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的大赢家-富国银行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作者:————————————————————————————————日期: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王尧基董事会2011年第4期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已有十多年了,但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差很远。"十二五"开局前后,中国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传递了空前明确的信息: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高官连续发表了三篇有关利率市场化的专题文章。但在后来不久,又有金融高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还没有时间表。这使人们感到在中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既"近"又"远"。本文认为,在中国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之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直接关乎银行、企业乃至个人等经济主体承受能力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急不得",但在其成为各方关注新焦点的情况下,为了抓住机遇、切实推进,管理层应尽快定出改革攻坚的时间表。 现实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形成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利率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一国市场机制发育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与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资金能够自由地从资金利润率低的部门向资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使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往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别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政府严格管制下的利率。这种处于管制下的低利率,不仅扭曲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造成了国内许多经济关系的错位与扭曲。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就没有连接企业、银行和财政的纽带,整个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这也必然会导致粗放型经济过度增长、传统的产业结构流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 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分业经营模式以英、美、日等国为代表,综合分析英、美、日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风险,它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划清证券业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风险和投资风险,从而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得到控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服务;分业经营可使监管部门实行分业管理,促进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 混业经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混业经营模式本身具有分业经营模 式所缺乏的某些优势。第一,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一方面从市场营销优势看,它可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从而迅速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享受到整体服务和综合定价的优惠,同时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量体裁衣地满足其定制的金融产品。有利于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从市场收益优势看。混业经营能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市场增长潜力和赢利水平,集中向优势业务倾斜,提高收入来源,保证整体赢利能力。第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因此有利于实现其经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第三,降低银行风险。混业经营的银行能比较全面了解、掌握客户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

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讷河电大孟广东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银行业的日益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功能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利率市场化过程及应当主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重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的一些应对措施,为探讨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资金价格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宏观经济利益主体的不断健全,加上我国经济特有的波动性特征,市场内部会产生一种冲击利率管制的力量,同时政府维持利率管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起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利率转变为由金融机构自身根据其资金余缺状况、边际成本、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企合作关系以及风险程度等因素而确定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实现了市场化,而我国银行的利率一直保持以计划管理为主的官定原则不变,成为利率管理体制僵化、传导机制僵化以及利率结构扭曲的主要诱因,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造成资本投入的低效益和利率的调整对资金流向、投融资行为以及公众消费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利率作为现代金融宏观调控最主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已不适应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金融业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一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与路径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与路径选择国际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模式。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它标志历时66年由美国首先建造的金融“防火墙”被拆除了,同时意味着全球主要西方国家已全部进入了银行全能化经营时代。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一)内在动因 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是全能银行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对已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按照经济学理论,要素存量(资产存量)的重新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费用。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改变旧资产的转换成本和时滞成本会提高。对于金融业,可从资本(可分为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信息和人员素质这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专用性。其中,现实资本在银行业与证券业中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货币,而现金和存款等货币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至于人力资本、金融信息与人员素质,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服务对象、宏观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高度业务相关等因素,它们的专用性也很低。 在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日益发达的信

息技术支持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促进了金融业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从而使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更趋减弱,银行全能化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发展起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资产专用性很低,造成它们之间进入或退出对方行业并不需要提供高的额外成本,这种很强的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加上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性,金融各分支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避免向金融业外行业支付过高扩张成本,此时全能银行成为最优选择。 (二)外在动因 银行全能化除了有其特有的内在动因外,还有许多外在动因: 1.竞争压力加大。一方面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传统的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商业银行面临来自非银行机构的激烈竞争,一是非银行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争夺,导致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二是由于直接融资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融资而不是通过银行;三是大型企业自己成立金融公司。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了WTO后,对金融业的保护期的日益临近,大批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面孔进入我国金融业,这些公司大多是全能化企业。它们将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在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广泛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之前,应大力强化国内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化银行集团,以便使国内金融机构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难点、对策

目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1)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1)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2)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2)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3) (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3)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3) (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4) (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4) 参考文献 (4)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2019年利率市场化投资策略调研分析报告

2019年利率市场化投资策略调研分析报告

一、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 - 3 - 二、存款利率化:预计今年不推进...................................................................... - 4 - 三、价格传导机制:初期是指导价格,形成是缓慢过程..................................... - 6 - 四、在货币工具不多的背景下,央行会在关键时刻使用..................................... - 9 -附:美、日、德利率市场化及LPR的传导机制 ............................................... - 10 - 1、美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先贷款后存款........................................ - 10 - 2、日本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与美国路径具有相似性 ..................... - 14 - 3、日本最优惠利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头部引领 ................................ - 16 - 4、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早,一步到位............................................... - 17 -

一、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 ?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并一轨”模式,变相降息。1、贷款(银行资产端) 采取“两轨并一轨”模式,淡化基准利率,引入LPR,并与金融市场利率 挂钩。具体理解:LPR是指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引入LPR(最优贷款基础利率)作为新发放的贷款定价基准;通过降低 金融市场利率(逆回购、MLF政策利率)引导LPR降低,从而达到利 率市场化降息目标。2、对期于存量合同而言,企业贷款由于期限短,很 快收益于降息;按揭合同,期限长,政策要结构性控制,则需要观察。 ?目前我国LPR的报价机制。我国央行于2013年启动贷款基础利率(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 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其具体报价机制为: 1)指定发布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2)报价行:2013年央行 公布的首批报价行共9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市场利率定价 自律机制将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LPR报价银行团现 由10家商业银行组成(加入民生银行)。3)LPR确定:每个工作日在 各报价行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 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 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 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于每个工作日通 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4)现行利率:运行初期向社 会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现行1年期LPR为4.31%。 图表:我国LPR报价机制 资料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目前LPR价格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且大小银行报价呈现 一定分化。1)自LPR发布以来的历史走势基本和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一 致,并未对现行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起到补充或改进。2)从报价看, 五大行报价相对较低,股份行报价相对较高。这一点较类似香港地区的 大小P报价格局。香港金管局公布汇丰、恒生、中银香港(大P)指定 的最优贷款利率,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及其他中小型银行指定的最优贷 款利率另行公布。从2005年9月至今,小P一直保持较大P有25bp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

2020年(金融保险)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金融保险)商业银行的混 业经营

商业银行的混业运营 【摘要】在经济壹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混业运营已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政策、法律层面仍是分业运营,但实际上,分业运营界限早已被打破。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运营方向发展,通常被称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运营。 【关键词】银行混业运营发展趋势 壹、国际银行业混业运营的发展趋势 混业运营的内涵能够从三个层面解释:首先,从经济学意义上见,金融业混业运营是指壹个金融机构获准能够运营多个金融子行业,或者获准同时运营多个率属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金融产品。狭义的混业运营仅仅是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交叉运营。广义的混业运营包括所有金融子行业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之间的交叉运营。其次,从金融体制层面见,混业运营允许各项金融业务之间的交叉融合。壹家金融机构能够开展几种不同的金融业务。如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他们运营的业务几乎包含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业务,而且非银行业务已经替代了银行业务的主导地位。因此,混业运营又称金融的多元化运营。 二、我国金融业运营模式的发展历程 自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壹阶段我国金融有人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其运营模式游离于混业和分业之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国家完成了混业运营向分业运营转变之后,我国建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纷纷组建各自的信托机构和证券投资机构,进行大量的证券买卖。随后,四大专业银行又忙着

运营范围向房地产、保险等领域。因而在这壹阶段,我国出现了所谓混业运营的局面。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没有混业运营的经验,在1993-1994年间,出现了金融泡沫和通货膨胀的严重恶果,混业运营出现了混乱局面。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西方国家的混业运营发展的趋势,在金融壹体化国际潮流的冲击下,我国境内无论是来自微观主体----各类金融机构,仍是来自宏观经济层面,要求混业运营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全球金融创新,赋予我国金融业向混业运营大趋势发展无比强大的动力,使中国境内尽管实行的是分业运营的体制,但却出现了在分业运营中夹杂的混业运营载体—金融控股X公司。2005年2月20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X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运营的序幕,而壹旦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X公司,实际上就等同于开始了混业运营的步伐。 实行商业银行和证券X公司、保险X公司的混业运营,对于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业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应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提高我国金融的运营能力,混业运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必然的选择。 三、中国建设银行综合发展趋势 中国建设银行于2004年9月17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X公司,且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5年9月,建行成立了建信基金管理X公司,建信基金管理X公司业务包括发起设立基金、基金管理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必然之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显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银行的产品价格——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自主决定贷款的价格及存款成本,极大地促进我国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对利率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是我国金融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论点,广大群众各持己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也有思维理智的部分。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需的对应策略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现状具体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 (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利率的管理一直遵循的都是行政体制管理。不得不说这种严格形式的管理体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行,我国的利率构架和传导体制上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经济金融化的普及不完善、金融抑制的程度又过高,导致现存的金融资产机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形成利率无法正常反馈资金供求情况,从而没有对配置社会资金起到基本调节的作用。国际贸易织的加入,也表明了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必要程度。 一、利率市场化的产生及其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学术界的新生词汇,它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最初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R.I.Mekinnon),他把政府的所有隐形税收定义为金融抑制,其中金融抑制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利率管制,自从利率管制一词被学术界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利率管制大多都持持否定的态度,其普遍认为进行利率管制会带来如下弊端:一是进行利率差管制不能发挥相应的最优效应,会造成相关利益的损失;二是狭隘的利率管制会限制储蓄,从而导致银行的收益低下;三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表)

xx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时间利率市场化举措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 1998年1998年3月1999年10月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年2002年3月2003年7月2003年11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诚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

2004年1月1日107倍,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9倍不变 2004年10月29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 2005年9月20日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2006年8月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85倍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7倍

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 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 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 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 3. 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 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5. 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 6. 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 加速银行升级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 2、利率波动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财务报表作假形式分析案例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 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一、表表不符 根据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单位对外提供的一些报表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应等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应与利润表中净利润的金额保持一致。而在审计人员的审计中发现,单位表表不符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就如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对一企业年度报表审计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企业近年来未进行任何长、短期的投资,资产负债表中长、短期投资均为零,但在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中却记了100万元,经检查企业投资收益账户,发现企业投资收益来源于一笔装修业务,企业为了逃避建安业营业税,而将装修收入列入

投资收益,造成表表不符。 二、虚报盈亏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报表本意是要向一些使用人提供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个真实的参考,但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了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与欺骗了报表使用者,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如深圳一辉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均为1000万元,但至1997年,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陡然增至1个亿,后经查,这次“飞跃”纯属深圳协力、兴蒙、国正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高额审计费而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所为,短短几年,该企业就凭着假报表和假报告套取银行贷款达4000多万元,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有些单位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拉缩的弹簧,拉缩出许多为已所用的会计报表,有的单位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款;对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奖励与荣誉等,这样随意调节会计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1、近期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 2、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 3、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央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央行在综合各方面意见与诉求后制定,已获高层批复。) 利率市场化进度 1)、2012年6月,央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 2)、2013年7月央行进一步取消了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我国利率市场化脚步逐步加快;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 3)、未来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直至取消。存款利率何时放开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步。目前央行已经做好技术和条件上的准备,正在按计划推进。(周小川) 4)、另外,央行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完善实施方案,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尽早建立。 利率市场化进程(1996-2003年)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2.解决措施 (1)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有可能产生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危害。为此,首先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动作,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此外要发展银行债券柜台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债券发行和交易都市场化,形成零售与批发、场外与场内有机统一的、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消除不同市场债券交易价格与收益率的非正常差异,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再次要进一步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限制,通过交易主体的交叉,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与渗透。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国内银行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己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研究 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除了以德国、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从二战后至今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外,就连英国、日本、美国等一批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也已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之路。在我国加入WTO的前提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将和实行混业经营或没有法律界定其经营范围的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如果没有五年的过渡期和保护性措施,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仅仅是因为体制上的束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目前的问题是,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一定比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强吗?稳定性高吗?更具公平性吗?因此,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直至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其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以从事混业经营的国家和金融机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金融体制和中国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混业经营优劣、条件和中国实施混业经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概括。 明确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全能银行和分离型银行、混业经营体制和分业经营体制三个不同层面而内部紧密联系的三对概念。并且指出,混业经营体制是一国的正式制度安排,在实行混业经营体制的国家也有分离型银行;全能银行必须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应“既全能而又专业”。由此推导出,对全能银行的研究应针对的是该银行本身的“全能”程度,而不应单纯根据母国实行的是何种体制来对其进行划分。这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部分国家分业混业经营及监管体制变迁的分析和混业经营机构的组织结构的介绍,指出这些国家是在时机成熟时才进行正式制度安排的,尤其是在向混业经营体制过渡时,采取的制度变迁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其次,本文对两种银行体制进行了全面比较。通过理论比较、动态成本效应比较和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分业经营有利于银行体制的安全和公正,混业经营则注重银行体制的效率,两者各有优劣。分业经营向交叉经营,直至混业经营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过程。

(综合版)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之利与弊 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增强相关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盈利能力等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后对我国银行、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利率限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活期存款利率、小额存款利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大额期储蓄利率大幅度的飙升。 其次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水平。中央银行必须随时关注和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变化,并通过调节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借以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只有利率市场化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效果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来,其政策操作水平才能受到检验并得到提高。 再者有利于各类金融市场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一旦放开贷款利率,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限制就只剩下准入资格的限制,其交易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就会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作用,其他市场利率也会跟着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的放开促进了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外币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则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住房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展,促进了住房信贷市场的差别化发展和规模扩张。 3.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