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30卷第4期:2墨:墅些堂堂坠璺璺!堂鱼堂!篷堂墅型垒2鲤鱼丛堡!!丛鲤丝竺!坐:兰塑21堂:!Q塑2:堡

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张星

(武汉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新兴的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临床研究及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在中医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将会为中医证明自身医学价值,跻身于世界科学体系提供机会。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68X(2007)04-0078-0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它正悄悄的推动着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否有必要在中医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其意义有那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强调医师对患者作出的任何临床决策必须基于当前得到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医师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而制定,从而保证患者得到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循证医学是以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结果或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1"031一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结论,作为最高级别的证据,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即总病死率、生活质量和成本效益)。循证医学所关注和评价的是一些最终结局(即终点指标,包括总死亡率、脑卒中、猝死等)、生活质量以及对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如费用一疗效比)等,而化验指标、仪器或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中间指标或替代指标的改变则作为参考。

2中医与循证医学的结合

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依靠其独特的疗效被人们认可。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但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口J。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医与循证医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两者都重视证据的获取和评价,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注意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这可以说是循证医学的雏形;第二,中医的一些理论与循证医学是统一的,如中医的“整体观”强调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以提高生存质量,这与循证医学以“患者的最终结局”的判效指标是相通的;第三,中医以“简、便、验、廉”著称,循证医学也强调费用一疗效比,而且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强调中西医结合,这也为循证医学观念在中医学领域运用打下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当然,循证医学与中医结合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有待解决。数千年来,无数中医学家虽然留下了大量古代文献,但基本上是个案验例,这在临床证据分级中层次较低,近年来中医的临床疗效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是小样本的阳性报道,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中医的某些概念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进行科学评价疗效的障碍。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证候”缺少客观化和标准化,使得难以开展系统评价Ho。

3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循证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才刚刚起步,在中医领域引入循证思想的时间更为短。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虽已对一些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价,但多由于缺乏随机方法样本小,

缺乏正确的统计方法等问题,使得已经完成的系统评价的结论多为疗效不明显。如,刘建乎在中草药治疗乙肝的系统评价中,最初检索出521篇文献,属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32篇,因治疗后随访时间不足3个月者被排除23篇,最后只有9篇满足纳入评价标准,其评价结论是由于方法学等方面的质量低下,以目前的证据资料,仍不足以证明中草药对乙肝的疗效”1。因此,临床医生能否提供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是影响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它要求的多中心,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搜集不是几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大量临床医生长时闻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医师的主要来源,在中医院校开展循证医学课程,通过介绍其理论和原理,使学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及其在中医领域发展优势及不足,以便他们进入临床以后一方面可以利用在临床第一线的优势搜集第一手的l临床资料,以弥补缺乏大量随机对照结果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已经完成的系统分析结果,而对病人开展最有效、最科学地治疗,

4循证医学对继续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科学指导临床实践。传统的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强调医师的个人经验,中医的文献记载大多都以个人经验为主,这使的临床治疗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如何从诸多方案中选择出最有效地,是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而在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可以使医师利用最新、最佳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从而避免临床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其次,有利于合理利用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无限医疗需求是一对全球化的矛盾。如何在保证或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已迫在眉睫。而临床医师运用循证医学观念,可以更科学的制定临床决策,更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最大化的追求费用一疗效比,使有限的社会医疗资源为更多的病患服务。

最后,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医学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着很多未知的问题,这难免造成临床医师的被动局面,也可能会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一些不理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获取医学知识方便性和手段的多样化,查询专业资料已不再是医师的专利。如果医师面对确凿的科学证据而不够重视,甚至采取一些无效甚至错误的方法,一旦情况明确,势必会在医患间产生矛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行循证医学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务工作者的一种保护。

综上所述,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在全世界的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在中医教育中树立循证医学这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是抓住这一机遇的唯一方法。

参考资料

[1]李幼平.循证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Ij

[2]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3):47—49.

[3]浆晚春.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1):2l一23.

[4]刘建平.秦献魁.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f1):58—64.

(收稿日期:2007—04—14)

医应通儒高等中医教育理念的回归

第26卷第11期卫生软科学V ol.26 No.11 2012年11月Soft Science of Health Nov.,2012 ●医学教育● 医应通儒:高等中医教育理念的回归 李春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医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提出了结合实际且顺应学科发展的“医儒结合”的理念,为当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中医教育;医应通儒;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00(2012)11-0956-03 总体看来,近年的社会环境变得有利于中医复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包括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明确表示“支持中西医并重、结合”。但目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淡化、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有待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等,这些问题无疑都事关中医药的生死存亡。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学者从国家政策、中西医对比与贯通、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诸多见解和措施。其中有学者指出,发扬中医药学要从中医高等教育这个源头入手,只有造就一大批真正懂中医、爱中医的高等人才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可是,一方面目前全国的中医院校每年毕业数万名学生,中医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另一方面真正能够继承中医事业的毕业生却很少。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中医事业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打造稳定的中医人才队伍需要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加强儒学知识的熏陶,医儒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爱中医、懂中医的高等人才,才能使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 1 科学主义背景下中医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主义(Scientism)开始在人类思想领域中大行其道。所谓科学主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它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②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并规范这些学科的内容[1]。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科学及其标准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得到崇信和宣扬,相伴而行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抨击。凡是不符合西方“科学”的东西,都要遭到科学主义的批判。为了迎合环境的这种变化,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重要阵地的高等中医教育领域,也逐渐开始“西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多按照西方医学的教育模式进行自己的学科构建,强调用西医的科学方法、科技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力图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目前在中医院校,鼓励学生用动物来做实验或者热衷于用分子生物学等来研究中医药已经成为常态,用符合中医文化特征的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医倒显得格格不入。中医院校出版的新教材也越来越接近西医教材的标准,中医教材象西医教材一样,把语言的标准化、客观化当做自己的追求,希望借此证明自己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与儒学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中医哲学基础反倒越来越被边缘化。似乎这样一变,中医就会符合西医的科学规范,中医也就后继有人了。然而事实证明,完全用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不仅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西学和西医的冲击下,困境中的中医教育一方面丢掉了传统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又难以与西医真正接轨,因而困境加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被教育者陷入迷茫 一般情况下,中医高等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生活在现代科学文化大环境中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中学阶段打下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习惯了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进入中医高等院校,对这些高中生来说,意味着要转而接受一种古老的医学知识,其时代文化、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都和其本身具备的素养有很大反差。当他们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模式去寻找中医理论中关于“三焦”、 * 收稿日期:2012-07-1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对策” (2012D08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燕(1976-),女,安徽太和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文法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956

循证医学知识点总结.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 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循证医学的基础:①素质良好的医生;②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③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 ④患者的参与及合作;⑤必要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①弄清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②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③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当前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④ 分析和应用促进患者康复的有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其生存质量;⑤提供可用于卫生管理的最佳研 究证据,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①提出明确的问题;②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 集证据;③严格评价证据;④应用证据指导决策;⑤后效评价,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 证据的质量的分级:①第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多个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 系统评价;②第二级:单个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③第三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如设 计很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无对照。④第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⑤第五级:专家意见。医学如何评价证据是否最佳?①首先是分析评价证据的真实性;②其次是评价其对于临床医疗实践是否具 有重要价值;③最后是分析是否能适用于面临的临床问题。Meta分析的目的是:①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②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均水平;③评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④寻找新的假说和研究思路。Meta分析 的指征是:目前认为Meta分析主要适用于随机化对照试验(RCT结果的综合,尤其存在以下指征:①需 要做出一项紧急决定,而又缺乏时间进行一项新的试验;②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③有关 药物和其他治疗,特别是副作用评价方法的研究;④研究结果矛盾时。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①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②检索资料;③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④纳入研 究的质量评价;⑤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⑥资料的统计学处理;⑦敏感性分析;⑧形成结果报告。 考试要点研究证据的来源:(1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著、电子出版物等。例如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Embase数据库(Embase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 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和国立研究注册(NRR等等。(2经系统评价的二次 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例如Cochrane图书馆(CL、循证医学 评价(EBMR、循证医学杂志(EBM、国立指南库(NGC、指南(Guidelines等等。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试说明循证医学的局限性:(1虽然循证医学将会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问题,如社会、自然或环境问题;(2建立有效的产生、总结、传播和利用医疗证据的体系,需要花费一定的资源,虽然从长远看,循证医学会降低医疗费用,但其

循证医学概念

循证医学概念 随着循证医学[循证医疗(保健、诊疗)、求证(证据)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health care,practice)的普及和发展,其正在逐渐和不断地融入整个医学(疗)体系,丰富和完善医学知识、方法、理论和观念,影响、促进和推动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的文献不断增加。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可以检索到数白篇有关中文文献,国内已经出版了至少3本中文的循证医学书籍、创办了2本证医学专业期刊和创建了至少2个中文的循证医学网站;通过Medline可以检索到近万篇有关文献,国外已经出版了数十种英文循证医学书籍(这其中有循证药学),创建了不计其数的网站或网页。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有必要从宏观角度,遵照循证思路,采用系统性综述与叙述性(传统)综述相结合的方法,联系国内情况,了解和探索其基本概念或含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中文资料3本循证医学专著中循证医学的定义;用循证医学、循证医疗和循证诊疗,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中直接描述循证医学属性的文题(2002-01-21检索)。剔除明显译自外文者。 1. 1. 2英文资料 加拿大Health Network大学、Albtera大学、美国医学图书馆科学院(NYAM L)、英国Sheffield大学和牛津大学的5个知识性循证医学网站中。Evidente based medicine, evidence based health care和evidence based practice的定义(2002-10读阅);3本英文版循证医学专著中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定义。用“evidence based”检索Medline所得文献的题目中,直接描述循证医学属性的标题(2002-10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医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大概有家传,师带徒,学堂,学校以及大学五种模式。 远古中医教育模式——家传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医药知识,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中医教育形式取代。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人(今杭州)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中医的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长者担负教育责任以继承家学。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就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如浙江的归安(今湖州一带)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等也相传多代。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巨洲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师带徒 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相继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比如浙江南宋时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长正骨术,因而名声很大,时间一长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他先是在江浙一带行医,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山阴(今绍兴)定居。由于骨伤病人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人又不在身边,于是就招收了几个学徒作帮手。这几个学徒出师后又分别收门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数十代,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东一带仍很有影响。因为骨伤病人不易行动,稽氏传人大都经常主动去各地“巡医”,方便患者就治。只是每逢农历三、六、九、十三、十六、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才在绍兴的诊所接治病人,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就把稽氏伤科称作“三六九伤科”。古代名医在接收徒弟时都要经过十分精心的挑选,要求徒弟聪慧、勤奋、诚信,并且有良好的品德,而弟子为了寻求名师,更是不辞辛劳,遍地求访。 早期官办中医教育模式——学堂

循证医学重点教学内容

循证医学重点

1循证医学:临床医生在获取患者疾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患者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康复等),通过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佳证据,在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做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患者的配合下付诸实施并最后做出相关分析与效果评价。 2临床问题的类型(1)背景问题:关于疾病一般知识的问题,主要由询证医学初学实践者提出。提出问题涉及的知识除基础医学外,还有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2)前景问题:往往是医学的前沿问题,是关于疾病最新治疗学、实验诊断学和当前关于病因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循证医学的核心问题。 3、*原始研究证据:是直接以人群,即病人和(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4、*二次研究证据:是在全面收集针对某一问题的所有原始证据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标准,经严格评价、整合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它是对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二次加工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研究证据。 5、系统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经发布或尚未发表的相关研究,采用统一的文献评价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合并分析,尽可能的减少偏倚,得到综合、可靠的结论。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6、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是对文献的量化综述,是以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 7、病因学:研究病因作用于人体,在内外环境综合影响下,导致人体发病及其发病机制的科学。 8、危险因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与疾病的发生及其消长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因素,但尚未充分证据能阐明其致病效应。然而,当这些因素存在时或被消除后,其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会相应的增高或下降。 9、药物不良反应ADR:一般是指在正常用量和用法的情况下,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 10、相对危险度R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的比值,或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非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值。 11、比值比OR:病例组中暴露于该因素者与未暴露者之间的比值为对照组中该项比值的倍数。 12、致成危害需要的人数NNH:导致一例病例的发生所需要暴露在该可疑危险的因素中易感个体的人数。

pico原则--循证医学

How to practic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黄晓明 【提要】概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循证医学 ·证据、医生和患者是循证医学的三个要素。 ·实践循证医学的5个步骤: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效果评价。 ·循证医学并不否认临床经验。 在长期传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医生往往根据经验、直觉、基础理论知识或个案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实践。前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Sydney Burwell曾对医学生说过“在10年内,你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半会证明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没有老师能告诉你们哪一半是错的[1]。”这让初涉临床,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十分困惑,遇到实际的临床问题,我该何去何从。近十多年来随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发展,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EBM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成为代表当前医学实践的主流方法学。对于社区医生要想成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必需了解EBM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什么是循证医学 EBM的创始人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将EBM定义为(2000年[2]):“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诊疗措施。”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的科学证据作出对患者的诊疗决策,同时在患者的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地取得最好的临床效果。 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及患者的参与是EBM的基础。临床医生是实践EBM的主体,对疾病的诊治和任何处理都是通过医生去实施的。临床流行病学是实践EBM的学术基础。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是指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获得的成果。医生任何诊治决策的实施,都必须通过患者的接受和合作,才会

循证医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循证医学:就是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得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得治疗措施。 2、背景问题:就是关于疾病得一般知识问题,可涉及人类健康与疾病得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 3、前景问题:就是关于处理、治疗患者得专业知识问题,也涉及与治疗有关得患者得社会因素等、 4、原始研究证据:指将直接在受试者中进行单个有关单个病因、诊断、预防、治疗与预后等研究所获得得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得结论。 5、二次研究证据:指将尽可能全面收集某一问题得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得综合结论,就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得证据、 6、文献得内在真实性:指该研究文章得研究方法就是否合理,统计分析就是否正确,结论就是否可靠,研究结果就是否支持作者得结论等。 7、文献得临床重要性:指研究结果就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8、文献得适用性:指文章结果与结论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与针对具体病例得推广应用价值。 9、率差(RD):在疾病得病因、治疗与预后试验中,常用发生率来表示某事件得发生强度,两个发生率得差即为率差,其大小可反映试验效应得大小,其CI可用于推断两个率有无差别。 10、相对危险度(RR):就是前瞻性研究(如RCT、队列研究等)中较常用得指标,就是试验组(暴露组)某事件得发生率p1与对照组(非暴露组)某事件得发生率 p0之比,用于说明试验组某事件得发生率就是对照组得多少倍,也常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得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意义得大小。 11、系统评价:就是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现有已发表或未发表得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得原则与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得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可靠得综合结论。 12、异质性检验:指对不同原始研究间结果得变异程度进行检验。 13、敏感性分析:指改变某些影响结果得重要因素如纳入标准、偏倚风险、失访情况、统计方法与效应量得选择等,以观察异质性与合成结果就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判断结果得稳定性及其程度。 14、Meta分析:指针对某个主题,全面收集所有相关研究并逐个严格评价与分析后,再用定量合成得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综合结论得全过程。 15、固定效应模型:其理论假设就是所有得同类研究来源于同一个效应总体,同时各研究得方差齐性,其效应综合估计得方差成分只包括各个独立研究内得方差、 16、随机效应模型:其理论假设就是所有得同类研究可能来源于不同得研究总体,各个独立研究间具有异质性,其效应综合估计得方差成分既包括了各个研究内得方差,也包括了各个研究之间得方差。 17、漏斗图:就是基于对干预措施效果估计其准确性随样本含量增加而提高得假定设计,以每个研究干预措施效果得估计值或其对数为横坐标,以每个研究得样

最新循证医学考试重点

循证医学的产生1疾病谱的改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疗效判断指标和实践模式2医疗模式转变,供需矛盾突岀,要求更加合理的 决策与管理3临床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实用化使循证医学的产生成为可能 循证医学区别于传统医疗实践1系统收集的证据优于非系统的临床观察2以患者终点结局为判效指标的试验优于仅根据生理学原 理制定指标的试验3解释医学文献对医生是一项重要技能,有必要正规学习一些证据的相关通则,以达到熟练解释的程度4医生对于患者基于证据的个体化治疗优于仅靠专家意见作岀的决策 循证医学定义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 能、经验和病人的期望、价值观三者之间完美的结合。 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1证据必需分级以指导临床决策2仅有证据不足以作岀临床决策 循证医学的特点1 “证据”及其质量是时间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2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3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提岀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3严格评价,找岀最佳证据4应用最 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二次研究证据1系统评价/Meta分析2临床实践指南3临床决策分析4临床证据手册5卫生技术评估6实践参数 GRADE标准特点(优势)1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指南制定小组制定2明确界定了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3清楚评价了不 同质料反感的重要结局4对不同级别证据的升级与降级有明确、综合的标准5从证据到推荐全过程透明6明确承认价值观和意愿 7就推荐意见的强弱,分别从临床医生、患者、政策制定者角度作了明确使用的诠释8适用于制作系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及指 南 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1可能降低证据指南的因素①研究的局限性②研究结果不一致③间接证据④精确度不够⑤发表偏倚2可能增加证据质量的因素①效应值很大②可能的混杂因素会降低疗效③剂量-效应关系 强推荐的含义对患者一一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患者会采纳推荐方案,只有少数不会;此时若未予推荐,则应说明。对临床医生一 —多数患者应该接受该推荐方案。对政策制定者——该推荐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采纳作为政策 弱推荐的含义对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会采纳推荐方案,但仍有不少患者不采用。对临床医生一一应该认识到不 同患者有各自适合的方案,帮助每个患者作岀体现他 (她)价值观和意愿的决定。对政策制定者一一制定政策需要实质性讨论,并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4S模型:即原始研究、系统评价、证据摘要、证据整合系统 选择循证医学数据库的标准1临床医生选择标准①循证方法的严谨性②内容覆盖面③易用性④可及性2图书馆选择标准 证据检索的思路分三个层面 1 (应用)大多数医生将在层面1解决问题2 (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往成果的检阅,也是寻找新研究方向的契机 3 (研究)是少数有余力和条件的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专利 证据检索的步骤1明确临床问题及问题类型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3根据选定的数据库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和关键词4判断结果是否达到目的5证据应用和管理 系统评价中的统计描述指标:计数资料主要有:相对危险度RR比值比OR率差RD计量资料:除均数和标准差外,还有均数差 MD和标准化均数差SMD 基本指标1 ERR、CER及置信区间2率差及置信区间3 RR及置信区间4 OR及置信区间 Meta分析的基本内容1合并统计量的选择2异质性检验与两种模型3合并统计量的检验4漏斗图5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6 RevMan软件简介 如何高效率阅读医学文献1明确阅读文献的目的2熟悉文献的基本结构3选择性的阅读文献4可保留对文献的最后裁决权临床研究证据的步骤1初筛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2确定研究证据的类型3根据研究类型评价医学文献 评价医学文献的一般原则1文献内部真实性2文献的临床重要性3文献的外部真实性 患者参与决策的模式1家长模式2消费者模式3解释模式4共享模式 病因或致病因素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的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的有害因素,或者人体本身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及遗传的缺陷,当其作用于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导致疾病发生 危险业指与疾病的发生及其消长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因素,但尚无充分依据能阐明其名曲的致病效应 诊断试验概念:是用于诊断疾病的试验和方法,包括①从病史、体格检查获得的临床资料②实验室检查③影像诊断技术④各种诊断指标 治疗性研究概念: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临床医学的基本目标。考察防治性措施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称为治疗性研究。治疗性研究是临床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也是问题较多的领域 随机对照试验RCT (属治疗性研究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治疗研究性研究的最佳设计方案。因为RCT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有测试客观效应的指标和方法;有具体的执行条件和考核标准,允许研究者主动控制各类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RCT是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试验和对照措施,在一致条件或环境里同步进行研究并观察试验效应,再用客观效应指标测量试验结果。RCT最重要的特点是随机分配 选择研究设计方案需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设计方案的科学性2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 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30卷第4期:2墨:墅些堂堂坠璺璺!堂鱼堂!篷堂墅型垒2鲤鱼丛堡!!丛鲤丝竺!坐:兰塑21堂:!Q塑2:堡 循证医学对中医教育的意义 张星 (武汉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新兴的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临床研究及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在中医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将会为中医证明自身医学价值,跻身于世界科学体系提供机会。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68X(2007)04-0078-0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它正悄悄的推动着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否有必要在中医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其意义有那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强调医师对患者作出的任何临床决策必须基于当前得到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医师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而制定,从而保证患者得到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循证医学是以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结果或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1"031一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结论,作为最高级别的证据,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即总病死率、生活质量和成本效益)。循证医学所关注和评价的是一些最终结局(即终点指标,包括总死亡率、脑卒中、猝死等)、生活质量以及对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如费用一疗效比)等,而化验指标、仪器或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中间指标或替代指标的改变则作为参考。 2中医与循证医学的结合 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依靠其独特的疗效被人们认可。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但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口J。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医与循证医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两者都重视证据的获取和评价,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注意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这可以说是循证医学的雏形;第二,中医的一些理论与循证医学是统一的,如中医的“整体观”强调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以提高生存质量,这与循证医学以“患者的最终结局”的判效指标是相通的;第三,中医以“简、便、验、廉”著称,循证医学也强调费用一疗效比,而且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强调中西医结合,这也为循证医学观念在中医学领域运用打下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当然,循证医学与中医结合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有待解决。数千年来,无数中医学家虽然留下了大量古代文献,但基本上是个案验例,这在临床证据分级中层次较低,近年来中医的临床疗效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是小样本的阳性报道,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中医的某些概念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进行科学评价疗效的障碍。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证候”缺少客观化和标准化,使得难以开展系统评价Ho。 3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循证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才刚刚起步,在中医领域引入循证思想的时间更为短。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虽已对一些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价,但多由于缺乏随机方法样本小,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总结

第01章绪论 1、循证医学EBM: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指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主要的临床问题,应用最佳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医疗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因此,这种决策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患者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的获取最好临床效果,这种临床实践成为循证医学。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患者、医生、证据、医疗环境。 3、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 4、循证医学分两种类型:最佳证据提供者、最佳证据应用者。前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后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实践 5、最佳证据提供者: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各专业的临床医生、卫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医学科学信息工作者 6、最佳证据应用者:临床医生、医疗管理者、卫生政策决策者。 7、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a、找准患者存在且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b、检索有关医学文献;c、严格评价文献;d、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e、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8、循证医学有着强烈的临床性 9、临床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a、加强临床医生的临床训练,提高专业能力,紧跟先进水平;b、弄清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危险因素;c、提高疾病早期正确诊断率;d、帮助临床医生帮患者选择真是、可靠、具有临床价值并且实用的治疗措施,指导临床用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e、改善患者预后。F、促进卫生管理决策。G、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第02章提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1忽略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盲目性 2.“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用可靠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是保障临床研究质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2、临床医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对自己的益处 1.有利于医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时间,解决与患者直接需要相关的问题 2.有利于制定高产出的证据收集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3.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良的行为模式 4.有利于成为更好的、决策更快的临床医生。 3、循证医学问题的来源 1.疾病情况、处理方法、预期效果存在不确定性2、注重临床实践、保持好奇心 3承认自己的不足 4.临床问题来源于临床实践具体如下病史和体检;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问题;鉴别诊断;预后;治疗方案;疾病预防 4、问题的种类 1背景问题a问题词+动词 b一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个方面 2.前景问题 a病人或(和)问题b干预措施c对比措施d重要临床结局 第03章研究证据的分类、来源与检索 1、证据:经过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2、试验的特征: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 3、研究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二次研究证据:①系统评价(SR)②临床决策分析③临床证据手册④卫生技术评估⑤临床实践指南 4、研究证据的来源?原始研究证据:①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②Embase数据库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④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库⑤NNR⑥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⑦Clinical trials?二次研究证据:①Cochrane图书馆②循证医学评价③评价与传播中心数据库CRDD④临床证据⑤循证医学杂志⑥ACP⑦循证护理杂志 5、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的特点:①带着解决患者的特定临床问题而检索文献(PICO策略)②文献的整理与评价③系统评价法 6、PICO策略:P:为patient或population的缩写,表示他(她)或他们患的是什么病、存在什么临床或防治需要解决的问题。I:为intervention (干预措施)的缩写,表示根据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我们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是什么?C:为comparison(比较)的缩写,表示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的对照比较措施是什么?如随机、双盲、安慰剂等。O:为outcome(结果)的缩写,表示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最终结局是什么?如像事件的发生率、相对/绝对危险降低率、挽救每一个病例需治的病例数等 7、Cochrane系统评价:是Cochrane协作网成员在Cochrane协作网统一工作手册指导下,在相应Cochrane评价组编辑部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特定的病种和疗法,收集全世界所有能收集到的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简明、扼要的综合结论---即这种疗法究竟有效、无效,还是尚需进一步研究。 第05章循证医学用证的个体化原则 1、最佳证据具备的特性 1.真实性分析来自什么样的研究,是否有恰当的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是否明确;分析组间的临床基线是否可比,干预措施和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安全;终点指标是否确切、有何偏移因素存在及其采取了什么防止和处理方法;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是否合适2重要性确定“真实性好”之后要评价有无临床应用价值3应用性任何最佳证据的应用和推广,都必须结核病人的实际病况、医疗条件、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患者的接受程度及社会经济状况的承受能力等 2、应用最佳证据需要考虑的问题a生物学证据 b 病理生理学证据c社会-心理及经济特点d应用研究证据要权衡利弊e个体化干预的效果预测 第06章循证医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与方法 1统计方法抉择的基本原则:a分析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b资料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c.设计方法d.数理统计条件 2EER::实验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 3CE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 4RD:即率差,危险差,两个发生率的差。两率差为0时,两组的某事件发生率没有差别,而两率差的可信区间不包含0(上下限均大于0或上下限均小于0),则两个率有差别,反之,两率差的可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意义。 5RR:相对危险度,是指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常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的意义大小。RR大于一,实验因素 是疾病的有害因素,RR小于一,实验因素是疾病的 有益因素,RR等于1,实验因素与疾病无关。其可 信区间不包含1时有统计学意义,包含1时无统计 学意义。 6OR:优势比在病例-对照研究中OR指病例组暴露 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a/b)除以对照组暴露人 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c/d),即ad/bc。 7R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1减RR,可反映实验 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相对量,无法衡量 增减的绝对值。 8ARR:绝对危险降低率,等于CER减EER,用以反映 实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绝对量。 9NNT:需要处理的病人数,扣除对照组效应后,对 病人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后,得到一例有利结局 需要防制的病例数。NNT越小,该防治效果越好, 临床意义越大。 10NNH: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后,治疗多少病例 数可出现一例副作用。 11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a提出检验假设又称无效 假设,符号是H0;备择假设的符号是H1。b选定统 计方法,由样本观察值按相应的公式计算出统计量 的大小,如X2值、t值等。根据资料的类型和特点, 可分别选用Z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等c根据统计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确定检验假设成立 的可能性P的大小并判断结果。 12: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a.两个前提:一是研究 者需要通过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的结论,各样本 资料对其总体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b.假设检验不 能判断差别的大小。C.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 化。d.假设检验的方法与科研设计、资料的分布特 征有关。 13.临床意义与统计学意义的关系。见课本68页最 下面的表格,可以考虑写桌上。 第07章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 1、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 法,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 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 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 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 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系统评价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即包含 Meta-分析过程,系统评价的整个过程非常明确, 使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即良好的重复性。 2、文献综述:由作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需要或兴 趣,围绕某一题目收集相关的医学文献,采用定性 分析的方法,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 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临 床经验进行阐述和评论,总结成文,可为某一领域 或专业提供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以便读者在较 短时间内了解某一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方向,解 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常常缺乏严谨的规范方 法,易发生各种偏倚。 3、为什么要进行系统评价?1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2及时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3提高统计效能 4、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 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多个独立的、 可以合成的临床研究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 Meta分析也称为系统评价。2区别:系统评价可以 使定性系统评价和定量系统评价,即包含Meta分 析。Meta分析数学上更为精确,易受选择偏倚的影 响。高质量的Meta分析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减少偏倚和误差的影响。 5、叙述性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在1研究的问题、2原始文献的来源、3检索方法、 4选择标准、5原始文献的评价、6结果的合成、7 结论的推断、8结果的更新,这几个方面区别于联 系分别是。 叙述性文献综述:1涉及的范畴常比较广泛2常不 予说明,收集不全面3常不予说明4常不予说明, 易产生偏倚5评价方法不统一6多采用定性的方法 7有时遵循研究证据8无定期更新 系统评价:1常集中于某个具体问题2有明确的检 索策略3有明确的检索策略4有明确的选择标准5 有系统、严格的评价方法6多采用定量的方法7多 遵循研究证据8根据新的试验结果定期更新 6、系统评价的方法步骤:1确立题目、制定系统评 价计划书2检索文献3选择文献4评价文献质量5 收集数据6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1定性分析2定 量分析a同质性检验bMeta-分析c敏感性分析)7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8更新系统评价 7、同质性检验:指对不同原始研究之间结果的变 异程度进行检验 8、系统评价原则: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1 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能较好的控制 各种偏倚因素。2“方法”部分是否描述清楚,收 集的文献越系统全面,结论受发表偏倚影响就越 小,可信度就越高。3不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如 果原始研究疗效相似或方向一致,合成结果可信度 就较高。如果同质性检验有显著差异,则应解释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考虑能否合并。二、系统评价的 结果是否重要1疗效如何2疗效是否精确三、系统 评价的结果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患者1患者与研究对 象的差异2干预措施本院是否可行3干预措施对于 患者利弊4对干预措施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自 己的价值观和选择如何 9、系统评价的应用:一、临床实践的需要,如:美 国政策研究所经常应用系统评价的结果制定临床 实践指南。如呼吁禁止盲目使用白蛋白。二、科研 工作的需要,如:英国国家医学会提供资助的临床 试验要求提供相关系统评价。三、反映学科新动态, 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检索某个领域的文献资料, 做好有关专题的系统评价,可以深入反映该领域目 前的动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科的 发展。四、医学教育的需要,教科书出版周期长, 系统评价是快速获取有关知识的途径之一。五、卫 生决策的需要,1990年魁北克的Meta分析报告指 出,没有证据表明使用高渗造影剂比低渗造影剂更 危险。1990-1992净节约1千2百万美元。 第08章 Meta-分析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Meta-分析的概述 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具有相同研究题 目的多个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 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检 索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 等。目的在于增大样本含量,减少随机误差所致的 随机误差,增大检验效能。.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1、提出临床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2、建立检索策略, 收集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3、制定纳入与 排除标准,筛选原始研究文献,并逐一进行严格研 究。4、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5、提取纳入文献的 数据信息。6、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7、敏感性分析8、形成结果报告 Meta分析的指证: 目前认为Meta分析主要适用于随机化对照试验 (RCT)结果的综合,尤其存在以下指证: 1、需要做出一项紧急决定,而又缺乏时间进行一 项新的试验。2、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临床 试验3、有关药物或其他治疗,特别是副作用评价 结果的研究。4、研究结果矛盾时。 Meta分析的目的是: 1、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2、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 均水平 3、评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 4、寻找新的假说和研 究思路 第二节Meta分析的统计分析过程 一、效应量的统计描述 效应量(ES):是指临床上有意义或实际价值的数 值或观察指标改变量。观察指标为分类变量资 料:RR相对危险度、OR比值比、ARR绝对危险度 降低率;数值变量资料:WMD加权均数差值、SMD 标准化差值 森林图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 间绘制而成,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纵坐标为原始 文献的编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效应 量及其95%可信区间依次绘制到图上。可用于描述 每个原始研究的效应量分布及其特征,同时展示研 究间结果的差异情况。 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前的必要准备) 异质性检验的目的是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 否具有一致性(可合并性) (一)Q检验(方差倒数为权重,其检验效能低) (二)异质性来源与处理 来源:研究设计、干预措施、结果测量时点与方法、 统计模型及分析方法、纳入和排除标准等方面均数 异质性潜在来源。对原始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 处理: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随机模型、Meta 回归及混合模型、放弃Meta分析只做一般统计描 述 三、合并效应量的估计与统计推断 合并效应量实际上是多个研究效应量的加权平均 值。 步骤:逐一计算每个研究的效应量(OR、RR、ARR 等)及其95%可信区间。根据资料类型和异质性检 验的结果,选择适合统计分析模型,估计合并效应 量及其统计推断 四、敏感性分析 主要方式:改变纳入标准、排除低质量的研究、采 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等。 例如:在排除某个低质量研究结果后,重新估计合 并效应量,并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比较, 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影响程度及结果稳定性。 如未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健 可信。反之,在解释结果时候要慎重 第四节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 一、固定效应模型 (一)二分类变量资料的固定效应模型(二)数值 变量资料的固定效应模型 二、随机效应模型 (一)二分类变量资料的随机效应模型(二)数值 变量资料的随机效应模型 合并效应量多个原始研究效应量的加权平均 值; 固定效应模型以每个研究内的方差的倒数作为权 重 随机效应模型一研究内方差与研究间方差之和的 倒数作为权重,部分消除异质性的影响 三、Meta回归及混合效应模型 四、其他一些方法学进展 固定效应模型使用条件:在异质性可被忽略时,可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此时可认为即使研究间的效应 量有差别,也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 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主要步骤完全 相同,逐一计算每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 间,然后估计合并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间。 第五节Meta分析结果评价 一、 Meta分析结果的评价标准 1、Meta分析提出的临床问题是否敏感:要求干预 措施产生的效应在生物学上是唯一的。 2、文献检索方法是否详尽清楚:要求查全与查新结 合。 3、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是否合适 4、是否对每一个纳入研究都进行了真实性评价: 要求原始研究必须真实 5、评价结果可重复性如何:要求至少2名作者分 别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 6、结果合并是否合适:借助异质性检验与敏感性 分析判断。 二、评估发表性偏倚的影响(二)如何识别发表性 偏倚1、绘制漏斗图:以样本含量或效应量标准 误的倒数为纵坐标,以效应量或效应量对数为横坐 标所绘制的散点图。类似倒漏斗。不对称分布时, 存在发表偏倚。 2、计算失安全数:回答“需新增多少个无统计学 意义的研究,才使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数 值越大,发表偏倚越小。 三Meta分析结果的外部真实性评价及证据个体化 Meta 分析的结果在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干预对象 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干预场所、干预措施、依从性、 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差异。不能推荐没有Meta分析 证据支持的建议。 在无肯定性结论时应注意:是证据不充分而不能定 论,还是有证据表明确实无效 Meta 分析的结论不断更新。 第09章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循证医学实践 1、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有:随机对照试验、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现况调查。 2、评价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原则。a 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是否采用了强度高的研究设 计方法,b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暴露因素、结局的测 量方法是否一致?是否采用了盲法?c观察期是否 足够长?结果是否包含了全部纳入的病例?d病因 和危险因素研究因果效应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e 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f病因 和危险因素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流行病学的规 律?g病因致病的因果关系是否在不同的研究中反 映出一致性?h病因致病效应的生物学依据是否充 分? 3病因学研究结果的应用。a纳入研究的对象是否 与自己面临的具体病人不同b具体病人发生疾病的 危险性多大c确定患者的喜好和希望解决的问题d 是否应终止接触危险因素或更改治疗措施。 4病因学研究对医疗决策的价值。a依据流行病学 的宏观证据作出决策b依据临床医疗实践的观察作 出决策c医疗决策应注重社会效益 5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前瞻性研究,因果关系 论证强度最佳。当探讨病因时,可以选择健康无病 人群,用随机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可能的致病因 子,另一组接受安慰剂,以观察其致病效应,虽然 可获得最佳的因果证据,但如果违反伦理道德就不 可行。现常用于评估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 6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设计,对因果联系 的论证强度较佳且可行性好。该设计是将明确的无 病自然人群,以有或未接触被研究的可能致病因素 自然地形成两组,观察一段时间后,将两组某病的 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比较,确定其因果关系及其危 险程度,这种前瞻性观测,称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另种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追溯若干年前群体 中某些个体是否暴露于某个可能的致病因素,研究 其与现存的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7病例对照研究:是回顾性研究病因和危险因素最 常用的方法。它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组和相应配对 的无该病者为对照组,同时回顾调查分析某种致病 因素的致病效应和程度。从中找出该因素是否与某 病之间存在关联。这种研究设计的方法,多用于发 病率很低,致病的自然病程长,很难作前瞻性病因 学研究者。 8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调查,是流行病学病因和 有关危险因素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抽样调查 来描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的特征,以及 对同时存在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探求原 因不明性疾病的病因线索。 第10章疾病诊断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1、对诊断性试验研究评估的基本要求: ①确定金标准②确定新的诊断性试验 ③正确选择的研究对象④新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 结果做比较 2、诊断性试验常用的指标: ①敏感度SEN②特异度SPE③阳性预测值⑩阳性预 测值:诊断性试验中,真阳性在“有病”患者中的 比例与假阳性在“无病”例数中比例的比值。 3、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该试验 的灵敏度(真阳性率)为纵轴,而以1-特异度(假 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 别计算SEN和SPE,按照平面几何的方法,将给出 各点连成曲线,即为ROC曲线。 应用目的有二:其一用于正常至临界点的选择,其 二用于优选性质类似的诊断性试验 验前比数=验前概率/(1-验前概率)验后比数=验 前比数×似然比、、验后概率=验后比数/(1+验后 比数)平行试验-----可提高灵敏度 SEN=SENA+(1-SENA)×SENB SPE=SPEA×SPEB 序 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SEN(A+B)=SENA×SENB SPE(A+B)=SPEA+(1-SPEA)×SPEB 4、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真实性、重要性、实 用性 5、循证医学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①ROC曲线的应用②似然比的临床应用:似然比是 诊断性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他综合了敏感度 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而且可依据实验结果的阳性 或阴性,计算某病例患病的概率,以便在诊断性试 验检测后,更确切的对患者做出诊断。③提高诊断 性试验敏感度或特异度的方法:平行试验、序列试 验 第11章疾病防治的循证医学实践 第一节原始治疗性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1.为了正确地应用证据于循证医学防治性实践,仅 仅了解证据的等级是远远不够,需要对证据的质 量,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及实用性)进行分析与 评价,方能决定证据的取舍。 2.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CT)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 (1).在被评价的RCT证据中,一定要注重其研究 样本是来自随机抽样以及研究样本具体的随机分 组方法,是否采用了隐匿措施,。 (2).被纳入的研究对象之诊断依据是否可靠,有 否具体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明确这些研究对象所患 的疾病代表性如何。(3).注意试验开始时,组间 的临床基线状况是否一致?可比性如何?有无显 著性差异?(4).干预措施是否明确,是否执行了 盲法以及盲法类别是什么,药物的制剂、剂量、用 药途径是否清楚。(5).注意组间的研究对象除接 受试验措施之外,是否存在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措 施。(6).试验观测的中间指标和终末指标是什么。 (7).入组试验研究对象的总例数,在最终试验的 证据中是否完全。(8).分析证据的统计学方法是 否正确和合理。 3.非RCT证据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是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试验的研究结 果,其所提供的证据是无效的,B-错误水平允许的 范围之外(B-错误<0.2,power>0.8)。那么这种 证据倒是可信的。相反,如果提供的证据是阳性结 果的话,倒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研究者发生各种偏移 的几率是颇大的。 (2).假如所治疗的疾病确为疑难重症,当前又公 认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而且预后很差,病 死率高。如果检索文献发现的某种疗法即使缺乏对 照治疗结果且被证明是有效的话,那么这种证据可 被接受。当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重复验证。另一种 情况则属于确诊的某一疾病,被某一特效药物治疗 而被证明为有效者,即使为对照性的观测结果,也 可被接受。 第二节原始资料治疗性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如果对收集的证据经过真实性评价之后,被确认真 实性差而不宜采用者则应放弃,无需作临床重要性 评价。但如果确认证据是真实或较为真实而被参考 采用者,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这种证据对临 床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对于任何真实的证据,从其意义上讲概括为三种情 况。一为确认为真正阴性结果,表明无临床应用价 值。二为暂时难下结论,存在争议的证据,这就需 要进一步研究证据。三为真正有意义的阳性结果证 据,自然就有应用价值,兹分述如下: 第一真正的阴性结果(证据) 即通过临床研究论证,确实证明某一种措施对于某 一疾病的治疗没有价值或为乏效,或为弊大于利。 这样临床医生则拒绝应用。 第二真正的尚有争议的结果(证据) 任何临床治疗措施往往是有利又有弊的,特别是某 种临床常用的药物,往往是被证明利大于弊才被采 用的。 第三真实有效的治疗证据 对于真实有效的治疗证据也必需联系临床的具体 实际和病种,病情的实际来评价它的临床价值,看 看是否有临床的重要性。 1、临床治疗效果究竟有多大 判断临床效果的程度,一定要明确试验组与对照组 事件发生率各有多大(如治愈率,病死率~)以及 组间差值,然后对这些差值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做出 评价。 2、治疗证据的效果之准确度如何 所谓的治疗效果可信的程度,从上述效果程度的指 标看,总是以事件或实际效果的绝对数据表示,显 示仍有机遇因素的影响,为了提供其准确的程度以 助于临床重要意义的评价和指导临床应用,常用 95%可信区间表示(95%CI)其可信区间越小,则可 信度越靠近真值,反之可信度就要差一些 3、审慎地评价中间指标及实验指标的意义 第三节原始治疗性证据的实用性评价 1、有效的证据是否与我们经治的患者情况一致。 2、 采用治疗性证据的可行性如何。3、施以患者的治 疗措施或药物,一定要权衡利弊4病人对拟采用的 治疗证据的期望及价值取向 第四节治疗性评价证据的质量分析 1.治疗性系统评价证据的真实性 2.治疗性系统评 价证据的重要性3.系统评价的治疗证据之实用性 第12章药物不良反应 1、ADR定义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 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 应,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反应和依赖性等。 2、ADR分型 1.A型(量效关系密切型)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 相对增强的结果,或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 用。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但死 亡率低。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 等。如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抗高血压药引起的体 位性低血压,抗组胺药引起的抗胆碱作用。2. B 型ADR(量效关系不密切型)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 全无关的异常药物反应。难预测,常规毒理学难以 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有病人异常性和药物 异常性两种,特异性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免疫抑 制,致癌性致畸性均属此型。 3、药物不良反应的循证诊断依据 1.时序性是否明确,不良事件总是应该发生在药物 应用之后2.符合同种、同类已知不良反应发生的规 律,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符合同种同类动物实验 或临床早就中已经肯定的反应,则药物与不良反应 之间的因果关系较肯定。3.是否可排除混杂因素的 影响,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是否可用痛死服用其他 药物或者疾病本身的病情进展解释。4.撤药实验和 去激发试验,停止使用被怀疑的药物或者减少剂量 时体内药物浓度水平下降,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 5.激发和再激发实验再次使用被怀疑药物后这种 不良反应又发生。 4、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学关联程度分级? WHO分六级: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关3,可能有 关4,不可能有关5,待判定6,不能评价或不能判 定 我国在此基础上分5级: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 关3,可能有关4,怀疑5,不可能有关 5、ADR的循证治疗原则? 1.减少或终止药物损害:A型ADR:首先调整剂量B 型ADR:原则上立即停药 2.严密观察:药源性疾病难以预测,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必要时针对性的处理,直至不良反应完全 缓解 3.治疗:症状严重时应当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住 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 6、ADR的判断和处理原则?(应用ADR的结果于 临床,从哪方面考虑) 1.文献报告中的结果是否适合于我经治的病人。2, 估计不良反应对我经治的病人的影响。3,了解病人 的医院和希望解决的问题。4,选择疾病治疗中更少 发生不良反应的方法 第13章疾病预后循证估计 1、预后----指疾病发生后,对疾病未来病程和结 局的预测。 2、预后因素—任何疾病发生以后,都要经过长短 不等的疾病过程逐渐发展为痊愈、残废、死亡等不 同的结局,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将对其产生影 响,发生不同的结局,这些影响疾病结果的因素均 称为预后因素。 3、预后因素包括: ①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②疾病本身的特点: 病情、病程、合并症③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因素: ④医疗条件:⑤个性特征:心理因素和身体素质⑥ 依从性: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⑧不同疾病的特殊 预后因素 4、描述预后常用的指标----用简单的率表示: ①有效率(response rate) 患某病经过治疗后, 证实有效病例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②缓解率(rimission rate)患某病经过治疗后,达 到临床疾病消失期的例数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 百分率 ③复发率(recurrence rate)患某病已经缓解或痊 愈后,重新复发患者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④病死率(case-fatality)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的 病例数占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⑤5年生存率(5-year survival rate)从疾病某点 开始到5年时存活病例占该病总观察病例数百分率 应用这些指标,明确预后的终点,这样才能在研究 预后的文献中,使用相同的指标相互比较,取得最 佳证据,以期用于临床对预后的判断 5、预后研究方案:前瞻性和回顾性两大类型: (1)、前瞻性研究方案①随机对照研究②队列 研究③临床对照研究④描述性研究 (2)、回顾性研究方案①回顾性队列研究②病 例-对照研究③描述性研究 6、影响预后证据质量的偏倚:①集中偏倚②迁移 性偏倚③测量性偏倚 7、集中偏倚的控制措施:①随机化②限制③配对 ④分层⑤多因素分析 8、预后证据的质量评价分几方面: ①如何判断预后证据的真实性②预后证据的临床 重要性评价③如何应用真实且有其重要价值的证 据指导有关的预后处理(实用性) 第14章临床经济学的循证医学实践 临床经济学是研究实践中成本投入(诊疗成本)与 效果产出(诊疗效果)效率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 结果可为不同层面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经济学评价的意义 1、合理配置卫生保健资源 2、遴选基本诊疗技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