是一天当中,早晨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今天早晨,你们做了什么?以前的早晨呢,回忆一下,有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生自由反馈。 2、师导入:清晨的时间是美好的,村里的三个小伙伴早早地起床了,他们在做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生读预习题 2、生反馈自己是怎样做这道题的。师引导:通过看图和读文来思考。 3、生反馈自己的答案,师引导。 三、流畅地读课文 1、生齐读课文,如遇生字,读准生字音,并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时检验自己是否还有不会读的字词。 四、随文学字词 1、生反馈本课生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生读大家反馈出来的所有生字新词,后自由反馈,自己理解哪个词语,能帮助别人解决哪些生字新词。 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完善。师引导点拨。 3、师引导生边读课文,边理解剩余的生字新词。同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生字新词教学具体如下: “悠闲”: (1)图片欣赏,动作演示。 (2)老母鸡和小鸡们怎样寻找食物? “寻找”:找 “呈现”:结合句子内容理解。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篇一:聋校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比较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十个 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基本掌握100以内的数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 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读、写100 以内的数。 3、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数数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整十数该是几十。 三、教学课时数 8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100以内的数”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和第2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并能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一”、“十”和“百”之间的十进关系,数 到接近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是多少。 教学准备:带有数位的20以内的数字卡片,师生每人100根小根 以 备数数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张卡片,提问:这个数的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按同样方法分别出示第二、第三张卡片,并进程同样提问。

2、教师讲述:我们还学会了20以内物体的个数(带领学生数出 教室里课桌的个数)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20,大家还会数吗?(引 出新课) 教师板书:数100以内的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把100根小棒准备好,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数。 (1)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十根捆成一捆,教师说明:10个一是十,并提示学生注意:1捆是1个十。再接着数完十根捆成一捆,一共是 2捆。指名学生回答:2捆是几个十?然后,指导学生一根一根地往 下数,数完十根捆成捆,一直数到100。 (2)教师出示一捆小棒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10根)10里面 有几个一?(10个一)10个一是几十?(一十)。数一数,每个人 一共捆了几捆小棒?(10捆) (3)教师指导学生十根十根地数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突出总共有10个十,再把10捆捆成一大捆,提问:这 一大捆是多少根小棒?(一百根)板书:10个十是一百。 (4)提问整十数的顺序:二十后面是几十?三十后面是几十??? 九十后面是多少个十?10个十是多少? 2、教学例2。 指导学生从二十数到三十二,数到二十九时,提问:二十九根是几 捆零几根?(2捆零9根)。再添一根是几捆?是多少根?(3捆, 三十根) 如果有的学生还不会数,再数不会。到三十九根时,再提出同 上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到几十九时,再往下数,十位上的数要增 加1,并体会到“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1~4题。 3、第1题让学生按实物数数,重点使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由三十四数到四十七。在接近整十的地方要重点练习。 5、第4题让学生先看一看整捆的是几个十,再接着往下数。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