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根据历史记载,在世界上确实是有着狼孩的出现的,狼孩也是世界十大兽孩中最为出名的,他们是被狼抚养长大的,一起看看看狼孩的故事吧!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

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 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

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狼孩 狼孩书籍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丛林故事》阅读及答案

《丛林故事》题库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 1.《丛林故事》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着名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代表作。 2.塔巴吉是一只豺。 3.谢尔汗住在二十英里外瓦因艮加河畔。 4.狼族的议事岩是一个布满了石块的小山丘。 5.巴鲁教狼宝宝们丛林法律。 6.狼族大会上,莫格里用火打败了谢尔汗。 7.巴鲁教给莫格里丛林里所有居民的法则,唯独没有猴民的。 8.《丛林故事》讲述了“狼孩”莫格里在丛林中成长的故事。 9.莫格里被猴民抓走时,他请鹞鹰朗给巴鲁和巴希拉传话。 10.猴民最怕的是岩蟒卡。 11.莫格里被五只猴子推进了陷阱,这里是眼镜蛇的居所。 12.村里的聚会在一棵百年大无花果树下举行。 13.村里聚会时,老猎人布尔德奥每次都带着那把托尔牌的火枪。 14.整个丛林的生物都遵循着丛林法则。 15.谢尔汗说:“整个丛林都是这个光溜溜的小野人的天下。”这“光溜溜的小野人”是指莫格里。 16.莫格里把谢尔汗的皮毛钉在议事岩上。 17.在阿克拉和灰兄弟的帮助下,莫格里成功杀死了谢尔汗。 18.狼妈妈的名字是拉克莎。 19.阿克拉在回丛林时留的脚印上乱踩一通,布尔德奥认为这样乱的脚印是狼在这跳舞。 20.布尔德奥向村子里烧炭的人讲述莫格里的故事,他把莫格里说成是妖孩。 21.美苏阿决定逃去离村庄三十英里的卡尼瓦拉。 22.象叉的顶部是一个很圆很通透的红宝石。 23.解散后的西奥尼狼族的后代首领是法奥。 24,杀手红毛狗是多勒。 25.多勒是从德干高原向北迁徙的。26.长斑纹的家伙是指老虎。 27.菲拉奥是一只猩红色的啄木鸟。 28.法奥对狼们说:“丛林里有一只真正的狼在昨晚死去了。”这只真正的狼是指阿克拉。 29.美苏阿给莫格里起的名字是那图。 30.《丛林故事》使我们懂得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不屈不挠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逆境。 二、判断题 1.塔巴吉诡计多端,喜欢四处搬弄是非,大家都瞧不起他。(对) 2.塔巴吉认为当面赞美别人的孩子是非常吉利的。(错,这是不吉利的) 3.谢尔汗生下来就瘸了右腿。(错,左腿) 4.野兽们认为:人类是最软弱、最缺乏自卫能力的物种,捕杀人类有违反 丛林里的公平原则。(对) 5.召开狼群大会的议事岩,足可以容纳上千只狼。(错,上百只狼) 6.莫格里经常帮助他的朋友们拔去扎在皮毛和脚掌的刺。(对) 7.猴民想让莫格里成为他们的首领。(对) 8.猴民抓走莫格里,把他带到冷巢去了。(对) 9.冷巢是藏在深林深处的一个废弃的古代城市,丛林居民经常来这里。 (错,很少来这里) 10.莫格里让巴希拉跳到水池了,这样猴民就不能伤害到巴希拉了。(对) 11.去冷巢救莫格里时,卡因为害怕而逃跑了。(错,由于在狭小的空间 里吧身体蜷起来又松开,耽搁了不少时间,来迟了。) 12.没有谁敢和猴民们正面较量,因为他们的数量太多了。(对) 13.巴希拉为了惩罚莫格里和猴民一起玩,在莫格里的背上重重的打了 六下。(错,力道很轻) 14.被狼群驱逐后,莫格里来到村子里,听不懂人类的语言。(对) 15.莫格里觉得人类的床就像丛林里猎杀动物的陷阱一样。(对) 16.村里的祭司分配莫格里去看水牛照顾水牛吃草和喝水。(对) 17.强壮如斯的谢尔汗被一群愤怒的牛群踩死了。(对) 18.莫格里留在狼群,和阿克拉一起带领狼群走向繁荣。(错。他带着四

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问题: 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 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 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案例分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狼孩的经历我们学到什么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的内容,在上这节书时,本人运用了有关“印度狼孩”的事例来作为对本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案例:教师: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学生:有。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狼孩”的故事: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大的有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她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救下后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喜欢用四肢爬行,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很相像:嗅觉灵敏,牙齿尖利,喜欢吃生肉,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教师::狼孩是狼还是人?她们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狼孩是人而不是狼,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他没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人的生活经验,因此没能获得人的许多重要的学习行为。 学生: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印度狼孩”的事例,在八年级生物课本中只是作为课后的一条练习题出现的,在上课

狼孩的感想

狼孩的感想 狼孩是从小被狼拾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关于狼孩的教育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 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狼孩证明了什么?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根据历史记载,在世界上确实是有着狼孩的出现的,狼孩也是世界十大兽孩中最为出名的,他们是被狼抚养长大的,一起看看看狼孩的故事吧!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

狼孩读后感

狼孩读后感 狼孩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狼孩》,这本书的作者是郭雪波,里面讲了一个被狼养活的孩子(他叫毛克利),与一只老虎和坏蛋的抗争和斗争。 毛克利被老熊伯鲁和猎豹巴希拉至始至终的保护和教导。在丛林生活中好好活着。毛克利凭借自己聪明过人的智慧勇敢地驱除邪恶,帮助这些善良的森林公民恢复了宁静的生活,让美好的幸福生活进入这个森林里。因此,他得到了动物兄弟的尊重,很快杰斯就长大了,虽然他小时候很调皮,但他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像那对狼夫妇那样对待毛克利那样来珍惜我们的大自然。像毛克利一样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大自然,来维护大自然啊! 狼孩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小说,名叫《狼孩》,这本书的作者是郭雪波,里面既讲了离奇的人兽之争,也讲了大漠精灵的生死传奇。 我给大家简略的讲一下吧。村子里的猎人们看见几只小狼崽,就不怕大狼报仇就拔刀捅死几只小狼崽,接着前来救子的公狼也被乱棍活生生的打死。之前“我”收养了侥幸存活的狼崽“白耳”,但孤独的母狼把“我”的弟弟小龙叼走,当作狼孩来喂养。从此,小龙过上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家人为了寻找小龙,在死亡沙漠中苦苦追寻,但茹毛饮血的小龙每次回到家都逃了出来和母狼生活。最后,狼孩小龙摔进水中,母狼就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救狼孩,此刻,狼孩和母狼成了一幅活标本。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感受是为什么人类要捕杀狼,难道狼吃动物就是坏的?殊不知狼吃动物也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如:凯巴伯森林里狼和鹿的故事,

因为猎人杀完了狼,鹿没有了天敌,就随意的啃食树木,造成森林里的植被大量减少。所以狼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对整个生态也是有好处的。而且我觉的人类有些地方还不如狼兽,如:一窝狼从互相残杀;狼对家族对族群永远忠贞不二;狼族中没有孤儿,每只小狼都有母狼喂养,但我们人类,生下的孩子体质不好就扔掉,这多残忍,而且人类还杀大象取象牙,杀鳄鱼取鳄鱼皮等方式让动物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我想劝告大家不要再滥杀动物了! 狼孩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老师为我们推荐的一本书——《狼孩》。它是一部描写奇妙动物世界的长篇小说。作者吉卜林,英国着名作家。出生于印度,他在写作本书之前,曾用数年时间访遍印度各地的猎人、玩蛇艺人、魔术师、探险家和科学家等。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丛林里,主人公幼年时随父母到丛林野营时,差点儿被大老虎邪汉吃掉,幸好狼爸妈救了他,从此,他就和狼呆在了一起,并给他取名“毛克利”。 后来,毛克利被送到棕熊伯鲁老师那儿学习各种动物的密语和丛林规矩,因此,他战胜了重重困难,当上了丛林之王,()但他最终回到了人类的社会,他的生母身边,还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结了婚,但他还经常看望丛林里的伙伴们。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善待动、植物们,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狼孩读后感(四) 刚看完《狼孩》这本小说,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打动,这部小说与一本叫《狼图腾》的纪实小说差不多,作者都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了狼这种动物。

心理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走进神秘的心灵世界 ——心理的一般概念教学目标:使掌握心理的一般概念,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心理的实质 2、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3、无病≠健康 4、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人生就像一串阿拉伯数字:100000……,要使这一大串的“0”有意义,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1”必须健康地站着,而且要站在最前面。形象的比喻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拥有健康可能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 人人都很关心健康,但不一定人人都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相当一部分人往往只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对另外一种健康——心理健康却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关注。让我们一同走进神秘的心灵世界,去寻找心理健康的钥匙。 一、教学主要内容 (一)、心理的实质 古代:有人曾猜测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

也有人认为心理是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就好像肝脏分泌胆汁。如气质类型说。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一方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依赖于人脑,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人脑健康状况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人脑由于外伤、疾病等而受到损伤,它相应的心理活动也相应的失调。例如:大脑右半球病变时就会引起人的视空间、注意和情绪障碍。如果人脑受到严重损伤,即使没有死也会变成没有感觉、不能交流沟通的“植物人”。 另一方面: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讲述印度狼孩卡马拉的故事 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了脑就没有了心理,但是一个人即使有了大脑,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也就没有心理现象的产生。它体现在:第一,客观现象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大脑像一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像“原材料”,如果没有原材料,“加工厂”也就无法生产出任何“产品”——心理活动。第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事物的反映不同于摄像机对景观的反映,神奇的自然现象、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去观察、思考、分析和加工。第三,心理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二)、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情、意。 结合生活实际解说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面貌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差

语印度狼孩卡马拉地故事

印度狼孩卡马拉的故事 卡玛拉,女,1912年生于印度,当年被狼叼走,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1920年她在加尔各答东北山地被人发现,从狼窝里抓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刚进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常半夜起来在室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舐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经过三年多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用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早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水平。 第七年,卡玛拉已基本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她能自觉地到鸡窝去拣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

第九年(17岁),当她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三岁半的的水平。 言教育活动的类型: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 三、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案例欣赏与分析 1、文学教育活动 幼儿文学承载着一种文化,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它往往没有精巧的修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而全然是一种大巧若拙,是一派最本真,最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幼儿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智慧之一,就是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隐藏着关于人与自然,关于感恩与冷漠,关于奉献与索取,关于美好与丑陋……幼儿在文学欣赏及体验中被感动着、感悟着,潜移默化地得到影响,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幼儿的良好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启蒙得以实现。 文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围绕儿童文学作品展开一系列活动;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扩大儿童自主活动的范围。 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理解体验作品经验;复述与朗诵;表演;迁移作品经验;仿编和创编。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文学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应注意: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学教育;不断充实时代感强、符合儿童欣赏情趣的作品。

关于母亲的美文欣赏及赏析

关于母亲的美文欣赏及赏析 【篇一:关于母亲的美文欣赏及赏析】 母爱如佛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 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家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 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怕母亲阻拦,便瞒着 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 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 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完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 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 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 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 所说的赤脚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里,他 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 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 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面前。 歌颂母爱

印度狼孩的故事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狼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狼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 《狼孩历险记》讲述了毛克利本是人类的孩子,因为老虎邪汉,他被遗失在印度西奥尼山的美丽丛林中,由狼群抚养长大。在丛林中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有熊、豹、大蟒蛇卡阿、大象哈蒂等等。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狼孩历险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狼孩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狼之间那种美好而特殊的友谊。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毛克利从小被狼叼走一直到养大,和狼群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事情,表现了人与狼间那种深厚的友谊。 ”毛克利离开了狼群,被猴子叼到了猴子国,结果,一切都传到了狼老大的耳朵里,他发动所有狼群,去营救毛克利。“这段描写使我万分感动,毛可利是一个人啊!而舍己为人救他的却是狼啊!人与狼看似素昧平生,可在这里,人与狼间居然有同类般的友情和亲情,这是一种多么独一无二的感情啊!它令我感动,更令我敬佩不以!

生过气吗?吵过架吗?想想啊!对,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生没有与朋友生气吵架。看,人都做不到的友好相处,人与狼却奇迹又平常般的做到了,这是一种多么美丽又无私心杂念的友谊啊!狼做到了!做到了! 也许这是一件不存在的事,可我相信人和动物一定有一天会在一起和睦相处的!我祝愿人世间这种纯真而美丽的友谊会永恒。 《狼孩历险记》是由英国作家吉布林一本着作,文中讲述了一个在丛林生活的狼孩毛克利的故事。虽然说他是人的孩子但是他对丛林有着特殊的感情。 毛克利从小就生活在丛林中结实了很多好友,其中有大蟒蛇卡阿、大象哈蒂等等。他在丛林中经历了许多磨难,最让人难望的是他与狼族兄弟一起并肩作战打败凶猛的红狗时的场景。那时的他为了保护丛林的安全奋力杀敌将红狗杀的片甲不留。老虎瘸汉是他在丛林中的敌人,他三番五次的想铲除毛克利,但每一次都没有成功。在最后一次,瘸汉想偷袭毛克利的时侯,却被毛克利用水牛给踢死了。当他第一次回到人类的生活中,却被一个十分可恶的老猎人巴尔道说成是妖怪然后被人类又赶回了丛林。巴尔道是一个没用的人每一次他失误了他都会去掩饰。丛林中的动物恨透了人类大象哈蒂借着这个思想说要去人类的田野里找吃的动物们纷纷争先恐后的涌进田野把农作物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合。 2、观察过程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因此有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 3、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4、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两个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5、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6、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 7、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8、高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0、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得 B.罗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纳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记忆过程包括(A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6.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D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7.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 1、认知: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 需要和动机 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意志

狼孩真实故事

篇所涉及的“狼孩”,并非全都是由狼养大的,也有其他的动物。代指所有非人类抚养长大的孩子,又叫“野生儿童”: "野生儿童"最新的照片项目由伦敦的摄影师朱丽亚富勒顿在德国首次展出的,富勒顿因2005年拍摄“少年故事”系列展示了一名“野孩子”由女孩变化为女人的过程而知名。 “这个女孩没有名字,她激发了我进一步寻找其他野生儿童的想法,”富勒顿说:“我发现,有相当多孩子像野人一样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大部分孩子是由于他们父母的疏忽,导致他们迷失或者被野生动物抢走,在当地都查询到这些孩子的记录。” 1.路宝狼女孩,1845年至1852年,墨西哥。 1845年,一个女孩在一群袭击羊群的狼群中被发现,她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一年后,当她想要抓获一只羊时被村民抓住,但最后她逃脱了。1852年,她又被看到哺乳两只小狼幼崽,但她很快跑进了森林,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2.奥克萨娜·马来亚,1991年,乌克兰。 1991年奥克萨娜被发现时8岁,她与一群流浪狗一起生活了6年。她的父母都是酗酒者,一天晚上,他们把她独自留在了外面。三岁的她爬进农场的狗舍并蜷缩在这些狗狗身旁寻找温暖,这个行为可能救了她的命。当她被发现时她的行为更像狗而不是小孩子,她会吐着她的舌头,露出她的牙齿并咆哮。由于缺乏人际交往,她只知道说“是”和“否”。经过强化辅助治疗,奥克萨娜学会了基本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但也只能达到一个五岁孩子的能力,现在她30岁,住在敖德萨的一家诊所,在医院的监督下担当起照顾医院农场动物的责任。 3. Shamdeo,1972年,印度。

Shamdeo,年龄约4岁,1972年在印度森林被发现,当时他正和狼的幼崽玩耍。他的皮肤很黑,有尖锐的牙齿、长长的指甲、乱蓬蓬的头发和结满老茧的手掌。他喜欢攻击野鸡,会吃泥土并对血液有好感。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戒掉了吃生肉的习惯,但从来没有说过话,不过他学会了一些手语。1978年他被德蕾莎修女之家收养,在那里,他被重新起名为帕斯卡,最后死于1985年2月。

狼孩 教育学分析

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体现在: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为基础,发展才有可能。遗传素质有缺陷,身心就得不到健全发展。例如,无脑儿或半脑儿,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思维活动。一个先天失明的人,不能发展其视觉,他不可能成为画家;一个先天失聪的人,不可能发展其听觉,他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因此没有遗传素质这一物质前提,就无所谓身心发展。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人的遗传素质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构造和机能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这些差异影响到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实验证明,在思维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快2—3倍,视力正常的人与色弱,色盲的人在分辨颜色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又如,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嗓子等影响到他在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天资的高低,也使人们在认识发展中有差异,等等。这些说明,不同的遗传素质,必定影响到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由于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一前提作用,人们对优生学,对如何获得良好的遗传素质愈来愈重视。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1、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她们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自幼脱离人类社会,没受过人类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她们被发现时,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心理,不会语言和思维,也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这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2、遗传素质是可变的 一个正常的人蕴藏着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遗传素质可以向肯定或否定的方向变化。如“爱迪生”,“江郎才尽”。 3、遗传虽然存在个别差异,但对于一般正常的人来说,差别不大,而且这种差别也不是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对“遗传决定论”的批判。 (二)环境 广义:指人们生活的全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狭义: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 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社会人,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家庭条件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个别差异。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社会环境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1、这种环境的影响是自发,偶然的,零碎的,没有既定的目的,也不能按一定的方向长期系统地影响学生,它不能决定人们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2、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对“环境决定论”的批判。 (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它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之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品质,较之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环境影响,其作用更为巨大、深刻、系统。 2、教育能协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根据特定教育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这些教师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教育内容,懂得运用教育方法,根据教育规律,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遗传素质中的长处,弥补其短处,并对各种环境加以调节控制,吸取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更好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1956年在西班牙的一座山上,当地警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野人",他长得像人一样长,头发像死草一样凌乱,半裸赤脚,脚上一层厚厚的老人踢石头和踢足球,因为他感觉不到任何痛苦他和其他动物弯下腰去看人,只做各种打什么,但不会用警察的语言强迫他回到山上。NO.1 这个电影一样的故事是真的这个"野人",名叫马科斯·罗德里格斯·潘托亚,在19岁的那一年被人类发现了!在此之前,他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了12年,是狼抚养他,马科斯出生,马科斯出生时,与其他家庭一样的孩子,在文明的现代社会中,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当马科斯五六岁时,他的父亲也开始不喜欢马科斯,他的父亲把他卖给了一个农民,然后农夫把马科斯送到山上,他跟着一个老牧羊人学养羊。在人烟稀少的山上转了几圈之后,老牧羊人成了唯一一位跟随老人学习用树叶灭火的年轻马科斯人,以及如何用树枝做工具,但老牧羊人没过多久就把他死了,老牧羊人死后,他本可以逃离山下,回到社会生活。让他更害怕接触,马科斯继续独自留在山上时,他只有7岁!他用老牧羊人教他捕捉猎物的方法,观察哪些野果和蘑菇动物吃不会中毒,他也跟着智者,他有时会偷偷躲在黑暗里看野猪觅食的嗅觉敏感,能闻到把红薯藏在地上,然后开始挖野猪等野猪挖得几乎当他开始扔石头的时候,吓跑了野猪,然后他可以拿起和吃这些红薯在这个没有成人的山动物成为他最好的老师。 NO.2

后来回到文明社会,马科斯还分享了一个听起来相当美好的夜晚的故事,他说,有一天,他溜进狼窝里,发现一群狼幼崽,于是他和这些狼幼崽一起玩,然后和他一起玩,直到母狼带着食物从外面回来。冒了偷肉的边狼幼崽吃了,但被妈妈狼吼过来,差点吃了他吓得他不敢再动,所以所有的狼幼崽都饱了,母狼却主动把剩下的肉扔给他,但他却没碰,他怕会再次遭到袭击,结果一会儿妈妈狼看到他没直接吃用鼻子把肉推到他身边他拿肉吃了,母狼又向他张开了嘴,他不敢以为他要再吃他,妈妈狼只是伸出舌头舔他,从现在起没有伤害他。他成为狼家的成员,狼幼崽成为他的"兄弟"母狼成为他的"母亲",这些狼陪伴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他还有一个好朋友,一条蛇自从喂蛇一次羊奶后,蛇就一直跟着他走的地方,蛇跟着他,他说他最快乐的日子是住在一个山洞里,有蝙蝠、蛇、鹿的快乐时光,他会模仿这些动物的声音与他们交流,渐渐地,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他生动学习的各种动物的吼声。每当他感到孤独时,他都会在山里发出各种动物的哭声,等待这些"朋友"的回应。当他听到回应时,他可以安心地休息,感到自己没有被他们抛弃在山里12年幸福,直到他19岁时被警察强行下山,他才咆哮着,哭了起来。 NO.3 下山马科斯的父亲被带到他认识多年的父子,没有任何哭哭和流泪的照片,没有任何忏悔和痛苦,父亲看到他后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你的夹克呢?警方和马科斯惊呆了,好像马科斯还穿着马

2019年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三套

2011年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三套 一、单选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该小题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答案:D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答案:B 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答案:D 4.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答案:A 5.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答案:C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答案:A 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答案:B 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答案:C 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答案:C 10.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答案:B 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答案:B 12.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答案:A 13.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A.教育的社会化 B.社会的教育化 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答案:C 14.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答案:A 15.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初期答案:C 16.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答案:D 17.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答案:A 18.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 1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