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胎质鉴定

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胎质的鉴定仅凭人眼直观,其结论也非常简单,多以形容词来表述。形容颜色就是黑、白、酱、紫、灰、黄、红等等;形容质感就是饼干、糯米、致密、疏松等等。这种鉴别方法不但远远落后于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造假者,也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面对严峻的作伪形势,鉴定者必须摆脱传统经验的束缚,拿起高科技的武器与之战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胎质是否可行,是否实用?回答是肯定的。

科技鉴定的可能性

古陶瓷的胎都是采用天然矿物材料制作的。既然是天然矿物,就应该有各自特有的矿物结构和成分指数。古陶瓷制胎工艺相对简单,在元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多数采用单一原料生产(一元配方),少数采用二元配方。虽然元代以后景德镇窑开始采用二元以上的多元配方,但都是使用周边地区矿料。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不同品

种陶瓷的胎质,其矿物特性和元素成分是有明显特征和差异的。如果我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了解它们的矿物特性,鉴别它们的元素成分和含量,就可以从中获得鉴定真伪、时代、窑口和品种所需的科学数据。

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及其后世仿品的胎质对比

为例,冯京元大都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哥窑瓷片样品的瓷胎特征成分为Al2,O3(三氧化二铝)、TiO2(二氧化钛)和Fe2O3(三氧化二铁)。其中Al2O3和TiO2含量高为传世哥窑的特征。Al2O3含量一般在24%-29%,TiO2含量平均高于1%。历代景德镇仿品瓷胎中的TiO2含量都在0.5%以下,现代仿品瓷胎中TiO2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此外,我们又测得龙泉黑胎青瓷的瓷胎成分中TiO2含量低于传世哥窑,平均为

0.75%,在1%以下,且釉的成分也与传世哥窑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断定这两种青瓷属于不同品种,证明了传世哥窑并非龙泉窑所产的说法。

我们在对许多品种的古陶瓷的研究中都会发现一个普

遍规律,就是前期产品的质量要好于后期产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原料,并非后人的制瓷技术不如前人,而是前人先行选用的是优质原料,给后人留下的是劣质原料,当原料资源全部枯竭了,生产也就截止了。今人在制作仿古瓷时,由于古瓷原料的枯竭,只能使用替代品或改变加工工艺,这就为我们通过胎质鉴定来辨别真伪和断代提供了客观依据。

绝大多数仿古陶瓷在原材料的选取上与古代真品是有

差异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古人所用次生优质矿物原料早已枯竭,今人只能采用原生矿物原料和部分化工原料替代。而替代品的矿物成分和化学元素与古代真品不会完全一样,最多也只是貌似。它有可能骗过人眼,但很难骗过科学仪器。

以定窑为例,胎中含有较高的CaO(氧化钙)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CaO既可以作助熔剂,促使瓷胎烧结;又可以作矿化剂,促进胎中莫来石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定窑瓷胎的机械强度。在450倍显微镜下观察定窑瓷胎中所含的晶相,自晚唐至北宋变化不大,都含有莫来石、石英、和方石英以及数量不多的玻璃相,未见有高岭石和长石残骸。瓷胎中偶见的扁平形气泡,正是由于手工炼泥所致。在宋代和金代的定窑瓷胎中,莫来石晶体生长较大,纵横交错在整个胎体中,而且有些针状晶体还自胎向釉中生长。这些发育良好的莫来石晶体一方面与CaO的矿化作用有关,另―方面与烧成环境有关。在这一时期的胎质中,还可以观察到少量云母残骸。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历代定窑瓷胎的CaO含量变化明显,而且是依次递减:唐代最多,达到4.82%;五代次之,为3.36%;宋代是2.16%;金代和元代分别是0.83%和1.58%;现代仿品最少,仅有0.20%。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古人有意添加的化学成分吗?显然不是!根据经验判断,瓷

胎中CaO含量的多少,是由瓷土的风化程度所决定的。瓷土的风化与地下水的长期侵蚀息息相关。北方土壤多为碱性,其中含有丰富的钙。瓷石在风化成瓷土的过程中,周围土壤中的钙离子会随着雨水侵蚀融入到瓷土中,风化越深,瓷土中聚集的钙就会越多。瓷土中含钙量的多少,是判断瓷土风化程度的重要技术指标。由此可以判定,由于早期定窑产品使用的瓷土原料风化的程度最高,所以含钙量最多,现代仿品使用的瓷土风化程度最浅,所以含钙量也最少。有人会问,为什么现代人不使用风化程度高的瓷土做仿品呢?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原料早就被古人用完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把瓷胎中CaO含量的多少作为定窑瓷器的一个鉴定指标,即指纹元素。CaO含量在0.6%以上者才有可能是古代真品,年代越久,含量越高。CaO含量在0.5%以下者即应定为现代仿品。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可能”,而不是“肯定”。判断一件器物真假,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还要综合其他因素。

原料加工工艺的鉴定

从野外采集或购买来的制瓷原料,经过必要的加工处理后才能使用。原料的加工工艺一方面要根据原料的性质来确定,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产品的品质要求来把握。传统工艺与

现代工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现代仿制者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代工艺带入到仿古陶瓷的制作中去。它会在器物的表面留下特有的痕迹。现代机械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同时也改变了原有材料的物理性质。采用现代工艺加工出来的陶瓷坯料与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坯料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次生矿与原生矿

次生矿又称土料,是指经过自然风化后的陶瓷原料。原生矿又称石料,即未经自然风化或自然风化较浅的陶瓷原料。自然风化较深的优质高岭土由于颗粒较细,又含有丰富的钙镁离子和天然有机物质,所以一般不需要再作粉碎处理,只需经过简单的淘洗和滤水后就可以直接用来制坯了。即便是风化较浅的高岭土(又称砂质高岭土),虽含砂较多,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粉碎加工和淘洗即可使用。古人多使用次生矿制作瓷器,只有近现代有了新能源和电动机械后才开始大量使用原生矿制作陶瓷。此外,原生矿由于先天不足,缺少钙镁离子和天然有机物质,采用一元配方制瓷易变形、炸裂,必须根据其化学成分采用二元或多元配方才能弥补其不足,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也是难以做到的。虽然元代以后,景德镇开始使用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的二元配方工艺,但所用瓷石也是经过风化的砂质原料,与近现代才

使用的原生矿制瓷存在本质区别。

还是以定窑白瓷为例。由于唐、宋时期的制瓷工匠可以很容易的获取自然风化程度较深的优质瓷土,所以不会使用品质低下的普通瓷土,更不会使用原生瓷石。金元时期由于优质原料逐步减少,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普通瓷土,所以产品质量也大不如前了。元代以后,普通瓷土也逐渐减少,定窑逐步停止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直至寿终正寝。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工业现代化,球磨机、炼泥机等一大批现代化生产工具运用到陶瓷生产中,原生瓷石开始派上用场,70年代定窑恢复生产,仿古定瓷从此开始。

通过显微镜观察定窑地区产的次生瓷土和原生瓷石,可以发现两者在外观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多呈薄片状,经过手工炼泥后,会像鱼鳞一样形成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可塑性,能够在快轮上直接拉出器壁很薄的产品,这正是古代定窑瓷器的特点和秘密所在。后者经过现代球磨机的粉碎,外观呈颗粒状,再经真空炼泥机加工,致密度大大超过前者,可塑性却差了许多,就只能靠过度修坯来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仿品的造型看上去不如古代的自然,略显呆板的原因所在。

次生原料枯竭,是许多古代瓷窑衰亡的重要原因。邢窑的衰亡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早在唐代,邢窑就利用当地优质的瓷土资源烧出了举世闻名的白瓷产品。五代以后由

于优质瓷土原料枯竭,古人又无技术能力大量开采原生矿,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使用劣质高岭土,致使产品质量不断下降,以至于到后来不得不向磁州窑学习,靠白色化妆土来掩饰自身的缺陷,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曾有学者认为,邢窑的衰亡是因战争原因。笔者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既然如此,与邢窑相去不远的定窑,为什么能在邢窑之后迅速崛起,难道那里就没有战争了吗?否!关键还是原料问题,定窑优质高岭土的发现时间要晚于邢窑。

我们现在所见江西、浙江地区所产的瓷石都是一些风化较浅或未经风化的原生矿,就误以为古人也用它制瓷,其实不然。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元代龙泉和明代龙泉所用瓷石是有差别的,元代瓷石的风化程度要好于明代。其实明代瓷石的风化成度又要好于现代。由于瓷石的风化程度不同,所含钙、镁、钾、钠等元素成分亦有差异。这就为我们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定提供了依据。

一元配方与多元配方

前面已经提到过,元代以前的瓷器,制胎基本都采用一元配方,只有少量仿紫口铁足的官窑瓷器,需要加入紫金土调色,才会采用二元配方,这与我们现代所用多元配方亦有本质区别。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次生高岭土,无需多元配方制坯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瓷器。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资料看,最早使用二元配方制坯的陶瓷产区是景德镇。这与景德镇地区的原料构成有直接关系。元代以前景德镇蕴藏有丰富的优质次生原料,宋代湖田窑青白瓷已誉满天下,它与广大南方地区一样都采用一元配方制胎。元代以后,随着优质原料的逐步减少,景德镇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始寻找新的制瓷材料。当他们发现麻仓山的高岭土后,就尝试用高岭土烧制瓷器。由于麻仓山高岭土烧结难度大(含铝高),他们就试着往里添加瓷石,以调整烧成温度,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优质白瓷,二元制坯工艺由此产生。它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民国十九年版《江西陶瓷沿革?景德镇瓷业现状》载:“制瓷原料之采掘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竖坑法与横坑法。竖坑即由上掘下,法颇简单;横坑即由山之侧面穿一隧道,隧道空间用木料横直支持。土质原料只需用锄掘取之;石质原料则先用薪柴附石着火烧出裂纹,然后用铁凿凿下,或先于石之适当处,凿一洞孔,填人黑硝,引火炸裂之。”据考证,此种采矿方法就是元代采矿方式的延续。明清时期也只是在江西、浙江地区采用二元配方制坯,其他地区还基本上沿袭古代一元配方。

有人会问,这么好的二元配方制坯工艺,为什么在其后的几百年中没有推广到其他地区?特别是优质瓷土已经枯竭的北方邢窑和定窑,难道就不能借鉴一下景德镇的制作工艺

吗?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两地原料性质有所不同。景德镇的瓷石含硅高,性脆,用水碓即可加工粉碎。北方原料含铝高,性柔,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很难加工,无法大量获取。二是水资源存在差异。南方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长流不断,便于使用水碓。北方水资源匮乏,雨季暴涨,旱季断流,不便于使用水碓。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景德镇的瓷器越烧越好,明清以后成为中国“瓷都”。北方瓷器越烧越差,明清以后只剩各地民间小窑简单维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开始了现代工业化建设,随着现代机械、能源和科技的发展,北方陶瓷才获得新生。

多元配方制坯工艺在全国的广泛使用,应当是民国以后的事情。采用多元配方制瓷,一是要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化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瓷胎的化学成分,并懂得通过调整配方来提高瓷胎品质。众所周知,清代以前都是外国人向中国人学习制瓷技术,根本谈不上引进。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前后,才由欧洲传教士开始将先进科技传人中国。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画珐琅就是典型的外来技术。二是要有先进的加工机械,才能很容易地将那些坚硬的材料粉碎成制瓷用的细粉,这在古代也是很艰难的事情。

鉴定胎质是采用一元配方还是多元配方,是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除了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检测其矿物成分和元素加以辨认外,也可以通过肉眼目测作出初步判断。学习目测辨

别之前,首先要对传统原料加工工艺有所了解。

瓷石采集以后,需要通过粉碎、淘洗后才能使用。景德镇陶工将开采来的瓷石先用铁锤敲碎,再用水碓舂成粉状,再经淘洗、沉淀、除渣、脱水,制成不(dun)子(不子,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俗称,形似砖坯,为制坯,配釉的基础计量单位),再出售给瓷厂使用。

在没有电力和石油做动力的古代,水碓是瓷石加工的重要设备。水碓沿河而建,一端与水车轴上的板头相搭,另一端由碓杆、碓杵、碓嘴和碓臼组成。河水推动水车转动,水车轴上的板头再带动杵杆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碓杵和碓嘴不断冲击碓臼中的瓷石,逐渐打碎,最终成为粉状。

当瓷石春细后,陶工用闸板截挡住水流,停止水碓运转,然后将舂细的瓷石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其中颗粒较大的瓷石和质量较重的杂质会迅速沉到池底,细粉则融入水中,化为泥浆。陶工再用木桶将泥浆舀入排砂沟,再由排砂沟流入沉淀池。排砂沟的长度为数米,主要起到二次分选的作用,其中较粗的颗粒沉降在沟底,细料流人沉淀池中。待泥浆充分沉淀后,将上部清水放回淘洗池,浆体舀入稠化池进行浓缩。再将稠化后的泥浆舀入泥床,使其进一步脱水。当泥浆干涸到可以揉捏时,再将其置入砖形木模。制成不子。干燥后的不子重量基本一致,每块约两公斤,这是景德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简易计量方式,便于后期配

置原料时按比例取用。

高岭土的加工则要比瓷石简单得多。由于高岭土是一种疏松的土质原料,较易开采,且无须粉碎,可直接进入淘洗工序。首先应在坡地上挖好水槽,并在较平缓的地势中开挖三个淘洗池。池底及四壁用砖砌成,每个池之间以沟槽相连,并设闸板开关。在第一个淘洗池前方还需另设一排砂槽,以清除杂物。高岭土采集后,利用溪水冲下,进入原料槽。在此过程中沙石和杂质沉于槽底,被高度约为槽深一半的闸板挡住,而细料则化为泥浆,通过闸板上部流入第一个淘洗池,在池中稍作沉淀后,再让上部泥浆流入第二个淘洗池,再如法进入第三个淘洗池,让其充分沉淀,再放掉清水。待各池中的高岭土成为稠泥后取出晾晒,至一定干度后制成不子出售。

通过这种自然分选,三个沉淀池中的高岭土品质各不相同,厂家可根据各自产品需要选用。第一个沉淀池中的高岭土原料颗粒最粗,适合做缸盆等大件器物,不易变形。第三个沉淀池中的高岭土原料颗粒最细,适合做盘碗等小件器物。厂家购入高岭土不子,还要做进一步的淘洗、分选和陈腐后才能使用。

用肉眼观察古瓷胎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泥质感,细腻中带有温润的光泽。即便是大件器物的胎质也会有泥质感,尽管颗粒度略粗一些,大小不均,但与具有砂质感

的现代仿品还是不同的。古陶瓷的胎中偶然也会出现一两处铁黑色杂质,这是由于淘洗不精所致,但绝不会满眼都是杂质。杂质过多就不正常了,说明它没有经过淘洗处理或是现代仿者有意添加所致。自隋唐时期白瓷出现以后,对原料进行淘洗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近几年,笔者见到一些青花瓷器,黑褐色铁点遍布器身,致使许多初学者误认为早期青花器就这样,是胎质粗糙的标志。其实不然。白胎是青花瓷的基础,如果瓷胎中有大量铁杂质,谁会用这种原料来生产青花瓷呢?生产出来也不会有市场。这些布满铁点的青花瓷都是现代景德镇造假者杜撰出来的新品种,用它来糊弄外行人。

在古陶瓷的原料加工工艺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序

就是陈腐。所谓陈腐,就是将淘洗后的泥料进行长期放置,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并保持一定水分。泥料在陈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能大大降低瓷胎烧结时的热应力,减少炸胎的可能,提高产品合格率。前两年,笔者曾见到景德镇一厂家,他们为仿制元青花可谓不遗余力,请来景德镇最好的师傅为其操盘。仅绘画一项,每件器物就要付近万元工钱。为此他们在乡下建了一座柴窑。从选料到烧成,各项工艺完全按照元代旧制,绝不使用现代机械。只可惜由于急功近利,所用原料没有进行长时间陈腐处理,最后烧出来的高仿元青花大盘全部炸底。为了弥补损失,他们把大盘全部打碎作旧,按出土瓷片出售,结果

还是赚了一笔。绝大部分仿制者都不会等几年时间去陈腐原料,都是通过改变配方来调整泥料的热应力。这也给科学鉴定胎质带来了便利。

此外,现代仿品多使用球磨机加工粉碎原料。它是把不同性质的矿物原料按比例一股脑添加到球磨机的滚筒中,再加入适量水和石球进行旋转,通过石球的相互撞击将原料粉碎。使用现代球磨机加工出的原料特点是泥质感差,颗粒均匀,缺少变化,有时将杂质一并粉碎,在胎中形成黑胡椒粉状深色颗粒。如果再采用真空炼泥机加工泥料,就会大大提高瓷胎的致密度,减少和减小气孔率,这也是许多仿品在重量上感觉比真品重的原因所在。

(连载六)

我国古瓷微观变化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 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 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中外陶瓷艺术鉴赏 院系:滨江学院外语系 专业:英语 班级:13级英语(2)班 姓名:刘粉芳 学号:20132310058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而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有点瓷器的制作。到宋代社会安定的时候陶瓷工艺达到顶峰,中间有唐朝著名的唐三彩,后有元明清的青花,中国的陶瓷就成了一个独有的陶瓷文化。 一、陶瓷的发展 夏、商、周朝时期,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秦汉时期,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唐朝时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刑窑。 宋朝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宋朝的繁荣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的稳定和文墨气息是各项技艺发展的基础。宋代制陶手艺卓越,比较突出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钧窑,这五大瓷窑代表了宋代乃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世便有仿制也达不到宋时的高度。 元朝时期,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朝时期,”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至清代中国陶瓷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专家如何鉴定古瓷器(图)

专家如何鉴定古瓷器(图) 故宫镇院之宝中华瓷王多釉色乾隆粉彩瓶高仿古瓷故宫瓷器瓷库中国讯鉴定一件瓷器一般要分四步走:辨真伪、定窑口、断年代和评价值。辨别真伪是前提,而这种鉴宝节目基本依靠传统的经验鉴定和“眼学”来完成最关键的辨真伪环节,其实是很不保险的。现在科学鉴定手段已十分发达,有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这样的“高科技”,比过往的陶瓷成分分析鉴定可靠很多。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通过对陶瓷微观形态的观察就可以断定陶瓷的“年龄”。对于古瓷器的鉴定瓷库中国专家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要长些陶瓷文化。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瓷、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花瓶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刊于《收藏界》2008年第1期 伍秋鹏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作出判断。现代科技鉴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鉴定领域,采用一定的科学检测仪器,对古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能进行测定和数据分析,从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和产地做出结论。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主要有热释光测定、微量元素分析、老化系数分析等。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经验。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常常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于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优秀教案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文 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b5E2RGbCAP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 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p1EanqFDPw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 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 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 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XDiTa9E3d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课后拓展 RTCrpUDGiT (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 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5PCzVD7HxA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 的陶瓷艺术品。谈一谈,你最喜欢或者最为关注的一件陶瓷艺术品,同时说出你喜欢、关注的理由。如果 在鉴赏时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交流时一并提出来。jLBHrnAILg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古陶瓷胎质鉴定 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胎质的鉴定仅凭人眼直观,其结论也非常简单,多以形容词来表述。形容颜色就是黑、白、酱、紫、灰、黄、红等等;形容质感就是饼干、糯米、致密、疏松等等。这种鉴别方法不但远远落后于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造假者,也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面对严峻的作伪形势,鉴定者必须摆脱传统经验的束缚,拿起高科技的武器与之战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胎质是否可行,是否实用?回答是肯定的。 科技鉴定的可能性 古陶瓷的胎都是采用天然矿物材料制作的。既然是天然矿物,就应该有各自特有的矿物结构和成分指数。古陶瓷制胎工艺相对简单,在元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多数采用单一原料生产(一元配方),少数采用二元配方。虽然元代以后景德镇窑开始采用二元以上的多元配方,但都是使用周边地区矿料。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不同品

种陶瓷的胎质,其矿物特性和元素成分是有明显特征和差异的。如果我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了解它们的矿物特性,鉴别它们的元素成分和含量,就可以从中获得鉴定真伪、时代、窑口和品种所需的科学数据。 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及其后世仿品的胎质对比 为例,冯京元大都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哥窑瓷片样品的瓷胎特征成分为Al2,O3(三氧化二铝)、TiO2(二氧化钛)和Fe2O3(三氧化二铁)。其中Al2O3和TiO2含量高为传世哥窑的特征。Al2O3含量一般在24%-29%,TiO2含量平均高于1%。历代景德镇仿品瓷胎中的TiO2含量都在0.5%以下,现代仿品瓷胎中TiO2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此外,我们又测得龙泉黑胎青瓷的瓷胎成分中TiO2含量低于传世哥窑,平均为 0.75%,在1%以下,且釉的成分也与传世哥窑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断定这两种青瓷属于不同品种,证明了传世哥窑并非龙泉窑所产的说法。 我们在对许多品种的古陶瓷的研究中都会发现一个普 遍规律,就是前期产品的质量要好于后期产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原料,并非后人的制瓷技术不如前人,而是前人先行选用的是优质原料,给后人留下的是劣质原料,当原料资源全部枯竭了,生产也就截止了。今人在制作仿古瓷时,由于古瓷原料的枯竭,只能使用替代品或改变加工工艺,这就为我们通过胎质鉴定来辨别真伪和断代提供了客观依据。

(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 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

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

中国古代瓷器系列研究

中国古代瓷器系列研究 瓷器的起源在中国,它的发明是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一次伟大贡献。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古时候,古代帝王贵族为显示自己尊贵地位,搜罗民间工艺,因此瓷器的制作得以出现。瓷器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原料处理比较粗糙,因此原始瓷器产生胎体中存在许多裂纹,胎料杂质多,釉色不稳定的特征。中国早期瓷器是以青瓷为主,青瓷指的是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了东汉晚期青瓷制作进入了成熟阶段,首先出现在浙江省一带,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这一时代的瓷器摆脱了原始瓷器粗糙之处,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在南方一带发展比较活跃,并形成了独立的窑系。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且瓷器上产生许多装饰的花纹等。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宋代产生了许多名窑,并且各窑内产生的瓷器特征突出。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南北各地,名窑纷呈。新的技艺、新的釉色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在青瓷与白瓷两大瓷系之间争奇斗艳。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瓷系在沉睡多年的景德镇横空出世,那就是青白瓷。由于古代帝王贵族不惜金钱珍爱瓷器,因此,瓷器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瓷器从最初的陶器到素瓷在发展到彩瓷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不断的演变,显示了中国文明的不断进步。 说到瓷器,我们就要想到生产瓷器的地方---窑,烧制瓷器的窑有以下几类:1、越窑,该窑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越窑以秘色瓷最为著名。2.邢窑,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3.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4.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5.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6.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杭州南宋官窑遗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修订稿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五 读者可能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标题的变化,前文修补一至四用的都是?文物鉴定?,此文用的是‘瓷器’,名称不同。釉层只有瓷器才有,包括原始青瓷,其它文物没有(陶器中的彩不是釉,只是彩衣)。不管是铜、玉、陶、瓷,前文修补之一至之四的白衣(变质)、次生物、开片(裂)、气泡在高古文物上均有(只有气泡玉器内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均与古陶、玉、铜、瓷有关,故用的是?文物鉴定?。本文仅限于釉层,故用瓷器,顺便讨论一下古陶器,因此范围收缩了。但同性质的变化在铜、陶、玉等文物上基本全有。 瓷器的特殊性是器表有一层釉,部分是多层釉。无论单层还是多层,都将在时空中变化。在有关的文章内,从光绪140年釉层的变化到后周柴窑的变化,揭示了约1200年釉的变化。釉层最表是次生物,是外界物质与釉结合的产物,也含一定的釉层质变。釉层的变化主要以形变、色变、质变为主,不同的时期各种变化会有不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分析。但甩下了一个釉层与气泡的关系,本文加以重点讨论。此外便是釉层的变质,也作为重点,分别通过官、定、钧、耀诸瓷介绍。虽然次生物、形变、色变不再另行讨论,但请读者务必仔细关注各张微观照片,这是防伪微观和伪观点极重要的内容。若一张照片没有反映出次生物,釉层清彻、透明度极高;没有相应的形变;色变;包括开片和气泡的变化,都是伪照片(个别长期封存在盒柜之内的除外。但高古瓷一般不会有这一类的)。对于釉层的鉴定有多种?学说?或方法,但像鉴定瓷器一样,对各种观点、?学说?、方法等等,必须放在时空之内,也就是用自然法则来统一衡量,任何事物在地球之上都逃脱不出自然法则。

古陶瓷科学鉴定-羟基鉴定法

古陶瓷科学鉴定-羟基鉴定方法 1928年C.V.拉曼实验发现,当光穿过透明介质被分子散射的光发生频率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拉曼散射。光照射到物质上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是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成分。非弹性散射的散射光有比激发光波长长的和短的成分, 统称为拉曼效应。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以拉曼效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其信号来源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其谱线数目、位移值和谱带强度等直接反映了分子的构成及构象信息。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遍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对于纯定性分析、高度定量分析和测定分子结构都有很大价值。 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分析技术,由于它能够获得物质的分子信息而被应用于文物的分析中,特别是拉曼光谱作为无损的分析方法,可应用于文物的原位分析。 羟基是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离子团(-OH),即氢氧根。字中左边的羊表示氧,右边的表示氢,读音取氢(qing)之qi,取氧(yang)之韵母a ng,合起来念――“抢”。 羟基在高温下不稳定,在常温、常压地表环境下是稳定的,其在陶瓷釉面中的含量与陶瓷烧造出窑时间成正比关系。羟基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定性、定量物质。

羟基鉴定方法原理及优点 原理(一)我们知道陶瓷在烧造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反应之一是釉料的脱水反应。反应过程如下: 1、100~110℃吸附水开始排出。 2、110~400℃其它矿物杂质所带入的水排出。 3、400~450℃结构水开始排出。 4、800~1000℃时排水结束。 由于中国古陶瓷的烧造温度均在1200℃以上(除陶器外),同样现代仿品的成瓷温度亦均在1280℃左右。因此从理论上可以得知瓷器在烧造结束后,其釉面中不存在结构水、离子水、吸附水等。我们对新烧造的陶瓷做了大量的检测,检测结果与理论推算完全相附。 (二) 新仿品和古代真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仿品与真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无法找到正确的鉴定方法。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陶瓷的发展本质上来说首先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而后奴隶制的发展促使了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而陶瓷就在此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和器皿。总之我国陶瓷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萌芽,以及奴隶制的出现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经 1300℃以上高温烧制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东汉青瓷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同时被作为唐朝象征的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广销海内外。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生产空前繁荣,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民间窑厂遍布南北,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自动化姓名:**学号:***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着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十七种中国古代纹饰寓意

五十七种xx 古代纹饰寓意 转载中华古玩网 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作为一个鉴定者对图案的一些寓意都看不明白,说不清楚,也是一大遗憾。因此对瓷器上的图案标记作一简释,对鉴定者来说,亦是有所裨益的。 1.xx 呈样图案为一xx。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xx 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 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 J八 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xx 年图案为鹤和xx。 《字说》: “ X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XX 或XX。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 X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xx 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龙泉瓷器鉴定真知堂-一篇文带你了解龙泉哥窑与弟窑

龙泉瓷器鉴定真知堂-一篇文带你了解龙泉哥窑与弟窑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者,真实正确深刻之认识也。语出《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南朝谢灵运亦云:“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为理,故永为真知”。 余幼而好学,至长大以来,颇喜我华之传统文化,乐读古书,兼及文物。舞勺之年,始涉中国古瓷器之收藏鉴赏,迩来三十有三年矣。时至今日,吾华爱好收藏者,据书云已逾8000万。然好事者众,真知者罕。余数十年来,阅物无数,阅人过千。非仅为古物,处世之间,亦如是也。乃感真知之难,真言之难。遂改堂号“停云馆”为“真知堂”,亦以自勉,以不负平生之意。 佛经有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余习得古物鉴定之妙法,本应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然世间为赝品所累者甚多,余亦难免入其彀中。每为人所欺,虽过后知之,亦颇累金钱,为之扼腕。余修习佛法,得“法布施”之语,乃深感传习之重,不陋寡言。故强为之语,以飨诸同好君子也。 希以此为舟,广交天下真人,品茗论道,赏花待雨。偶得雪夜访戴之趣,喜开云泥红土之炉,抵足夜谈,仅为风月。则为余之大乐者也。

南宋龙泉大窑梅子青莲瓣钵式洗(弟窑) 说说龙泉哥窑与弟窑。 话说南宋时浙江龙泉县,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治黄鹤镇(今浙江龙泉市龙渊镇),属括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龙泉县改名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 当时为处州,有两兄弟业陶。当时兄章生一所制,为世所重,而弟章生二所制市场和价格都比不上哥哥。一天晚上,章生二抑制不住心里的嫉妒,遂偷偷溜到哥哥的窑厂,在明天需要烧窑的釉里,丢进去一大筐草木灰。第二天,章生一不知依然把这一缸釉料全部用到瓷器上,并入窑烧制。几天后出窑,一看到瓷器,章生一楞住了,所有的瓷器全部釉面开裂!怎么办?

古代瓷器底足鉴别

古代瓷器底足鉴别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 常识。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

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

古瓷香炉文化

古瓷香炉文化 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 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把最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如精美而薄如纸的蛋壳陶。 “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 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 妙意境。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香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豆”和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 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为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我们的祖先不惜倾其所有,用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鼎”虽然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 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一个香炉一尊神,从敬佛礼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地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 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瑟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音相伴,又有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 在漫长岁月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上香敬神祭祖,于是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黑陶文化为 标志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自夏、商、周至秦、汉时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大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出土的青铜礼器为代表,最早的属于夏代。中国的原始青 瓷几乎与青铜器同时产生,商代的原始瓷器,在中原和江浙等地均有发现,常见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双耳簋等,造型与今之香炉器型大同小异。 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渐融入,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魏晋时,人们以老 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台烟雨中。”那时期,陶瓷器香熏炉上精美的莲花图案广为流行,而莲花代表了佛教文化。作 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普遍使用。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纹饰布局同官窑。绘画多实笔。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釉发青,肥润。碗不撇口,墩式。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20、口径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