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樊宝玲

探究目标:

(1)归纳、展示本课文言知识点。

(2)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重点:

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难点:

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方法:

诵读法、预习自学成果展示法、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死亡是千古以来人人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人迟早要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与其徒劳恐惧死亡,不如安心享受生存的时光,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劫难,让生,更精彩。

其实,庄子在《恶乎往而不可》当中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恶乎往而不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翻译: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带着问题,解读课文。

三、诵读、预习展示:

1、自由诵读,感知文意。

2、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字音:

恶.乎往而不可()相与语.曰()句赘

..()沴.()鸮.炙()

岂更.驾哉()镆铘

..()蘧.然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颐隐于齐:“齐”通“脐”,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没有

予因以求时夜:“时”通“司”

县解之苦:“县”通“悬”悬挂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只

(2)特殊句式

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句

莫逆于心:状语后置

肩高于顶:状语后置

予何恶:宾语前置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

唯命之从:宾语前置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判断句

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状语后置句

(3)词类活用

吾与之友.矣:名词活用做动词,做朋友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辛劳、安逸、休息

环而泣.之:为……哭泣

(4)古今异义

其妻子

..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专指妻子

今一犯人

..形而曰:古义,具有人的形状;今义,犯罪之人

四、解读文本思想:

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意。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

1、找出你在内容理解上的困惑,自由发言。

2、教师将学生的困惑归纳整理:

(1)子舆、子祀、子来、子犁四人结为莫逆之交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2)对于自己的畸变,子舆有什么样的态度?

(3)子来“父母于子女”“大冶与金”的故事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3、小组讨论:每个组选择两个问题来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4、自由发言,阐述你们的答案。

5、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归纳展示:

(1)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示无、生、死的意义,说明这三者是构成生命的有机体,不可分割,不可偏执于一个,不放弃任何一个。所以,思想相交的基础:将生死存亡看作一体。

板书:四人莫逆,看透生死。

教师补充:《庄子?至乐》中,庄子妻子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因问,庄子答:“察其始而本无生,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而有形,形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可见,死生是人生的两个基本环节,贪生怕死、好生恶死、哀生乐死都无必要。

(2)子舆的畸变:弯腰弓背,五脏高于头,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头,弯曲的脊柱指向天,阴阳之气都凌乱了。

面对自己的畸变,子舆首先感叹:“伟哉夫造物者!”坦然面对,安然接受这样的灾难,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成为赢家。

其次,子舆能够突破灾难,使人生价值最大化:左臂化成鸡,就守夜打鸣;右臂变成弹,就打猫头鹰来吃;臀部变成车轮,就乘着它。

教师补充:

支离疏:发冲天,头到脐,五脏六腑挤到背上,两条腿直接长在肋骨旁。替人洗衣服、缝衣、筛糠、簸米,可养活十口人。

教师板书:悦纳苦难

(3)对于父母,一切听命于父母。而对人来讲,阴阳变化和意义不亚于父母,阴阳使我接近死亡而我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人应该顺应父母,更应该顺从阴阳。

“大冶”和“金”,与“造化者”和“人”构成了一组类比对照关系,说明人对造物主的安排不应有所偏执,而应该顺应造化。

教师板书:顺应造化

(4)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主看成造诣极高的铁匠,那自己到哪里去,变成什么样子不可以呢?这样的话,为生老病死而乐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是被头朝下倒悬着。要解决倒悬之苦,用文中的话讲,

则要安时处顺。

教师板书:安时处顺

6、教师提问:要做到“安时处顺”,要实现“恶乎往而不可”,具体应该怎么做?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子舆、子来告诉我们答案。子舆面对畸变“心闲而无事”,还“跰跹而鉴于井”;子来面对死亡“成然寐、蘧然觉”,可见他们心中有一种安宁,不以生死祸福自累。

教师板书:内心安宁

五、拓展探究:

1、本文对你有何启发,庄子对待灾难、生死的态度,在现实社会有何意义?请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像子舆那样安于美丑贫富,像子来那样安于生老病死,让人们在陷入绝境时,靠内在的精神力量,解决倒悬之苦,实现精神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这就是一种难得的超脱。从精神上赢得胜利,显现出生命的强度和韧性。

事例补充:

贝多芬:母亲去世,听力衰退,患肺炎、关节炎、肺热病、结膜炎。

帕格尼尼:4岁重病几死,7岁肺炎,46岁拔掉全部牙齿,眼疾失明,50岁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声带坏掉。

英国博比罗布森:发掘罗纳尔多,与马拉多纳球场抗衡输给“上帝之手”,却与癌症抗争17年之久。(“我不久会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我会享受剩下的每一分钟。”)

汶川地震中为见到儿子锯断自己一条腿,靠喝自己的血存活下来的伟大母亲。

作家肖复兴:“生命中苦难愈多,被烈火烧得越剧烈,发出的光芒越辉煌。”

六、小结:

台湾教授傅佩荣说:看完庄子,会明白世上有路可走。这个道理看似朴素,却是人生的大智慧,有路可走,源于我们内心的安宁,安时处顺,在大灾大难、大悲大痛、大起大伏面前,顺应造化,就像庖丁的那把刀一样,好好保护我们的精神,保护我们的灵魂,这样才能在这世间行走得游刃有余。

国学大师南怀瑾:“儒家是粮仓,道家是药店。”一个给予我们热烈的力量,一个用以抚平我们的伤口。儒家讲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则主张保全自己、游刃有余。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儒家希望抢得有限的时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态度正是在流光中去顺应,去乐生。这两者的殊途同归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七、作业布置

自学本课第二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8.5 18.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重点、难点) 3.能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 “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中国人 现在最大的病根,就是没有信仰”。(梁启超) 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18.5和18.6章。(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可能读出情感。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读音、句读。) 2.齐读课文 三、研习文本,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1.快速浏览文本,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在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明确:天下无道(板书)(社会政治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依据:18.5“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18.6“滔滔者,天下是也”(桀溺)——正面指出“天下无道”; 1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侧面指出“天下无道”。 2.面对无道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世态度,那么,从处世态度而言,文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明确:仕—为与隐—不为(板书)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思考:以接舆、长沮、桀溺为代表的“不为”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师徒的“为”的?(提示:这些隐者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的,请大家认真揣摩其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明确:接舆:“凤兮!凤兮!(有同情、理解)何德之衰!(讥讽,认为孔子的行为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告孔子避乱归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满社会现实,劝孔子知难而退)”;(请几个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接舆的情感。对孔子) 长沮:“是知津矣”(讽刺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替长沮重新说一遍,明确地表达出长沮的态度。比如:你到处游历,无所不知,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啊?) 桀溺:“滔滔者,天下是也,而谁以易之”(讥笑孔子自不量力,也侧面反映出孔子的孤立无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对自己处世方式的自信,对孔子行为的不屑。)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景辨析、案例分析,学生提高守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自觉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做守法公民。 (二)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辨析和案例分析,学生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法律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归纳能力。 (三)知识目标 通过辨析学案、课堂交流,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教学难点: 1、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2、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前期教学准备 (一)学生资源: 1、分组搜集最新的法律案例和有困惑的法律案例 2、查阅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以及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内容(二)教师资源:

1、准备学案和案例涉及到的具体法律条款 2、准备小黑板一个,粘贴在黑板上的磁贴;将课本93页表格中的相应选项打印并裁剪成条。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严重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后果) 附件1:学案一 判断下列行为属于A 、B 、 C 、D 选项中的哪一种,并简单说明你的判断标准。A 、违纪行为 B 、一般违法行为 C 、不道德的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① 一上语文课,我就要睡觉 ① ② ③ 就不还你手机,谁让你落在我车上了! ④ 看我 用 利刃划 破她的 包,拿到 里面的钱 ! ⑤ 特征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3《酯》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三节羧酸酯 第二课时酯 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第二课时包含酯的结构、性质、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乙酯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酯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乙酯既是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3.教学重点:酯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的水解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探究酯水解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酯的定义放在乙酸乙酯的结构之后再讲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学习方法的理解 (2)为了突出酯的水解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水解的条件理解和对化学探究实验中固定变量法的应用,添加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让学生感受酯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影响,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酯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2)根据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认识酯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2醛-教案

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并根据典型代 表物,认识醛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掌握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3、掌握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 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 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 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含氧衍生物的安全使用,关注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影响。 【重难点】 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一、醛 1、定义: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2、表达式:R-CHO 3、官能团:-CHO 醛基 4、分类 饱和醛H 3C CHO 脂肪醛 按烃基种类 不饱和醛H 2C CH CHO 芳香醛 CHO 按醛基的数目 一元醛 CH 3CH 2CH 2CHO 二元醛 OHC CHO 饱和一元醛通式:C n H 2n O 5、命名: 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CH 3CH 2CH 2CHO 正丁醛 CH 3CHCHO 3异丁醛 CH 3 苯甲醛 系统命名法:①脂肪醛:选含有醛基的最长连续碳链为母体,称为某醛。 芳香醛:以脂肪醛为母体,芳基作为取代基。 ②由于醛基总是在碳链的一端,所以不用编号。 CH 3CH 2CHCHO CH 3CH 2-丁烯醛 2-甲基丁醛 3 CHCHO CH 2CH 2CHO 3-苯基丙醛

6 、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状态:甲醛:气体 乙醛:液体 水溶性:低级的醛(C1~C3)易溶于水 气味:刺激性气味 7、用途:香料:P56[资料卡片]桂皮中含肉桂醛 CH CHO CH 杏仁中含苯甲醛CHO ; 工业原料:制酚醛塑料 医用防腐剂 甲醛 合成维纶的原料之一 合成醋酸等→乙醛 二、代表:甲醛、乙醛 甲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 ②用途:有机合成原料;35%-40%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消毒、 杀菌 ③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H 2O , 结构式:H C H O 结构简式:HCHO 或HCH O 特点:所有原子公平面 乙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小于水, 沸点是20.8℃,易挥发,易燃烧,与水、乙醇互溶 ②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 2H 4O 结构式:C H C H H H O 结构简式:CH 3CHO 或CH 3CH O 等效氢:两种P56核磁共振氢谱 三、化学性质 1、加成: CH 3CHO +H CH 3CH 2OH (还原反应) 催化剂 CH 3CHO+HCN 3CHOH 2、氧化: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解题: [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 【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课文中哪一章 直接提到这一点? 【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一)字词 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 3. 与:通“欤” (二)分析 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历经14年。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 【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 (一)字词 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 夫:fǘ那,那个 以:因为 之:到,往 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 1.弑君: “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2.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 违》名师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

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 2、感觉隐士“邦无道则隐”的不同人生追求,比较他们和孔子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外貌看着挺大气,精神却有些萎靡,看着像是丧家之犬,为什么而劳累着? 推行他的主张,施行德治,礼治,然而他成功了吗?他放弃了吗? 大家看幻灯片,孔子的一生 ●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 ◆55岁之前,仕于鲁国====努力恢复鲁国的君臣之礼====计划失败 ◆55—68岁,周游列国====努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 ◆68岁以后,返回鲁国====努力收徒授业整理典籍====培养治国贤才,让理想表于后 世 孔子的一生可谓悲剧的一生,然而,令我们佩服的是,虽然他一直处在失败中,却坚定着,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探究文章 1、请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地读一遍,考虑一个问题。“知其不可“具体表现在那件事情 上。 对陈成子弑君这件事情上。孔子把这件事情报告哀公,但是鲁哀公没有权利,问三子,曰,不可。但是作为大夫的职责,却不得不告,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重视礼仪,可引申到颜渊死时,他的父亲叫孔子把车卖了买棺椁的事。 2、其实,在鲁国当官,或是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在推行主张的这条路上,像三子这样 的权贵不采纳他的建议是很平常的,然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除了这些达 官显贵,他还遇到一些什么人呢? 有才华的人,避世的人,楚狂,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隐士 3、他们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对态度是怎么样的?速读全文,找出类似的人并找出他 们对孔子或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组讨论:适当的分角色朗读。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word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 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价值 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案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识记 (1)殆.(dài)(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 (7)击磬.(qìnɡ) (8)荷(diào) 2.重要词语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 (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 3.通假字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 4.“与”字的用法 (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动词,参与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5.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 (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 6.特殊句式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 (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 (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 (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8.名句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物权法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高中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人教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1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⑥

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 、O N 、P 、S 、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 链状化合物 脂肪 环状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 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 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CH 3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OH OH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 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 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 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 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 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 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 1、全班齐声朗读 2、分析主要内容: ①起因。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 ②过程。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 ③结果。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孔子对此事

法不可违 公开课教案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 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

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小文家人随即报警。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当晚10时,阿龙取出垃圾桶里面的钱,然后直奔麦当劳。饱餐一顿后,阿龙在麦当劳门口被警察抓住。阿龙的行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考虑到阿龙犯罪时没有满18周岁,广州中院从轻判处阿龙15年有期徒刑。 案例3:16岁的成成是体育学校学生,他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课逃学。5月的一天,他们在一家游戏厅玩,由于没有钱买游戏币,决定去“抢点钱”。这时,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年进入他们的视线,在讨要不成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其衣兜里的钱全部抢走。 案例4:为筹资去网吧打劫 16岁的小兴,自打接触网络游戏CS后,就着了迷,经常往网吧里钻。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就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点儿了再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后来到期末,小兴拿不回成绩单,父亲起疑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竟然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的时候,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教师总结: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引入新课。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合成》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合成》word 教案 【典型例题】 [例1]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 (1)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反应①、 和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 、C .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 答案:(1)⑥、⑦ (2) 、 (3) [例2]已知烯烃中C=C 双键在某些强氧化剂作用下易发生断裂,因而在有机合成中有时需要对其爱护。爱护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右图: 又知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但烯烃中双键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现用石油产品丙烯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丙烯酸,设计的合成流程如下: CH 3CH=CH 2 → → → → →丙烯酸 请写出②、③、④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CH 3CH=CH 2→CH 2=CH —COOH 可知合成的关键在于双键如何爱护,—CH 3如何逐步转化 成—COOH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本题的知识主线为不饱和烃→不饱和卤代烃→不饱和醇→饱和卤代醇→饱和卤代醛→饱和卤代羧酸→不饱和卤代羧酸。 答案: ②CH 2=CH —CH 2Cl+H 2O CH 2=CH —CH 2OH+HCl ③CH 2=CH —CH 2OH+Br 2 ④ 【解题思路】 A B C D E Cl 2(300℃) ② ③ ④ ① NaOH △

1、正确判定所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及所带官能团,找出所关联的知识和信息及官能团所处的位子。 2、依照所给原料、信息及有关反应规律尽可能将合成的有机物解刨成若干片段并将各片段有机的拼接和衍变,并查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爱护方法。 【方法归纳】 ※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要紧思维方法: 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 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 [例3] 依照图示填空 (1)化合物A含有的官能团。 (2)1 mol A与2 mol H2反应生成1 mol E,其反应方程式是。 (3)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4)B在酸性条件下与Br2反应得到D,D的结构简式是。 (5)F的结构简式是。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已含着以下四类信息: 1) 反应(条件、性质)信息:A能与银氨溶液反应,说明A分子内含有醛基,A能与NaHCO3 反应确信A分子中有羧基。 2) 结构信息:从D物质的碳链不含支链,可知A分子也不含支链。 3) 数据信息:从F分子中C原子数可推出A是含4个碳原子的物质。 4) 隐含信息: 从第(2)问题中提示“1 mol A与2 mol H2反应生成1 mol E ”, 可知A分子内除了含1个醛基外还可能含1个碳碳双键。 答案:(1)碳碳双键,醛基,羧基 (2)OHC-CH==CH-COOH+2H2 HO-CH2-CH2-CH2-COOH (3)(5);酯化反应 [例4](1)1 mol丙酮酸(CH 3COCOOH)在镍催化剂作用下加1 mol 氢气转变成乳酸,乳酸催化 剂 Br Br | | (4)HOOC—CH—CH—COOH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 doc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 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 重难点: 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 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7、7·8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隅:音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识记名句)【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