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总体而言,这类文章和专著尚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展开。在开展深入研究之前,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的分布及其特点的调查,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资料实在太丰富。本文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做了一个初步调查,统计出了其在各地的分布,各家族进士数量、甲第、任官等诸多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正如前面讲到的,本课题涉及人物及资料太多,而某些人物的关键资料又缺失,使得本文在

统计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尚待方家指正。

1[明]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七,《送陆君世明教谕青田叙》。

2[明]郎瑛:《七修类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210页。

3关文发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63页。

4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1年。

5曹国庆:《明代江西科第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的作用》,《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一地域分布统计

1.所据资料说明:本文是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依据明代各科考试录(包括《登科录》、《会试录》、《进士履历》、《同年序齿录》等)1、明代焦竑编《国朝献徵录》(简称《献徵录》)、清初盛子邺编《类姓登科考》,并以雍乾时期的各省地方志及其它相关史料作为参考。

各朝考试录中的《登科录》、《同年序齿录》、《履历便览》等,记载了每位进士的曾祖、祖、父、兄弟甚至儿子的名字、出身与历官情况,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献征录》中收集了万历中期以前的各种人物传记资料,其中进士近二千四百位,相关墓志、圹志、神道碑铭等1180余份,行状、行实等170余份,传记900余份,为我们研究人物的家世、履历等提供了十分翔实的原始资料。

这里重点提一下《类姓登科考》的情况。该书为清初盛子邺所编,以韵为目,依姓归类,收集了自洪武四年至崇祯十六年几乎所有的进士,记载其朝榜甲次、籍贯,位至显要者则列举其官爵赠谥。尤为可贵的是,该书还利用了《登科录》等资料,考证出了相当部分进士之间的血亲关系,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线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考证并不完全,而且其中有些信息还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卷二:“钱喜起浙江仁和县人,若赓子,二甲,三代进士。”[子226-434页1实际上钱喜起与钱若庚没有任何关系。喜起一家是三代进士不误,但他是仁和县人,《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载其“祖立,嘉靖乙丑进士,广西副使……;父养廉,万历己丑进士,吏部员外……;本生父养度,刑部主事”,则钱立、钱养廉和钱喜起为一家族。而钱若庚是鄞县人,见同卷:“钱敬忠浙江鄞县人,若赓子,天启壬戌二甲。”[子226-433页]又:“钱肃乐浙江鄞县人,丁丑二甲,若赓孙。”[子226-434页]据此,钱若庚、钱敬忠和钱肃乐为一进士。《类姓登科考》张冠李戴,误将二者混为一谈。

再如卷一:“孙如洵浙江余姚县人,癸丑二甲,燧子。”[子226-423页]“燧子”误。据《献徵录》和《登科录》的记载,孙如洵是孙鑨的儿子,孙鑨是孙陞的长子,孙陞是孙燧的季子,则如洵为孙燧之曾孙。与孙如游为从兄弟,而同页记载:“孙如游浙江余姚县人,三甲,燧曾孙。”不误。

卷三:“郭鎜山西高平县人,鋆弟,同胞三进士,三甲,庶吉士,南京工部右侍郎。”[子226-698上]同页载“郭鉴山西高平县人,二甲,鋆弟,兄弟同榜”。其实三人并非同胞,而是是叔伯兄弟,见《献徵录》所载《郭公鎜墓志》:“郭氏……质知光州,生定,…定七子,以长子鋆贵赠官。次子城,判安州,生銮及公。……公与从弟鉴又同年举进士,鉴副使,而公为侍郎。”[卷五十三,第2250页]

此外,该书还存在错简等其他诸多问题,本文在使用时,做了必要的考证。

2.统计数据:

我们确定是否同一家族的标准,是看有没有确切的材料证明他们之间的直系亲属关系。对于有些籍贯相同、姓名相近的进士,尽管很有可能出自同一家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我们未将其采入统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有些家族历经迁徙,后代落户于其他府县,则别为一个家族。怎样的家族才能算作是进士家族呢?目前学界尚无确定的说法,本文也只是采用一个大致的标准。据我们统计,明代全国一门二进士以上的家族达到1595户,而三进士以上的仅399户,因此本文把一门三进士作为进士家族的标准,这样处理,既便于操作,又不失代表性。

1本文所使用的试录主要来自台湾学生书局版《明代登科录汇编》、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及天一阁藏本。

经我们细致统计与考证,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共有399户(见文末附表1)。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 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1:

表一:各省进士总数与家族总数排名对照表

直、省总数/排位家族/排位直、省总数/排位家族/排位南直隶4283/1 78/2 四川1369/9 21/8

浙江3704/ 82/1 山西1206/10 19/9

江西3023/ 36/4 陕西1002/11 1 8/10 福建2382/4 39/3 广东876/12 4/12 北直隶1771/ 22/7 广西195/13 1/13

山东1746/6 29/6 云南120/14 1/1 3 河南1608/ 1 8/10 贵州32/15 0/15

湖广1503/8 31/5

1依据吴宣德全国进士地理分布统计数字制表,见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册。

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是明代的进士大省,四省进士总数超过全国的一半,在进士家族排名上,同样占据着前四的位置,而其比例则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强。其中南直隶、浙江两省共158户进士家族,占到全国的42%,超过其进士总数在全国的比例(32%)10个百分点。

从各府情况来看,产生10户以上进士家族的府有:南直隶苏州府26户、常州府19户,浙江绍兴府24户、嘉兴府19户,陕西西安府15户,福建福州府10、兴化府11、泉州府12户,江西吉安府11户、南昌府13户,湖广黄州府11户,山东青州府10户。以上12府总计1 81户,约占全国46%强。

从县的分布情况看,拥有6户以上进士家族的县有浙江余姚10户、山阴6户、会稽6户、秀水6户、平湖6户,南直隶武进10户、吴江6户、华亭6户,福建莆田11户、晋江9户、闽县6户。其中以福建莆田为最。以上诸府县都是盛产进士的地区,这充分说明,在进士总量占优势的地区,更容易产生进士家族。

从单个家族中进士人数来看:全国一门10人以上的进士巨族有8户,分别是山东新城王氏,总共14人;北直隶任丘边氏,总共12人;浙江余姚孙氏10(另有武进士2)人,秀水项氏11人,浙江乌程闵氏11人,鄞县陈氏10人;南直隶吴江吴氏11人;四川巴县刘氏10人。9进士的4户:浙江平湖陆氏,陕西渭南南氏,南直隶武进吴氏、宜兴吴氏。8人进士的3户:浙江会稽的陶氏,江西安福的伍氏,福建闽县的林氏。7人进士的5户:浙江慈溪冯氏,四川新都杨氏,湖广麻城刘氏,南直隶金坛周氏、武进陆氏。6进士的15户:浙江仁和江氏、平湖屠氏、仙居应氏,山东临朐冯氏,南直隶太仓州王氏、兴化李氏、吴江沈氏,福建长乐陈氏、莆田柯氏、莆田方氏、惠安张氏、南安洪氏、晋江史氏,江西安福彭氏、铅山费氏。

在这些进士家族中,有的家族历经数代而不绝,其影响力更为深远,因此我们又对三代以上的进士家族做了一个统计(见文末附表2):一门三代以上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

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浙江绍兴府15户、嘉兴府13户,南直隶常州府11户、苏州府9户,江西吉安府9户,山西平阳府9户,是全国最为集中的地区。以县计,浙江余姚6户、平湖5户,南直隶武进5户,江西安福5户,福建莆田5户,为全国之最。

二明代进士家族的几点规律

从以上数据看,明代进士家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东南一带科举比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浙江和南直隶两处,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在科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此也培育出了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进士家族,余姚孙氏、吴江吴氏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北方也出了诸如新城王氏、任丘边氏这样的大族,但从总体数量还是从其历官情况上看,北方是远远比不上南方的。

第二,进士家族的考生取中巍科的比例特别高。出自以上家族的进士总数为1466人,不到全国进士总量的百分之六,但其中状元18人,榜眼22人,探花13人,约占全国鼎甲人数的百分之二十。此外还有解元20人,会元7人,传胪10人,庶吉士78人等等。其巍科比例之高,远非寻常出身的进士所能比。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具有智力测验性质1,从技术层面看,进士家族因为有前人的应试经验,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在考试技巧方面,都可能比一般人高出一筹,从而在应举时占尽优势。例如浙江临海秦文,56岁即致仕归家,“杜门谢客,足迹不及公府,日惟教养子弟,波及乡之后进焉”,侄子鸣夏、鸣雷从其学,“授以家学,不烦而成”2,后来鸣夏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而鸣雷更是高中状元,官至尚书。其前代若身居要职,其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居正家族。张嗣修于万历五年参加廷试,时张居正已位居首辅,“于是假其柄于四维,而詹事申时行使所知以嗣修卷上之,四维已次名二甲第一矣。既进御,上启姓名,则简拔嗣修一甲第二人,而召先生曰:…无以报先生功,贵先生之子孙以少报耳?”3,且不说下属考官暗献殷勤,就连皇帝也公开舞弊,直接把榜眼奖赏给了张家。下科又亲赐张懋修状元,敬修二甲前列。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智商的遗传性和家族聚居性,但与此相比,显得更为次要。

第三,明代的高级官员多出自进士家族。出自这些家族的阁臣共32人,几近明代总数(约170人)的五分之一;尚书出自以上家族的则更是多达175人。一门两阁臣如安福彭华、彭时兄弟,南充陈以勤、陈于陛父子;一门五尚书如闽县林瀚家族,一门四尚书如灵宝许进家族,一门三尚书如吴江吴洪家族、乌程闵硅家族等。其他官都御史、侍郎、总督、巡抚等

等要职者,数量更为可观。可以说,这些进士家族构成了明代高层官员来源的主体,对明代的政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的出现,与前一特点有关。明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4,进士家族出身者既在巍科中占尽优势,势必也会在选官任职时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此外,在地方官行取、京官推升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援引的关系,那些有家族背景、关系复杂的进士官员,获取升迁的机会毫要比一般的官员高出许多。

从进士家族的形成原因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考试必须以教育为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其考试成绩往往更为突出,家族也是如此。

1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第218页

2《献徵录》卷三十六,张凤翼撰《秦公鸣雷行状》,第1506页。

3《献徵录》卷十七,王世贞撰《张公居正传》,第647页。

4《明史·选举二》。

一些家族世代以家学相传,绵延不绝。比如江西安福县伍氏,“安成擅《春秋》,伍尤正传”1,世代都以《春秋》经起家。洪武四年,伍洪即以《春秋》考中传胪;其后伍希渊于天顺八年会试,中《春秋》房第一;希渊子伍符于成化己卯乡试,又中《春秋》第一。又如四川富顺县陈氏,以《礼》经世其家。在这样的经学世家中,由于耳濡目染,对于其子弟来说,熟练地掌握经书要义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而在科举考试中游刃有余。进士家族内部的学风兴盛,父子兄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比如浙江鄞县陈氏家族,杨守陈与守阯、守随等年纪相当,在家时即自相师友,2共同成材。后守阯荣登榜眼,教育弟子更为用力,“布政(守隅)而下,皆公所启迪者,东南文献,于斯为盛”3。

北方和边远地区能出现比较大的进士家族,更显示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比如陕西渭南氏家族,第一代进士南大吉致仕归家后,构筑书院,亲自讲授4,他的弟弟逢吉受其教育,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山西副使。逢吉致仕后,“又建姜泉书院,收训其子姓门人,接引后学如弗及”5。在前代进士孜孜不倦的教育下,南氏后代陆续又有七人考中进士。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子孙兄弟之间相互竞争,共同促进。如浙江余姚陈觐还是国子生时,看到两个兄长陈墀、陈陞同时考中进士(嘉靖二十年榜),“益自奋厉,折节读古人书”6,终于嘉靖三十八年登第成进士。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是,进士家族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从生员、举人到进士,由县城、省城到京城,漫漫征途,需要路费以及生活、学习、考试等费用,统计起来是个不小的

数目,而家庭或者家族是这些费用的主要供给者。

科举社会是个倒金字塔形结构,一个进士下面,是众多的举人、生员,在进士家族中也是如此。因此,维持其子孙长期应考,对于任何家庭或家族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办得到的。进士家族是如何达到这个经济水平的呢?

从一些家谱和进士履历来看,进士家族的前身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代有足够积累的家族。世代官宦之家是可以的,高官家庭自不必说,一些低级官员的家庭通过数代的努力,也能达到这一水平。例如陕西华州东思恭,其高祖良惠在元代做过总管,入明后,其父东昇历官县丞,是一个小官宦之家,思恭四兄弟就有三个考中进士,家业应该比较殷实。或者由数代业农、经商或者其他方式成为富户,再转而业儒,成为诗书之家。例如江西安福伍氏“家富丁繁”,洪性中在明初被选为粮长,“总邑赋输于应天”7,足见伍氏在安福富甲一方,之后其子伍洪以《春秋》相传,子孙纷纷以本经考取功名。四川南充的陈以勤家族,“有兴祖者,当元至正间,为公八世祖。兴祖生思诚,思诚生文质,文质生平,皆受农”8。历数代农耕积累之后,陈家才有能力供子弟读书应举。“平生纪,以儒为博士弟子。纪子衡,贡生,为训导。衡子信,贡生,皆室于蒲氏,以《礼》经世其家”。经陈纪、陈衡、陈信三代的文化积累,陈氏已经完全转变成为诗书之家。自陈信之子大道开始,三代人接连考中进士。

1《献徵录》卷一百一,林俊撰《伍公希渊墓表》,第4491页。

2《献徵录》卷六十八,《杨守随传》,第2957页。

3《献徵录》卷卷二十七,李东阳撰《杨公守阯神道碑铭》,第1146页。

4《献徵录》卷八十五,《绍兴府知府南大吉传》,第3609页。

5《献徵录》卷九十七,马自强《南公逢吉志铭》,第4266页。

6《献徵录》卷一百二,张时彻《陈君觐墓志铭》,第4566页。

7《献徵录》卷八十三,李时勉《安福伍洪传》,第3515页。

8《献徵录》卷十七,许国《谥文端松谷陈公以勤墓志铭》,第631页。

9《献徵录》卷八十四,黄云《张参政穆行状》,第3556页。

第二种是前代没有足够积累的家族。这类家族一般会在兄弟之间进行分工,其中一人事农业、商业活动,资助其他兄弟或下一代参加科举考试,以达到整个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南直隶昆山张穆家族,张穆兄弟四人(稹、穆、和、种)都很有才华,但因为经济原因,长兄张稹作出了牺牲,“以父命从农业,资公等学”9,后张穆与张和兄弟同登正统四年榜进士:张种也由科举出身仕至濮州判官。浙江鄞县的戴■家族则更有意思。在兄弟五人中,戴■最幼,但赚钱养家的担子却落在他的身上,“伯仲皆业儒,乃属公治贾事”1。在资助兄长纷

纷登第后,家族已经没有经济压力了,于是戴■也发奋努力,在嘉靖十四年考中进士。

自产生第一代进士之后,该家族的经济、文化水平一般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迅速转变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一方面,第一代进士会用个人收入反哺家族,在家乡大量购置田地,为后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为后代子孙营造一个比较优越的学习条件,甚至亲自传道授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从而促进了该家族在科举社会的竞争力。例如,南直隶太仓州王世贞家族,第一代进士王倬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尝置义田千亩赡族人”,王世贞“复以膏腴益之”2;北直隶任丘邝氏,第一代进士邝璠致仕归家后,“建阿陵书院,日课群从”3;陕西陇州阎氏,第一代进士阎仲实“所储书至万余卷,为书院,建崇经阁贮之,增建堂斋,延师择徒,慨然以作人善俗为己任”4,等等。有些没落的前代望族,也通过培养进士的途径得以重振家势,比如浙江平湖屠氏,“历元为巨室,明初被籍没”,经过六代的沉寂,屠勋于成化五年考中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始以科举昌大其家”,六个儿子中有三人成进士。其中应埙秉承父训,对下一代“躬自讲授,穷昼夜,孳孳弗怠,盖俱欲教育为闻人”5,又培养出了一大批贡生、举人和进士。

附表1.全国进士家族分省、府统计总表

1《献徵录》卷五十一,张时彻《戴公■墓志铭》,第2184页。

2《献徵录》卷四十五,王锡爵《王公世贞神道碑》,第1900页。

3《献徵录》卷八十七,费宏《邝公璠墓表》,第3725页。

4《献徵录》卷九十二,杨一清《河南右参政阎公仲实墓志》,第3978页。5《献徵录》卷八十八,屠应埈《伯兄九峰公应埙行状》,第3816页。

附表2.全国一门三代以上进士家族统计总表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臣明弘治3/2/77《索》71《碑》437李初元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陈周政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罗心朴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李沂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王曰俞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会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侯度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龚士模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侯於蓟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易周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张师元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陈怀玉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王凤鸣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陈跻敬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侯圻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白濬铣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蔡镇藩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黄世泽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 史学争鸣 SHIXUEZHENGMING ……………………………………………………………………………………………………………………………………………………… 设置了“善扑营”这个专门管理摔跤的组织机构,而且每当皇帝出巡或筵宴之时,都要安排“布库”之戏以娱乐助兴,也使得“布库”成为清宫当中必不可少的游艺项目,以作为对康熙“智擒鳌拜”中表现出来的果敢勇猛精神进行纪念[2]41。 三、民间摔跤运动的发展 清代除了在宫廷内设有“善扑营”而专门训练贵族青年开展摔跤运动之外,还鼓励民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摔跤运动。对于前者,人们一般称之为 “官跤”,其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者,训练目的主要在于相互之间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进行比赛,以便为王公贵族进行娱乐表演助兴。对于后者,人们一般称之为“私跤”,主要是指流行于民间草里的摔跤运动。 清代民间的摔跤运动普遍而热烈,比如清朝中后期,北京的摔跤场地遍及全城,东四、西四、月坛、日坛、天桥等处都是摔跤高手聚集的地方,俗称“跤窝子”。在这些地方进行摔跤表演的,一般都是一些“业余选手”,主要通过摔跤运动的形式进行卖艺以养家糊口。其中,北京的天桥是一个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平民市场。“天桥” 顾名思义,指的是“天子之桥”,其最初是一座汉白玉筑的单孔高拱桥,是专门供帝王们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祀农的御路,清康 熙年间,天桥四周逐渐出现了民间市场的雏形,许多表演杂技、武术、摔跤、戏法和说书的地摊迅速出现了。在此当中,摔跤是最为热闹和最为火爆的表演项目之一。由于早期清朝统治者崇尚武功,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建立了“善扑营”,专门选拔训练优秀跤手拱卫京畿,而到清朝末期,“善扑营”的扑户,也就是摔跤手便逐渐流落于民间,开设跤馆或街头卖艺。这样,北京天桥市场、天津“三不管”等地便逐渐成为摔跤卖艺最为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初,在天桥专业撂地摔跤的应首推沈三、宝三,而他们都是清朝“善扑营”头等扑户宛永顺的传人。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宝三的撂地表演可谓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其逐渐形成了具有天桥独有特色、 一枝独秀的“宝三跤场”[3]38 。这样,历经风风雨雨的摔跤运动,融合 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跤手当中的长处而渐次得到发展,也最终使这一民间技艺蕴含着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 ].体育文化导刊,2008(6).[2]徐玉良.清代满族摔跤的兴起及对中国摔跤形成的贡献[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5). [3]李国安.我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史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清人钱大昕曾说过:“《江西通志·选举门》载元时进士题名,皆诞 妄不足信”[1]372 ,他的《元进士考》首次在《嘉定钱大昕全集》中披露,其 中悉数抄录《江西通志》中元历科乡试、会试进士名录,并作了一些考证研究,但遗憾没有完成。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两种〈三场文选〉中所见元代科举人物名录———兼说钱大昕〈元进士考〉》[2]370 一文认为,钱大昕生前未能全部见到《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以下简称《三场文选》 )是影响考证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直到现在,学界对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考察仍没有推进。《三场文选》是现存元代最珍贵的科举文献,国内仅有残本,完整本保存在日本内阁文库。该书编者在抄录程文时,也留下了进士的名字、籍贯等,陈高华先生将其中所见进士辑为名录,本文增补,正是以此名录为基础,因篇幅有限,此名录中江西部分不单独抄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严格按照元时行政区划来考察江西行省进士,而且只关注南人。二,元代科制规定,江西乡贡南人定员22人,但事实上并非每科都足额,乡试中选者称乡贡进士。三,除去国子生生源①,会试进士一般从其贯籍之乡贡进士产生,会试失利者,必须重新参加乡试应举才能取得下一次会试资格,会试中选者称进士。 第一科(延祐元年甲寅)增补4人:李路、吴舜凯、王与玉、苏宏度说明:《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4人,进士3人分别是“第十五名杨晋孙,字南叟,临江人。第三十二名李路,字遵道,瑞州上高县人。第三十四名杨景行,字贤可,吉安路太和州人”。其中杨晋孙 和杨景行出现在 《三场文选》乡贡进士中。李路是进士,当是前一年乡贡进士。李路乡贡进士身份还可以依据《宋元科举题名录》[3] 确认,该 名录有《延祐甲寅科江西乡试录》一卷,该卷是苏宏度抄录李丙奎等八人乡试《石鼓赋》的八篇文章。据钱大昕《潜研堂集》诗续集卷一《箨石詹事招同覃溪学士、白华侍读、习庵中允鱼门吏部、梦谷耳山两刑部,集木鸡斋观元延祐甲寅乡试 〈石鼓赋〉卷真迹》可知,他看过此卷赋,诗中夹注,云:“试官出题良有以英才入彀,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尔。”下有小注“李炳奎、徐汝士、王与玉、陈祖义、李路、罗曾、吴舜凯、苏宏度凡八人合一卷,皆苏所书也。”这八人是乡贡进士无疑,李炳奎、徐汝士、陈祖义、罗曾也都在《三场文选》乡贡名单中。钱大昕“廿二人今之存者八篇”是据元科制江西定员22人所说,其实元儒吴澄《大元将仕郎南丰州判官萧君墓志铭》说得明白,是科只选中了18 人,“校文者争之,一二达官临之亦务宽厚,欲备其名数,卒不能夺吏议,于是与选止十有八人,而吉安一路居其六。明年会试京师,六人之中擢第者三,杨景行、 罗曾、萧立夫也”[4]15册533。吴澄所说吉安一路6人当为杨景行、罗曾、萧立夫、邹文、王与玉、苏宏度,后三者皆于会试落第。这样,是科18名乡贡进士人名全部可知。《江西通志》录是科乡贡进士49人, 显然大误。第二科(延祐四年丁巳)增补5人:虞槃、黄常、朱元会、陈植、熊良辅 说明: 《三场文选》录是科江西乡贡进士11人,不录会试江西人员。据吴澄《题延祐丁巳诸贡士诗》“江西省试士,与选者二十有一 人”[4]14册524 可知,是科选士21人。虞槃,有虞集《亡弟嘉鱼大夫仲常虞借助原始文献材料,对元代《类编历举三场文选》中所见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名单进行增补,这一工作将有助于了 解元代江西乡贡进士的面貌,也使人认识江西地方志记载元代科目存在的问题。 元朝《类编历举三场文选》江西乡贡进士元朝江西行省前七科乡贡进士人名增补 □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超 摘要关键词37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52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52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7-21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以下是: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韩应龙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孙升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吴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95名 李玑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赵贞吉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敖铣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郭朴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任瀛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沈宏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骆文盛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尹台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康大和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李学颜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士出身 许谷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1名

2019届甘肃省白银市学科基地命制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甘肃省白银市学科基地命制 2019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 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 2.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 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 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 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 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度。材料的信息说明明朝时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逐渐减少, 而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里体现出科举制度逐渐脱离了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僵化问题,不是平民弃儒从商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选官程序的不公正,故B项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入官渠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蜀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更名云安县;宋置云安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称云阳县;清沿之。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解放,先后隶属万县专区、地区、万县市,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市管辖。 云阳县在唐朝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出过一个文科状元李远。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云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现将这7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云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从春明正统1/3/34《索》1543《碑》199王彦奇明弘治3/2/70《索》181《碑》436 黄封明嘉靖20/3/123《索》1555《碑》744 云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海鼇清同治7/2/42《索》2009《题》1067胡瀛涛清光绪2/2/118《索》1732《题》1122甘作赓清光绪18/3/94《索》1523《题》1250李肇律清光绪29/3/59《索》1269《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6日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置临江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为纪念州人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赐临州为忠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忠州为南宾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南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1265)升为咸淳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县临江县入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忠州建制,改忠州为忠县。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属万县专区,1997年3月14日后隶属重庆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忠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0名。现将这23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忠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周琳明天顺1/3/144《索》2196《碑》273陈瑞明成化14/3/131《索》2091《碑》377李允明弘治6/3/38《索》1236《碑》455谢表明弘治15/3/149《索》124《碑》509 黄应中明嘉靖11/2/47《索》1526《碑》681陈策明嘉靖11/3/27《索》2175《碑》684 田登年明嘉靖38/3/100《索》1870《碑》848罗青霄明嘉靖41/3/79《索》1905《碑》863 周希毕明嘉靖44/3/280《索》2216《碑》889郑皋明万历2/3/25《索》2372《碑》942 任道学明万历14/3/256《索》715《碑》1019田一甲明万历29/3/52《索》1869《碑》1095高倬明天启5/3/126《索》35《碑》1238 忠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成文运清康熙36/3/92《索》1829《题》252李国凤清康熙36/3/95《索》1306《题》252 杜薰清康熙52/3/82《索》1610《题》315杜煜清雍正8/3/111《索》1614《题》387 邹锡彤清乾隆1/3/193《索》1614《题》421杜鹤翱清乾隆2/3/27《索》1611《题》430 贺鹤云清道光6/3/69《索》1649《题》847秦时英清道光24/3/63《索》1824《题》943 何荣楠清光绪6/3/26《索》688《题》1160秦家穆清光绪16/2/125《索》1820《题》1227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0日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总体而言,这类文章和专著尚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展开。在开展深入研究之前,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的分布及其特点的调查,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资料实在太丰富。本文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做了一个初步调查,统计出了其在各地的分布,各家族进士数量、甲第、任官等诸多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正如前面讲到的,本课题涉及人物及资料太多,而某些人物的关键资料又缺失,使得本文在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 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 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 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 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 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 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 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 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 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 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 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03+17名,泸州有46+2名,居全川第四位。 1303+17中的“17”和46+2中的“2”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泸州有2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下面将泸州在明朝的46名文科进士及2名特科人员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祥明洪武30春/3/20 《索》1268《碑》63张骏明永乐19/2/27《索》517《碑》158 何志明永乐22/2/26《索》678《碑》170谭善明宣德2/3/34《索》100《碑》181 张濬明正统1/2/26《索》461《碑》196张澜明正统7/2/11《索》469《碑》208 邓顺明景泰2/3/57《索》596《碑》234王智明景泰2/3/96《索》329《碑》240 翁经明景泰5/3/42《索》2292《碑》252卢茂明天顺1/3/13《索》1877《碑》267 晏文显明天顺1/3/118《索》1877《碑》272庞常明成化2/2/64《索》6《碑》324 刘长春明成化5/3/96《索》2039《碑》330李复贞明成化8/3/111《索》1248《碑》345 陈绶明成化11/2/36《索》2106《碑》351孙轲明成化11/3/35《索》573《碑》356 谭溥明成化14/3/190《索》98《碑》380晏辙明成化17/2/37《索》1878《碑》385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原文地址: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上)作者:古文獻學習_王紅序号名录年份版本馆藏地1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艺海珠尘》本2洪武四年会试纪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3洪武十八年会试录1385钞本,版本年代不明,不同于一般的会试录摘录自《汇编》的《皇明进士登科考》4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1400明陈迪等编,明乌丝栏本国图、《汇编》(清钞本)、上图(清钞本)5建文二年会试录"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Verdana, 宋体, sans-serif; line-height: 18px; border-color: windowtext; border-bottom-width: 1pt;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width: 150pt; border-right-width: 1pt; border-right-style: soli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建文二年会试录1400清钞本国图、《汇编》6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1411明刻本上图7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1412明永乐刻本《汇编》、南图8永乐十三年会试录1415明嘉靖十一年礼部刻本上图9宣德五年进士登科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0宣德五年进士会试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1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国图(清黄宗彝跋)、《中国科举录汇编》12宣德八年会试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3正统元年进

明代广东进士表(1)

明代广东进士表 宋长琨 姓名县份及第 年号 年份甲第名次 府(罗定 州归入 肇庆府; 连州归 入广州) 何子海番禺洪武四年三甲93 广州陈玄东莞洪武四年三甲38 广州梁临新会洪武四年三甲9 广州梁安高要洪武四年三甲69 肇庆张寿龄保昌洪武四年三甲23 南雄陈绶南海洪武十八年二甲28 广州劳士宽南海洪武十八年二甲106 广州张观南海洪武十八年三甲49 广州朱革庆南海洪武十八年三甲128 广州姚观文南海洪武十八年三甲144 广州周尚文香山洪武十八年三甲130 广州戴云连州洪武十八年三甲158 广州李文善高要洪武十八年三甲36 肇庆谭彦芳高要洪武十八年三甲101 肇庆卫善初四会洪武十八年三甲45 肇庆陈迪四会洪武十八年三甲143 肇庆黄敬中曲江洪武十八年三甲54 韶州甘友信保昌洪武十八年三甲109 南雄蔡福南海阳洪武十八年三甲 3 潮州林逊潮阳洪武十八年三甲176 潮州黄子平茂名洪武十八年二甲26 高州林昶吴川洪武十八年三甲83 高州林宗浦徐闻洪武十八年三甲113 雷州顾諟吴川洪武十八年高州郑镕吴川洪武十八年高州廖谟海康洪武十八年雷州米稚清远洪武二十一年三甲25 广州张广扬德庆州洪武二十四年三甲 5 肇庆杨壁海阳洪武二十四年三甲10 潮州何测文昌洪武二十四年二甲11 琼州谭源番禺洪武二十七年三甲 2 广州梁熙新兴洪武二十七年三甲40 肇庆蒋资化州洪武二十七年二甲10 高州李瑹化州洪武二十七年三甲25 高州符铭琼山洪武三十年春三甲26 琼州

余存谅高要建文二年三甲62 肇庆梁成信宜建文二年二甲11 高州李仲芳南海永乐二年三甲171 广州潘帱南海永乐二年三甲172 广州罗亨信东莞永乐二年二甲84 广州翟溥福东莞永乐二年三甲229 广州孔泰初高要永乐二年三甲26 肇庆谢升高要永乐二年三甲92 肇庆梁致恭高要永乐二年三甲173 肇庆萧九成高要永乐二年三甲327 肇庆罗英高要永乐二年三甲340 肇庆冯高新兴永乐二年三甲106 肇庆张昌罗定永乐二年三甲107 肇庆陈哲曲江永乐二年三甲296 韶州邓得麟乐昌永乐二年三甲370 韶州翟彦荣归善永乐二年三甲356 惠州陈玄海阳永乐二年三甲50 潮州黄嘉海阳永乐二年三甲206 潮州陈季芳潮阳永乐二年三甲207 潮州容善茂名永乐二年三甲16 高州周益茂名永乐二年三甲71 高州李祐茂名永乐二年三甲177 高州颜宝茂名永乐二年三甲273 高州伍玉茂名永乐二年三甲282 高州吴志盛茂名永乐二年三甲316 高州张贞茂名永乐二年三甲324 高州梁瑶化州永乐二年三甲264 高州黄本固海康永乐二年三甲72 雷州吴谦海康永乐二年三甲113 雷州林现海康永乐二年三甲223 雷州林文亨海康永乐二年三甲313 雷州陈颖合浦永乐二年三甲123 廉州林森合浦永乐二年三甲125 廉州周英合浦永乐二年三甲312 廉州唐舟琼山永乐二年三甲85 琼州陆普任琼山永乐二年三甲275 琼州石祐琼山永乐二年三甲347 琼州洪溥澄迈永乐二年三甲221 琼州陈日新高要永乐四年三甲84 肇庆陈道同四会永乐四年三甲8 肇庆黎常新兴永乐四年三甲63 肇庆梁智德庆州永乐四年二甲20 肇庆黄斌曲江永乐四年三甲47 韶州周岐後博罗永乐四年三甲22 惠州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 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 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 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 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 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 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 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 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充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战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秦灭巴、蜀,建巴郡,(郡治在江州县(后改巴县,即今重庆市市中区),下设阆中县。西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的殊功,于纪信故里,析阆中县置安汉县,隶益州、属巴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北宋属成都府路果州,南宋属潼川路顺庆府;明属四川布政使司顺庆府;清属四川省顺庆府;民国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元年(1911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府直管县;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属川北行署区南充市,1950年复设南充县,1952年属南充专区,1968年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地级南充市,原南充县改为高坪区。 南充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据本人对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的查找得知,在明朝就有文科进士7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1名。 现将这明朝73名进士和清朝11明进士的科甲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南充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庞壎明永乐2/3/241《索》5《碑》92范循明永乐13/3/67《索》1421《碑》131 何琛明正统10/3/74《索》669《碑》221张永明景泰2/2/10《索》455《碑》231 冯孜明天顺1/2/85《索》1058《碑》265任弘明成化14/3/57《索》711《碑》373 王孝忠明弘治9/3/18《索》286《碑》471张惟明弘治9/3/51《索》534《碑》472 程云鹏明弘治15/2/54《索》879《碑》500王楝明正德3/2/29《索》291《碑》530 张以庄明正德3/3/30《索》452《碑》536王珮明正德3/3/91《索》213《碑》539 柳稷明正德3/3/155《索》1754《碑》543王度明正德3/3/180《索》185《碑》544 杜杲明正德6/2/67《索》1612《碑》550罗方明正德6/3/56《索》1895《碑》556 罗玉明正德6/3/173《索》1896《碑》562韩世英明正德9/2/25《索》1498《碑》566 史麟明正德9/3/234《索》1801《碑》584陈大道明正德12/3/72《索》2134《碑》596 任佃明正德12/3/75《索》713《碑》597母德纯明正德12/3/168《索》2257《碑》601张芊明正德12/3/223《索》489《碑》604王朝用明正德16/3/155《索》294《碑》618 杨琰明正德16/3/194《索》1664《碑》620杨丽明嘉靖2/2/105《索》1659《碑》628 杨顺明明嘉靖5/2/77《索》1666《碑》649任瀚明嘉靖8/2/3《索》715《碑》661 王养正明嘉靖8/2/60《索》325《碑》664王廷明嘉靖11/2/8《索》206《碑》679 文衡明嘉靖11/2/80《索》75《碑》683王继宗明嘉靖11/3/28《索》226《碑》684 谯孟龙明嘉靖14/2/22《索》88《碑》698王遵明嘉靖14/3/28《索》266《碑》703 杨子臣明嘉靖14/3/127《索》1664《碑》708仁良明嘉靖17/3/13《索》714《碑》720 王之臣明嘉靖17/3/43《索》249《碑》722赵之屏明嘉靖17/3/137《索》1775《碑》727杜汝桢明嘉靖17/3/181《索》1609《碑》729戈中和明嘉靖20/2/56《索》1828《碑》736 王养浩明嘉靖20/3/2《索》325《碑》738冯荐明嘉靖20/3/58《索》1065《碑》740 马守明嘉靖20/3/105《索》1493《碑》743陈以勤明嘉靖20/3/108《索》2114《碑》743张鉴明嘉靖23/3/61《索》533《碑》757谯思明嘉靖29/3/50《索》88《碑》790 文阶明嘉靖29/3/198《索》78《碑》798杜时芳明嘉靖32/3/139《索》1613《碑》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