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哀公十年》原文译文【原文】

十年,春,王二月,邾娄子益来奔。

公会吴伐齐。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夏。宋人伐郑。

晋赵鞅帅师侵齐。

五月,公至自伐齐。

葬齐悼公。

卫公孟弓区自齐归于卫。

薛伯寅卒。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吴救陈。

【译文】

鲁哀公十年,春季,周历二月,邾娄国国君益逃亡到鲁国来。鲁哀公会合吴国出兵攻打齐国。

三月,戊戌这天,齐侯阳生被齐国人杀害。

夏季,宋国军队攻打郑国。

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越境进犯齐国。

五月,鲁哀公从攻打齐国的战场回来。

安葬齐悼公。

卫国大夫公孟弓区从齐国回到卫国。

薛伯寅死了。

秋季,安葬薛惠公。

冬季,楚国大夫公子结率领军队攻打陈国。吴国出兵救援陈国。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齐人。”唐代颜师古注:“名高”。“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

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力。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

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 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 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嗾:使,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本诗名句。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南柯太守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南柯太守传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南柯太守传》,唐代传奇小说。共一卷。作者唐代李公佐。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人。下面,为大家分享南柯太守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李公佐 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累巨产,养豪客。曾以武艺补淮南军裨将,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干修密,清阴数亩。淳于生日与群豪大饮其下。 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致疾。时二友人于坐扶生归家,卧于堂东庑之下。二友谓生曰:“子其寝矣。余将抹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仿佛若梦。见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生不觉下榻整衣,随二使至门。见青油小车,驾以四牡,左右从者七八,扶生上车,出大户,指古槐穴而去。 使者即驱入穴中。生意颇甚异之,不敢致问。忽见山川风候,草木道路,与人世甚殊。前行数十里,有郛郭城堞,车舆人物,不绝于路。生左右传车者传呼甚严,行者亦争辟于左右。又入大城,朱门重楼,楼上有金书,题曰:“大槐安国”。执门者趋拜奔走。旋有一骑传呼曰:“王以驸马远降,令且息东华馆。”因前导而去。 俄见一门洞开,生降车而入。彩槛雕楹,华木珍果,列植于庭下;几案茵褥,帘帏肴膳,陈设于庭上。生心甚自悦。复有呼曰:“右相且至!”生降阶祗奉。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宾主之仪敬尽焉。右

相曰:“寡君不以敝国远僻,奉迎君子,托以姻亲。”生曰:“某以贱劣之躯,岂敢是望。”右相因请生同诣其所。行可百步,入朱门。矛戟斧钺,布列左右,军吏数百,辟易道侧。生有平生酒徒周弁者,亦趋其中。生私心悦之,不敢前问。右相引生升广殿,御卫严肃,若至尊之所。见一人长大端严,居王位,衣素练服,簪朱华冠。生战傈,不敢仰视。左右侍者令生拜。王曰:“前奉贤尊命,不弃小国,许令次女瑶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词。王曰:“且就宾字,续造仪式。”有旨:右相亦与生偕还馆舍。生思念之,意以为父在边将,因没虏中,不知存亡;将谓父北蕃交逊,而致兹事。心甚迷惑,不知其由。 是夕,羔雁币帛,威容仪度,妓乐丝竹,肴膳灯烛,车骑礼物之用,无不咸备。有群女,或称华阳姑,或称青溪姑,或称上仙子,或称下仙子,若是者数辈,皆侍从数十。冠翠凤冠,衣金霞帔,彩碧金钿,目不可视。遨游戏乐,往来其门,争以淳于郎为戏弄。风态妖丽,言词巧艳,生莫能对。复有一女谓生曰:“昨上巳日,吾从灵芝夫人过禅智寺,于天竺院观石延舞《婆罗门》。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君独强来亲洽,言调笑谑。吾与穷英妹结绛巾,挂于竹枝上,君独不忆念之乎?又七月十六日,吾于孝感寺侍上真子,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吾于讲下舍金凤钗两只,上真子含水犀盒子一枚,时君亦在讲筵中,于师处请钗、盒视之,赏叹再三,嗟异良久。顾余辈曰:‘人之与物,皆非世间所有。’或问吾氏,或访吾里,吾亦不答。情意恋恋,瞩盼不舍,君岂不思念之乎?”生

【2019-2020】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鉴赏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 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

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页 1 第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唐诗:《秋词》原文及注释

《秋词》原文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执教:焦作一中崔新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的能力 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比较三首同题材诗歌的写作手法,拥有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2分钟)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注意字词的读音。(原诗幻灯)(1分钟) 正字音:妪。 三、研习诗歌 (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浏览课下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我们开始吧!(3分钟左右) (生读) 师:如果你们在刚才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就把它提出来,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你。(2分钟左右)(发动大家相互解决,谁能帮他?)(二)鉴赏诗句 师:解决了疑难问题,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男同学一起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师:那么接下来李贺怎么描写音乐呢?好全体女生一同来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首诗,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总有一两句触动了你,让你有感觉,让你印象深刻。我也是,我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忘不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款款深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忘不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悱恻;读秦观《鹊桥仙》忘不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豪迈…… 那么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触动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动了你?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师:为什么用玉碎摹写音乐?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李贺作诗》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

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 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④奚(xī)奴:童仆,奴仆。⑤牵合:指受到束缚。⑥程课:固定的格式。 ⑦率:大概,大略。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

南柯太守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南柯太守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累巨产,养豪客。曾以武艺补淮 南军裨将,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 槐一株,枝干修密,清阴数亩。淳于生日与群豪大饮其下。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致疾。时二友人于坐扶生归家,卧于堂东庑之下。二友谓生曰:“子其寝矣。余将抹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仿佛若梦。见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国 王遣小臣致命奉邀。”生不觉下榻整衣,随二使至门。见青油小车,驾以四牡,左右从者 七八,扶生上车,出大户,指古槐穴而去。使者即驱入穴中。生意颇甚异之,不敢致问。忽见山川风候,草木道路,与人世甚殊。前行数十里,有郛郭城堞,车舆人物,不绝 于路。生左右传车者传呼甚严,行者亦争辟于左右。又入大城,朱门重楼,楼上有金书, 题曰:“大槐安国”。执门者趋拜奔走。旋有一骑传呼曰:“王以驸马远降,令且息东华馆。”因前导而去。俄见一门洞开,生降车而入。彩槛雕楹,华木珍果,列植于庭下;几案茵褥,帘帏肴膳,陈设于庭上。生心甚自悦。复有呼曰:“右相且至!”生降阶祗奉。有一 人紫衣象简前趋,宾主之仪敬尽焉。右相曰:“寡君不以敝国远僻,奉迎君子,托以姻亲。”生曰:“某以贱劣之躯,岂敢是望。”右相因请生同诣其所。行可百步,入朱门。矛戟 斧钺,布列左右,军吏数百,辟易道侧。生有平生酒徒周弁者,亦趋其中。生私心悦之, 不敢前问。右相引生升广殿,御卫严肃,若至尊之所。见一人长大端严,居王位,衣素练服,簪朱华冠。生战傈,不敢仰视。左右侍者令生拜。王曰:“前奉贤尊命,不弃小国, 许令次女瑶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词。王曰:“且就宾字,续造仪式。”有旨:右相亦与生偕还馆舍。生思念之,意以为父在边将,因没虏中,不知存亡;将谓父北 蕃交逊,而致兹事。心甚迷惑,不知其由。是夕,羔雁币帛,威容仪度,妓乐丝竹,肴膳灯烛,车骑礼物之用,无不咸备。有群女,或称华阳姑,或称青溪姑,或称上仙子, 或称下仙子,若是者数辈,皆侍从数十。冠翠凤冠,衣金霞帔,彩碧金钿,目不可视。遨 游戏乐,往来其门,争以淳于郎为戏弄。风态妖丽,言词巧艳,生莫能对。复有一女谓生曰:“昨上巳日,吾从灵芝夫人过禅智寺,于天竺院观石延舞《婆罗门》。吾与诸女坐北 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君独强来亲洽,言调笑谑。吾与穷英妹结绛巾,挂于 竹枝上,君独不忆念之乎?又七月十六日,吾于孝感寺侍上真子,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吾于讲下舍金凤钗两只,上真子含水犀盒子一枚,时君亦在讲筵中,于师处请钗、 盒视之,赏叹再三,嗟异良久。顾余辈曰:‘人之与物,皆非世间所有。’或问吾氏,或访 吾里,吾亦不答。情意恋恋,瞩盼不舍,君岂不思念之乎?”生曰:“中心藏之,何日忘

秋词其一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秋词·其一》赏析题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1.文学常识填空: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是议论兼抒情。(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对比写法,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3)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4.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5.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6.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7.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8.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答:诗人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一群白鹤在蓝天白云之上翱翔,令人顿生诗情到碧霄的秋景图。 9.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10.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3.秋词后两句借景抒情。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4.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先秦《诗经》《氓》《采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读”。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质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归去来兮辞》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称“前四史”。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蜀相》《阁夜》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准 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北宋苏轼《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谷偃竹记》 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执教教师:姚春宇 (课前多媒体播放箜篌曲《夕阳箫鼓》)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其实,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 师:大家能不能齐背这一段音乐描写?大弦嘈嘈一二起。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音乐是无形的语言,白居易却用妙笔把它化为有形的东西,那么,在这里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音乐之美? 师: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生:比喻。 师: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啊?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 生笑:正面描写。 师: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生(接):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梁文聪! 师: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师:读音都准确了吗? 生笑:“丝”读成了“师”。 师: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多媒体播放高峰的朗诵视频。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吴丝蜀桐一二起。 生有感情朗读。 师:好的,下面给时间给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谁来翻译一下? 生举手。 师:好的,文雪玲。 文雪玲:我们小组叫“春雨初霁”,雨过天晴的意思,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弹奏箜篌,空山里的浮云为之停止了流动。湘夫人感动得泪洒斑竹,素女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般清脆,时而像凤凰鸣叫般和缓,时而像荷花衔露哭泣般凄惨,时而像香兰含笑般欢快。长安城沉浸在寒秋的冷光中,天皇听了箜篌的声音也感动了。 生:紫皇是天皇啊? 生:是啊,兼指天皇。 师:没错,他既指人间的皇帝,也可以指天皇。 文雪玲: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音乐使五色石惊破,引来秋雨阵阵。听众在梦幻中进入神山教成夫人弹奏,乐声使老鱼跳波瘦蛟跳舞。月宫里的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我的回答完毕。 师生鼓掌鼓励。 师:翻译得很顺利,老师都挑不出什么错误,黑板上的重点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给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应该包括什么信息呢? 生:时间,秋天。 师:地点? 生:中国(国都)。 师:演奏者?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6篇 .doc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6篇 原文阅读: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翻译译文或注释: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游黄山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

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翻译译文或注释: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

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高二语文组(2)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