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3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3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3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三集错解经典

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继续这个【传统私塾教育答问】这个节目。

班主任:老师,我们班上讲的这个刚才老师说的这个扬善环节它是这样的,我们每个星期让孩子们回家去,然后落实【弟子规】,但是落实得怎么样呢?就是这一个星期以来有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家长上去说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然后就是家长当着所有的家长和孩子的面去说孩子哪个地方做得非常好。

陈老师:说自己的孩子是吧?

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

陈老师:对,这个依据就是【弟子规】里边讲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这个是理解错了,这个人指的是谁?我们仔细地去查查【弟子规】,这句话出自『泛爱众』。你从这个出处你就知道它这个“人”指的是谁,「道人善即是善」,那人指的是谁?大众,不是父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伦常的关系,五伦的关系。说到最后我们还是发现,现在传统文化这些学校、私塾没有五伦的概念,没有,都把这个孩子就当成大众了,这是错的。告诉给孩子,你看【弟子规】教给什么?告诉给孩子长大之后怎么跟大众相处?不要说人家不好,「扬人恶即是恶」,「道人善即是善」,这是对大众,所以伦常要懂,五伦里边这是指朋友,『泛爱众』是指朋友,「首孝悌」是指父母,五伦在里边。但是现在大家把这个,完全没这个意识,拿来【弟子规】他就乱用,就误会了,让家长站在台上去,“我儿子如何如何好”,这是破坏了家长的羞耻心,这此话怎讲呢?孩子是自己的,我教的,我养的,我说他好那不是夸我自己吗?大家听了之后,这个人怎么这么脸皮厚,这是过去我们那个年代都知道的,人总有羞恶之心,大家在一起,“你这孩子真不错”,你说“确实真不错,我的孩子真好”。现在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人自性里本有的羞耻之心,他就说不出来这话,犬子,过去都叫自己的孩子小子,叫犬子,就是小狗,不要当回事,所以为什么过去农村很多把那孩子起那个名字狗剩、狗蛋,为什么叫这个?从小让这个孩子谦卑、低下,是这个意思。不要傲慢,傲慢不好养活,又是金又是玉的,那个林黛玉她早死,真的是这样。所以说家长不可以傲慢,如果你们老师给了家长这么一个上台去抬高自己的这么一个机会,这错了,那是谁做的这个主张?校长,那他得要承担这个责任,将来还有个什么弊端呢?家长就会攀比,“你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我儿子”,他下来“看我闺女”,大家都比这个了,这就缺德了,缺德缺在哪?孩子都学,“家长都夸我,我更得夸自己了”。夸自己的人是好人吗?

【弟子规】教「闻誉恐」听到赞叹要感到害怕,他怎么好意思张嘴夸自己?「闻过欣」,听到别人批评我感到欣喜,我感恩别人,感到欢喜。现在是调过来的,“你不夸我,我妈妈都夸我,你算老几”。我都听到有的孩子说这话,“你们算什么,我妈妈爸爸都夸我”,一切问题都从这个夸这开始来的。所以说「道人善」不是讲对孩子,这是误会得到所以然的程度了,这误会极深了,这不可以。所以说它的流弊,他的做法都是错的,总是希望让孩子检省自己的毛病。那你说孩子会不会受打击?这些话都是西方的教学理念,哪部中国的经典里写着说孩子会受打击?你给我找出来,「父母责须顺承」,括号受打击除外,有吗?告诉给他,“批评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要敢哭”?你看这是谁教的?印祖,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打小沙弥,【印光大师文钞】里边就写两个规矩:第一个不许跑,第二个不许哭。你这样的话那打得更重,为什么?没出息,这点教训算什么。所以将来这孩子坚强、有毅力,男子汉大丈夫这算什么,屁股打烂了没关系,为的是我把毛病改了,都是这个,古来圣贤都是这么教出来的。现在一批评两句流眼泪了,就要死要活的,这就说明什么?这就说明我们讲的「父母责须顺承」没有,这六个字没人教了。现在都讲究温和的,温和吧,温和你教不出人来,你教不出真君子来。所以我们大家要听得明白,用这种教学的方法错了,增长家长和孩子傲慢习气,就这点事情家长上去说“我的孩子什么什么优点,把这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刷好了,打扫干净了”,应不应该说?不应该说,为什么?那是你的本分,有什么好说的?上去说不怕丢人吗?你把这锅碗瓢盆刷好了,刷好了刷好了呗,父母把你养这么大那得天天怎么说?那得多么赞叹自己的功德?那装不下了呢,父母的本分。孩子把这个,说这回我把这个放好了,这个杯子放好了,仰着小脸等着你夸,看都不看他,该干嘛干嘛去,越是在他期待你奖励,你夸奖的时候,你越别搭理他,你想干什么?这叫会教。你想要夸奖就给你夸奖?错了。那你说孩子那你要不夸他,不夸他怎么样?不夸他他就没信心了。你们总说夸奖能给孩子信心,哪一天到社会上没人夸他了,他真没信心了,你不就把他毁了吗?你说这道理该有多难懂?这些教法都错了,鼓励教学法,谁告诉你的?你的师承、哪部经典?你说我没老师,私淑也行,你从这个淑,「私淑弟子」,是那个淑。没见过面,以古书上的老师为老师也行,他没有啊,现在人都是发明创造,所以把学生毁掉了。你这是妈妈也是老师是不是?你听到现在有什么感受?

孩子妈妈:我感觉我全教错了,而且自己的知见全是错的,教给孩子们的也是错的。自己都没明理,然后就开始去教孩子,现在心里面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就是对不起这些孩子和这些家长。

陈老师:所以我觉得你们作为传统文化老师,也作为父母,那孩子,你们家的

孩子也受害,所以我觉得这种学术的研讨太重要了。大家就是因为不见面不谈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做正事,要务正业,老师不研究教学研究什么?所以你们也是传统文化的老师,他们也是,大家坐在一起,我们来交流这个多好。我们,包括他们都未必说得对,我们把自己的这些说法都放在桌面上,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我们有老师,我们有经典,放在上面,咱们一块来研讨,这个好。我们鼓励、赞叹这种学术交流,现在就这个没有了。我们真的不敢说自己对别人错,自赞毁他,不敢,我们是什么意思?总是看到现在教不出来孩子,而且孩子都被误导了,我们看着难过。所以很感恩你们这些家长、老师,你们到这个地方来咱们做这个交流。

孩子妈妈:老师,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比如说我的孩子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到下午就对他进行惩罚,进行教育,这是第一天;到了第二天了以后我就想,就不是第二天,有三四个小时以后我就在想,我就记住颜回的那句「不二过」了,孩子这个事情错误犯了以后三个小时以后我就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了。

陈老师:也就是说您这个孩子犯了一次错误之后您就教训他,教训他之后关于这个错误以后就不说了,您是这么理解这个「不二过」的是吧?

孩子妈妈:是,所以说就导致了我的孩子就是错误经常犯,经常当面承认,但是事情过去以后他同样还是再会去犯。

陈老师:对,这个确实是误会了,过是指过失、过错、罪过,不对的。那么「不二过」是什么意思?是指犯错误的人自己,他怎么样呢?他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那三次就不要说了,就是后不再做,真忏悔,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是指父母、老师,是指学生,犯错误的这个学生自己,他发誓这样的错误以后再也不犯了,这个叫不二过,同样错误就犯一次,以后再也不犯了。

孩子妈妈:后面还有一句,思想错就错在这里了,「不迁怒」,孩子这个错误他没有用心地去改,他自己没发心真正去忏悔,但是我就已经不管了。所以说今天孩子犯错了,到明天过去了那就不管了。

陈老师:这个迁怒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事跟别人没关系,我把这个怒火撒到别人身上去了,迁怒于人,这个是不对的。他跟这个「不二过」也没有关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孩子的这个毛病习气有好多是前世带过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了都知道,你说有的孩子爱偷东西,他也没怎么跟人学,他就会偷,前世不知道多少世他有这个习气,偷盗的习气,所以他这一世他缘分成熟了,他自己也长大了,也有自己行为能力,他就去偷,他前世带来这习气,阿赖耶识里有这个种子。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多生多劫积攒起来的习气就像冰山一角,很厚啊,那现在轮到你做他父母,你做他老师了,你要不厌其烦,偷

一回打一回,偷一回骂一回,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他不偷你还得告诉他呢,这个孩子经过十几年、二十多年,把这习气改了。所以说只教一次、只教学一次不行,真的不行,尤其是这个孩子很多习气,他是养成了很长时间了,七八年了,三四年了,你指望一两次根本教不好,所以要有耐心,家长要有耐心,老师也要有耐心。

班主任:老师,刚刚这位妈妈在讲到,每周自己的家长会在台上夸自己的孩子,这个我们有一个什么体会呢?就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孩子做这个事情,他本分没有教给他,就没有教给他这是他应该做的孝道,而是说用外界的这些鼓励,那这些孩子他以后有人夸我我就做,没人夸我我就不做。

陈老师:跟自己的孝敬没关系。

班主任:对,没有任何关系。

陈老师:换句话说跟自己的自性、本有的德行没关系。“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有表扬,没表扬不做。”你说这是不是污染?这是不是盖覆他孝敬之心?越来越少,为什么?不夸了嘛,那有什么意思!

班主任: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长了孩子的浮华。

陈老师:对。

班主任:我们看他写的日记,确实是这个孩子很浮华的,而且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家长跟老师引导错了。你比如说,老师,这个孩子在一篇日记中讲今天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起床赖床,第二个错误是今天跟妈妈顶嘴,但是下面的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对于跟妈妈顶嘴的这个问题没有讲,直接去讲起床的问题,这就是把孩子最根本的孝,他的根没有了,而是说在枝末上去下功夫。

陈老师:次第乱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次第乱了。次第就是孝,就是敬,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弟子规】四句话那就是孝,就是敬,其他的不重要,这是根。根没有,你想要有花有果不可能。他做出来花果那都是假的,骗你的。

班主任:还有就是这个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很多也是引用的这种名言警句,而且还有很多话。

陈老师:对着说,孩子说老师也说,对着说,这个确实此风不可长。你们大家听我们这些汇报,很少引经据典,我们讲了一大堆事最后用一个经典,是这么回事,经典说多了容易把人说乱了,一定要记住。所以老师讲课如果以这种方法来教,孩子满嘴都是经典,最后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他脑子是乱的,第二个生活当中的事他看不懂,因为生活中这就是个茶杯,这跟经典没关系,他永

远也想不起来「执虚器如执盈」是怎么回事。「执虚器如执盈」这六个字,说实在话我们可以给它讲一年,大家不要不相信,真的,一天一堂课,我们说讲半个小时吧,讲一年没问题,就这个「执虚器如执盈」。这里边有孝,有敬,有仁,有义,有廉耻,有信用,都在里边,你说这能讲得完吗?所以它是活的。这个东西总用经典,一下用一堆不通,一句都没通,一句通了讲一年,什么经典他都不用,就用这一句,通了。这叫什么呢?推十合一,这叫士,士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所以在中国古代谁当老师?秀才,不想做官去了,在附近有这个延聘老师来的,他去教书培养人才。所以那些秀才过去都是士,他通过世间的这些事情、万物,十在数字里是圆满,代表一切的意思,一是代表道,通过这个他能够看得出来一切的道理。所以下边那个“一”是道,是经典;上边这个“十”是事情,他让事情和这个道理他能合在一起,这样人才能够做老师。因为他读书人嘛,没有这个本事不行,我们净在这儿背这个名言警句,听了之后有什么用呢?「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就是私塾今天乱的缘故。会背会讲,那里边没有道,他不是士。

班主任:还有就是老师在给孩子写评语的时候,很多的引导不适合他这个年龄,而且很多话是很空洞的。你比如说,评语告诉孩子你要恭敬时间,珍惜时间就是恭敬时间,对于十三岁的孩子让他去恭敬时间,他体会不到那么多。

陈老师:不好理解。

班主任:对。

陈老师:不是说不对,就是不大好理解。让他从什么地方恭敬呢?【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揖深圆拜恭敬」,这全是恭敬,从这个地方站直了,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我们刚才讲的,这盖杯水不能掉在桌子上,拿起来,放得安安稳稳放回来,这就叫恭敬,那比恭敬时间具体得多,因为他恭敬时间他没有落脚点。所以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在生活当中把经典吃透了,吃透了之后给自己的儿子,给自己的闺女还有这个小学生他应对,他听得懂,从小不跟他说这些似是而非的很华美的话不说,都很实在,所以将来这孩子淳朴,如果他能够引经据典,写的文章非常华美,一定要骂他,再敢写这个就揍他,为什么?这里边有个道在。什么道呢?人最重要的不要往华美上边走,从说话到言行、到衣着、到所做的事情都要朴实,要朴实、要纯朴、要实用,不要说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事情,家里边华而不实的东西一样没有,好老师、好父母。

班主任:所以老师,整个这个日记我们看了很多,总的来说很深的体会就是没有根,没有伦常的根,没有孝顺的根,也没有说平常这些礼教、羞耻心的根都没有。

陈老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说实在话,这个是传统文化的次第,耻是最后一个,它是底线,如果这孩子连羞耻心都没有了,全都归零,是负数。我们打个比方,家长上去夸自己的孩子这就在破坏羞耻心,无论是家长还是下边他的孩子,人家这么夸,别人夸,父母夸,他在那这么听着还挺高兴,羞耻心破坏了。「闻誉恐」破坏了,你天天给他这机会。所以耻一破坏了,前边的孝、悌、忠、信、礼、义、廉都没了,耻是底线,所以羞耻心的教育很重要。为什么要打他骂他?同学们都吃饭,他在前边跪着去,为什么?培养他的羞耻心。你这是会教,你温和的教育没有这个,你家孩子没有羞耻心,为什么呢?长辈们还没吃饭,他坐那先吃,这就是没有羞耻心。不孝不以为耻,不敬不以为耻,不仁不义不以为耻,偷别的同学糖果吃,觍然,在那觍着脸在那无耻无愧,这都是家里、学校教错了,你说真是教孩子是一个大学问。我觉得你说到他的这个日记根本的问题还不在于这些,就是你们刚才提到,这个孩子你们这为什么教不了?根本的一个问题这孩子脑子里的知见太多太重,根深蒂固,这是最麻烦的,这是最最麻烦的。所以说孩子刚开始是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一开始教错了,先入为主,你要给他改,就像这一张纸,白纸,你给它彩色画画完了,你说咱们再恢复成白纸,那比在上边画可难太多了。所以说「蒙以养正」,蒙就是孩子发蒙、刚小时候,「蒙以养正」,你一开始教给他就是正的,【周易】里讲「圣功也」,你不要小看乡村里的那秀才,圣贤都是出自他们的手。你看他不做官,他是好老师。现在到哪去找士?没了。士农工商的士排头一个,一个民族的兴旺就是要有好老师,把学生都教好了,家长不会教老师会教。所以师父讲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恐怕没有教授了,中学、小学这些地方都没有老师了,一代不如一代,那怎么办?光盘教学。你不用这个方法,一千所学校一千种教法,你说孩子出来全都是,传统文化学校孩子出来也是这个,什么问题呢?经典拿在手里看不懂,误解了,老师听的话好像是有师承,其实全是误会,你说这怎么办?他们这来得还算早,这孩子教两年,刚十二,好改,你说那有的那已经教了很多年那可怎么办?我看那媒体上报道好多孩子一提传统文化头疼,他不愿意学,为什么?教错了。你们学校这学生我知道,你看这两位班主任,你们的这个学生我亲自看到,真是拿鞭子抽的,竹鞭子,鞭蒲,那父母抽,打屁股。这孩子你问他走不走?不走,你见过这样的学生吗?我是见着了,怎么打他不走,为什么?老师打我是为我好,父母打我是为我好,我要不走这条路,我这一生就堕落,就完蛋了。你说他这么小他知道这个,这不就是古人的教法吗?从古至今赶到我们这一代还这样,你父母打你你会跑吗?不会。父母打你是爱你,用这种方法让你记住,让你有羞耻心,你怎么能说一打你一骂你离家出走了呢?岂有此理,从古至今没有过。在你们这个班上我看到了,

教得好。所以说这个孩子现在回头来得及,第一件事情家长和老师要改变观念,教得要如法,不能教错了。第二个这个男生,十二岁的孩子,一定让他把过去这些知见全部放下,全部放下!不放下这可不行,为什么呢?你看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里边已经有很多的脏水、脏东西了,你想往里边倒多干净的水、矿泉水没用,为什么?它还是脏的。你要教他之前应该怎么样?先让他把这个水倒掉,刷得干干净净,一点气味都没有了,你再倒进来水、倒进来茶,它才有茶的香味。否则你往里倒茶水,它里边是污染的,你闻不到那个香味,也就是说他脑子里边是混乱的,这么多年他没白学,他都记住了,你说怎么办?所以头一件事情,社会上的话,就是你们搞直销的话叫洗脑是不是?这个话不好听,在传统文化、在佛学里这叫什么?学佛上这叫换心,让孩子换心,换掉他的观念,这个才可以,否则他脑子是乱的,一团粥。所以你们这个地方不敢教原因在这,要反复地跟大家讲,这个孩子一旦教糊涂了不好教了。

班主任:老师,我们通过看这个孩子的日记,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孩子学死了,他死在句下,比如说「话说多不如少」,跑步的时候我没说话,我就做到了这一条,他就认为我只要不说话,我就做到了「话说多不如少」,比如「宽转弯勿触棱」,我只有在遇到拐弯的时候我才能落实这句话,完全学死了。

陈老师: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老师和家长没把它理解透,所以【弟子规】我现在就腾不出时间来,课程太多,我们一定要把它从头到尾细细地、好好地讲一遍,好好讲一遍人生第一课【弟子规】。你比如说「话说多不如少」这六个字,做老师、做家长的先要理解这句话的精神所在,不是形式上说不说话,那就好了?你父母那儿正难过,「话说多不如少」,你也不过去安慰,你就不说话,这对不对呢?他这不是真是学死了嘛,「宽转弯勿触棱」是什么意思?真是像你说的没碰到拐弯的时候他就无所谓,这行不行?真到拐弯的时候他绝对触棱,他绝对做不到那个勿触棱,为什么?他不知道这六个字里跟自己的心是什么关系,他这六个字是代表一类事情,最后【弟子规】学完了是修这颗心,通过这颗心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这么回事。从小就告诉给孩子,他听得懂,你现在说这话安的是什么心?就问他,你安的什么心?他听得懂,“我讨厌他”,对了,你看你安的是嗔恨心,嗔恨心是什么?“造恶业,爸爸说的”。造恶业会怎么样?“会有恶报,我会受到痛苦,会有灾难”。那会有什么结果?“爸爸妈妈会难过,爷爷奶奶会伤心”。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他都明白了,他就想到很多,他看得懂。所以说不要小看【弟子规】里边的一字一句,微言大义要把它讲透,要把它讲活,为什么?生活是活的,你的孩子是活的,你怎么把他教死了呢?所以做老师、做家长的在生活当中要处处学。

我印象很深,原来我坐在一个人车上,这个车停在路边要下车,我说你还有个事情没做完。他说什么事情?我说你看嘛,他看半天他也没看出来。我说「冠必正纽必结」,他说我又没戴帽子你怎么说这话?我说你看你这个方向盘和车轱辘,它是歪着停在那,他也没给它正过来他就走了,他说这怎么是「冠必正」呢?我说「冠必正」是指一个精神,指一个意思,什么东西我们都给它放得规规矩矩,要正,它应该是什么样,那个就叫正。你说什么叫正?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叫正。我说你那车轱辘平时应该什么样?它肯定不是这样待着,这样待着对它那车轴、对方向盘、对轱辘都不好,它正常是应该这样待着,这就叫正,所以「冠必正」指的是一切都要正。他说这【弟子规】敢情到处都有,我说对呀,「冠必正」。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要开发孩子的悟性,你给他讲个「冠必正」,他周围的很多事情他都明白了,教得好。如果他只会戴帽子,他现在不戴帽子了,那行了,其他都是歪的,那这句话还有什么用?要看它里边的精神。我听说有的幼儿园教得很好,你看那孩子,五岁的孩子刷厕所,刷厕所上边有粪便刷不掉,这孩子自言自语说了句话,他跟周围的小同学说让老师听到了,老师告诉我,我说好,那孩子说,刷半天刷不掉,他说不但是人,他说你看有些粪便也这么执着,它就在这个池子这儿粘着,它就不下去,真难刷,它怎么这么执着。你看,你听了之后你就在那儿笑,为什么?他脑子是活的,他知道什么叫执着,他会用,他在生活当中人、事、物他看得清楚,刚五岁,这教对了,只有这样教他才能够把人世间的事情看得明白,他才能通,否则是死的。看这个看得明白,除了「冠必正」以外,只要不戴帽子的一概不知,那不是傻瓜了嘛。所以一定要把悟性教出来,所以【论语】里有一句话「不愤不启」,这是专门对老师讲的、对家长讲的。他们有人来问我,端着个盘子,新来的义工,老师,张嘴就问,“老师,这盘子放哪?”我这一看,他在家里一定是这样,被伺候大的嘛,“老师,这盘子放哪?”我就看着他,我说顶着,“啊?”我说顶着,什么意思?二十多岁的义工,这盘子放哪问我,我知道我也不告诉你,为什么?你瞅你这个废物,这么点小事都要去问人家,你长眼睛干什么用的?长嘴巴去问,干什么用的?一点自立能力都没有,什么事情都要求别人,这就是话里的精神,要自立,不要没事就张嘴去问别人,依靠别人,你不成饭桶了嘛,连个盘子你都不知道放哪,你说将来你怎么能挑家过日子?挑家过日子做不了,你还想当传统文化老师,这不是做梦吗?精神是让他自立,这是我讲话的精神,用的方法是棒喝,“顶着”,他没听说过,受到了这种呵责他明白了,这是说我太无能了,那一般的老师“我告诉你在哪”,走出去一百米给他教,那个老师错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是活的。师父那个讲课教学的方法很好,什么叫教?什么叫学?我教你学,学得很苦那就对了。所以你们的学生不能会背两句名言警句

行了,那不可以,他苦着呢,最后他能成就,老师在暗中观察他,这就对了,它是活的嘛。你看这孩子的悟性怎么样,「不愤不启」,他没有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去教他,你不要去启发他。愤是什么呢?愁苦,就是想不出来答案,他真用心学,就是不知道,在那天天琢磨这个事,好学生,天天琢磨,所以你们要会教啊,小孩子也是从小让他启发他的悟性,说这孩子悟性真高,你教对了,为什么?古法如是。古法是要,什么叫传统文化学校?把每个孩子的悟性开发出来了,说这个孩子心灵了,学什么东西他都通了,你教得正确,将来这个孩子他不是书呆子,他遇到任何问题他都能解决,推十能合一,他能成士,这是目的所在。所以说他不在那儿刻苦地去求学,不动脑子,这话没过脑子就来跟你说话,你得给他一巴掌,你说这话过脑子没有?让他养成这好习惯,人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班主任:老师,我们也发现一个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方法,就是我们也跟这两位老师交流,说你们家的孩子为什么看上去没有受过传统文化那种气味呢?他学了一年多应该有,最起码有一个样子了,为什么他身上看不到呢?我想这应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他所学的【弟子规】跟他的生活、跟他的心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陈老师:这三个一定要连在一起。经典、生活、学习的人的内心,就是他的自性,要连起来,缺一个都不行。经典是总指导原则,用文字,用语言给你说出来,生活是他每天必须要面对的,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自性,就是他这颗心要给他换了。你比如「执虚器如执盈」,教给他一种精神,叫什么呢?根本上来说,落实到人上来说,叫孝,叫敬,对于自己来说,这个身怎么修?要有起码的样子,要谨要慎,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首孝悌」完了「次谨信」,那个谨的意思,修身。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他有那个气氛,他有那个气味,他说话做事、行为举止恭恭敬敬,严谨、小心、端正,他有那个气氛。现在我们看很多学传统文化的人确实穿着唐装往那一坐,你看不出这气氛来,谨慎小心又很灵活、又很机敏都没有,他只是学到了个样子,这就没有了精神,就你说的这个气味他没有,说明他自性没通,没有通到他内心里去,他心没改,它是死的,他周围发生什么事,油瓶倒了不扶。

班主任:没反应。

陈老师:没反应。这个学他有什么用?这不是学死了吗?那怎么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不可能的嘛。你还想伺候别人,别人伺候你得了,学死了。经典呢?经典没理解,生活他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三者各是各的,分着家待着,教的时候就有问题。

班主任:那老师,就刚才像老师说的这种对孩子的启发和引导,那启发孩子的

悟性有很多老师不会,他不懂,那么对于教学老师该怎么办呢?

陈老师: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掉,你为什么没悟性?你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太重了,你自己先要有悟性,你才能够启发别人的悟性。刚才这个妈妈讲以盲导盲,错了,自己还看不见呢,你说后边带着一堆孩子你说多危险。

班主任:老师,我们还看到这个日记上爸爸给儿子的评语,前面的评语是鼓励,后面最后一个落款写了一个very good。当时我们也很奇怪,问这个爸爸为什么想起用这么一个英文来做评语呢?这爸爸说,我想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但是老师给我们教的是教学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陈老师: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教学不如法。我曾经跟大家报告过,在教学的时候不要去想气氛,你说孩子会不会出问题?那都是你自己的胡思乱想,孩子没问题。是不是时间到了?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下次我们继续来谈。

班主任、家长:感恩老师。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7集

【传统私塾教育答问】 第七集为什么背完就忘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传统私塾教育有很多的疑问,我们有缘分,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有一些参与过这些传统文化学校的教学的这些老师跟我们一同来交流,我们共同来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走错路,不要教错了,不要学错了。尤其是不能教错了,这是我们做传统文化私塾老师的本分,绝对不能够自以为是,自己发明创造,没有师承,瞎教乱教,那就麻烦了。今天,这位义工老师有一些自己的见闻,一块把它讲出来。我们大家一同来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按照经典,我们来看看,是对还是错。 班主任:老师,学生就是以前在一些传统文化学校做过生活老师,也做过教学,看到了很多的现象,就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疑惑。 陈老师:不敢当。 班主任:就有的孩子,他在传统文化的学校,他学了几年了,而且都十几岁了,但是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有,就不会背。 陈老师:他在学校背没背过? 班主任:背过。 陈老师:背过。学了几年之后你再让他背背不出来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都忘了。 班主任:对。一部完整的都背不下来。再就是他背了几年的经典,他还会跟老师顶撞。就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他跟生活老师顶撞,生活老师让他早点睡觉、关灯,跟他讲一些生活的这些常识。他不听,然后他跟老师顶撞,他说不听,然后还拿着【弟子规】来量老师,就说你哪一条没有做到,你怎么样,你凭什么管我。 陈老师: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头一个,传统文化的学校的孩子,背经典滚瓜烂熟,甭多了,再过也就是一两年吧,什么都忘了,你们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吧。 班主任:见到过。 陈老师:很多。原来四书五经都会背,后来什么都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这些孩子在背这个经典的时候就不如法,背的时候就有问题。你看背,我们讲要指读,而且这一遍,你不是会背,要背多少次?十次、百次,你们有一堂课叫【读书千遍】。大家一定要记得,是千遍不是百遍,所以要常常地温习,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个孩子在背书的时候当时能记住,其实不要等两年,

怎样看待私塾学堂教育

怎样看待私塾学堂教育给私塾松绑,激发民间创造新活力,让私塾孩子参考,给私塾待遇。都是中国人,为何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公平合理地上下纵向流通呢? 放开民间经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改革带来的好处。 放开民间办学,老百姓会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走出改革深水区的途径。 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真正的大人才,能干事、干好事、干大事的大人才。 实行愚民教育,最后愚蠢的是自己、遭殃倒霉的还是自己。众怒难犯。民众的口水都会淹死人,更别说民众往里缩的拳头。自己种的是什么果,最后自己就吃什么果。种好果吃好果,种恶果,是吃不到好果的。因为愚蠢的人会干出你想不到的傻事、蠢事、恶事。而聪明的坏人是不会干出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愚蠢的坏人干出的尽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坏事。普通人都是靠引导、教育出来的。如何教育才好呢?自顾自地:自以为聪明,民众看不到吗?民众不会反抗吗?民众连死都不怕,他们会怕什么呢?还会怕刀吗?官视民如草芥,民视官如父母吗?民只会视官如仇寇。 私塾能真正地因材施教。符合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素构成的哲学。私塾不会一刀切,私塾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成长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当人活着没有希望,他就会走绝路,走狠路。这就是现在社会暴扈之气弥漫的原因。私塾使得:大家都能走不同的桥,通过不同

的途径达到生活幸福的彼岸。大家都能在不同档次的私塾就读,每一个人都有成才、成功的希望。人心中充满希望就会开心、快乐。 私塾解决国家投入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真正受人尊重的生活,恢复师道尊严。教师不再为几十元而偷偷摸摸地带家教、赚外快,以养家糊口。 私塾使得家长能有更多的选择,能者有尊荣,庸者没饭吃,这就是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的大浪淘沙。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家长的口碑成为私塾维持的背后力量。 私塾小班化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卓然,避免大班化、一锅大杂烩乱煮,啥都得不到。 私塾紧密联系社区、家长,使得社会风气扭转成为可能。私塾堂主成为社区精神坐标,使得居民自治成为可能、为政府分忧,分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压力锅泄压。以点带面,以点破面,带动一方风气好转。 私塾促进教育多元化,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多元化、多层次。满足教育多元需求。打造家族、地域特色文化。 私塾解决不同等级人群、外地人、本地人融合的问题、人以群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放开私塾后,外地孩子就读本地学校问题得以解决。加V:sishu7 放开私塾后,将解决:为就读好学校,拉关系走后面批条子,行贿受贿,逼得干部群众不得不变坏。 放开私塾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得到解决。儿童、妇女身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内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从先秦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中考语文作文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素材

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中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 1918年,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刚开始,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着<禅海蠡测>。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年,他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0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吸引了各方人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素材运用: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凝虑,对自己的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私塾教育】 教孩子的学问第八集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有提到,孩子背书的方法,可以用这个读一百遍背一百遍。 陈老师:四门功课,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自己要能正体字默写,还能够把它讲解出来大意。 传统文化老师:有家长来信呢就讲到,说有一个学校,他们这个学习的方法叫做“一三七”学习计划,这“一”呢,是一天读十分钟,“三”呢,是读三种经典,“七”呢,是读七天,也就是说每一天读三种经典,每一种经典读十分钟,然后读七天,用这种方法。 陈老师:这个时间不够,如果说三种经典,每天都读十分钟的话,才半个小时啊,二十四小时其它时间做什么呢?这个时间远远不够啊;第二,三种经典在同一天来背诵,这个也不好,师父常常教给我们,这个经典哪,他还没记住,下一部又来了,下一部没记住,再下一部又来了,他脑子是糊的。 传统文化老师:那这个家长就问,像我们这种,一种经典读一百遍背一百遍,孩子会不会枯燥啊? 陈老师:孩子会不会枯燥,你通过实验就够看得出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想是应该站在这个成年人这个角度,孩子会不会枯燥啊?其实啊孩子的心呢,他很接近纯净纯善,当然现在的孩子那就另讲了,就像你们说的三岁都管不了,他那心里边脑子里都是糊的啊,那是另当别论,总的来说呀,孩子应该是心比较安定的,那么读一百遍背一百遍目的何在呢?让他保持他现在这种清净心,是这个意思,他小时候心清净啊,受污染少啊,让他保持住,你说他会不会觉得枯燥啊?不会!什么人会觉得枯燥呢?心里边杂念欲望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个枯燥,他本身就比较清净,本身比较清净哪里来的枯燥啊,古人一直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污染的心、大人的心去揣度他,你那个教不好,你说这一天背三部经典,好像是不枯燥的,其实你把他的定力破坏了,背书为什么?这是最原始的问题呀,不是为了不枯燥啊,不枯燥是为什么?这讲不通嘛,所以这些都是西方人的、现代人的这些非常错误的观念,你去问很

中国古代“私塾”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代“私塾”的发展与分类 前言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分为两大块,官学教育体系和私学教育体系,从可考证的时间上来讲官学发展早于私学发展,私学发展是自西周末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后开始在民间萌生的。由于古代官学的设置极少触及到民间县级以下的民众,有时甚至有名无实,加之时兴时废,尤其是在改朝换代和战乱年代,官学极容易受到冲击而处于偏废状态,而私学则一直潜行并兴盛于民间,成为支撑民间教育的主体。私塾的是我国古代民间私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私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塾”的定义 “塾”的概念在古代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塾”见于《尚书·顾命》中“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这里的“塾”是指“门侧之堂”,是“宫门外两侧的房屋,为臣僚等候朝见皇帝的地方”①。 塾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机构最早见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②此处的“家有塾”中的“家”应当是二十五户人家组成的“闾”,因为《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保为闾,使之相爱”。据唐初大儒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另有《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其中“左塾”、“右塾”是指门内侧两旁的房子。也就是说,“塾”最初是古代建筑中宫门或者闾巷大门两旁的房屋,而“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也”③,即在民间,有“里胥”和“邻长”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居于左塾和右塾之中对居于闾内的乡邻进行监督审查,并施行教化。这使得此时的“塾”成为一种民间教育机构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按照《学记》里面所讲,古代学校的设置,是由官府主持的从“国有学”到“家有塾”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而事实上,这一描述只是一套儒家思想教化的设想,在实际中并没有的得以付诸实践。但是,“家有塾”作为一种设立教育组织形式的思想为后来的私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表现为这一思想逐渐演化成私学的一种发展模式——“私塾”模式。 二由“塾”到“私塾”的概念分析 据上分析,“塾”的概念很早便已确知,然而“塾”的概念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却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由“塾”到“私塾”的概念转变。关于“私塾”一词,有人曾认为“私塾这个称谓是清末有了学堂以后出现的”(郑起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据考证“私塾”一词遍及元代以后的古籍文献中,例如:“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十一云:‘公家房事妣夫人,曲尽孝敬,迨薨,移是以养寡姊,视政之休,未尝废,从戎亦橐駞负书以行,延师私塾’” ④,以及“《元史张达善传》云:‘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书者,皆遣从游,或开私塾迎之’”⑤。因此,“私塾”一词古已有之,而非近代之发明。 “私塾”是从“家有塾”的范畴中发展而来,但不同于“塾”,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专门性的民间私学教育机构,而且这种专门性的民间私学教育机构在古代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化出多种类型。也就是说广义上来讲“私塾”是一种的私学发展模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表现形式。于是,对“私塾”本质上的分析认识便成为把握私塾发展的关键。 首先,私塾是由私人组织的设于民间乡党间的教育机构,具有民间自为性和普遍性。这 ①陈旭国:《尚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②《礼记·学记》 ③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01出版), ④转引自: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p22 ⑤转引自: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p22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1)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教育问题之思考 引言: 最近,几次走进小学,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而学生诵读的不是课本上的文章,而是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等。 感叹之余,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现将几个思考不成熟的问题显摆这里,与同行、家长及坛友们相互学习、探讨,以求能为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说明:本文参阅了很多书籍和文章,这里就不一一注明了。 一、为什么今天的学校里重现了封建社会私塾教育的学习内容?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关键是应该弄懂“国学”这一概念。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古代蒙学属于国学的范畴。让今天的孩子学习封建社会私塾的教育内容,这不但是顺应国学教育从孩子开始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古代蒙学的价值以及对古代蒙学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诵读古代蒙学教材和文化经典,似乎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热情,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古代蒙学进入我们的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对中国古代蒙学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古代蒙学。 第一、教材。最早出现的蒙学教材是南朝梁代的《千字文》,由周兴嗣所撰。以后有南宋初钱氏所著《百家姓》;南宋王玉麟所撰《三字经》;明朝萧有良撰《龙文鞭影》;明未清初程登吉撰《幼学琼林》。其它还有《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金裘》……等。“蒙学”的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这些教材最惊人之处就是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了五六百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教材基本上是统一的,科举考的四书五经历代也是统一的,正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全国的学子处于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科举考试中,穷乡僻壤的学子也有金榜题名的可能,这也是华夏文化得传播到边远地区的根本原因。 第二、教育方式。中国古代没有师范教育,但文化教育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书院是为我国历史中教学机构,培养了诸多的精英,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套机制完善的传统私学模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中国传统教育有三个部分,一是官学,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直接开办和管辖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二是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进入官学教育机构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三是书院,是私塾毕业之后进入的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有固定场所,形成了固定的学制,有名师讲学,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成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历史上私人讲学是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而书院则是高级别讲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名宿大儒就是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文人的精神特性。 1、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私学与官学相对立存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私学教育主要产生于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孔子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语文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

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2、书院的千余年发展 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亳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甲]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国已与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余份“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乙]协议的主要内容分为8个部分: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双方积极行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共创美好未来,然而,美国总统却在国会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丙]同时大事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评头论足 B . 截至 C . 大事 D . 给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B . 15日上午7时18分,在溪边下游发现了伤痕累累的、没有了生命特征的周炳耀,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人们伤心不已。

C .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实施诈骗,他们采用的诈骗手段包括假链接、假客服、弹出窗口、网络诈骗等。 D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的实体书店、网络书店以及电子书三种销售形态中,实体书店销售额始终占据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 B . 所谓诗学,就是将生活中可以成为诗的原料融合、升华、提炼到诗的境界,使之陶冶、熔铸、炼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手段。 C . 由于文化断层已久,传统私塾教育失传,导致民间各种“读经教育”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甚至带有愚昧的宗教色彩。最流行的“弟子规”、“老实大量纯读经”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荒唐野蛮的愚民“读经教育”。 D .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的高水平决定了供给能力大小,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上,还体现在营销方式及产品质量追溯和售后上。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

左松涛 新式学堂与民间私塾的博弈

左松涛新式学堂与民间私塾的博弈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晚近国人的教育观受到外来思想的深刻改造,对传统私塾与新式学校均有简单化的评判倾向,多视两者为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之争。新式学堂与中土学塾,教育理路存在差异。新式学堂注重实用,将知识分门别类教授,不以一师为范围,学生转益多师,师道尊严大失。旧有学塾强调道德教育,单纯的知识授受,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学塾以一师为中心,所习以老师德行文章为模范,是所谓“师教”。两种教育理路本 各有所长所短,并非一方绝对高明。无论对科举停废前大量存在的旧式民间学塾,还是从清末到民国所发生的私塾与学校长期的纠缠竞争,亟待进行深入、持平的研究。左松涛教授新著《近代中国的私塾与学堂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5)竭力重构当年的历史环境与历史观念,重建有关近代中国私塾与学堂之争的诸多重要史实,可为中国追求教育现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面的参考。*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新式学堂与民间学塾的博弈(节选) 文| 左松涛 科举停止,学堂竞立,人心摇动。1905年,山西举人同时 亦是塾师的刘大鹏观察到风气已有替换,认为“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涣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

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由于前途不再,以教授举业为主的学塾多有倒闭,塾师出路堪虞。10月22日,刘大鹏在太谷县城聚会,“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可谓观感一致。从11月日记开始,刘大鹏不断记录同行停业的消息,11月3日记“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12月25日记“顷闻同人失馆者多”,次年3月19日记“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借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 类似情形,在其日记中不断出现。这不是山西一地情形,可资印证的是,1906年湖北鄂城学子朱峙三也注意到:“县市教书先生今春学生甚少,盖各生家庭均观望城内新开之三堂小学也,纷纷问讯。” 该处小学堂所招学生,基本在十四岁以上,甚至三十多岁者亦有多人前来报考。《图画日报》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清末上海新年出现的新现象,称:“新年已过学堂开,学子莘莘鱼贯来。宝贵光阴休混掷,各将子弟快栽培。新学昌明旧俗除,不须香烛把诚舒。皮包一个携将去,上课钟鸣即读书。讲堂优礼谒先生,脱帽鞠将右手擎。不比昔时须下拜,磕头习惯幼年成。笑煞村儒尚训蒙,赵钱孙李教儿童。一心只望新生至,开馆收来贽见丰。” | 《开学堂》,《图画日报》第196号第7页 一旦失去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稍有风吹草

古代私塾经验

古代私塾经验 私塾一般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亦称社学)、义塾、散馆。前四者都是由组织者(如族长、约长)延请教师。唯散馆是教师自行开馆,接纳学生。就今天的私塾复兴来看,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许多私塾都是一位家长教子读经,周围邻里积极响应筹办,然后又对外招生,可谓由家塾而村塾而散馆。但总体而言,私塾的存在,不论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感,还是民间团体的职责,还是教师自身的生存需要……其产生皆来自民间。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郑注:“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疏:“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按宋以前,民皆居于闾中,没有市肆林立的街道。闾中出入,皆由闾两侧的大门。《汉书?食货志》载“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可见原本村塾的教育,是针对大众的,且以宣化德行为主。然后,闾中俊选,升于党之庠,再选而入遂之序,再选而入国学,与世子及公卿大夫世子同学。正是这些散落闾里的私塾,与国家抡才大选一起,构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选举社会。 唐宋以降,人们所以把民间普遍的教育组织称为“塾”,一方面是因为“家有塾”的教化渊源。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从《仪礼》看,士之外门、庙门皆有两塾;由《尚书?顾命》知天子路门亦有两塾。可见古时门侧大都有塾,自天子达于庶人。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塾”既是进入朝廷的最基层教育单位,同时又是各家各户,里甲厢坊力所能及的风化之源。 私塾的开办,与尊师之礼。 大明黄佐《泰泉乡礼》具体记载了社学(就组织看,实际是乡约组织下的村塾)的建立,及礼仪: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预期,遣人赍[jī,同赍]书聘之。届期,乃躬迎之。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书式曰:“乡侍生某姓名顿首启硕德某先生道丈执事:侧闻先生学行纯懿,里闬[hàn]钦仰之日久矣。古者士大夫居乡,则推尊以为父师,子弟从之游,而孝弟忠信之俗兴焉。兹某择某月日,敢以乡校教事见屈。盖欲一乡童蒙观感,弗纳于邪,启其聪明,养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于某也。倘不遐弃,则某荣幸之至。敬因执事者以闻。某年月日,某再拜启。”择子弟能供事者赍赴其家,再拜敬请。教读固辞。复再拜以请。俟诺,乃复命。除在城大馆外,俱用儒士,不许罢闲吏役及非儒流出身之官或丁忧生员及因行止有亏黜退者。其四方流寓于此者,踪迹无常,恐或梗化,尤当精择。届期,约正会各父兄躬诣其家,再拜迎之。退,乃各盛服候于社学门外,诸生候而前至门,让主人入而右,教读入而左。至阶,让主人升自东阶,教读升自西阶。至堂,让主人东向,教读西向,行再拜礼。师席南向。主人各前布席。席定,诸生行四拜礼,以次献茶具饭。毕,辞而退,就馆,入便室。若有司备礼延聘在城大馆,亦令附近乡约约正帅各父兄主其事。 值月于前一日,列诸生长少之序挂于门内东西两壁。质明,生徒至,依序立于两阶下。约正、约副入,与教读誓戒,社祝致辞,出。乃就坐开馆。馆堂设先圣位。约正、约副入,与教读上香,行四拜礼。毕,社祝抗声致辞曰:“凡预此会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教读拱手应曰:“诺。”社祝复抗声致辞曰:“凡预此会者,以立教、明伦、敬身为本。其闻善不相告,闻恶不相警,礼俗不相交,患难不相恤,阳善阴恶,二三其德者,不在此位。”约正、约副皆拱手应曰:“诺。谨受教。”相与揖逊而出。俟先生就坐,诸生以次执事赞礼,乃升堂侍教。其未冠者,从俗总角。已冠者,平头巾,服绢布青圆领,或直领,不许用纻丝纱罗及违制服色。出入不许驺从舆马。侍于先生,虽富贵,冬毋炉,夏毋扇,坐毋用脚凳。坐必依齿序。若有贵贱相远者,亦当更处,以存大体。若先生起居及客至,俱一体执事。 古代,塾师称为西席,这是源于《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周朝室中以西席为尊,故师者居之。若是后代无堂室之别,则通以南面为尊,故拜师礼上,塾师皆南面。 所以,古代即便末世风俗凋敝,对于师长的尊敬,至少在表面上是从来不曾少过的。比如《明史》记载海瑞公“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朝教谕未入流。御史虽正七品,而在地方,权高于布政使,以品官相见礼,当在下位再拜。然而海公抗礼,御史亦无可奈何。可见古人皆知师道尊贵,虽达官,不敢以富贵加也。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 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 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 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 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各位同学: 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 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 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 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 程之中,古代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音乐历史古代音乐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②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每个时代的教育家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自远古时期开始音乐教育就开始萌芽。 一.远古时期 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了音乐。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了音乐以及舞蹈节奏和音调。当时的音乐多数以歌颂部落的图腾以及天神为主,而且多数都是歌舞,也有了专业掌管乐官。 在远古尧舜时期有一位杰出的乐官名叫夔,他负责掌管部落里的祭祀等活动的音乐,同时也负责教导乐人以及贵族子弟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说明在尧舜时期便有了类似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家,但当时的音乐教育系统还不完善,还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祭祀音乐,以保证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远古时期的音乐教育还没有被统治者重视,没有统治者的关注音乐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夏商 尧舜时期氏族公社已经处于发展末期,夏商时期基本上是奴隶制度。由于生产的发展,房子,牲畜,农产品开始成为各个家庭的私有财产,氏族里出现了富有的大家庭,出现了贵族。战争中抓到的俘虏开始成为了奴隶,于是氏族公社开始瓦

最新《教育学》第一章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狭义的教育是指()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3. 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人 B. 学校 C. 理论知识 D. 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4.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5.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6.《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7. 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作者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8. 构建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9. 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的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洛克 10.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B. 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文化传承的需要 D. 维持国家稳定 11.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是() A.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B. 社会发展的需要 C. 文化传承的需要 D. 维持国家稳定 1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 A. 社会需要 B. 人类劳动的进行 C. 语言的形成 D.文字的出现 13.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 会功能的是() A. 学校出现 B.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C. 教师出现 D.痒、序的出现 14.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的学校,称为() A. 私塾 B. 乡学 C. 小学 D.“庠序” 15.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 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 人的发展需要 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6.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 人的发展需要 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7.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 人的发展需要 C.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人类的教育实践 B. 人类的发展 C. 教育理论的逐渐完善 D.教育思想家的出现 19.《理想国》的作者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和亚里士多德 D. 黑格尔 E.夸美纽斯 20.《教育过程》的作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杜威 D. 布鲁纳 21.倡导发现学习观点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