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欧阳修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写成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字音字形

环滁.(chú)林壑.(hè)饮少辄.醉(zhé)

林霏.(fēi) 山肴.(yáo) 岩穴暝

..(xué míng)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翼.然(yì) 酒洌.(liè)

琅琊

..(gōng chóu)

..(láng yá) 伛偻

..(yǔ lǚ) 觥筹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82、83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明确: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天气晴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面对人生的失意,苏轼一边抒发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________;一边劝解众生:人有悲欢离合,②________,此事古难全。欧阳修情醉滁州:朝而往,暮而归,③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杜甫身陷困厄仍能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④________!范仲淹遭贬谪仍劝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谁不受挫折?谁不遇逆境?笑对失败,请记住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笑对挫折,请与诗仙一起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

明确: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月有阴晴圆缺

③四时之景不同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后天下之乐而乐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难点)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理解

1.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2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第3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

4.第4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

明确:

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二)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色,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

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五、作业设计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

(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

明确:(1)欧阳修琅琊山(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写出两点即可)

六、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经典美文,本教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

2.按照“疏通文义”——“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思想感情”——“感悟启示”的顺序研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精妙,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重点和难点。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设计学案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欧阳修的资料。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合作探究法,通过交流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导入 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宴罢归去情形 二、活动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归: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①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动词 谓:①太守自谓称谓 ②太守谓谁是,为 而: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成语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4、[前呼后应]前面吆喝,后最呼应。 5、[山肴野蔌]指野味蔬菜。 6、[峰回路转]现比喻局势发生变化。 三、活动三:美文美读 请走进醉翁亭,与作者同游 图、文、音结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活动四:思考讨论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那三个字概括? 美、醉、乐 (1)课文那些地方写了“美”?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完整版)28醉翁亭记翻译、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而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啊。酒宴上畅饮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 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词语解释 1. 环:环绕。 2. 皆:副词,全、都。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欧阳修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写成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字音字形 环滁.(chú)林壑.(hè)饮少辄.醉(zhé) 林霏.(fēi) 山肴.(yáo) 岩穴暝 ..(xué míng)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翼.然(yì) 酒洌.(liè) 琅琊 ..(gōng chóu) ..(láng yá) 伛偻 ..(yǔ lǚ) 觥筹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八年级语文教案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觥.( )筹交错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岩穴暝.() C 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④伛偻 ..提携() 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二、自主学习 朗诵课文方式:小组合作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三、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5.名之者谁名: 6.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9.云归而岩穴暝归: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 11.吾谁与归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14.休于树于: 15.山肴野蔌肴:蔌: 16.宴酣之乐酣: 17.非丝非竹丝:竹: 18.弈者胜弈: 19.觥筹交错觥: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 21.树林阴翳翳: 22.鸣声上下上:下: 23.太守谓谁谓: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精品教案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简介作者:欧阳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生字:chúha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 滁壑琅琊潺酿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ayáo 霏暝晦伛偻洌肴 Sùhān yìgōng chóu yì 蔌酣弈觥筹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⑩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

28醉翁亭记虚词用法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 1。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 名之者谁:助词 醉翁之意:的 山水之间:连词 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 山间之朝暮也:的 山间之四时也:的 四时之景:的 宴酣之乐:助词,的 山林之乐:的 游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的 “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2。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 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而乐亦无穷也 ③溪深而渔肥 ④泉香而酒洌 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云归而岩穴暝

⑤野芳发而幽香 ⑥佳木秀而繁阴 ⑦水落而石出者 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⑷连词,表递进 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 ①朝而往 ②暮而归 ③往来而不绝者

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临溪而渔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而不知人之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也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14.杂然而前陈者(?)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28醉翁亭记

Get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 Have yoever bee n to …” “ Yes, I have ” / Not, I haven ' t. 二、教学新课 Step 3 Pre-liste ning 1. Section A 1a T: OK. Now ope n your books on Page 65. In Part 1a, 6 places are given. Please read the names of these places. (Teacher writes the n ames on the blackboard.) Which of these places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Rank them from 1 to 5. S 4: Amuseme nt park _____ , water park _____ , zoo _____ aquarium ____ space museum _____ S 5: Space museum ____ , aquarium ____ , zoo _____ , water park ___ , amuseme nt park ____ S6:…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 Step 4 Liste ning Listen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question aim to listening to time, and the third one aims to liste n for the relati on ship. This activity trai ns stude nts liste ning ability for liste ning for specific relati on ship. 1) When did Sarah visit the National Scienee Museum? A. Today B. Yesterday C. Last year 2) When did Claudia visit the nature museum? last year B. last summer C. Last school trip 3) What may the relati on ship be betwee n the two speakers? A. Frie nds B. Teacher and stude nt C. Mother and kid. An swer: CCA Step 5 Speak ing Ask and an swer in pairs: Greet the class and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Lead-i n Guess the places of the pictures; they are the British Museu n 】, space museum, history museum, water park, zoo, amuseme nt park while lead in sentence patter ns: H “ve you ever bee n to …?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章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二、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三、知识卡 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环滁.()琅琊 ..饮少辄.()醉林霏.()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林hè()水声chánchán()tuí()然岩穴mínɡ()huì()明变化yǔ()lǚ()提携ɡōnɡ()chóu()交错宴hān()之乐 二、作者简介和文体介绍(课前板书,上课讲解) 三、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2.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3.“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综观全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 小组讨论探讨 一、阅读第1段,探究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由到,由到,由到。体现这一顺序的景物依次是→→→ 2.出自这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 二、阅读第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 ①春天:②夏天:③秋天:④冬天: 2.第3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①,②,③,④。这四层的核心内容是。 3.第3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第4段,探究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 2.这段文字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既表达了作者的快乐心情,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屈原一中何花 师:老师有两句古诗,要让同学们来告诉我,它写的是谁?“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我请一位同学告诉我,“翁”和“亭”分别指的是什么?(幻灯片二) 生:“翁”指醉翁欧阳修,“亭”指他为之陶醉的醉翁亭。 师:(幻灯片三)对,“翁”指醉翁欧阳修,“亭”指他为之陶醉的醉翁亭。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感慨万千,甚至醉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么醉翁为何而醉呢?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陶醉其中呢?今天就让我们和醉翁一起,来个一醉方休吧。 板书课题(醉翁亭记欧阳修) 师:同学们,先告诉老师,醉翁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 师:为醉翁亭周围的景而醉! 师:首先是因为醉翁亭景美!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醉翁的足迹,来探寻他酒醉背后的真谛!(幻灯片四)今天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三杯美酒,供同学们品尝。(幻灯片五)首先,请同学们品尝第一杯美酒:里面盛满的是醉翁亭四周美丽的山水景色。(幻灯片六)同学们先看看老师给你们提供的画名,然后欣赏图片。给给定的画面选一个恰当的,好听的名字。美丽的群山环绕图——苍翠的琅琊秀色图——清幽的酿泉流水图——别致的溪亭展翅图。(齐读,记在书上)3分钟

(幻灯片七—十一看图配名) 师:根据课文那句话取名? (幻灯片十二)(欣赏第一自然段视频朗读)8分钟 师:(幻灯片十三—十六)感受了诗情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一下:自己已然来到醉翁亭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便是群山环绕(滁州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请大家睁开眼睛,在如此轻松而愉快的想象氛围中,同学们,老师请大家以琅琊山风景区导游的身份为醉翁亭写一段解说词,来介绍醉翁亭的山水,风光。然后,老师请一名同学作为导游,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醉翁亭旅游、观光。大家在写的时候,请注意:首先你要介绍你作为导游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还有他四周的环境来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生:大家好,我是琅琊山风景区的导游,欢迎大家来到醉翁亭旅游观光。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醉翁亭的优美风光。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群山环绕的滁州城,它的西南方向就是苍翠的琅琊山,远远望去,整座琅琊山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我们沿着山路向前走,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这就是清幽的酿泉。像鸟一样高踞在酿泉上的就是著名的醉翁亭。醉翁亭修建在公元1015年,整座亭子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是中国四大古亭之一。今天的观光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次来醉翁亭旅游。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

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目的要求: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6、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观 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教具准备:U盘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生字:滁chú壑hè琅琊lánɡyá潺chán酿niànɡ僧sēn 辄zhé暝mínɡ朝而往cháoérwǎnɡ伛偻yǔlǚè蔌sù射者中shèzhězhōnɡ觥筹ɡōnɡchóu翳yì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语文8年级下】教案:28 醉翁亭记 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