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2017年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2017年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目录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二、二代测序为何如此受市场追捧?

三、测序市场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未来趋势判断及启示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在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生化和免疫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分子诊断目前市场规模还不大,但增速较快,潜力被广泛看好。在分子诊断的不同技术平台中,又以近两年随着“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崛起的二代测序(NGS)领域最受关注,国内就存在上百家同类企业,且资本市场融资火爆,估值也是居高不下。简单梳理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融资案例如下:

1、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导者,在NGS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所布局。2012 年-2015 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95亿、10.47亿、11.32亿、5.65亿,净利润对应 8500万、1.73亿、5900万,8200万。2015 年最近一轮融资引进 PE机构以 191 亿估值作为增资及转让的定价基础,引入和玉高林及中国人寿,融资20 亿元,投后估值 210亿。而华大基因按照其IPO的计划定价得出估值约为156亿元,相当于相较一级市场的估值,华大基因的估值实际已缩水超过50亿元,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

2、贝瑞和康

贝瑞和康成立于 2010 年,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在 NIPT 领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全国 100 家医疗机构获得 NIPT 试点资格,70%使用贝瑞和康的仪器及试剂。2015 年底最近一轮融资估值 100 亿,融资金额 3.3 亿左右,引入了海通兴泰、尚融宁波、中信锦绣等机构;2016 年 12 月,上市公司天兴仪表作价 43 亿元购买贝瑞和康 100%股权,若交易完成,贝瑞和康将成功借壳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贝瑞和康 43 亿的借壳价与此前一级市场百亿估值相比,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样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其原因在于市场对贝瑞和康的预期降低还是之前 PE入股时估值过高,也是值得思考推敲的。

3、碳云智能

2015 年 10 月成立,由原华大基因 CEO 王俊等联合创办,定位在“医疗+人工智能”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目标是打造智能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成立半年左右,即 2016 年 3 月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金额 10 亿元,估值约 65 亿元,腾讯、中源协和、天府集团等机构领投。碳云智能所锚定的大数据积累及解读这个细分相对而言存在一定的门槛,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存在的难度及障碍也很大,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天使期就以如此高的估值融到资更多的还是王俊的“名人”效应,但即使是 65 亿的高估值,王俊依然表示:这只是碳云智能最便宜的时候。

4、燃石医学

2014 年成立,定位于基于 NGS 平台的肿瘤精准医疗基因诊断领域,产品线包括基于组织层面的靶向药物用药指导、易感基因筛查及液体活检,目前以 LDT的形式进行检测。2015 年下半年曾以 15 亿估值获投资机构 1.5 亿元投资,今年正以 30 亿估值融资 2 亿元,进展未知。

5、海普洛斯

成立于 2014 年,基于 NGS 技术平台,主要业务为液体活检范畴,定位于ctDNA 检测,发起了全国首个大型癌症基因测序计划——万人癌症基因测序计划,目前尚未盈利。2016 年以数亿元估值完成 A 轮融资 5000 万元。以上列举的几个案例均是基于 NGS 技术平台,侧重方向稍有不同,华大作为二代测序行业领导者,注重全产业链覆盖;贝瑞和康主要集中在 NIPT 领域;碳云智能侧重数据处理及解读;而燃石医学和海普洛斯均定位于肿瘤检测市场,海普洛斯以液体活检为主要的检测方式。但不管是哪个细分领域,从上述的融资事件描述中,我们可看出,现阶段 NGS 相关企业的一级市场融资估值是非常高的,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有多大也是近期市场不断争论的焦点。

二、二代测序为何如此受市场追捧?

1、临床应用领域需求巨大

基因测序属于基因检测的范畴,是其中的一类技术平台。基因检测应用领域主要分为四类:科研服务、临床应用服务、面向个人的消费级服务、其他方面(食品、环境、司法等)服务,其中又以临床应用方向需求最大。目前 NGS 临床上的应用为试点应用于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和肿瘤诊断与治疗四个专业方向,在心血管、感染、消化、免疫类疾病领域也在探索中。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增长快速,对精准医疗有着迫切需求,而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这部分的市场需求巨大,市场空间在百亿甚至千亿级别。

2、NGS 具有差异化优势

NGS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具有高通量特性,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 DNA 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且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测序成本在不断下降,应用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一些适用于 NGS 技术平台的检测项目被挖掘并推向市场,如 NIPT 的发展便是 NGS 一个较为成功的方向。

相较基因检测其他类型的技术平台,如 PCR、FISH、芯片,NGS 独有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发现未知靶点,除却达到诊断及指导的目的,同时可以反向链接下游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这一差异化优势使得各方对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充满了想象。

3、政策的鼓励及支持

归纳近几年基因测序领域的相关政策如下:

国内政策的密集出台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基因测序的态度是鼓励并支持的,这也加快了业内对行业利好政策落地的预期,促进了资本市场在 NGS 领域的投资热情。

三、测序市场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代测序作为一场技术革命,被评为 12 大颠覆技术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科研一个小众领域逐渐走向临床。从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市场来看,NGS这一块介入的企业家数可以说是最多的,融资体量也是最大的,往往在 A轮融资时就可以以数亿甚至数十亿估值融到上亿元资金,单 2016 年内融资额就达到 50 亿元,随便一说,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标的。据统计,近两年兴起的基因测序企业多达近两百家,光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 96 家,可以说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完全同质化的。

从产业链上来看,上游仪器基本被国外两家企业垄断,国内企业短期来看基本没什么机会,下游数据分析和解读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但门槛较高,且依赖多方因素,暂时还没能看出有哪些企业可以走得出来。国内企业扎堆最多的是测序服务这块,应用领域包括科研及临床,其中又以临床应用最受关注。

NIPT 作为一个成功的落地项目,国内拿到证的企业有四家,市场表现良好。被称为下一块蛋糕的肿瘤诊断及个性化用药指导市场被众多基因测序企业紧锣密鼓的布局,但由于测序服务领域介入门槛相对不高,监管尚不到位,行业无明确标准,涌进来的企业每家都说自己做的强做的好,但实际上无法得到完善的评估和衡量,导致各家测序质量良莠不齐,数据结果差异甚大,甚至出现错误的诊断结果。即使是在数据可用的情况下,有时也无法断定测序结果对诊疗有何实际的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事例:

1)两家测序巨头检测结果一致性仅 22%

业内著名癌症检测公司 Foundation Medicine 旗下 FoundationOne 与第一家液体活检公司 Guardant Health 旗下 Guardant360 对同一批 9 位癌症患者进行临床检测。FoundationOne 对 315 个癌症相关基因的外显子与 28 个来自组织样品重排基因的内含

子进行了测序,Guardant360 则从 9 位病人的 ctDNA 中分离并检测了70 个基因。但出乎意料的是,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只有22%。更悲观的是,这批病人中的 2 人竟没有一个被两家公司同时检测出来的突变位点。除此之外,两家公司的癌症测序服务还向病人推荐了基于他们检测结果的最适药物,但两家公司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仍然存在着许多区别。

2)卫计委 ctDNA 室内质量评价调查 NGS 结果欠佳

2016年 10 月卫计委临检中心开展 ctDNA 室内质量评价调查,采用 NGS、ARMS及数字 PCR 的方式进行对比。从检测结果看,达到百分的 NGS 比例是39%,ARMS 是 71%,数字 PCR 是 64%,NGS 结果相对差一些。

3)23 and me 宣布放弃 NGS 业务

2016年 10 月底,23andMe 的创始人安妮沃西基承认,公司已经停止了 NGS检测方面的工作,辞退了一个科学家团队和一个高管。她指出,与目前的检测相比,NGS更加复杂和昂贵,NGS 检测市场仍处于“婴儿期”,公司更愿意专注于其“核心业务”。

根据上述事例及现状说明,总结 NGS 目前在临床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下:

1)近一两年涌入 NGS 领域的企业众多,融资额巨大,同质化严重,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较难容纳这么多家企业;

2)市场监管不明确,行业无标准,鱼龙混杂。

3)测序质量堪忧,检测准确率低,即使是龙头企业对于同一样本检测结果都差异较大;

4)NGS 跃进式发展,本该应用于科学研究的项目过快推向临床应用,没有发挥出 NGS 的优势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5)产业化过程中测序成本及操作便捷度层面仍需不断完善提高。

四、未来趋势判断及启示

1、精准医疗代表未来的趋势,测序领域目前处于跃进式发展,存在一定泡沫。但作为近年兴起的一种颠覆性技术,NGS 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测序技术最大的潜在优势是能够获得特殊患者的组织样本,并且获得基因数据的积累,发掘未知靶点,这对于药物开发是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测序技术在科研领域将发展重要的作用。

2、在临床应用领域,类似 NIPT 这样的成功项目需要被挖掘,但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判断 NGS 最终还是会以拿证的形式存在,政策方面可能会收紧,建立行业标准是第一步。

3、NGS 产品优势在于高通量,但多基因产品受制于患者来源,不易获批;对于现有大多数疾病已知靶点检测多为几个到十几个位点,并没有发挥出 NGS 的优势,且成本过高,操作不便利,相较各类 PCR 平台技术,竞争优势不显著。反观各类 PCR 技术平台,发展较为成熟,技术不断改进,在现有市场需求下存在较多的机会,可重点关注。

4、目前测序行业相关企业众多,市场还尚不规范,但估值已偏离,在项目评估时需理性,同时捕捉政策性投资机会。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研究报告 一、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疗法的新方向 (一)细胞治疗:CAR-T 是目前商业化的主流方向 细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向患者移植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以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人体中包含200多种不同的特殊细胞类型,例如肌肉,骨骼或脑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执行特定功能,疾病或衰老可能导致人体细胞失去这些分化细胞。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缺失是不可逆的,也就意味着患病或丢失的细胞不再能被健康的细胞所补充。细胞疗法旨在将新的健康细胞人为地引入患者体内,以替代患病或缺失的细胞。 细胞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而近代细胞治疗的快速兴起则是在2011年之后。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标志着生物免疫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型疗法。此后,细胞治疗迅速兴起,在一些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中率先进行临床试验,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 年10大科技突破之首。 细胞疗法按照引入的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利用人体干细胞的分化和修复原理,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

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具有多能性和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等优点。患者自体干细胞较易获得,致癌风险也很低,同时也没有免疫排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种类主要有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液类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创伤等方面。 免疫细胞治疗的原理是采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同时加强其靶向性和杀伤力,最后再输入到病人体内以消灭病原体、癌细胞。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目前免疫细胞疗法主要被运用于癌症的治疗,根据所使用的的免疫细胞不同,分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API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 DC-T 细胞疗法等。 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过继性免疫治疗实现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

第二代测序技术

第二代测序技术 --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为例 1.概述 DNA测序(DNA sequenc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DNA双螺旋结构(Watson and Crick,1953)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报道过DNA测序技术,但是当时的操作流程复杂,没能形成规模。随后在1977年Sanger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末端终止测序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t发明了化学降解法。Sanger法因为既简便又快速,并经过后续的不断改良,成为了迄今为止DNA测序的主流。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Sanger 测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对一些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费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运而生。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即通过捕捉新合成的末端的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454 FLX、 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和Applied Biosystems SOLID system。这三个技术平台各有优点,454 FLX的测序片段比较长,高质量的读长(read)能达到400bp;Solexa测序性价比最高,不仅机器的售价比其他两种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在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只有454测序的1/10;SOLID测序的准确度高,原始碱基数据的准确度大于99.94%,而在15X覆盖率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99%,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虽然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工作一般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来完成,但是了解测序原理、操作流程等会对后续的数据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 测序为例,简述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 2.基本原理 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测序的基本原理是边合成变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 3.操作流程 1)测序文库的构建(Library Construction) 首先准备基因组DNA(虽然测序公司要求样品量要达到200ng,但是Gnome Analyzer系统所需的样品量可低至100ng,能应用在很多样品有限的实验中),然后将DNA随机片段化成几百碱基或更短的小片段,并在两头加上特定的接头(Adaptor)。如果是转录组测序,则文库的构建要相对麻烦些,RNA片段化之后需反转成cDNA,然后加上接头,或者先将RNA反转成cDNA,然后再片段化并加上接头。片段的大小(Insert size)对于后面的数据分析有影响,可根据需

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遗传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因检测效率不断提高。从最初第一代以 Sanger 测序为代表的直接检测技术和以连锁分析为代表的间接测序技术,到 2005 年,以Illumina 公司的 Solexa技术和 ABI 公司的 SOLiD 技术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的相继出现,测序效率明显提升,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明显降低,基因检测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技术正向着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基因检测的检出率,并扩展了疾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范围。2009 年 3 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通过 NGS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个新的遗传性胰腺癌的致病基因PALB2,标志着 NGS 测序技术成功应用于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同年,《Nature》发表了采用 NGS 技术发现罕见弗里曼谢尔登综合征MYH3 致病基因突变和《Nat Genet》发表了遗传疾病米勒综合征致病基因。此后,通过 NGS 技术,与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NGS 技术已成为里程碑式的进步。2010 年,《Science》杂志将这一技术评选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 近两年,基因检测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热点,得到了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同时,基因检测已经从单一的遗传疾病专业范畴扩展到复杂疾病和个体化应用更加广阔的领域,其临床检测范围包括高危疾病的新生儿筛查、遗传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携带的检测以及基因药物检测用于指导个体化用药剂量、选择和药物反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医生的普遍重视和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的兴趣。 本文介绍了几种 DNA 水平基因检测常见的方法,比较其优缺点和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对指导研究生和临床医生课外学习,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和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1、第一代测序 1.1 Sanger 测序采用的是直接测序法。1977年,Frederick Sanger 等发明了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这一技术随后成为最为常用的基因测序技术。2001 年,Allan Maxam 和 Walter Gibert 发明了 Sanger 测序法,并在此后的 10 年里成为基因检测的金标准。其基本原理即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i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ddNTP) 缺乏PCR 延伸所需的 3'-OH,因此每当 DNA 链加入分子 ddNTP,延伸便终止。每一次 DNA 测序是由 4个独立的反应组成,将模板、引物和 4 种含有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的ddNTP 分别与DNA 聚合酶混合形成长短不一的片段,大量起始点相同、终止点不同的 DNA 片段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具有单个碱基差别的 DNA 序列可以被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出来,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条带。依据电泳条带读取DNA 双链的碱基序列。 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正是基于该技术完成的。Sanger 测序这种直接测序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简单、快捷等特点。目前,依然对于一些临床上小样本遗传疾病基因的鉴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例如,临床上采用 Sanger 直接测序 FGFR 2 基因证实单基因 Apert 综合征和直接测序 TCOF1 基因可以检出多达 90% 的

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 以分为: 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 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 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 ④提供测序数据存储、分析和出具报告的下游企业;⑤还有将这三部分整合起来提供CRO服务的商业公司当然如果公司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允许,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按照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服务、第三方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的检测服务、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例如食品、环境、刑侦等方面的应用)。 我们今天的分享的内容重点关注的还是基因检测在医学诊断上的运用,这个领域受众广,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医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去做基因检测,医生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是得到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获得销售提成,这是当前肿瘤基因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因为目前国内只有 NIPT获批临床的肿瘤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其他只能以科研的形式变相的进行医学诊断从而获取收益。纯科研基因检测市场在百亿级别。 批准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这些机构都能开展分子诊断服务(需通过临检中心的PCR实验室认证),例如QPCR、ddPCR、基因芯片等,但是高通量测序在临床检测上的应用当前受到限制,只有在试点名单上的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临检报告,目前出台了第一批四个领域的试点名单,分别是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调查报告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调查报告 1 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疗法的新方向 (一)细胞治疗:CAR-T 是目前商业化的主流方向 细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向患者移植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以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人体中包含200多种不同的特殊细胞类型,例如肌肉,骨骼或脑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执行特定功能,疾病或衰老可能导致人体细胞失去这些分化细胞。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缺失是不可逆的,也就意味着患病或丢失的细胞不再能被健康的细胞所补充。细胞疗法旨在将新的健康细胞人为地引入患者体内,以替代患病或缺失的细胞。 细胞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而近代细胞治疗的快速兴起则是在2011年之后。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标志着生物免疫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型疗法。此后,细胞治疗迅速兴起,在一些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中率先进行临床试验,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10大科技突破之首。 细胞疗法按照引入的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利用人体干细胞的分化和修复原理,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具有多能性和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等优点。患者自体干细胞较易获得,致癌风险也很低,同时也没有免疫排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种类主要有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液类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创伤等方面。 干细胞的全能型可以被用于细胞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的原理是采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同时加强其靶向性和杀伤力,最后再输入到病人体内以消灭病原体、癌细胞。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目前免疫细胞疗法主要被运用于癌症的治疗,根据所使用的的免疫细胞不同,分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API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DC-T细胞疗法等。 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过继性免疫治疗实现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从而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种方法是利用从患者的肿瘤中分离出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实验室中扩大其数目,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第二种方法是改造从患者身上收获的T细胞,使其表达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以便T细胞可以识别和攻击表达这种抗原的肿瘤细胞;第三种方法与TCR类似,区别在于其在T 细胞上构建的是一个嵌合型抗体受体(CAR),从而让免疫T细胞不仅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癌症细胞,同时可以激活T细胞杀死癌症细胞。 目前CAR-T是唯一被FDA批准的过继性免疫疗法。TIL和TCR治疗只能靶向和消除在特定情况下(当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或MHC结合时)呈递其抗原的癌细胞。而CAR的主要优势在于,即使不通过MHC将抗原呈递到表面,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 (一)行业政策 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 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我国政府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对于生物产业,尤其是基因测序领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先后推出了多项相关政策、 规划等产业指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年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十三五”规划指出,支持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加强前瞻布局,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 再生医学技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指出,加速推动 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建设网络化应用示范体系,推进个性化医疗, 新型药物,生物育种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推进基因库细

胞库等基础平台建设。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2016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等生命科学前 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 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把握生物技术和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 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 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 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 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 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

DNA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测序的介绍

双脱氧链终止法又称为Sanger法 原理是:核酸模板在DNA聚合酶、引物、4 种单脱氧核苷三磷酸 ( d NTP,其中的一种用放射性P32标记 )存在条件下复制时,在四管反应系统中分别按比例引入4种双脱氧核苷三磷酸 ( dd NTP ),因为双脱氧核苷没有3’-O H,所以只要双脱氧核苷掺入链的末端,该链就停止延长,若链端掺入单脱氧核苷,链就可以继续延长。如此每管反应体系中便合成以各自 的双脱氧碱基为3’端的一系列长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应终止后,分4个泳道进行凝胶电泳,分离长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长度相邻的片段相差一个碱基。经过放射自显影后,根据片段3’端的双脱氧核苷,便可依次阅读合成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Sanger法因操作简便,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DNA 测序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荧光自动测序技术。 荧光自动测序技术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基于Sanger 原理,用荧光标记代替同位素标记,并用成像系统自动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D NA测序的速度和准确性。20世纪80 年代初Jorgenson 和 Lukacs提出了毛细管电泳技术( c a p il l ar y el ect r ophor es i s )。1992 年美国的Mathies实验室首先提出阵列毛细管电泳 ( c a p il l ar y ar r a y el ectr ophor es i s ) 新方法,并采用激光聚焦荧光扫描检测装置,25只毛细管并列电泳,每只毛细管在1.5h内可读出350 bp,DNA 序列,分析效率可达6 000 bp/h。1995年Woolley研究组用该技术进行测序研究,使用四色荧光标记法,每个毛细管长3.5cM,在9min内可读取150个碱基,准确率约 97 % 。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应用生物系统公司 ( ABI ) 37 30 系列自动测序仪即是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荧光标记技术的D NA测序仪。如ABI3730XL 测序仪拥有 96 道毛细管, 4 种双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 在通过毛细管时 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上的 4 种荧光基团被激光激发, 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被 CCD 检测系统识别, 并直接翻译成 DNA 序列。 杂交测序技术杂交法测序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测序方法, 该方法不同于化学降解法和Sanger 法, 而是利用 DNA杂交原理, 将一系列已知序列的单链寡核苷酸片段固定在基片上, 把待测的 DN A 样品片段变性后与其杂交, 根据杂交情况排列出样品的序列

基因检测行业调研

基因检测行业调研 继上次基因检测产业调研之后,这两周我们再次调研了几家基因检测公司,并且拜访了一些行业专家,现将调研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一、基因检测公司梳理 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以分为: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④提供测序数据存储、分析和出具报告的下游企业,⑤还有将这三部分整合起来提供CRO服务的商业公司,当然如果公司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允许,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按照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服务、第三方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的检测服务、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例如食品、环境、刑侦等方面的应用)。 1 科研中的基因检测服务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纯科研服务,检测目的纯粹是满足科研需要,不作为医学诊断的依据;第二种是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医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去做基因检测,医生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是得到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获得销售提成,这是当前肿瘤基因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获批临床的肿瘤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只能以科研的形式变相的进行医学诊断从而获取收益。纯科研基因检测市场在百亿级别。 2 第三方临床检测机构是指批准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大部分第三方临检机构都能开展分子诊断服务(需通过临检中心的PCR实验室认证),例如QPCR、ddPCR、基因芯片等,但是高通量测序在临床检测上的应用当前受到限制,只有在试点名单上的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临检报告,目前出台了第一批四个领域的试点名单,分别是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基因测序,试点单位名单由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妇幼司共同制定。临床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在千亿级别。 3 提供面向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商业公司,提供的是非诊断性基因检测,例如23andMe是美国本地唯一一家被FDA批准的能够直接向个人提供基于基因检测分析服务公司,业务范围也仅仅提供祖源分析、遗传病筛查、酒精耐受、基因寻亲这四类遗传分析服务,23andMe此前的疾病风险筛查和药物过敏分析被禁止,而我国有许多直接面向个人的基因检测商业机构,业务范围甚至包括疾病风险、天赋基因、个性特征分析等一系列基因分析服务,未来有加强监管和整合的压力。商业化B2C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在十亿级别。

2020年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分析报告 简介:全球范围内,细胞和基因疗法(CGT)不仅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同时也正在颠覆整个制药生态圈。至2019年底,全球共推出超过27种CGT产品,约990家公司从事下一代疗法研发和商业化,全球CGT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超过119.6亿美元。 对于志在赢占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的国内外企业,必须采用独特的商业模式解决这些本土问题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CGT 发展的沃土,2017年至2019 年期间共有 1,000 多项临床试验已经开展或正在进行,中国政府授予数千项相关专利,位居全球第二。45 家本土企业以及四家合资公司引领中国CGT 生物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并拥有获批的CGT 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尽管CGT行业繁荣发展,但外商投资监管、报销时间的不确定性、技术和知识产权本土化要求、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差异等中国CGT生态圈的多个环节,均为CGT产品的顺利商业化带来重大挑战。对于志在赢占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的国内外企业,必须采用独特的商业模式解决这些本土问题,并且需要围绕市场准入、监管、产品组合与知识产权、以及商业化能力建立卓越发展框架,制定相应战略并衡量成效。此外,这些企业还应考虑如

何有效获取日益丰富的本土创新技术,培养专业能力,依托生态圈合作在全球开发此类知识产权。 本文将探究影响中国 CGT 行业的关键因素和主要趋势,助力投资者、企业和研究人员塑造不断创新且可持续发展的中国CGT行业,并且从中受益。 一、应对新冠疫情危机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危机继续蔓延,并将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预计将为CGT行业带来如下影响: CGT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资金支持会继续增加。CGT不仅可能治疗甚至治愈非传染性的疑难杂症,例如遗传疾病或晚期肿瘤,也有可能通过恢复人体的自然免疫力防治新型传染病。例如,一家致力于为遭受威胁生命的病毒性疾病患者开发细胞疗法的波士顿公司AlloVir近期宣布,和美国贝勒医学院合作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异体T 细胞疗法。 在中国推动CGT产品商业化的企业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正在开展或计划中的临床研究可能会被中断,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沟通和监管审批或将推迟,涉及CGT生产原材料进出口的供应链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市场准入相关事宜也将延期。 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其产品发布时间安排,基于对监管审批流程、供应链应对能力和目标医院在降低新冠病毒影

2017年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目录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二、二代测序为何如此受市场追捧? 三、测序市场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未来趋势判断及启示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在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生化和免疫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分子诊断目前市场规模还不大,但增速较快,潜力被广泛看好。在分子诊断的不同技术平台中,又以近两年随着“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崛起的二代测序(NGS)领域最受关注,国内就存在上百家同类企业,且资本市场融资火爆,估值也是居高不下。简单梳理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融资案例如下: 1、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导者,在NGS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所布局。2012 年-2015 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95亿、10.47亿、11.32亿、5.65亿,净利润对应 8500万、1.73亿、5900万,8200万。2015 年最近一轮融资引进 PE机构以 191 亿估值作为增资及转让的定价基础,引入和玉高林及中国人寿,融资20 亿元,投后估值 210亿。而华大基因按照其IPO的计划定价得出估值约为156亿元,相当于相较一级市场的估值,华大基因的估值实际已缩水超过50亿元,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

2、贝瑞和康 贝瑞和康成立于 2010 年,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在 NIPT 领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全国 100 家医疗机构获得 NIPT 试点资格,70%使用贝瑞和康的仪器及试剂。2015 年底最近一轮融资估值 100 亿,融资金额 3.3 亿左右,引入了海通兴泰、尚融宁波、中信锦绣等机构;2016 年 12 月,上市公司天兴仪表作价 43 亿元购买贝瑞和康 100%股权,若交易完成,贝瑞和康将成功借壳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贝瑞和康 43 亿的借壳价与此前一级市场百亿估值相比,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样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其原因在于市场对贝瑞和康的预期降低还是之前 PE入股时估值过高,也是值得思考推敲的。 3、碳云智能 2015 年 10 月成立,由原华大基因 CEO 王俊等联合创办,定位在“医疗+人工智能”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目标是打造智能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成立半年左右,即 2016 年 3 月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金额 10 亿元,估值约 65 亿元,腾讯、中源协和、天府集团等机构领投。碳云智能所锚定的大数据积累及解读这个细分相对而言存在一定的门槛,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存在的难度及障碍也很大,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天使期就以如此高的估值融到资更多的还是王俊的“名人”效应,但即使是 65 亿的高估值,王俊依然表示:这只是碳云智能最便宜的时候。 4、燃石医学 2014 年成立,定位于基于 NGS 平台的肿瘤精准医疗基因诊断领域,产品线包括基于组织层面的靶向药物用药指导、易感基因筛查及液体活检,目前以 LDT的形式进行检测。2015 年下半年曾以 15 亿估值获投资机构 1.5 亿元投资,今年正以 30 亿估值融资 2 亿元,进展未知。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高新技 术。可治疗包括遗传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取 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伦理以及法律问题。未来基因 治疗的主要目 标是在法律和伦理要求范围内,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本文主要论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Abstract: ?Gene therapy is a new technology by which people can cute and prevent many diseases at the level of genes, such as,genetic disease,infectional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utoimmune disease.At the past years , gene therapy has been developed all around the world , however , it has also come across some probloms , including technology ,laws and ethics. At the future , the main aim of gene therapy is to develop more safe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in the limits of laws and ethic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一代、二代、三代测序技术

一代、二代、三代测序技术 (2014-01-22 10:42:13) 转载 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链终止法 一代测序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Fred Sanger及其同事首先发明。其基本原理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能够把长度只差一个核苷酸的单链DNA分子区分开来。一代测序实验的起始材料是均一的单链DNA分子。第一步是短寡聚核苷酸在每个分子的相同位置上退火,然后该寡聚核苷酸就充当引物来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的DNA链。用双脱氧核苷酸作为链终止试剂(双脱氧核苷酸在脱氧核糖上没有聚合酶延伸链所需要的3-OH基团,所以可被用作链终止试剂)通过聚合酶的引物延伸产生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分子后再进行分离的方法。测序引物与单链DNA模板分子结合后,DNA聚合酶用dNTP延伸引物。延伸反应分四组进行,每一组分别用四种ddNTP(双脱氧核苷酸)中的一种来进行终止,再用PAGE分析四组样品。从得到的PAGE胶上可以读出我们需要的序列。 第二代测序技术-大规模平行测序 大规模平行测序平台(massively parallel DNA sequencing platform)的出现不仅令DNA测序费用降到了以前的百分之一,还让基因组测序这项以前专属于大型测序中心的“特权”能够被众多研究人员分享。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有助于人们以更低廉的价格,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质之间交互作用组的各项数据。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新一代测序仪产品,例如美国Roche Applied Science公司的454基因组测序仪、美国Illumina公司和英国Solexa technology公司合作开发的Illumina测序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SOLiD测序仪。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测序的基本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以Illumina测序仪说明二代测序的一般流程,(1)文库制备,将DNA用雾化或超声波随机片段化成几百碱基或更短的小片段。用聚合酶和外切核酸酶把DNA片段切成平末端,紧接着磷酸化并增加一个核苷酸黏性末端。然后将Illumina测序接头与片段连接。(2)簇的创建,将模板分子加入芯片用于产生克隆簇和测序循环。芯片有8个纵向泳道的硅基片。每个泳道内芯片表面有无数的被固定的单链接头。上述步骤得到的带接头的DNA 片段变性成单链后与测序通道上的接头引物结合形成桥状结构,以供后续的预扩增使用。通过不断循环获得上百万条成簇分布的双链待测片段。(3)测序,分三步:DNA聚合酶结合荧光可逆终止子,荧光标记簇成像,在下一个循环开

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资料

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 一、行业与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基因检测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越来越快速,虽然中国的基因公司数量众多,但实力强大的主流公司只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诺禾致源、百迈克、凡迪生物等,数量不超过十家。在1999年,华大基因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来自人类基因组的中国部分。目前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最近几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级别。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业务种类。而行业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主要靠的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的收入起家。华大基因公司业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项目。无论从测序仪器还是人才储备来说,都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老大。而同行中贝瑞和康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和科技服务,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个行业中只有华大基因的市场占有率高于贝瑞和康。 1、产业综述

(1)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 (2)基因测序技术以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主,三、四代测序技术产业化还在探索中,由于第三、四代DNA测序技术目前面临测序成本高和测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低的市场化瓶颈,其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二代测序在5-10年内仍然是基因测序的主流技术。 (3)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测序服务市场,壁垒低,小企业增长迅速,竞争较为激烈。中国测序平台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全世界规模较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有多个在中国,其中华大基因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第二代测序仪,产能约占全球的10%-20%。 (4)基因测序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院应用、科研应用、商业应用等,目前科研应用占比最大,其次是商业应用,医疗应用占比最小。 (5)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比较高,产业链上游企业掌握大部分话语权。

基因治疗行业深度报告

2018基因治疗行业深度报告 导语: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因治疗,经历了20多年的起伏, 又重新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伴随着两款CAR-T疗法和Spark 公司的基因治疗产品在美国获批,更被认为是“基因治疗”之年。 本文将通过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基因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进展和 前景。 第一部分:介绍基因治疗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的分类,包括体内和体外基因疗法;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基因治疗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体外基因改造、培养T细胞,以CAR-T或TCR-T的形式,重新回输到体内,攻击癌细胞。CAR-T技术目前相对成熟,领先公司包括诺华、Kite等;TCR-T在实力瘤领域被寄予厚望,代表公司有Adaptimmune Therapeutics、Medigene等;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基因治疗在罕见遗传病领域的进展,除了已获批的Luxturna,其他领先的基因治疗产品包括:BioMarin针对血友病A的BMN270,AveXis针对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AVXS-101等; 第四部分:展示了我国基因治疗发展现状,CAR-T技术关注度最高,多家公司致力于该技术的研发,代表公司有南京传奇、恒润达生、科济生物、博生吉等。基因治疗在罕见病领域的应用,由于我国政策、医保覆盖等原因,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 第五部分:展望未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科学技术,尤其是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给癌症以及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我国,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CAR-T领域,创始人背景、科研实力、技术路径、靶点的选择、CAR-T 的质量控制、工艺的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将决定未来谁有可能胜出。 目录 一、基因治疗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1.1基因治疗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兴起,低潮再到重新崛起 1.2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助力基因治疗 1.3基因治疗的分类 二、基因治疗在癌症领域的主要应用:CAR-T和TCR-T

三代测序原理技术比较

导读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 摘要: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 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图1: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快速获得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图1)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 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这个网址为 sanger测序法制作了一个小短片,形象而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测序技术起步发展的这一时期中,除了Sanger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测序技术,如焦磷酸测序法、链接酶法等。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是后来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2–4,而连接酶测序法是后来ABI公司SOLID技术使用的测序方法2,4,但他们的共同核心手段都是利用了Sanger1中的可中断DNA合成反应的dNTP。

2020年基因检测行业问题及趋势分析

2020年基因检测行业问题及趋势分析 2020年

目录 1.基因检测行业存在的问题 (3) 1.1监管政策不够完善 (4) 1.2数据解读能力欠缺 (5) 1.3数据安全存在挑战 (5) 1.4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6) 2.基因检测行业概况及现状 (6) 3.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分析 (7) 3.1基因检测的全球市场规模估测 (8) 3.2基因检测的中国市场规模估测 (9) 4.基因检测行业技术特点 (10) 5.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1) 5.1利好政策支持和规范行业良性发展 (11) 5.2消费基因检测快速发展 (13) 6.基因检测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13) 6.1产业链上游企业集中情况 (14) 6.2上游设备、试剂耗材生产商情况 (14) 6.3中游整体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情况 (15) 6.4产业链下游情况 (15) 7.因检测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15) 8.基因检测行业发展前景 (17) 8.1基因检测在医疗领域应用场景大致分三类:科研级、临床

级和消费级。 (17) 8.2基因检测在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诊 断与治疗三大方面。 (18) 9.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 (22) 1.基因检测行业存在的问题

1.1监管政策不够完善 在政策管理方面,国内目前仅有针对临床基因检测运用的政策约束,在非临床领域,尤其是在天赋检测、健康风险等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监管始终处于缺位状态。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除NIPT以外的医学诊断服务,由医院提取受检者的信息,再送到检测公司进行检测,由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而非医疗机构。通过这样的“灰色运行”,检测公司可以得到订单、积累数据,推荐患者下单的医生则获得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销售提成。 但现在,基因检测市场鱼龙混杂,很多基因检测机构并没有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专业资质也并不完全具备。监管不力或监管缺位,必然导致行业的乱象丛生,野蛮发展。因此尽快出台监管政策,补齐法律法规短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行业政策、发展状况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行业政策、发展状况 (一)行业政策 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我国政府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对于生物产业,尤其是基因测序领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先后推出了多项相关政策、规划等产业指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年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十三五”规划指出,支持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加强前瞻布局,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指出,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建设网络化应用示范体系,推进个性化医疗,新型药物,生物育种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推进基因库细

胞库等基础平台建设。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2016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把握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 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