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五 万以上的数 26《万以上数的读法》拔高习题(无答案) 浙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五 万以上的数 26《万以上数的读法》拔高习题(无答案) 浙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五 万以上的数 26《万以上数的读法》拔高习题(无答案) 浙教版

《万以上数的读法》拔高习题

1、壮壮在超市存包处得到一张小票,上面是一个九位数组成的开箱密码。壮壮购物时,不小心将票丢了,他只记得密码是由5个6和4个0组成的,并且万位上是6,读数时要读出4个0。你能帮壮壮找回密码吗?

2、用0、0、0、0、0、1、2、

3、

4、

5、6写出一个十一位数,要求所有的0都读出来。

3、小明在读数时,把一个数的“千位与十位”交换了位置,读成了六千零三十八万零九百七十。这个数的正确读法是

4、用3个9和3个0组成符合下面条件的六位数。(只读一个0的六位数写出2个即可。)

(1)只读1个0

(2)读2个0

(3)所有的0都不读

5、用8、0、4、7、1、5、3、2这8个数字组成八位数。

(1)最大的八位数是()

读做:()

(2)最小的八位数是()

读做:()

(3)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八位数是()

读做:()

参考答案

1、密码为606060606

2、答案不唯一。如:10203040506

3、六千零三十九万七千八百

4、(1)900990、909090、900099、909009、990009、990090、990900 (2)900909

(3)999000、909900

5、(1)87543210 八千七百五十四万三千二百一十

(2)10234578 一千零二十三万四千五百七十八

(3)87543201 八千七百五十四万三千二百零一

四年级上册数学读数写数平面图形练习试题

1,读数和写数 450306000 读作:3000500076 读作: 2#### 读作:47120530 读作: 908037060 读作:354780 读作: 九千零九十万零七百四十写作:九千九百万零七百零七写作:三千零五万零二百零七写作:二亿零三百万零一百写作:三亿写作:三亿零二百万写作: 2,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1777≈ 356071≈ 205658≈ 436572≈240692≈ ####≈ 29999999≈ 790778≈ 9511≈ 7909999999≈ 3,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7554093700≈ 4990057200≈ 4744900300≈ ####≈ 5,下列方框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23□316≈23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45□706≈45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89□106≈90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120□700≈121万:可以填_______,最小填_______,最大填_______。 6 7,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是数位名称() 8,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数位名称是()9,()个十万是一百万,()个十万是一亿, 10,在85后面添上()个0,它就变成八十五万。 11,用数字2,3,9和4个0组成一个七位数 1,最大的数(),最小的数() 2,约等于320万的数是() 3,不读一个零的,且比900万大的数是() 4,读两个零的数是() 1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再读出来 1,六十万,七万和三千 2,二千万,五十亿和四百 3,二亿,七百万,八万和五十 4,七百亿,三亿和六百 13,比49999多10的数是(),比49999多1000的数是()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平均数 1.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2)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二、认识平均数 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2.法和结果。 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 课本86页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课本86页“问题与讨论”。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 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都套中5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 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必须另外想办法。由此引出平均数,揭示课题。) 一、学习新知 1.单独出示第三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把几个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数就是平均数。 两种基本方法: 1、直接求法:利用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2、基数求法:利用公式“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的总和÷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1、工路队前4天平均每天筑路80米,增加工人后,第5天筑路100米,求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多少米? 分析:(1)先求出5天筑路的总长度80×4+100=420(米),再求出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2)从“补差”的角度考虑。由于前4天筑路的平均数小于第5天的筑路米数,所以把前4天的平均数80米看做是基数,然后把第5天多筑的(100-80)米平均分成“5份”,用4份补进到前4天的平均数中去,留1份在第5天,从而求出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 解法一(米) 解法二(米) 答: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84米。 2、笑笑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语文80分,音乐88分,体育84分,美术78分,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笑笑数学得了多少分?(补差法) 分析:本题关键是求出五科平均分,依题意,我们可以先求出语文、音乐、体育、美术这四科的平均分是82.5 (分),根据条件“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知,前四科的平均分低于五科平均分,要把前四科的平均分提高到五科的平均分,从“补差”的角度思考,需要把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的6分补到前四科的每科平均分中去,平均每科补1.5(分),所以,五科平均分是84 (分),那么数学成绩就是90(分)。 解:(1)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四科平均分:82.5 (2)五科平均分:84 (3)数学成绩:90 答:笑笑数学得了90分。 3、淘气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外语和自然的平均分是8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四门成绩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淘气数学考多少分?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课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个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等。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高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四、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数的产生 1、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2、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 3、 4、 5、 6、 7、 8、 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六、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 3)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1亿有多大 要知道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可以测量100张纸的厚度,计算得到1亿张纸摞起来有1万多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七、计算工具 1、计算工具 算筹(中国)、算盘(中国)、计算尺(英国)、机械计算器(欧洲)、电子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计算器 2、算盘:算盘的1颗上珠代表5,一颗下珠代表1。 3、计算器: 1)计算器各部分名称 2)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M+存数据,MR提取,MC清除,MRC代表按第一下提取、按第二下清除数据。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8、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五位裁判打出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 生:喜欢。 师: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 师: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 师: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 生: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 师: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对。 师: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互相讨论) 师: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一下。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 生: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师: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这种方案行不通了,谁还能提出别的方 案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平均分数来比较。 师:嗯,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平均数,下面和老师一起板书一下课题。 (师生齐读平均数) 师:那怎么来计算这两位队员的平均得分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出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得分,做了一个条形 统计图,一格表示一分,先看一下七号球员的得分情况统计图。生:(仔细观察) 师:通过这个图形你能得出七号球员的平均得分吗?有的同学会说,要是七号球员每场的得分都是一样的就非常好比较了。你看在这 个统计图上能不能实现? 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姓名: 得分:. 一、我动脑筋,我会填。(11分,每空1分)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 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 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86,92,100,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1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共有()条线段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 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

四年级数学上册优生试题(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优生试题(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优生试题(15) 课本同步拓展 一:填空题。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用()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呈现数据。 2.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用1厘米表示200吨,要表示800吨数量,直条应当画()厘米。 3.、在统计过程中,记录调查结果和整理数据,常用画()字方法。 4、王玲期末考试成绩是:语文96分,数学93分,英语87分。她的平均成绩是()。 5、四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45人,其中一班有42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4人,四班有()人。 6、7个数的平均数为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这时7个数的平均数是7,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 二、判断题。 1、小丽5天看了一本350页的书,平均每天看70页。()

2、7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其中5名同学的体重可能都是25千克。() 3、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米小林身高120厘米,他下水没有危险。() 4、第三组平均每人折千纸鹤34个,如果小组中每个人折的个数都不相同,那么其中一定有人折的个数超过34个。() 5、三(1)班期中测试的平均成绩是96分,三(2)班期中测试的平均分是93分,那么三(1)班小亮的成绩一定比三(2)班的小刚的成绩好。() 6.男生的平均体重是23千克,女生的平均体重是29千克。男生一定比女生轻()。 7.哥哥的身高170厘米,弟弟的身高165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335厘米。() 8.7个同学一共做了141个中国结,平均每人大约做了20个。() 9.根据第一句话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对错。四年级二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1)第一小组中可能有同学体重是35千克。() (2)第一小组中不可能有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

四年级下数学奥数练习-6-平均数问题

年级 ______班 _____ 姓名 _____得分 _____ 一、填空题.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 86, 92, 100, 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二、分析解答题. 1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1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 23, 26, 30, 33 A、B、C、D 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师: 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生: 喜欢。 师: 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 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 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师: 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 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师: 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 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生: 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师: 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 1 / 8

对。 师: 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 (互相讨论)师: 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 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 (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 不公平师: 为什么不公平呢?生: 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 师: 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

四年级数学之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平均数问题 知识要点与学法指导: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平均数。也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找一个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例1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 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 =150(厘米) 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 答: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试一试1 某小学选出7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两人得了99分,还有三人得96分,另外两人得了93分,这7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 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

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 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36×2)÷(4+2)=12(千米)答: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试一试2 一条山路从山脚到山顶的路长24千米,一人骑车上山,需要6小时到山顶,然后沿原路下山,只用2小时就到达山脚。求骑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3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分? 【分析与解】 先求出五项成绩的总得分:85×5=425(分)。再算出四项成绩的总分:83×4=332(分),最后用五项成绩的总分减去四项成绩的总分,就等于李华投掷的成绩,即:425-332=93(分) 85×5-83×4=93(分) 答:李华投掷得了93分。 试一试3 李华参加数学竞赛,前3次的平均成绩为85分,已知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3分,他第3次得了多少分? 例4 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 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 例1 学校射击队五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7厘米、149厘米、150厘米、151厘米、153厘米;求射击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练1 小明上学期数学六次测试的成绩分别是93分、87分、85分、92分、86分、97分;他六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7厘米、6厘米、10厘米和9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例2 坚强炼钢厂在一周内炼了一批钢;前3天平均每天炼46吨;后4天平均每天炼53吨.求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练1 某校五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1班和2班平均数每班植树38棵;3班和4班平均每班植树44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练2 第一小组10个同学测量身高;结果发现期中6人的平均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平均身高128厘米.第一小组10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3 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往乙地送货;去时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返回时由于空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1 小张沿着每一条长为6千米的山路上山;又从原路下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张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2 甲、乙两地相距3240千米;一架飞机从甲地到乙地执行飞行任务;又从乙地返回甲地.飞出时每小时飞行81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飞行540千米.这架飞机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丙三人合买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出5个面包钱;乙付出3个面包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拿出4角钱;丙应还给甲、乙各多少钱? 练1一次数学测试;第一小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其中女生4人;平均成绩是90分;求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三1班共有42名学生;全班平均身高为131厘米;其中男生有24人;平均身高为128厘米.求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5李心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5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李心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练1张欣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数学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8分;把数学成绩加进去;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欣数学考了多少分? 练2李娜上学期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语文成绩公布之前;数学、英语、自然的平均成绩是96分;语文的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李娜的语文成绩是多少分?例6有6个数的平均数是12;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3;这时6个数的平均数是10;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练1 有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这时五个数的平均数是8;求这个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练2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3;这时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2;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大? 例7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42;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46;乙数和丙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doc

平均数问题 例 1学校射击队五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7 厘米、 149 厘米、 150 厘米、 151 厘米、 153 厘米,求射击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练1 小明上学期数学六次测试的成绩分别是 93 分、 87 分、 85 分、 92 分、 86 分、 97 分,他六次测试的平 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 用 4 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 7 厘米、 6 厘米、 10 厘米和 9 厘米。这 4 个杯子水面平均高 度是多少厘米? 例 2 坚强炼钢厂在一周内炼了一批钢,前 3 天平均每天炼46 吨,后 4 天平均每天炼53 吨。求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练 1 某校五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 1 班和 2 班平均数每班植树 38 棵, 3 班和 4 班平均每班植树 44 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练 2 第一小组 10 个同学测量身高,结果发现期中 6 人的平均身高是123 厘米,另外 4 人的平均身高 128 厘米。第一小组10 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 3 甲、乙两地相距24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往乙地送货,去时以每小时40 千米的速度行驶。返回时由于空载,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 1 小张沿着每一条长为 6 千米的山路上山,又从原路下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 6 千米。小张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 2 甲、乙两地相距3240 千米,一架飞机从甲地到乙地执行飞行任务,又从乙地返回甲地。飞出时 每小时飞行 810 千米,返回时每小时飞行540 千米。这架飞机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例 4 甲、乙、丙三人合买8 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出 5 个面包钱,乙付出 3 个面包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拿出 4 角钱,丙应还给甲、乙各多少钱? 练 1 一次数学测试,第一小组10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 分,其中女生 4 人,平均成绩是90 分,求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 2 三1班共有 42 名学生,全班平均身高为131 厘米,其中男生有24 人,平均身高为128 厘米。求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 5 李心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5 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 2 分,李心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练 1 张欣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数学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8 分,把数学成绩加进去,平均成绩提高了 3 分,张欣数学考了多少分? 练 2 李娜上学期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语文成绩公布之前,数学、英语、自 然的平均成绩是 96 分,语文的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 2 分,李娜的语文成绩是多少分? 例 6 有 6 个数的平均数是 12,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3,这时 6 个数的平均数是10,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练 1 有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0 ,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这时五个数的平均数是8,求这个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练 2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0 ,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3,这时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2,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大? 例 7 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42,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46 ,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 47,求甲、乙、丙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练 1 有甲、乙、丙三个粮仓,甲仓和乙仓平均存粮81 吨,甲仓和丙仓平均存粮85 吨,乙仓和丙仓平均存粮 83 吨,求甲、乙、丙三个粮仓各存粮多少吨? 练 2 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33,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31 ,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 35,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精品教案

《数图形的学问》精品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图形的学问。(教材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地数出线段的条数,并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线段计数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把计数线段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数线段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掌握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师: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板书:●——●) 师: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每两个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线段。(板书:两点之间) 师: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线段计数的方法和过程。(板书:数图形的学问)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为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数线段问题埋下伏笔。】自主探究 1.鼹鼠钻洞(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情境图)。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生1:已知有四个洞口,鼹鼠可以从任意一个洞口进入后向前走,然后从任意一个洞口走出。 生2:所求的问题是鼹鼠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可以走。 师: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生:把每一个洞口看成一个点,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洞口,然后把这些点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下图) 师:你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如下图) 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三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两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 两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一条。所以线段AD上总共有线段3+2+1=6(条)。 方法二: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下图。 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3+2+1=6(条)。 2.菜地旅行(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情境)。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⑴结合问习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习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习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习题的过程,开展几何直观。 ⑵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反复,不遗漏,开展推理能力。 ⑶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层次地表达解决问习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习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习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习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例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习题 ⑴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⑵挑选提出问习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习题 ⑴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⑵生独立画示用意(指名画在黑板上) ⑶交流并优化出示用意 ⑷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报告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渐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⑸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精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反复不遗漏) ⑹揭习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稳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方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教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问习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⑴获取信息,理解标题。

四年级(下)数学思维拓展训练(3)——平均数问题

小学四年级(下)平均数练习 学校姓名 平均数问题 1、小芳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语文得了89分,数学得了97分,英语得了90分。小芳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多少? 2、如果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7,其中甲数是17,乙数是13,求丙数。 3、某次测验,第一小组有1人得98分,3人得92分,4人得86分,2人得76分。求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 4、三个好伙伴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他们约定玩的时间为2小时,并且每人打球的时间相等。平均每人打球多少分钟? 5、小亮前三次的数学单元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那么小亮第四次的测验成绩应该的多少分? 6、某8个数的平均数为5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90,则平均数变成了60。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7、甲、乙、丙三人比赛做口算。一分钟,甲乙共做54道,乙丙共做58道,甲丙共做50道。平均每人做多少道口算题?

8、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28。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大的开始所取的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37,从小的开始所取的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16。这五个数的中间的数应该是多少? 9、四年级某班进行了一次单元测验,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张军因病没有参加测验,第二天他参加了补考,成绩是61分。如果加上张军的补考成绩,全班的平均成绩就是95分。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10、下面3个数的平均数是140,请将□内的数字填上。 □,□8,□27 练一练: 1、某班第一小组的数学单元测验成绩如下:93、100、89、91、90、97、98、80、8 2、 100。这个小组这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某次考试,21名生的平均成绩是84分,19名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8分。求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3、三个好朋友轮流打乒乓球(两人打球时,一人休息)。他们共玩了2小时,并且每人打球的时间相等。平均每人休息了多少分钟? 4、小强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语文、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3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小强数学得了多少分? 5、甲、乙、丙三个数中,甲乙的平均数是30,乙丙的平均数是36,甲丙的平均数是33。求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