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第五节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第五节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一、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多质点弹性体系地震反应同单质点弹性体系一样,可以通过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来实现。 假定建筑结构是线弹性的多自由度体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正交性原理,将求解n 个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分解成n 个独立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分别利用标准反应谱,求得结构j 振型下,质点i 的F ,再按一般力学方法,求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力和变形),最后,按一定法则将各振型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但应注意,这种振型间作用效应的组合,并非简单的求代数和。)便可确定多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作用效应。由于各个振型在总的地震效应中的贡献总是以自振周期最长的基本振型(第一振型)为最大,高振型的贡献随振型阶数增高而迅速减小。实际上,即使体系的自由度再多,也只计算对结构反应起控制作用的前k 个振型就够了,一般需考虑的振型个数k=2—3,即取前2—3个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到精度很高的近似值,从而大胆减少计算工作量。 1、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 第j 振型I 质点最大地震作用 i ji j j ji G X F γα= 式中: j α —— 相应于第j 振型自振周期T 的地震影响系数 j γ —— j 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n i ji i n i ji i j X m X m 121γ ji X —— j 振型i 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振型位移 i G —— 集中于i 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上述方法繁琐,工作量大,计算不方便,因此工程中为了简化计算,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采用近似的计算法,即底部剪力法。 2、振型组合 (1)SRSS (平方和开方法) ∑=2 j S S (2)CQC (完整二次项组合法) 二、底部剪力法 1、 适用条件: (1) 高度不超过40m ; (2) 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 (3)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4) 近似于单质点体系

第八章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第8章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8.1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女儿墙自重,半层墙体自重。其他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50%楼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8.1.1第五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3.9m ,屋面板厚h=120mm 8.1.1.1 半层柱自重 (b ×h=500mm ×500mm ):4×25×0.5×0.5×3.9/2=48.75KN 柱自重:48.75KN 8.1.1.2 屋面梁自重 ()()kN m m m kN m m m kN m m m kN 16.1472 )25.06.6(/495.145.06.616.3)3.03(/495.123.06.7/16.3=?-?+?-?+ +?+?-? 屋面梁自重:147.16KN 8.1.1.3 半层墙自重 顶层无窗墙(190厚):()KN 25.316.66.029.3202.02019.025.14=??? ? ??-???+? 带窗墙(190厚): ()()KN 98.82345.002.02019.025.1428.15.16.66.029.3202.02019.025.14=??? ??? ???????-?+???-???? ??-???+? 墙自重:114.23 KN 女儿墙:()KN 04.376.66.1202.02019.025.14=????+? 8.1.1.4 屋面板自重 kN m m m m kN 78.780)326.7(6.6/5.62=+???

8.1.1.5 第五层重量 48.75+147.16+114.23+37.04+780.78=1127.96 KN 8.1.1.6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G 5 =1127.96 KN 8.1.2 第二至四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3.9m ,楼面板厚h=100mm 8.1.2.1半层柱自重:同第五层,为48.75 KN 则整层为48.75×2=97.5 KN 8.1.2.2 楼面梁自重: ()()kN m m m kN m m m kN m m m kN 3.1542)25.06.6(/6.145.06.63.3)3.03(/6.123.06.7/3.3=?-?+?-?+ +?+?-? 8.1.2.3半墙自重:同第五层,为27.66KN 则整层为2×27.66×4=221.28 KN 8.1.2.4楼面板自重:4×6.6×(7.6+3+7.6)=480.48 KN 8.1.2.5第二至四层各层重量=97.5+154.3+221.28+480.48=953.56 KN 8.1.2.6第二至四层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KN G 61.111336.65.326.76.65.2%5056.9534-2=??+????+= 活载:Q 2-4=KN 05.160%5036.65.326.76.65.2=???+???)( 8.1.3 第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4.2m ,柱高H 2=4.2+0.45+0.55=5.2m ,楼面板厚h=100mm 8.1.3.1半层柱自重: (b ×h=500mm ×500mm ):4×25×0.5×0.5×5.2/2=65 KN 则柱自重:65+48.75=113.75 KN 8.1.3.2楼面梁自重:同第2层,为154.3 KN 8.1.3.3半层墙自重(190mm ): ()()KN 14.3145.002.02019.025.142 8 .15.16.66.02 2.4202.02019.025.14=-?+???-??? ? ??-???+? 二层半墙自重(190mm ):27.66 KN 则墙自重为:(31.14+27.66)×4=235.2 KN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1)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屋面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女儿墙重量: (1.95+0.51+0.875)×[(11.4+0.2)×2+(25+0.2)×2- (2.5+0.4×10+0.5×4)]=217.11kN 屋面板重量:6.4×(4-0.2-0.15)×(11.4-0.2-0.3-0.2)×2=499.90kN 7.7×(6-0.15×2)×(11.4-0.2-0.3-0.2)×2=939.25kN 5.9×[(6-0.2-0.15)×(2.5-0.3)×2+(2.5-0.3)×(3.6-0.3)] + 6.4×(1.8-0.25)×(2.5-0.3)=211.33kN 499.90+939.25+211.33=1650.48kN 电梯机房重量:0.91+2.366+1.333+3.465+1.43+3.887+25×0.3×0.3×1.5×2+ 25×0.2×0.2×(1.8×2+2.5×2)+5.9×1.6×2.3=50.453kN 楼梯间重量:(7.275+15.132+3.958)×2+(1.275+1.716+0.449+1.6

2)+ (2.61+5.148+1.346+0.486)=67.38kN 4.5×[(2.5-0.4)+(2.5-0.25-0.2)+( 5.4-0.3-0.25)+ (5.4-0.3-0.2)]=62.55kN 3.89+ 4.031+0.432+0.571=8.924kN 25×3×(0.4×0.4×3+0.5×0.5)=54.75 kN 5.9×(5.4-0.35)×(2.5-0.3)=65.55kN 67.38+62.55+8.924+54.75+65.55=2 59.15kN 楼梯板重量:25×(0.3×0.15/2×1.1×9+3×1.1×0.12+0.2×0.3×2.5)+ 3×1.1×2.3+ 17×0.02×[1.1×2.3+2.3×(0.2+0.2+0.2)+1.1×3]+2.1 2=31.38kN 8层柱重量:25×1.5×(0.4×0.4×9+0.5×0.5×5)=100.88kN 17×0.02×1.5×(0.4×4×9+0.5×4×5-0.2×2×14)=9.59 kN 100.88+9.59=110.47kN

第八章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第8章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女儿墙自重,半层墙体自重。其他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50%楼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第五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屋面板厚h=120mm 半层柱自重 (b×h=500mm×500mm):4×25×××2= 柱自重: 屋面梁自重 () () kN m m m kN m m m kN m m m kN 16 . 147 2 ) 25 .0 6.6( / 495 .1 4 5.0 6.6 16 .3 ) 3.0 3( / 495 .1 2 3.0 6.7 / 16 .3 = ? - ? + ? - ? + + ? + ? - ? 屋面梁自重: 半层墙自重 顶层无窗墙(190厚):()KN 25 . 31 6.6 6.0 2 9.3 2 02 .0 20 19 .0 25 . 14= ?? ? ? ? ? - ? ? ? + ? 带窗墙(190厚): () () KN 98 . 82 3 45 .0 02 .0 20 19 .0 25 . 14 2 8.1 5.1 6.6 6.0 2 9.3 2 02 .0 20 19 .0 25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墙自重:KN

女儿墙:()KN 04.376.66.1202.02019.025.14=????+? 屋面板自重 kN m m m m kN 78.780)326.7(6.6/5.62=+??? 第五层重量 ++++= KN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G 5 = KN 第二至四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楼面板厚h=100mm 半层柱自重:同第五层,为 KN 则整层为×2= KN 楼面梁自重: ()()kN m m m kN m m m kN m m m kN 3.1542)25.06.6(/6.145.06.63.3)3.03(/6.123.06.7/3.3=?-?+?-?+ +?+?-? 半墙自重:同第五层,为则整层为2××4= KN 楼面板自重:4××(+3+)= KN 第二至四层各层重量=+++= KN 第二至四层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KN G 61.111336.65.326.76.65.2%5056.9534-2=??+????+= 活载:Q 2-4=KN 05.160%5036.65.326.76.65.2=???+???)( 第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高H=,柱高H 2=++=,楼面板厚h=100mm 半层柱自重:

坝体地震惯性力计算

坝体地震惯性力计算 采用拟静力法计算,由《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知,一般情况下,水工建筑物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沿水平面的地震惯性力代表值: g a G a F i Ei h i ξ= (1) 式中:i F ——作用在质点i 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代表值,KN ; h a ——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m/s 2; ξ——地震作用的效应折减系数; Ei G ——集中在质点i 的重力作用标准值,KN ; i a ——质点i 的动态分布系数,由下式计算: ∑=++=n j j E Ej i i H h G G H h a 14 4 )/(41)/(414.1 (2) 式中:n ——坝体计算质点总数; H ——坝高,m ; i h 、j h ——分别为质点i 、j 相对坝基面的高度,m ; E G ——产生地震惯性力的建筑物总重力作用标准值,KN 由《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知,一般情况下,水工建筑物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根据设计资料,本设计可取设计烈度等于基本烈度,即为7度,由《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表4.3.1查得: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h a =0.1g ,地震作用的效应折减系数ξ=0.25,则i Ei i a G F 025.0= 关于分块,可以参照下图分成3块,n=3,H=坝高, 第一块:坝顶至1-1剖面为矩形;GE1,h1为第一块矩形形心至坝基面(3-3)的高度。 第二块:1-1剖面至2-2剖面为梯形;GE2, h2为第二块梯形形心至坝基面(3-3)的高度。 第三块:2-2剖面至3-3剖面为梯形;GE3, h3为第三块梯形形心至坝基面(3-3)的高度。 i a ——质点i 的动态分布系数,由下式计算: 43134 114(/)1.414(/)Ej j j E h H a G h H G =+=+∑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内力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和力计算 5.1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验算 5.1.1抗震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选取6号轴线横向三跨的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5.1.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梁的线刚度: b /l I E i b c b = (5-1) 式中:E c —混凝土弹性模量s I b —梁截面惯性矩 l b —梁的计算跨度 I 0—梁矩形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根据《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侧移刚度,减少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因素,梁截面惯性矩按下列规定取,对于现浇楼面,中框架梁Ib=2.0Io,,边框架梁Ib=1.5Io ,具体规定是:现浇楼板每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取板厚的6倍。 2、柱的线刚度: c c c c h I E i /= (5-2) 式中:Ic —柱截面惯性矩 hc —柱计算高度 一品框架计算简图: 3、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 值计算: 212c c c h i D α= (5-3) 式中:c α—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K K c +=2α(一般层);K K c ++=25.0α(底层) K —梁柱线刚度比,c b K K K 2∑= (一般层);c b K K K ∑=(底层) ① 底层柱的侧移刚度: 边柱侧移刚度: A 、E 轴柱:68.010 5.61045.4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18.1105.6102.345.410 10=??+== ∑)(c b i i K ② 标准层的侧移刚度 边柱的侧移刚度: A 、E 轴柱:51.010 72.821045.4221010=????==∑c b i i K 中柱侧移刚度: C 、 D 轴柱:88.01072.82102.345.42210 10 =???+?== ∑)(c b i i K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地震等级计算方法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不同级别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呢?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5级, 计算公式为:M=lg(A/T)max+ σ ( Δ ) 式中:A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m; T ----相应周期,S;

Δ----震中距,(度)。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A N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m; T N ------ A N 的相应周期,S; T E ------ A E 的相应周期,S;

量规函数σ(Δ)为:σ(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二、震级认定 社会应用,应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震震级M 为准。 表一不同震中距(Δ)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2.7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2.7 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设计资料: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3条: 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Gi =屋面恒载+屋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下半层的柱及纵横墙 自重;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 i =楼面恒荷载+50%楼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 柱及纵横墙自重; 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n i i G G 1 。 主梁与次梁截面尺寸估算: 主梁截面尺寸的确定:当跨度取8000L mm =,主梁高度应满足: 1111 (~)(~)8000667~1000812812 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700h mm =, 则:1111 (~)(~)700233~3502323 b h mm mm ==?=,取350b mm =。 当跨度取6000L mm =,主梁高度应满足: 1111 (~)(~)6000500~750812812 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500h mm =, 则:1111 (~)(~)500167~2502323 b h mm mm ==?=,取250b mm =。 一级次梁截面尺寸的确定:跨度取4800L mm =,次梁高度应满足: 1111 (~)(~)4800320~40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350h mm =,则: 1111 (~)(~)350117~1752323 b h mm mm ==?=,取200b mm =。 二级次梁截面尺寸的确定:跨度取3000L mm =,次梁高度应满足: 1111 (~)(~)3000167~25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300h mm =,则: 1111 (~)(~)300100~1502323 b h mm mm ==?=,取200b mm =。

单质点地震作用计算计算方法

单质点地震作用计算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1.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分析,主要是运动方程解的一般形式及水 平地震作用的基本公式及计算方法。 2.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关键在于求出地震系数k 和动力系数β。 一、地震概述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有15万次以上或大或小的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年达三千次,具有很大破坏性的达100次。每次中等程度的地震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地震的危害和抗震的方法极有必要,目前已经研究到了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和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但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单质点地震作用的计算,我们组准备理论研究并在现有的计算基础上做一点拓展。 二.地震危害直接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发生6.2级地震,经济损失达15757.43万元,主要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破坏严重。近期,云南普洱发生严重的地震,震中位于人口稠密的县城,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因灾受伤群众为300余人,其中3人死亡。全县各乡(镇)房屋受损严重,土木结构房屋墙体倒塌较多,砖混结构房屋普遍出现墙体开裂,承重柱移位。 作为将来的结构工程师,抗震是我们拦路虎,必须加以重视,那我们先从基础理论着手。 三、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目前,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采用反应谱理论来确定地震作用。这种计算理论是根据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实测纪录,通过计算分析所绘制的加速度(在计算中通常采用加速度相对值)反应谱曲线为依据的。所谓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一定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函数曲线。如果已知体系的自振周期,那么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或相应公式就可以很方便地确定体系的反应加速度,进而求出地震作用。 应用反应谱理论不仅可以解决单质点体系的地震反应计算问题,而且,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振型组合的方法还可以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反应。 1.运动方程的建立 为了研究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我们首先建立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图2-1表示单质点弹性体系的计算简图。 由结构动力学 方法可得到单质点弹 性体系运动方程: )()()()(t x m t kx t x c t x m g ?????=++ (2-3) 其中g x (t)表示地面水平位移,是时间t 的函数,它的变化规律可自地震时地面运动实测记录求得;x (t)表示质点对于地面的相对弹性位移或相对位移反应,它也是时间t 的函数,是待求的未知量。 若将式(2-3)与动力学中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动荷载)(t F 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t F t kx t x c t x m =++??? (2-4) 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个运动方程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式(2-3)等号右边为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而式(2-4) 等号右边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动荷载。由此可见,地面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第四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本设计建筑高度为23.95m,以剪切表形为主,且质量和高度均匀分布,故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首先需要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屋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 楼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0.5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其中结构和构件自重取楼面上、下各半层高度范围内(屋面处取顶层1/2)的结构和构件自重。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件自重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设计时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女儿墙自重,半层墙体自重。其他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50%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一、楼层总量 取6轴框架左侧3000mm宽度和右侧3000mm宽度的楼层的重量进行近似计算 第9标准层: 1.梁重量 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 线荷载:25×0.3×(0.6-0.12)+0.04×(0.6-0.12)×17=3.93KN/m =3.93×(4+3)=27.51 KN G 1 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 线荷载:25×0.25×(0.5-0.12)+0.04×(0.5-0.12)×17=2.63KN/m =2.63×3×4 =31.56 KN G 2 (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 线荷载:25×0.2 ×(0.45-0.12)+0.04×(0.45-0.12)×17=1.87KN/m =1.87×6 =11.22 KN G 3 (4)截面尺寸:b×h=300mm×650mm 线荷载:25×0.3 ×(0.65-0.12)+0.04×(0.65-0.12)×17=4.34KN/m =4.34×8 =34.72 KN G 4 2.柱重量 = (6.01×3)×(1.8/2-0.12)=27.18KN G 5

扭转耦联振型与地震力计算的最经典解释。(精)

考虑扭转耦联振型的情况 首先,计算结构的耦联振型时,与后面要计算哪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即便后面仅仅选择计算一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比如X方向,这时统计各层地震作用标准值时依然要采用考虑每层三个自由度的耦联振型,因为结构的耦联振型是结构的固有特性,不会因为要计算哪个方向的地震作用而发生改变。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实质就是得到固有特性(振型),再利用求解得到的振型去统计地震作用,就是地震荷载当量,有了地震荷载当量,计算地震内力是一个静力求解过程,所以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算地震内力,结构从来没真正的“振动”起来。真正振动起来的情况是动力时程分析。 结构的每阶振型都会对在各个自由度的各个方向上形成一个地震荷载当量,对结构施加该振型的所有地震荷载当量进行一个静力分析,就可以得到该振型造成的地震效应值(例如截面弯矩、剪力等)。依次类推,每阶振型都能得到其对应的效应值。而实际的地震效应值肯定要综合考虑各阶振型的耦合,这就有了高规中的3.3.11-5式,把各阶振型的地震效应值通过这种特定的方式累加起来,当然累加计算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各阶振型的周期和振型阻尼。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振型分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内力,有两次涉及到“耦合”,第一次是计算振型的时候,考虑了各楼层的转角自由度,是一个考虑平动和扭转变形耦合的振型求解过程,第二次“耦合”就是确定了各阶振型的地震内力后,通过3.3.11-5式耦合得到实际的地震内力(地震效应值)。 综上所述,振型分解反应谱的特点就是求振型和求地震内力是两个几乎不关联的过程,方法是固定的,satwe也不例外,所以设置satwe参数时就知道了地震作用计算方法里面的“总刚”和“侧刚”的真实含义,就是用来做振型分解和统计地震当量荷载的,选择总刚算法,结构模型中的每个节点的每个自由度都会给统计一个当量荷载,选择侧刚算法,按照每个楼层三个自由度考虑。地震当量荷载确定之后,就是静力求解了,静力求解同样会涉及到结构的刚度矩阵,如果前面计算地震作用采用的是“总刚”算法,其实结构的刚度矩阵已经有了,甚至是完成矩阵分块的一个总刚,这样静力求解可以直接用它,加上位移边界,就可以求解节点位移,进而计算梁、柱、墙、弹性板内力。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1): 式中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应按本章第5.1.4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G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章第5.1.3条确定; 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 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 5.2.1采用,多层内框架砖房可采用0.2;其他房屋可采用0.0; ΔF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注:T1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5.2.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 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d 式中F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αj-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章第5.1.4条确定; X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rj-j振型的参与系数。 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5.2.3 建筑结构估计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2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

地震荷载计算

地震荷载计算

4.6.1荷载的确定 a 恒载 屋面板重力值: 3.6 6.0710.8118.012 G kN =?? =屋面 楼 面板重力值:3.6 3.64.58.7 6.66 2.195.6522 G kN =?? +??=楼面 梁 重 力值 : 3.6 3.6 4.0210.8 4.023 2.204129.5422 G kN =?+? ?+?=梁 每层柱重力值: 5.3693348.32G kN =??=柱1 墙重力值: 3.6 3.6910.8+3.69253.142 G kN =?? ?=女儿墙 3.6 3.610.3510.8210.282186.0522G kN ? ?=?+?+??= ??? 标墙 b 活载 3.6 0.510.89.722Q kN =??=屋面 3.6210.838.892 Q kN =??=楼面 重力荷载代表值:6 G G G G G =+++屋面板 梁 柱 女儿墙 118.01129.5448.3253.14349kN =+++= 5 G G G G G =+++梁 柱 楼面板 标墙 95.65129.5448.32186.05459.56kN =+++= 125 459.56G G G G G kN =====34

1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力的确定 根据设计资料,设防烈度为7度,h<30m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故地震特征周期0.4 g T =,框架结 构基本自振周期1 T 按下公式计算: 1(0.08~0.1)T N = 自振周期:1 0.10.160.6T N ==?=s 1 1.4 1.40.40.56g T T s >=?= 则有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则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 0.08 α=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2max 1 ( )g T T γαηα= 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值 0.05 ξ= 则有0.9γ= 2 1.0 η = 0.9 2max 1 0.4( )( ) 1.00.080.0560.6 g T T γαηα==??=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力的确定 1 0.850.85(459.565349)2249.78eq i G G KN ==??+=∑ 0.0562249.78126.0EK eq F G KN α==?= 因为1 1.4g T T >所以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n 1=0.08T +0.01=0.058? 6 1 459.563+6+9+12+15+3491826962i i G H kN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计算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 a max =K* a max 基本 a 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 a 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条取值 多遇地震取1/3 罕遇地震取 极罕遇地震取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 a max=Fa*a max II (GB18306-2015附录) a 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 max n:n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 丫 max邛 * a max 丫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取 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丫 max邛* Fa*K* a max基本 二、示例: 1、确定7度015g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7度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a max基本二。 7度地区、H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附录表,加速度为时的皿类场地FA=。 注意:按H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查得皿类场地的FA=F用法是不 正确的. 2)、则7度区、皿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丫 max邛 * Fa*K* a max 基本 =* *(1/3)* 2、确定8度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 1)、确定FA: 8度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a max基本二。 8度地区、H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用插值法确定加速度为时的皿类场地 Fa=)、则8度区、皿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 丫 max邛 * Fa*K* a max 基本 =* *(1/3)*

关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建筑框架侧移计算

关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建筑框架侧移计算 摘要: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地震的强度都非常大,这对房屋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尽可能的减少人民财产的损失。因此,掌握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地震作用可来自任意的方向,但在抗震设计时,一般只需且必须对结构纵、横两个主轴方向进行抗震计算。本文主要研究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房屋建筑框架侧移计算。 关键词:横梁线刚度、D值法 地震烈度,表示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尺量避免在该地区建筑房屋,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点时7、8、9度地震烈度的地区。作多遇地震作用的抗震计算时,要求:通常情况下,应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入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当有斜交抗侧力构件时,宜分别计入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下面主要对横梁线刚度和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进行计算。 1. 横梁线刚度: 采用混凝土C25,=2.8×107kN/㎡,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楼面或预制板楼面,但是有现浇板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少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取=1.5 (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取=2.0 。若为装配楼板,带现浇层的楼面,则边框架梁取=1.2 ,对中框架取=1.5 。 横梁线刚度计算结果见表1。 2.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 (1)D值法 反弯点法中的梁刚度为无穷大的假定,使反弯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在一般情况下,柱的抗侧刚度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高度也与梁柱线刚度比、上下层梁的线刚度比、上下层的层高变化等因素有关。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对柱的抗侧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就得到D值法。在D值法中,柱的抗侧刚度以D表示,故得其名。

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一〕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Q sk=0.65×[7.8×6×(7.2×2+3.0)+3.9×(3.0+7.2)+7.8×7.2×2+10.1× 3.9+3.9×7.2]=0.65×1034=787kN 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Q1k=Q2k=2.5×[3.0×7.8×6+3.9×(3.0+7.2)+3.9×(7.2×3+10.1) +3.9× 7.2]+2.0×(7.8×7.2×12+3.9×7.2 +7.8×10.1)=2.5×332+2.0×781=2397kN Q3k=Q4k=2.5×332+2.0×(7.8×7.2×12+3.9×7.2)=2.5×332+2.0×702=2239kN 3.屋盖、楼盖自重 G5k=25×{1034×0.1+0.2×(0.6-0.1)×(7.2×12+3.9×2)+0.3×(0.8-0.1)× [3.9+(3.9×3+7.8×6)×2+(7.8×6+3.9)×2+3.9×3)+(7.2×5+10.1×2+(7.2 ×2+3.0)×7+3.0+7.2)]}+( 20×0.02+7×(0.08+0.16)/2+17×0.02)×1034=25 ×201.48+1.58×1034=6666kN G4k=25×201.48+(20×0.02+17×0.02+0.65)×1034=6470kN G1k=G2k=25×{(332+781)×0.1+0.2×(0.6-0.1)×(7.2×12+3.9×2+7.8×2) +0.3×(0.8-0.1)×[(3.9+(3.9×3+7.8×6)×2+(7.8×6+3.9)×2+3.9× 3)+(7.2×5+10.1×2+(7.2×2+3.0)×7+3.0+7.2)+10.1+7.8]}+ (20×0.02+17 ×0.02+0.65)×(332+781)=25×214.70+1.39×1113=6871kN 4.女儿墙自重 G’=1.0×[(3.9×3+7.8×6+3.9)×2+(10.1+7.2+3.0+7.2)×2]×(18×0.24+17 ×0.02×2)=179.8×4.66=835kN 5.三~五层墙柱等自重 柱自重 (0.6×0.6×3.6×25+4×0.6×3.6×0.02×17)×39=1378kN 门面积 2.6×1.0×25=65m2 窗面积 2.3×1.8×24+10.1×1.8×2=136m2 门窗自重 65×0.2+136×0.4=67kN 墙体自重 {3.6×[7.8×24+7.2×14+3.9×2+8.7+3.9×2+(7.8+7.2)×2+3.9× 2+4.2×2+10.1×2]-(136+65)}×0.24×18=(3.6×378.4-201)×4.32=5017kN 小计6462kN 6.二层墙柱等自重 柱自重 (0.6×0.6×3.6×25+4×0.6×3.6×0.02×17)×40=1413kN 门面积 65m2 窗面积 136m2 门窗自重 67kN 墙自重 [3.6×(378.4+10.1)-201]×4.32=5174k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