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前连合

B.脑桥臂

C.延髓丘系交叉

D.中脑结合臂

E.间脑视交叉

2.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A.薄束核和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丘脑前核

E.丘脑底核

3.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A.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B.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C.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D.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4.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6.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D.发自脊髓固有核

E.传递xx、痛觉

7.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1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11.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脑桥核

D.脊神经节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2.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腹前核

D.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4.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A.经内囊后脚的前部

B.在锥体下端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C.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后的纤维组成D.躯干肌仅受对侧皮质脊髓xx支配E.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15.锥体系

A.起始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B.区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C.皮质核束支配双侧脑神经核D.受损后,反射?xx,但肌不萎缩E.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端交叉16.一侧皮质核束

A.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核

B.只支配对侧动眼神经副核

C.支配双侧面神经核

D.只支配对侧舌下神经核

E.只支配对侧疑核

17.左侧内囊损伤表现为

A.xx消失

B.左侧能闭眼,左口角下垂

C.左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D.右侧能闭眼,右口角下垂

E.右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

18.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神经核是A.三叉神经运动核

B.滑车神经核

C.动眼神经核

D.舌下神经核

E.展神经核

19.面神经核上瘫

A.病灶的对侧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B.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C.病灶的同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同侧D.病灶的对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病灶对侧E.患侧额纹消失

20.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

A.左眼全盲

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

C.右眼全盲

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

E.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21.下列何部位受损,可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A.视交叉外侧部

B.双侧视神经

C.双侧视xx

D.视交叉中央部

E.右视辐射

22.光照患者左眼,双眼瞳孑L缩小,而照右眼时,双眼瞳孔均不缩小,病灶在

A.右视神经

D.左顶盖前区

C.右外侧膝状体

D.右动眼神经

E.左外侧膝状体

23.损伤视交叉中央处,两眼视野表现为

A.双眼右侧偏盲

B.左眼鼻侧偏盲

C.双眼颞侧偏盲

D.右眼鼻侧偏盲

E.双眼全盲

24.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

A.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减退

B.对侧肢体瘫痪并有感觉障碍

C.对侧肢体震颤并伴有肌张力增强

D.同侧共济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E.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增强

25.下列关于皮质核束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经内囊膝部下行

B.舌下神经核仅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C.一侧受损,对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D.止于脑干内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E.又称皮质延髓xx或皮质脑干xx

26.右侧内囊后脚后部损伤,可出现

A.右耳听力丧失

B.xx听力丧失

C.左眼视野鼻侧和右眼视野颞侧偏盲

D.右眼视野鼻侧和左眼视野颞侧偏盲

E.双眼病灶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7.右侧外侧膝状体损伤后出现

A.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B.双眼视野左侧偏盲

C.双眼视野鼻侧偏盲

D.双眼视野右侧偏盲

E.右眼全盲

28.大脑脚脚底外侧1/5通过

A.皮质脊髓xx

B.皮质核束

C.额桥束

D.顶、枕、颞桥束

E.内侧纵束

29.下列何结构受损害,可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A.三叉丘系

B.脊髓丘系

C.内侧丘系

D.外侧丘系

E.内囊后脚

30.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相同之处是

A.均发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下行纤维

B.发生较新,在皮质上的定位均明确

C.均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D.均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E.种系发生上均较xx

31.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A.左侧皮质核束

B.右侧皮质核束

C.左侧舌下神经核

D.右侧舌下神经核

E.右侧舌神经

32.下列何项受损伤,可致对侧偏身运动障碍A.红核脊髓xx

B.皮质核束

C.皮质脊髓xx

D.内囊后脚

E.内囊后脚和膝

33.下列哪项受损伤,其症状表现在受损的同侧A.内侧丘系

B.三叉丘系

C.三叉神经脊束

D.皮质脊髓xx

E.皮质核束

(二)B型题

A.脊髓小脑后束

B.外侧丘系

C.脊髓丘系

D.内侧丘系

E.三叉丘系

1.与传导头面部感觉有关的是

2.与传导(意识性)颈以下深感觉有关的是3.与传导颈以下浅感觉有关的是

A.上肢皮肤精细触觉

B.下肢深感觉

C.胸部粗触觉

D.面部痛觉

E.听觉

4.脊髓小脑后束传导

5.楔束传导

6.脊髓丘脑xx传导

A.瞳孔对光反射

B.角膜反射

C.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

D.膝跳反射

E.呕吐反射

7.内侧纵束参与

8.动眼神经副核参与

9.面神经核参与

A.患侧视野全盲

D.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C.双眼视野鼻侧偏盲

D.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E.色盲

10.视神经损伤可致

11.内囊出血可致

12.视交叉中央(交叉纤维)损伤可致A.内囊前脚

B.内囊膝

C.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部

D.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后部E.内囊后脚丘脑豆状核下部13.视辐射纤维行经

14.听辐射纤维通过

15.丘脑中央辐射纤维通过

A.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B.丘脑腹后外侧核

C.丘脑腹内侧核

D.内侧膝状体

E.外侧膝状体

16.听觉通路的中继核是

17.视觉通路的中继核是

18.联系大、小脑的转接核团是

A.深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

B.浅部感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

C.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D.听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

E.视觉的皮质下最后中继站

19.外侧膝状体是

20.内侧膝状体是

21.下丘脑是

A.脊神经节内

B.三叉神经节内

C.前庭神经节内

D.蜗神经节内

E.膝神经节内

22.传导头面部浅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23.传导躯干、四肢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24.听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中央辐射

C.皮质脑干xx

D.扣带束

E.xx伞

25.位于内囊前脚的是

26.位于内囊膝部的是

27.位于内囊后脚的是:

(三)X型题

1.通过内囊的纤维束有

A.联络纤维

B.连合纤维

C.顶、枕、颞桥束,额桥束

D.皮质核束

E.皮质脊髓xx

2.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束有A.内侧丘系

B.脊髓丘系

C.外侧丘系

D.三叉丘系

E.丘脑中央辐射

3.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的结构有

A.视网膜

B.视神经

C.动眼神经

D.xx

E.顶盖前区

4.左面神经核上瘫可能出现

A.左侧额纹消失

B.左侧鼻唇沟变浅

C.左侧口角低垂

D.两侧额纹均消失

E.右侧鼻唇沟变浅

5.左面神经核下瘫时出现

A.左侧额纹消失

B.左侧鼻唇沟变浅

C.左侧口角低垂

D.右侧额纹消失

E.右侧鼻唇沟变浅

6.左侧动眼神经损伤时

A.左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B.左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C.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D.右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E.右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

二、填空题

1.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为

(1),其周围突分布于

(2),中枢突入脊髓后形成

(3)束和

(4)xx;第二级神经元

(5)和

(6)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组成

(7),第三级神经元为

(8),发出纤维经

(9),投射至

(10)。

2.躯干四肢的痛、温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在

(11),第二级神经元

(12),此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

(13)xx,第三级神经元在

(14),发出纤维称

(15),经

(16)投射至

(17)。

三、正误判断、改错题

1.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腱、关节和皮肤内。2.本体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和实体觉。

3.来自上半身的精细触觉冲动,经薄束向脑传递。

4.传递躯干、四肢粗略触觉冲动的二级纤维,是脊髓丘脑侧束。

5.传递躯干、四肢精细触觉冲动的二级纤维,是脊髓丘脑束。

6.传递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冲动的二级纤维,是脊髓丘系。

7.脊髓丘脑束是传递躯干、四肢的温、痛和粗略触觉冲动的一级纤维。

8.三叉丘系是传递头面部深、浅感觉冲动的二级纤维。

9.三叉神经脊束是传递头面部痛温觉的二级纤维。

10.三叉神经脑桥核及其纤维是传递头面部痛觉冲动的第二级神经元。

11.丘脑外侧核的腹后核及其纤维是传递全身浅感觉冲动的第三级神经元。

12.丘脑外侧核的腹后核及其纤维是传递全身深、浅感觉冲动的第二级神经元。

13.视觉传导路的第一神经元是视细胞。

14.视交叉中央部是来自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交叉的纤维形成。

15.视交叉外侧部是来自同侧视网膜鼻侧半不交叉的纤维形成。

16.视束是由同侧视网膜鼻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形成的。

17.患者直接瞳孔对光反射和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可能是视神经损伤引起的。

18.患者直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是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的。

19.双眼颞侧视野偏盲,视野狭窄,是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引起的。

20.双眼右侧视野同向偏盲,可能是右侧视束损伤引起的。

21.颞横回损伤,可引起听力丧失。

22.左侧蜗神经损伤,可弓I起左耳听力下降。

23.皮质核束经内囊后脚下行。

24.皮质脊髓束经内囊膝下行。

25.面神经核下部接受来自两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26.面神经核上部接受来自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27.舌下神经核接受来自两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28.上部颈髓前角运动细胞接受来自对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纤维。29.胸髓前角运动细胞,接受来自对侧皮质脊髓束的纤维。

30.皮质脊髓侧束是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处小部分交叉纤维形成的。31.皮质脊髓前束是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处小部分交叉纤维形成的。32.皮质脊髓前束可降到脊髓圆锥。

33.痉挛性瘫痪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

34.弛缓性瘫痪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

35.面神经核上瘫会引起同侧口周围表情肌瘫痪。

36.面神经核下瘫会引起对侧所有表情肌瘫痪。

37.一侧皮质核束损伤亦能引起动眼神经核上瘫。

38.一侧皮质核束损伤亦能引起副神经核上瘫。

39.新纹状体损伤,表现肌张力增强和运动过少的症状。

40.旧纹状体损伤,表现肌张力降低和运动过多的症状。

四、名词解释题

1.锥体系

2.锥体外系

3.上运动神经元

4.下运动神经元

五、问答题

1.简述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的功能,传向大脑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组成和交叉部位。

2.简述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的功能,组成和交叉部位。

3.简述视觉传导路中,一侧视神经损伤,视交叉中央部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损伤,一侧视束以及视辐射、视皮质挫伤时都会出现什么样视野障碍?

4.垂体腺瘤和颈内动脉瘤患者各可能出现什么样视野障碍,为什么?

5.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6.一侧视神经损伤和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眼的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如何?

7.试述角膜反射途径。

8.说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

9.面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各有何临床表现?

10.舌下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有何不同?

11.xx锥体外系?有哪几个主要环路?

12.简述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有哪些?

13.试述锥体束在下行过程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各部断面的位置。

14.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根部栓塞,可损伤哪些重要皮质中枢,有何临床表现?

15.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栓塞,可出现何临床表现?为什么?

16.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损伤了何结构?有何临床表现?

17.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展神经交叉性偏瘫)有何临床表现?

18.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有何临床表现?

19.脊髓半横断(Bxownc-Sequad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20.某患者右侧中脑出血,血肿波及范围包括大脑脚底和被盖部,病人会出现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21.右侧丘脑外侧部损伤可产生哪些感觉障碍?

22.左示指采血时,其痛觉是怎样传到中枢的?

23.试述分布到结肠的动、静脉、神经及其动脉和神经的来源,静脉的去向。

24.某高血压患者突然昏倒,意识恢复后,说话不清楚,经检查发现:

①右上、下肢不能运动,肌肉僵硬,髌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两侧额纹对等,均能闭目,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②右半身痛觉丧失,闭目时不能说出右上、下肢被动运动的状态和姿势。③双眼右半视野偏盲。问:

①病变位于何处?②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第二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8.E

15.B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解剖学教案 第19 次课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8日教案完成时间:2012.11.18 课程名 称人体系 统解剖 学 年级2012 专业层 次 临床医 学五年 制 教员杨向群专业技 术职 务 教授 授课方 式 (大、 小班) 大班课 授课题目 (章、节) 神经传导通路Neuropathways 基本教材 和 主要参考 书基本教材:张传森,等主编. 《模块法教学-人体系统解剖学》2012.6,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的概念,掌握主要感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的途径。注意纤维的交叉部位。重点: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锥体系的概念,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 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浅感觉、视觉、听觉传导路,50分钟; 2. 运动传导路35分钟。 3.小结5分钟。 4. 病例讨论:30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学组长(主讲教员)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 间 分配

5’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即感觉(上行)传导通路和运 动(下行)传导通路。一方面,经过周围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来的各 种内外环境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后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另 一方面,由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周 围躯体和内脏效应器。总的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部和 传出部。 上行(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周围神经→中枢(数次中继后)→大脑皮质 下行(运动)传导路: 大脑皮质→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效应器 复习大脑皮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定位。 复习脑干和脊髓内重要的传导束。 学习传导路过程中需掌握: 1.传导路的性质和作用; 2.传导路的名称; 3.传导路交换神经元的次数、部位; 4.传导路交叉的次数、部位; 5.起始与终止部位,感受器或效应器; 6.损伤后出现的症状表现。 一、感觉传导路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proprioceptive sensory pathway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 止)时产生的感觉,因其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如人在闭眼时能感 知身体各部的位置。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除传导深部感觉外,还传导精细 触觉,如辨别两点间距离和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粗细等。 1.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骨膜、关节等处的深部感觉感受器,如游离神经 末梢、肌梭、腱梭、精细触觉感受器。 2. 神经元:三极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大型假单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 交叉平面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向腹内侧弓行称弓状纤维,越过中

神经传导通路

4. 神经传导通路 头面部(不明确) 意识性深感觉 躯干、四肢部—1 深感觉 头面部(不明确) 非意识性深感觉 躯干、四肢部—2 头面部——————————————3感觉传导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部———————————4 视觉————————————————————5 听觉————————————————————6 头面部———————————————————7运动传导路 躯干、四肢部————————————————8

Nervous Pathway 意识性深感觉 conscious deep sensation 深感觉(本体感觉) deep sensation (proprioceptive sense) 非意识性深感觉 subconscious deep sensation 感觉传导路浅感觉(superficial sensation) sensory pathway (ascending) 视觉(visual sense) 听觉(auditory sense)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descending)

1、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 由来自身体内部的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包括位置觉、运动觉(kinaesthetic sense)和震动觉。按其传导路的行程与功能不同,可分为意识性深感觉和非意识性深感觉。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fine touch,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1)意识性深感觉 即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为传入大脑皮质的深部感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肌腱、骨膜及关节等处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内感受器);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经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和丘脑外侧核;最后投射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和中央前回)。 (2)非意识性深感觉 又称反射性深感觉,为传入小脑的深部感觉,传导路由2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至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至脊髓,经上行传导束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椎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2、浅感觉 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pain sensation)、温度觉(thermic sense)、粗略触觉(crude/rough tactile sensation)和压觉(pressure sensation),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十九章 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前连合 B.脑桥臂 C.延髓丘系交叉 D.中脑结合臂 E.间脑视交叉 2.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A.薄束核和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丘脑前核 E.丘脑底核 3.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A.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B.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C.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D.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4.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6.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D.发自脊髓固有核 E.传递xx、痛觉 7.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1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11.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脑桥核 D.脊神经节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2.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腹前核 D.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4.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A.经内囊后脚的前部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教学内容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各级中枢→大脑皮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 肌腱 关节 2°神经元丘系交叉3°三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 〈○〈○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2.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肌C8~L3)脊髓小脑后束 肌腱〈○ 关节~Ⅶ外侧部)同侧或对侧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旧皮质 小脑上脚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四肢〈○ 皮肤,Ⅳ~Ⅶ层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 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部 〈○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2°神经元 〈○ 2°neuron 三叉丘系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 视觉传导通路 1°神经元2°神经元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 视交叉→视束3°神经元视辐射 〈○距状沟两侧的视区 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不交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临床表现左右t 一侧视神经该眼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桶状视野)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视区)双眼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即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 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 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不受主观意识控制, 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 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 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较短,反复分支,形如树枝状。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长短因神经元异。 1.神经元 neuron 分类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 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 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 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Golgi I 型(长 Golgi II 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 synaps :神经元间相联系的接触点即突触。 分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 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 reflex arch: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四.神经系统的术语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轴突聚集的部位。 皮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脑和脊髓内的白质。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知识分享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传 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教学内容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各级中枢→大脑皮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 2°神经元丘系交叉3°三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 〈○〈○ 薄、楔束核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 2. 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肌脊髓小脑后束 肌腱 ~Ⅶ外侧部)同侧或对侧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旧皮质小脑上脚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1°神经元中枢经后根突入脊髓2°神经元 〈○ 皮肤脊神经节脊髓第Ⅰ,Ⅳ~Ⅶ层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 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部 〈○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内囊后肢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2°神经元 头面部皮肤1°神经元中枢突进入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 〈○ 口鼻腔粘膜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2°neuron 三叉丘系3°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 视觉传导通路 1°神经元2°神经元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 视交叉→视束3°神经元视辐射 〈○ 距状沟两侧的视区 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不交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临床表现左右t 一侧视神经该眼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桶状视 野)

神经传导通路(借鉴参照)

人体解剖学教案 第19 次课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8日教案完成时间:2012.11.18 课程名称人体系统解剖学年级2012 专业层次临床医学五年制 教员杨向群专业技术职 务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大班课 授课题目(章、节) 神经传导通路Neuropathways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基本教材:张传森,等主编. 《模块法教学-人体系统解剖学》2012.6,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的概念,掌握主要感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的途径。注意纤维的交叉部位。重点: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锥体系的概念,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 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浅感觉、视觉、听觉传导路,50分钟; 2. 运动传导路35分钟。 3.小结5分钟。 4. 病例讨论:30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学组长(主讲教员)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即感觉(上行)传导通路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一方面,经过周围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来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后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另一方面,由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周围躯体和内脏效应器。总的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部和传出部。 上行(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周围神经→中枢(数次中继后)→大脑皮质 下行(运动)传导路: 大脑皮质→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效应器 复习大脑皮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定位。 复习脑干和脊髓内重要的传导束。 学习传导路过程中需掌握: 1.传导路的性质和作用; 2.传导路的名称; 3.传导路交换神经元的次数、部位; 4.传导路交叉的次数、部位; 5.起始与终止部位,感受器或效应器; 6.损伤后出现的症状表现。 一、感觉传导路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proprioceptive sensory pathway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因其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除传导深部感觉外,还传导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间距离和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粗细等。 1.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骨膜、关节等处的深部感觉感受器,如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梭、精细触觉感受器。 2. 神经元:三极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大型假单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5’ 从感觉的种类引引出传导路 55’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第三节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元传至中枢,产生感觉;大脑皮质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神经冲动所经过的一系列神经元称传导通路nervous pathways。其中,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链,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元链,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皮肤的精细触觉指辨别两点间距离和感受物体的纹理粗细的感觉。二者传导路相同,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3)。 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大型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在后索内上升。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的纤维至延髓后分别终止于薄束核

与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是薄束核与楔束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向上行于锥体背侧中线的两侧,即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的第三级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半的皮质。 该传导通路遭破坏性损伤后,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 (二)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该传导通路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4),躯干四肢和头面部传导通路有所不同。 1.躯干四肢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小型和中型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中枢突通过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后外侧束,上升l~2脊髓节,然后进入灰质。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后角的固有核。其传出纤维在同节段内行向腹侧,经灰质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再转行向上,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pdf

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脊髓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后角固有核:接受脊神经后根的纤维,与皮肤痛、温、触觉的传导有关。 中间外侧核:位于前、后角之间。在胸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束1)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 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 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皮质脊髓束1)皮质脊髓侧束位置:外侧索后部;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 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 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脑干的腹侧面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 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脑干的背侧延髓与脑桥借髓纹为界,脑桥与中脑借下丘下缘为界。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 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①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其顶朝向小脑,呈帐篷形,由前、后髓帆和脉络丛组成;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舌下神经核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