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地质之光李四光参考教案

岳麓版历史选修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地质之光李四光参考教案
岳麓版历史选修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地质之光李四光参考教案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3)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

(三)新中国时期:

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2、新中国成立地质部,欣然担任首任部长

3、根据研究接受重托,中国东部普查石油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四)病逝: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二、评价李四光

(一)贡献

1、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

2、地质力学:

(1)石油勘探——勘测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摘掉贫油帽子提供能源保障(2)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

(3)地震预测——地质灾害测防

3、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

(二)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三)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从事科学研究,不依赖洋人,不迷信权威,身上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文中题目参考答案】

阅读与思考

提示:体现了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个人享受,要把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

自我测评

提示: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李四光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大陆成功找到了石油,使中国甩掉了

贫油的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

【每课一练】

材料解析题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

(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

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伟人事迹李四光

伟人事迹李四光 李四光先生是原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李四光身上有着我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以身许国、刻苦钻研的精神。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根据李四光提出的理论,我国的石油大会战获得成功,成功发现了大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使国家拜托了石油需要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国家建设。 李四光先生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高度评价。他作为革命先驱者敢于向旧事物挑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为事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贯穿了前面所说的革命、育人、为人三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样,不仅留给我们许多还要去认识、去判断、去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也留给我们认识、判断、解决的思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铭记。

岳麓版历史选修第五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地质之光李四光参考教案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标要求】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 2、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3、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人生经历

(一)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父亲李卓侯,改为汉族。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二)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1、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2、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3、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4、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1920) 5、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1928)——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意义:教材P101)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的故事3篇_短故事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的故事(一):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ku).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 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bǎo),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的;上山砍柴, 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后,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的故事(二):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 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 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 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岳麓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2.求学生涯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问: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问: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问: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后回到国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王香增同志事迹简要介绍

王香增同志事迹简要介绍王香增同志20多年来心系石油地质事业,扎根勘探开发一线,坚持以创新石油地质理论为目标,以攻克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为己任,面对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致密油气藏成藏机理复杂、增产改造难度大、单井产量低、后备资源缺乏等理论和技术难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他冒着严寒酷暑奔赴钻井现场调研攻关,不畏艰难险阻亲临野外踏勘调查,在百年不遇的陕北洪涝灾害中坚守现场组织生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然伏案求索钻研……最终,他收获的是创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形成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实现的是几代延长石油人在“延长下面找延长”的梦想、百年延长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新局面,为延长石油集团找到了新的接替资源、为陕北革命老区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复杂油气勘探开发开辟了新的局面。 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实现了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并连续7年稳产千万吨以上。 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授权专利29项,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他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置身科研、服务生产,实现“延长下面找延长”的资源梦想

延长石油百年来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成藏条件较好的浅层侏罗系延安组及三叠系延长组油藏中,随着资源动用程度提高,如何从延长组深层获得原油产量成为延长人多年的梦想。王香增针对深层特殊地质条件,带领科研团队按照“盆地下面找盆地”的勘探思路,多年以来无数次往返于科研与生产现场,针对延长深层特低渗储层这一世界难题,经过长期的理论与现场生产工艺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带队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关键技术》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该成果的指导下,鄂尔多斯盆地深层成为战略接替的新层系、开辟了盆地石油勘探新领域。初步评价仅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资源量就可达25.5亿吨,已发现探明储量2.75亿吨,近三年已生产原油347.5万吨,实现利润910849.97万元,取得盆地深层石油勘探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延长下面找延长”的梦想,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陕北革命老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千亿方级大气田 在致力陕北石油勘探的同时,王香增针对陕西省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的现状,勇于挑战前人所提出的鄂尔多斯盆地“南油北气”的传统认识,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内延长探区上古生界也应该具备天然气成藏条件。多年来,王香增与他的科研团队挑灯夜战、反复论证,从盆地沉积演化特征、储层特征、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等基础研究入手,大胆部署,在前人认为不可能发现气藏的区域陆续获得了高产气流。在获

入党个人履历介绍

入党个人履历介绍 篇一 尊敬的党组织: 我叫xx,性别女,汉族人,XX年9月4日出生,籍贯河南,我现在是共青团员,就读于XX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XX级会计2班。 我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四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沐浴着党的阳光、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我的母亲是一名会计工作者,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时候起,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生活态度,父亲刻苦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就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进入了河南省太康实验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临学前,母亲教导我,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毛主席、周那样为革命奋斗终生的老前辈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雷锋、王进喜那样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不怕苦、不怕累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劳动模范们才配戴上它。我牢记母亲的话,进入

小学后,在各科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在各项劳动中处处争先、不怕苦、不怕累;在各种活动中踊跃参加、积极表现。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习标兵”,多次在校级、市级数学以及珠算竞赛中获奖。并且,在五年里一直担任班委,积极为班级服务。 一九九九年九月,我考入河南省太康第三高级中学。这个时候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按照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那里我加强了对党的认识。我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党的好孩子,要加倍努力并且时刻督促着我自己一定要戒骄戒躁,向组织靠拢。 二零零二年九月,我作为优秀毕业生以总分全县排名前二十的成绩顺利考入我梦寐以求的班级——河南太康第一高级中学重点班。十四岁的我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奋发向上的我;是一个对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事事争先的我;是一个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希望的我,也正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让我渐渐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确立起了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零零五年七月,我参加了“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

李四光简介简介简介修订稿

李四光简介简介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李四光简介简介简介!!! 可以简单介绍突出事迹 |浏览 37109 次2006-03-12 22:02 2006-03-12 22:16 最佳答案 (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此外,早在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教授,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学部委员,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

高三历史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一.求学生涯(板书) (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出问题):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

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他在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心情郁闷,意识到要准备一份更强的力量,必须再读书10年。1913年7月,他被官费保送到英国学习。他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中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李四光计划-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个人简介】XX,男,汉族,199X年X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X级学生,学校第X期“李四光计划”学员。现任工程团委XXX。曾获2015年军训优秀学员,“新生杯”辩论赛最佳辩手,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运动会5000米第一名,2015年“韦博杯”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 2016年“地大杯”男子篮球赛团体第五名,2015年纸结构模型大赛校级二等奖,2015年院级和校级信调大赛均获得一等奖,2015年北戴河实习优秀学员。 【个人事迹】 做最好的自己 时光荏苒,转眼大一学年已经结束,自己经历了从刚入大学的青涩与迷茫,到不断地尝试与挑战,最终基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方式的历程。当新学期伊始,看着一张张带着无限期许的新鲜面孔出现在面前时,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周围的许多人向往大学,多半是来源于在高中过着单调的学习生活之时,曾听说大学是多么的轻松和自由,而我们从老师和学长学姐那里获知的却是一番不同的描述:充实圆满的大学生活并不比高中轻松。于是在刚刚升入大学时,我一边满怀着对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许,一边保持着对放纵自由的生活的高度警惕。虽然起初对于未来想要什么,想选择怎样的道路去发展还十分迷茫,但我很明确的是,我希望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从开始就不可以懈怠,以免自己在日后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却遗憾的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选择的资本。我想要去做最好的自己。 大学可以提供的是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平台,我们虽然可以不用像高中那样天天花大把时间在学习上,但无可非议的是,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活的重中之重。大学在给与你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更考验着你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学习能力着重在于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和时间安排三个方面,通过一年的努力与尝试,我对于这三个方面得到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高效学习。在较之高中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认真听课是高效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大学课程配套教科书往往很厚,虽然内容详尽却很难快速抓到重点,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而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往往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整个课程的精华所在,老师挑选出的习题也总是经过多次的揣摩与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典例。在课前做简单的预习,了解大题内容,标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最高效且最实用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自主学习。大学的自由度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可以利用图

【岳麓版】选修四: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同步测试(含答案)

李四光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李四光在很多的科学领域都曾取得 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下列哪些领域贡献特别突出 ① 量子力学②地质力学③古生物学④冰川学 A.②③④ A 创造地质力学理论 B .担任地质部长 C 创建“构造体系”理论 D.地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李四光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勘探石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从一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勘探,相继找到大庆 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震惊世界。这是在 三纪冰川④中国贫铀论 7.我国勘探部门能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主要的依据是李四光的 2. 3.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李四光在英国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的 .主要原因是( ) A. B. C. D. 其老师建议他到印度工作 英国政府不同意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工作 中国在地质科学方面急需人才 他认为中国人应该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祖国 认为李四光是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其主要依据是 .①②④ 4. ②重大工程建设 ③勘探煤炭 ④预测和预防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 A.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 60年代 B. 20世纪 60年代中期 C.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 70年代 D. 20世纪 60年代前期至 60年代末 6.如右图所示,李四光推翻了洋人的哪些断言 ①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②中国贫油论 ③中国不存在第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A. 活化石研究成果 B. 地质力学理论 C. 第四纪冰川研究 D. 二项式定理 & 1988年,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 念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地质学家一一李四光》 就是其中一枚。李四光能够享有这样的荣誉,主要 是因为( ) A他本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在国内外学术界 有较高地位 B.他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有较高 的社会地位 C.其成就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他创立了新兴的学科,并在该学科的研究中有较高造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 资源》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贫油论”。多少年来,在国际上“权威”们的论断认为: “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 因此,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 价值的石油。” 材料二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陆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 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 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 物探、钻探都可以用上,看来是有意义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中国有没有石油的观点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四光对我国石油探测的贡献。 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