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最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最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整数以外的一种新数 ----------------------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此以前,对于分数学生或是听说过,或是见到过,还有的是略知一二。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确实是学生们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为此,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知道分数的作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

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

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学习开始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即“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 的理性认识,并

使学生在具体的“分学具”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3、在逐步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

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

4、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

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

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怎样表示“一半”的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

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 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分数的读、写法。

3.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交流的精神,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一张彩色大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2 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吗?(分数的初步认识)你知

道什么是分数吗?你想在这节课里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指名回答)下面请同学们在心里悄悄的为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一下这节课你打算了解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等一下在我

们的学习里看看能不能帮你完成你的学习计划。

2、师:从“分数”的“分”字大家来猜猜看分数可能跟什么有关系的?(跟分东西有关)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东西,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现在两个人的学具放在了一起,这个把学具分开的任务你们自己能完成吧?现在就请两个人一齐动手,把学具分一分,。

(同桌合作分学具,提出只有一张大圆形纸没法分的问题。)分析: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在课始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自然展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探究释疑(23 分钟)

(一)认识“二分之一” 1、探究“一半”的表示方法。(2 分钟)师:现在谁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学具分配情况?(指名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师:观察他们分好的学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分到的结果完全相同的分法,就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这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2、认识“1/2” (5 分钟)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着大圆形该怎么平均分吧?同位试一试在圆形纸上折一折

师:你是怎么把圆形平均分的?(从中间切开)是这样吗?

师:把大圆形从中间切开了2份,比一比,这两份的大小怎么样?(一样)也就

是把这个大圆形平均分成一一2份,这样的一份也就是这个圆形的一一(生:一半)师指“另一半”这份呢?也是这个圆的一半吗?

一半”还能用像刚才用1”2”表示吗?(不能)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己在下面创

造一个数写在这个圆上其中一份那里(学生尝试说一说,引导学生创造出1/2这

个分数)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

师:为了统一和更简便地表示“一半”,我们可以像这位同学那样用这个数来表

示?

师:这个数怎么读呢,(二分之一)读的时候是从下往上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师:1/2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他叫什么数?分数是数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数?(音乐书打节拍的)

一个圆形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到它的一一“一半”,也就是它的一一“ 1/2” 如果你认为1/2这个数更能表示一半的你可以擦去原来的写法,写上这个数。如

果认为自己原来那个更好的,你也可以保留。在旁边加上这个“ 1/2”

现在再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样分到一个圆形的1/2的?

(学生一边说一边演示: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板书)

师:你分到了一条圆形的——“ 1/2 ”,你的同桌分到的——“也是1/2”。

(黑板的圆两边分别写上1/2 )分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 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 后,引导学生解决课始的设疑,同学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 折出1/2 。(5 分钟)

师:通过解决分大圆形的问题认识了新朋友,分数1/2 ,除了大圆形外,我们还分到了许多学具,其中有长方形,试着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它的1/2?并涂上

阴影。

(学生动手操作,并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指名若干个说一说操作过程。(强调:“平均分”“、每一分”、“它的1/2”)

师:观察他们折出的这些1/2 一样吗?什么不一样?

既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能用1/2 表示呢?

这是长方形的1/2 ,而这(指圆形)却是------

4、进一步理解1/2 的意义。(4 分钟)

(1)教写分数和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1/2 ,那么你知道到底该怎么写这个分数呢?(请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让学生书空)(2)你认为在里,

“—”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以跟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汇报交流。)(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好。经过研究我们明白了:“—”表示平均分;2 表示把1 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 份;1 表示2 份里面的1 份。1/2 表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生边讲,教师边板书:——平均分,

2 表示平均分成2 份,1 表示其中的一份。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茶园乡教富小学张丽萍【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圆、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师出示月饼)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月饼。好吗? 生:好。 师:我这有4块大月饼。准备送给这节课表现最出色的两位同学。我可以怎样分呢? 生:一人两块。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一人三块,一人一块。 师: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呢? 生:每人两块。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师:嗯,你说的真好。我现在拿的是两块月饼,分给这两位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生:1块。 师:我现在只有一块月饼,分给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生:半块或一半。 师:那么,一半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师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由“分月饼”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一半,从而引出课题。】 二. 自主探索 1、认识二分之一 师:那么这半块月饼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圆代表月饼来动手分一分。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月饼? 生:平均分。 师:分了几份? 生:两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两份中的一份。 师:对也就是二分之一。两个半块月饼,哪一半是二分之一?,是谁的二分之一?? 生:每一半都是二分之一,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师:?1/2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完成填空:把 1 块月饼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演示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初步了解了分数概念,建立了新的认知平衡。】 2、教学写分数“二分之一” 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二分之一的数学符号是怎么来表示呢? 生:(高声齐呼)“想”。 师: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来书空。(师边说边板书)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横线下面写“2”,取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就是1/2。 师:你认识分数并会写了吗?下面请你快速的在桌子上书空一下“二分之一”的写法并且写在圆上。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撰写的意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三、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四、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

小学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掌声》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Applau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掌声》教学反思 一、设计巧妙、层次明晰。 在教学中,利用小英的来信作为线索串起全文教学,揭示小英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而变。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掌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从复习导入的质疑掌声,到精读训练的理解掌声,以及最后的升华掌声含义,对文本的把握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同时也注意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 二、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 然而,这样一节气氛活跃,情感丰富的课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文后面有几个题目,“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小英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背诵和抄写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等几个问题是否在这节课中得到真正的解决?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复述课文,学

习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理解“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看着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时,会想些什么?想对小英说些什么?”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否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内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说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泪了。”……这样的回答,还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明确课堂问题的指向性,用简略的语言和一至两个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师要很清楚,这节课上到底要教会我们的学生什么?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本,提高语文能力,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相关资源: 掌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多篇)掌声(人教课标本教学设计) 】《掌声》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掌声》教学建议 】《掌声》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掌声》好词好句、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吴小娜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个西瓜的一半 (3)一个苹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一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的药片和1/4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2、1/4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5.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片断二]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4.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片断三]类比联想,抽象概括 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案例的意义

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写好一份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是真实,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教学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2、教学案例的特征 (1)案例写作 案例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 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撰写教学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较丰富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 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 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写作比较简单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事实,二写分析。 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 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难度不大。 3、案例写作基础较好 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撰写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掌声

掌声 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起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后面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我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有些同学已经知道题目了,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尽管我的话语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 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接着,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 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 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都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上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高中老师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老师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故事叙事是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将叙事的方法运用到教育生活之中便形成了教育叙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老师教育案例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老师教育案例分析爱加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甘露,爱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所以一个老师,要拥 有一颗宽容的心,要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过程中,要能保持一种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当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当孩子有疑难时,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做孩子最好的欣赏者。 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的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对差生的欣赏,就微乎其微了。作为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尤其是要关注差生。这些学生身上

毛病多,难得找到可以欣赏的地方。但一个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从内心深处欣赏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正确引导,唤起他们对老师教育的认同,从而乐于接受教育。 我班有个学生叫赵焱均的体尖生。经常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或玩手机;无故请假,不劳动,无组织无纪律;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都不及格......每天任课老师都告状。但他在学校很有名气,很有带动性,此生对班风影响很大。人长得帅气,阳光,爱好篮球,擅长远投三分,老师学生没有不知道的。我是高二接手该班,当时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班上的孩子都怨声载道,导致很多老师对这个班望而却步。在接手这个班后,我首先根据该生爱好特长和缺点,用心写了一封信,以表扬为主,同时提出希望和鼓励,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这封信起了一定的作用,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坚持一个月后又恢复原样,行动又懒散,第一学期中段测试各科竟然都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看着这顽劣的孩子,我陷入沉思,他聪明,球技好,如果好好发展一定前途无量,不能就这样放弃他。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 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 片断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 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2)一个西瓜的一半3)一个苹 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 2 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 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 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 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 的药片和1/4 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2 、1/4 怎么读、表示什 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5.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 片断二] 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案例下

第三讲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案例(下) 一、教育案例主题的提炼 1、教育案例主题的提炼要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教育实 践,随意提炼主题。 2、教师悼念到的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境,需要针对某 个现象或某个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 3、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深刻的、 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二、教育案例主题提炼的原则 1、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确定主题。 2、主题具有新意:确定主题的角度要新颖,主题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3、符合教育规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4、具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带有货币性的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不能局限于个别情境及特殊问题,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只要能以小见大。 三、教育案例的撰写 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1)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

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 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2)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 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 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 (2)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1)教育实录是有讲必录,从一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 (或活动)的全程记录。 (2)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 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 定。 案例:探索学生的心灵 当代的中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

掌声教学反思《掌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掌声》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背景】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 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 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案例】 以下是我执教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一课时的四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出示句子: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 师:小英以前什么样?后来又变得怎样呢?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 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 舞蹈房…… 师:“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怕别人笑话她 生2:她自卑 师:“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你又觉得她怎样呢? 生:没人和她玩儿,很孤单。 师:现在她变得怎样,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呢? 生1:开朗 生2:活泼 生3:自信 师依照学生的答案板书。 反思:探究式的学习倡导尊重学生的体验,倡导人人平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包办与替代,一切从学生出发,允许他们的想法与预设有距离,老师无须将孩子的想法强行拉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来。 教学设计二 师:为什么小英会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呢? 生1:因为同学们鼓励了她。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你已经体会到了,了不起! 生2:因为演讲课上,她敢于上台演讲,同学们给了她掌声。 师:看来,课前你预习得很充分。请大家快速地浏览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那次演讲? 生1:2-4节 师:你找得很准。

教师案例分析范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案例分析范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小学语文《掌声》教学课例

《掌声》教学课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活动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掌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阅读和表演为手段,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难点:深刻领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有关掌声的录像片。 2、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4、板书课题。 (二)抽查新词 小儿麻痹症残疾镇定调来落[lào]下忧郁犹豫(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答。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孤独的、自卑的英子(板书:自卑)。

过渡:同学们,你们希望英子孤独吗?希望英子自卑吗? 生:不希望。 师:那么,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子呢? 生:希望英子不孤独、不自卑、快乐。 师:课文中第四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表现截然不同,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四段 师: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答。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快乐、自信的英子(板书:自信)。 3、朗读一、四自然段 师: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呢?想怎样读? 师(指导):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生:读。 六、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改变,在爱的掌声中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相关爱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身患残疾而自卑、忧郁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起来。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体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研读“掌声”的内涵,体会“爱”的表达方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受到“爱”的情感熏陶,得到思想的升华,学会关爱、同情他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麻、症、疾、姿、势”等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以及准确读以下词语:掌声、文静、愿意、姿势等。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质疑掌声,激发阅读之趣味。 1、师生问好。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大家能够叫我李老师。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语文课,你们欢迎我吗?(欢迎) 2、欢迎要有所表示的啊,你们要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对我的欢迎呢?(生鼓掌) 3、嗯,从你们的掌声中听出了欢迎,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我

很开心。不过,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我的心里有点紧张,能再次用动作鼓励一下我吗?(生再次鼓掌)你们鼓励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是啊,掌声多么神奇啊,它不但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还能给人以自信,它还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9课《掌声》。出示课件。 4、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提示“掌”“声”的写法。)指名读题,提示后鼻音。生齐读课题。 5、质疑课题。带着从课题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是提升阅读的水平的好办法。围绕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梳理、板书:谁在鼓掌?给谁鼓掌?掌声带来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开始和同学们亲切交谈,自然切入了今天的话题,不但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又创设了美好的意境,营造了学习氛围。接着,揭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 二、初识掌声,感知英子之变化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词语: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刚调来的、姿势、情况、慢吞吞、镇定、情绪、讲述、鼓励、忧郁、犹豫 在学生认读时要注意提示:“小儿麻痹症”的意思、“落”“调”读音及“慢吞吞”的变调、“忧郁”与“犹豫”词义辨析。什么是小儿麻痹症你知道吗?(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得病的一般是6个月到3岁大的婴儿,她会引起肌肉瘫痪,导致走路一瘸一拐)(2)了解大意:瞧,小小的字词拦路虎,被我们打败了。接下来我们请5名同学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谁的掌声?给谁的掌声?掌声带来了什么变化?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精选案例.doc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 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 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 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及 实物(点子图、彩带、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上伊始,四周,做的最好的两位小朋友站到台, 他品,老:“把8个本子分两位同学, 怎分?”找学生手分本子,并解分的方法,(投影展示 分的程),使学生到要想公平必平均分,最后每人分 4 个本子。 件出示片,“慢羊羊要把 2 个和 1 个月,分两个小 朋友,来帮他分一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 同多,叫平均分。(并板”平均分“。)接着:”可是 月只有一个,能平均分两个人?把一个月平均分成 2 份,每人分多少呢?(板:把一个月平均分成 2 份) 生:回答:半个,一半?? :个半个可以用我以前学的数来表示?(板1/2 ) :同学听?像的数就是分数。(板:分数),今天我就来分 数。(板:几分之一) 二、主参与,探新知 1、并写1/2 :同学仔察,我把月平均分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 2 份中的其中 1 份,(教师板书并讲解 1/2 的读法及书写过程)。 师:这一半是月饼的1/2 ,那另一份是月饼的多少呢? 从而使学生明白,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都是物体的 1/2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 1/2 的呢?” 2、巩固对1/2 的认识。(1)看图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 1/2 表示吗? (2)师:“灵巧的小手动起来,你能折出这些图形的1/2 吗?“生动手折长方形、正方形、圆的 1/2 ,并涂上颜色,(投影展示 学生的折法),让学生明白虽然图形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 2 份,每份都是它的 1/2 ,在比较同一个分数的不同折法的经历中, 加深分数与平均分关系的认识。 3 、认识分数1/4 (1)师:“如果四个人分一个月饼,每人能分多少呢?“学生 先自己思考后回答,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分月饼,感官上认识 1/4.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与论文

“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案例与论文”学习提纲第一讲以案说理,以例为据如何撰写教育案例 第一篇:什么是教育案例? 有四种说法: 一、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二、“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四、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一、教育案例的形成与发展 对我们而言,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新鲜事物,对其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案例理论与实践将会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培训的水平、质量和效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教育案例的含义与特征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 1 )情境性。( 2 )完整性( 3 )典型性( 4 )启示性( 5 )指导性 三、教育案例开发的意义 (一)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 (二)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1 )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 2 )教育案例是教育理论的原点,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 第二篇:教育案例的分类 一、教育案例分类的意义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但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千差万别。 (一)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的形成规律 (二)有利于帮助教师诠释与研究教育案例,并从对教育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归纳分析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积累 (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专业发展 二、教育案例的类别与举要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 (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第三篇:教育案例的撰写 一、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1、体裁不同: 2、写作路径(思路)不同: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侧重点不同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全程记录与有心理活动描述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素材与提炼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故事散文、自省与可小可大叙述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部分与整体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1、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2、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3、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 (一)案例题目 案例题目是概括案例内容的词句。 (二)主题背景 所谓背景就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境或现实环境。 (三)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四)问题探究( 1 )学科层面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教育案例的深入分析; ( 2 )操作层面问题,主要探究教育中的一些技巧问题; ( 3 )理论层面问题,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 (五)评析反思 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当时的情境,还要交代教育的结果与反思。 三、教育案例的选材 (一)选材的范围 1、对活动的研究 2、对事件的研究 3、对现象的研究 4、对个人的研究 (二)选材的方法 ( 1 )时空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暗示或明示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去搜集相关材料。 ( 2 )性格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的中心人物的特性去搜集相关材料。 ( 3 )事景联想法:就是围绕案例所叙述的事件或情境去搜集相关材料。 (三)选材的步骤 1、收集素材 一是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实地收集,以便获取真实的信息。 二是可以在教育资源中直接收集,以便获取广泛的信息。 2、选择素材( 1 )客观性。( 2 )问题性。( 3 )典型性。( 4 )实效性。( 5 )创造性。 3、提炼素材 ( 1 )要有新意。( 2 )要与时俱进。( 3 )要符合教育规律。( 4 )要具有指导意义。 四、教育案例撰写的方法 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 (一)背景的写法:(二)题目的拟订1、定题过于随意2、主题涣散 (三)情境描述的写法 1、叙述要客观冷静 2、叙述要形象生动 3、叙述事件要中心明确 4、注重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四)点评与反思的写法 1 思考要独到 2 归纳反思记录要及时、精练。 五、如何提炼主题 (一)主题的内涵 (二)主题的分类 ( 1 )围绕课程性质( 2 )围绕课程功能( 3 )围绕课程目标( 4 )围绕课程评价( 5 )围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6 )围绕课程、教材、学生的再开发( 7 )围绕学科整合:课堂教学中整合其他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三)主题的提炼 1、主题紧扣案例 2、主题具有新意 3、顺应时代发展 4、符合教育规律 5、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讲以文论道激活思维——如何撰写教育论文 第一篇:什么是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教师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现,有益于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教师体验幸福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一)研讨型论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原因-解决存在问题方法及见解” (二)经验型论文:把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对某学术理念、理论、观点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