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它既是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又是个人所从事的正当业务及对社会承担的必要职责,并且还是人们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是公民道德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一、职业道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1、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亦称事业理想。是理想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之一,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以及在职业活动中所追求的事业成就和奋斗目标,有时也指职业集体对职业(或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的预见和设想。

作为道德范畴的职业理想,是指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一定的职业和从业者人格上的完全实现。一方面,职业理想是指一定的职业所追求和向往的完善的职业道德关系以及完善的职业道德风尚;另一方面,职业理想又是指一定的职业所追求和向往的从业者的完善人格。因此,单纯地为谋生而选择职业,就难以树立高尚而有价值的职业理想。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必须自觉以先进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为指导。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们充分选择和实现高尚而有价值的职业理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为指导。每个有志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都有希望成为某种职业的专家和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

2、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人们在职业地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价值目标影响下形成的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认识及其劳动态度。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客观状态,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

从业者的职业态度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和

主观两大类。

客观因素又包括一般社会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属于一般社会因素的,有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我们国家的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执行共同富裕的政策等。属于特殊因素的,体现在职业群体的具体职业环境和条件中,如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和内容,职业群体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职业内容。

影响从业者职业态度的主观因素包括从业者的个体特点(性别、年龄、能力、爱好及心理状况等),受制于社会的情况(个人素质、文化程度等)等。其中,从业者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特殊的影响。

3、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含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等,又称职业职责。

只要是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社会都给它规定了具体的职业要求,这种职业要求就是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是职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构成特定职业的基础,并且往往通过行政的、甚至是法律的方式加以确定和维护。

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工作者是否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是评价其是否称职、是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尺度。职业责任作为职业活动最重要的目标,它规定和影响着职业道德。人们的职业道德责任主要是从职业责任中引伸出来的。因为职业责任明确规定了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人们以一种态度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这种态度就使职业责任具有了道德意义,使之成为了职业道德责任。所以,职业道德责任就是以什么态度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是完成职业责任的道德评价。

任何一种职业,都把忠诚地对待、圆满地履行职业责任作为从业人员或集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执著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达到这种职业道德要求的必要条件。

4、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所掌握或应有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又称职业能力。

职业技能包括两类:一类是有专长、专业技术的专家、学者,他们更多了解的是职业技能的理论和原理;一类是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素质高的熟练劳动者,他们从实践和操作上深化了职业的技术性要求。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后一类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较高水平的劳动技术大军。

职业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职业责任履行的好坏。只有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职业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提高职业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

在当代中国,良好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广大从业人员对社会应尽的职业道德义务。就是说,每个从业人员不仅要把热爱科学、提高职业技能作为自己的权利,而且应该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一种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自己的责任。它是调节从业人员与他人、与职业、与社会以及职业生活中局部与全部关系的重要方式。

职业纪律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吸收了由于不遵守职业规矩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经验教训后逐步形成的。它体现了同一企业集团的人们共同的意志和要求,告诫人们哪些活动是为职业要求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因此,职业纪律是广大从业人员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

职业纪律通过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权威性、具体性、明确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清楚地规定了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界限。这种自觉的纪律是法规性、道德性的统一。越是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的职业,职业纪律就越严格。没有严格的职业纪律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就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职业活动。

社会主义的职业纪律,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无论谁违反了它,都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和制裁。但维护社会主义的职业纪律主要靠广大从业人员对职业纪律的自觉认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深刻的道德意义,从而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因此,

恪守职业纪律的规范要求,也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的体现。

6、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职业劳动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是职业责任的内在化,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良心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往往左右着人们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职业劳动者思想和情操的重要精神支柱。职业良心能够依据履行责任的道德要求,对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动机进行自我检查,起到净化作用;对职业行为活动进行监督,起到控制作用。

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价,这时职业良心的作用最容易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职业行为结束后就产生了明确的后果,这些后果直接关系到自己、他人、社会的利益,从而引起职业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和反省。对履行了职业义务的良好后果和影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会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惭愧和悔恨,促使职业行为主体毅然改正自己的错误。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培养职业劳动者的职业良心入手,讲清职业纪律,确定职业责任,并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将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转化为职业劳动者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动,成为职业良心升华的心理基础。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清除行业不正之风,建立新型的职业道德风尚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7、职业荣誉

职业荣誉是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主观认识,是职业义务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

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和职业用以评价从业者行为的价值尺度,也就是社会和职业对从业者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职业良心所包含的自爱和自尊。

职业荣誉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主观方面看,职业荣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它能使从业人员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自觉地履行职业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善,它鲜明地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

态度。从客观方面看,职业荣誉是社会和职业对从业人员履行职业义务的行为所做的赞赏评价,它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现代化的职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纪律,认真履行职业义务。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所以强调职业荣誉,根本的目的在于,把社会关于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转化为广大从业人员的自我评价。这样就可以使从业者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为本职工作和本职职业的社会评价增添肯定性的行为评价。

8、职业作风

职业作风指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在从业人员职业行为中的习惯表现。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一种习惯力量,是职业道德的长期、广泛教育的直接产物,也是从业人员自觉修养、努力践行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优良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职业道德的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迅速锻炼成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使老的从业者继续保持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一个职业团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为榜样、互相监督,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舆论和职业风尚。这样,就可以使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光大,使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

职业作风体现了一个行业的风气、风貌,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可以说,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的最直接表现。因此,进行行业作风教育,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行业作风,对于提高整个职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及对于坚定每个职业劳动者的认同感,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实现职业理想,培养职业良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它的基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1、爱岗敬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爱岗是敬业的前提,它表现为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它表现为对职业工作的一丝不苟,与职业工作身心一体。

一个人只有爱岗,才能具备合格劳动者的基础条件,而要在职业道路上追求完善和提高,还必须敬业。爱岗敬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对岗对业的喜爱,才会在行动上对岗对业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行动表达。只有敬业,才能突破现有条件的局限,在本职工作中创造辉煌,为平凡的职业劳动赋予不平凡的意义。

2、诚实守信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基本准则。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诚实守信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特别是在现代化条件下,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人们要彼此合作,互利互助,就要靠这个道德准则起作用。

“诚实”与“守信”是同义等价的。诚实是守信之后表现出来的品质,守信是诚实的依据和标准。诚实守信在职业行动中最基本的就是诚实劳动,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出满勤、干满点、不怠工、不推诿,遵纪守法。此外还体现在交易、贸易或服务、产品的交换中,要严格履行合同契约,说到做到,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做到守信用重合同。要形成整个社会普遍诚信的社会风气,就需要全体员工一贯地遵循诚信的行为准则。

3、办事公道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

这一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本职工作中,遵守本职工作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以私害公,不以权谋私,不出卖原则。只有出于公心、本着公德,才能恪尽职守,将工作做好。

4、服务群众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鲜明特征,是为人民服务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体现。

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是服务群众的,职业行为的交换正是不同劳动者之间服务的交换。每一个职业劳动者都是群众的一员,因此服务群众的实质就是自我服务,即全体社会职业的劳动者之间通过相互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职业是平等的,职业不同只是分工不同。服务群众既是我们职业道德要求的基本内容,又是其最终归宿。

5、奉献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人的生活是靠两种力量支撑着:一是物质力量,如吃、穿、住、行等,以维持人的生存;一是精神力量,如人生使命、人生价值、生活方式等,以实现人的精神需要。职业行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实现人生精神意义的途径。奉献社会就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只要我们每位职业劳动者正确理解了工作的意义,就会在职业行为中找到奉献社会的乐趣,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我国各职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同志式的相互支持、互相合作关系,社会主义虽有分工的不同,但各行各业职业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任何职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他人服务的,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为众人服务的职业思想和观念,本职业才能在社会立住脚跟并发展起来,个人也才能更好地在职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