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理论前沿开课时间:2013 -2014 第二学期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学号2013210585

姓名邹艳艳

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丁林贤

交稿日期2014 年6月28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摘要:本文综述了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危害,降解解功能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典型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途径以及影响微生物降解效果因素等,在各种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菌的微生物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ruas)是最活跃、农药适应能力最强的菌株,与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的酶:主要要有脱氯化氢酶、水解酶和脱氢酶三种,它们通过共代谢,中间协同代谢或矿化等作用完成降解过程。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持久性和广泛污染性,研究出新的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及菌酶以及降解机理及中问产物的类型是未来农药降解的主要研究重点。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酶;机理

前言:农药是重要的农用物资,在世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防治病、虫、草、鼠害、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Pesticides,OCPs),也被称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突出的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征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2]是20世纪80年代前应用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农药品种之一,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高效广谱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逐级上去,最终在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脂肪组织中蓄积,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就陆续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残尉毒的有孰氯农药[4-5]。研究发现.北京地区总OCPs类物质平均含量高达77.7ug/kg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l5618-1995)50ug/kg。浙江省平均值为34.41ug/kg,其中最高值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500ug/kg[6]。此外,甚至南极地区也发现了0.12-2.8ug/kg的DDT残留,常年不化的冰层也检出了0.04ng/kg的DDT。

降解有机氯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如焚烧、电化学法等都普遍存在着处理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去除效果差等缺点,而生物法则主要利用微生物对OCPs的特异性降解机理进行降解,该法处理效果明显,在降解残留农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目前治理残留农药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构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氯代芳香烃的衍生物。化合物结构很稳定,DDT、HCH分子结构式如图1-1所示:

二、有机氯农药的特征

有机氯农药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如下特征:

1持久性

有机氯农药残留成分在环境中十分稳定,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中仍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产品的主要种类HCH,DDT的残留,在自然环境的各类介质中都难以降解,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等。其中在水中的持久性可以达到数十天甚至几十年;在土壤中的持久能力更强,多数可以达到十几年、几十年,有个别的可以达到数百年。有资料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有机氯农药具有极强的抗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的能力。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极难分解,它们可以在诸如水,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7]。

2生物蓄积性

有机氯农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脂。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为亲脂疏水性化合物[8]。水和土壤系统中的有机氯农药,将被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

进行缓和的食物链积累,并逐级递增,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3长距离迁移性

有机氯农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在室温下,有机氯农药可以蒸汽形式从水体或土壤中等介质中进入大气环境,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并能随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进而重新沉降到地面上[9][10]。在高温度、低纬度地区,有机氯农药的蒸汽压高,在低温、高纬度地区,有机氯农药的蒸汽压低,进而可以从蒸汽中分离出来落入极地表面。而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发生,呈现出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效应”,导致全球污染的蔓延。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人口稀少的南极地区,其生物体内也已检测到有机氯农药的存在[11]。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大气传输从热带和亚热带挥发到低温地区,这是有机氯农药因冷凝和再挥发的影响,所引起的分级沉降而导致的阶段性迁移过程。所以具有高挥发性的有机氯农药在高纬度地区有较高的浓度,例如HCHs;而低挥发性的有机氯农药,则不容易迁移到高纬度地区,这类有机氯农药有DDT、狄剂和硫丹等[12][13] 4高毒性

有机氯农药能够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并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其慢性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并侵害肝脏、肾脏,明显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的概率[6],代谢产物具有性激素类作用,影响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环境激素”之称,可导致免疫系统、荷尔蒙、生殖系统疾病乃至诱发癌症[14][15].其致毒性不仅影响本代,而且会波及后代.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机氯农药都具有高毒性。由于人类早期认识的误区,导致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大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87年进行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70万例农药中毒事件,其中有机氯农药中毒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16]

三: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种类

有视氯农药主要包括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滴滴涕、氯丹、六氯代苯、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a一硫丹、B一硫丹等.而六六六和滴滴涕则是有机氯农药的典型代表,二者使用早,使用时间长,用量大,

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高,容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3.1六六六

六氯环己烷六六六,学名六氯环已烷(Hexachlorocyclohexane,HCH),是苯在紫外线下氯化所得的混合物,即α、β、γ和δ4种异构体的混合物,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12%,7%.只有γ一HCH有杀虫活性.α、γ-HCH水溶性低,生物积累危险性大,在生物体内可转化成更稳定、毒性更强的β异构体.

3.2滴滴涕

DDT[1,l,l一trichloro一2,2一bis(P—chlorophenyl)ethane],化学结构由苯环和三氯乙烷基构成.其中,脂溶性的三氯乙烷基对害虫几丁质层具有高度亲帮力,能使对害虫有致毒作用鳇苯环透过害虫体壁进入虫体,起到触杀作用。

3.3氯丹

氯丹又称氯化茚,简称1068,学名1,2,3,4,5,6,7,8一八氯一2,3,3a,4,7,7a 一六氢化一4,7一亚甲茚,或简称八氯化甲桥茚.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脱去氯亿氢便失去杀虫力.对昆虫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曾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白蚁和卫生害虫等,并有良好残效.

3.4毒沙芬

毒沙芬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害虫,也用于控制家畜所寄生的扁虱和螨虫。研究表明:50%以上的毒沙芬在土壤中可持续存在12a 以上.毒沙芬具有致癌性。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可导致鱼体重减轻以及鱼卵发育能力下降。

四: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

4.1降解微生物

己报道的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大多数来自土壤微生物类群。细菌由于其生化上多种适用能力以及容易诱发突变菌株从而占

了降解微生物主要的位置.持久性、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环境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都先后开展有机氯农药残留去除的生态修复研究,初步探明对OCPs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如鞘氨醇单胞菌UT26、,B90等、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如弗氏柠檬酸杆菌、真菌类(Fungus),如白腐菌、褐腐菌等,此外还有梭菌属(Fusobacterium)、牙孢杆菌属(Bacillus)、棒状杆菌属(Coryn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eococcus)、氢单胞菌属(Hydrogenomonas)等多种菌属(表1),并分离出多种有机氯农药降解菌株.其中,细菌由于在生化上适用能力强及易诱发突变等特性,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ruas)是最活跃、农药适应能力最强的菌株.

表1 部分有机氯农药降解微生物

4.2降解微生物的获取

获取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菌株可从现已收藏的菌种中筛选,亦可从土壤水休或污水等污染环境中直接分离筛选或经富集培养获得。

降解农药微生物的富集培养有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和土柱渗滤环流等多种手段.其中,用恒化器作连续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目标农药作为恒化器培养中的生长限制底物,在这种选择压的作用下可筛选到能降解该农药的微生物菌株,或诱发出有降解能力的突变菌株。

降解微生物的富集现象在自然土壤中也存在一种土壤长期施用某种农药使得降解微生物逐渐富集,当以后再施入这种农药时其分解大大加快.这是一些除草剂在连续施用该药的土壤中效果下降的原因.在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中,这类土壤是很好的样品来源。

4.3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微生物对农药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生物直接作于农药,通过酶促反应降解农药,常说的农药微生物降解多属于此类;另一类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化学和物理的环境而间接作用于农药。常见的作用方式有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生物浓缩或累积作用和微生物对农药的问接作用。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降解农药的方式主要有氧化、脱氢、还原、水解、合成等几种应类型[16]。

当微生物农药的降解作用是由其胞内酶引起时,整个降解过程通过3个步骤:(1)将农药吸附于微生物细胞表面,这一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导致降解初期出现“迟缓期”的关键阶段。(2)农药穿透细胞膜进入膜内,在菌量一定时,农药对细胞膜的穿透率决定了其穿透细胞膜的量,农药对细胞膜的穿透是降解的限速步骤。农药的这种穿透率与农药分子结构参数(主要是亲脂性参数和空间位阻参数)密切相关。(3)农药在细胞膜内通过与降解酶结合发生酶促反应,这是一个快速过程。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

4.4降解酶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实质是酶促反应,共生或单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都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有很多酶参与了OCPs的降解,它们通过共代谢,中间

协同代谢或矿化等作用,完成对OCPs的降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主要为诱导酶。降解基因的诱导表达与微生物的驯化过程一致。

HCH降解过程中的主要酶为HCH脱氯化氢酶,该酶由linA基因编码[17-18],降解途径的其他基因依次为linB,lnC,linD和linE[19-20],分别编码氯化物水解酶、脱氢酶、还原酶和加双氧酶。DDT降解菌的基因和酶的研究较少,主要涉及负责打开苯环的双加氧酶研究,该酶催化苯环的间位裂解,这是DDT降解的关键步骤

五: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

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中,因此影响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指有机氯农药的分子结构,包括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氯取代基位置、氯原子的数量、相关基团的存在等,不同的有机氯农药就有不同的生物降解性。外因指微生物和有机氯农药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溶解氧、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和光照因素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微生物的正常酶代谢活动,从而影响有机氯农药的生物降解效率。

5.1溶解氧的影响

微生物分为好养厌氧微生物,水体中溶解氧是好养微生物生存的必备条件,并且溶解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方式。一般来说,好氧微生物降解需要的溶解氧应维持在 3mg/L为宜,最低不低于 2mg/L;兼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围在 0.2~2.0mg/L 之间;而厌氧微生物要求在 0.2mg/L 以下,溶解氧的多少会直接影响降解形式和降解效果。

5.2 环境温度的影响

微生物的存在都有一个温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会影响生物的生长,而且温度还影响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将提高1~2倍,一旦超出这一区间,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将大大降低。

5.4 环境pH值的影响

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有密切关系,因此,降解有机氯农药的

各种微生物群体就要求有不同的pH值环境,在研究不同物质的降解过程中需要找出最佳的PH条件。

5.4 化合物化学结构的影响

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降解特性与机理。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氧化还原电势的大小就对反应进行的方式和程度具有影响作用。此外,分子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影响脱氯反应的进行.

六:展望

微生物方法作为降解有机农药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型菌种的发现,混合菌种的使用,降解菌的固定化和农药生物降解模型定量化研究。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发现,如何克服微生物的难培养,生产高效微生物降解菌剂,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带动这一块进入更高领域,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Willert L K,Ulrich M E,Hites A R.Differential toxicity and environmental fates ofbexachlorocyalohcxaneisomer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32(15):2197-2207.

[2]Nakata H,Kannan K,jing L,et al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organoehlorine pesticide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southern sea otters(Enhydra

lutris nereis)found stranded along coastal Califorma,US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8.103(1):45-83.

[3]HADZI—PANZOV J,S PETROVSKI,ALAZAREVSKIA.Overier on the waste material from the former lindaneplant in Skopji[R].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Poznan,Poland;200l:129一134.

[4]IMATA H,TANABE S,SAKAI N,et a1.Distribution of persistent organoehlorines in the oceanic air and surfurce seawater and the role of ocean on their global transparent fate[J].Environ SciTEchnol,1993,27:1080-1098.

[5]VOLDNER EC,YF LI.Global usage of selected persistent organoehlorrines[J].Sci Total Environ.1995,161:201—210.

[6]Lj Y F.Cai D J,singh A.Technical hexachlorocyclohex—ane use trends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on the environment[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1998,35:688-697.

[7]Tao,S.,Xu,F.L.,Wang, X.J.,et a1.Organochlodne pesticides In agricultural soil and Vegetables from Tianjin, China.Environ.Sci.Technol.,2005,39:2494-2499.

[8]Li Y.F., Macdonald R.W. Sources and Pathways of selected Organochlodne pesticides to the Aretic and effect of Pathway divergence on HCH trends in biota. a

review.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5.342:87-106.

[9]Gioia R.,Offenberga J H., Gigliotti C.L.,et a1.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and deposition of Organochlodne pesticides in the US Mid-Atlantic reg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5,39:2309-2322.

[10]Bideman T F,Leone A D.Soil—air exchange of organ chlorine pesticides in the southern UJlited Stat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4,1 28:49-57.

[11]Roland K.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as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remote high altitude ecosystems.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06,63:100-l 07.

[12]A1egria H A.organ chlorine Pesticides in ambient air of Beline,Central America.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0,34:1953-958.

[13]Brubaker W:OH reaction kinetics of gas-Phaseα-and β-hexachlorocy-clohexane and hexachlorobenzene.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1998,32:766—770.[14] Tanabe S.Contamination and toxic effects of persistent endocrine disrupters in marine mammals and birds.Marine Pollution Bmletin,2002,45:69—77.[15]Covaci A.,Tutudaki M..,Tsatsakis A.M.,et a1.,Hair analysis:another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humane exposure to selected persistent organ chlorine pollutants.Chemosphere,2002,46:413—418.

[16]张大弟,张晓红.农药污染与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5-19.

[17]]林玉锁,龚瑞忠.朱忠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74—176.

[18]IMAI R,Y NAGATA,MFUKUDA,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of a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 gene encoding a 17-KDa polypeptide that eliminates HCl molecules from –hexachlorocyclohexane [J] . Bacteriol, 1991, 173: 6811~6819.

[19]NAGATA Y, HATTA T,IMAI R,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γ-HCH) dehydrochlorinase(LinA) from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J]. Basic Biotechnology Biochem, 1993, 57: 1582~1583.

[20]NAGATA Y, T NARIYA, R OHTOMO, et al.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a dehalogenase gene ecoding an enzyme with hydrolase activity 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 in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J]. Bacterial, 1993, 175: 6403~6410.

[21]郑金来,李君文,晁福寰.环境科学研究,2001,“(2):62,64.

[22]林玉锁,龚瑞忠.朱忠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74—176.

[23] 尤民生,刘新,农药污染的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生态学杂志,2004,23(1)73~77.

[24] 徐向阳,任艳,红黄绚等,典型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学报,2004,30(6):684~689.

[25] Bachmann A, Water P, Bruin D E, et al.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profiles of water, sediment and aquatic organisms in the effluent of Gaobeidi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pple Environ Microbial, 1988, 54: 548~554.

[26] Batter R M. Residues of 18 organ chlorine pesticides in 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hemosphere, 1990, 21(4): 451~458.

[27] J ohn F. 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phenol by a toluene enriched microbial culture. Wat Res, 2004, 28: 1897~1906.

[28] McGill W B. Dynamics of soil microgal biomal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 in Breton L after 50 years of cropping to two rotation. Can J Soil, 1986, 66: l~19.

有机氯农药污染

有机氯农药及其对长江中下游的污染 摘要: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发明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的瑞士化学家米勒。此后有机氯农药因其高效,应用十分广泛。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危害。但因历史上的滥用,有机氯农药至今仍然威胁着我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上个世纪也大量使用过有机氯农药,这些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如何?本文以长江中下游为例,探讨有机氯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危害富集污染 引言:环境污染是人类当今面临的一大问题。发达国家近代人口急剧增长,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起步,大量人口离开土地,不再参与粮食的生产,这就要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这些人口的需要。此时,化学农药随着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其中有机氯农药就是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这种农药效果好,制备成本低,且以当时的观点来看,有机氯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毒害小。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曾大规模地采用有机氯农药。但有机氯农药的滥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这种危害至今没有消除。接下来我们具体认识一下有机氯农药,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看看有机氯农药对环境的威胁。 有机氯农药的概念 有机氯农药是指在农业上用作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的各种有机氯化合物的总称。属于高效广谱农药,包括脂肪族、芳香族氯代烃[2],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前者包括杀虫剂DDT和六六六,以及杀螨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等,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稻丰宁等;后者如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1]。 有机氯农药是第一代农药,以DDT和六六六的使用历史最为悠久[2]。DDT的化学名称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因有分子中有两个氯苯基和三个氯又称为二二三。六六六的化学名称是1,2,3,4,5,6-六氯环己烷,因分子中有六个氯、六个碳和六个氢,所以俗称六六六。 DDT的结构式六六六的结构式 有机氯农药的性质 物理性质方面,常用的有机氯农药蒸气压低,挥发性小,停用后自然环境要经25~110年才能复原[6]。因此有机氯农药可以缓慢杀死很多害虫。同时,有机氯农药脂溶性强,水中溶解度大多低于1ppm,因此在使用六六六等农药时先将其溶解在煤油中,然后将煤油溶液在水中制成乳浊液。另外,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子一起蒸发[2]。 化学性质方面,氯苯结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失缓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产物也像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毒性,如DDT经还原生成DDD,经脱氯化氢后生成DDE,这两种也是后面研究中重点监测的产物。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向上扩展而富集,如虾在含0.005ppm滴滴涕的水中养七十二小时, 体内含量达0.14ppm。在美国密执安湖水中含有少量滴滴涕, 但通过食物链的富集, 滴滴涕在海鸥体内的含量为水内含量五千万倍等等[5]。 有机氯农药的应用历史 有机氯农药对虫类都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如当昆虫爬行或停息在 DDT或六六六喷洒处,药物即可被昆虫表皮吸收,然后渗透到昆虫体内而将其毒死。20世纪40年代,因DDT和六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酶促机制

1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是农药中很重要的一类,具有高效的杀虫能力,为增加粮食生产、防治疾病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机磷农药的生产、运输和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中其他非靶标生物乃至土壤、水、大气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尤其是果蔬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更不容忽视。 有机磷农药污染降解技术可分为热降解、光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是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农药分解为无毒或低毒小分子化合物,并最终降解为水、CO2和矿物质的过程。相对于物理、化学降解技术,生物降解具有高效、彻底、无二次污染的优势,20世纪40年代后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作物本身、微生物都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但植物的降解很缓慢,周期很长,微生物由于其强大的代谢多样性,在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2有机磷农药降解酶 微生物对于农药的降解可分为酶促和非酶促反应。所谓酶促反应是指微生物以胞内酶或分泌的胞外酶直接作用于农药,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最终将农药完全降解或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化合物的过程。而非酶促形式指的是微生物通过代谢改变农药的环境离子浓度、pH等物理、化学性质,从而间接促使降解农药的过程。酶促反应是微生物降解农药的主要形式,微生物本身含降解农药的酶系基因,或本身虽无该酶系基因,但是经诱导或环境存在选择压,基因发生重组或改变产生了新的降解酶系。 20世纪80年代,Munnecke等发现有机磷农药降解酶比产生这类酶的微生物菌体更能忍受异常环境条件,如来源于假单胞菌的降解酶在10%的无机盐、1%的有机溶剂、50℃下都能保持高活性,而该酶的产生菌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不能生长,而且,酶的降解效果远远胜于微生物本身,特别是对低浓度的农药更有效。因此,人们的思路从应用微生物菌体净化农药污染转向利用有机磷农药降解酶。因此,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目前已被公认为是消除农药残留的最有潜力的新方法。常见的有机磷农药降解酶(Organophosphorus hydrolase)主要是水解酶类,包括磷酸酶、对硫磷水解酶、酯酶、硫基酰胺酶、裂解酶等,它们主要通过裂解P-O键、C-P 键、P-S键降解有机磷农药。由于各种有机磷农药都有类似的结构,只是取代基不同,所以一种有机磷农药降解酶往往可降解多种有机磷农药。 第1个有机磷农药降解酶是1974年Munneck 等[1]从假单胞杆菌中检测出磷酸酯酶的活性,发现其对对硫磷具有降解作用,同时对甲基对硫磷、二嗪农、毒死蜱等7种有机磷农药均能有效降解,在22℃时降解效率比化学降解快1000~ 2450倍,且该酶不为农药及农药制剂中溶剂所抑制,对环境条件有较宽的忍受范围。1979年,Brown等就对来源于黄杆菌(ATCC27551)的有机磷农药降解酶进行了部分纯化并对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酶反应的最适pH范围为8~10;酶的活性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被非离子去污剂抑制。1989年,Mulbry等从3株革兰氏阴性菌中提取到3个对硫磷水解酶,分别测定了分子量,并对酶学性质做了研究。这3个酶分子量不同,对不同底物的作用也不同。同年,Dumas等纯化得到来源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酶促机制 刘建利(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有机磷农药污染严重,微生物有机磷农药是治理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新技术,综述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研究现状、酶促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酶促机制 中国图书分类号:X17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NZ0690)

微生物降解农药,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微生物降解农药之路 07材化一梁文豪2007274129 摘要:本文根据《环境化学》中介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科学原理,综述了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等,分析了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是消除农业发展中农药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农药降解 1.农药污染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在田间经常喷洒化学农药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由于某些农药及其代谢物的理化性质稳定,在土壤中的积累而引起了环境污染问题。土壤环境是受农药污染重要场所。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累积的结果,致使农作物及畜产品中出现微量的残留农药,污染了食品,危害人类的人体健康。 目前,全球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已达1 300多种,其中广泛使用的约为250多种。我国已迈人世界农药生产大国。1990年农药产量为22.66万t,1994年农药产量为26.6万t,约占世界农药总产量的1/10。现在,我国每年大约要施用80-100多万t的化学农药,有机磷杀虫剂占40%,高毒农药占37.4%,有的化学性质稳定,存留时间长。这些农药无论以何种方式施用,均会在土壤残留,而且在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据测定仅为20%~30%(发达国家的农药利用率达60%-70%)。若按单位面积平均施药量计算,我国农药用量是美国的2倍多。据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l300-1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大量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造成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安全措施,每年有20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有4万人死亡,平均每10分钟有28人中毒,每17分钟有1人死亡!而这还不包括因农药污染而导致死胎、致癌、流产的受害者。 2.农药污染概述 农药污染已成为国家发展中一个不能轻视的问题。那究竟什么是农药污染呢?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农药施用后,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株体内残留下来,使粮食、蔬菜、水果等受到污染;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上(有时则是直接施于土壤中)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随雨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湖,污染水体和水生生物。农产品的残留农药通过饲料,污染禽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大气、水体、土壤、食品,最终进入人体,引起各种慢性或急性病害。农药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产物,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破坏生态系统,引起人和动植物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现象。多数农药对人和动物有毒害,大量接触以及误食后会造成急性中毒和死亡。 找出一条解决农药污染的方法,非常必要。 3.微生物降解农药概述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与微生物降解等。其中,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是土壤中农药最主要也是最彻底的净化!当前农业上使用的主要为机化合物农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机物的性质、污染状况及处理方法;以多环芳烃和农药为例阐述了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几种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并对今后的几个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有机物降解作用 1 引言 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氯代脂肪族化合物和腈类化合物等。 目前,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标排放,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使我国水体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的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而农业土壤中15 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的平均值为4.3mg/kg,且主要以4环以上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为主,占总含量的约85 %,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级。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污染远远高于农业土壤: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塑料增塑剂等,这些高致癌的物质可以很容易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被检测到,而且超过国家标准多倍。 处理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可分为三大类[1]:物理方法:主要有吸收法、洗脱法、萃取法、蒸馏法和汽提法等;化学方法:如光催

化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湿式氧化法、以及声化学氧化法等,这一方法应用较多;生物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降解三类技术。与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具有无可比拟优势: (1)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彻底分解成CO2和H2O,永久的消除污染物,无二次污染; (2)降解过程迅速,费用低,为传统物理、化学方法费用的30%~50%; (3)降解过程低碳节能,符合现在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2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用于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降解的方式主要包括堆肥法、生物反应处理和厌氧处理等,但每一过程都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2]。以多环芳烃(PAHs)[3~4]和农药[5]的降解为例来说明。 2.1.1 微生物对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 微生物之所以能降解多环芳烃依赖于它们对多环芳烃的代谢。微生物通过两种方式对PAHs进行代谢:1 ) 以PAHs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2 ) 把PAHs与其它有机质进行共代谢降解。研究表明许多微生物能以低分子量的PAHs (双环或三环) 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并将其完全矿化。而四环或多环的PAHs的可溶性差,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一般要通过共代谢方式降解。研究又表明,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对多环芳烃进行降解。(1)共代谢降解 高分子量的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一般均以共代谢方式开始。共代谢作用可以提高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效率,改变微生物碳源和能源的底物结构,增大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选择范围,从而达到难降解的多环芳烃最终被微生物利用并降解的目的。 在有其他碳源和能源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酶活性增强,降解非生长基质的效率提高,也称为共代谢作用。烃类的降解的初始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摘要:有机磷农药的广泛和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危害,作为有机 磷农药的主要降解方式之一,微生物降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有机磷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种类、降解机理和途径、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因子、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途径,并探讨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展望 前言:农药是确定农业稳定,丰产或者不缺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农药一方面 残留在农产品中,对人体有害?另一方面,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农药的负面效应很多,但总体来说仍是功大于过,而且在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农药将继续挥作用。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降低农药的负面效应【1】。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主要有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等方式,其中生物降解的作用占重要地位。生物降解特别是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品来降解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方法具有无毒、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消除和解毒高浓度的农药残留的一种安全、有效、廉价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有机氯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限制,随之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到目前有机磷农药已成为应用广泛、品种最多的农药。有机磷农药容易降解,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残留没有有机氯农药那么普遍和突出,且具有药效高、品种多、防治范围广、成本低、选择作高、药害小、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优点。它的降解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方向。 1、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农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有机磷等农药在农业上的生产与应用仍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在内,世界上的有机磷农药已达150 多种,中国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有30 余种。按照毒性大小常分为 3 大类:1.剧毒类,如甲拌磷、内吸对硫磷、保棉丰、氧化乐果等;2.高毒类,如甲基对硫磷、二甲硫吸磷、敌敌畏、亚胺磷等;3.低毒类,如敌百虫、乐果、氯硫磷、乙基稻丰散等。一些有机磷杀虫剂如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等剧毒杀虫剂在国际上已是禁用产品或限制的品种【2】。 2、有机磷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目前,人们已分离出多种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群,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一些藻类。由于细菌具有生化多适应性及易诱发突变菌株等优势,故其在微生物降解中占有重要地位【3】。至今,已分离到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等。金彬明等从被有机磷污染的海水样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在28℃下对甲胺磷(5 mg/L)的降解率达48.9%。解秀平等从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甲基对硫磷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为唯一碳源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菌株,在 5 h 内对50 mg/L 的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理论前沿开课时间:2013 -2014 第二学期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学号2013210585 姓名邹艳艳 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丁林贤 交稿日期2014 年6月28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摘要:本文综述了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危害,降解解功能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典型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途径以及影响微生物降解效果因素等,在各种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菌的微生物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ruas)是最活跃、农药适应能力最强的菌株,与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的酶:主要要有脱氯化氢酶、水解酶和脱氢酶三种,它们通过共代谢,中间协同代谢或矿化等作用完成降解过程。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持久性和广泛污染性,研究出新的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及菌酶以及降解机理及中问产物的类型是未来农药降解的主要研究重点。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酶;机理 前言:农药是重要的农用物资,在世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防治病、虫、草、鼠害、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Pesticides,OCPs),也被称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突出的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征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2]是20世纪80年代前应用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农药品种之一,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高效广谱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逐级上去,最终在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脂肪组织中蓄积,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就陆续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残尉毒的有孰氯农药[4-5]。研究发现.北京地区总OCPs类物质平均含量高达77.7ug/kg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l5618-1995)50ug/kg。浙江省平均值为34.41ug/kg,其中最高值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500ug/kg[6]。此外,甚至南极地区也发现了0.12-2.8ug/kg的DDT残留,常年不化的冰层也检出了0.04ng/kg的DDT。 降解有机氯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如焚烧、电化学法等都普遍存在着处理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去除效果差等缺点,而生物法则主要利用微生物对OCPs的特异性降解机理进行降解,该法处理效果明显,在降解残留农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目前治理残留农药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构

有机氯农药

摘要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主要分为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和以苯为原料的两大类。以苯为原料的包括HCHs、DDTs和六氯苯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生产和使用了大量的HCHs和DDTs等农药。尽管我国从1983年以来禁止或限制生产这些农药,但由于这些污染物的环境持久性,导致其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近年来,由于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导致环境中存在新的输入源。此外由于土壤中残留农药的二次释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HCHs,DDTs ,长江中下游 第一章有机氯农药简述 1.1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 年,瑞士科学家Muller 发现了DDT 的杀虫作用,并把它成功运用到杀灭马铃薯甲虫上,从那时起,有机氯农药开始被使用。在那个年代,DDT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农药,发明者Muller 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随着DDT 的发明和使用的成功,也掀起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的热潮。到了1942年,英法等国又发明了另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HCH)。1945 年氯丹被发明,1948年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毒杀芬等有机氯农药也相继被发明出来,1950 年发明了异狄氏剂和硫丹。1969 年甲氧滴滴涕也被广泛的应用。 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成本、杀虫谱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有机氯农药被相继发明的几十年里,有机氯农药被大范围的运用。但随之而来,有机氯农药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有机氯农药非常难于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久,且容易溶解在脂肪中。而且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一系列的危害性,对人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机氯农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及生命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认识到了有机氯农药的危害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有限制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到1970 年,瑞典、美国等国就已经先后停止生产和使用DDT,之后的几年里,其他发达国家也陆续停止了生产[1]。但作为亚洲的农业大国,中国和印度直到1983年和1989 年才禁止DDT 在农田中使用。从有机氯农药在农田中使用直到被禁用的

微生物降解农药

微生物降解农药 现今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种类最多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虽然原有的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物理方法亦收到良好效果,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卓越发展,微生物对降解农药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针对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问题提出看法,希望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当前,我们主要是从被污染的环境介质(例如:被污染的泥土、土壤)中来获取高效降解菌。现在人们已经分离出的对有机磷农药降解有良好效果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及一些藻类。 真菌基于其较高的降解能力,人们十分关注,主要有:木霉属、曲霉属、酵母菌及青霉属等。颜世雷等有关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摇床驯化培养从被污染的土壤里筛选得到2株曲霉菌株,其能够在高浓度氧化乐果环境下生长。当温度高达28℃时,其降解氧化乐果的比率高达70.38%及61.28%。 因为细菌具有容易引发突变菌株和生化多适应性的优点,故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它具有极高的地位。目前已经分离出的细菌有:芽

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例如:以解秀平为代表的有关人员从污水曝气池里分离出一株可以以甲基对硫磷以及其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对硝基苯酚是仅有 的碳源的节杆菌属,其在5h内降解50mg/L的甲基对硫磷以及对硝基苯酚的比率达到85%与98%。而以金彬明为代表的有关人员主要是从受有机磷污浊后的海水样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其在温度高达28摄氏度的情况下降解甲胺磷的比率高达48.9%。 微生物本身的降解能力是限制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代谢活动各具特色,适应性也千差万别,而且同类型的不同菌株对相同的有机底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加之,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容易驯化,经过一阶段的适应新生化合物可以促使微生物产生与之对应的酶系降解它,且还可以借助于基因突变来构建新酶系降解它。传统主要是采用单一的微生物菌株的纯培养来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但是这一方式不如混合培养合理,前者一般情况下没有生物降解需要的整个酶的遗传合成信息,其在降解难度较高的化合物中没有充足的训话时间,继而无法进化出整个代谢途径,相反,后者则更能抵御微生物降解时产生的毒物质。

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

内容 1.简述 本法系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药材及制剂中部分有机氯、有机磷和拟虫菊酯类农药。 2.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 2.1.简述 有机氯类农药是农药史中使用量最大,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类农药,其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残效期长(可达30~50年之久),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造成慢性中毒,严重危及人体健康。有机氯类农药主要是指:六六六、DDT、五氯硝基苯等。 本测定法通过提取、净化和富集等步骤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 2.2.仪器与用具 2.2.1.气相色谱仪:带有63Ni-ECD电子捕获检测器,载气为高纯氮,必须安装脱氧管 2.2.2.离心机;超声仪;旋转蒸发仪 2.2. 3.色谱柱:SE-54或DB-170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 2.2.4.具塞刻度离心管(10ml)、刻度浓缩瓶、具塞锥形瓶(100ml)、移液管。 2.3.试药与试液 2.3.1.丙酮、石油醚(60~90℃)和二氯甲烷均为分析纯,且全部经过全玻璃蒸馏装置重蒸馏,经气2.3.2.相色谱法确认,符合农残检测的要求。 2.3.3.无水硫酸钠和氯化钠均为分析纯,硫酸为优级纯。 2.3.4.农药对照品:六六六(BHC)[包括α-BHC,β-BHC,γ-BHC和δ-BHC四种异构体],滴滴涕(DDT)2.3.5.[包括PP’-DDE,PP’-DDD,OP’-DDT和PP’-DDT四种异构体]及五氯硝基苯(PCNB),由中国 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标示含量(浓度)的农药标准品,也可采用国际认可的农药标准品自行配制。 2.4.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4.1.SE-54色谱柱: 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300℃,不分流进样。程序升温:初始100℃,每分钟10℃升至220℃,再以每分钟8℃升至250℃,保持10分钟。 2.4.2.DB-1701色谱柱 2.4. 3.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300℃,不分流进样。程序升温:初始140℃,保持1分钟, 以每分钟10℃升至210℃,再以每分钟20℃升至260℃,保持4分钟。 2.4.4.按上述条件操作,理论板数以α-BHC峰计算应不低于1×106,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 1.5。 2.5.操作方法 2.5.1.对照品储备液制备 2.5.2.精密称取六六六(BHC)[α-BHC,β-BHC,γ-BHC,δ-BHC]、滴滴涕(DDT)[PP’-DDE,PP’ -DDD,OP’-DDT,PP’-DDT]及五氯硝基苯(PCNB)农药对照品溶液适量,用石油醚(60~90℃)分别制成每1ml含4~5ug的溶液。 2.5. 3.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5.4.精密量取上述各对照品储备液0.5ml,置10ml量瓶中,用石油醚(60~90℃)稀释至刻度,摇匀。 2.5.5.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6.精密量取上述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用石油醚(60~90℃)制成每1L分别含0ug、1ug、5ug、10ug、 50ug、100ug和250ug的溶液。

农药残留对人体安全的危害

浅析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预防 姓名:陈军钊学号:084772202 班级:体教102班 [摘要]农药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人体中怎样的形式存在,后来是怎样排出体外的?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表现的三种形式,并进行介绍急性慢性中毒和“三致”危害。蔬菜从农田到餐桌主要经过2个大的环节与做好从市场到餐桌这个环节的工作意义。 [关键词]农药残留人体健康危害 前言 首先,我们来关注下农药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人体中怎样的形式存在,然后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其次,了解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再次,认知蔬菜从农田到餐桌主要经过2个大的环节与做好从市场到餐桌这个环节的工作意义。最后进行总结本次浅析食物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与预防的各项意义。 一、进入人体途径 通过皮肤吸附 当我们分装,稀释和喷洒农药时,会不小心将农药沾在手上,脸上和其它暴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部位。皮肤沾染了农药之后,随即农药被吸附,继而渗透到体内,形成急性暴露。不同农药对皮肤的渗透能力不同。有的农药是液体,且含有某种有机溶剂,比固相农药和水相农药更易于和更快于渗透到皮肤内部。如果皮肤沾染了许多农药,在一定情况下,可在几分钟内就产生不利于健康的后果。一但农药进入真皮,到达皮肤的毛细血管,就会很快地进入血液中。农药,既使仅停留在皮肤部位还可引起皮炎,包括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 通过呼吸吸入 人的呼吸道有很大的面积,可以非常有效地吸附农药,既能吸附蒸汽,也能吸附细小液滴,还能吸附超细颗粒物。蒸汽为自由分子大小,烟由许多细小的,其半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组成,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由于颗粒质量太轻受重力影响不大,随风飘去,像风筝一样,停留在高空之中。液滴,一般大于200微米时,受重力作用迅速落到地面,诸如细细秋雨。而在1微米到200微米范围的液滴,属于雾滴。呼吸系统,如鼻毛,可以有效地过滤气溶胶和大于30微米大小的颗粒。近7微米大小的颗粒将影响支气管;仅只小于7微米大小的颗粒才能到达肺气泡。 人的肺有许多细小的肺泡,表面积大。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它们进入血液中,使人得以吐故纳新,同时杂在空气中的农药蒸汽和细小液滴也通过它们进入血液。肠道长有许多绒毛,和像手指样的隆起物,伸到肠腔内,增加了表面积,食物和饮用水及杂在食物与水中的农药通过它们也能进入血液中,血液循环到全身。皮肤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 1、生物农药得定义 1982 年 9 月 1 日发布得《农药登记规定实施细则》称生物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害或调节植物生长得微生物及植物来源得农药。《农药管理条例》与《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尚未给对于通常意义上得生物农药,我们从产品来源、利用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可以清晰地瞧出各类生物农药之间得相互关系。 2、生物农药得分类 2、1按产品来源分类 2、11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指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得生物农药,例如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用来开发生物农药得微生物类群很多,涉及真菌、放线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等六大类群。 2、12植物源生物农药 指利用植物资源开发得生物农药,即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得农药,例如印楝素、苦参碱。 2、13动物源生物农药 指利用动物资源开发得生物农药,例如平腹小蜂、松毛虫赤眼蜂、斑蝥素与低聚糖素等。 2、2按利用形式分类、 2、21活体型生物农药 指利用生物活体制成得生物农药,包括真菌、放线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等六类活体型生物农药。 2、22抗体型生物农药 指利用对生物内含物或生物代谢产物制成得生物农药 2、23载体型生物农药 即转基因生物

3.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3、1微生物农药得类型与品种 3、11微生物源 / 活体型生物 农药——杀菌剂 目前用来开发成微生物源 / 活体型生物杀菌剂得微生物有真菌、放线菌、细菌等三大类群。已经获准登记得微生物源 / 活体型生物杀菌剂逾 18 种,其中真菌杀菌剂逾 6种、细菌杀菌剂逾 12 种。 3、111真菌?微生物源 / 活体型生物农药·杀菌剂 已经获准登记得逾 6 种,它们就是寡雄腐霉菌、哈茨木霉菌、木霉菌、噬菌核霉、盾壳霉 ZS-1SB、小盾壳霉 GMCC8325。 3、112放线菌?微生物源 / 活体型生物农药?杀菌剂 放线菌在农药领域中应用最多得就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但主要就是利用其代谢产物(多种农用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而不就是其活体。也可利用放线菌对病原微生物得颉颃作用制成活体抗生菌制剂应用,例如我国开发得“5406”抗生菌为

微生物降解农药

摘要: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 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认为,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利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 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降解农药降解农药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作为主要技术之一的农药为粮食的增产起 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农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省时省力等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农药的过分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仅1985年,世界的农药产量为200多万t[1];在我国,仅1990年的农药产量就为22.66万t[2],其中甲胺磷一种农药的用量就达6万t[3]。化学

农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质,很多农药本身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是有毒的,而且很多类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顽固性化合物。农药残留很难降解,人们在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严重,同时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每年造成的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不断增加[3~6]。同时,农药厂排出的污水和施入农田的农药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利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消除污染。实际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靠自然力量、

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实验二有机氯残留的测定(焰色法) 一、原理 此法是利用样品中的有机氯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它与铜勺表面的氧化铜作用,生成挥发性的氯化铜,在无色火焰中呈绿色。用以鉴别样品提取液中有机氯农药的存在。 二、操作步骤 1、准备:取铜小勺在煤气灯或酒精灯上灼烧,直至铜勺表面覆盖一层黑色氧化铜为止。 2、提取:取5-10g有怀疑污染有机氯农药的食品,用5ml乙醚研磨成匀浆,后用5 ml乙醚浸渍振摇并过滤或离心,取上清液备用。 3、检测:将滤液或上清液逐滴加在铜勺表面蒸发,然后进行灼烧,呈绿色火焰者,说明食品被有机氯农药(包括DDT及六六六)污染。 注:若样品中农药含量很低,可将乙醚提取液浓缩蒸干,用少量乙醇溶解残留物,然后按上法检验,本法最低检出范围为1ug有机氯。

亚铁氨化银试纸法 一、原理 此法是根据有机氯农药与碳酸钠灼烧生成氯化钠。与硫酸作用生成氯化氢。氯化氢与亚铁氰化银试纸反应,在硫酸铁存在下产生蓝色,可鉴别有机氯的存在。 二、操作步骤 1、亚铁氰化银试纸称取硝酸银2.5g、亚铁氰化钾1.3g,分别溶于25mL水中。将硝酸银溶液缓慢加到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离心分离,将沉淀物反复用水洗涤至不含银离子为止。在沉淀中加浓氨水25mL,摇匀后,将滤纸浸入悬浮氨溶液中5min,取出试纸用热风吹干,备用。 2、检测 取10.0g左右待测磨碎样品,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20mL乙醚,振摇后,分出乙醚层。置水浴上挥发至0.4mI。移入小试管中,加入一勺碳酸钠,在水浴上蒸干、冷却。 取亚铁氰化银试纸条,在1g/L硫酸铁溶液中浸湿后,悬挂于橡皮塞下。向试管内残渣小心滴人浓硫酸2~3滴,迅速将挂有试纸的橡皮塞塞紧小试管,将试管移人水浴内加热5min,如果试纸变为蓝色,表示样品中有有机氯农药存在。试验中应防止无机氯的干扰 定性检验-刚果红法 一原理 利用样液中的有机磷农药经溴氧化后,与刚果红作用,生成蓝色化合物,来鉴别样品是否存在有有机磷农药。 二操作步骤 取经粉碎的样品用苯浸泡、振摇,用滤纸过滤,取滤液于蒸发皿上,加入100g/L甘油甲醇溶液1滴,沥干,加1mL水混匀。将样液滴于定性滤纸上,挥发干。将滤纸置于溴蒸气上熏5min,取出,在通气处将溴挥发尽。滴人5g/L刚果红乙醇溶液,置于滤纸的点样处,如果滤纸显示出蓝紫色则表示样品中有有机磷存在。呈粉红色者则为溴的色泽。

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危害及其微生物降解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教师:蔡兰坤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学号:B2014009 班级:环境122 姓名:严义昌

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危害及其微生物降解 严义昌资环学院环境122学号:B2014009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1424) 摘要:有机磷农药因为自身的优良特性开始逐步取代对环境危害更大的有机氯农药,它的大量使用在提高了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对动物和人体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因为众多的种类和新城代谢的多样性在有机磷农药降解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对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种类,有机磷降解菌的获得和鉴定,有机磷的降解机理,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广谱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论述.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降解机理;降解菌广谱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有机氯农药难以被动植物降解而且在生物体内降解速度慢,致使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和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作为有机氯农药的替代品,因为具有品种多,成本低,药效好,应用范围广,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残留没有有机氯农药那么普遍和突出等优点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机磷杀虫剂的使用量逐年上升.正是因为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大量、频繁和反复地使用,导致其过量残留.残存于作物、土壤或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经物理迁移或化学转化,最终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富集作用影响人类及其他有益生物体[1].世界上有机磷农药种类超过150种,中国生产和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有将近40种,其中常用的有敌百虫、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对硫磷、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的结构区别很大,毒性也大不一样,其中对硫磷类农药的毒性最大. 1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效应 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轻度中毒时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血液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到70%-50%;中度中毒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肌肉震颤、瞳孔缩小、胸闷、轻度呼吸困难、流涎、流汗、腹痛、腹泻、血压和体温升高等症状,血液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到50%-30%;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和特征外,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高度缩小、肌肉震颤明显、呼吸困难、昏迷、循环衰竭等,少数人出现脑水肿,血液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到30%以下.同时研究表明有机磷农药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基因内部DNA的改变,并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 除了急性毒性外,也发现了有机磷农药的慢性毒性作用,不过其慢性中毒症状无明确的特异性,仅以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如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等. 有机磷农药作为潜在的化学致癌物还可能参与癌症的发生.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白血病、前列腺癌的发生同接触有机磷农药混合物密切相关.1995年在对美国某农产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农场工人NHL的发病率高于没有接触有机磷农药人群. 有机磷农药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基因内部DNA的改变,并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有研究表明,暴露在不同浓度的甲基对硫磷、甲基吡啶磷、敌敌畏条件下,可以导致黑腹果蝇三期幼虫两个遗传标记点的交叉杂合,在表型上观察到果蝇翅膀大小和形状的突变.早有报道久效磷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生物机体的一系列生化指标如血浆蛋白含量、肝脏的DNA和RNA含量等改变.敌百虫、敌敌畏和乙酰甲胺磷可以显著诱发中国仓鼠(Phodopus griseus)

微生物农药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大概念、大类概念、构成、特殊结构、作用方式等) 1.微生物农药 2. 农用抗生素 3. VIP蛋白 4. 包涵体 5. 重寄生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最、第一等字眼;防治对象、专性、来源、毒素、机理、不同分类、可开发为。。。,已应用等字眼;有效活性成分,测定方法、指标,特殊结构、致病过程、实际生产方法、等) 1. 以下哪一种微生物为专性寄生昆虫病原菌()。 A. 绿僵菌 B. 金龟子芽孢杆菌 C. 枯草芽孢杆菌 D. 苏云金芽孢杆菌 2. ()具有抗植物根结线虫作用,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 A. 穿刺巴斯德氏柄菌 B. 肉毒梭菌 C. 嗜酸乳杆菌 D. 荧光假单胞菌 3. 绿僵菌的主要防治对象为()。 A. 蚜虫 B. 蜡蚧 C. 鳞翅目幼虫 D. 线虫 4. 鲁保一号是用于防治()的微生物源药剂。 A. 害虫 B. 病原菌 C. 杂草 D. 鼠害 5. ()是诺尔斯链霉菌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毒病具有特效。 A. 井冈霉素 B. 农抗120 C. 中生霉素 D. 宁南霉素 6. ()可以产生剧烈的细菌外毒素,此毒素是目前草原农田广泛应用的生物杀鼠剂。 A. 肉毒梭菌 B. 穿刺巴氏柄菌 C. 恶臭假单胞菌 D. 荧光假单胞菌 7. 以下农用抗生素可用于杀螨剂的是()。 A. 莫西菌素 B. 华光霉素 C. 武夷霉素 D. 波拉霉素 8. 除了()以外,以下均为DNA杀虫病毒。 A. 核型多角体病毒 B. 颗粒体病毒 C. 昆虫痘病毒 D. 质型多角体病毒 9. 可以开发为杀虫剂的病毒主要集中在()。 A. 杆状病毒科 B. 长尾噬菌体科 C. 丝状病毒科 D. 壬酸 10. 双丙氨膦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其有效杀草成分为()。 A. L-草铵膦 B. 芦竹碱 C. 纤精酮 D. 拮抗关系 11. 病毒制剂毒力生物测定方法有活体生物测定、离体生物测定和空斑测定法,其中活体生物测定法检测病毒毒力常用指标为()。 A. LD50 B. TCID50

[农药,微生物,降解,其他论文文档]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简介: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 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认为,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利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字:微生物生物降解农药降解农药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利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消除污染。实际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靠自然力量、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理想途径。但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着农药生物降解的可否和效率。近年随着对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农药生物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明。本文整理出了近年来对农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建议有效的研究途径,旨在为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提供依据。 1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1 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的农药类型 当前农业上使用的主要有机化合物农药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已经禁止使用,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还有一些正在逐步停止使用,如有机磷类中的甲胺磷等。 表1 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种类简表[7] 类型农药品种有机磷:敌百虫、甲胺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对硫磷、双硫磷、乐果等杀虫剂有机氮:西维因、速灭威、巴沙、杀虫脒等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等杀螨剂螨净、杀螨特、三氯杀螨砜、螨卵酯、氯杀、敌螨丹等除草剂 2,4-D、敌稗、灭草灵、阿特拉津、草甘膦、毒草胺等杀菌剂甲基硫化砷、福美双、灭菌丹、敌克松、克瘟散、稻瘟净、多菌灵、叶枯净等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健壮素、增产灵、赤霉素、缩节胺等 人们发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代谢类型各异的、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和能利用各种人工合成有机农药为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各种谢途径把有机农药完全矿化或降解成无毒的其他成分,为人类去除农药污染和净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1.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目前,对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上,因此对于细菌代谢农药的机理研究得比较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