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环境保护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发展不协调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太阳紫外线、保温

三、简答题

1.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1)生态工程技术:a.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b.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2)能源开发技术:a.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b.太阳能利用技术;(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a.水土流失治理技术,b.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6)农业生

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a.控释肥料,b.新型农药;c.降解地膜。

四、论述题(参照教材232-234页)

可从我省具有的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光、温、水、土、气、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生物有机肥源等)、政府发展绿色食品政策和导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作业题二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指围绕这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发展不协调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

三、简答题

1.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特性:(1)长期性;(2)隐蔽性;(3)难治理性。

防治措施:(1)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2)施用重金属抑制剂;(3)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改变耕作制度;(5)客土、深翻。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

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

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参考教材6-9页)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作业题三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化学需氧量,是废水中有机物经化学氧化剂氧化所需要的氧量。

5. 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二、填空题

1. 发展不协调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

三、简答题

1.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特性:(1)长期性;(2)隐蔽性;(3)难治理性。

防治措施:(1)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2)施用重金属抑制剂;(3)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改变耕

作制度;(5)客土、深翻。

5.答:(1)种苗选择;(2)外源物质处理;(3)提倡在农业系统内实行轮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和其他轮作套种模式;(4)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5)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a.生物防治技术;b.农业防治技术;c.物理及机械防治技术。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

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

答:参考教材106页图4-3污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流程简图,及相应文字表述回答该问题。

作业题四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 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4.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条件下,培养5天,废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5.6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

三、简答题

1.答:(1)标准的自愿性;(2)标准的灵活性;(3)标准的广泛适用性;(4)标准的预防性。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颗粒物;(2)含硫化合物;(3)碳氧化合物;(4)氮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含卤素化合物;(7)氧化剂。

5.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

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参考教材54-56页)

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论述:(1)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3)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4)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作业题五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3. 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4. 总悬浮颗粒物,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5.6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多样性、综合性、生产效率高、稳定性、持续性、生态性(低耗、高效、少污)

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

三、简答题

1. 答:(1)标准的自愿性;(2)标准的灵活性;(3)标准的广泛适用性;(4)标准的预防性。

2. 答:(1)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2)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3)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4)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5.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

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

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参考教材226-228页)

答:结合以下要点进行论述:(1)筹划和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的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

综合模拟题1参考答案

一、概念

a)环境:指围绕这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

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b)水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

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c)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 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5. 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二、填空题

1.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2. 依照除尘器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四类。

3. 水体富营养化是因为水体中 N、P 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高时使藻类和水生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出现在近海海域称为赤潮,发生在淡水水体中则称为水华。

4.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有 CO2、 CFC 、 CH4、 N2O 四种。控制全球变暖的关键问题是控制

CO2的含量。

5. 酸雨是指pH 小于5.6 的雨、雪或其他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我国酸雨属硫酸

型,以长江为界,南方多于北方。

6. 骨痛病是由于人通过食用含有被镉(Cd )污染的植物果实而导致的,水俣病则是由于人食用

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而导致的。

7.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四大类。其中常

用的好氧生物处理法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两大类。

8.臭氧层的作用是使人类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同时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酸雨的特点?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 简述我国农村应如何控制因化肥过量施用引起的土壤环境问题?

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3. 城市绿化的环境效应有那些?

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4. 简述大气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

答:(1)颗粒物;(2)含硫化合物;(3)碳氧化合物;(4)氮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含卤素化合物;(7)氧化剂。

5.简述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

答:(1)生态工程技术:①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②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③(2)能源开发技术:①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②太阳能利用技术;

(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①水土流失治理技术;②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6)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①控释肥料;②新型农药;③降解地膜。

6. 简述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

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

(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四、论述题

论述黑龙江省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具有怎样的特色和优势?

可从我省具有的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光、温、水、土、气、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生物有机肥源等)、政府发展绿色食品政策和导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综合模拟题2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生态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的一种动态平衡。

2.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3.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

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4.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

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二填空题

1.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2. 依照除尘器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四类。

3. 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分别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有 CO2、 CFC 、 CH4、 N2O 四种。控制全球变暖的关键问题是控制CO2的含量。

5. 水污染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三方面。

6. 土壤污染的特性是隐蔽性、持久性、间接有害性。

7.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四大类。其中常

用的好氧生物处理法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两大类。

8.土壤污染物最突出又难降解的有两类,一是重金属,二是有机农药。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酸雨的特点?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 简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答:(1)多样性;(2)综合性;(3)生产效率高;(4)稳定性;(5)持续性;

(6)生态性(低耗、高效、少污)。

3. 城市绿化的环境效应有那些?

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4. 简述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步骤?

答:(1)筹划和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的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

(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

5. 简述臭氧的作用及如何防止臭氧层破坏?

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

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

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

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

南极臭氧洞将消失。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

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6. 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和危害?

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

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农业污染问题及防治农业污染措施?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利于人类的结果。 3.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二、填空题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工;自然。 2.自然力;人为;人为。 3.发展不协调。 4.镉;甲基汞。 三、简答题 1. 答:(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高潮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答:(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5)土地退化与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丧失;(7)海洋污染;(8)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四、论述题 1. 论述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业环境问题? 答案要点: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3.表示水质的好坏和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4.表示水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单位mg/l。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一: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我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严格措施,狠抓落实,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全力转变工作方式,科学定位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环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硬件建设。紧紧围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主题,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个,就地收集堆放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残膜,定期收集、清运;结合秋播和复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各1000亩,施肥“明白卡”发放到户率达95%,作物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土,禁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户自主自愿,进行了农村改水、改厨、改厕配套设施及生态庭院建设,完成“四改”配套建设100户,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池1座,公共垃圾收集池2个,沿村道两边购臵安放固定式分户生活垃圾30个,行走式垃圾箱4个,

购臵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个,大型无机垃圾中转箱4个,购臵推拉式垃圾清运车6辆,配备必要的卫生工具。同时,筹集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入户道路公里,修建排水沟公里,排污管道260米,确保村道及入户道路通畅快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建成了清洁家园。在示范村农户村前屋后完成绿化美化面积4000平方米,沿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8座,栽植法桐、云杉、雪松、油松、龙柏、国槐等绿化树和连翘、鸢尾、芍药等药材苗木共万余株。通过项目实施,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0%,利用量达到了232吨,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结合上级部门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支持措施,针对多年来地膜等塑料制品造成的农业环境“白色污染”难题,我们把扶持企业收购、加工、转化作为根本目标,全力扶持建成了2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为有效解决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灵台县森源废旧地膜加工责任有限公司位于灵台县西部片区所在的黑河川区的梁原乡横渠村,企业总占地10亩,有办公用房5间12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2台套,总资产80万元,主要承揽县域西片及崇信、千阳等地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服务半径100公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保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黄 河 水 污 然 与 治 理 园艺学院 设计091班 18号 岳耀衡

黄河水污染与治理 摘要: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北方缺水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随着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尽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督促厂矿企业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能控制水污染迅速加剧的趋势。为控制水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就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分清职责,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确保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保护。 关键词:黄河水污染防治措施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北方缺水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随着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尽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督促厂矿企业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能控制水污染迅速加剧的趋势。为控制水污染,有效保护水资源,就必须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分清职责,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确保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保护。 黄河上游有三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这三条源流中,玛曲为黄河正源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三条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长(190.1千米),它比玛曲(171.5千米)长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张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中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从青海省的玛曲为源头,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五千六百六十四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目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亿~156亿元。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兰州、银川、包头、新乡、开封正在饱受水污染之苦。农村的不少地方出现了用黄河水浇地,作物减产、烧死庄稼的事件。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主要是通过处理黄河水向部分城市居民供应饮用水。然而,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 煤炭的深度开采、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城市废水污水、水土流失严重……所有这些都威胁着我们的母亲河,如不及时进行综合治理,势必会影响沿黄河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1-3章)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形考作业2 (第一章~第三章) 一、简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 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 答: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 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 区。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以农业自然环境为主体。二者均是环境中一部分。农业环境的定义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因此其主要组成要素如下: (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水体环境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就象大气资源一样,过去人们也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资源。地球表面水资源总贮量还是相当丰富的,尽管如此, 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确很少,不及0.01%。 (3)土地资源环境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却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2、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都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动调节能力。(3)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一、名称解释 1. 农业 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在《农业法》中还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心的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3.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或连作等。 4.间作 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5.再侵染 初次侵染引起植物发病后在病部形成的繁殖体传播到其它健康植物上引起发病称为再侵染。 二、填空

1、循环再生多层次利用 2、资源新技术 3、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4、植物检疫植物抗病虫品种 5、有机质团粒 三、单项选择题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D 10.C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新的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结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哪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3、什么是模式化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在研究作物生育进程中各器官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作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科学、定时定量

《生态环保概论》题库

《生态环保概论》题库 一、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规定,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农村环境是接近环绕城乡居民区的半自然环境。√ 3. 农业环境是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4.农村环境与农业环境在概念上不可相互替代。× 5.农业环境带有更多自然属性,而农村环境带有更多的社会属性。√ 6.城市环境具有高度人工化的特征。√ 7.生态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 8.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特征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 9.解决传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更大更难。× 10.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11.人类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自然环境。× 12.生态危机表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并最终威胁人的生产与发展。√ 13.人口越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大。× 14.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消耗程度较高。√ 15.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自然原因引起的水质变化。× 16.核聚变能属于非耗竭性能源。× 17.煤炭在开采、加工、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空气污染。√ 18.水电本身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19.生物质能的消耗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 20.生物质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生态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为应用。√ 22.生态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相结合,是应用生态学最重要的领域。√ 23.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愈复杂,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愈大。√ 2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2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是进行动物性生产的前提。√ 2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是紧密联系、同时进行的。√ 27.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导致大气储存中二氧化碳增加和温室效应,是信息传递失真的表现。× 28.生物可以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送到两一个种群。√ 29.生态系统平衡是静态平衡,而不是动态平衡。× 30.在外来干扰下,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3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塑造自然。× 32.多数的病虫害、地震、旱灾是完全自然发生的,与人类活动无关。× 3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已经大大降低了。× 34.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 35.在现代社会,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常常被低估,因而生物资源的价格极不合理。√ 36.相当多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药材,具有重大价值。√ 37.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物种灭绝速率不断加快,是自然灭绝速递的1000倍。√ 38.生物评价的主流方向是对人以外的生命系统做定量化表征并给予等级评价。√ 39.生物治理指污染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减少、消解过程。生物治理指污染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减少、消解过程。× 40.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强生物治理,其次要保护生物净化。× 41.目前的生物治理重点开展的是水体污染的生物治理。√ 42.现行病虫害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几乎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43.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4.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基本规律建立的农业生产方式。√ 45.生态工业的目的是使废弃物完全能被自然界动植物所分解、吸收或利用,促使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46.对流层有时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条件,有时又会形成污染物不易扩散的条件。√ 47.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平流层中聚集。× 48.臭氧层被消蚀成洞,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49.中间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通讯极为重要。× 50.大气中的悬浮颗粒有大致稳定的构成。× 51.干洁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比例,在地球表面各地几乎是不变的。√ 52.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造成高浓度污染。√ 53.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空气对流很少阻碍,能稀释大气中的污染物。× 54.由于热岛环流的存在,城市郊区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可由低层吹向市区,使市区污染物浓度升高。√ 55.在背风侧污染物会被下沉气流带至地面,或在回流区内回旋积累,无法扩散出去,容易造成高浓度污染。√ 56.海陆风的环状气流不能把污染物完全输送、扩散出去,当海陆风转换时,原来被陆风带走的污染物会被海风带回原地形成重复污染√ 57.催化方法净化效率较高,净化效率受废气中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小,但价格较高。√ 58.水体污染是指外来水源的污染物排入了水体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化工环保概论试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一、名词解释: 环境,环境问题、温室气体,世界环境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一级处理,三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催化法,冷凝法,烟气脱硫技术,压实,破碎,污泥化学调理,清洁生产,绿色化工,可持续发展 二、填空 1、根据环境的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2、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从产业革命时期开始的。可分为三种类型,消耗型、污染型、破坏型。 3、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所以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4、1989年12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6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5、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6、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三建设、三同时、三统一”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及效益的统一)。 7、我国环境污染的特征超前性、广泛性。 8、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两级、七种类型。两级为国家和地方。七种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仪器设备标准、报警标准。 9、天然雨水的PH为5.6。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2和NO x。在人口问题中首先是人口剧增,其次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调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 1970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联部、总参二部、农林部、外交部有关同志时指出:"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课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农林部门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农林又要空气,又要水。" 1971年6月,农林部农业生物研究所划归中国农林科学院领导,并决定在原有任务基础上,增加农业防公害、防原子研究任务。 1972年6月,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市召开。买永彬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农业方面的专家随同我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检查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情况,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农林部肖鹏副部长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言。 1974年12月1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出(74)国环办字1号文件。该文件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对》农林部的分工意见是:"组织制定污水灌溉和渔业用水的水质标准,""组织制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组织各地区制定绿化造林规划,""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的管理,制定或修改保护条例,""组织开展农林科研工作"。 1977年8月,农林部转发《全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查清污染源,加强科学研究。 1978年1月,农林部会同化工部、卫生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农药毒性和残留研究工作会议。根据三部分工,明确了协作任务。 1979年2月10日,国务院发布《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条例规定:"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 1979年3月,国家颁布《渔业水质标准》。 1979年7月1日,农业部发出《关于农业环境污染情况和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建立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环保工作要专人负责。 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第21条为:"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第28

化工环保课后题答案解析

绪论 1、试分析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 答:现代化学工业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害危险物质;第二,生产工艺参数苛刻;第三,生产规模大型化;第四,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2、什么是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什么是环保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环保八项制度指“三同时”制度;环境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什么是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 答: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安全工作。 第一篇化工环境保护技术 概述 1、简述化工环境污染的种类。 答:化工环境污染的种类,按污染物质的性质可分为无机化工污染和有机化工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废水及废渣。 2、简述化工环境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化工污染的防治;第二,环境质量评价;第三,化工环境系统工程。 3、简述花红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答:化工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化工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及产品。可能的原因是化学反应不完全;原料不纯;物料泄漏;产品使用不当及其废弃物。(二)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有燃烧过程;冷却水;副反应和副产品;生产事故造成的化工污染。 第一章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1、衡量水污染的主要指标及其基本定义。 答:常用的水污染指标有: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饱和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20度,经过一定天数讲解每升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量,常用单位mg/L,常以5日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化学需氧量(COD),表示用强氧化剂把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相当氧量;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时所消耗的氧量;总有机碳(TOC),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以碳含量表示;悬浮物(SS),水样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PH;有毒物质,表示水中所含对生物有害物质的含量;大肠杆菌群数,指每升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目。 2、试叙述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 答:化工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首先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防止废水外排,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 3、简述废水分级处理的主要内容。 答:废水处理深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分离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胶状物、浮油或重油等,可以采用栅网过滤、自然沉淀、上浮、隔油等方法。二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溶解物和部分胶状的污染物,用以减少废水的BOD和COD,通常采用生物化学法处理,这是含有机物废水处理的主体部分。三级处理主要是去除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中溶解的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和化学氧

《环保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

《环保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A.1972 B.1973 C.1974 D.1975 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D.26-28度 7.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8.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降水。 A.5.6 B.5.8 C.4.3 D.4.6 9.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制订的《田律》。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 A.唐朝 B.明朝 C.秦朝 D.清朝 1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11.中国“植树节”是每年的()。 A.2月12日 B.3月12日 C.4月12日 D.5月12日 1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的首都。() A.泰国 B.瑞士 C.肯尼亚 D.美国 13.酸雨是指pH值的大气降水。() A.>5.6 B.>7 C.<5.6 D.<7 14.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A.蓝鲸 B.长颈鹿 C.非洲象 D.鲨鱼 15.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在()。 A.俄罗斯 B.朝鲜 C.日本 D.中国 16.( B )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A.森林 B.湿地 C.海洋 D.草原 17.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是()。 A.大象 B.老虎 C.藏羚羊 D.金丝猴 18.汽车尾气是全球范围最严重的污染源()。 A.铬 B.铅 C.锌 D.铬 19.不属于清洁能源。() A.沼气 B.太阳能 C.煤炭 D.风力 20.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了,联合国因此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 A.40亿 B.50亿 C.60亿 D.70亿 21.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D.工作 22.1991年在中国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 A.二十一世纪议程 B.北京宣言 C.生物多样性公约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3.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统称为()。 A.环境系统 B.环境认证 C.环境质量 D.环境标准 24.发生于1993年5月5日的我国西北特大()就是与草场被破坏、土地沙化有直接关系,给西北几个省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A.地震 B.沙尘暴 C.水灾 D.火灾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参考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1 (第一章~第三章) 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参教材第2-7页) 答:1、环境:广义的环境一般来说是指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是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狭义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环境。 2、农业环境: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农业环境可以由两部分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如下: (1)大气环境。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吸收空气中的CO ,借助于叶片中的叶 2 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共给植物生长。而植物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到大气层中。 产生O 2 (2)水体环境。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可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确实很少,今年由于农业的发展,水体污染严重,污染物质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合物及污染物两大类。 (3)土壤资源环境。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也不断下降,主要有: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土壤污染问题。 (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 2、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参教材第8-9页) 答: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污水灌溉。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只能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2)土壤退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赵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使施用量不断增加,是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对环境及农业的污染。 (3)农药污染。农药是人为投放到环境中数量最大的有毒物质,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农药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十大公害之一。 (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 (5)焚烧秸秆。 (6)社区—庭院垃圾。 (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过量使用氮肥使蔬菜体内的硝酸盐超标,人使用后硝态氮在人体消化道内转化为毒性很大的亚硝酸盐,对人危害极大,尤其是婴儿更容易中毒。 (8)乡镇企业污染。 (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 (10)非农业占地。 3、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是什么?(参教材第10-13页) 答:1、自然资源的分类: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