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VIP专享】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VIP专享】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课程设计题目: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

班级:测控1001班

学号:1101160119

学生姓名:王亚为

指导教师:邱天

设计天数:一天半

成绩:

日期:2013 年 6 月27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检测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专业《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课的综合实

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抽气回热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定关

于抽气回热系统创新与改进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正文

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抽气回热1.抽气回热系统的现代背景2. 简述系统的工作原理3.介绍设备及参数4.画出热工检测图5.列出仪表设备清册

具体解答过程

1. 抽气回热系统的背景

抽气回热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

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简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中7-1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如图所示,在汽轮机高中低压气缸做完功的蒸汽凝结为水进入凝汽器,然后凝结水从凝汽

器出来,经过凝结水泵进入加热器进行在加热,分别通过#8#7#6#5#4#3#2#1加热器再次进

入锅炉进行循环利用,而在加热器中,抽气道在高中低压气缸之上进行开孔取气,高温的

蒸汽进入加热器中对流过的凝结水进行加热,高温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疏水,回流于凝汽

器中变为凝结水,再次进行循环,进而达到减少工质损失,减少热损失,提高经济性的目的。这就是抽气回热系统的大致流程与工作原理。

在这里,主要对抽气回热系统第五段,第六段抽气进行分析。

3.介绍设备与其具体参数

(1)抽气系统是引起汽轮机超速与进水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汽轮机超速和进水,抽汽管道上均设有气动止回阀和电动隔离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

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

的隔离措施。

总而言之,气动止回阀是为了防止气压缸来的蒸汽回流,对电动隔离阀的防止

汽轮机进水采取辅助措施,并有一定的调节开度作用,而电动隔离阀是防止汽

轮机进水的主要装置,是控制开通与否的主开关。位置安排上气动止回阀在前,

电动隔离阀在后。

气动止回阀原理:根据机组不同运行工况的要求,将相应开启或关闭信号输入到本系统对应的电磁阀,并使之动作,从而使各气动止回阀及高压缸排气止回阀处于机组运行工况下所要求工作状态。

当接到止回阀开启信号时,各气路上的电磁气阀通电并接通气源,压缩空气进入相应段止回阀的操纵装置气缸腔室,使止回阀处于自由状态,在正向气流作用下,止回阀开启。当相应段加热器内水位上升到需切除抽气的危急水位时,电磁阀失电,断开气源,气动止回阀趋于关闭切断该段抽气,防止进水与超速。

参数如图所示。

电动隔离阀原理:隔离阀通过电机驱动,通过提取相关特性参数,分析判断阀门当前的状态,对维修提出指导性建议,以有效减少因不必要的维护而产生设备人因风险。

(2)#5#6低压加热器原理:

1.凝结水入口 2、人孔 3、凝结水出口 4、事故疏水、5、水室 6、管板 7、蒸汽入口

8、防冲板 9、凝结段 10、管束 11、上级疏水入口、12、管子支撑板 13、疏水段

14、疏水冷却段密封件 15、疏水出口

具体原理:低压加热器与高压加热器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没有过热蒸汽冷却区,只有凝结段和疏冷段。

蒸汽由蒸汽入口通过挡板,进入凝结段,凝结成水聚集在加热器底部进入疏水冷却器(低加疏冷段),然后经过疏水出口管的疏水调节阀,进入下一级加热器。

工作流程:抽气蒸汽即低压缸的开孔蒸汽从7进入从15出来,凝结后成为疏水,凝结水从1进入从3流出,在这个过程中,汽,水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充分接触,充分进行了热交换,减少了热损失。

与我理解,低温加热器在抽气回热系统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低压缸部分抽取高温蒸汽,对凝结水进行在加热,回流到锅炉内,疏水系统采用逐级自流的方式即沟通了位于流程上级的除氧器,还变为凝结水回到凝汽器,沟通了流程下级的凝汽器等装置,即使从低压缸来的蒸汽与凝结水形成了一个汽水循环,既减少了工质损失,又加强了热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结构上,#5#6号低压加热器与#1#2#3#4加热器有本质上的区别1.与#1#2#3高压加热器相比,#5#6低压加热器少了一个蒸汽冷却室(提高回热加热器出口水温),即少了一个内置室;与#4除氧器相比,#4属于混合式加热器汽水混合于一起,而#5#6低压加热器属于表面式加热器;与#7#8低压加热器相比,#5#6低压加热器抽气的压力与温度都更高一些。

低压加热器的具体型号和参数

(1)

项目单位#5低加#6低加加热器数量11

型号JD—1100--IV JD—1100--III 加热器型式卧式U型

加热器布置单列

mmφ1632x16

壳体最大外径及壁

最大总长m11.3511.6

加热器管侧流程双流程

胀焊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方式

焊接

管板与水室连接方

管子数量根1269

管子尺寸/壁厚*mmφ16x0.9

有效表面积(凝结/

m21030/701000/100疏冷段)

管侧压力降MPa0.080.08壳体压力降MPa0.0080.008

设计压力MPa0.6

设计温度℃265200

试验压力MPa0.930.81

设计压力MPa 4.0

设计温度℃170150

试验压力MPa 5.0

给水端差℃ 2.8

疏水端差℃ 5.6

净重kg2500025200

运行荷重kg3300055000

注:传热端差,上端差:是指加热器抽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与加热器出水温度之差

疏水端差下:指加热器的疏水温度与加热器进水温度之差

(2)疏水参数计算

以N300—16.65/537/537型双缸双排气机组回热系统计算点参数

项目单位H5H6

抽汽压力MPa0.3410.134

抽汽压损^%66

加热器汽侧压力MPa0.3210.126

抽气焓KJ/KG2939.22763.5

轴封汽焓KJ/KG__

饱和水温度℃135.9106.2

饱和水焓KJ/kg571.5445.3

加热器端差℃ 2.78 2.78

加热器出口水温℃133.1103.4

加热器水侧压力Pa 1.78 1.78

加热器出口水焓KJ/kg560.7434.7

疏水冷却器端差℃__

疏水冷却器出口水

℃__

疏水冷却器后疏水

KJ/kg__

H5的疏水系数α5求法:抽气焓h5 p’5的饱和水焓h’5 η加热器效率

αc4除氧器进水系数 hw5,hw6加热器进水焓

α5(h5-h’5)η=αc4(hw5-hw6)

同理可得H6的疏水系数α6(α6(h6-h’6)+αs5(h’5-h’6))

η=αc4(hw6-hw7)

4.画出热工检测图

5。设备清单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经过了紧张的学习,理解与相关的设计处理,我完成了对抽气回热系统第五六段抽气回热的课程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查找,数据对比,知识学习以及复习回顾,对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抽气回热,有了一个较深的体会,并对他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设备以及工作所涉及到的设备参数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紧张压迫,并且挫折不断,最为严重的便是在设计热工检测图时,在对设备的KKS码设计时出现了遗漏和不熟悉,效率低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让我明白了:知识的掌握,学习与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与书本和死记硬背,更要与实际接轨,往深处拓展,没有这次课程设计,我更加不会明白学科与学科之间还有着很深的联系,也需要融会贯通,自此,我会从理论中来,到实际研究中去,从这一科来,融入那一科去。

四、参考文献

(1)郑体宽,杨晨《热力发电厂》中国电力出版社

(2)常太华,苏杰《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中国电力出版社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 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与否,对电厂的安全、负荷率、经济性影响很大。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方法对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起重要作用。除氧器的运行和维护将在第六章中详细介绍,本节只介绍高、低压加热器的运行和维护。 1、启动 高、低加启动前必须先投入加热器水位保护,放尽加热器内积水,各抽汽管道上各疏水阀处于开启状态。启动时先投水侧,再投汽侧。低加汽侧的投入一般采用随机启动的方式;当机组负荷达20%-30%额定负荷时,按3号、2号、1号的顺序投入高加汽侧运行。在投入初期应注意预暖加热器,控制出口水的温升速度。若低加因故不能随机启动,而是在机组达到某负荷后逐个投入,应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投入,抽汽管道应预先进行充分疏水暖管。 投入加热器运行时应先对水侧注水,待给水缓慢地充满加热器以后,将所有放气门和启动排气门关闭,然后缓慢投入蒸汽,同时开启连续排气阀,疏水品质经检验合格后可排回凝汽器(除氧器)。应该注意的是,在加热器刚启动时参数低,不能克服疏水系统阻力(包括疏水冷却段的阻力、上下级加热器的级间压差、管道阻力等),此时若打开正常疏水门进行疏水逐级自流是困难的,故当机组低负荷运行时需用事故疏水门来疏水,以保证疏水的畅通。 加热器投运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1)启动前的检查和操作已完成。 2)关闭加热器水侧放水门,打开水侧所有排气门。 3)投入加热器的水位保护(疏水调门投自动),缓慢打开水侧进口阀向加热器注水。 注水的目的,一是排净水室侧的空气,二是使加热器金属温度缓慢加热到水温。注 水速度取决于水温和限定的升温率(≤2℃/min)。由于进入低压加热器的水来自凝 结水泵的低温水,因此启动时可直接投入低压加热器的水侧,但仍须缓慢投入,以 免造成较大的冲击,损坏换热管。 4)当水侧排气阀有水连续排出后,即可认为加热器水侧的气体已经排尽,关闭水侧的排气阀,完全打开给水进口阀。待压力升高稳定后观察汽侧水位是否上升,以判断 水侧与汽侧间是否存在泄漏。 5)检查抽汽逆止阀在自由状态,确认加热器已经具备投运条件。稍开抽汽电动阀,蒸汽逐渐进入管道和加热器,抽汽逆止阀自动开启,这时应进行充分的暖管、疏水; 逐渐开启抽汽电动阀,注意给水出口升温率在限制范围内。启动后,为了防止U 形管腐蚀,保证加热器的传热效果,须打开蒸汽侧的连续排气阀,连续不断将不凝 结气体排出。 6)当加热器水位上升后,加热器的正常疏水阀和紧急疏水阀动作情况应正常。 2、运行 正常运行中运行人员须随时对设备上的人孔法兰、管道法兰的密封状况及设备外观和阀门等进行检查,如发现泄漏、变形、异常声响等现象,须立即采取措施或检修。同时还应监视加热器、除氧器系统的各项参数,如除氧器的水位、工作水温及压力是否正常;加热器的水位、进出水温度和流量、蒸汽压力、端差、疏水阀自动控制是否正常,通过与相同负荷下运行工况的比较,判断加热器内部管束是否存在泄漏或其他缺陷,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00MW机组抽汽回热系统

600MW机组抽汽回热系统 一、综述 对于加热器的性能要求,可归结为尽可能地缩小进入加热器的蒸汽饱和温度与加热器出口给水温度之间的差值,我们称之为加热器端差。为实现这一目的,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采用混合式加热器,从汽轮机抽来的蒸汽在加热器内和进入加热器的给水直接混合,蒸汽凝结成水,其汽化潜热释放到水中,压力温度相同,端差为0,但这种方式需设置水泵为给水提供压力,使其与相应段的抽汽压力一致,这就会消耗一定的能源,除氧器即是一种混合式加热器。另一种途径是采用表面式加热器,在结构上采取必要措施,尽量提高加热器的效果。 某600MW机组汽轮机共设八段非调整抽汽。 第一段抽汽引自高压缸,在全机第6级后,供1号高加;第二段抽汽引自高压缸排汽,在全机第8级后,供给2号高加、给水泵汽轮机及辅汽系统的备用汽源;第三段抽汽引自中压缸,在全机第11级后,供给3号高加;第四段抽汽引自中压缸排汽,在全机第14级后,供给除氧器、给水泵汽轮机、辅汽系统;第五至第八段抽汽均引自低压缸A和低压缸B, 第五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6级后,供给5号低加;第六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7级后,供6号低加;第七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8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 7A号低加,引自低压缸B 的抽汽供给7B号低加;第八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9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供给8A 号,引自低压缸B的抽汽供给8B号低加。 除第七、八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隔离措施。由于四抽连接到辅汽联箱、除氧器和给水泵汽轮机等,用户多且管道容积大,管道上设置两道逆止阀。四段抽汽各用汽点的管道上亦设置了一个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抽汽在表面式加热器中放热后的疏水,采用逐级自流方式。1号高加疏水借压力差自流入2号高加,2号高加的疏水自流入3号高加,3号高加的疏水流向除氧器。低压加热器逐级 自流后,最后由8号低加流向凝汽器。由于各级加热器均设有疏水冷却段,可将抽汽的凝结水在疏水冷却段内进一步冷却,使疏水的温度低于其饱和温度,故可以防止疏水的汽化对下级加热器抽汽的排挤。 二、高加系统 为了减小端差,提高表面式加热器的热经济性,现代大型机组的高压加热器和少量低压加热器采用了联合式表面加热器。 某600MW机组高加为卧式、表面凝结、U型换热器,采用三台高压加热器大旁路配置。此类加热器一般由过热蒸汽冷却段、凝结段、疏水冷却段三部分组成: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课程设计题目: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 班级:测控1001班 学号:1101160119 学生姓名:王亚为 指导教师:邱天 设计天数:一天半 成绩: 日期:2013 年 6 月27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检测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专业《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课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抽气回热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定关于抽气回热系统创新与改进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正文 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抽气回热 1.抽气回热系统的现代背景 2. 简述系统的工作原理 3.介绍设备及参数 4.画出热工检测图 5.列出仪表设备清册 具体解答过程 1. 抽气回热系统的背景 抽气回热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简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7-1 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如图所示,在汽轮机高中低压气缸做完功的蒸汽凝结为水进入凝汽器,然后凝结水从凝汽器

N600-24.2566566型三缸四排汽机组回热抽汽系统计算点参数

N600-24.2/566/566型三缸四排汽机组回热系统计算点参数 项目单位H1 H2 H3 H4(HD) H5 H6 H7 H8 SG C 数据来源 加热蒸汽抽汽排压MPa 6.003 4.053 1.827 0.941 0.389 0.1033 0.0461 0.0191 0.0054 已知 抽汽压损% 3 3 5 5 5 5 5 5 已知 加热器汽侧 压力 MPa 5.823 3.931 1.736 0.894 0.3698 0.0982 0.0438 0.0182 0.098 ) 1( '- = j p 抽汽焓KJ/kg 3055.4 2970.3 3373.6 3182.6 2972.9 2719.2 2593.0 2501.1 2362.1) (c h查水蒸气表 轴封汽焓KJ/kg 3323.8 3396.0 2716.2 已知 饱和水温度℃273.6 249.3 205.3 175.1 140.8 99.1 78.1 58.0 99.0 34.27) (c t由j p'查水蒸 气表 饱和水焓KJ/kg 1203.5 1082.4 876.35 741.59 592.64 415.34 326.81 242.83 415.05 143.5 由j p'查水蒸 气表 被加热水加热器端差℃-1.7 0 0 0 2.8 2.8 2.8 2.8 0 已知加热器出口 水温 ℃275.3 249.3 205.3 175.1 138.0 96.3 75.3 55.2 35.3 加热器水侧 压力 MPa 30.38 30.38 30.38 0.894 1.84 1.84 1.84 1.84 1.84 已知 加热器出口 水焓 KJ/kg 1206.9 1085.1 888.2 741.7 581.6 403.6 315.1 231.2 143.5 疏水疏水冷却器 端差 ℃ 5.6 5.6 5.6 5.6 5.6 5.6 5.6 疏水冷却器 出口水温 ℃254.9 210.9 185.9 101.9 80.9 60.8 40.9 疏水冷却器 后疏水焓 KJ/kg 1109.6 901.8 789.3 427.0 338.4 254.4 171.3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组成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组成 二期机组汽轮机共设7段非调整抽汽(一期机组抽汽为8段)。第一段抽汽引自高压缸,在全机第6级后,供#1高加;第二段抽汽引自高压缸排汽,在全机第8级后,供给#2高加;第三段抽汽引自中压缸,在全机第11级后,供给#3高加;第四段抽汽引自中压缸排汽,在全机第14级后,供给除氧器、辅汽系统;第五至第七段抽汽均引自低压缸A和低压缸B,第五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6级后,供给#5低加;第六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7级后,供#6低加;第七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8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7A低加,引自低压缸B 的抽汽供给#7B低加。 除第七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隔离措施。由于四抽连接到辅汽联箱、除氧器、小机等,用户多且管道容积大,管道上设置两道逆止阀。四段抽汽各用汽点的管道上亦设置了一个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 抽汽在表面式加热器中放热后的疏水,采用逐级自流方式。#1高加疏水借压力差自流入#2高加,#2高加的疏水自流入#3高加,#3高加的疏水流向除氧器。低压加热器逐级自流后,最后由#7低加流向汽轮机本体疏水扩容器。由于各

级加热器均设有疏水冷却段,可将抽汽的凝结水在疏水冷却段内进一步冷却,使疏水的温度低于其饱和温度,故可以防止疏水的汽化对下级加热器抽汽的排挤。 为防止因加热器故障引起事故扩大,每一加热器均设有保护系统,其基本功能是防止因加热器原因引起的汽轮机进水、加热器爆破和锅炉断水事故,具有异常水位保护、超压保护和给水旁路联动操作的功能。 加热器的保护装置一般有如下几个:水位计,事故疏水门,给水自动旁路,抽汽电动截止门、抽汽逆止门联动关闭装置,汽侧及水侧安全门等。对于7号低加,蒸汽入口处设置防闪蒸的挡板。 各级设计抽汽参数 抽汽项目THA工况T-MCR工况 抽汽级数流量 kg/h 压力 MPa 温 度℃ 流量 kg/h 压力 MPa 温 度℃ 第一级(至1号高加)13968 6 7.217 380. 8 15386 6 7.67 5 388. 2 第二级(至2号高加)16541 9 4.703 324. 3 17943 6 4.98 2 330. 5 第三级(至3号高加)78073 2.291 470. 8 84564 2.42 4 470. 5

汽轮机抽气系统

汽机抽汽回热系统 1、概述:回热抽气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级组的热经济性。 2、抽汽回热系统作用: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影响抽汽回热系统经济型地主要参数:影响给水回热加热经济性的主要参数为回热加热分配、相应的最佳给水温度和回热级数,三者紧密联系,互有影响。 在求解最佳回热分配的计算分析中,以Z级理想回热循环的循环效率最大值求其最佳回热分配,(所谓理想回热循环,即假定为混合式加热器,端差为零,不计新蒸汽,抽汽压损和泵功、忽略散热损失)求得理想回热循环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后,根据忽略一些次要因素,进一步简化,即可获得其它近似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如“焓降分配法”,这种分配方法是将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取作等于前一级至本级的蒸汽在汽轮机中的焓降;又如“平均分配法”,这种回热分配方法的原则是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相等;其他还有“等焓降分配法”等。可见给水回热总加热量在各级中的分配是在一定的给水温度和一定级数的条件下,使循环热效率最高为原则,由此对应的各级抽汽回热参数,即为最有利分配的参数。 4、提高系统循环热效率的措施:将给水加热到多少温度,才能使循环热效率达到最高值?以单级抽汽回热为例,回热时给水温度从汽轮机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开始逐渐增加,热效率也逐渐增加,热效率达最大值时的给水温度称为最佳给水温度,再提高给水加热温度时,热效率反会减小,热经济性就降低。这是因为给水加热温度提高后,相应的抽汽压力也提高,对该部分的抽汽而言,每千克抽汽在汽轮机中热变功的量减少了,若发电量不变,则要增加进入汽轮机中的新蒸汽量,以弥补因抽汽而减少的发电量,抽汽压力愈高,增加的新蒸汽量就愈多,因而汽耗率也愈大,相应的排向低温热源的热量也就越大,锅炉加热的数值虽不断降低,但汽耗率增加较快,以致使热耗率相应增大,从而使循环热效率降低。理论上,加热级数愈多,最佳给水温度愈高。

04回热抽汽系统培训课件

五、回热抽气系统 1、回热抽汽系统概述: 回热抽气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级组的热经济性 回热抽汽系统作用: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我厂各段回热抽汽系统介绍 本机组有六级回热抽汽,第一级抽汽作为中压工业抽汽;第二级抽汽送入#1高压加热器;第三级抽汽一部分送入#2高压加热器;一部分用作低压工业抽汽;第四级抽汽送入除氧器;第五级抽汽送入#1低压加热器;第六级抽汽送入#2低压加热器。第三级与第四级之间有联络电动门,作为第四级备用补助汽源。六级抽汽均装有止回阀,第一、三级抽汽还装有快关阀,当自动主汽门关闭后,快关阀迅速关闭,切断抽汽系统的运行。 3、汽轮机各段回热抽汽投用原则 一抽:正常不投运,快关阀保持关闭状态,逆止门前疏水开启,一抽外供汽电动门前疏水微开 二抽:#1高加正常要求机组负荷大于33MW或主汽流量大于120t/h后视情况投入运行,退出时在主汽流量低于100t/h时或疏水不稳时退出运行,按操作票进行投退。 三抽至高加:#2高加正常要求机组负荷大于28MW或主汽流量大于120t/h后视情况投入运行,退出时在主汽流量低于100t/h时或疏水不稳时退出运行,按操作票进行投退。

回热抽汽系统

回热抽汽系统 回热抽汽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汽轮机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 本机组具有八级非调整抽汽。一段抽汽从高压缸的一段抽汽口抽汽至#1高加;二段抽汽从再热蒸汽冷段引出,为#2高加供汽;三段抽汽从中压缸三段抽汽口抽出,供给#3高加;四段抽汽从中压缸四段抽汽口至抽汽总管,然后再由总管上引出三路,分别供给除氧器、两台给水泵驱动汽轮机和辅助蒸汽系统;五、六、七、八段抽汽分别供汽至四台低压加热器。 除回热抽汽及给水泵汽轮机用汽外,机组能供给厂用蒸汽量: 低温再热蒸汽抽汽量暂按20t/h,四级抽汽量暂按50t/h,五级抽汽量暂按30t/h,此工况下汽轮机能带额定负荷(600MW)。汽轮机在带额定负荷(600MW)、平均背压0.0049MPa(a)时,单抽冷段最大值115t/h、单抽四段最大值170t/h、单抽五段最大值70t/h、抽四段和五段最大值分别为110t/h和70t/h。 一、系统的保护措施 汽轮机各段抽汽管道将汽机与各级加热器或除氧器相连。当汽轮机突降负荷或甩负荷时,蒸汽压力急剧降低,这些加热器和除氧器内的饱和水将闪蒸成蒸汽,与各抽汽管道内滞留的蒸汽一同返回汽机。

这些返回汽机的蒸汽可能在汽轮机内继续做功而造成汽机超速。另外,加热器管束破裂,管子与管板或联箱连接处泄漏,以及加热器疏水不畅造成水位过高等情况,都会使水倒入汽轮机,发生事故。 因此回热抽汽系统必须满足汽轮机超速保护、汽轮机进水保护和除氧器水箱及加热器水位过高的要求。 为防止汽机超速,除了最后两级抽汽管道外,其余的抽汽管上均装设气动控制逆止阀和电动隔离阀。四级抽汽管道上靠近汽轮机处装设一个电动隔离阀和两个气动控制逆止阀。由于除氧器水箱热容量大,一旦汽机甩负荷或除氧器满水事故时,防止汽水倒流入抽汽管道再灌入汽轮机。其它凡是从抽汽系统接出的管道去加热设备都装有逆止阀。抽汽逆止阀尽可能靠近汽轮机的抽汽口安装,以便当汽轮机跳闸时,可以降低抽汽系统能量的贮存,为防汽机超速保护。同时抽汽逆止阀亦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二级保护。 具有快关功能的电动隔离阀的安装位置靠近加热器,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一级保护,另一个作用是在加热器切除时,切断加热器的汽源。 在各抽汽管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装有热电偶,作为防进水保护的预报警,便于运行人员预先判断事故的可能性。 给水泵汽轮机的正常工作汽源从四段抽汽管道上引出,装设有流量测量喷嘴、电动隔离阀和止回阀。逆止阀是为了防止高压汽源切换时,高压蒸汽串入抽汽系统。当给水泵汽轮机在低负荷运行使用高压汽源时,该管道亦将处于热备用状态。

抽汽回热系统及热网系统

抽汽回热系统及热网系统 概述 以水为工质的热力发电厂,汽轮机排汽凝结放热的损失最大,抽汽回热将部分做完功的蒸汽抽出,这部分蒸汽的汽化潜热被凝结水吸收保留在了系统内,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电厂热经济性。回热作为一个最普遍、对提高机组和全厂热经济性最有效的手段,被当今所有火电厂的汽轮机所采用。另外,为保证机组正常运行,抽汽还提供轴封用汽、锅炉辅助用汽、采暖及制冷用汽等。 回热系统既是汽轮机热力系统的基础,也是电厂热力系统的核心,它对机组和电厂的热经济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抽汽回热系统作用 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抽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抽汽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冷却水放热,既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耗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来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统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抽汽系统组成 本机组汽轮机共设六段非调整抽汽和一段调整抽汽。其中,一、二、三段抽汽分别向三台高加和三号高加外置蒸汽冷却器供汽;四段抽汽向给水泵汽轮机和除氧器供汽,同时向辅助蒸汽联箱供汽。五段抽汽为调整抽汽,一部分至五号低加,另一部分至热网,同时还需具有提供不低于50t/h(暂定)厂用蒸汽的能力,五段抽汽共用2个抽汽口,并采用下排汽方案。;六、七段抽汽分别向六、七号低加供汽,除第六、七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

05第五章_汽轮机抽汽系统详解

第1章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 1.1. 概述 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要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以及用于各种厂用汽如给水泵汽轮机用汽等。 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抽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耗率下降;同时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综合以上原因,抽汽回热系统提高了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理论上抽汽回热的级数越多,汽轮机的热循环过程就越接近卡诺循环,汽热循环效率就越高。但回热抽汽的级数受投资和场地的制约,不可能设置的很多,而随着级数的增加,热效率的相对增长随之减少,相对得益不多,因此,600MW机组的加热级数一般为7~8级。 给水回热总加热量在各级中的分配是在一定的给水温度和一定级数的条件下,使循环热效率最高为原则,由此对应的各级抽汽回热参数,即为最有利分配的参数,抽汽参数的安排应当是:高品味(高焓、低熵)处的蒸汽少抽,而低品味(低焓、高熵)处的蒸汽则尽可能多抽。确定了分配方式,也就确定了汽轮机的抽汽点,通常,用于高压加热器和除氧器的抽汽由高、中压缸或它们的排汽管引出,而用于低压加热器的抽汽由低压缸引出。 对于加热器的性能要求,可归结为尽可能地缩小进入加热器的蒸汽饱和温度与加热器出口给水(凝结水)温度之间的差值,我们称之为给水(凝结水)端差,为实现这一目的,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采用混合式加热器,从汽轮机抽来的蒸汽在加热器内和进入加热器的给水(凝结水)直接混合,蒸汽凝结成水,其汽化潜热释放到水中,压力温度相同,端差为0,但这种方式需设置水泵为给水(凝结水)提供压力,使其与相应段的抽汽压力一致,这就会消耗一定的能源,除氧器即是一种混合式加热器。另一种途径是采用表面式加热器,在结构上采取必要措施,尽量提高加热器的效果。 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公司的原则性热力系统主要由下列各局部热力系统组成:连接锅炉、汽轮机的主、再热蒸汽管道;抽汽回热系统;主凝结水系统;除氧器和给水泵的连接系统;补充水系统等。对抽汽回热系统而言,习惯上,以除氧器为分界,把除氧器范围内的输入输出系统称为除氧器系统;除氧器以后,至进入锅炉省煤器的给水加热系统称为高压回热加热系统;凝汽器输出至除氧器的凝结水系统,称为低压回热加热系统。 我公司原则性热力系统图见图5-1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和维护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和维护 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与否,对电厂的安全、负荷率、经济性影响很大。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方法对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起重要作用。 加热器的启动 高、低加启动前必须先投入加热器水位保护,放尽加热器内积水,各抽汽管道上各疏水阀处于开启状态。启动时先投水侧,再投汽侧。高、低加水侧一般机组上水即投入水侧。低加汽侧的投入一般采用随机启动的方式;当机组负荷达30%额定负荷时,按#3、#2、#1高加的顺序投入高加汽侧运行。在投入初期应注意预暖加热器,控制出口水的温升速度。若低加因故不能随机启动,而是在机组达到某负荷后逐个投入,应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投入,抽汽管道应预先进行疏水暖管。 投入加热器运行时应先对水侧注水,待给水缓慢地充满加热器以后,将所有放气门和启动排气门关闭,然后缓慢投入蒸汽,同时开启连续排气阀,疏水品质经检验合格后可排回本体疏水扩容器(除氧器)。应该注意的是,在加热器刚启动时参数低,不能克服疏水系统阻力(包括疏水冷却段的阻力、上下级加热器的级间压差、管道阻力等),此时若打开正常疏水门进行疏水逐级自流是困难的,故当机组低负荷运

行时需用事故疏水门来疏水,以保证疏水的畅通。 加热器投运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启动前的检查和操作已完成。关闭加热器水侧放水门,打开水侧所有排气门。投入加热器的水位保护(疏水调门投自动),缓慢打开水侧进口阀向加热器注水。注水的目的,一是排净水室侧的空气,二是使加热器温度缓慢加热到水温。注水速度取决于水温和限定的升温率(≤3℃/min)。由于进入低压加热器的水来自凝结水泵的低温水,因此启动时可直接投入低压加热器的水侧,但仍须缓慢投入,以免造成较大的冲击,损坏换热管。 当水侧排气阀有水连续排出后,即可认为加热器水侧的气体已经排尽,关闭水侧的排气阀,完全打开给水进口阀。待压力升高稳定后观察汽侧水位是否上升,以判断水侧与汽侧间是否存在泄漏。 打开抽汽逆止门,检查抽汽逆止阀在自由状态,确认加热器已经具备投运条件。打开抽汽电动阀旁路手动门,稍开抽汽电动阀,蒸汽逐渐进入管道和加热器,抽汽逆止阀自动开启,这时应进行充分的暖管、疏水;逐渐开启抽汽电动阀,注意给水出口升温率在限制范围内。启动后,为了防止U形管腐蚀,保证加热器的传热效果,须打开蒸汽侧的连续排气阀,连续不断将不凝结气体排出。当加热器水位上升后,加热器的正常疏水阀和紧急疏水阀动作情况应正常。

回热抽汽系统

回热抽汽系统 一、概述及设备规范 1、概述 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抽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抽汽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冷却水放热,既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耗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来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因此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机组汽轮机共设八段非调整抽汽。第一段抽汽引自高压缸,供1号高加;第二段抽汽引自高压缸排汽,供给2号高加、引风机汽轮机及辅汽系统的备用 汽源;第三段抽汽引自中压缸,供给3号高加;第四段抽汽引自中压缸排汽, 供给除氧器、给水泵汽轮机、引风机汽轮机、辅汽系统、工业抽汽;第五至第 八段抽汽均引自低压缸A和低压缸B,第五段抽汽供给5号低加;第六段抽汽 供6号低加;第七段抽汽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7A号低加,引自低压缸B的 抽汽供给7B号低加;第八段抽汽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供给8A号,引自低 压缸B的抽汽供给8B号低加。#1、#2、#3高加水侧采用大旁路系统, #7A、 #7B及#8A、#8B加热器公用一个水侧旁路。除氧器为无头内置卧式除氧器。各 加热器汽、水侧均设有长期停机期间充氮保养装置。 除第七、八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抽 汽逆止阀尽可能靠近汽轮机的抽汽口安装,以便当汽轮机跳闸时,可以降低抽 汽系统能量的贮存,为防汽机超速保护。同时抽汽逆止阀亦作为防止汽轮机进 水的二级保护。具有快关功能的电动隔离阀的安装位置靠近加热器,作为防止 汽轮机进水的一级保护,另一个作用是在加热器切除时,切断加热器的汽源。 由于四抽连接到辅汽联箱、除氧器和给水泵汽轮机等,用户多且管道容积大, 管道上设置两道逆止阀。四段抽汽各用汽点的管道上亦设置了一个气动逆止阀 和电动截止阀。在#7、#8段抽汽管道上,不设逆止阀和隔离阀。因为这两段抽 汽压力较低,汽水倒流的危害性较小,且这时蒸汽已接近膨胀终了,容积流量 很大,抽汽管道直径较大,阀门的尺寸大,不易制造。而且在加热器的进汽口 装有挡板,可以减少返回汽轮机的汽流带水量。 系统设置了完善的疏水系统,在抽汽系统的各级抽汽管道的逆止阀前后和 电动隔离阀后,以及管道的最低点,分别设置疏水点,疏水管以保证在机组启动,停机和加热器发生故障时,系统中不积水。各加热器正常疏水,采用逐级

回热抽汽

什么是回热抽汽系统? 为提高机组的热效率和经济性,减少凝汽器的能源损失,将部分已做过功的蒸汽从汽轮机内抽出,用来加热凝结水、给水以及供给除氧器及民用采暖。这些抽汽管道及相关设备:抽汽逆止门、电动门、快关门、高、低加及其相关疏水系统被称为回热抽汽系统。 什么是给水回热系统?8 `. ^& t; k7 X e; r& _; k 上面朋友已经解答了,其包括高加系统及其附属的疏水系统以及给水系统。严格来说给水回热系统应属于回热抽汽系统范围内,只不过给水回热系统一般还包括给水系统在内。, E9 c0 s/ t" P1 z7 G! O) u$ Z/ @ + s: x; G* G' y4 |; Q 其实在电厂实际生产中都不是按照这样分类的,而是都给细化了,比如抽汽系统、高低加疏水系统、给水系统、热网系统等。楼主所问的应该是理论上讨论的范畴,这和实际生产中的叫法不可等同,当然意思都是一样的。 1、概述:回热抽气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级组的热经济性。 2、抽汽回热系统作用: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影响抽汽回热系统经济型地主要参数:影响给水回热加热经济性的主要参数为回热加热分配、相应的最佳给水温度和回热级数,三者紧密联系,互有影响。 在求解最佳回热分配的计算分析中,以Z级理想回热循环的循环效率最大值求其最佳回热分配,(所谓理想回热循环,即假定为混合式加热器,端差为零,不计新蒸汽,抽汽压损和泵功、忽略散热损失)求得理想回热循环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后,根据忽略一些次要因素,进一步简化,即可获得其它近似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如“焓降分配法”,这种分配方法是将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取作等于前一级至本级的蒸汽在汽轮机中的焓降;又如“平均分配法”,这种回热分配方法的原则是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相等;其他还有“等焓降分配法”等。可见给水回热总加热量在各级中的分配是在一定的给水温度和一定级数的条件下,使循环热效率最高为原则,由此对应的各级抽汽回热参数,即为最有利分配的参数。 4、提高系统循环热效率的措施:将给水加热到多少温度,才能使循环热效率达到最高值?以单级抽汽回热为例,回热时给水温度从汽轮机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开始逐渐增加,热效率也逐渐增加,热效率达最大值时的给水温度称为最佳给水温度,再提高给水加热温度时,热效率反会减小,热经济性就降低。这是因为给水加热温度提高后,相应的抽汽压力也提高,对该部分的抽汽而言,每千克抽汽在汽轮机中热变功的量减少了,若发电量不变,则要增加进入汽轮机中的新蒸汽量,以弥补因抽汽而减少的发电量,抽汽压力愈高,增加的新蒸汽量就愈多,因而汽耗率也愈大,相应的排向低温热源的热量也就越大,锅炉加热的数值虽不断降低,但汽耗率增加较快,以致使热耗率相应增大,从而使循环热效率降低。理论上,加热级数愈多,最佳给水温度愈高。 在实际应用中,给水温度并非加热到最佳给水温度,这是因为还必须要全盘考虑技术经济性,一方面,给水温度的提高,使排烟温度升高,锅炉效率降低,或需增大锅炉尾部受热面,使锅炉投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回热使得锅炉的蒸发量和汽轮机高压端的通流量都要增加,而汽轮机的低压端的通流量和蒸汽流量相应减少,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锅炉、汽轮机以及各相关辅助系统的投资、拆旧费和厂用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的最佳给水温度,称为经济最佳给水温度。 理论上,给水回热的级数越多,汽轮机的热循环过程就越接近卡诺循环,汽热循环效率就越高,但加热级数增加时,热效率的增长逐渐放慢,相对得益不多,运行也更加复杂,同时回热抽汽的级数受投资和场地的制约,因此不可能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