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 ---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卢志俊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政府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组建的事业职能部门。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努力使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蒲县马铃薯产业并取得阶段性成绩。本次县上要求各部门献言献策,我们在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蒲县振兴发挥作用。

(一)为什么要在蒲县“小土豆”上做文章?

1、蒲县农业的落后局面与蒲县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称。近年来,蒲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县域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但农业方面不论横比还是纵看都处于落后和缓慢发展状态(横比指和周边县比,纵比是指和蒲县的历史比),许多项目虽取得了局部成功和小区域优势,但都没有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种植业尤为如此。与周边县相比,蒲县的工业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在农业方面,蒲县却没有大品牌、大项目和大支柱。隰县有梨、吉县有苹果、永和有枣,我们说是有小杂粮,其实什么也没有。在全市农业方面,我们由于没有“摆到桌面上的东西”而处于一种落后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低人一头”。尽快找出蒲县农业的品牌和支柱,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面临的课题。

2、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及构建和谐蒲县的目

标,农民增收不能拖后腿。蒲县共9个乡(镇),10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全县共9767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0人,占总人口的82.1%。农业劳动力40512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3706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54%。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为3.9亩。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争上游、创特色”,不能只是工业争上游和财政收入争上游,如果没有农业方面的上游和农民收入方面的上游,蒲县的整体形象是会受到影响的。部分人的上游、部分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全蒲县的上游和富裕。目前,蒲县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现象,为蒲县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另外途径,但留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靠在土地上劳动致富。而目前除局部的一些产业如烟叶、中药材、香料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产业。因此,必须有一种普遍的、高效产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3、发展蒲县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主导和支柱。提高农民收入,过去有过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形不成产品、产业和规模优势,没有生成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形成支柱,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优势。这些产业有的很快夭折,有的则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在小范围内存在,总之都不能对蒲县农业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找一个支柱。

4、主导和支柱产业应综合体现区域特色、市场优势与技术基础。从许多成功的经验的失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培育是不是成功,其要素有三:一是这项产业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优势;二是能不能符合市场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是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经营条件,也就是说这项产业有没有人做、能不能做成。我们要培育的支柱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不至于劳民伤财。经长时间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蒲县作马铃薯这篇文章,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样一来马铃薯产业不但可以成为蒲县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缩小县东县西及城乡差距、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和谐蒲县无疑具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蒲县的“小土豆”能不能做成大文章?

这里要回答的是蒲县的土豆能不能搞成、有没有潜力、能不能长远搞下去的问题。我们认为蒲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虽已无法准确考证,但在现阶段发展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自然、市场、技术、交通等多个方面:

1. 发展马铃薯产业在自然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段西坡,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

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充沛,土层深厚,质地优良,其地理位置和气候与世界优质马铃薯产地相似,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和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杜珍研究员考察后都认为该区域是“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体优势是:

(1)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我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

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500mm,其中苗期需水量占10~15%,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占75%,淀粉积累期占10%,因此,我县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2)海拔高,土层厚,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我县马铃薯产区海拔基本在1000米以上,是临汾市最高的。高海拔形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于性喜冷凉的马铃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产区≥10℃的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130~150天,均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马铃薯结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非常适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由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而我县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全省尤其是晋南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

(3)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也是长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块茎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55.2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49.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为72.8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在58%左右。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光能利用潜力很大。

2、发展马铃薯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

过去人们把马铃薯作为“穷人的口粮”,而现在由于其高营养、低热量将迅速过渡到“富人的调剂”。世界马铃薯消费

水平平均为每年28㎏/人,在发达国家高达74㎏/人,发展中国家为14㎏/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我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消费国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2003年以来,全国马铃薯价格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在加工方面,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对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产生着直接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产品已发展到上百种,如:薯条、薯片、雪花粉、薯块、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及化工产品茄碱等。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加工产品市场的扩大,必然带动专用薯种植面积的扩大,这一趋势已经在我们国内产生连锁反应。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马铃薯快餐企业都已经在国内建立基地。还有几家企业通过科研部门对我们的生产能力进行过考察。此外我县的马铃薯龙头企业对马铃薯需求量和潜力都很大。

蒲县鲜食马铃薯已取得初步市场份额,并时常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蒲县土豆及产品已成为晋南土豆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产薯由于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深受客户青睐。据统计,2003年以来每年入冬后的临汾尧丰市场上蒲县马铃薯批发价都在0.7—1.6元之间。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当地价格已经达到每市斤0.5元。

3、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优越的交通支持篇二: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

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

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

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

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

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

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

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

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

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

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

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

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

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

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

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

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

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

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

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

“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

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

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

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

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

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

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

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

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

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

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

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

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

识不强,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

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

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

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

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

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

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

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

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

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

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

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

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

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

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

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

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

突破。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

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

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

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

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

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

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

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

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

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

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

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

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

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

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

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

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

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

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

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

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

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

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

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

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

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

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

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

“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

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

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

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

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

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

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

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

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

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

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

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篇三:马铃薯市场调查报告

马铃薯淀粉重庆市场调查

一、行业态势及分布:

1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 600 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 85% 其中,荷兰阿

韦贝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 80 多万吨,行销全世界,年收入达 8 亿美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

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

有关数据分析,中国目前每年进口马铃薯淀粉 20 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 15--20 万吨,韩

国 12--16 万吨,台湾地区 8--10 万吨,东盟国家 20--30 万吨,合计 70--100 万吨。以

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 1 吨马铃薯淀粉,补贴 50 美元;从 1998 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

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

趋紧。

2 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约为 100万吨,国现有淀粉生产 5000 -1

万吨规模的厂家只有 10 家左右,年产十万吨(集团)3家(单个最大产量6万吨/年),通

过各种渠道进口 20 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 30 多万吨。目前,缺口主要由低挡其他淀粉类产品或其它产

品替代。

3、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贵州,四川,

规模较大的都在人均耕地较多,适宜马铃薯生长地区,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有东北,内蒙,

新疆,甘肃。而重庆本土只有巫溪县有一家,年生产设计能力为5000吨,四川的西昌有几家

年产3000-5000吨的厂

二、原料来源模式:一般企业都是在当地与政府协作,根据企业生产需求量落实马铃薯

种植面积,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确定收购价格,对种植农户提供适当资金支持

三、需求行业及用途:淀粉的应用领域包括;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膨化食品,

方便面等)、胶粘剂生产,鱼类养殖以及其它领域,仅旺旺集团和康师傅每年需求量达五万多

吨。

四.现行业发展趋势: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只有 3千克,而欧洲、日本为 10 千克以上,国人均

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 80% 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

而我国目前 90% 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

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

不断增加。国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淀粉民用空间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

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全国乡村每年民用

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 10 万吨以上。

五、重庆批发市场分布:重庆批发主要集中在盘溪市场,该市场有三家相对较大,年销

售量在二千余吨,估计重庆较大生产类及餐饮类客户,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量约在四五千吨。

在相邻的成都由于食品加工发达,在成都地区的需求量是重庆的2-3倍

六、现行价格,产品来源:由于产品供需矛盾,现在不论那个区域厂家的货到重庆站价:

6000元/吨左右,重庆市场产品主要来源于甘肃,新疆,西昌,内蒙,由于产品质量的差异

价格有2-3百元价差

七.成本测算及毛利:巫溪马铃薯由于品种优良,又属半高山地区种植,淀粉含量较高,

其淀粉含量达21%,去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为0.3-0.4元/斤,按五吨马铃薯转化一吨淀粉,

水电,人工,税费,折旧按1000元/吨计,成本概算为4000-5000元/吨,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吨毛利在1000-2000元/吨

2010-4-11篇四:对--村马铃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村马玲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 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由于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适应性广、产业链长,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耐干旱、耐脊薄、抗灾力强、稳产高产,因而是我国三北、西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农作物。当前我国马铃薯淀粉、全粉、系列变性淀粉等工业产品,年产量达100多万吨,为食品、制药、化工、发酵等几十种工业提供优质、环保源辅料;薯条、薯片、保鲜制品以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膨化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业也方兴未艾。2008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07年9月全国马铃薯发展会议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我国马铃薯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工业领域提供了优质原料,而且成为许多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村马玲薯种植现状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我于2012年 3月-----村驻点实习,在实习的三个月中,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深入农户,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30户农民,虚心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掌握了该村农民种植马玲薯情况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回来后,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村农民马玲薯种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制约---村农民马玲薯种植的因素,并对该村马铃薯的种植提出了自己初浅的建议:

一、----村马玲薯种植现状

距镇政府所在地0.3公里,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18公里。东邻东山,南邻东丙,西邻新成,北邻新民。辖大寨、小旧城、街子、下拉相、弄满、翁姐、拉弄、沙坡、弄保等23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47户,有乡村人口3573人,其中农业人口 3263人,劳动力 21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47人。该村以傣族、汉族为主,其中傣族2613人,占全镇人口的73%。汉族 650人。全村国土面积9.83平方公里,海拔 850米,年平均气温19.3℃,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025亩(其中:水田4217亩,旱地 808亩),人均耕地 1.52 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 5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6 亩,主要种植坚果、咖啡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3,105.75亩,其中养殖面积 526.2 亩;荒山荒地 1,600亩等资源。等农作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02万元,比2010年的13052.48万元增4349.52万元,增长24.9%;完成国、地两税税收374万元,超县下达任务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比2010年的4837元增加1296元,增20.8%。

-

二、-----村马玲薯产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凭借资源技术、市场等后发优势,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但作为新兴产业,在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制约行业健康、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从旧城镇旧城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村马玲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影响种植户增收。最近两年,以化肥、柴油、农药、

种子、农机配件为主的各类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而且波及运输、仓储等相关行业。导致马铃薯种植成本逐年攀升,目前蔬菜用马铃薯的亩生产成本已经达到180元(不包括地租),比两年前增加60元。这已经对种植户收入的增长造成巨大的影响。

2、土地转包(地租)价格持续上涨,种植户不堪重负。由于种植马铃薯需要大量土地,小农户自有的耕地严重不足,只能租用家庭农场的休耕土地,导致土地转包价格迅速上涨。2007年以来土地转包费从平均每亩140元上涨到了目前的每亩180元,这对小农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3、马铃薯生长期的技术保障服务工作及销售工作仍需加强。由于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连年增长,部分地区出现了“重茬”现象,导致生长期病虫害频发,因此中期技术保障服务工作必须加强。另外,马铃薯的销售工作必须早做准备,确保收购资金及时到位,避免“丰产不丰收”、“薯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4、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高。

据统计到:全村人口3573人,其中小学生178人,占5%,初中1214人,占34%,高中或中专1500人,占42%,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681人,占19%。可见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在高中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为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在调查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致富想法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些,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被问及他们来年为增收有什么打算时,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与往年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

三、-----村马玲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切实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使旧城镇旧城村马玲薯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对-----村马玲薯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适当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由于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小农户在春播时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建议金融部门适当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做好农用物资价格调控工作,以使农民都能种得起地。

2、确定土地转包最高限价。转包的土地都属于轮作休耕土地,因此应该对这部分土地实行转包最高限价,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建议每亩转包土地价格控制在80——100元以内为宜,以使农民都能租得起地。

3、科学选种。在选种上,选适合自己土地的优质品种,才能保证马铃薯的优产、高产。同时,提高机械化技术操作,用机器代替人力,不仅能提高劳动力,还能减少雇佣成本。

4、充分发挥马铃薯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优质服务。由于“重茬”现象严重,加上种子自身携带病毒等因素影响,近两年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发生频率较高。种植户对这些病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需要农技部门和马铃薯协会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在销售工作上必须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引导,让他们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广大农户负责,不仅要自己增收,更要让广

大农户增收。

5、加强农民种植和管理马铃薯的相关技术培训。农技中心应每年都在旧城镇举办马铃薯品种试验示范和样板培训会,让群众掌握了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确保高产和高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围绕提高社员素质开展辅导培训,特别是对农机手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吸收、消化农机新装备的能力。此外,对有能力的合作社带头人开展辅导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篇五:马铃薯种植、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麒麟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云粮发【2014】64号文件《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专项(题)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全区马铃薯生产、消费、和销售情况,我局积极同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对2014年及2015年的马铃薯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农业生产情况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2.2亿公斤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蚕豆和马铃薯为主,豆类作物为辅。马铃薯在麒麟区是一种主要的种植作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万吨(鲜薯)左右,马铃薯分大春、小春、晚秋三季种植。

二、马铃薯生产总体情况

1、种植面积:201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50912亩,其中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72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39187亩。2015年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33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40205亩。

2、种植品种:小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以宣薯2号为主,大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为合作88号、会单2号、米拉系列。

3、产量:据统计,大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500公斤 /亩(其

中合作88号、会单2号亩产3000公斤/亩,米拉系列亩产较低为1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18340吨(折粮);小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3447吨(折粮)。2015年小春总产3438吨(折粮)。

4、价格:2014年马铃薯价格较2013年有所下跌,大春马铃薯销售均价1.5元/公斤;秋马铃薯销售均价2元/公斤;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5元/公斤,2015年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3元/公斤。

5、销售: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销售马铃薯40000吨,其中大春马铃薯销售30000吨,销售价格为1.5元/公斤,收入为4500万元;秋马铃薯销售3600吨,销售价格为2元/公斤,收入720万元。小春马铃薯销售6600吨,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收入1650万元。

6、种薯:据调查,平价每亩种植需种薯200公斤,全年种薯需求量为10000吨左右。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麒麟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以稳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要目标,现马铃薯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2014年各脱毒马铃薯(含三级以上种薯)的推广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41%,大面积生产中优质脱毒种薯特别是一、二级种薯覆盖率更低。

2、新品质的繁育和示范推广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麒麟区种薯生产环节薄弱,没有相应的中枢生产基地、设备和条件,大部分脱毒全部靠外地调运,进而影响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

3、耕作栽培技术水平较低。我区马铃薯生产区多为欠发达的半山区,耕作栽培方式比较传统,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4、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布局不配套。马铃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大部分农户生产出来的马铃薯主要以自食、商贩和集市销售为主,满足不了加工企业对原料薯的需求,也导致本地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

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

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项目 一、研究内容 针对四子王旗的马铃薯重茬种植,促使马铃薯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加,且病情逐年加重的趋势等情况,开展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研究。本试验针对目前四子王旗马铃薯连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在连作田上进行轮作倒茬试验,比较不同轮作方式、不同种植类型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肥力、病虫害、马铃薯产量和轮作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应马铃薯轮作倒茬的最佳倒茬作物,为马铃薯田建立合理的用养制度,为提高我旗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计划实施方案 在我旗马铃薯重茬严重地区选择旱地、水地和膜下滴灌三种不同种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地块,进行轮作倒茬试验,试验分一年轮作、二年轮作、三年轮作,轮作的作物选择种植向日葵、小麦、玉米、草谷子、油菜籽、莜麦,试验设三次重复,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各试验田管理措施相同。试验期间分别对每个试验田块的土壤养分、马铃薯病虫害及轮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分析。 其中,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有机质,K2Cr2O7-H2SO4法;速效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NaHCO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对马铃薯病害情况的测定,采用每

亩多少染病株计数;对试验田作物实收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平均亩产,对比不同轮作方案对作物经济效益的改变;对试验田马铃薯的株高、开花情况、芽眼个数、芽眼深浅等性状进行定期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轮作作物对下年度马铃薯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比较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应马铃薯轮作倒茬的最佳倒茬作物。 三、试验预算 试验计划4年完成,共计投入300万元。试验每年种植108亩,每年计划投入75万元。

土豆种植技术 土豆怎么种

土豆种植技术(土豆怎么种) 土豆是民众喜食的大宗蔬菜之一,由于其产量高、易管理、市场价格稳定、效益好,种植脱毒马铃薯已成为河北平原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致力于生产开发优质种薯和商品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您提供丰收的基础保证。推荐品种金8号:引自荷兰,原名Favorita。出苗后60-65天收获。植株直立,生长势强。薯块长椭圆形,芽眼浅平。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大薯率高,商品性好。适合高肥水管理,产量潜力大。一般亩产2000公斤,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是目前首选的菜用薯品种。 简明种植技术 1、深耕地:暄松的土壤有利于薯块膨大,地块最好在冬前多施粪肥,尽机械能力深耕。 2、多施肥:土豆生长期短,产量潜力大,除多施粪肥外,开沟后应在沟内施用化肥,一般亩施三元复合肥50-100公斤,再加硫酸钾30-50公斤做底肥。出苗后追施碳铵50-100公斤/亩或尿素30-40公斤促苗。 3、早播种:春季土壤化冻后尽早整地,浇水造墒,惊蛰节前后播种。播前1-2天切块,单块重半两左右。点播时芽眼向上,以利出苗。

4、厚培土:按行距要求开大沟深约10厘米,沟底播种以保证培土厚度,防止薯块露头变绿。可单行种植分次培土,也可双行种植一次性培土不低于12厘米做成大垄。垄面刮平盖膜前喷施乙草胺或施田补防治杂草。 5、不缺水:播前洇地,确保足墒播种以利出苗。出苗后整个生育期不能缺水,但浇水时注意不能漫上垄背。收刨前停水促进薯皮老熟,可提高商品质量。 6、稀植大块:根据市场调查大薯价格高,故提倡稀植以提高大薯率。一般单行种植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大垄双行种植大行距60-7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30-35厘米,每亩保苗4000-4500株(每穴留苗1株)。 7、及时化控:植株生长旺盛,可在现蕾后至开花前喷施多效唑30克/亩控秧。 8、除治病虫:播种时或结薯前施辛硫磷3-4瓶/亩,除治地下害虫;五月上旬喷施吡虫啉30克/亩防治蚜虫;连阴天喷甲霜灵等杀菌剂防止晚疫病发生。 二、秋马铃薯种植技术 一、选择良种 选择生育期较短的马铃薯品种,如川芋4号、川芋5号、川芋56等。为了减轻播后烂种,宜选用20~30克的小马铃薯整薯作为种薯。

马铃薯品种及生长特性

马铃薯的种类及特性 2009-12-1 13:55: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概述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每年大约有6000 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却每年需花l 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表l 列举了我国马铃薯每年的生产概况。表 2 列举了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 的贸易概况(1999) 。 二、生物学特性 1、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 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 条根,长20 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 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 厘米,一般不超过70 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 米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 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 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 天左右。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茎上有棱3-4 条,棱角突出呈翼状。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 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枝条。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剪秧扒豆、育苗掰芽、剪枝扦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1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 一、马铃薯的结构组成 1、各种组织结构及淀粉含量 马铃薯是块茎类农作物。马铃薯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较密实的表皮。表皮层是由僵死的厚皮细胞组成的,细胞中充满了干涸的细胞原生质。紧贴着表皮的是木栓化的细胞层,一般称为周皮。表皮和周皮是马铃薯的保护层,能不分的阻止块茎内水分的蒸发,并防止微生物侵入马铃薯体内。 在马铃薯表皮上,有许多暗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有时会稍微隆起。这就是马铃薯的皮孔。马铃薯的皮孔是供应呼吸用的,一般成缝隙状。在通常情况下,马铃薯通过这些皮孔,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蒸汽。 绝大多数马铃薯的内部,都有一个层环。这个层环是由于维管束的密集而形成的。位于层环外面的薯肉是环外肉层,这里的淀粉颗粒的密度最大。层环里是外薯肉,这里也含有相当多的淀粉颗粒。在往里是内薯肉,内薯肉里的淀粉颗粒较少。一些马铃薯的中心,还有一个呈放射状的心髓,,这里的淀粉颗粒更少。有时薯块长的大,心髓会长空,并形成木栓化的内皮,俗称空心。 2、马铃薯中主要物质含量 二、马铃薯淀粉的生产过程 1、前言

马铃薯淀粉存在于马铃薯的块茎中,更确切地说是存在于马铃薯块茎的细胞中。马铃薯细胞壁和细胞中的枝状脉,都是由细纤维组成的。马铃薯淀粉颗粒,像一颗颗果实挂在树枝一样的枝状脉上。除了淀粉和细纤维,马铃薯中还含有一定数量颗粒的蛋白质和其它物质。 为了使马铃薯中的淀粉颗粒能够尽多地被提取出来,就需要把马铃薯以致马铃薯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弄碎,使淀粉颗粒与支状脉脱离。然后,借助于水的参与,利用淀粉比重大于水的原理,采用筛分、沉淀、离心、真空吸抽和蒸发减水等方法,将分离出来的淀粉颗粒进行收集、洗去杂质,去除多余水分,使之成为成品淀粉。 当今世界上所有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都选择如下三种工业流程类型:一是先脱汁工艺,二是后脱汁工艺,三是全旋流工艺。 先脱汁工艺。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褐变酶和氢氰酸等影响淀粉品质的物质。在马铃薯被解碎以后,这些物质就存在于汁水里。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马铃薯被解碎后立即脱出大部分汁水,然后再进行筛分等工序。先脱汁工艺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预处理→解碎→脱汁→筛分→精制→脱汁→干燥→包装 后脱汁工艺,是最成熟的马铃薯生产工艺,也称先筛工艺。在生产中,当马铃薯被解碎,首先进行的是筛分工作,将比较黏滑又含带大量汁水的细纤维筛除后,所收集的淀粉混浆的脱汁工作,便变得容易,脱除也较彻底。而且,适宜后脱汁工作的机器设备,其种类也较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后脱汁工艺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预处理→解碎→筛分→脱汁→精制→脱水→干燥→包装

新型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

新型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 一、项目的市场前景 薯类(主要指马铃薯、甘薯、木薯)淀粉含量高、产量高、价格低、资源丰富、易储存和加工。副产品利用价值高,因此薯类是淀粉工业普遍利用的生产原料。 我国薯类种植面积较大,马铃薯的常年种植面积在15801万亩,鲜薯产量在1.85亿万吨以上,仅次于前苏联排世界第三,而用于生产淀粉的产量仅为15万吨,仅占总产量的0.000081‰。甘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木薯的产量每年也有500万吨以上,用于加工淀粉的量也仅有80万吨。以上数字表明,我国薯类淀粉加工资源极其丰富。 二.薯类淀粉加工设备的优越性 薯类淀粉含量一般占鲜薯比重的15-26%,可溶性糖占3%左右,纤维素占0.5%左右,据测定100g鲜薯中含脂肪0.2g,无机盐0.9g,胡罗卜素1.31mg,维生素C 30mg,维生素B1 0.04mg,尼克酸0.5mg,此外,还含有黄色素,红色素及易褐变的酚化合物,并含丰富的原果胶等。鲜薯收获后如不及时加工,储藏期间水分减少,原果胶变为可溶性果胶质,造成霉烂损失严重,而且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双糖、单糖,使淀粉含量急剧下降,因此,收获后应及时加工。 广大农村淀粉加工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加工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淀粉品质差。由于对薯块和淀粉的泥砂清洗不彻底,粉碎与分离间隔时间长,水质等以致淀粉“碜、黑、杂”,出粉率低。 目前,我国大型的机械化薯类淀粉厂并不多,大多数工厂采用落后的开放式工艺,手工操作或部分机械化操作,因此存在着设备简陋、不定型、不配套、收粉率低(50-60%)、卫生条件差、产量小、劳动量大、综合利用差等问题。 为了更好利用我国丰富的薯类资源,缩短与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我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三代6SF系列薯类淀粉成套设备。该成套设备具有如下特点: ①.工艺先进、造型美观、布局紧凑; ②.占地面积小; ③.用人少、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从洗薯到烘干一条龙生产; ④.能耗低、省水、省电、加工费用低; ⑤.提净率高:采用先进鼠笼清洗,有效保证薯块不破损,淀粉不流失; ⑥.淀粉质量高,达到国家食用级标准(四级除沙、二次过滤、二次提纯); ⑦.多功能,可适用于:马铃薯、红薯、芭蕉芋、木薯、葛根、莲藕等淀粉生产; ⑧.性能稳定,操作维修简便。 三.工艺流程及设备配置 鲜薯→提升(螺旋输送机)→清洗(清洗机)→粉碎(粉碎机)→一次过滤(螺旋浆渣分离机)→粉水→除砂(净化除砂器)→二次过滤(精浆过细机)→一次沉淀→搅拌加酸浆→沉淀处理→脱水(真空脱水机)→烘干(气流烘干机)。

马铃薯栽培知识整理

马铃薯栽培重点知识 一、马铃薯栽培区划(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及西北 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气象特点是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d,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年降水量为50~1000mm。 本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因而栽培面积较大,占全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本地区种植马铃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为春播秋收的夏作类型,每年的4~5月份播种,9~10月收获。本区晚疫病、早 疫病、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适于本区的品种类型应以中晚熟为主,宜选休眠期长,耐贮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本区拥有“中国马玲薯之乡”称号的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的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 ◆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玲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 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的第一段生长。 ◆幼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 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片叶展到第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称团颗,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到第十二片叶或第16片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絮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 生侧枝,晚熟品种于第二花絮开花并从花絮下发生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结薯期)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后,从地上部茎叶与地下部块茎的干物质量达到 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淀粉积累期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这段时间主要是块茎积累淀粉的时期。 ◆成熟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2007及其中包含新检测标准注释 罗尚桃|创建时间:2011年03月01日 09:59|浏览:511|评论:0 标签:马铃薯淀粉淀粉标准GB8884 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一、增加了检测内容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 ——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 ——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 ——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 ——斑点:一级品由≤7.0个/cm2,改为≤5.0个/cm2; ——细度:优级品由≥99.60%改为≥99.90%; ——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20mg/kg;

——砷:由≤0.5%,改为≤0.3%; ——铅:由≤1.0%,改为≤0.5%。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 ——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713 淀粉制品卫生标准 GB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马铃薯淀粉加工可行性报告

马铃薯淀粉加工可行性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 项目名称 某某农场淀粉厂 1.1.2 项目承办单位或建设单位 某某农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某某农场 1.1.4 项目拟建地点:某某农场场部原机修厂。 1.2 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 1.2.1 研究工作的依据 a、某某农场淀粉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的技术资料。 b、某某农场淀粉厂区域图。 c、水质分析报告。 1.2.2 研究工作的范围 a、本次对年产1000吨马铃薯淀粉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b、对项目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以及市场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c、对产品生产路线及主要生产设备选择提出意见。 d、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论证。 e、对项目的工程量实施进度计划安排提出建议。 f、对项目的企业组织定员提出设想方案。 1.3 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见 1.3.1 主要内容

a、项目背景:某某农场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属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丘陵漫岗区,行政区划在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离东北名镇大杨树镇15公里。农场施业区总面积477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748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饭豆、马铃薯等。全场现有21 个核算单位,其中农业生产队12个,全场总人口5224人,职工人数143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人。某某农场在种植马铃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该场建设一个小型马铃薯淀粉厂前景非常广阔。 b、产品市场需求:马铃薯淀粉在国内需求很大,并且需求在按11%的速度增长。而且真正在质量上能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很少。生产增长率每年仅达7%,呈供不应求之势。 c、建厂条件:111国道距离某某农场11公里,农场自养沙石公路80公里,各生产队交通便利。项目区内由莫旗电网供电,可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农场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传真十分方便、快捷,农场及周边地区有土地可种植马铃薯面积达2多万亩,原料充足。 d、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本项目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均选国内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及主要设备,提取率高达80~82%,每吨马铃薯消耗清水3.5~4吨,节水。淀粉质量指标达到国内水平。 e、项目总投资为19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7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投资回收期5.1年(所得税后)。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最新马铃薯淀粉生产精编版

2020年马铃薯淀粉生 产精编版

马铃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与鲜甘薯生产淀粉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但工业生产马铃薯淀粉比手工生产简单。主要是由原料的洗涤、磨碎、筛分、分离蛋白质、清洗、脱水和干燥等工序组织。一般生产方法和现代化生产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使用碟式离心机或旋液分离器代替流槽分离杂质,使操作能够自动化和连续化进行更大规模生产。一、小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制作方法 1.洗涤和磨碎:马铃薯的洗涤工序是在洗涤机内进行。清除夹杂的泥、石块、茎叶和粘附在马铃薯表面的泥砂等杂质,用水量大约为原料的5倍,经过洗涤后,送至磨碎机处理。使用的磨碎机有齿板型和锤击型两种。 2.筛分:经过磨碎后的马铃薯糊要进行筛分。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平摇筛,现代马铃薯淀粉厂都采用离心筛。在筛分过程中要加水洗涤,筛下物为淀粉乳,筛上渣子进行第二次筛分,回收部分淀粉,清洗后的淀粉渣子可作为饲料。 3.流槽分离和清洗:从筛分工段来的淀粉乳先在流槽内分离蛋白质等杂质,再在清洗槽内进行清洗。从流槽中分出带有淀粉的黄浆水送入流槽回收淀粉,再经清洗槽得到次淀粉。 4.脱水干燥:淀粉清洗后,含水分很高,必须用离心机脱水,得到含水分为45%的湿淀粉,并经气流干燥机干燥到平衡水分为20%的干淀粉。二、大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制作方法大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过程与小型生产工艺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马铃薯送入车间加工采用水流输送、马铃薯在流送沟中还能清洗泥砂杂质。 2.磨碎后的马铃薯糊的筛分设备采用离心筛:马铃薯糊从进料口加入,洗水从另一进口引入,在离心力作用下,淀粉乳经筛网排出,而淀粉渣从筛前方排出。这种筛分和洗涤连续操作3~4次。洗涤后即为淀粉渣。小型工厂生产的淀粉渣不经干燥直接作为饲料,而大型工厂的淀粉渣大都进行干燥。为了节省热能消耗,可以先经压榨机脱水,然后用气流干燥机进行干燥。 3.用碟式分离机代替流槽分离蛋白质:也有用旋液分离器,但效果不如碟式分离机。经分离机分离与精制的淀粉浓度可达20波美度,而后再进行脱水,干燥得到干淀粉 甘薯淀粉从甘薯中提取淀粉的方法很多。根据甘薯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甘薯干和鲜甘薯两类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鲜甘薯生产淀粉一般属于农村手工生产,而甘薯淀粉厂大都是以甘薯干作为淀粉原料,所以它是属于工业生产。现将鲜甘薯和甘薯干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分述如下。一、鲜甘薯生产淀粉它是在甘薯收获后立即进行加工的,因为贮存过久,甘薯中淀粉含量减少而糖分含量增加。糖分在生产淀粉过程中容易消失,致使淀粉得率显著降低,所以必须及时提粉。在国内小型手工业生产甘薯淀粉,大都采用酸浆沉淀法。制作方法 1.水洗:将鲜薯倒入缸中加上清水,用人工进行翻洗,洗完后取出,沥去余水。 2.

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 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的消费价值 马铃薯淀粉颗粒大,直链淀粉聚合度大,具有糊化温度较低、糊黏度高、弹性好、蛋白质含量低,无刺激,颜色较白,不易凝胶和不易退化等特性,用途广泛,在一些行业中具有其它淀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铃薯淀粉即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或添加剂用于粉丝、凉粉、雪糕、方便面等食品加工,也可作为工业生产辅料用于印染、浆纱、造纸、铸造、医药、化工、轻工、皮革等多种工业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原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酶制剂的处理,可改变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渗透性、凝胶性、吸水性等理化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的产品种类很多,用途更加广泛,不但提高了淀粉的经济价值,而且各种新产品的性质更适于工业生产的需要。 主要变性淀粉有:氧化淀粉、酯类淀粉、醚类淀粉、阳性淀粉、接枝共聚淀粉等。 主要淀粉衍生物 淀粉发酵产品:如醇、多元醇、酮、有机酸、氨基酸、微生物多糖、酶制剂、生物体抗菌索、维生素、激素等有 糖品:如葡萄糖、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糊精、酒精等 。 二、 马铃薯精制淀粉的市场分析 1、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600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85%,其中,荷兰阿韦贝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80多万吨,行销全世界,年收入达8亿美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如德国1982--1983年马铃薯淀粉产量为15万吨,1993--1994年达50万吨,增加了2.3倍,年平均递增11.6%。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方面分析,中国目前进口马铃薯淀粉20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15--20万吨,韩国12--16万吨,台湾地区8--10万吨,东盟国家20--30万吨,合计70--100万吨。1996年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1吨马铃薯淀粉,补贴50美元;从1998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2、 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为70多万吨,我国现有淀粉生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厂家只有10家,达到一极品的产量仅5万多吨, 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7%。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40多万吨。目前,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挡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3、 发展趋势分析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只有2.5千克,而欧洲、日本为10千克以上,我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国产马铃薯淀粉的市场竞争力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马铃薯淀粉的进口税率降低到17%,目前马铃薯淀粉的到岸价为500美元,而国产的价格仅4000--4500元/吨。因此,国产马铃薯淀粉产品,只要保证质量,适销对路,在国内不仅有市场,也是具有竞争力的。从国际市场上看,我国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相邻,具有地缘优势,只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是有可能的。 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的供应趋紧,是我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较好的时机。 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80%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90%的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我国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淀粉民用空间较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东北省会城市每年需求量在100吨以上,年平均在1200吨以上,考虑到南北方消费习惯问题,全国200多大众城市每年民用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10万吨以上。 三、马铃薯变性淀粉的市场分析 ①、用于纸制品 国外变性淀粉用于造纸和纸制品工业量非常大,美国用于此行业的变性淀粉占总量的60%左右,我国目前使用较少,变性淀粉以其黏度高,成膜性较好,无毒等特性,将在纸制品行业中逐步扩大使用,并将完全替代现在使用的原料。据分析,变性淀粉在纸制品行业中将有1万吨以上

不同生态环境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分析

不同生态环境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分析 张凤军1,张永成2*,田 丰1 (1.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 收稿日期:2006-10-20 基金项目:青海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6-N-129)作者简介:张凤军(197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铃薯遗传育种。 *通讯作者:E-mail:yongchengzhangzy@tom.com 随着西方快餐和休闲食品的悄然兴起,油炸薯条、油炸薯片正被中国人所接受,市场越来越好,马铃薯油炸食品加工业(主要是炸薯条、薯片)也应运迅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马铃薯油炸食品加工的原料薯的需求量日趋增加[1-2]。油炸食品加工的马铃薯品种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低于0.4%。如果还原糖含量太高,在加工炸薯条、薯片时,还原糖在高油温下与α-氨基酸产生Maillard反应,容易使产品色泽变黑,味变苦[1-3]。 作为加工原料的块茎还原糖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气候条件和成熟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还原糖含量[4]。本文拟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还原糖含量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应栽培区域,从而为良种区域化、合理引种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马铃薯加工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品种选用2005年国家马铃薯区域试验西 北组试验品种,分别为青97-1-38、90-2-10、 L9810-18、鄂95P3-3、中薯36和陇薯3号。 1.2试验方法 试验为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分别为品种 和地点。品种为6个,地点为7个,分别设在青海省的西宁、海南州,甘肃省的定西、天水,宁夏的固原、西吉、隆德7个试验点;试验设重复3次,小区面积21m2,5行区(行距为0.7m,株距0.3m,行长6m),每小区播种100株,同一试验方案在7个不同生态条件下同步进行。试验所用分析材料均为各试验点田间统一收获的块茎。除西宁外,其他各点的试验材料均由各地在收获后及时寄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窖内贮藏,窖温保持在4 ̄10℃,等材料全部到齐后,在一周内测定完成。还原糖测定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5-6]。数据处理采用DPS(DataProcessingSystem)数据处理系统,平均数的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SSR)[7]。 2 结果与分析 2.1 还原糖含量测定结果方差分析 对各参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还原糖含量进行测 定,其结果平均值列于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还原糖含量在0.4% ̄0.6%之间的品种有青97-1-38、90-2-10、鄂95P3-3和中薯36,还原糖含量在0.7% ̄0.8%之间的有陇薯3号和L9810-18。经对各试点的还原糖含量进行统计,还原糖含量最低的试点为宁夏固原,其次是宁夏西吉,还原糖含量在0.8%~0.9%之间的有甘肃天水、宁夏隆德、青海西宁和甘肃定西,青海海南试点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0.913%。对表1的原始资料进行方差分析[8]结果列于表2。 摘要: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 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鄂95P3-3最低,为0.458%,陇薯3号最高,为0.832%;7个地点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宁夏固原最低,为0.433%,青海海南最高,为0.913%。鄂95P3-3和青97-1-38这两个品种的回归系数均<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关键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生态环境;方差分析;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35(2007)01-0015-04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 1.青薯9号 青薯9号又称雪域红,该品种为菜用型土豆,属中晚熟品种,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沿微管束有红纹;芽眼较浅,耐储藏,干物资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0.253%,微生素C含量23.03mg/100g。具有淀粉含量高,无污染,原生态等优点,为青藏高原唯一一块净土上的精品,属国内中上品质,且口感好,适合烹饪各种菜肴。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青薯9号平均比普通品种增产一倍,每亩净收入达1000多元。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休眠期45天,耐贮性较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产量表现: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0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千克。今年秋收时节,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荧宗的示范田里,一种皮呈玫瑰红色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创下了我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该村种植的20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3932.4公斤,单产最高达4548.4公斤。陈荧宗欣喜万分:“活了50多岁,没见过一亩地成这么多的洋芋(马铃薯),也没见过颜色这么漂亮的洋芋。”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每亩产量高达5681公斤,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亩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 青薯168 菜用型马铃薯—青薯168 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1年通过有性杂交等生物技术,于1989年选育而成。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品种审定,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青海省科技展览一等奖、青海省农林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海省海东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宁夏通过品种审定,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征特性: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00厘米左右,茎粗1.16厘米左右,茎浅紫色。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有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光滑。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块茎大而整齐,食用品质优良,块茎淀粉16.8%,商品率高达93%以上。适宜西北各类地区种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3天左右。耐旱、耐寒性、耐盐碱性强。中感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平均亩产2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量达4300公斤。全国品审会意见:

最新淀粉行业现状

淀粉行业现状 14182030 李翔宇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铃薯淀粉行业的分析,指出了马铃薯淀粉主要的作用和其未来日益重要的趋势;着重就马铃薯淀粉的加工现状和产业现状等内容作了阐述。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行业;加工现状;产业现状 Status of starch industr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tato starch indust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effect of potato starch and its future trend.In this paper,the processing status of potato starch and the status of industry are discussed. KEYWORD: Potato;Starch industry;Processing status;Industry status quo 淀粉的品种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木薯淀粉等,除以上主要品种外,还有橡子、芭蕉芋、葛根、首乌淀粉等。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其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用途十分广泛,生产产业链条比较长,在农业生产中属于一种极为丰富的原料作物[1]。 1. 淀粉行业的加工现状 1.1淀粉基本特性 淀粉特性包括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峰值黏度、降落值、起始糊化温度)、结晶度、分子质量大小及分布、磷含量、颗粒大小等。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为15% 左右(湿基),其中支链淀粉质量分数高达80%以上,其直链淀粉的聚合度也较高。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峰值平均达3000 BU,明显高于玉米淀粉(600 BU)、木薯淀粉(1 000 BU)和小麦淀粉(300BU)的糊浆黏度峰值。马铃薯淀粉由于具有较大的颗粒(平均粒径为30 ~ 40 μm)而具有较高的膨胀力[2]。其内部结构较弱,分子结构中含有磷酸基团,几乎百分之百以共价键结合于淀粉中,磷酸基电荷间相互排斥,利于胶化,从而促进了膨胀作用,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3]。 1.2 国内现状 目前,关于不同品种马铃薯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马铃薯 淀粉的结构分析[4],以及淀粉的应用研究[5]。 马铃薯淀粉是在所有马铃薯加工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一种。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到,2015 年,我国各个企业所生产的马铃薯淀粉总量已经达到了 48.779 万t,相比2014年度增长了 41.56% 左右。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与鲜甘薯生产淀粉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但工业生产马铃薯淀粉比手工生产简单。主要是由原料的洗涤、磨碎、筛分、分离蛋白质、清洗、脱水和干燥等工序组织。一般传统生产方法和现代化生产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使用碟式离心机或旋液分离器代替流槽分离杂质,使操作能够自动化和连续化进行更大规模生产。 陈代园[6]对马铃薯淀粉添加量对面包的烘焙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 15% 左右的马铃薯粉制作马铃薯面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品。 马铃薯精制淀粉主要起源于饲料加工、方便食品及养殖业,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

土豆种植技术

土豆种植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豆的种植方法 摘要:1.种植前的土地管理: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 物,除了盐碱地之外,其他什么地都行,但必须有水浇条件。来年春天要种土豆的地,头年最好耕过来,不但要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最喜欢土层松软的,而且也是最能疏松土壤的植物,比较板结的地块,连种几年土豆就会变得疏1.种植前的土地管理:土豆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除了盐碱地之外,其他什么地都行,但必须有水浇条件。来年春天要种土豆的地,头年最好耕过来,不但要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最喜欢土层松软的,而且也是最能疏松土壤的植物,比较板结的地块,连种几年土豆就会变得疏软、松散。经过深耕的地,经过一个冬天,冻化层可达15厘米,这一冬天的严寒和的照射会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这15厘米的熟化层对来年土豆的生长是非常有益的。不但要头年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有几层匍匐根系,所以需要深的软土层。近几年来田间的机旋耕,深度达不到要求,影响土豆产量,因此,要创高产必须深度达到20厘米以下,如能达到30厘米在同等种植条件下,增产会更多。在种植秋马铃薯时应选择优质、高产、早熟、休眠期较短(40-50天)、适宜二季作区种植的品种,如薯五号、薯六号、中薯三号、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 催芽关、从春季收获后至秋季播种期间,由于时间较短,有的种薯还未通过休眠期,所以栽培秋马铃薯时一定要浸种催芽。对休眠期较短的品种如薯五号、薯六号、中薯三号,在播种前一周左右将种薯放入5ppm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5分钟,然后催芽;对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如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浸种时要适当提高赤霉素溶液的浓度,并且还要延长催芽和浸种时间。浸种时先用少量酒精将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将种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