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一、硬膜外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地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线片常有颅骨骨折;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

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

()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显示幕上血肿>,幕下血肿>,中线结构有移位;

()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除入院时已出现脑疝者外,应争取在脑疝出现前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少数情况下,也可采用钻孔引流术.

二、硬膜下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脑皮质动静脉或桥静脉撕裂,血肿积聚于硬膜下腔,多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生.天以内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内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地外伤性颅内血肿.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少数可有中间清醒期;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慢性颅压增高,精神症状,智能下降等,头部外伤常轻微,易被病人忽视;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嘛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高密度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混杂密度区:

()头颅可见新月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积液.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避免低氧血症;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幕上血肿>,幕下血肿>,或显示中线结构有移位;

()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复查头颅显示血肿增大者;

()慢性硬膜下血肿出现颅压增高者.

手术方法:多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若血肿呈血凝块,也可采用骨瓣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三、脑内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使深部动静脉撕裂出血,常伴有脑挫裂伤.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多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且较持久;

()项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易出现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常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血常规常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血气可表现为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

()头颅可见脑内高密度区,周围可有水肿,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可有中线移位;

()头颅可见脑内异常信号区,、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引起地脑内血肿等.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一、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幕上血肿>,幕下血肿>,或显示中线移位超过;

()经内科治疗后,颅压仍超过,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

障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复查头颅显示血肿增大者.

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少数患者也可采用钻孔引流术.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1.参与制订、修改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本科室 的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科室的各种医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并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制订本科室出入标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具体 组织培训、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 3.优化科室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运转和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存 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给医务科、院领导。 5.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结 合本科室特点,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 6.把好质量关,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减少差错, 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7.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达到较 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医疗纠纷。 8.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9.负责科室进修实习医师的安排、教学及考核工作。 10.负责教育科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 疗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门诊及专家门诊:负责本科室门诊疾病的诊治,开展知识宣教。

12.积极参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 13.按医院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本科有关医疗质量资料。 14.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活动和监督检查。 15.完成医院交代给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工作。 16.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按照医院 安排对全院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17.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8.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19.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 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20.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 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患者和接触污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21.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

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神经外科;临床;进展性颅内血肿 【论文摘要】本文对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得出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应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根据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资料分析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8分的幕上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89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41例,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男65例。女24例,年龄6~85岁,平均33岁;人院距受伤时间0.5~16h。平均8.5h,交通事故伤55例,高处坠落伤22例,头部被钝器打伤12例。统计受伤机制:减速伤55例,加速伤34例。 1.2CT检查伤后第二次复查CT,颅内血肿较首次CT扩大为进展组,共4l例;第二次复查CT示血肿较首次CT无明显变化为非进展组,共48例。首次扫描时间为伤后30分钟~16小时。伤后CT 复查发现进展性血肿:4~8小时29例,8~12小时17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大于3天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8例,脑内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8例,多发血肿2例。首次头颅CT扫描血肿量:小于10ml19例,11~20ml50例,20~26ml21例;第2次头颅CT扫描均显示较原血肿增大,血肿大于30ml39例;第3次头颅CT扫描血肿大于30ml15例。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征;保守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补液等处理。符合以下指征之一的予手术治疗: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 ②血肿量总和30ml;③血肿位于一侧,中线移位1cm,或血肿位于双侧,中线移位o.5cm;④环池受压明显。手术方法为开颅清除血肿,根据术前瞳孔及术中颅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本组中进展组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16例,非进展组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28例。

外伤性颅内血肿

一、外伤性颅内血肿 1、生活指导 急性期遵医嘱绝对卧床休息。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稳,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30°,减少脑部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取下活动假牙以防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瘫痪肢体要保持肢体功能位。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告知家属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的重要性,减少一切不良刺激。 2、饮食指导 昏迷、吞咽困难者应予鼻饲流食,防止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对尚能进食者喂食不宜过多过急,注意一口量,同时给予一些鼓励性语言,遇呕吐、反呛时暂停进食,抬高床头。能进食者吃些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病情平稳后可吃些普通饮食,但一定要限制盐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2-5g,多食含纤维多的食物 如芹菜、韭菜等可促进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燥,每天保证充足的水量。 3、心理指导 病人因突然瘫痪、卧床不起、失语、构音困难而不能表达感情,早期表现焦虑、易伤感、易激惹。后期出现抑郁、悲观、退缩等。安心静养和保持乐观开朗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4、康复知识教育 病情平稳后即可抓紧早期锻炼,越早疗效越好。先做主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后可进行被动运动。进入恢复期后可在医护人员配合下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各功能锻炼,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早日回归社会。 5、出院指导 ①.避免情绪激动,去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多吃含水份、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③.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④.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一般1-3年,长者终生)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休克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休克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概述】 休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以致细胞代谢障碍、重要器官受损的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分为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 【临床表现】 临床上休克可分为休克前期、休克期和休克晚期。随着病情的逐渐变化,各期的特点表现如下: 1. 休克早期:是机体对休克的代偿,相当于微循环的痉挛期。病人神志清醒、精 神兴奋、躁动不安、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尿量正常或减少。2. 休克期:机体失代偿进入微循环扩张期,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感 觉迟钝、皮肤黏膜由苍白转为发绀或出现花斑。四肢湿冷、呼吸浅促、脉搏细数、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差更小、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并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3. 休克晚期:病人神志不清、无脉搏、无血压、无尿、体温不升、呼吸微弱或不

规则、全身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现瘀血斑,提示已有DIC的可能。此外见鼻衄、便血、呕吐、咯血、腹胀,继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评估要点】 1.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2. 生命体征:血压与脉压、体温脉搏、呼吸型态,意识状态。 3. 尿量、尿比重,皮肤粘膜颜色及温度。 4.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中心静脉压,心排量。 5. 药物效果及副作用。 【护理诊断】 1. 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 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缺氧和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3. 体温异常: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4. 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低、抵抗力下降,侵入性治疗有关。 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微循环障碍、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有关。 【护理措施】 1. 执行危重症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李丽芳彭华萍刘静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31例急性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患者进行及时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准确评估患者肢体感觉、活动、肌力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颅内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胃溃疡1例,切口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严密观察、积极的治疗和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治愈出院。结论: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早期干预是提高疗效、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2.038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而且最危险的继发性病变,若处理不及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其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10%,但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几乎有半数患者并发颅内血肿[1],颅内血肿包括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2],临床上常需要手术治疗。我院于2010年11 12月对31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血肿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2.26%,现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31例因各种原因所致急性重型颅内血肿患者,GCS评分5 8分,均在全麻插管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男21例,女10例。年龄8 68岁,平均年龄42.3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9例,硬脑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10例。术后3 6个月,通过CT或MRI观察,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颅骨内板下、脑实质内密度影正常。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颅内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胃溃疡1例,切口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严密观察、积极的治疗和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症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是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一种并发症,与患者昏迷、伤后自身和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术后3 7d。本组发生了3例肺部感染,2例为术后第4d,1例为术后第5d,呼吸道痰多、淡黄色,伴有发热,体温在38.4 39?,痰培养为肺炎伯雷克杆菌。即安排单人病房,行气管切开术,每天空气消毒3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每天雾化吸入3次,每2h翻身、叩背排痰1次,遵循“气道湿化—胸壁叩击—排痰”的原则[3]。术后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应重视患者呼吸道通畅,若分泌物多、淡黄色,血氧饱和度<90%,伴有体温>38?,WBC>12?109L,提示有肺部感染需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应激性胃溃疡颅脑外伤后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6% 47%,可能与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有关[4],本组1例术后第7d排柏油样便约200g,从留置胃管中抽出血性液约50ml,患者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血压下降至89/60 mmHg,脉搏快143次/min,立即报告主管医师,遵医嘱禁食,准确应用止血药奥美拉唑钠(洛赛克)40mg静脉滴注,2次/d;冰生理盐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8ml及云南白药0.5g胃管内灌注,每小时1次,每次灌注时先抽出上次灌注液。遵医嘱输入新鲜全血,密切观察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及胃内容物的颜色、量,观察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糖的变化。保持病房安静。经过上述处理,患者于第12d大便黄、软,镜检(+)。2.3颅内再出血术后颅内再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d内,特别是术后6h之内。本组3例颅内再出血,其中2例发生在术后6h,1例发生在术后36h。1例患者术后6h由嗜睡突然烦躁不安,手脚乱动,血压160/9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1例患者术后6h神志模糊,由烦躁后转为安静,神志呈浅昏迷状态,血压150/10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1例患者术后36h呈浅昏迷状态,左侧瞳孔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消失,血压140/90mmHg,行CT检查示颅内出血。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大小、光反射)、四肢活动情况,若患者由烦躁变为安静或安静变为烦燥,瞳孔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迟钝或一侧瞳孔散大,提示有颅内出血,需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2.4切口感染术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 7d[5]。本组发生1例枕部感染,表现为术后第6d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有较多淡黄色液体渗出,伴有发热,体温38 38.5?,切口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该患者体型肥胖,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空腹快速血糖14.1 mmol/L,因后颅窝血肿病情危、重,急诊手术。考虑此患者感染与糖尿病有关,安排住单人病房,每天空气消毒2次,保持创面敷料清洁干燥,有渗液及时更换,请内分泌科会诊给予正规胰岛素治疗及饮食。 2.5肾功能不全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严重的并发症,除 · 96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2期(下半月版) 作者单位:337000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丽芳:女,大专,主管护师

(Word版)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万,其中有600万患者死亡,病死率超过1/4,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00万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及证据不断增加,2016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发布脓毒症3.定义及诊断标准,新定义的出现及临床证据的积累都会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以下简称为“本指南”)。 1检索策略(略) 2推荐等级(略) 3投票过程(略) 4定义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本指南虽然更新了脓毒症的定义,但是在制定时选用的临床证据还是沿用了之前定义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5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当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较基线(t)上升≥2分可诊断为脓毒症,见表6。由于SOFA 评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床旁快速SOFA (quick 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见表7,如果符合qSOFA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为在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P)≥65mmHg(1mmHg=0.133 kPa)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一、硬膜外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地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线片常有颅骨骨折;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

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 ()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显示幕上血肿>,幕下血肿>,中线结构有移位;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3T11:08:09.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李艳红唐志清 [导读] 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变化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很难预计,这也正是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潜在一定隐蔽性和迁延性。 李艳红唐志清 (广西省桂林市灵川县人民医院广西桂林 541299)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评估病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并精心、细致地专业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22例,占62.9%,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全面具体的个性化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血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26-0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CH)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行影像学检查(CT、MRI),出现新的颅内血肿[1]。随着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关注,目前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充分认识和及时严密监测颅脑损伤患者,DTICH越来越被及时发现并确诊。这种疾病常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采取细致、专业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1~82岁,平均47.5岁,均为急性颅脑损伤。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9例,9~12分18例,3~8分8例,一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所有患者均在7小时内进行了首次头颅CT扫描,发现正常3例,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4例,合颅骨骨折14例,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及时评估病情,根据患者意识状况、年龄、血肿量及基础疾病情况,并充分尊重家属意愿,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无论是否手术,均给予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生命征,注意神志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依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结果发现迟发血肿后距受伤时间:6小时以内19例,6~24小时10例,24~72小时5例,大于3天1例,其中因迟发血肿行开颅手术或再次开颅手术22例。其中15例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1.3 转归 通过精心、细致地专业护理,早期发现DTICH,予以及时治疗,按照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22例,占62.9%;中残5例,占14.3%;重残3例,占8.6%;植物生存1例,占2.8%;死亡4例,占11.4%。 2.护理措施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病情进展恶化的严重继发性病变,处理不及时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是,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2]。因此,对颅脑损伤病人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测意识及GCS评分的变化,以及瞳孔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尤其是伤后72小时的患者,将有助于早期确诊DTICH。 2.1 动态CT检查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复杂,首次头颅CT检查很难准确及时反映创伤后的动态继发性颅脑损伤,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密切关注、提高警惕。随着CT的广泛应用及院前抢救水平的提高,明显缩短了首次CT扫描的时间,如原发颅脑损伤轻,早期CT扫描可能显示无血肿,甚至正常,而在随后的时间才发展产生迟发性血肿,故首次CT扫描为阴性或轻微的异常,决不能麻痹,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一般来说,迟发性颅内血肿常发生在伤后1.5小时至72小时内,特别是6小时内。因此,对神经外科医务人员来说,须重视颅脑损伤后72小时内的密切监测,尤其6小时内,依据临床征象实行动态CT扫描对发现DTICH非常重要。本组有11例首次CT扫描在伤后3小时内,虽临床症状轻,但依然按本科惯例在随后1~5小时(即伤后6小时内)予CT复查,DTICH得以早期诊断。显然,对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动态监测头颅CT有助于及时发现DTICH,特别是时间很短即行首次CT检查的患者,不可忽略病情进展的可能,予常规伤后6小时CT复查,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意识变化的监测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3],因此,应重视动态评估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改变及进展趋势。一般而言,入院72小时内应每1~2小时就评估一次意识状态,对于伤后6小时内的病人还应每15~30分钟就给予常规唤醒、疼痛刺激观察,发现意识改变立即复查头颅CT。本组有6例患者意识清醒转为浅昏迷,9例一度情绪安定突然出现躁动不安,3例异常躁动突然变为嗜睡状态,立即汇报医生及急查头颅CT,DTICH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2.3 瞳孔变化的监测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者,早期严密监测瞳孔变化不应忽视。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系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征象。据统计DTICH 多见于额颞部,随着血肿量的增多,一旦超过其代偿能力即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显然,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可迅速评估颅脑损伤的病情进展,了解伤后颅内压变化及脑疝形成的动态过程。本组均严密监测瞳孔改变,依据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动态评估病情,发现10例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或仅有小挫伤,临床症状轻微,当出现瞳孔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障碍时积极复查CT,较早发现DTICH,及时干预,赢得了抢救时机,预后好。 2.4 GCS评分的动态评估 GCS评分是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故重视 GCS评分改变的评估并采取动态地复查头颅CT,可明显提高DTICH的早期诊断。笔者认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发现GCS评分下降1~2分,应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积极复查头颅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休克的护理常规

休克的护理常规 【评估】 1、症状: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缩小、湿冷,少尿,神志障碍和全身代谢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2、体征:皮肤苍白,生命体征变化。 3、心理状况。 【护理措施】 一、症状护理: 1. 体位:取休克卧位(头躯干抬高15-20度,下肢抬高20-30度),心源性休克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取半卧位。 2. 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扩容是抗休克治疗的首要措施。对于严重的病人,应建立2〃3条静脉通道。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 3. 给氧:建立和维持呼吸通畅,及时吸痰、给氧,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有呼吸困难者禁用吗啡),抗过敏,抗感染。 二、一般护理 1、饮食: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2、休息和运动: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应取平卧位或头和脚抬高30度,注意保温。 3、环境和安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焦虑,空气新鲜,室内温湿度适宜,防止交叉感染。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等,须加强防护,防坠床。 4、做好口腔、皮肤、管道和褥疮护理。注意四肢保暖,改善末梢循环。 5、病情观察:持续监测意识、瞳孔、皮肤温度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尿量,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液体出入量。监测心、肺、肾、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

6、置尿管:严重休克的病人早期一般有尿失禁的情况,而大手术或严重创伤的病人则有尿潴留的可能,及早插尿管,可有助于排尿。记录尿量和尿比重,了解肾功能。 7、抽血备血:根据临床表现,血压,CVP酌情输入全血或血浆制品。 8、镇静止痛:烦躁不安给予适量镇静剂。疼痛者予哌替啶50-100mg 或吗啡5-1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但必须在诊断不需要做精神系统体征观察使用。 8、用药护理: (1)输液量与速度的安排 (2)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3)激素应用的护理 (4)用于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药物护理 9、心理护理:安慰病人,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三、健康教育 1、饮食、休息及运动、用药等。 2、指导病人采取适宜的体位,抬高头部和下肢 3、指导病人注意保暖,高热的病人采取物理降温法,以免药物降温引起出汗过多而加重休克。 4、心脏病史的病人,应注意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过敏性休克诊疗常规

过敏性休克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特点是发生突然,来势凶猛。50%患者在接受抗原物质后的5分钟内出现症状。 一、症状过敏性休克发生时,可涉及多系统,以循环系统的病变最明显。 (一)循环系统表现由于血管扩张、血浆渗出,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心悸、脉弱、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心跳停止。 (二)呼吸系统表现由于喉头、气管、支气管水肿及痉挛或肺水肿,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出现气急、胸闷、憋气、喘鸣、紫绀,可因窒息而死亡。 (三)神经系统表现由于脑缺氧、脑水肿,表现为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昏迷、抽风、大小便失禁。 (四)消化系统表现由于肠道平滑肌痉挛、水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五)皮肤粘膜表现由于血浆渗出,可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等征兆,常在过敏性休克早期出现。 二、体检神志清楚或昏迷,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可有风团、充血性班丘疹、眼结膜充血,脉细弱、血压低、四肢厥冷出汗,呼吸困难、两肺痰鸣音或湿罗音,心音低钝,腹部可有压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反应性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尿常规可有蛋白出现。 三、血清钠、钾、氯、碳酸氢盐有失衡的改变。 四、血清IgE增高。 五、皮肤敏感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 六、心电图可有ST-T段变化或心律失常。 七、胸部X线片,有时出现休克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首先要肯定休克的存在,其次明确为过敏引起。 (一)病史中有注射或应用某种药物或食物后立即发生的全身反应。既往有无类似过敏史。有无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史。 (二)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需和其他各种休克鉴别 (一)感染性休克有感染中毒表现。 (二)心源性休克有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的病史。 (三)低血容量性休克有严重失血或水、电解质紊乱的病史。 (四)神经性休克有脑、脊髓损伤史。 (五)迷走血管性昏厥有些患者在注射后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甚至昏厥。平卧后立即好转,无皮疹和瘙痒等现象,藉此和过敏性休克区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保温、吸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立即停用或清除过敏原。 1、立即给予休克卧位,头抬高15°-20°,下肢抬高20°-30°,松开衣领裤等扣带。 2、意识丧失者,应将头置于侧位,抬高下颌,以防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清除口、鼻、气管分泌物。 3、有呼吸困难者,可适当抬高上半身。 4、若休克发生于药物注射时,应立即终止注射;为皮肤接触者,应立即脱换衣服,清洁皮肤;若系空气接触者,应迅速离开现场;由于皮肤试验引起的,宜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端。 二、特殊药物处理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试题

1.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 A.平卧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l5min测血压、脉搏l次 2.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是 A.心功能衰竭8.肺问质水肿 C.DIC D.肾小管坏死 E.MSOF 3.反映休克病人组织灌流量最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 B.脉搏 C.神志 D.尿量 E.肢端温度 4.反映休克病人的危重征象的指标是 A.收缩压低于l0.7kPa(80mmHg) B.伴代谢性酸中毒 C.脉搏细速120次/分 D.神志淡漠 E.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 5.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6.微血栓形成在 A.微循环痉挛期 B.微循环扩张期 C.微循环衰竭期 D.休克早期 E.休克期 7.休克的实质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下降 D.心脏指数下降 E.微循环灌流不足 8.中心静脉压(CVP)是指 A.主动脉内的压力 B.肺动脉内的压力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E.左心室的压力 9.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纠正酸中毒 B.心功能正常 C.补足血容量 D.先用血管收缩药 E.与皮质激素同用

10.休克早期的表现是 A.脉压3kPa(23mmHg) B.皮肤发绀 c.神志淡漠 D.全身淤点 E.尿量40ml/h 11.休克扩容治疗时,反映器官灌流情况的简单、有效的指标是 A.血压、脉搏 B.尿量 c.中心静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呼吸、脉搏 A,型题 12.一病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量减少、脉压小。此时治疗上应 首先给予 A.血管收缩药 B.血管扩张药 C.全血 D.强利尿剂 E.平衡盐溶液 13.一病人严重创伤,血压降低,脉搏细速,面色苍白,诊断为休克,治疗时重点应注意 A.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B.及时扩充血容量 c.及时使用甘露醇 D.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 E.药物对各脏器的毒性 14.一人外伤后出血、烦躁,肢端湿冷,脉搏105次/分,脉压低。应考虑为 A.无休克 B.休克早期 c.休克中期 D.休克晚期 E.DIC形成 A,型题 15~16题共用题干 男性,40岁。因车祸发生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准备手术。 15.在等待配血期间,静脉输液宜首选 A.5%葡萄糖液 B.5%葡萄糖等渗盐水 c.平衡盐溶液 D.林格液 E.5%碳酸氢钠 16.在下列抗休克措施中,错误的是 A.吸氧,输液 B.置热水袋加温 c.平卧位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2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术前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2例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6~80岁,平均39岁。车祸伤87例,坠跌伤15例,斗殴伤11例,物体砸伤9例。伤后有不同程度生命体征变化92例,有原发性昏迷98例,其中出现中间清醒期35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68例。全部病例均经CT、X线摄片及核磁共振(MRI)扫描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硬膜外血肿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10例。合并颅骨骨折56例,颅底骨折22例,合并脑挫裂伤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干损伤15例,入院即有脑疝者16例。开颅行血肿清除术102例,钻颅血肿冲洗引流术20例。痊愈102例,植物生存8例,自动出院12例。 2 护理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占颅脑损伤的3%~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病情具有易变、多变、突变的特点。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颅内血肿主要是通过观察意识变化发现的,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原发性昏迷逐渐加深或原发性昏迷很深,说明脑损伤严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中间清醒期在伤后2~24 h,大多数为6~12 h。本组35例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平均9 h。经过本组观察,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早期颅内血肿形成:(1)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2)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3)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4)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在定期进行性检查中,痛觉反应渐迟钝。(5)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重症监护室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traumatic delay in-tracranial hematoma,TDICH)系指患者头部外伤后头颅CT未发现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再次CT扫描发现了血肿[1],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以后又在颅内不同的部位发现了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通过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观察,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现将总结观察与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颅内血肿;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在ICU治疗TDICH40例,其中男28例(70%),女12例(30%),年龄是15~78岁,平均是44.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高处坠伤5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4例,8~12分14例,7分以下22例.术后迟发血肿发现时间:<24小时19例,24-72小时18例,>72小时3例;血肿类型:迟发性脑内血肿28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0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2例。手术治疗28例,非手术治疗12例。 2 治疗与护理 2.1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予非手术基础治疗,有手术指针者,手术治疗。 2.2观察与护理,所有病例均予重症监护。主要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早期发现颅内高压症,争取积极的护理

措施,经头颅CT动态监测颅内血肿变化。 3 结果治愈31例,死亡3例,植物状态1例,放弃治疗4例,转院1例 4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特点为早期病情变化快,出血不稳定,可反复多次出血。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等不同部位,其中以脑内血肿最为常见[2],各血肿发生的时间多在创伤后6小时以内,24小时后很少发生[3]。因此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4.1 对意识状态变化的观察意识状态的加深是早期发现DICH的关键.每15-30分钟进行意识及GCS评估一次,如果患者有烦躁突然转为安静或GCS评分下降,应及时报告医师,尽早进行CT复查,以明确诊断.本组14例有嗜睡到浅昏迷,15例昏迷逐渐加深,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均由于发现及时,早期复查CT 确诊DICH,经脱水或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可,其中1例因入院时已脑疝,病情危急,抢救无效死亡. 4.2 瞳孔变化的观察瞳孔的改变是判断颅内情况变化的重要线索。脑疝主要表现为初起时瞳孔呈椭圆,光反应迟钝,或先缩小光反应迟钝,随着血肿的增大瞳孔也逐渐散大,光反应也随之减弱至消失.大多数瞳孔散大者出现在血肿同侧。如有脑干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时大时小。因此该类患者应5-10分钟观察双瞳孔的形状,大小及光反应情况,一旦发现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本组10例患

内分泌科诊疗常规

内分泌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甲状腺机能亢进 【诊断要点】 ①病史:起病一般缓慢,少数可在明显精神创伤或感染后突然发病;存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高神经精神应激症群(如神经过敏、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急躁易怒、多言失眠等)、高代谢症群(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烧乏力、多汗、腹泻)以及月经失调、阳萎、周期性麻痹等其他功能紊乱。 ②体格检查:消瘦,皮肤潮湿,手细颤,腱反射亢进;收缩压高、脉压大,心动过速、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早搏等;单侧或双侧突眼;甲状腺肿大。 ③辅助检查:血清总T3、T4和FT3、FT4增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TSH)兴奋试验阴性;TSAb、TRAb测定阳性。 【入院指征】诊断明确、病情较重,或伴有感染,或疑有危象者。 【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脂------ 2日内完成 心电图、X线检查、B超------3日内完成 TSH、T3、T4、FT3、FT4 ------ 10日内完成 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 TSAb、TRAb测定 甲状腺同位素扫描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节全身功能状态,进行心理治疗。口服安定片2.5mg,3次/日。脉率>100次/分时,口服安定片10~20mg,3次/日。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他巴唑、甲亢平,治疗量30~40mg/日;甲基(丙基)硫氧嘧啶300~400mg /日。维持量各为5~10mg/日及50~100mg/日。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过敏、肝功能损害及血白细胞减少情况。 【疗效标准】 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③未愈:经充分治疗,未能到到好转指标者。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_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抢救与护理 1. 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改善脑灌流。 2. 迅速扩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快速地输血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 mm 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 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失血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吸氧后要改善缺氧状态,纠正缺氧对肌体的危害,同时在吸氧过程中可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呕吐物,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4. 纠正酸中毒由于组织缺氧,体的乳酸、丙酮酸蓄积、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视病情而定,选择补给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或11.2%的乳酸钠。 5. 改善心功能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动脉压下降、

脉搏快而弱、心率加快、心音无力,可适当应用洋地黄制剂如兰等,增加心肌收缩力。 6. 应用血管药物辅助升高血压,但必须首先补充血容量,可用小剂量血管收缩剂,使血压升高,同时也收缩微血管,使组织缺氧加重,因此常合用血管扩剂,如山莨菪碱等,以改善微循环。 7. 去除休克病因如脏出血、消化道出血不止者,休克症状稍有缓解,应及早手术治疗,重症患者应采取边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8. 一般护理 8.1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神志、尿量变化,测T、P、R、BP,每15~30 min一次,并详细记录各项抢救措施,另外还应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皮肤的温度、色泽、湿度、皮肤转暖红润表示休克好转;同时应观察周围静脉及甲床的情况,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8.2 观察尿量尿量的变化常反应肾灌流的情况,尿量减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休克患者需留置尿管,观察尿量,休克是肾血液量减少及肾血液十分明显的异常分布,当尿量少于20 ml/h,提示肾血流灌注不足,需加速补液,休克好转时尿量可恢复,如每小时尿量达30 ml以上,表示循环状态良好。 8.3 注意观察微循环的改变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脉压进一步缩小,是休克加重的征象,如果患者皮下黏膜有瘀斑或骨折开放部位渗血不止,应向医生提示考虑有DIC可能并准备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做好一切抢救的准备工作。 8.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