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优秀作品赏析

小小说优秀作品赏析
小小说优秀作品赏析

小小说及部分优秀作品赏析

什么是小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基本特征是广泛多面完整细致地再现生活,内容是高度生活化,通过展现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为小说“三要素”。其中心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说中,既可通过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通过行动和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小说属虚构性较强的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必须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具备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情节更为单一,往往截取小的生活片断,着眼于比较小的事件,着笔于一两个人物,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字数常常在千字左右。小小说在取材、构思、落笔等方面自由、灵活,能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

写小小说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小小说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小说情节线索比较单一,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但它却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比较小的窗口去展现大千世界的一个侧面,开掘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主题。“借一斑而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例如,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只有四百余字,仅仅是描述了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

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个头发灰白的战士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轰隆轰隆”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开始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士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病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出场的人物连姓名也没有交代,除了那个后备役老兵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语言,也未作细致的描写,但从这车厢一角的镜头,却相当集中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蕴含的意义可以说是丰富而深刻的。

2.小小说要精于艺术构思。善于抓住感悟深刻的和新的材料,进行虚构、开掘、生发,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艺术构思。同时截取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也是小小说构思的重要一环。小小说构思要独特新颖,不落俗套,而新巧的构思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开掘,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3.小小说要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要求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要能概括较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在写作中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等突出人物的内部特征,探寻人物灵魂的奥秘。还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4.小小说要精心设置故事情节。要以人物为轴心安排情节,要依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性格的冲突设置情节。

【佳作赏析】

意见簿

火车站上摆着一张专门制作的斜面桌子,桌子里有一本意见簿。这张桌子的钥匙由一名铁路警察保管着。其实,根本用不着什么钥匙,因为这张桌子从来也没有锁上过。让我们把这本意见簿翻开读读吧:

“好心的先生!请写下几个字试试您的新笔吧?”

下面画着一副怪模怪样的头像,长鼻子,还有一对犄角,题图是:“你是图,我是像,你是畜生,而我是人。”

“车在本站,当我眺望车外的风景时,风把我的帽子刮跑了。——伊·阿尔芒金。”

“谁写的我不知道,看上去像个白痴。”

“科长戈洛夫罗耶夫给人留下一种自命不凡的印象。”

“我向上级控告售票员库奇金对我老婆的粗暴行为,我老婆一忍再忍。警察克利亚特文野蛮地揪住我的膀子。我的庄园主伊舍耶夫了解我的品行。——事务员萨莫卢奇舍夫。”

“尼坎德罗夫是社会党人。”

“在岂有此理的事件的影响下……乘车经过本站,我对下述事情深恶痛绝……我目睹了下述岂有此理的事,它分明是在说明我们铁路上的制度……——库尔斯克中学七年级学生祖吉耶夫。”

“我在候车时,我给站长相了面,那是一副令人讨厌的面孔。谨向全体乘客宣布——一个永远乐观的避暑旅客。”

“我知道这是谁写的,他叫姆·德。”

“先生们!一个大骗子。”

“宪兵太太昨天跟食堂老板到河对岸去过。愿他们一切如意。不要难过,宪兵先生!”

“路经本站时肚子饿了,想买点东西吃,但连一口清汤都找不到。——杜霍夫。”

“有什么就吃什么吧。”

“有谁拾到一只皮烟盒,请烦交售票处。”

“说我酗酒把我解雇,那我宣布,你们全都是骗子和小偷。——报务员科兹莫捷米杨斯。”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卡金卡,我爱您爱得发狂。”

“请不要在意见簿上写些不相干的事情——代理站长伊万诺夫第七。”

“管你第七、第八的,免不了是个混蛋。”

【赏析】

一个车站的意见簿,其实就是一个反映社会民生情况的窗口。作者抓住小小的一物,却反映了广阔深远的主题。结尾留下空白,让人联想,到什么时候才算是结束,耐人寻味。

意外的收获

一翎

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教数学的孙老师怒气冲冲地对我说:“那个张辰,上课竟然把前面两个女生的辫子结在一起,还在上面别了一枝笔!批评他还不承认错误!真不知道哪有这么难教的孩子!”

我顿时也有了火冒三丈的感觉,这个张辰,从进了我们班开始,就没有让我省心过,迟到、旷课、作业不做、上课做小动作、搞恶作剧、课间打架……几乎每天都有任课老师或学生向我告状,实在让我头痛不已。

学们陆续回家了。张辰坐在座位上,隔着晃动的人影和我对峙,一脸的倔强和漫不经心。我耐心地等着同学们走光,这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种教训他的方法。现在开展素质教育提倡说服教育,不能体罚,但把老师们的嘴皮都磨薄了,他还是好话坏话油盐不进,看他那泰然自若的神态就明白,像他这种“久经沙场”的“高手”根本就“刀枪不入”!

等到只剩下我俩的时候,我把他叫到了教室外,他低着头随我一起站在暮色里。他的个子很矮,刚到我胸前第二个纽扣,小平头正对着我,背着手,站得直直的。这已经是给我面子了,听说有一次,别的老师刚要训他,他胳膊一甩,竟抬腿走了。我看着他的平头,心里盘算着怎样开始我们的“交战”。

想起他的种种劣迹,我酝酿着情绪,想给他来一场雷霆之怒的爆发。我理直气壮地想,像他这样的学生再不让他知道厉害,随心所欲发展下去,怎么可能成材呢?这样想着,我觉得自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是再不采取点实际行动,就是玩忽职守了。

我干硬地咳了咳嗓子,为河东狮吼做充分准备。就在这时,有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说,我班有个学生的自行车钥匙不见了,让我帮忙把车锁撬开。于是,我赶紧跑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去了。

那个车锁很难撬,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等到大功告成时已是暮色四合。我长长嘘了口气,嘱咐那个学生路上小心,然后自己也想骑车回家。就在开车锁的时刻,我忽然想起张辰来,不过我想他大概早就跑没影了。虽然这样想,我还是走向教室,向那边望了望。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暗暗的暮色里,那个小小的影子还站在那儿。我的心动了动,怒气随之烟消云散了。我想,教育也不是万能的,点石成金总有失败的可能,算了,让他走吧。就在我想草草打发他走掉的时候,我看到他在冷风里打了个寒战,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温情。

我摸着他的头,俯下身子和气地:“张辰,谢谢你还在这儿等我,天黑了,我送你回家吧,好吗?”他猛然抬起头来,眼睛很亮地闪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来,支支吾吾地说:“不……不用,我妈妈没有下班。”我明白了,他是怕我家访,他的父母会打他。我笑着说:“我只是想送你回家而已。”他没有说话,跟在我身后,坐上了我的自行车。

路灯已经亮了,远远看过去,像星星列阵,很美。我慢慢地骑车,怕夜风冻着他,他的衣服穿得很少。感觉他的手,轻轻地拉着我的衣服,我说:“抓紧点,好好坐着。”他回了一声。按照他的指点,我送他到家不远的地方停下,“谢谢老师!”他一边大声说着,一边飞快地跑了。

很快我有了新发现:张辰再没出现在没做作业的名单中;任课老师表扬张辰上课听讲很认真;课间做广播体操,张辰把胳膊和腿都伸展得很到位……我想,再调皮的学生也有反常的时候,恐怕时间长不了。但在课堂上,我还是及时表扬了他,又看到了他的小平头正对着我,下面有一张红红的脸。从此张辰像换了个人一样,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前进了十多名。

开家长会那天,我见到了张辰的爷爷,这才知道张辰父母离婚了,妈妈不要他,爸爸在外地工作,他只好和爷爷过……“老师,谢谢你,那天晚上你把张辰送回家,孩子告诉我说,第一次有老师专门送他回家……”“这孩子命苦,妈早早就不要他了,他说从没有老师像你对他这么好……”

我背过身,忍住欲夺眶而出的泪,不为自己意外的收获,而是为自己曾经的冷漠惭愧……当我维护师道尊严的时候,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只会责备学生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心,是需要真诚的沟通和爱的,如果那天我只是声色俱厉地责骂他,那么,我会犯下多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啊!

我蹲下来,把张辰搂在怀里,拍拍他的后背,他矮矮的个子,只比我高一点点,但我知道,他会健康地成长,长得比我更高……(《微型小说选刊》2004年第8期)

【赏析】

《意外的收获》写的是发生在学校的一件很普通的事件。在校园里,像“张辰”这样调皮的学生绝不少见,像“数学老师”和“我”这样对待学生的教师,也绝不是少数。作品通过写一个学生的转变,反映了一个基本的现实,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意外的收获”是什么呢?是一个学生学业的进步,还是老师最终的良心发现?其实,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心,是需要真诚的沟通和爱的。”

此外,作品还在细节描写上作足了功夫:张辰“个子很矮,刚到我胸前第二个纽扣”,“在暗暗的暮色里,那个小小的影子还站在那儿”,“在冷风里打了个寒战”,“猛然抬起头来,眼睛很亮地闪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来”,这些外貌和神态上的细节,无不在提示人们,一个失去家庭的温馨的孩子,多么需要社会的温情,尤其是得到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的慈母般的爱。

“同行”

李星吾

今天,门诊是内科主任值班。她靠在椅背上,中跷着二郎腿,一报在手,静候患者。这时一位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精神有些恍惚的中年男子,缓缓走了进来。毕恭毕敬地站在了她的面前。那男子问:“大夫,这是内科门诊吗?”她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了一下来者,有气无力地说:“坐下,哪儿不舒

服?”“俺手心痒痒……”“去皮肤科。”“不,俺还心慌……”

她恋恋不舍地放下手里的报纸,心不在焉地拿出听诊器卡在耳上,厉声厉色地说:“撩起你的衣服,说说看,怎么个心慌?”“是这样,俺刚从‘姥姥家’出来,心急如焚,手痒难受呀!不得不又重操旧业,生疏多喽!乍一干,俺心慌慌……”一会儿,他看大夫听过胸膛,摘下了听诊器,忙问:“俺有病吗?”“我给你填个单子,先到x科透视。”

医生看过他刚刚照过的胸片儿:“你再化验化验血,然后还得做个心电、B超……”

对大夫的话,他照听不误。楼上楼下,东跑西颠,心甘情愿地如周游了列国。医生一一看过了“结果”问:“你是运动员吗?”“俺常上夜班,不好运动。”“你心跳过速,建议你最好住院观察。”“住院一天得多少钱啊?”“不多,一天才几百块钱。”“哟!咋这贵呀?你给俺开点药吃就中啦!”“光吃药是不行的,你有抑郁症,得住院治疗。”“大夫,俺实在住不起呀!再一说了,住了院就断了俺的财路。给俺开点药吃,就中了。”

他拎了一大兜子药,边走边琢磨:俺刚刚到手一千多块钱,转眼口袋里就所剩无几了。俺拼着命赚的钱,叫她三言两语,一个早晨就给俺三下五除二了!这个行当比俺来钱容易多喽!他走着想着,鬼使神差又回到了门诊室。

“大夫,俺怎么越想越觉得您跟俺是同行呢!”“你也是医生?”“不,您看,您从上到下穿的是一身白大褂,俺从下到上穿的是黑裤衣:您冠冕堂皇、和颜悦色地创收,俺躲躲闪闪横眉怒目地敛财;您在无影灯下用的是一把手术刀,俺在没有灯处用的是一把切菜刀;您是看红包的大小,治病救人,俺是看钱物的多少,治人救钱……”

“什么?什么?你的话我怎么越听越听不明白? ”

“俺羡慕你呀!大夫。您能堂而皇之地让患者从自己的口袋里,一沓一沓地往外掏钱。哪像俺呐,还胆战心惊地自己动手去一个一个地速战速决……”

“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东张张,西望望,用手拢着嘴,低声说:“这个还用俺说吗?”

(《小小说月刊》2006年第19期)

【赏析】

这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小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对比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一是身份对比,医生与强盗,居然是“同行”,这看起来很荒诞,其实却深刻反映出当今某些令人吃惊的社会现象。二是动作神态对比,一个是“靠在椅背上,中跷着二郎腿,一报在手,静候患者”,一个却“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精神有些恍惚”;一个是“心不在焉”“厉声厉色”,一个是“毕恭毕敬”“心甘情愿”。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借强盗之口道出了“同行”专业相通之处:医生在无影灯下用手术刀“冠冕堂皇、和颜悦色地”收取红包,强盗在没有灯处用切菜刀“躲躲闪闪”“横眉怒目”地敛财,其手法虽然不同,但效果却是惊人的相似。小说正是在层层对比中,既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又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心安

王建兰

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天好蓝,风好柔,大地似一袭绿绿的地毯,柔软又舒适。他们尽情的嬉戏,累了,便躺在地上讲故事。阳光那么暖,明晃晃地照在身上,让人生出几分倦意,她从恍惚中醒来,身边没了男孩。四周望去,也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程程——程程——,没有回声。她慌乱起来,边跑边喊,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忽然,她听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

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都不顾了,纵身跳到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幸好,游艇赶来了。

许是极度的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她惊醒,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那个湿淋淋的生命。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

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在这里。”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她就那么站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

救护车把她和落水的儿童送到了医院,闻讯的记者来了,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

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多质朴的话语,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母亲更是感激涕零。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湖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为是程程呢......

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一片哗然,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

“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于忘了自己不会游泳?”

“不,不是,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如果小孩出了事,我会愧疚一辈子,一辈子不会安宁。所以,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让孩子平安,也为对得起孩子的家长。”

(摘自《读者》2006年第24期)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小说《心安》赏析

《心安》写的是一位不会游泳的保姆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全文短短七百来字,情节非常简单,却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作者工于隐藏,妙用误会法,精于构思,巧于兴波造势。

首先,作者是一个善于叙事的高手,简单的情节能不时出现曲折:“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程程到公园放风筝”,开篇一派祥和气氛。好一幅温馨而美好的公园嬉戏图,读来安谧恬适,节奏舒缓。正当读者分享着这份宁静时,情节急转直下,孩子不见了,顿起波澜。随着“她”的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直到有人喊叫“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升到高潮。于是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奋不顾身救人场面,“幸好”一词使节奏立时为之一缓,情节的发展似乎正向着尾声推进,给读者的印象的是,程程获救了,矛盾得到了解决;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她”救起的小孩竟然不是程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者的心不禁又悬了起来。所好这只是虚惊一场,程程好好地在,心情又为之一宽。

其次,由于作者把“她”的保姆身份一直隐藏着,面对记者的采访,于是误会连连:“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她的回答质朴而闪光!也赢得了一位母亲的感激涕零。孰料“她”坦言“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湖去的”——误会了,“她”的思想没有人们看到的那么好?!真是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那么是母爱……?”记者的猜想似乎合情合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又误会了,“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人物形象一下子又实实在在高大起来!至此,真相大白,所有的悬念得以解开,所有的误会得以消除,小说在高潮中闭上帷幕,叫人掩卷回味。

此外,文中还多处注意了照应的圆合,比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而非“6岁的儿子”,为下文她的保姆身份设伏;“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并没有看到程程的头脸,为下文误救他人设伏;“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此处用了一个“蹿”而非“划”或“游”,为下文她坦言不会水设伏。前后照应周密,读来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这也使得文章的四次波折更加自然,毫无故弄玄虚之感。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留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附评论:

狼在人心里(评论)

王力这篇1500多字的小说,志怪而讽世,讽世而喻人,蕴蓄着多重审美内涵,的确是篇优秀之作。

狼,其物实有;狼来了,其事乌有亦实有,因为“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确信“狼来了”,这大概是小说最想引起读者注意的信息。乌有之事衍成言之凿凿的消息,甚至引发很多人“想来此一游”的结果,深刻地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某些病象,同时折射出当下世界不无荒唐的人性。

当作者把七丫村和狼山设置为故事发生地的时候,“娄城”的这一隅就和更广大的外部世界形成了对望态势,七丫村人和外来者就构成了互为镜像的关系,七丫村人的始终不信和外部世界的最终确信则构成了复杂的反讽关系。小说叙事的多重审美内涵因此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内部对话关系。

七丫村因为诸多的“没有”,“一直没有开发”,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一隅的长期漠视,这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文化生态上来说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一隅之所以被外部世界陡然关注,是因为它提供了外部感兴趣的“狼”,一旦这个世界对某个地方产生了猎奇的念头,“狼来了”就成为事实,真的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经“狼来了”。人们“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这“名”究竟“副”在什么样的“实”上?与其说七丫村人的生活中来了狼,不如说外部世界本就无意识地期待着世界的某一隅突然间有了狼,或者某种其他的猛兽或凶物,可作谈资,或供一粲。七丫村人尚不失淳朴,外部世界的人性已经病势不轻。

外来者代村民言说狼来了,这个细节颇有反讽意味,外来者与现代媒体乃至于和村政权反复合谋,造成狼已来的“事实”。夜半的谣言与“狼”的尸体不足以蛊惑人心,便加之以真人的表演,而且是以地质工程师半夜勘察荒山这种不伦不类的方式,再继以媒体的现场直播,而又“语焉不详”,反复地“来了”,象征着闹剧的连番登场。当闹剧作为正剧而且以严肃庄重的形式推出时,就不仅是可笑了,是可悲和可怕,因为合谋者代表这个世界复杂的权力结盟,可以用谎言造就事实;更为可悲和可怕的是这个世界愿意接受和相信这种结盟合谋提供的东西,村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你山旺算个球。”

这篇小说设计了双重围观的象征结构:外部世界在围观七丫村,而实际上不信狼来了的村民们呢,在围观这个世界。前一重如前所述,七丫村的大部分村民总不相信狼来了,使得后一重围观具有沉重的意味:是村民已经对众多策划耳熟能详以至于一概漠然,还是他们真的看穿了这是一次骗局?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围观有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警惕应对外来者给予他们的任何策划?也许正是这些无法肯定回答的东西,七丫村人和那些外来者都成为读者必须深长思之的存在。

使这篇小说显得厚重的还有一处细节,就是文革中吊死的那个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这两个无名者使七丫村这一隅多了些沧桑感,又与突然出现的“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的“一只死狼”形成了颇为奇特的对话关系。真相已被湮没,诡秘的幻象被郑重其事地“开发”,死者无言而生者无知,从狼山向之所无到今之所有,似乎处处都流露出“狼来了”的阴寒气息。

讽刺锋芒直指现实的文学叙事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预警,那么作者在发出什么警告?读罢《狼来了》,我不由地想起哈巴特·霍利那篇精短的作品:《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说不出的悲伤

天空的天

秋雨赶场似的,一场接一场地下个不停,女人的心却像火烧似的,越来越焦灼。男人马上就要回来了,她不知道该怎样把儿子出事的事告诉他。

那还是两个月前的事。儿子掉进水库,再没出来。女人当时正在地里拔草,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一下子僵住了。她回过神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让男人知道。男人在矿里挖煤,知道这事后,肯定不能专心干活,万一出点事,女人不敢往下想了。

几天前,男人打电话来,说要回来。女人一边期盼,一边心慌,她怕男人受不了这个打击。男人就是为了儿子才下井挖煤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医生说,治好这个病得换骨髓,需要一大笔钱。男人听完医生的话,当时就决定去煤矿挖煤。男人才出去半年,儿子就出了这样的事,他怎么受得了!

雨越下越大。女人想,这么大的雨,男人不会回来了吧。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男人已经进了门。男人没穿雨衣,也没打雨伞,就这么被雨淋着走了回来,像一只落水狗。女人说,你傻呀,怎么不穿个雨衣?男人说,从矿里出来时没下雨。女人忙拿手巾给男人擦脸,又去找干衣服让男人换下。

男人换好衣服,女人才看清,男人黑了,也瘦了,脸上还有几分憔悴。女人一阵心疼,说,明天咱歇一天,看你累的,男人说,累点怕啥,又不会死,咱儿子的病要是不治,可是会死的。女人听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她想说,儿子已经死了,可是她没忍心说。她想等明天再说,今天男人太累了。

提到治病,男人想起,他进屋这么长时间还没看到儿子。男人说,儿子呢?女人愣了一下,说,上他姑家去了,他姑家的小宝不让他回来。男人说,小宝这孩子,叫他妈惯得太不像话,说啥是啥。男人叹了一口气说,矿长只给了我两天假,要不我就去他姑家看他了。

男人的妹子嫁到了邻县,离家有二百里。女人说,怎么只给两天假?男人说,矿上人少,拉煤的车多,一般不给假。我因为一直没请过假,矿长才给我两天假。咱弟也想回来,矿长就没给假。

男人说的“咱弟”是女人的弟弟。女人的父母几年前去世了,弟弟是她娘家惟一的亲人了。男人要去井下挖煤时,弟弟也要跟着去,女人不同意,说他还小。弟弟说,我都十八了,还小!女人知道弟弟要下井,是为了帮自己。三个月前,弟弟一个人跑回来看她,带回男人挣的钱,还有他自己的钱,都交给了女人。女人把弟弟挣的钱还给他,让他自己攒着。弟弟说,你收我姐夫的钱不收我的钱,是不是不把我当一家人?女人心里一暖,就没再拒绝。

女人说,咱弟咋样?男人说,挺好的,挣的跟我一般多了。这小子,将来肯定比我挣的多。说着拿出两捆钱,一捆是他的,一捆是弟弟的,都交给了她。女人接过钱说,挣得再多,过完年也不让他去了。男人说,嗯,过完年高低不让他去了。

女人问男人晚上吃点啥。男人说,吃点粥吧,稀稀的米粥,矿上天天吃馒头,我都吃腻了。女人煮了粥,炒了两个菜。男人可能太累了,没吃多少。女人因为有心事,也没吃多少。

睡觉前,雨小了一些。女人靠着男人的肩膀,听着窗外的雨声,竟然一直没睡着。女人想,男人明天就走了,他又没有怀疑,那儿子的事,下次再说吧。

第二天,女人没有说,男人也没问。吃完早饭,雨又大了起来。女人送男人到村口,女人一直望着男人,直到看不见了,含在眼里的泪才汹涌而出。

在女人视线里消失的男人,忽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上个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死了三个人,有弟弟一个。男人怕女人受不了打击,当时就没告诉她。这次本想跟她说的,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就没忍心。男人想,下次再说吧。

雨越下越大,男人用手擦了把脸,站起身,向车站走去。

练习:写下你对这篇小说的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