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康复评定

腰椎病康复评定
腰椎病康复评定

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

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P

3.N为活动范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5级,双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4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3级,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仅能扪及肌肉收缩为1级。

注意事项

(1)

使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2)

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并对近端关节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评定者在重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应正确记录评定结果。

(3)

避免疼痛:在评定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验时,阻力应徐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

(4)

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进行正常肌力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速作出5级或4级的判定,

反之则采用4级以下的标准评定。此外,结合两侧肢体的评定也可作为筛选方法。

(5)

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肌力情况与肌肉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徒手肌力评定前应对所测肌肉(或肌群)的萎缩、肥大情况及两侧同名肌(或肌群)的对称情况也应有大致的评定。此外,定量分级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误差等因素,故要求在徒手肌力评定的同时应配合其他功能评定,如评定前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必要的步态分析。

四、腰椎耐力评定

(1)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2)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颈腰椎病自我康复方法

一、颈椎病自我康复操 这套操不需要按摩穴位,每个人均可以很快学会并练习。经常练习可以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无颈椎病者可起到预防作用。 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1.左顾右盼 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2.前后点头 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3.旋肩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4.摇头晃脑

头向左-前-右-后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5.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则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6.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二、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预防颈椎病 长期从事财会、写作、打字、办公室等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于发生颈椎病。 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在坐姿上应保持自然的端坐位,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触椅面,双肩后展,两肩连线与桌缘平行,脊柱正直,两足着地。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最佳状态,使目光平视电脑屏幕,双肩放松。避免头颈部过度前屈或过度后仰,以减轻长时间端坐引起的颈部疲劳。 要减少颈椎病的发生,不但应注意纠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还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常做自我保健按摩,可缓解颈部疲劳,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避免看书、看电视时倚着沙发,或半躺半靠在床头;体育活动之前,应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及其它部位的外伤。冬季应注意保暖。 仰卧位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高度依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为12~16cm。这样,枕头的支点与颈背部弧度相适应,才能衬托颈曲,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状态。 侧卧位时,仍应将颈部置于枕头中间凹陷处,使枕头的支点位于颈侧部的中央处,整个枕头的高度,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1.疾病简介 1.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增加。诱发因素有退行性变、职业、吸烟、心理因素、医原性损伤、体育活动以及寒冷、肥胖等。 2.病因病理腰椎是脊柱运动的枢纽,腰椎间盘和后方的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对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在三关节复合体中腰椎间盘的退变最早,在腰椎退行性变中起主导作用。椎间盘的生理退变从20岁即开始,退变最早始于软骨终板,表现为软骨终板变薄且不完整,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薄,促进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和退变。纤维环虽坚固,但过度承载可引起邻层纤维环交叉处相互摩擦,导致纤维环变性和透明变性,纤维环由内向外发生环状和放射状裂隙,纤维环松弛,弹性降低,当椎体受外力冲击时,变性的纤维环可部分地呈环形或放射形断裂,髓核内容物可由裂缝突出。如表浅纤维仍保持完整,髓核由裂缝中突出,顶着未断裂的纤维板层而呈一丘状突起;如后侧纤维环板层完全断裂,髓核可突入椎管;如纤维环部分撕裂,脱落的碎片也进入椎管,这都可挤压或刺激脊神经产生症状。 3.分型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 (1)根据突出物的位置分为单侧型、双侧型和中央型; (2)根据突出的方向不同分为后中央突出、后外侧突出及侧方突出。 (3)病理分型:可分为6型: ①退变型:纤维环轻度向四周扩大,椎间盘后部的凹陷消失; ②膨出型:髓核内压增高,内层纤维环破裂中层和外层纤维环膨隆,在CT图像上出现典型的“满月形”; ③突出型:纤维环的内侧和中层破裂,外层也有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口突出,顶起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 ④脱出后纵韧带下型:全层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口脱出,顶起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CT图像上的块影比突出型要大。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原因及其治疗康复word资料13页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原因及其治疗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对于腰腿痛祖国医学早有记载,认识也很深刻。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人群: (1)从年龄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 (2)从性别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4~12∶1 (3)从体型上讲: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从职业上讲: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但目前来看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 (5)从姿势上讲:工作姿势不良。排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讲: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 (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讲: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8)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过于紧张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烟的人可能与咳嗽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的压力增高,使其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推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因素可以有: 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腰椎病康复评定

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 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P 3.N为活动范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5级,双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4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3级,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仅能扪及肌肉收缩为1级。 注意事项 (1) 使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2) 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并对近端关节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评定者在重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应正确记录评定结果。 (3) 避免疼痛:在评定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验时,阻力应徐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 (4) 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进行正常肌力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速作出5级或4级的判定,

腰椎病康复评定

腰椎病的康复评定

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 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P 3.N为活动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 (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 三、腰椎肌力评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1.疾病简介 1.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增加。诱发因素有退行性变、职业、吸烟、心理因素、医原性损伤、体育活动以及寒冷、肥胖等。 2.病因病理腰椎是脊柱运动的枢纽,腰椎间盘和后方的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对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在三关节复合体中腰椎间盘的退变最早,在腰椎退行性变中起主导作用。椎间盘的生理退变从20岁即开始,退变最早始于软骨终板,表现为软骨终板变薄且不完整,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薄,促进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和退变。纤维环虽坚固,但过度承载可引起邻层纤维环交叉处相互摩擦,导致纤维环变性和透明变性,纤维环由内向外发生环状和放射状裂隙,纤维环松弛,弹性降低,当椎体受外力冲击时,变性的纤维环可部分地呈环形或放射形断裂,髓核内容物可由裂缝突出。如表浅纤维仍保持完整,髓核由裂缝中突出,顶着未断裂的纤维板层而呈一丘状突起;如后侧纤维环板层完全断裂,髓核可突入椎管;如纤维环部分撕裂,脱落的碎片也进入椎管,这都可挤压或刺激脊神经产生症状。 3.分型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 (1)根据突出物的位置分为单侧型、双侧型和中央型; (2)根据突出的方向不同分为后中央突出、后外侧突出及侧方突出。 (3)病理分型:可分为6型: ①退变型:纤维环轻度向四周扩大,椎间盘后部的凹陷消失; ②膨出型:髓核内压增高,内层纤维环破裂中层和外层纤维环膨隆,在CT图像上出现典型的“满月形”; ③突出型:纤维环的内侧和中层破裂,外层也有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口突出,顶起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 ④脱出后纵韧带下型:全层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口脱出,顶起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CT图像上的块影比突出型要大。

腰椎病康复评定

腰椎病的康复评定 JOA 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 1. 主观症状( 9 分) 评分 评分 (1)腰痛 (2)感觉障碍 ①完全无腰痛 3 ①无 2 ②有时轻微腰痛 2 ②轻 (患者自身未意识到 ) 1 ③经常腰痛或有时很严重 1 ③重 (患者自身意识到 ) 0 ④经常有非常剧烈的腰痛 0 (3)运动障碍 ( 2)下肢痛及麻木 ①正常 (5 级) 2 ①只是下肢痛,没有麻木 3 ②稍弱 (4 级) 1 ②时有轻度下肢麻痛 2 ③明显弱 (0- 3 级) ③频发轻度或偶有重度下肢麻痛 1 3. 日常生活动作( 14 分) ④频发或持续重度下肢麻痛 0 重 中 轻 (3)步行能力 (1)卧位翻身 0 1 2 ①正常 3 (2) 站立 0 1 2 ② 500 米以上出现痛、麻、乏力 2 (3) 洗漱 0 1 2 ③ 500 米以内出现痛、麻、乏力 1 (4) 身体前倾 0 1 2 ④ 100 米以内出现痛、麻、乏力 0 (5) 坐 (1h) 0 1 2 2.体征( 6 分) (6) 举持重物 1 2 ( 1 )直腿抬高试验 4. 膀胱功能( -6 分) ①正常 2 (1)正常 ②30 °~70 ° 1 (2) 轻度排尿困难 (尿频、排尿踌躇 ) -3 ③<30° (3) 重度排尿困难 (尿失禁、尿闭 ) -6 总分 前分 后分

JOA 总评分最高为29 分,最低0 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 ×100 %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 %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 ~60 %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P 3.N 为活动范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 和L5-S1 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 ,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腰椎病康复评定

腰椎病的康复评定 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为治愈,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 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P 3.N为活动范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 (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 三、腰椎肌力评定 Lovett分级法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 1.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此期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时间不应超过1周;活动时可借助腰围固定;理疗时禁用温热疗法;牵引距离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治疗以肌松类手法为主;应避免腰背部的等张运动训练。 (2)恢复期: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疾病复发。 2.康复治疗措施

根据不同时期,可选择卧床、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 (1)采取适宜的体位姿势。在椎间盘突出的急性期,患者应避免屈髋、屈膝或躯体前倾的坐姿。如必须坐起时,躯干应置于后倾位(约120°),并且有靠垫支撑腰椎。当屈髋、屈膝坐姿时,椎间盘内压增加50%,如果躯干再前倾的话则椎间盘内压是原先的两倍。椅背后倾120°,且以125px厚的衬垫支持腰椎的半卧位姿势,对椎间盘的压力是最小的。 (2)卧床休息和适度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可缓解疼痛,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愈合,但是应该经常起床,做短暂的站立、行走和适度的运动。不宜采取绝对的完全卧床方法。 (3)腰椎牵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①慢速牵引。即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肯定。慢速牵引是持续性牵引,对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有明显效果;持续牵引时腰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松解神经根粘连。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病人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根据病人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加或减小。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30%-60%,牵引时间急性期不超过10分钟;慢性期一般20-30分钟,1-2次/天,10-15天为一疗程。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环境要清新、空气良好、温度不可太低,以免肌肉、筋骨受寒邪侵入而使病情加重。 2、掌握不同姿势的要领 (1)坐姿:背微微向前弯,使腰部能靠在椅背上。椅子要坚固,表面柔软,坐上不下沉。不要长坐不动,要经常站起来伸腰和来回走动。 (2)站式:脚重心尽量往前,要轮流将身体重量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上;也可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在后。膝关节微弯,尽量少向前弯腰。站久要活动腰膝。 (3)卧式:可仰卧或侧卧,侧卧应屈膝,最好右侧卧,使腰背和全身肌肉放松,脊柱不弯曲。 (4)从地面拿东西,特别是搬举重物时,不要从腰部屈身。要胯膝弯曲,身体蹲下腰背挺直,让物体尽量贴近身体,然后依靠胯膝用力起身。 (5)担、抬重物时,腰要直,起身要靠下身用力。起身后稳住脚再迈步。多人集体扛物时,要步调一致。

(6)背重物时,胸腰微向前弯,胯膝稍屈。应注意换肩,以减轻一侧压力。 3、加强肌肉、骨骼的锻炼。人是站立行走的,不管你是行走、站立或坐着,腰椎骨与附着的肌肉、韧带与关节囊等都时刻承担全身的压力。关节、骨骼和肌肉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对脊柱起到一定的稳定与保护作用。 二、饮食调理指导 患病期卧床避免便秘,多吃新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香燥之品。年老患者需增加钙的摄入,如奶制品、豆类、鱼虾等,也可食牛羊骨髓,以充养筋骨。 三、康复期指导 1、患者应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要注意保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劳动姿势,避免久坐、弯腰、闪挫、受凉,注意腰部保暖,睡硬板床。 3、坚持做腰部的各种功能锻炼,订出锻炼计划,要循序渐进避免强行活动,围腰不宜常带,防止肌肉萎缩。 4、患病期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及治疗,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